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何不寫一篇觀后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
《一個都不能少》,我已經看過幾遍了,但每次的感覺都不一樣,這次與老師和同學看卻又是一番滋味。
影片講的是水泉鄉水泉小學高老師的母親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請了一位年僅12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時千叮嚀萬囑咐,班里的學生一個也不能少。可不久,張慧科同學因家里貧窮連飯也吃不飽,就去城里打工。魏老師知道后,從遙遠的鄉鎮十萬火急地趕到城里,最后在電視臺臺長的幫助下,終于找到了張慧科。
看了影片,這件事一直在自己的腦海中出現,教室的墻壁千瘡百孔,玻璃殘缺,桌子缺胳膊少腿。電影中的小老師魏敏芝為了一個都不能少,要找回張慧科歷經的千辛萬苦。首先和學生一起去搬磚籌集路費。由于沒錢坐車只能徒步行走在前不挨店后不靠村的荒山野嶺,夕陽西下,黑暗降臨,可是魏老師依舊堅決的向縣城邁進。看到這自嘆不如,頓感慚愧。如果換成自己,我會有這樣的勇氣和決心嗎?
影片讓我看到了這樣好的一方面:在尋的過程中,魏老師的一舉一動都讓人感嘆。在寒冷的夜里,她不僅滴水未進,還在冰冷的地上睡了三天。她為了什么?一個信念,一個老師的應盡的職責,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同樣我也有著一段這樣的實習經歷在我的家鄉的一所農村小學里,和影片中差不多,散亂破舊的桌子,高高低低的地面,學校的教室中還沒有通電,學生口渴了還是直接喝生水,在我實習的班里面僅有12名學生,但這些學生都非常的懂事,在私下的活動中我也嘗試這和學生聊天,了解了他們很多,在學生的允許下我看了他的日記,日記中有一個很簡單的愿望,希望回家的路上能有路燈,當時我有點疑惑為什么呢?這時學生的`回答是有了紅綠燈路上的車就會有秩序了,媽媽帶著妹妹來接我很辛苦,我想自己回家,說到這時我有點震驚,有點心酸,有點難過,他還是個孩子。
在一次考試中我和班里另外的一個學生聊天,我說你的理想是什么,他說“我想去打工”當時的我很驚訝,我問:“為什么,你沒想過上大學么?”他說:“家里沒有錢,爸爸經常因為錢在家里唉聲嘆氣所以我想去打工,”我問:“那你怎樣打算呢?”他說:“在初三準備出去”我問:“因為初三的時候可以出去打工,我的哥哥就是在初三出去的,高中還要學費呢!”我當時沉默了。趕快離開了,在一旁我的眼睛濕潤了,在班里的12個孩子中有10個孩子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兩個孩子單親,我有種無力感,在我的課堂上我經常會給孩子加油鼓勵,希望他們不要放棄自己的血學業。
在這里我突然更加的愛我的工作了,可能我的一句話就能激勵一些孩子,可能我的一些愛能讓孩子的心有一點溫度。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2
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反映貧困山區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劇中講的是水泉小學高老師的媽媽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請年僅十三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前再三叮囑她班里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但她毫無教學經驗,不但不知如何教起,甚至受到學生的欺負。但她給校長的保證是,她會在原老師回來后把班級交還給她,“一個學生都不會少”。當班上一名學生因家計困難而必須放棄學業到城市中打工,這名代課老師想起她“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費盡千辛萬苦要將他找回。她沒有錢,沒有社會資源,卻必須在復雜的大城市中找尋一名小孩。尤其是當小魏老師面對著鏡頭,流著淚說:“張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時候,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小魏老師其實只有十三歲,如果換在我們這兒,她應該上小學六年級。但為了那五十塊錢的代課金,為了多地老師說的“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歷盡艱辛。
為了能籌集到去縣城的車費,她帶著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錢也舍不得亂花,餓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為了省錢,她寫了一個晚上的尋人啟事,聽說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臺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多地老師臨走時的叮囑“一個都不能少”。
小魏代課的水泉小學,只有一位老師,兩間破舊的教室,卻有大小四個年級的三十多名學生,這也能算學校?難怪同學們會發出驚訝的聲音。這那像我們學校,全部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許多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那兒的條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師連粉筆頭也舍不得丟掉,為了掙錢,象張巧珍小學還沒畢業就得進城打工。想想我們有好多同學平時卻不懂得節約,亂用零花錢,真是不應該。
水泉小學的教室那么破舊 ,文具那么少 ,家境又那么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舊,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 不知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更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
