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我們觀看最新的高水平影片時,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后感如何寫了。快來參考觀后感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影《漢娜阿倫特》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漢娜阿倫特》觀后感 1
看《漢娜阿倫特》是基于剛剛過去的一場舉世矚目的審判。《漢娜阿倫特》講的也是一場舉世矚目的審判,審判一個十惡不赦的“惡魔”——艾希曼。電影的開頭就是一個夜黑的晚上,從一輛公共車上下來一個手提文件袋的人,打著手電筒,在昏黃的路燈光下走著。然后駛來一輛卡車,卡車上下來兩個年輕人,抓住過客,拖上卡車,遠去,留下長柄的手電筒,燈光射向不可知的空間。這個被抓的就是艾希曼,接著而來就是審判。
阿倫特作為《紐約客》的特派記者前往報道該審判,并以《艾克曼在耶路撒冷一一件平庸無奇的罪惡的報道》發表五篇報道,引發異議,眾叛親離。電影與其說是哲學家漢娜阿倫特傳記,不如說是漢娜面對人生的一種抉擇,一個片段,一種態度。用一種思考的人生,來告訴世人,如何拒絕平庸,如何逃離平庸的惡。
艾希曼的審判以煽情的控訴開始,以600萬猶太亡靈的.名義。但受控的艾希曼卻一臉無辜甚至茫然地聽著,好像在參加一場與己無關的公開活動。戴著眼鏡,眼神中還有一絲的善良、無奈以及同于社會的隨和,你怎么也看不出這是一個罪犯,一個殺了無數猶太人的惡魔。在阿倫特的眼中,他是個“個人素質極為膚淺的”,缺乏深刻個性的平凡無趣、近乎乏味的人。艾克曼否認了法庭對他的指控,他說:自己只是執行命令,效忠朝廷。他形象地把自己比成一塊牛排,在法庭上煎烤,至于要烤成什么味道,不取決于牛排,只取決于顧客和廚師。這讓我想起《朗讀者》中的漢娜(又是漢娜)。
漢娜是一個文盲,納粹統治下的一名集中營女看守,在轉移犯人去奧斯維辛集中營受死時,關押犯人的教堂發生火災,她沒有打開獄門致使幾乎全部的猶太人被燒死。戰后,她坐上納粹戰犯審判法庭的被告席。面對控告,漢娜覺得非常無辜,她只是在履行一個管理員職責,這份職責是社會所賦予的,她只是執行。她反問法官:“如果你是看守,你會怎么辦?”是的,如果我們是漢娜,如果我們是艾希曼,我們會怎么辦?我們也在做著政府賦予我們的工作,我們也在承擔著一定的職責,我們是否也在作惡?是否是作惡鏈條上的一環。現實生活的惡行處處可見,作惡者都是一個個普通平凡的人,甚至是我們的鄰居、同事、朋友,我們和他相處的時候,并沒有覺得他有什么不一樣,可當惡行發生時,我們譴責惡行的同時,是否也應拷問這個制度,拷問這個惡行的現實基礎。
阿倫特見證了整個審判,對審判的結果沒有異議。但對審判的性質和過程提出自己的觀點。她關注整個過程,關注一個平庸者如何成為大惡,并提出著名觀點:“平庸無奇的惡。”阿倫特認為:艾希曼之所以簽發處死數萬猶太人命令的原因在于他根本不動腦子,他像機器一般順從、麻木和不負責任。她再次運用極權制度的意識形態性質來分析這樣一個平庸無奇的人為什么卷入深淵般的惡而無法自拔,問題在于納粹通過使用新的“語言規則”來解說他們的反常行為:“滅絕”、“殺掉”、“消滅”都由“最終解決”、“疏散”、“特殊處理”來表達。對于追求觀念的人來說,“一切都是可能的。”想想這些極端的詞語,這些過于情感化的表達在審判艾克曼的一開頭就出現過。再想想:我們所經歷的文革、反右、肅反、整風的歷史,無一不是這樣的一種意識形態,在這種意識形態下,又有多少亡靈失去生命的空間,在這一意識相態下,有多少的漢娜、艾希曼在助長這種惡性。
