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后感了。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何以笙簫默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何以笙簫默觀后感1
熒幕上黃曉明飾演的何以琛在漫天雪地里慢悠悠的說出了那句經典的“愛不將就”,空留下漸漸被鏡頭拉遠、焦點已經模糊了的Angelababy。之后,何以玫這個主角在電影里就消失掉了,仿佛得立即把所有空間都騰給兩位主角,留給他們帶著光環走向早就設定好的完美結局。
但她在那個世界中并沒有消失,只是告別了這個故事。小說完稿的很多年后,顧漫把一句更真實的話寫在《何以笙簫默》的番外篇末尾,當作是早就已經爛熟于心的那句“愛不將就”的后續,她說:“一人花開,一人花落,這些年從頭到尾,無人問詢。”
而那兩個有人問詢的主角呢?趙默笙專吃回頭草,過了七年時間,回國第一天就遇到了自己愛的人。這個人不是以前愛的,是一向都愛,雖然她到最后也沒明白為什么何以琛那么反復無常。只是這都不重要了。何以琛空窗了大好的七年時間去等一個自己放下了的女孩,最后還有百分百把握重新追求到手。這樣的故事會不會有?會。只是時間一長,人們不再相信了。因為這樣的故事更多的結局是:對方早就結婚生子,發福走樣,自己還單身一人。于是彼此慢慢走出對方的朋友圈,大概這輩子再也說不上更親密的話。難過是必須的,但是也就這么過去了。那些以愛為名,真實不虛的故事,大概只存在于小說和童話故事里,在成人之前醞釀發酵。
這幾年,我們年輕時每個階段的暢銷小說都有被改編成電影的,《何以笙簫默》算是這其中還原度很高的。走進電影院的觀眾,能夠借此緬懷一下似曾相識的青春和感情,雖然出了電影院,會繼續麻木的過日子,把那些電影里忠貞不渝和歷經千辛萬苦,最后最后走到一齊的情節拋去腦后。真愛早已變成能登上頭條的傳說,那還有什么理由需要我們值得為愛放手一搏呢?究竟要過多少難關,斬幾個猛將,象征真愛的“白頭偕老”才能真的.不顧一切飛到我們身邊呢?我們憑什么要花力氣去對抗每一個生活中類似過關游戲的魔怪呢?獎品只但是是一個年少時愛過的幻想而已啊。
于是更多時候我們不是向命運妥協了,不是對世事厭倦了,不是在發現自己已然成為昨日最厭惡的那類人時,變得不在乎了,不敢再提起了。不是沒有活得豐盛,就放逐自己湮沒在人群中。只是內心早已認定——真愛或許已經沒那么重要了。
于是在每一次不留意哼起老歌,七八年后甚至更長時間看到這樣一部電影時,心中震蕩不已卻難耐生活所迫。遙想當初那次瘋狂說愛的自己;那個把某本小說里的感情故事視若感情信仰的自己;那個一向在努力相信“待到二十七歲,你若未婚,他便來娶你”這般承諾的自己,苦澀的搖搖頭。現實就像紫霞仙子說的“只猜到開頭,沒猜到結局”,真正要吃回頭草還能幸福一生的,眼下大概只有莫文蔚嫁給初戀了吧。
歌手張懸說:“發生的都值得回味,花開值得結果,我但愿人生能回味,而我不回頭。”這大概正是普世的觀點。散場的時候,就在回味電影里那英的插曲里唱到的“年少時候虔誠發過的誓,沉默地沉沒在深海里,重溫幾次,周而復始,結局還是,失去你。”
還好,最后是失去了你。
何以笙簫默觀后感2
這是個老套的故事,可也是個永恒的話題。
對于愛情來講,類似的橋段雷同的故事相近的情節在快餐式的大量閱讀和MV式的各類影視劇欣賞中都有過感受,所以電影版的《何以笙簫默》不過是愛情表現方式的一種,甚至屬于創意或者叫遭遇比較陳舊的,所以老套;但同時因為它講述的是愛情,是人類繁衍以來最百轉千回最哀婉纏綿的亙古主題,是千百年里所有故事中被表述最多最廣的,所以它也是個永恒的話題。
但對觀眾來講,尤其對讀過了小說甚至連同名電視劇也看過的.觀眾來講,減縮版一樣的電影充其量就是一種好奇式的對比,就是想來看看這樣一個中斷了7年再續前緣的愛情在書籍在熒屏在銀幕上都會被如何演繹?畢竟,大綱是一個大綱,名字是一個名字,盡管很多人的觀后感都是沒意思。
可是,我不一樣!
