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觀后感>百家講壇觀后感
百家講壇觀后感
更新時間:2022-11-09 15:11:42
  • 相關推薦
百家講壇觀后感精選15篇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后感。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百家講壇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百家講壇觀后感1

  今天中午,我打開電視機,又開始看百家講壇了。

  這次主要講了對事情了解不夠清楚明白時,不能輕易發表意見,不能任意傳播不合儀禮的事,不要輕易答應。說話時,對于沒有把握的事,千萬不能亂講亂說。這樣有可能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并且,對一些謠言,既不要相信,也不要傳播。錢文忠教授說了一句話:“謠言止于智者。”謠言對于智者來說已經沒有用了。所以,我們對那些了解不夠清楚的事情千萬不能傳播,萬一它是一句謠言呢?而對于做不到的事,不要去承諾別人。如果已經承諾了,那就要想方設法地去做到,否則,就會失去別人對你的信任。

  錢文忠教授還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名字叫《荊棘刻猴》。從前,有一個皇帝,非常喜愛收藏各種奇珍異寶。有一天,一個衛國人來找到他,說他能在荊棘尖上刻一只猴子。其實他根本就刻不成。過了幾天,皇帝問他刻好了沒有?可是他根本就沒有刻。他只好說:“刻好了,但是你必須半年不進后宮,半年不吃肉、不喝酒。還要趕上一個雨后天晴的日子,并且要在那陰晴轉換的一瞬間才能看見。”

  后來,一個鐵匠聽說了這件事,來問皇帝:“看見那只猴子了嗎?”皇帝說沒有,并不把那些衛國人說的要求說了一遍。鐵匠聽后說:“你可以問他有沒有這把小刀。”皇帝照做了,衛國人便回去取。可一直都不來。原來早已逃跑了。承諾是沉重的,衛國人本來就做不到,可他還是承諾了,最后進入了進退都錯這種地步。我們千萬不能學他,要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

  看完這期節目后,我學到了很多,以后一定按照《弟子規》上的要求去做。

百家講壇觀后感2

  放假回家的時候,爸媽推薦我有時間的時候看看中央科教頻道的《百家講壇》欄目。

  對于這一個節目,我以前就有耳聞,前幾年很火,像易中天老師品三國,于丹老師講論語,講的很好,很為人津津樂道,也成了一段時間人們茶余飯后的話題。

  因為上學,所以看電視少。趁放假的時候這才有機會看了些。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叫妙!

  我一開始看的是趙玉平老師講的《劉備的謀略》,才聽了一會我就入迷了。趙老師的語言很風趣,而且很接地氣,時不時地以古論今,讓人聽了不乏味,不僅學習了知識,更是一丁點也不覺得的累。

  我聽了一集又一集,很感興趣,一直到飯點了,爸媽叫我吃飯的時候,還有點戀戀不舍的.按了暫停。

  吃飯期間,我和爸媽聊起來剛剛聽到的新知識,把其中評論劉備,呂布等人的性格等等和我們自身還有周邊人聯系起來。看得出來,爸媽聽的也很開心,也許,他們也覺得這個欄目對于我,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的目的。

  窺一斑而知全貌,雖然我才看了一個老師所講的,但我真覺得《百家講壇》是個特別好特別好的節目。以前學歷史,就覺得是老師一行行地對著課本念,留一些知識點,感覺很枯燥,而通過這個欄目,這些老師如此精彩的講解,一下子發現歷史真的是太有趣了,聽那些偉大的古人的事跡發現他們也是和我們一樣真實的普通人,卻是比我們更勤奮努力,以銅為鏡正衣冠,以史為鏡知興替,這個欄目讓我更深地明白了這些字里行間的意義。

  大愛《百家講壇》,希望這個欄目越辦越好!

