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流浪地球》的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1
昨日,爸爸帶我去看了寒假新上映的電影《流浪地球》。
這是一部中國科幻片。故事的背景是未來太陽急速膨脹,會吞噬地球,人類被迫在赤道附近裝上推動器,由空間站引導,帶著地球離開銀河系,經過2500年,去到新家園。可是在中途,由于幾臺推動器沒了燃料,導致7天后地球將與木星發生撞擊。為了生存,人類有了大膽的想法,他們憑借推動器,點燃了木星,逃離了危難,繼續征程……
“太宏偉了!”在走出影院時,我不禁感嘆。在過去兩個小時中,我仿佛置身在科幻世界里,親身游歷了一番。浩瀚的宇宙,充滿高科技的空間站,龐大的推射器,一片廢墟的地面……一幕一幕在眼前浮現,雜而不亂。雖然整個故事發生在未來的時光里,但絲毫不影響此刻的我們細細品味。
期望是什么?我在電影中找到了答案。電影中,應對著地球、木星相撞這一事實,無數人絕望了,他們有些低頭不語,有些唉聲嘆氣,還有些哀聲痛哭……可是,他們的行動改變不了任何現狀;有一小部分人還對脫險抱有期望,制定出了點燃木星的計劃,當聯合政府聲明對這個計劃不抱期望時,他們依然期望滿滿;當他們的計劃眼見就要失敗時,他們不絕望,仍然耐心堅持,奮斗到底,最終拯救了整個地球。所以,期望是通往成功的'一條坎坷的路,也是一條必經之路。
人生中,挫折是家常便飯,只要心存期望,便可越過去,并引導你走上一條平坦的大道。可是這還不夠,要想成功,還應懂得取舍。“取”很容易,“舍”卻很難。
人人都懂“舍身取義”“舍己為人”,但真正做到的有幾人?電影中,由于推動器燃料不足,以至于所產生的火力不足以讓木星被點燃,與此同時在空間站里還有30噸燃料,于是劉培強中校不顧生命危險,駕駛空間站撞擊木星,使得木星被點燃,使地球脫離險境,他也所以喪生了。人人都說“舍是為了更好地擁有”,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連舍去一些小利益都十分困難,何況是性命?
舍棄是一個人必須學會的,因為它不是單單為了自我,更多時候,它是為了顧全大局。做事不能只想自我,要從大局出發,多為他人著想。
這部科幻片的不僅僅情節扣人心弦,并且告訴我了許多道理。此次觀影,我受益匪淺。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2
今年寒假,我大半時間都在老家。剛從老家回來的時候,爸爸笑著對我們說:我們一起去看電影《流浪地球》吧!這一部是吳京演的,肯定特別好看。”我們高興地連聲說好。
《流浪地球》開始演了。只見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必需抓緊時間離開地球,去另外尋找生存的空間,于是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進器,但這推進器需在兩千五百年后才可以抵達新的家園。在此期間,人類建立了地下城,抽中簽的人們才能住進去。聯合國在太空成立了空間站,將此計劃命名為流浪地球”計劃。兩位主人公偷偷溜出去過年,可在途中遇到了一場災難,許多城市的發動機停止運轉了,在三十多個小時后地球將會撞上木星,導致地球自行瓦解。他們的車被臨時征用為救援隊,和CN7-11救援隊展開了一系列的救援,當人們把全部發動機重啟后,聯合國和空間站宣布放棄人類,并播報:在七天之內,可和家人團圓,并進行最后的告別,空間站將會開始火種”計劃,即帶著三億精子卵尋找新的家園。所有的人類都準備回家團圓了,但是兩位主人公和CN7-11隊想到了一個拯救世界的`方法,用火柴”點燃木星,木星上的波動會將地球推理軌道,其中一位主人公韓朵朵向世界動員,叫靠近他們的救援隊盡快趕來幫忙,這么多人的努力以及劉培強所在空間站的犧牲,地球被推離了木星,地球終于得救了。
看這部電影,我的心一直和主人公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擔心著主人公的擔心,萬一地球真的被毀了,那我們怎么辦?當事情得以解決,地球得救了,我的懸著的心才放下來,才覺得回到現實中來。雖然這部電影并不是真的,但是讓我知道了要對未來做好充足的準備,我們要愛護地球,做只有善沒有惡的人類,就算是真的被放棄了,但是我們只要出一點點力,說不定就成功了,一定要堅持不懈。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3