我沒看過小說也沒看過電視劇,盡管有一段時間電視劇版的《何以笙簫默》相當的火,但沒有進入視覺更不曾觸動感覺的故事沒有引起我任何興趣,但是偶然間觀看的電影版《何以笙簫默》卻給了我很多感觸。直觀來講,里面有那么些東西都是可以讓人銘記的,比如黃曉明和楊冪雪中的分手、雨中的相擁鏡頭,比如佟大為那關于500美元的演講,比如那首被那英傾情演唱的讓人第一次聽就難以忘卻的插曲《黙》,再比如那簡直是現代版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一樣的讓情網中男女一槍斃命的如果世界上曾經有那個人出現過,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我不愿意將就。的經典對白,在直白但唯美的電影里,都讓我感到有意思。而對我印象最深刻的,除過這些讓很多觀眾都有一定正面共鳴的普遍觀感,卻是另一句臺詞:那時候,我眼光不好,喜歡了就喜歡了,沒有辦法。
是的,我們都年輕過,那時候,我或者我們眼光不好,喜歡了就喜歡了,沒有辦法。很多年后,我們都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出這句話來表達我們那段過去時光中的情感,因為成功的戀愛是愛情,不成功的戀愛是青春,無論后來是哪一種結局,它都是一種善意的肯定和情誼。沒有那時候的愛情,如何有那時候的美麗;沒有那時候的愛情,如何有今天的感悟和珍惜?更何況,那時候的我們和我們的眼光,就是我們自己自認為的最高水準;那時候的喜歡,是含蓄地積淀是矜持地奔放,喜歡就是愛,愛就是刻骨銘心,因為任何人在愛情來的時候那先入為主的印象都是人生若只如初見般美麗的無法抵擋;那時候的沒有辦法,就是一種無法自拔,就是莫可名狀,那就是愛情來了。
經歷過的,都不會是命運的錯,歲月的功績,是讓每一段美妙的過去,都成為珍貴的記憶。正因為經歷的繁雜和記憶的深刻,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資格站在情感的維度來審視愛情,都有足夠的立場來對自己的情感歷程給予界定和評判,或許一場場交往后都不是向往地結局,但出發的初衷,一定不是以俱傷以悲傷為方向,因為沒有命中注定的圓滿之戀,只有各種陰差陽錯的不可預料,而在這一路風情中,恰恰是初始時那一瞬間的動情,讓我們情根深種,以至于早先情已深,日后又如何陌生?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帶走了一段精彩,那精彩是昨天的美麗,那美麗是如今的記憶,那記憶,就是老去后的再別離。
何以笙簫默觀后感3
在滿是爆米花味的電影院里,我開始看《何以笙簫默》。
來看電影本是一時興起,看過電子小說,看過鐘漢良版的何以琛,我早已對黃曉明版的何以琛沒任何期待了,只是為了看一場電影而已,《速度與激情7》和《左耳》時間都太晚,只好選擇了時間最早的一場,就是它了,《何以笙簫默》。
對故事情節太熟悉了再來看電影是很不明智的行為,總是會在一個鏡頭完了之后想象下一個鏡頭會怎么接,一個情節結束之后想下一個情節會不會和書中一樣,導演會怎么拍,演員會怎么演。其實,若是沒看過書和電視劇,這部電影應該還是能夠引起一些共鳴的,至少,它是一個經歷了曲折后的完美愛情故事,而且打溫情牌的同時也不忘給觀眾制造一些笑點,讓大家緩解情緒。可我在看的過程中,感性部分完全消失在爆米花味中,只剩下理性的分析和預測。這一百多分鐘的時光,讓我過得好無趣啊。
以我一個不懂電影的人來看,這部電影改編得還算不錯,所有主要情節都在,用回憶和現實交叉的手法完整地再現了原著的故事主線。大學時代、美國生活、霸道結婚、上輩恩怨、青梅竹馬攪局、女主結婚離婚等,每一處關鍵環節都沒落下。演員表演也很賣力,angelababy、馬蘇、佟大為、華少、陳沖都被弄來客串,而且演技都不俗,大家都在盡力演繹一個感人的故事。除了飄飄揚揚的泡沫雪外,場景道具比起電視劇里的廢棄工廠、國際名模七集都沒換衣服、廣告亂入的`粗制濫造來說,真是高大上一百倍。
可是,觀影過程中,我總是那么走神,無法走心。看到電影里也有壁咚的時候,本應該感動或心動的我,忍不住笑出聲來;看到曉明總是一副霸道總裁的模樣,我想起了之前看過的一篇影評中寫道:黃曉明帶著左二爺的氣息穿越而來,并深有同感;看到曉明的正牌女友angelababy化身何以玫,無法控制地想了又想女主為什么要用楊冪而不用angelababy,難道是氣質不符?難道angelababy看著男朋友和楊冪你儂我儂不生氣嗎?看著曉明在不同的場景說出那些原本感動得讓人流淚的、現在已經廣為流傳的經典臺詞時,禁不住渾身發麻,雞皮疙瘩掉一地。更令我沮喪的是,我總在曉明深情地看著楊冪的時候,目測他的身高到底比楊冪高多少,他到底有沒有一米八《何以笙簫默》觀后感瞧我,把個電影看得多煞風景啊。我還會在曉明悲痛的時候,浮現出小哇深情滿滿的眼神我,真是很想把小哇從腦袋里揪出來,把曉明嵌進去,跟著電影的情節走,可是,我也在腦海里喊了不止一聲:臣妾做不到啊。
只有一點,我從來沒看過楊冪演的電影電視,這第一次看,也許是因為新鮮,倒覺得她演的趙默笙還有點自己的味道,大學造型也說得過去。不像曉明同志,一看就像考了幾年大學好不容易進來,又沒法畢業的超齡男同學。好吧,其實這不算吐槽,只是觀影感受而已。只能說,像我這樣太理性的人真不適合在看過書和電視劇之后再來看電影,尤其是在看完小哇之后再來看曉明。
【何以笙簫默觀后感】相關文章:
默與光作文02-28
何以琛語錄02-05
《默殺》觀后感(精選6篇)07-09
默殺觀后感(精選10篇)08-02
神奇的默比烏斯帶02-18
電影《何以為家》觀后感02-19
《默殺》電影觀后感(精選11篇)10-30
默殺電影觀后感(精選10篇)11-02
何以解憂作文500字11-12
何以解憂作文500字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