漢娜的思考是深刻的,漢娜觸動了所有平庸者那不可示人的隱秘,但又不能不承認事實就是如此。電影的結尾,丈夫問她:如果知道文章會引起這么大的爭議?是否還會寫?漢娜說:是的。
的確,漢娜見海德格爾就是尋求思考的學問,思考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為了尋求理性的思考,這點非議算什么?一如電影開頭,電影最后漢娜點上一支煙,躺在沙發上,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電影《漢娜阿倫特》觀后感 2
初次聽說電影《漢娜.阿倫特》是5年前的第十六屆上海電影節期間,之后也下載并觀看了該電影,但一直看的不是十分透徹。直到今天,才對阿倫特慢慢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
要把一位哲學家的電影拍好本身就不容易,畢竟哲學是較為抽象的東西,要把哲學觀點通過形象的電影手法表達出來,確實考驗導演的水準。無疑,《漢娜?阿倫特》做得非常成功。
但作為專業性非常強的哲學命題與前衛的哲學觀點,即使專業人士理解起來也是需要時間的,好在我慢慢的理解了這部電影還有它要表答得理論與觀點。
傳記電影《阿倫特》是以阿倫特在審判阿道夫·艾希曼時以哲學方式在《紐約客》上提出的“惡之平庸”概念后所帶來的漢娜·阿倫特生活天翻地覆的變化作為主線的。期間穿插以與海德格爾的情感歷程,海德格爾在漢娜·阿倫特心目中曾經一度處在思想之王的地位,從1925相識并墜入愛河到1933年納粹上臺后經歷了劇烈的變化,暗示一位20世紀女性不斷強大,尋找自我的人生歷程。
這部電影給我的最大認知收獲有兩個:
第一,什么是“平庸之惡”?
屠殺猶太人的劊子手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曾在屠殺猶太人中扮演重要角色,戰后化名逃往阿根廷,1960年被以色列特工抓獲,1961年在耶路撒冷對其舉行了刑事審判。阿倫特作為《紐約客》的特派記者前往報道該審判。期間從閱讀有關卷宗開始,到面對面冷眼觀察坐在被告席上的艾希曼,以及聽他滿嘴空話地為自己辯護,阿倫特斷定被人們描繪成一個十惡不赦的"惡魔"的這個人,實際上并不擁有深刻的個性,僅僅是一個平凡無趣、近乎乏味的人,他的"個人素質是極為膚淺的"。因此,阿倫特提出的一個著名觀點是:"平庸無奇的惡。"艾希曼之所以簽發處死數萬猶太人命令的原因在于他根本不動腦子,他像機器一般順從、麻木和不負責任。她再次運用極權制度的意識形態性質來分析這樣一個平庸無奇的人為什么卷入深淵般的'惡而無法自拔,問題在于納粹通過使用新的"語言規則"來解說他們的反常行為:"滅絕"、"殺掉"、"消滅"都由"最終解決"、"疏散"、"特殊處理"來表達。對于追求觀念的人來說,"一切都是可能的。"
另外,阿倫特對于猶太人在歷史上處于邊緣狀態的"無根基性"、"無政治性",以及猶太組織的領導的消極做法提出了直言不諱的批評,導致了這本書的出版引起了軒然大波。盡管對審判的結果同樣表示滿意,但阿倫特對審判的性質和過程還是表達了疑問--"審判的目的是表現正義,而不是別",不是"復仇"及展示"恥辱"。這種眼光超出了對于種族和地方的認同,她著眼的不是受害者,而是行為本身。在這個意義上,阿倫特認為艾克曼應為他的"反人類罪"而不是"反猶太人罪"受審。
第二,誰是“思想之王”?
電影中通過海德格爾這條線索,將要說明的是她的哲學思想之中的思想之王是誰?沿著這條線索,阿倫特與海德格爾交往一幕幕相呼應,突出了阿倫特在這一過稱之中逐步完成了自己"思想世界"的構建,其思想之王已不再是最初的崇拜對象海德格爾,也并非漢娜·阿倫特自己,她的思想之王,就是思考本身。
我的觀影歷史上沒有一部電影如《漢娜.阿倫特》一樣持續關注5年之久,當然也沒有一部電影如《漢娜.阿倫特》一樣在思想上的收獲如此巨大!
