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黃大年》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黃大年》觀后感1
在中國,有許許多多無名、有名的科學家,他們拋棄一切,毅然回國,為祖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黃大年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7年前,黃大年教授在英國的科學界享有很高的地位,金錢、名譽、地位和國際一流的科研團隊。但是,這些對他來說都不重要,他回國的決心一刻也沒有動搖過。就這樣,懷著一顆赤子之心,他回到了母校吉林大學。他從回校的第一天起,就投入到了高強度的工作中,別的同事都是每天工作8小時,而他卻把一天24小時的時間全部時間投入工作當中。
在這7年中,他憑著高深的科學專業技術水平和一股剛強的毅力,填補了我國在地球地理控測的多處空白。有專家說過,黃大年同志在這7年中的成績相當于別人五十年的成就。他的這一股愛國情懷也深深感染了他的學生,不少同事也都說他是一個超人!
但是,超人也有累的.時候。20xx年底,他終于倒在了病床上。但他心中的腳步卻從沒有停歇過,在病床上,他堅持給學生講課,耐心地講解學生們的疑惑。
20xx年1月8日,黃大年教授最終沒能戰勝病魔,不幸離世,長眠于祖國的土地之下,享年58歲。他走得太突然,走的太可惜,對于我們,對于國家,對于世界,這都是一個重大的損失!
黃大年教授雖然去世了,但我們要學習黃大年教授的愛國之情懷,鞠躬盡瘁,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我們要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而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黃大年》觀后感2
青春是一筆財富,但每個人僅有一份,不論貴賤尊卑,人一生只擁有一次。因而,才有了“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的忠告,才有了“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感嘆。
《少年黃大年》不到兩個小時,卻是我觀看感觸最深的一次,我熱血澎湃,久久不能平靜。從話劇中,我看到一個中國人對祖國發自內心的熱愛,詮釋了什么是“青春有限,夢想永久”的含義。我腦海里清晰地記得黃大年和班長在一起時的畫面。在班長的退學風波中,有這么一句話:“即使實現的不是最初的夢想,又能怎樣?”這句話很現實,就像《道德與法制》書上所說的“夢想是可以改變的”。班長的話道出了我們現在的心聲——“我們的青春似乎有些曲折啊”,但黃大年的話又能燃起我們對夢想的追擊——“我們都不應該因為挫折而放棄夢想……一切都有重生的機會,唯有青春和夢想不可辜負。”是啊,我們每天堅持學習、鍛煉,不管天寒地凍,始終如一,這個過程很艱辛,但將來的我們會感謝現在的自己,不負青春不負年少。
黃大年把自己的一生都貢獻給了祖國,寧愿放棄國外的.高薪工作和更好的發展,也要回國作貢獻,完美地詮釋了“國有需,召必回”。我們要以黃大年為榜樣,學習他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更要學習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
青春和夢想不可辜負,每個人都想登上成功的彼岸,而夢想可以助你一臂之力。黃大年的故事讓我明白:沒有橫空出世的智慧,只有不為人知的努力,中國的未來絕對不能沒有知識。“幼不學,老何為”,我們作為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更應該發奮圖強,超越自我,以青春之軀報國,用智慧照耀中國。
《黃大年》觀后感3
人來到世上總免不了有一天要走向死亡。有的人死了卻沒人會記得,也沒人會在意,但有的人死了卻留后后人無盡的精神財富,讓人們用各種方式去懷念、去追憶、去學習。黃大年就是后者,黃大年的愛崗敬業、開拓進取、無私奉獻、忘我工作的精神震撼著無數人的心靈,全國上下都在以各種方式學習他的先進事跡。黃大年從事教研和科學工作,他完全只要把自己本職工作做好就行,但是他卻用平凡的身軀踐行了什么是敬業、什么是忘我、什么是科研、什么是不懈奮斗,僅就這一點就值得我們所有人點贊和引以為榮,所以盡管他的生命短暫,但他所留下來的精神卻永垂不朽、永不磨滅。
黃大年的精神,告訴著我們每一個人,人人生來都是平凡的,但是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當前在以中國領導下的繁榮中國,我們更需要這樣兢兢業業、勤于奉獻、開拓進取的人才,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加走在世界前列、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黃大年》觀后感4
