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看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在寫觀后感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1
柴靜的《穹頂之下》紀錄片很火,我看了完整的片子:從中我們知道了很多我們應該知道而不知道的知識,知道后為自己生活在這樣毒惡的環境中而感到恐懼。非常佩服柴靜這個女人,之前都有拜讀過她的《看見》這本書,通過她的媒體人的視角看待問題,很客觀、真實!
這部片子引起的反響很強烈,因為內容已經觸及到某些的人和團體的利益,但更關乎我們每個人的生存權益,所以罵聲不斷,贊許聲更是不絕于耳。在我們身處這樣的環境中,這樣的聲音應該多些。
試想每一位公民(包括政府人員和企業自身、個人)都有良知,我們的環境至于如此?!反觀我們的社會,其實最大的問題還是“錢”的`問題、發展的問題,現在的很多人(包括我們在此評論的人)會為了錢而不擇手段,環境問題不是個人問題,而是大家的問題,可誰又會放棄自己利益去改善環境呢?答案在當前是否定的,所以解決好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才是根本。
當前,本屆政府已經頒布了深化改革的意見,不光人民群眾意識到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我想政府應該不傻。或許柴靜的《穹頂之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出現,會對能源的深化改革起到助推作用,我們也更希望看到政府、企業和那些的專家們更正面、更負責的回應!
最后,還是感謝那些有良知的公眾人,也希望有更多的這樣的公眾人物做出更多的利于社會進步的事情,也包括我們每一位人,美好環境,人人有責!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2
人在世時,有許多事情是無法抗拒的,其中的一件事就是呼吸。推開門,邁開步,這“仙氣繚繞”般的景幕映入眼幕,深深地嘆了一口氣,重霧霾!這潔白散漫的霾并不像它看起來那么干凈,里面摻雜著許多有毒物質,侵蝕我們的.生命。
柴靜是一位記者,一位母親也是一位能夠站出來吶喊自己心聲的人,她是一位勇者。作為一位記者,她深入調查污染新聞事件,這其間的艱難險阻也無法想像,她渴望真像與治理,她的探索之心值得肯定。作為一名母親,那蘊含著她對女兒的愛。我不是一位母親,我無法完全從一位母親的角度去體會柴靜對女兒的感受,但是,我是一位女兒,作為女兒,我不想讓我的父母受到傷害,這也是血緣之愛。作為一位勇于站出來的人,首先必須敬佩她的勇氣,她不是一個人的努力,而是代表所有內心有所不安于現狀人的吶喊,我們及我們的兒女后代需要生活在藍天白云下,呼吸干凈新鮮的空氣!
霧霾僅僅是個開始,是自然對人類的警告,人們若只是單方面追求經濟,天災是無法預計的,物極必反。人們看看自己身邊,恐怕早已不是兒時的記憶了吧。我懷念,懷念小時候的那條小青溝,那里的水又透徹又清涼,我脫掉鞋子輕輕踏下去,卻不小心滑倒坐在了水中,濺起了水花,漣漪一層層擴散,岸上的小伙伴也打趣地調侃著,青蔥的年華……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3
最近網絡上藍黑與白金不斷混淆著我們的視覺,開學風也不斷襲來各種版本。正想著該寫點兒什么的時候,突然看到央視辭職后的柴靜,自費近一百萬調查探尋問題的答案,這部由母親柴靜完成的紀錄片《穹頂之下》,不由得讓我們沉思……不得不讓我們震撼。
剛剛大學畢業的我們,是一群希望改變世界的人,期望著在未來世界變得更好更方便。我們在科技的'路上高效地奔騰著。然而,有一天,我們發現這個世界已經病了。我們引以為傲的陽光和空氣,不再是那么美好,當呼吸干凈的空氣變成一種奢侈,當孩子再也看不見星星,當你不再放心把自己守護的生命,交到自由世界的廣闊戶外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做些什么?我們又能做什么?