假期里,我和父親踏進電影院,看了號稱中國第一部科幻片《流浪地球》。
作為一部科幻片,當然要有震驚的片段和細則啦!這兩樣《流浪地球》都有。再帶上3D眼鏡,那震驚的成效不是我能說的。
《流浪地球》講述的是:太陽正在慢慢的老化,膨脹。只須到了一定量,太陽就會爆炸,就會毀滅整個太陽系。為了人類的存活,人類搭建幾千個大型噴射器把地球推出太陽系,飛到遙遠的新家。人類把這項計劃叫做“流浪地球計劃”。在計劃的實行當中,由于日漸離得遠遠的太陽,致使地球地表的溫度達到零下81度。所以人類又建造了溫暖的地下城圖以存活。在這個時候,男女主角出現了,因為男女主角從小就在地下城長大,沒見過地表長什么樣子,對地表的印象只停留在三歲的時候。所以他們想出去看看地表。當他們出去時,一場災難發生了:當地球接近木星時,因為木星的一些特質,致使地球的噴射器大半出了問題。假如地球被木星的引力吸去的話,會把地球撞碎的!這個時候無數位科學家們想了無數個方法,但都無濟于事,而男主角聽到這件事情后,想起了小時候父親給他說的話:木星的氣體百分之九十是氫氣,而氫氣是可燃物,于是他想到了一個方法:用地球上的.最大的噴射器發射一束激光,用激光使木星的氣體點燃,發生的沖擊波足以讓地球脫離木星的引力。他把這個方法告訴政府,但政府卻說有一個科學家提出過這個方法成功幾率為零。無奈之下他只好拉一些人來秘密潛入噴射器來實行這個計劃。通過不懈的努力,他們成功地把地球拉出來,把這成功幾率為百分之零的計劃達成了。
看完這個電影,我覺得:期望是可貴的,有了期望,才能創造出美好的將來。我還想說:假如大家再不注意的話,地球上的資源將會用盡。所以,請珍惜身邊的所有資源吧!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4
我們的希望是什么?希望像鉆石一樣珍貴。
這句話,當我在電影中第一次聽到“班長”用夸張的背誦語調說出來時,我想優等生也沒有意識到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只能從課本上看到,鸚鵡只是鸚鵡學舌。作為一個窮學生,韓多多對這段話一無所知。然而,在經歷了無數次生命垂危的危機場景后,我相信,當她懇求全世界的人類點燃木星,拯救垂死的地球時,她對這段話的理解一定比任何一個所謂的頂級學生書呆子更深刻。這是為什么?原因在于“實踐”一詞。那些只知道如何在黑暗的地下城市閱讀迂腐的教科書,面對木星的死亡威脅束手無策的學生,誰像她一樣,真的抱有被人工智能“MOSS”稱之為零的希望,與救援隊一起點燃木星?她對這句話的深刻理解是當之無愧的'。
我們已經14歲了,就像漢多一樣。我們不能完全理解難懂的知識。"上課不學習,考試兩行淚。"在這《流浪地球》中,我看到了一種僵化的學習方式,只是為了得到高分,忽略了知識的真正含義。我們應該測試我們在實踐中所學到的東西。雖然我們不能在災難中成長,如地球撞上木星,但我們不僅可以激發學習興趣,還可以通過持續的社會實踐活動,如深入工廠和田地、幫助貧困兒童、向環衛工人獻愛心、慈善義賣等,增強我們的信念,獲得鉆石般珍貴的品質。
紀達力·王慶奎生來就參與社會實踐。在這個寒假里,我們驚喜地發現她已經長大了。新青葵志愿者組織了許多社會實踐活動,并于《新文化報》報道,成為長春市助人為樂的典范。他們堅持志愿者的崇高精神,盡其所能,用自己的愛溫暖長春寒冷的冬天,并盡最大努力為每個人傳播愛和希望。我們相信志愿者在當前穩定的時代和未來可能存在的動蕩的“地球漫游”時代都是鉆石般的寶石。在未來,我們相信青奎志愿者將會像空間站一樣,與我們一起永遠飛向美麗的吉大里王校園,成為鉆石般珍貴的希望!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5
大年初二,偷得浮生半日閑,看到流浪地球的影訊,細看導演編劇的名字,才知道是大劉的作品被搬上銀幕,就立馬去看了。
觀影之前,沒有看過流浪地球原著,看過三體。三體是在手機上看完的,看完之后還專門淘了一套精裝版的放在書架上顯擺。本來打算抽時間重新看一遍紙質的,然而我卻很久都沒有抽,似乎知道了結局之后,就很難起心動念重新看了。但是,如果有了電影一定會去看的。無他,把科幻的遐想變成既視感的誘惑力簡直就是降維打擊無力抵擋。