有多少人可以放棄優越的條件,來到窮苦地方艱苦奮斗?有多少人可以不畏艱難,恨不得一天都在工作,連睡覺都覺得奢侈,連煮飯都覺得浪費時間?他,就是吉林大學教授,一位以生命來教導學生的戰士:黃大年。
黃大年是享譽世界的地球物理學專家,20xx年,他放棄國外優越條件,懷著一腔愛國熱血,毅然回到祖國。擔任母校吉林大學地球探測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在工作上與時間賽跑,一刻也不停歇,帶領團隊攻克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重大突破,為國家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性的奇跡。而然就是這樣一個偉人,卻得了癌癥,但這也沒有阻擋他工作的腳步。20xx年1月8日,黃大年因病去世。
這件事情給我的感觸很深:在國外優越的條件下,還能想著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祖國,有多少人能做到?而黃大年同志,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來祖國做出偉大貢獻,難道這種精神不值得我們學習嗎?他帶病堅持工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在生活中,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人:冬天冒著嚴寒送快遞的快遞員、堅持守在邊境一線的解放軍戰士……他們都是像黃大年同志一樣,奉獻自己,方便別人的人。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向黃大年同志學習,做一個不畏艱苦,勤奮好學,熱愛祖國的新時代好學生。
《黃大年》觀后感5
觀看了故事影片《黃大年》。早在之前的黨課學習中就對黃大年同志不忘初心,至誠報國的先進事跡有所了解,此次觀看電影讓我更深入的學習了這位科技工作者的敬業愛國精神。
黃大年同志是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和學校很多老師一樣,專心科研、認真教學,甚至于無暇照顧家庭、顧及自己的身體。
20xx年,因國家啟動引進海外人才的召喚以及母校吉林大學的誠摯邀請下,黃大年同志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條件回到祖國,只因為國內的科學事業需要他。外國媒體是這樣評價他的:“他的回國,當年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后退100海里。”正是黃大年同志不懼強者、勇于超越的自信和能力,填補了我國多項技術空白。他回國只想作一名全職教授,一心投入科研,培養學生。他需要時間讓祖國的科學事業逐漸強大,因此他爭分奪秒,講求效率。
隨著故事的推進,在各項事情順利進行的同時,黃大年同志的身體也逐漸出現異樣,盡管司機一次又一次的提醒,但黃大年就是不聽,一心撲在他的事業上,為國家科學事業奉獻著,他說“國家的需求就要玩命干”。
影片的最后,偉大的'黃大年同志永遠的離開了我們。走出影院,回想自己,在中國移動吉林公司公司工作還不到2年,在工作中一直不斷學習新知識,積累經驗,熱愛工作,期待用我自己的努力服務用戶,保證用戶感知良好。但和黃大年同志相比,自己所做的遠遠不夠,仍然要向黃大年同志學習,抓緊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以公司的利益為中心,時刻擔負起身上的責任。在以后的工作中,更要用飽滿的熱情做好本職工作,保持攻堅克難的勇氣,追求創新,提升效率,不忘初心,勇敢前行。
《黃大年》觀后感6
昨日有幸去到廣西藝術學院觀看話劇《少年黃大年》。驚嘆許多,感觸許多。
演員精湛的演技,讓我看到了一個充滿少年意氣的黃大年。不論是課堂前與同學們討論地質問題,還是半夜溜入實驗室做實驗,這些都是一個少年,在追尋夢想的路上留下的一個個腳印。我想,也許正是他在少年時就有的這種科研精神,才使得他在未來獲得了成功。
還有一處,也是讓我十分觸動的'。是莫大爺講起他在抗美援朝時的經歷,他刻骨銘心的經歷,教導了黃大年等一群少年,也教導了我。我也是這個新時代的花朵,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我覺得我也應該像他說的那樣,在風華正茂時努力學習,在未來為祖國做出貢獻。
黃大年與蘇小剛在地質勘察時的驚險經歷同樣讓我觸目驚心。這么陡峭的山峰,這么濕滑的地面,兩個人就這么走著,實在讓人為他們捏一把汗。他們那樣拼盡全力的拿回記錄本。我想,也許那就是暴風雨中的一道光。他們為地質隊,為祖國貢獻了許多,就像蘇小剛說的一樣,他這一輩子值了。這輩子能為人民,為祖國做出點貢獻,也不枉來一趟人間了。
黃大年懷揣著一顆熾熱的心,一步步的朝著夢想前進,為了國家和人民不斷前進。少年有夢,不應該止于心動,他用努力和汗水將夢想變為現實。
這,或許就是人們一直在尋找的光的方向!