百家講壇觀后感3

  我對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電腦上搜關于歷史的百家講壇視頻,看到了袁騰老師做客百家講壇講述專題《兩宋風云》之《康王趙構》,聽著袁老師精彩的講述,這段歷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從中受益匪淺。

  《兩宋風云》這個專題給我們展現了從北宋靖康之變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禪位這4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在此之中,一個又一個精彩之幕不斷上演。若將中華5000年的歷史比作深藍色的天空,那么這40多年的歷史就是這廣闊天空中的一顆閃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講述,不僅讓我對宋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40多年來,宋金兩國雖有幾次議和,但仍處于戰爭狀態。一場場著名的戰事令人拍案叫絕,一次次錯誤的決定讓人嗟嘆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們后,更使人頓生敬佩之情。老師說,事物應該一分為二地去看待。雖然諸位人物身上有許多的缺點,但我們更應懂得汲取其中的精華之處。正如《論語》所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樸素節儉,秦檜的富有心計,岳的忠心、勇敢,韋賢妃的'冰雪聰明,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去認真體會和學習的。

  兩宋風云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劃破夜空的一顆明亮的彗星,讓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壯,讓人惋惜它的匆促。它雖然是歷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更應好好學習,實現人生的價值,并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百家講壇觀后感4

  我很喜歡看《百家講壇》,《百家講壇》里面給我們分析了書里的內容,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魯智深系列里拳打鎮關西那段。我最喜歡的是描寫魯智深打鎮關西的那段話。

  那段話是這樣寫的:“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咸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又只一拳,太陽穴上正著,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魯達看時,只見鄭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氣,沒了入的氣,動撣不得。”這段話讓我記憶猶新。鮑中山教授講,它把魯智深打人的情節描寫得生動具體。魯智深一共打了三拳,第一拳里面“便似開了個油醬鋪,咸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把那血肉模糊的畫面描寫了出來。

  鼻子,是用來聞味道的,所以打到鼻子,才會咸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第二拳在眼睛那里,“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眼睛是用來看東西的,打到了眼睛,色彩就全出來了。第三拳是打到太陽穴上。“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打到了太陽穴上,又會怎樣呢?磬兒、鈸兒、鐃兒的聲音都出來了。為什么《水滸傳》里每寫到搏斗廝殺的地方,總寫得很血腥呢?鮑中山教授說,作者施耐庵生長的時代,戰火不斷,充滿了戰爭。所以他才會把廝殺的畫面寫得那么血腥。我們一定要熱愛和平,制止戰爭,世界才會更美好。

  我很喜歡看《百家講壇》,《百家講壇》不僅讓我增長了知識,還讓我更喜歡看書,喜歡了解歷史。我以后一定要多看《百家講壇》。

百家講壇觀后感5

  近一段時間來,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欄目紅極一時,其間的易中天品“三國”、閻崇年評“清史”、張瑞芳說“聊齋”、劉心武談“紅樓”。雖其褒貶不一,眾說紛紜,但是卻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接受,使其收視率大大提高。這種現象從某種程度上對我們中學歷史老師也有不少啟示,《百家講壇》卻能深受大眾歡迎肯定有其優秀之處,所以對于歷史教師來說,學習、借鑒《百家講壇》的長處也是很有必要的。

  “課程懸念化”就是值得歷史教師學習的重要技巧。懸念的設置是為了引起觀眾緊張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講壇》的學者充分利用懸念作為牽引,極大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在歷史教學中,懸念同樣可以運用于新課導入、授課過程、課堂小結等各個環節,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使授課場景波瀾起伏,給學生留下無盡思考和品味。

  “場景生動化”也是值得歷史教師借鑒的。所謂的場景,包括授課過程中的語言、肢體動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講壇》大量運用上述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講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這一點,歷史教師通過借鑒與鉆研,一樣可以做到。

  “知識故事化”是《百家講壇》值得借鑒的另一大“法寶”。之所以現在的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重要原因在于,歷史教師將精彩的`歷史史實和活生生的歷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條理論,完全消磨了學生的興趣。相反,《百家講壇》那種故事化的講述卻充滿了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感人至深的情節,這也是其深受大眾喜愛的重要原因。歷史教師如果能嘗試著將歷史知識進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講故事的過程通過各種教學方法來完成《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那么這樣的歷史教學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百家講壇觀后感6

