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觀賞了后,心中感慨萬千,不禁為作品所深深折服,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觀后感你想好怎么寫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央視紀錄片頻道一連三晚播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城門外的我們第一次看到城門里的故事,神秘又日常,古老又鮮活。繁復的修補和整飾,這群有情懷的匠人手中塑造和傳承的其實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形態。
鐘表組的王津師傅十幾歲進入故宮,從事鐘表修復工作。贊嘆古人鐘表技藝精湛的同時,我們也佩服于王津師傅長年累月的堅持。是他們讓鐘表重煥光彩!翱傁虢o后人留下些什么”,一句平淡而樸素,卻道出他們最樸實的心愿。文物的修復,使現在與過去聯系起來。唐代三彩馬的修復工作為王五勝師傅帶來了不少的挑戰:一點點修復,一點點上色,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亦是對文物的尊重。為了精益求精,他還去參觀了許多陳列館,使作品達到極致。他們長年累月專注于他們的修復工作,每一個小小的細節,他們都一絲不茍地對待,這都是匠心的體現。
木雕組的屈峰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修復師,他對文物有著自己的見解:文物同人一樣,都是有生命的。在修復文物的過程中,不斷地對文物體悟。文物是為了傳播文化,不斷地傳承下去。還有漆器組的閔峻嶸,紡織組的陳楊,他們都是有深厚的職業責任感的,不斷的付出著。無論是哪一個修復組,他們的匠心精神令我們感動。
工匠精神在這個時代十分的可貴,更十分需要。他們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一以貫之;他們苦心技藝、甘于寂寞、堅持不懈。工匠的日常生活讓浮躁的心平靜下來,讓快步走的人且行且欣賞,讓一味追逐潮流的人,感悟到真正的美。說到這些,想起了李宗盛的《致匠心》,他說:“一個人的天分與出什么樣的作品并無太大的聯系,我有耐得住性子的天分”。他開創了Lee Guitars品牌。文物修復也是如此耐得住性子才能成就一件好的作品。
我們需要有工匠精神,對待任何事情不著急,不匆忙,靜下心來,靜靜地感受;我們要有追求完美的態度。另一方面,我想《我在故宮修文物》還想告訴我們的是:傳承文化。我們癡迷于現代科技發展的成果,是否漸漸淡去了對“過去”的懷念呢?殊不知,真的美就是那些傳統!那些文物一直都有鮮活的生命,它們賦予我們了解過去的方式,使我們感悟美,使我們喜愛那些文化。因此,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做一個愛傳統文化的人。
這個世界,需要匠心精神,也需要傳承文化······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后感】相關文章: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推薦10-25
保護文物作文02-20
保護文物的作文08-25
文物崗位職責03-19
文物工作總結05-19
紀錄片文案11-11
紀錄片觀后感01-06
夢見修大路05-03
夢見修手表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