電影《漢娜阿倫特》觀后感 3
“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以來,我們就把思考看做自己與自己的一種無聲對話。在拒絕成為一個人的同時,艾希曼也將這一真正成為人類的能力完全地拋棄掉了。這一能力就是思考,因此,他在也不可能有任何道德觀念了。”
當漢娜阿倫特面對學生,教師和政治家們不解的、憤怒的目光之時,她不得不為自己辯護。就像當年的蘇格拉底一樣,只不過有了大學以后,她多少受到了一些庇護,無需再上法院接受公眾的制裁。在她的一篇論文《哲學與政治》中,她寫道了蘇格拉底之死,并將之視為哲學與政治的重大區分之開始。當她也遇到與蘇格拉底相似的境況之時,選擇了走蘇格拉底的道路,選擇了追求真理,也為之受難。
很多年前,年輕的漢娜阿倫特第一次遇見她的老師海德格爾時,海德格爾對她說:“思考是一件讓人變得孤獨的事情。”那時候的漢娜阿倫特還不明白這句話的道理。思考肯定讓人孤獨,因為這是一件面對自己,面對古人的事業。但是隨著閱歷的`增加,她逐漸發現,思考者之所以孤獨,一部分是因為自身走向孤獨,一部分是因為外界的迫害。當整個世界都無法理解你的思考之時,那種孤獨也就沒有人能夠理解了。
在耶路撒冷,漢娜阿倫特觀看艾希曼受審,她不明白,這個平庸的男人怎么在做出那么多令人發指的事情后,仍然毫不在意?艾希曼一點也不讓人害怕,沒有“惡魔”應有的恐怖之態——這種觀念正是人們一直相信的——惡人之所以為惡是因為他們邪惡。可漢娜阿倫特眼中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分明只不過是一個疲倦的普通的男人。他怎么會犯下如此滔天罪行?艾希曼辯解,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在依照法令,依照上級命令,只要給出他父親是叛徒的證明,他會毫不猶豫的把父親擊殺。紐倫堡審判暴露了一個問題,就是“惡法是不是法”——依法與依據良知產生沖突,又要怎么取舍?這個問題給西方思想家們造成極大的沖擊。艾希曼是紐倫堡審判的漏網之魚,經過十幾年的討論,當紐倫堡審判的聲音已經逐漸散去之時,一個貓頭鷹終于要飛翔在密涅瓦的夜空中了。
阿倫特的思考,被她稱作“平庸的惡”。她認為納粹要抹去人的個體性,納粹集中營的屠殺,總是從取消人之為人的資格開始的。所以納粹犯下的是“反人類罪”,他們的罪行并非只是對猶太人犯下的,更是對人類犯下的。像艾希曼這種人,他們也是一群喪失了良知,喪失了做人的資格的人。因為他們不愿意思考,只是去服從。這種放棄成為人的資格的人,是可憎的,也是悲慘的。
阿倫特沒有糾結于“惡法是不是法”的問題,她把目光投到了人的本身,思考人的事情——這是一種哲學的目光。希臘人看的很明白,這一個盛產哲學家的民族對哲學的理解很深刻。在《安提戈涅》中,安提戈涅為了心中的“神法”而對抗城邦的法律。安提戈涅是敢于思考的,從而發現了良知。她的妹妹不敢思考,但受到姐姐的鼓舞,最后也發現了自己的內心。
但是思考者是孤獨的。蘇格拉底被處死了,安提戈涅也被處死了。
如果你問柏拉圖:你愿意作王,來指引人民走出洞穴嗎?他會回答,哲學家永不為王,他們總是被迫的。
漢娜阿倫特逐漸明白老師的話了,在她發表了這篇報告,引起人們的憤怒之后。放眼望去并非所有人都可以稱之為人,許多已經失去了作為人的資格。這很可怕,他們都是潛在的納粹。猶太人也是,德國人也是,所有的人都是——除了那些真正愿意思考的人漢娜阿倫特說她不愛這個世界,只愛她的朋友們,這是她唯一有能力去愛的。如竟沒有太陽,她便是唯一的光。而太陽是做不得的,只照亮見得了光的人就好。
電影《漢娜阿倫特》觀后感 4
那段演講堪稱精彩!