  經常看《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啟發了我們的心靈,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橋梁……它帶領著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讓我們了解了我國5000年的歷史,了解了古代偉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們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講壇我明白了不少,本以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真正的三國,因為《三國演義》把東漢末年的戰事夸張的淋漓盡致,自從聽了易中天教授品論《三國演義》后才明白真正的三國并不是那么驚心動魄,只是少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陰險。

  《三國演義》里把諸葛亮說成了一個神機妙算的智多星,關羽、馬超等一幫文武雙全的大將成了諸葛亮手中的一線木偶,只需在危急時刻打開諸葛亮預先準備好的'錦囊,依計行事,就能夠安然退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把那些文武雙全的文臣武將貶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國》中,易中天把三國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展此刻我們眼前,其實與其說諸葛亮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不如說諸葛亮是一個杰出政治家。火燒博望,火燒新野……

  我覺得《百家講壇》除了《易中天品三國》,還有更加精彩的評述,比如說劉心武的《揭秘紅樓夢》;王立群的《品漢代風云人物》……這些都是大師級人物在百家講壇上陳述自己的觀點,并且有自己的觀點來證實真正的歷史。我漸漸喜歡上了歷史,所以我就要盡量多看歷史節目,來豐富我的歷史知識。

百家講壇觀后感7

  在這些天來,我一直在收看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是由教授于丹講的《論語》。她在這里講述了如何以道德的觀念,來對待人生。對待身邊的一切事情。聽著她的演講,我一次次地感悟著。暢想著……于是我寫出了自己對道德的看法。大家都知道《論語》就是講道德的,

  剛才看到了中央電視臺播發的'對待中國游客提出了幾條建議和意見,讓大家遵守道德的規范,其實這些建議都是在《論語》里說過的話,也是孔子讓人在小時候樹立的禮貌行為。如果我們在小時侯都能學學"論語","論語"是孔子教弟子在課堂上的課堂筆記,后來讓學生們整理出來的教材。其實如果這些良好的品德就會從小樹立起來。那么每個中國人的素質就會提高一些。就不會有說隨地吐痰和出口不遜的事情出現。于丹教授說:學論語對創造和諧社會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這就是當前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播放學習論語的原因。

  論語里述說的就是要學會感激。于丹教授說:學會了感激,就學會了如何樂觀的生活。她還說:如果你對經常為一些小事流淚,那么你就看不不見星星和太陽。對世界上的萬物,要心存感激,人生就不再單調,而會顯得更加美好。一個人要懂得學會感激,感激是一個人應樹立的美德。也是一個人應該具有的素質。古人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是啊,我認同于丹教授的觀點,也同意論語里說的哲理性的話語。我認為:要記住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錯,那是一種豁達和寬容的體現。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你的心胸就會是寬廣的。

  退一步海闊天空。你的胸懷是無比的寬大。人生是一場戰斗,需要你有技巧,讓你有睿智和智慧。

百家講壇觀后感8

  在這個假期里,我在電視這個萬千世界里觀看到了一個使我受益匪淺的節目——《百家講壇》。這個節目是由錢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說了《三字經》中的奧妙。

  其中,我觀看了第5集,這集是講孝和悌是一種什么樣的東西,它們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錢教授說:“百善孝為先,孝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是人的本分。”古往今來,都有很多兒女都很孝順父母,在這個節目中,錢教授告訴了我們一個感人的故事:《二十四孝》里的黃香在九歲的時候,就非常孝順父母了。在炎炎夏日里,為父親扇涼枕席;在天寒地凍的時候,黃香躺在父親的床上為父親溫暖被褥,父親睡在暖洋洋的.床上,小黃香卻渾身冷冰冰的,他真懂事啊!

  做人除了有孝心之外,還有一樣重要的是“友愛兄弟”,《三字經》里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一定都聽過,小孔融四歲就學會禮讓和孝悌,學會把好的給別人,把壞的給自己,令人動容。

  看了這個節目,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孝和悌是永恒的,不會隨時代的變遷而變遷,它應是人人都具備的東西。這時,我回想起平時在生活中老和別人斤斤計較,什么事都不讓別人,傷了人家的心!從今以后,我要孝順父母,關愛他人,做個新一代的小黃香!