在流浪的地球上,人類再也沒有民族和膚色的偏見,大概只有在災難面前,人類才達到真正的平等。太陽的火海和地球的引力,對每一個人都是一視同仁的;當地球面臨末日審判的時候,沒有人是特殊的'。在全人類的生死存亡之際,國界也已經被打破,護照應該成了一張廢紙。
地球,終于成為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命運共同體。
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臺詞是準備點燃木星時不知是誰說的:同歸于盡總比坐以待斃好。這是絕望中的最后一絲希望,是抗爭到底不服輸的怒吼。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就一定失敗,就只能坐以待斃。
在讓地球、讓人類活下去的這個終極目標里,執行任務的人不成功便成仁,萬一成功了,活下來的卻不是自己,甚至也不是自己的親人,而是別人。即便如此,還是會有人義無反顧地投身火海,還是會有人不放棄做最后的努力,還是會有人不放棄那微乎其微的希望。
在危機與生命、責任與親情的碰撞中,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犧牲。
他們是俯仰無愧于天地的英雄,悲天憫人而豪氣沖天的英雄,流芳百世的創世英雄!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當地球流浪到目的地之后,確實是換了日月新天的。
宇宙雖大到無法想象,但卻只有一個地球。時間雖長到幾乎永恒,一生一世不過百年。
生生不息,流浪不止;一息尚存,希望不滅。
一代又一代的活下去,就是生命存在的意義,也是生命最大的勝利。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6
大火的電影上映快一個月了才看,有點晚。瀏覽網絡上的各種評論,以肯定的為主,印象最深的一種說法是講“中國首部真正的科幻電影”,觀影后我也認同這個說法!
從制作來看,《流浪地球》和國外的大片已經沒有太大的區別,整部片觀感流暢,沒有往常的生硬和明顯的卡頓。這是國產電影的一次進步,也是一次革命。
從情節發展來看,《流浪地球》的情節設計比較巧妙,在人類面臨生死存亡時,中國英雄同國際精英們一起拯救世界,這隱含的愛國情節,看了有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從題材的選擇來看,《流浪地球》以星際穿越拯救地球為題,往常這樣的科幻題材只能在美國大片中才能看到,《流浪地球》打破這個壟斷,為國產電影的制作尋找到了新方向。
從情感發展來看,《流浪地球》是親情為主的戲路,這比較具有中國特色,這點上如果再有一條愛情線,電影就更具觀賞性和感染力。
談完《流浪地球》好的方面,談談個人的'疑惑,劉啟和劉培強這條親情線,從個人角度講,如果我是劉啟對父親應該更多的是崇拜和想念,但影片中表現出的更多是埋怨和不理解。哪怕最后這層感情因為劉培強的舍身大義而反轉,感情上很難理解和認同。
影片總體評價是非常高的也值得肯定,觀眾用實際行動表明了立場。吳京的《戰狼2》和《流浪地球》掀起了中國電影創作模式改革的新篇章。
網絡上有個有趣的說法,講整個娛樂圈都不敢為吳京和《流浪地球》發聲道賀,因為《流浪地球》犯了大忌,不按套路出牌。
以往的電影都靠流量明星。不管啥劇情只要有流量明星出演或明星扎堆出演就能保障票房,但隨著爛片泛濫,觀眾審美疲勞,漸漸不買賬了。
吳京的電影把精力和經費都傾注在電影的情節和拍攝上,傾注在電影的質量上,贏得市場,贏得口碑,這次轉變來的有點晚,這次轉變是必然,吳京抓住了機會,作為觀眾要感謝他,相信以后會有越來越多好的電影,相信商人的嗅覺永遠是最明銳的,期待未來中國電影的蓬勃發展!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7
最近我的朋友圈被一部國產電影刷屏了,很多人贊譽它為中國科幻電影里程碑式的起點,無論是特效還是劇情都堪稱一流。懷著好奇我走進電影院觀賞了這部影片。
