- 相關推薦
觀看完作品之后,內心會產生很多感慨,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觀后感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后的感觸。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文化苦旅》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文化苦旅》觀后感1
提起余秋雨,可能想說得太多,滿腔話語積壓于心底,隨時都有迸發出去的可能。但我還是愿意只打開一個小口,讓那話語如涓涓細流一樣涌出,將自己再次滋潤。
大漠的荒蕪,黃河文明的盛衰,清麗凄迷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風情萬種的古城風貌與歷史淵流,余秋雨先生在心靈的旅途,以一位文化學者精準獨特的視角,憑借豐富的文化感悟力與藝術表現力,再現了匿藏于時間底端的深刻思考,開展了一場山水風物與歷史精靈的遠距對話。壯哉!奇哉!妙哉!
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余秋雨先生將犀利的筆觸直接伸向歷史,伸向人文,他勇于批判歷史,針砭時弊;他敢于發表見解,針針見血,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于其他散文之處,這正是《文化苦旅》長久不泯的精神所在。對于靈魂與精神的刻畫,猶記得莫高窟里那位無知道士的愚蠢行徑,猶記得長江入海口那個特殊群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驕傲與能說會道。正是對于不被大眾看到的內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對于社會形態的方方面面的反映與體現,成就了這部書的魅力與價值。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他發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塵封點。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文明的蓬勃時代提出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造過盛世,人們為了保留住曾經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人們的理想總是好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于人為,但歸根結底,還是源于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學者在哀傷的挽回,總痛心的活在不屬于他們的曾經,便永遠無法活著走出來。因此,“正視過往與當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當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為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因為,只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云的人才能在順應歷史車輪的基礎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抽一枝柳條,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
《文化苦旅》觀后感2
這本書太豐厚了,以致于我讀完這本書好幾天,卻遲遲不能落筆寫下點什么。
對于一個在閱讀上半路出家,幾乎人到中年才開始大量閱讀的人來說,我沒有讀過及要讀的書實在太多,恨不得時間停止流動,好滿足那顆如饑似渴讀書的靈魂。每個人的人生遭際有別,此刻能夠自由自在閱讀,對于我來說生命已足夠幸福滿足。
余秋雨老師的《文化苦旅》于1992首次出版以來,便為他贏得了無數的光環和數之不盡的麻煩。正是譽滿天下,“謗”亦滿身。看看豆瓣里大伙兒對這本書自出版以來持續連綿至今褒貶不一的評論,就足見這書之火熱程度了。
我沒有讀過舊版,現在讀到是余秋雨老師自己修訂后的新版。沒有讀過,也就無從對比。同時本著一顆對文字虔誠之心,亦也不受眾說紛紜的.影響,只一心一意讀我書寫我感。
第一次讀《文化苦旅》,對于我來說,這些文字給我首先是驚艷。驚艷于這飛揚的文采。書里那些磅礴大氣的句子,修辭運用之精準,營造出句段的氣勢與美感,讓我深深歡喜。就如《陽關雪》中寫到“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咆哮時的怒目,丟盔棄甲后的軍旗。”這一連串的排比短句,使文字有了熱烈的生命,讀著眼前自然而然地出現了一幅塞外沙場畫面。寫字手法之變化靈動,從開篇到結尾讀來,一直使我驚嘆不已。其次,就是別人模仿不來的,余秋雨老師豐厚的知識,堅實的腳步,寓歷史文化情懷于散文的能力。每一篇章,在這些美妙的文字里,將我們一步步引入歷史文化長河中,引領我們去觸摸歷史,思考現代文明的建設。
新版《文化苦旅》有三部分,包括“中國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不管寫哪一部分,其中都滲入了余秋雨老師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警醒與思考以及對人生的哲思。我隨這些文字了解世界文明歷史和中國文明歷史的同時,也領悟到一些生活的智慧。
對于我來說,這本書不是一次就能完全讀懂的書,它需要也值得我再次或再再次去細細研讀,才能真正吸收到其中的精髓。
讀這本書,無疑是我一次豐厚的歷史文化和文明的旅行。
【《文化苦旅》觀后感】相關文章: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2-09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6-06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1-18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1-13
文化苦旅心得體會04-17
文化苦旅優秀讀書筆記08-16
關于《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3-15
【熱】《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2-09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熱】02-10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推薦】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