  讓我們做個有愛心和孝心的人吧,只要你是一個這樣的孝道之人,那么你就會擁有用不盡的財富!另外,要多看一些有意義的電視節目,那么你一定會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

百家講壇觀后感9

  百家講壇是我在科教頻道中最喜歡的欄目之一,可以說是天天都看。看著主講人們在講壇上繪聲繪色、揮灑自如地講述著,時常讓我沉醉其中。

  在商傳先生的《永樂大帝》中,我看見了一代明君的成長、發家,在靖難中奪得皇位,君臨天下,治國安邦,御駕親征,直至踏上最后的征途,結束他輝煌的一生。

  我又在《漢代風云人物》中認識了忍辱負重,熟讀兵書的偉大軍事家、戰略家韓信,為他的命運扼腕;了解了知人善任,禮賢下士,善于聽人勸告,總是問“為之奈何”的漢朝開國皇帝劉邦 ;見識了勇猛過人,力能扛鼎,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最后因為政治糊涂,失去天下的西楚霸王項羽。

  在蒙曼的`《武則天》中,我見到了一代女王武曌的入宮、出宮,及再次入宮,由天真的少女蛻變成叱咤風云的女王,勵精圖治,成就了唐朝的盛世。

  錢文忠娓娓道來,在一個個小故事中,《三字經》、《弟子規》也變得通俗易懂,生動有趣。

  周思源正說三國人物,揭示了許多歷史真相——劉備并不是一個好脾氣的人,鞭打督郵居然是出自于劉備之手,周瑜并不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他反而是一個豁達、心胸寬廣的人,也沒有總在諸葛亮之下。相反,諸葛亮在歷史上只是一個無名小輩,他幾乎成為《三國演義》的主角的原因竟然是因為相比之下他去世最晚……

  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讓我在娛樂中培養了對歷史的興趣。

百家講壇觀后感10

  我對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電腦上搜關于歷史的百家講壇視頻,看到了袁教師做客百家講壇講述專題《兩宋風云》之《康王趙構》,聽著袁教師精彩的講述,這段歷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從中受益匪淺。

  《兩宋風云》這個專題給我們展現了從北宋靖康之變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禪位這4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在此之中,一個又一個精彩之幕不斷上演。若將中華5000年的歷史比作深藍色的天空,那么這40多年的歷史就是這廣闊天空中的一顆閃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講述,不僅僅讓我對宋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且使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40多年來,宋金兩國雖有幾次議和,但仍處于戰爭狀態。一場場著名的戰事令人拍案叫絕,一次次錯誤的決定讓人嗟嘆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們后,更使人頓生敬佩之情。教師說,事物就應一分為二地去看待。雖然諸位人物身上有許多的缺點,但我們更應懂得汲取其中的精華之處。正如《論語》所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樸素節儉,秦檜的富有心計,岳飛的忠心、勇敢,韋賢妃的.冰雪聰明,都是十分值得我們去認真體會和學習的。

  兩宋風云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劃破夜空的一顆明亮的彗星,讓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壯,讓人惋惜它的匆促。它雖然是歷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更應好好學習,實現人生的價值,并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百家講壇觀后感11

  有人說,我們中國人缺少信仰,但是,在這個星期六,阿宋給我們全班詮釋了什么是中國人的信仰。

  有一個人,其貌不揚卻改變了中華民族教育傳統,有一本書,是這個人的語錄卻被稱為治國之道。這個人是孔子,這本書是《論語》。于丹教授在理解《論語》上很有自己的心得,而阿宋給我們看的就是《百家講壇》中于丹《論語》心得的第一集《天地人之道》。

  在這一集中我明白了天、地、人之間的聯系。盤古開天辟地后,上面是天,下面是地,盤古就在中間,所以天地人在境界上是一樣的。人只有真正感悟到了天地至理,才能納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于自己胸中,使自己成為天地間最為強大的存在。孔子是憑借什么感染其他人的,正是憑這浩然之氣。