我只知道,作為一名火力發電廠的普通電廠工人,我很驕傲我們公司為了給#1機組脫硫提效,為了環保減排,于14年11月15日正式啟動了濕式電除塵器技術改造。直至今日無意中登高而望,才發現不知不覺中,這座鋼架結構的大家伙已經初顯輪廓。我也知道,這是我們公司對環保減排的極大重視。我更知道,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高參數、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的“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的燃煤火力發電廠,環保減排我們一直都沒有間斷過,我看見了,我們為之努力了,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從未停歇。
是啊!正如柴靜在視頻里所說的那樣,除了悲觀,我們還可以有更多的作為。請相信,天空會更藍,世界會更美!就像我們小時候那樣。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4
看完柴靜的《穹頂之下》,我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我的.感受——觸目驚心。自然環境與我們的關系,正如柴靜所言:同呼吸,共命運!
我可能不會留意天氣是否晴朗,頂多是在霧霾天氣里抱怨一下,然后戴起口罩。我從來不會留戀白云,甚至從未注意青草。然而當APEC藍在大屏幕上出現時,我第一次為藍天驚奇、為白云感動。于是我開始緊張,于是我開始留戀,我害怕鏡頭一轉,我又將落入那灰色的夢魘。我才明白,原來藍天白云是如此重要,我是那么離不開它。
20xx年,合肥有164天空氣污染,排名全國25位,27次進入全國污染前十名。在這樣一個不算太發達的城市里,污染竟如此嚴重。關于我們能做什么,柴靜幫我們分析了很多。我想,這次真的應該親身參與到環保工作中去了。用步行代替乘車,減少浪費,購買用環保材料制成的商品。對了,還有12369這個號碼。雖然它很重要,但我真心希望我永遠不需要撥打這個號碼。
同呼吸,共命運!我們每個人與霧霾都有一場私人恩怨!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5
從人人做起,保護我們所依賴的環境,讓天空變藍,讓星星充滿夜空。人生只有一次,我們不能預測未來,不能穿越古代來和自己的行為做對比來分辨是對是錯,我們希望未來自己的孩子看的到星星看得見藍天、我們也希望未來自己的孩子可以過的好,沒有麻煩。我覺得它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沒想到它這么強大,它搶走屬于我的`顏色。被搶走的不只是天空的顏色,也將生活變得單調,無趣甚至低悶。我本是挺討厭風這種東西,但是,現在我多么渴望來一陣風吹走它,吹走我心里的“霾”。
在告訴發展的時代里,我們一直把目光注視在GDP,城市化進程,國內生產總值上,注視在高速發展的繁榮上,注視在燈紅酒綠的城市中。我們的雙眼被繁榮的光芒所吸引,我們的思想沉醉在紙醉金迷的喧囂中。我們的身體還享受著喜悅的美酒,眼前的繁榮像巨大的光幕,籠罩在天空上,只有少數人才能看到光幕后的黑暗,才能感到喧囂后的平靜,才能嘗到美酒中的苦澀。很有幸,今天我能觀看這部讓人震憾的影片,讓我們引發思考,這觸動了我們心靈的風暴。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6
我所知道的《穹頂之下》有一部同名美劇,說的是一天,一個小鎮被一個外來的“穹頂”籠罩,與外界隔絕。而今天我們看到的卻是實實在在的穹頂——原央視記者柴靜以此作為霧霾調查的題目,再貼切不過。
沒有一點點的防備,不知何時起,霧霾在我們身邊集聚。建筑物、車輛和行人的倫廓在霧霾的籠罩中漸漸模糊。通過視頻我了解到,去年一年,北京的霧霾致使全年重度污染天數為175天,而石家莊則為265天……人們有大半年的時間都生活在看不見藍天、看不見遠方的霧霾中。那是一種痛苦又無奈的沉悶。
在調查中我們還了解到,河北省這個鋼鐵能源大省,大大小小的.煙囪隨意地站立在土地之上,頭頂肆無忌憚地冒出連綿不絕的廢氣,灰了藍天白云,濁了青山綠水……面對柴靜犀利的發問,負責人們卻出奇一致地支支吾吾,抑或是在這個堅強的女性面前強詞奪理……
看過視頻,想想自己,再望望窗外,有時也是灰蒙蒙的一片。正如一個巨大的穹頂罩住了整個城市,遮住了太陽的光芒,月亮的銀輝,自然的生機。
而我們,正是活在這穹頂之下的一群人;我們,正是需要為這自然做出改變的一群人。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7
我懷著沉重的心情看完柴靜的調查——《穹頂之下》,這是一篇關于霧霾的調查報告。其中,柴靜運用了大量的數據進行客觀分析,這些數據真實可感,令人十分震撼,心中也很不是滋味。