《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影片故事設定在20xx年,講述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太陽吞沒的滅頂之災。為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萬一千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
在流浪的過程中,由于受到木星引力的影響,4000多臺行星發動機熄火。雖然在全人類共同努力下發動機恢復了運作,但地球已經突破了洛希極限面臨解體,人類文明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滅頂之災。主人公劉啟提出了“點燃木星”的方案,在其父劉培強的犧牲下最終成功化解了危機。
平心而論,在劇作和制作方面與好萊塢一線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流浪地球》的'價值在于:中國終于能用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價值觀和自己的主題,拍出有自己特色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里對“英雄”這個形象的塑造十分有東方韻味:為保住火石墜下深淵的無名司機;為了救韓子昂喪命的隊員剛子;發現智能機器人“莫斯”叛逃后協助劉培強,不幸犧牲的領航員馬卡洛夫;來自不同國家的救援隊不約而同放棄與親人團聚的最后機會,只為完成一個幾乎不可能成功的任務……所有人都拼盡全力,生死與共,“人類命運共同體”愈發清晰。
事實上,通過發動機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這個構思本身就極具浪漫主義,和中華五千年的家國情懷密不可分。影片中吳京飾演的劉培強對聯合政府說出:“沒有人,一切都沒有意義。”真正意義上的人,是感性兼有理性,是復雜情感的集合,是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溫度的,絕非空間站中儲存的DNA圖譜和電子檔案所能替代。因此,當劉培強知道希望渺茫時仍然選擇了犧牲空間站,去搏取那微小的拯救地球的可能,莫斯評價“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是一種奢望。”正是對整部電影最好的升華。
“人類的勇氣和堅毅必將被鐫刻在星空之下。”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8
《流浪地球》這部電影自上映以來,無論是感人的故事,還是逼真的特效,均獲得贊譽滿滿。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一句平凡的“我想回家”。
中國人歷來重情重義,對中國人來說,“家”遠非一個物理空間那么簡單,這個字承載了太多的情感。所以,當災難來臨,在中國人的電影中,選擇了帶著地球一起“流浪”。
“家”亦分為“小家”和“大家”。“小家”之愛人皆有之,影片中,當地球幾乎被木星捕獲時,所有人首要且唯一的念頭幾乎都是回家看看。但影片中也不乏“大家”之愛,甚至將其體現得淋漓盡致。地球踏上流浪之旅,撞擊木星的危機令人類團結,以“大家”之愛,救地球這一“大家”,從根本上解決了“人為己”這一致命的毛病。
令我最難忘的是主人公劉啟的父親。作為一個父親,他是多么想要陪伴孩子的`成長,但在人類命運生死攸關的時刻,他那“小家”之愛又是何其渺小——當整個星球都湮滅了,又何來的家?他毅然赴死,化作空氣中的一粒塵埃,陪伴人類左右,呼吸與共,永生不滅。那是他最后的家。
“家”,一個抽象而具體的東西。對于我自己而言,家便是情。前些天當一個親戚被查出癌癥晚期,我有幾分認真地和父親打趣,要他常常體檢。他對我說:“你還沒長大,我怎么會有事?”話題深入下去,父親和我說了種種他無法也不可能此時離去的理由:弟弟年紀尚小,此時哪怕父親失聯一陣也會對他的性格造成莫大的影響;我剛至成年,還沒做好準備面對世上的種種。我頓時哽咽無言,也忽然明白了這個家早已經成為父親好好生活的理由。他是個偉大的父親,但他又是天下所有父親中普通的一個。