  孔子有一個“仁”的思想,這大家都知道,可你知道什么是“仁”嗎?孔子的弟子就曾經問過他,什么是“仁”?孔子回答:“愛人。”又問,什么是“智”,又答:“知人。”多么玄奧的兩個字,孔子就以此作答。原來“仁就是愛人,智就是知人。”

  孔子還有一個故事讓我深受啟發。有位弟子問孔子:“老師,我們向你學了這么久,是想以后能當大官,你說有什么條件,才能治理國家?”孔子的`話依舊簡短:“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學生不甘心,問:“去掉一條的話,您去哪一條。”“去兵。”孔子認為沒有兵力也行。“再去一條。”孔子很嚴肅地回答:“去食。”人在世上,難免一死,可怕的是國家因為沒有人民信仰而崩潰。信仰的力量是那樣偉大。

  最后,我感動于孔子的一個字:“恕”。對自己寬容一點,對別人寬容一點就是“恕”。有了這個字,我們就可以過好一輩子。

  我深深地被孔子的智慧所打動。

百家講壇觀后感12

  今天看了百家講壇,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講的是“合縱連橫”,說實話,剛剛聽到這個詞的確有點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來說說什么叫合縱連橫吧!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并推行的外交與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于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游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張儀曾經游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東西相連,故稱連橫。

  講一個關于合縱連橫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國的使臣張儀來到楚國,對楚懷王說:“秦王愿意與大王結成兄弟之國。大王如果能同齊國斷交,秦國愿獻地六百里,兩國永遠與好。”楚懷王聽了非常高興,便一口答應下來,并派使者同張儀一起來到秦國,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剛入秦國境內,張儀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稱病不出,拒絕會見楚國的`使者。楚懷王見秦王遲遲不肯獻地,以為秦王擔心楚與齊的斷交不夠徹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罵齊王。齊王被惹怒了,堅決與楚國絕交,并且與秦國建立了聯盟關系。當楚使再次向張儀索討獻地時,張儀卻說:“哪有六百里地獻給你們,一定是聽錯了,只有六里寬嘛。”楚懷王發覺上了當,決定發兵攻秦,結果受到秦、齊兩國夾攻,楚國大敗而歸。接著,在藍田交戰中,楚國又被秦國打敗,割給秦國兩個城市。從此,楚國就一蹶不振。這就是張儀采用連橫政策,幫助秦王離間敵國聯盟,擴張秦國勢力的典型例子。

  合縱連橫就是一種外交的國策選擇,關系著一個國家的未來,其歷史作用受到人們的重視,也是智慧的一種表現。

百家講壇觀后感13

  所謂天地人者,即三才者也,這是《三字經》中的說法,“才”一字既寫出了人類對于自然的敬畏,又表達了人類對于自身能力的期望。這句話貫徹了千百年來中國人所遵循的既要向自然學習,也堅定不移地相信人定勝天的思維方式。

  北京師范大學的`于丹教授,在她對于論語的解讀中說到要講究天人合一,人類只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電、風、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魚蟲百獸,而人又是萬物之靈。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改造世界。的確,從人類的起源開始,我們就通過不斷地向大自然和其他生物學習,從燧人氏鉆木取火到打火機的發明,從倉頡造字到如今文化科技的高度繁榮發達……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我們人類不斷的學習,實踐,探索,總結,改進的成果嗎?

  我們今天的學生就好比站在中華民族這個五千歲的巨人肩上,我們更應該循著先人的足跡,不斷前進。可是事實卻并非如此,孔子說人要“恕”,但是作為獨生子女的我們,卻完全沒有恕的概念,只一味的知道惟我獨尊。當然我身上也有諸如此類的各種毛病,所以我們更應向天地學習那種包容萬物的浩然之氣。所謂有容乃大,就是這種境界。

  天地人之道,說白了就是為人處事之道,人與自然之道,作為新生代的人,完美的處理好這些關系,是在這個社會上的立足之本。

百家講壇觀后感14

  人與人之間需要真誠交流,家與家之間需要真誠交流,國與國之間需要真誠交流。如果我們處在真誠交流中,就會構成這溫馨世界。

  看了這期的《百家講壇》真是感觸良多。也讓我們獲益良多,記憶深刻。這期講的“信”讓我想起了書上的《期行》。而且錢教授也講了這個故事。

  現代人的懷疑越來越多,信任卻越來越少。這是為什么呢?也就是因為“利益”這兩個字了吧!