《黃大年》觀后感7
作別康河的水草,歸來做祖國的棟梁;即使透支自己,也要讓人生發光。”這就是新時代海歸科技報的楷模黃大年。
不問名利、但求報國是他回國七年多來最真實的寫照。
這七年多來,他多在辦公室和各種會議室中度過,總是因工作原因沒辦法陪伴家人。可正是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才讓黃大年帶領的團隊推動了我國快速移動平臺探測技術裝備的發展,突破了國外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封鎖。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劉永坦和錢七虎放棄國外利誘而回國為國防事業作出的貢獻,如果沒有“兩彈一星”元勛程開甲對國家的貢獻,沒有他們這些深明大義的`民族脊梁,我們怎么能見證中國的迅猛騰飛呢?
有人認為,黃大年是另類的科學家,因為他對待科研的態度是:“我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可我卻認為他是一位純粹知識分子,認真到極致,執著到單純,這就是他最可愛可敬的模樣。
“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是啊,面對老一輩愛國者的鞭策,我們年輕一代怎能不奮力前行呢?即使暫時無法作出大貢獻,但時刻關注國家動態,關注弱勢群體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去幫助他們,也是極好的。即使不是每個人都能建立豐功偉績,但任何人都能感動中國!
老一輩們將“偉大”與“平凡”畫上等號,用無私奉獻感動中國。正因如此,中國精神的核心部分,雖穿越時間和隔閡,但不因時代改變而削弱,反因一個個如黃大年一樣的普通人的不斷添光加彩而更豐盈。
我想向那些不問名利、但求報國的人致敬!我也想向黃大年加入共產黨所寫的宣言那般:“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呼嘯著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
《黃大年》觀后感8
黃大年曾說,自我最看重的身份是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他始終用自我的默默付出立德樹人、化育英才。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幫忙每一名學生設計成長路徑,為他們修改每一篇論文;他愛生如子、傾注關愛,熱心資助家庭困難的學生,關心學生們的思想和生活;他慧眼識才、甘為人梯,為國家培養和凝聚了一大批創新人才。在學生眼中,黃大年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權威,而是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黃大年深情詮釋了師者本色、學者風范,在人們心中刻下一個大寫的“人”字。
這是真正的民族英雄”“鐵肩擔起興邦任,歸心不移故土情”……連日來,黃大年的感人事跡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共鳴,帶給人們深深的感動與深沉的思考。人生在世,為了什么、圖個什么古往今來,無數像黃大年這樣的國之脊梁用生命書寫答案,在歷史的.天空上,構成無比璀璨的精神星座,指引著今日的人們崇德向善,把自我的夢想融入實現中國夢的壯闊奮斗之中,創造更有價值和意義的無悔人生。
《黃大年》觀后感9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有句名言:“沒有祖國,就沒有幸福”。每個人必須植根于祖國的土壤里。黃大年這樣說過“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在祖國需要的時候黃大年聽到了祖國對他的召喚。黃大年回來了,就這樣懷著一顆赤子的愛國之心毅然決然回到了祖國。七年里他兢兢業業、只爭朝夕、刻苦鉆研,帶領科研團隊勇于創新、頑強攻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補多項國內技術空白,部分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活著,工作著,人是快樂的。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愛國誓言。實現了人生中的一次大我的轉變。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謝覺哉同志說過:“愛國的'主要方法,就是要愛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向黃大年同志學習,學習他摒棄小我心存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始終從大局著眼,從自己的一言一行開始,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多為國發光,不與民爭利。學習他夜以繼日、忘我工作,不計得失、甘為人梯,為了國家事業奮斗至生命最后一息。學習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做一朵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個黃大年一樣的人燃燒自己、照亮未來,鑄就起了民族脊梁,中國的脊梁。