“大家”也好,“小家”也罷,我們真正舍棄不掉的,是那一份熾熱深情。家是支撐我們渡過難關的信念,是每一個人都不惜一切代價要去守護的東西。因而在影片中,最終的危難關頭,原本已經絕望的援兵又從四面八方趕了回來……
家因情而溫暖,家生于有情之外。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9
過年期間,有很多賀年電影上映。其中,流浪地球在眾多影片中脫穎而出,成為了評分、票房都很高的片子。電影真實的走進了我的內心,并且給了我一些深刻的啟示和感悟。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我們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也流浪在這個世界上。唯獨我們人類可以改變發生的一切,因為我們人類是可以學習的,思想更豐富的。所以我們可以不斷的假設,預判未來給我們帶來的災難,我們需要不斷地要去預防。
在這部影片中也在講一個男人的責任、力量。他的決策與方向也直接傳播授給了下一代,所以說男人的穩定性決定家的穩定性。
在整部影片中,家是非常重要的地帶,牽拉地帶,歸屬地帶,安全地帶,也是保衛地帶。只有家人才能讓一個人奮不顧身去戰勝一切,因為家人是一個人感情鏈最深厚的對象。
在整部影片中也有很多的搞笑部分,這個搞笑部分是我們成長階段的搞笑部分,因為我們的`成長真的很好笑,我們就這樣一步步的搞笑著長大,在經歷更多的更多的情感交織與生離死別的痛苦中慢慢成長起來,成熟起來,認真起來。
從整部影片核心來看,這是全世界人類對未來的擔憂。所以這也是全世界人類需要預防的事情,但在面對困難的時候。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國人不服輸、不怕死的戰斗精神,但從影片中可以看到其他國家的人戰斗思維中缺少情感,紐帶連構,但是中國人就不一樣了,中國人在傳承,情感這些方面就比較細膩、豐富、深厚。這是中國文化及傳統思想一直流淌在我們世世代代人們的思維里。所以說中國人的情感比較深厚,所以家對中國人來說就會形成情感紐帶。
這部影片它不僅呈現了科幻的一面,也呈現了我們科學家及想象家他們所預測與想象未來災難的一面,更間接的呈現了教育的一面,但這些是我們人類需要警惕和預防的,所以影片中間接性的告訴我們人類真的需要學習,研究,探索,只有知識才能讓我們認識到更多,只有知識才能讓我們有可能改變一切。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10
有這么一個說法特別有意思——劉慈欣以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小說提升至世界水平。而今天所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流浪地球》,則可以說是這七千電影人將中國科幻電影提升至世界水平。
從行星發動機的重元素聚變到推進地球至脫離太陽的逃逸速度;從木星的引力牽引到潮汐力的洛希極限;毋庸置疑這部國產科幻電影從頭到尾都充斥著“硬氣息”。作為一部好的科幻電影,尤其又是硬科幻電影,它不僅能引出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更能對于科學產生一定的指向意義。在想象力爆炸的同時,其視覺沖擊力也是令人嘆為觀止。但相比較這些,我個人最為觸動的則是其中的文化內涵。
《流浪地球》不同于傳統西方的科幻作品,其最為特殊的就是中國文化的哲學內核。好萊塢的特效公司工業光魔看到劇本時,他們最感興趣的不是視效問題,而是為什么地球出現危機時,我們逃跑都要帶著家人?在好萊塢電影的傳統套路中,地球遭遇滅頂之災時通常有兩種解決途徑:超級英雄解救全人類,或者建造“諾亞方舟”帶人類逃出地球。而我們之所以會選擇流浪地球,大概是因為相比海洋文明,在東方文化里,對故土和家園的感情更深,同時,地球在中國人心中象征著人類全部的.生活、文化和歷史。如果把地球變成宇宙飛船,就有了更深的含義——我們不是在流浪,依然和古老的文化在一起。這種反套路還表現在好萊塢大片里的超級英雄一定會活下來,但《流浪地球》中的劉培強在最后卻選擇用生命去點燃木星,化為星辰;在劉啟團隊點燃橙色光柱發射的一剎那,旁邊同時也燃起兩束橙色光束——還有其他人和他們一樣在努力。