“世界上最大的邪惡是小人物犯下的罪惡,是沒有動機的人犯下的罪,沒有犯罪理念,沒有邪惡內心,沒有魔鬼的意愿,實施者是不滿足于作為人類的人,正是這種現象,讓我把它稱之為平庸之惡”
“我的確曾試圖去調和這個極度平庸的人和他聳人聽聞的惡行之間的矛盾,試著理解不等于原諒,我將理解視為我的職責”
“我們將思考稱作我開始與自我的沉默對話,拒絕作為一個人,艾希曼完全交出那個最為人類所獨有的.品格,那就是思考的能力,因此他不再有能力作出道德的判斷,這種思考的無能,為許多普通人制造出一種可能性,犯下規模龐大的罪惡行為,像這樣的事,世人前所未見”
“思考的風,所表現出來的不是知識,而是分辨是非的能力,判斷美丑的能力,我希望,思考給人力量,在這些不多的時刻里,在危機時刻,阻止大災難的發生”
而比之更精彩的是最后漢娜對自己思考的反思。
“每一個人都想證明我錯了,但沒有一個人注意到我真正的錯誤,邪惡不可能同時既陳腐又激進,只有極端才會構成邪惡,絕不是激進,只有好的事物才會既偉大又激進”
對用詞的斟酌,確實讓思想更簡明。可以這樣解讀,惡,是拖人后退的力,善,是引人前進的力。
除此,感觸良多的是漢娜書稿剛發表引起的爭議謾罵,那些評論者是否真正用心讀過她的作品?有傾聽她的真實思想嗎?還是僅僅被情緒左右斷章取義刻意放大誤解?然后不追究竟的民眾就帶著激烈的情緒洶涌而來。媒體歷來如此,捕捉片面語意煽動民眾情緒制造關注度,不得不承認,媒體在催生民眾的膚淺。受害民眾講究復仇而后快,而知識分子熱衷分析一件事的根源,這是兩種完全相反的心理力量。
聯想到人際交流中的誤解也大多如此,有一類人他們沒有耐心去理解你所表達的真正感受和思想,他們急于引發一場爭論,在爭論中貶損對方彰顯自己,才是他們的終極享樂。他們才疏學淺,卻太向往表演的舞臺。
最后有點迷失的是,盡管有人不斷啟迪智慧,仍然只看到少數有力量的智者。
電影《漢娜阿倫特》觀后感 5
“世界上最大的邪惡是小人物犯下的罪惡,是沒有動機的人犯下的罪。沒有犯罪理念,沒有邪惡內心,沒有魔鬼的意愿,實施者是不滿足于作為人類的人,正是這種現象,讓我把它稱之為‘平庸之惡’。”漢娜在她的演講中如是說。
很多人所熟悉的漢娜·阿倫特的標簽或許是“生于德國的猶太裔美國女思想家”,“海德 格爾最得意的學生兼情人”,而電影《漢娜·阿倫特》則將這些標簽統統作廢。
眾所周知,阿道夫·艾希曼是二次世界大戰上臭名昭著的戰犯。1941年,他接受黨衛隊情報部首腦海德里希的指令,負責執行旨在徹底消滅猶太人的“最終方案”。艾希曼組織運送整個歐洲的猶太人,將他們收容到死亡營,進行集體屠殺。在他的監督下,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屠殺生產線創造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記錄:每天殺害一萬兩千人。到二戰結束,共有五百八十萬猶太人因“最終方案”而喪生。為此,艾希曼又被稱為“死刑執行人”。然而同樣是猶太人的漢娜卻選擇拋開自己猶太人的身份,以最公正冷靜的態度來評判這個“死刑執行人”。在影片中,阿倫特作為《紐約客》的特約記者,到以色列報道對納粹分子艾希曼的審判全程。
漢娜以《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倫理的現代困境》為題出版專著。文章中說阿道夫·艾 希曼所犯的罪并非是出于主觀愿望,而僅僅是在執行命令。艾希曼像機器一樣機械地服從紀 律完成任務而不做出道德的判斷,他是一個極度平庸的人,他的惡行也僅是因為自身“思考的無能”,所以他的惡是“平庸的惡”。