  在誠信的背后藏著人的道德品格。但有人卻因為“利益”拋棄了這高尚的東西。

  街頭巷尾都可以看見的小商販,他們的不誠信相信你們也遇到過——什么缺斤少兩,什么以次充好。這不正是遭人唾棄的嗎?就是在這種小事上卻聯系著更重要的問題——誠信。

  我在一本書上看到一篇關于誠信的'文章。講的是一個小男孩買蘋果的故事。一個衣衫襤褸的小男孩買了兩斤蘋果,可當他埋頭掏錢時,小商販卻從已經稱好的蘋果中拿出來一個。沒想到小男孩離開不久后又回來了。正當商販以為他是回來討回那個蘋果時,情節卻來了個大反轉。原來是小男孩發現商販多給他找了一元錢,特意將錢送回來了。這篇文章通過小男孩和商販的對比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小男孩的行為不正是我們認為遙不可及又不愿為之的誠信嗎?

  其實誠信是源自你內心的選擇,是別人無法決定和控制的。

  “言而有信”“一諾千金”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但要做到卻是很難。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承諾,不是一味追求名利和金錢。而是一個誠信的人。

  我仿佛看到了男孩高大的背影,元方明禮誠信的心和華歆不想失信于人的神情。這不就是溫馨世界,真誠交流的表現嗎?

百家講壇觀后感15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由王立群老師為我們解讀《史記》———秦始皇之唐人論秦。

  本節主要講了唐朝人是怎樣評價秦始皇的,他們評價秦始皇有什么特點。

  通過王立群老師的講解,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種多樣的,沒有統一的評價,有批評也有肯定,但從很多評秦的史料來看,秦始皇備受唐人的關注。但他也成了一個警示皇帝教育的.反面教員,王立群老師說,皇帝是需要人來約束,沒有約束的皇朝都很短命,而皇帝都怕失去皇權,正是因為這點,大臣們才有機會教育皇帝,于是,教育皇帝的最佳人選,便是秦始皇。

  在秦始皇對許多皇帝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時,晚唐大詩人杜牧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在杜牧的《阿房宮賦》中提出,秦國的速亡,是因為秦王太過于驕奢淫逸,太重視自己的享樂了。而且,一個帝國的滅亡自身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只要對他的臣民不施仁義,不愛自己的老百姓,心里沒有老百姓,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會拋棄這個君王。在后人感嘆秦國的速亡的時候,沒有吸取到秦國速亡的經驗,結果自己又亡國了。在秦朝,還有一件大事——焚書坑儒,焚書坑儒有兩種記載,一是司馬遷,二是衛宏,在衛宏的記載中,秦始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而在司馬遷的記載中,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事出有因的。但唐朝的四位學者——顏師古、張守節、李善、李賢在為古書作注釋的時候都選擇了衛宏的說法。由此可見,在唐朝人的心中,秦始皇是一個及其陰險的暴君。

  在唐人對秦始皇的評價與王立群老師的講解中我明白了:事情是有多樣性的,每一個人對事物的認識都不一樣。

【百家講壇觀后感】相關文章:

百家講壇的觀后感07-27

百家講壇觀后感.11-15

百家講壇觀后感04-21

《百家講壇》觀后感05-28

《百家講壇》觀后感15篇08-20

百家講壇觀后感15篇03-21

《百家講壇》觀后感(15篇)09-19

百家講壇觀后感15篇08-17

《百家講壇》觀后感(精選15篇)11-16

《百家講壇》觀后感9篇09-26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日本乱偷中文字幕久久久 | 中文字幕自拍偷 |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超清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蜜桃 | 色婷婷精品大全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8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