這種家國關系的認知,這種生命的認知,這種英雄史觀大于個人英雄主義的認知——這是我們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價值觀。我們的文化不是功夫,不是麻將,不是舞龍,這些膚淺的表皮并不能完整的代表我們的文化。團結,進取,永不言棄,這些才是我們文化真正的內核。
不論是中國科幻電影的進步與反思,還是意識形態的孰是孰非,它承載的意義也早已遠超電影本身。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11
總的來說
我對該電影的評價是很好的
1.科幻感和感情牌
據說做特效是一件很費錢的事情,美國的科幻大片都是斥巨資做特效拍出來的。就這部電影而言,廣闊的場景,炫酷的鏡頭,視覺的沖擊都有達到一部優秀的科幻片的水準。
在情感線上,這部電影也難免落入俗套。個人情感的一時沖動,為了社會大義的奮不顧身,最后時刻對家的眷戀,一切的情感,在這部電影中表現的矯情而真實。
美中不足的是每次情感牌都打的十分尷尬,溫情的臺詞在冰天雪地的危急存亡之中出現的非常突兀。盡管如此,這并不是否定這部電影的理由。在這部電影中,我覺得劇情線一路以來鋪墊的非常好,與此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感情線的鋪墊,電影時長對于電影內容展現的局限性在此表現的較為明顯,這部電影中事件與情感二者之間相對而言比較獨立,因此二者之間的協調有些為難,這需要更加精煉的編劇技巧以及表現手法。
2.演員
我對于這種沒有選用當紅鮮肉為主演的電影好感倍增。這樣可以讓我將更多的關注放在劇情走向上。
3.臺詞
對于關注文字的我來說,這部電影的臺詞不是很好。并沒有太多文字的優美感和豐富的表達性。當然這也不算太大的缺點,劉慈欣是一位我很佩服的作家,我也曾看過他的小說《三體》,不管是《三體》還是《流浪地球》,劇情結構和豐富的想象都是十分令人佩服的杰作,對于電影,重點當然還是在劇情上,臺詞只是綠葉而已。
4.中國科幻
曾經不少人說在中國因為諸多限制,做不出來足以媲美西方的科幻電影,由此,這部堪稱中國第一部優秀科幻影片在世界上掀起了軒然大波。當某一名詞前面冠以中國兩個字為限定詞的時候,名字叫愛國情懷的小鹿開始亂撞,有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事實證明,我們不僅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的很好。
在這部電影中,所表現出來的.父子之情,團隊協作等成分都是西方影視劇極少表現的內容,可以說這是具有我們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影片。我們自己拍出來的電影,能夠更加的適合中國的市場和中國的觀眾。
總結語
看電影的時候,一邊為電影的劇情和場景所驚嘆,一邊為我們自己做出如此優秀的電影而欣喜,期待我們自己可以做出更加多優秀的作品。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12
說起科幻片,無論你想到哪個國家,你都不會想到大陸的科幻片。但這一次,看到一部科幻電影獲得好評如潮,讓我很好奇什么樣的電影能讓觀眾贊不絕口。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太陽即將毀滅,威脅到地球的存在,于是人類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團結,在地球上架設了數百萬個地球引擎,將地球推離太陽系。主人公劉啟,帶著爺爺和姐姐走出地下城,承擔起了拯救地球的錯誤使命。最后,遠在太空的父親犧牲了自己,改變了地球與土星相撞的`事實。
完整的背景和生動的特效深深吸引了我。其中,當地球人被拋棄后,劉啟等人依然沒有放棄拯救地球。在聯合國的呼吁下,已經獻出生命的救援隊加入了再次拯救地球的隊伍。當無數不同國籍、不同性別的陌生人一起推發動機撞針時,這個鏡頭傳達出團結的力量和在危險面前依然燃燒的希望。