漢娜·阿倫特的文章一經出版便立刻引起軒然大波,當時所謂的知識分子毫不留情地評價漢娜是“才華的孤僻”“、聰明卻沒有感情”“、巴不得在知識界引起轟動”;猶太人罵漢娜是民族的叛徒和罪人,詛咒她下地獄;而她視為家人的好朋友也說她“殘忍”、“無情”。因為一篇文章,漢娜·阿倫特幾乎被置于一座孤島之上。四周波浪滔天朝她涌來,而她卻無處安身,孤立無援。盡管她從未為阿道夫·艾希曼說過一句辯詞,她所做的也只是“試著調和一個平庸的人和他聳人聽聞的惡性之間的矛盾”,而且“試著理解并不等于原諒”,可是理解她的'最終還是少數人。丈夫問她,如果早知道這樣的結果,你還會寫這篇文章嗎?漢娜·阿倫特回答說,會!
影片中最后寫道——“研究邪惡成為漢娜重要的課題,她不斷地重新審視,至死無法釋懷。”漢娜說:“思考是自我的沉默對話,思考所表現出來的不是知識,而是分辨是非、判斷美丑的能力。”我認為漢娜一樣也是英雄。因為堅守真相捍衛思考的權力無所畏懼地前行哪怕遍體鱗傷眾叛親離也依然不會放棄,這就是英雄。漢娜的思想就是她的戰場,她不需要做萬人敬仰的民族英雄,她是她自己的英雄!
電影《漢娜阿倫特》觀后感 6
觀看完關于漢娜阿倫特的紀錄片,我的內心久久無法平靜,思緒被深深地帶入了她充滿智慧與爭議的思想世界。
影片中,阿倫特作為一位極具影響力的政治理論家,她的一生都在思考與寫作中度過。她對極權主義的深刻剖析,讓我認識到這種體制如何在悄無聲息中侵蝕人們的自由與尊嚴。在她的筆下,極權主義并非簡單的暴政,而是一種系統性地剝奪人們思考和行動能力的機制,使得個體淪為權力的附庸。例如,她對納粹德國的研究,揭示了普通人如何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失去自己的判斷,盲目地服從權威,從而參與到令人發指的罪行之中。
阿倫特提出的 “平庸之惡” 概念,更是給我帶來了強烈的沖擊。她認為,在納粹大屠殺中,許多參與其中的人并非天生的惡魔,而是那些放棄了獨立思考,僅僅機械地執行上級命令的 “平庸” 之人。這一觀點讓我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也常常因為隨波逐流、不愿挑戰常規,而在不經意間成為了某種不良現象的幫兇。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做一個 “聽話” 的人,而應該時刻保持思考的能力,對身邊發生的事情有自己的判斷。
紀錄片還展現了阿倫特在面對爭議時的堅定與執著。她的思想在當時引起了諸多爭議和批評,但她從未因此而退縮。她堅持自己的`觀點,用理性和邏輯去回應質疑,這種對真理的追求和對信念的堅守,令人敬佩。
這部紀錄片不僅讓我了解了漢娜阿倫特的思想,更讓我意識到思考的重要性。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像阿倫特一樣,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被輿論和偏見所左右,勇敢地去探尋真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復雜的社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正確的選擇。
【電影《漢娜阿倫特》觀后感】相關文章:
《瑪特廖娜的家》讀后感09-29
動畫電影《冰雪奇緣》電影觀后感09-08
十二怒漢觀后感03-14
我愛你漢作文11-14
我愛你,漢作文10-29
流浪漢作文11-19
男子漢作文01-12
漢豐湖作文07-13
歌曲蘇珊娜教學反思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