《黃大年》觀后感10
“我愛你中國,我愛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愛你秋日金黃的碩果。”看完話劇《少年黃大年》,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話劇里一幅幅畫面一次次浮現在我的眼前。
話劇講述了少年時期黃大年與老師、同學們的深厚情誼,父母的啟迪讓他在心中種下了成為地質工作者的夢想。在這段使他難以忘懷的成長過程中,黃大年對待學習認真刻苦,對科學刨根問底。在那段還沒有恢復高考的時間里,他一直堅信知識改變命運,時刻保持著對科學的鉆研精神和對學習的好奇心。
工作時期的黃大年是奮進的。在整個話劇中,讓我感觸最深的片段是黃大年進入地質勘察隊后,開展地質勘察工作時那段時光。黃大年和隊友蘇小剛一塊進山勘察,卻突然遇到暴雨和泥石流,返回的途中勘察數據本意外掉落在路上,黃大年不顧生命危險也要去找回數據本。最終,在隊友蘇小剛的幫助下,找回了對于地質工作者至關重要的數據本。我想,也許數據本就是暴風雨中的一道光,照亮了前進的.道路。他們為地質隊,為祖國貢獻了許多力量,就像蘇小剛說的一樣,“他這一輩子值了。”
“我的理想就是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的地質事業多作貢獻!”黃大年的話語一遍遍地回響在我耳邊。這些話看似平凡,卻把他對地質事業、對祖國無限的熱愛和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我們身邊,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人:冒著感染風險奮戰在抗疫前線的醫生和護士、堅持守在邊疆一線的解放軍戰士……他們都是像黃大年一樣,默默工作,為祖國貢獻力量。
我們作為新時代學生,在學習上應該努力學習,不怕艱辛,認真說好中國話、寫好中國字、學好各科文化知識;在生活中,我們要樂于助人,熱愛祖國,爭取長大以后成為像黃大年那樣對祖國有用、讓祖國驕傲的人才。
《黃大年》觀后感11
黃大年,中共黨員,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新興交叉學科學部部長、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xx年1月8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58歲。
錢學森當年要回國的時候,一位美方海軍將領十分遺憾的對外表示:“一個錢學森在我軍中能發揮的作用能抵得上五個海軍陸戰隊的兵力。”就在七年前,黃大年回國的時候,同樣有西方媒體也有評論:“黃大年的突然歸國,令西方某國的航母編隊演習任務往后推延了10年。”豪宅豪車,令人羨慕的英倫生活并沒有腐蝕掉黃大年的那顆炙熱的愛國心,黃大年毅然決然的回到自我的母校吉林大學當起了一名全職教授。在這七年里,黃大年率領他們400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攻堅克難,創造了多個“中國第一”填補了多項我國在“巡天探地潛海”領域的技術空白,現如今各項科技技術井噴式發展。如果不謀求發展創新,就意味著落后,科技才是一個軍隊甚至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一旦落后那將后患無窮。
“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這是黃大年的人生信條,也是出國前他在在大學畢業紀念冊上寫的一句話。他對為自我送行的教師說:“我必須會回來的!”20xx年,已經病危的父親對黃大年在電話里最終的囑托是:“知識精英是民族脊梁,別忘了,你是有祖國的人,走到哪你都是中國人!”這所有的一切都印刻在黃大年的心中,從未忘卻。20xx年12月24日,黃大年和妻子走下飛機,堅實的站在了祖國的大地上。回國后他沒有絲毫的怠慢,他深知即將研發的相關裝備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國外是如何嚴控這些裝備對華出口的,所以他要爭分奪秒,讓我國在這方面的技術到達國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