世界籌集資金建造超級引擎,來自世界各地的300名宇航員飛上太空。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救援隊為引擎輸送燃料,該引擎在最后一刻扭曲成一根繩子
如其所言,希望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DIA。希望是燃料,在故事里推動著人們前進,推動著地球走出苦難。在這樣一個糟糕而悲慘的世界里,希望和希望是地下城居民唯一的想法。
劉啟的爺爺曾經說過:在我們這個時代,從來沒有人在乎太陽,但是每個人都在乎一種叫錢的東西。你想想,難道我們現實中也是這樣,追逐個人利益,甚至傷害別人。自私,永遠把私利放在第一位。但是當有一天困難真的來了,人類想起了早已失去的毅力和團結。那時候的人腦子里只有過苦日子,一切仿佛都成了一個分開的東西。所有的角色都在期待著回家,春天和陽光,同時拯救這個寒冷的世界。人類渺小,情感豐富,偉大,絕望和希望交織在心中。也許只有一朵小花,才能點燃人類在絕境中的力量和毅力。也許劉啟等人心中有信念,有重要的事情,讓他們自始至終都不輕易放棄。也正是這種不懈的火焰點燃了人類心中的希望。
活著是可能的,團結是強大的。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13
我們是人類,一種看似高級、實則肉體脆弱不堪的生物。
那么如果有一天太陽系崩潰地球也即將滅亡的話,我們要逃離的唯一倚仗便是頭腦,那個可以創造無限科技的、帶給人類文明希望的頭腦。
《流浪地球》就是一部在這樣黑暗卻又充滿光明的大時代背景下創作的電影,不夸大事實,也不嬌柔造作,真實又溫暖。
這不是我第一次看此類型的電影,但卻是我看得最洶涌澎湃的一部電影,比之前的戰兒狼2更甚,感觸頗深。
影片的開頭就說,在面對這次前所未有的地球危難的時刻,人類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團結。是的,沒錯,就是團結,全人類的團結,全地球的團結,所以每個人其實都活得像星一樣閃爍,即使他們并沒有像劉培強那樣燃燒自己推動地球。
希望,就是一片干裂土地中的一條河。然后,責任、義務、愛與勇氣源源不斷地供給著這條河。最后,土地化為綠洲,衍生了山川與湖泊。
很久很久以前,劉啟從爸爸口里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便是只要他抬頭就可以看見一顆就是爸爸的星星。多年的不見使得父子倆始終有著隔閡,他心中的星星消失了,但我想,在劉培強生命終結的那一瞬間,劉啟的心應該受到了極大的`震憾吧。看吧,爸爸就是星星,你抬頭就得看見我,像星一樣閃爍。
淚水溢出眼眶,那一刻竟是無言的感動。或許,是愛,讓劉培強不顧自身安危來救兒子;亦或許,又是愛,讓劉啟也剎那間想通了一個拯救地球的辦法。是愛,讓人類團結,給了地球希望。
涓涓溪流終將匯成無垠大海,愚公移山更是永恒的經典典范。許許多多的人犧牲,許許許多多的人前仆后繼,詮釋了拼搏與堅持,渲染了淚水與汗滴——地球,終于在地木相撞的危難面前安然度過。
我們應該致敬每一個努力的人,他們都是英雄。他們把一生活得像個傳奇,像是一種不可磨滅的印跡,像星一樣閃爍。
所以他們贏了。“流浪星球”計劃將依舊實行,他們將領著地球奔向新的家園,傳給一代又一代的下代人。
星河仍舊被留存,因為它曾輝煌過,這就是這部電影想要真正告訴我們的話。也許人類脆弱地不堪一擊,但是人類從未放棄過希望,愛永遠在他們心中。
星球仍舊在流浪,但卻有什么東西,變得不再一樣了。
原來像星一樣閃爍,真的可以被人做到。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14
“盼望著,盼望著……”這是朱自清的《春》,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它給予我們一年四季。生活離不開水、食物……更離不開太陽,太陽給予我們溫暖和光明。一旦失去太陽的光芒,地球就一片黑暗,但是太陽也有缺點,看了中國第一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使我震撼萬分……
電影講述了50億年后,太陽將會結束生命。太陽會迅速膨脹、爆炸,地球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劉培強離開四歲的兒子——劉啟,來到了“領航員”國際空間站工作了17年。使地球提前離開太陽系,這個計劃需要一百代人共同完成,并且要大面積地建筑地下室,努力生產一百個國際空間站。