十年前的我還是個孩子,對未來滿懷期待的孩子。或許你們和我一樣,住著破舊的房子,和鄰居的`孩子在長滿荒草的地里玩耍。每當暮色降臨,借助微弱的燈光,輕撥云簾,我們能看到掛滿星斗的蒼穹,黑暗中隱匿著清晰與神秘。
而十年后的今天,事物的發展速度之快讓人難以想象,雖然國人的思想已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高聳的煙囪仍然提醒著我們——我們正在被自己的所作所為一點點吞噬。
眼下的中國和世界上的一些國家一樣,正遭受著嚴重的環境問題。在調查中我了解到,北京大學環保研究院專家強調:轉型是改變中國目前環境現狀的最好辦法。如何從傳統型傳變成現代型,我以為創新才是根本。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目前也是崛起的關鍵階段。另一位院士則苦笑:中國人在以前犯下的錯誤,應該在今天得到彌補。
而我們正應為此有所行動。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8
星期三下午,我們一同觀看了柴靜關于霧霾調查的紀錄片——《穹頂之下》。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演講,也是一次沉重的演講。向我們展示了我們究竟生活在怎樣的一顆星球上。
眼下,重度污染,霧霾侵襲,生態環境遭到人類無知的破壞,而這一切卻和人類賴以生存的重工業工廠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工廠出于各種原因,省去了對原料的清洗與提純,使得天空中經常飄起顏色讓人望而生畏的污染氣團。這一切在中國,卻缺乏相關部門的有效管理。現在的我們何去何從?我們在眼下的每一次抉擇都會在以后像蝴蝶效應一樣,影響我們子孫后代的生活。
因此,我們是不是應該從小事做起,為我們的環境盡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出行時,我們時是不是可以選擇更多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讓父母減少開車的次數?購物時,我們是不是可以選擇有綠色環保標志的產品、盡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發現生活中的不環保行為,是不是可以上前進行善意的提醒?面對無良企業的污染行為,是不是可以形式我們的監督權、撥打12369向環保部門進行舉報?
也許我們所做的.,不足以徹底改變環境的現狀,但至少可以一點點剝去黑暗、重見藍天。或許,可以減少一個因環境罹患肺癌的受害者。沒有人愿意被黑暗永久包裹,這些不忍直視的、難以置信的事實,我寧愿它們只是歷史。
只要敢于創新、積極實踐,我們終會迎來撥開云霧見青天的日子!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9
我不知道我每天抱怨著城市濃厚的煙霧的同時,又有多少的黑暗潛伏在深處。每天周而復始地吞吐著骯臟的空氣、呼吸著渾濁的灰霧、不知倦怠地奔跑跳躍的同時,我又是否為自己擁有過某一片藍天而慶幸呢?以前我是多么沒有環保意識,認為“環保”這個詞太大、太空,與自己又有多大干系呢?
當下中國的環保面對現實的`道貌岸然,無力的狡辯與推卸之后,又何嘗不是大國經濟發展與生態可持續的矛盾呢?飽覽了太多的山清水秀,我何時把目光投向過重工業基地下的滿目灰塵?也許我真的沒辦法改變太多,但我可以從點滴小事著手,踐行環保理念,做一個環保之士。
曾經知名的央視記者柴靜因為《穹頂之下》的演講重新回到公眾面前。本該在一國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環保部門卻在中國處于尷尬境地,被視頻中的某一個老板稱為“有義務沒權利”的機構。一句戲言,卻道出了環保部門有心無力的處境,有的人甚至打出了“經濟與環保不可兼得”的旗幟,然而事實呢?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話題。
柴靜為了孩子,為了一家人,為了這個愈加惡劣的社會環境站了出來。我們為什么不站出來加入這一場利人利己的環保活動中呢?茫茫宇宙之中,可只有一個地球啊!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相關文章: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8篇11-15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后感(通用20篇)08-01
《穹頂之下》觀后感11-17
穹頂之下觀后感05-16
《穹頂之下》觀后感15篇11-27
《穹頂之下》觀后感4篇03-10
《穹頂之下》觀后感(精選31篇)07-29
《穹頂之下》觀后感(15篇)07-03
穹頂之下觀后感(精選24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