工作17年后,離崗回家的前一天,劉啟與妹妹韓朵朵一起來到了零下84℃的地上。突如其來的地震讓生活在地下室的人們遇難,地上的人們都在努力地逃生。劉啟的'姥爺——韓子昂與哥妹共三人一起加入救援隊,為災區運送火石,救助受災人們。為了地球與木星不相撞,他們在一次次困難面前不低頭、滿懷信心,希望一次又一次地嘗試,韓子昂和劉培強等億萬人民因為拯救地球犧牲了,但是他們知道:地球“活了”,幸存的人們在地下室又過起幸福的生活。
《流浪地球》里的韓子昂說的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上海,我的家,怎么變成了這個樣子?”現在的環境也受到了污染,我們要制止破壞環境的現象。為了植物不再消失,動物不再滅絕,人類不再失去舒適的家。我們共同攜手相助,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家園——地球。
還有一句話值得我們反思:“那時候人們關心一種叫錢的東西,沒有人關心太陽。”所以我們應該適當地關心科學,錢不會解決所有問題。有些事情用錢解決無濟于事,所以要動腦、用智慧和雙手解決。
《流浪地球》描繪了人們的堅持不懈、不在困難面前低頭的高尚品質,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人們流浪地球的場景,講述了人生哲理。保護地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15
20xx年xx月xx日與一同取得執業證的朋友一起相約看電影《流浪地球》,兩桶爆米花,三杯可樂,三副3D眼鏡,半小時的路程,觀影2小時。
親人兩行淚,最是讓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家書抵萬金。
安全第一條,卻是所有心善者的待人基石原則,也是所有法律建立的由衷。
人活這一生,活的是如何將人生價值發揮到極致,所以舍小家顧大家,舍生取義,集體榮譽強于個人榮譽,無國便無家。致敬保家衛國的軍人,致敬守護人民財產人身安全的警察與消防員,致敬默默付出的科學家。
人活這一生,活的是情,不是錢,貨幣是流通的,不是你能一輩子握著不貶值的。情是虛的,但它也是實的,它是實實在在愛的表達,它是一生中能讓你感到溫暖、快樂、幸福的無價之寶;這世間能徹底打動人心征服人心的是情,不是錢。可,大多數人們關心的是錢,社會有潛規則,有錢好辦事,有錢都是VIP,有錢享受最高待遇,有錢就敢大膽進ICU,進了ICU就知道時間是金錢,金錢如流水,金錢如糞土;五千多年的文化,好的`壞的都傳下來了。
人活這一生,最貴的是這條命,不該被誰踐踏,也不該被誰瞧不起,甚至你不該自認命賤卑微,被無權無勢無財這種蒼白想法而自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身上的命帶著無窮的力量,只是很多人未曾規劃好自己的人生劇本,沒有將那無窮的力量挖掘出來,有的渾渾噩噩地過完一生;有的碌碌無為地當了別人劇本里的配角一生;有的不斷修改自己的人生劇本,結果混亂的一生也得不到任何東西;規劃好自己人生劇本并充滿自信執行到生命終結那刻的人,是科學家,是藝術家,是那些你看見的成功人士。所以,人活這一生,真不用因為別人的否定,別人的評價過于在意而去修改自己的人生劇本,該修改劇本的時候是你內心深處聲音發出的時候,是你自己選擇的時候。
別人的評價如同道路千萬條,而你自己就是那安全第一條。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流浪地球讀書筆記03-26
《流浪地球》觀后感01-08
流浪地球觀后感04-18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12-22
《流浪地球》觀后感02-03
流浪地球觀后感06-13
流浪地球電影觀后感07-05
電影《流浪地球》的觀后感07-26
【精】《流浪地球》觀后感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