影片最后,水泉小學在許多好心人的幫助下,條件有了明顯的好轉,張巧珍這只“小鳥”也已經歸林,重新回到了學校。但全國象水泉小學這樣的學校肯定還有許多,象張巧珍這樣的學生一定為數不少。想到我們國家還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齡人,如果我們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想到那些貧困山區的同齡人,把零花錢節約下來獻給希望工程,就會使更多的象“張慧科”這樣的學生重新回到學校。
劇中的魏老師對學生那么好,我們的凌老師對我們也一樣的好,同學生病了老師會去關心同學,為同學補課。同學犯錯誤了,老師會耐心地批評教育,幫助同學改正錯誤。老師這樣的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要以優異的成績報答老師。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3
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反映貧困山區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劇中講的是水泉小學高教師的媽媽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請年僅十三歲的魏敏芝做代課教師,高教師臨走前再三叮囑她班里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但她毫無教學經驗,不但不知如何教起,甚至受到學生的欺負。但她給校長的保證是,她會在原教師回來后把班級交還給她,“一個學生都不會少”。當班上一名學生因家計困難而必須放棄學業到城市中打工,這名代課教師想起她“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費盡千辛萬苦要將他找回。她沒有錢,沒有社會資源,卻必須在復雜的大城市中找尋一名小孩。尤其是當小魏教師面對著鏡頭,流著淚說:“張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時候,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小魏教師其實只有十三歲,如果換在我們這兒,她應該上小學六年級。但為了那五十塊錢的代課金,為了多地教師說的“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歷盡艱辛。
為了能籌集到去縣城的車費,她帶著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錢也舍不得亂花,餓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為了省錢,她寫了一個晚上的尋人啟事,聽說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臺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多地教師臨走時的叮囑——“一個都不能少”。
小魏代課的水泉小學,只有一位教師,兩間破舊的教室,卻有大小四個年級的三十多名學生,這也能算學校?難怪同學們會發出驚訝的聲音。這那像我們學校,全部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許多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那兒的條件真是太差了,多地教師連粉筆頭也舍不得丟掉,為了掙錢,象張巧珍小學還沒畢業就得進城打工。想想我們有好多同學平時卻不懂得節約,亂用零花錢,真是不應該。
水泉小學的教室那么破舊 ,文具那么少 ,家境又那么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舊,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 不知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更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
影片最后,水泉小學在許多好心人的幫助下,條件有了明顯的好轉,張巧珍這只“小鳥”也已經歸林,重新回到了學校。但全國象水泉小學這樣的學校肯定還有許多,象張巧珍這樣的學生一定為數不少。想到我們國家還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齡人,如果我們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想到那些貧困山區的同齡人,把零花錢節約下來獻給希望工程,就會使更多的象“張慧科”這樣的學生重新回到學校。
劇中的魏教師對學生那么好,我們的凌教師對我們也一樣的好,同學生病了教師會去關心同學,為同學補課。同學犯錯誤了,教師會耐心地批評教育,幫助同學改正錯誤。教師這樣的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要以優異的成績報答教師。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4
第一次看《一個都不能少》是在縣城里的影劇院,那時候還是大幕布,看電影只要4元,當初看完的感受到現在早已在記憶里模糊;后來支教的時候,在程家溝村希望小學的辦公室里自己一個人看了一次,那時候感觸頗深,自己也做到了《一個都不能少》,映象最深刻的應該還是前年暖冬行動見我把煙偷偷藏在袖子里的曹云云;今天我在抖音上又看了一遍,雖說是快餐影視,依然藏不住電影情節的單純與感人,看到最后還是沒忍住掉了幾滴眼淚!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在鄉村基礎教育崗位上堅守過的經歷,讓我在對待學生的時候更加用心,因為我太明白了!在偏遠山區,一個大學生所代表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是整個家庭,甚至是整個家族!所以,我面對的有時候是一個家族,這份壓力從未有人給我,是我自己強加給自己的!
還是那句話:一件事兒,要么別做;要做,那就盡全力做到最好!
所以,我的寒暑假里并非假期,周末也并非周末,就連生兒子的當天我還是帶著筆記本待在產房陪護室里!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這么做,因為我明明請了假的,可以不用工作的!后來,我明白了,這就是所謂的“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從接手學生到現在,從最初的'440人到現在的312人,說好的一個都不能少,終究還是沒能兌現!最初的四年規劃也隨之泡湯,唯一能做的那就是能不少就盡量不少!原來自己的能力是如此渺小,許下的承諾終究還是沒能兌現!但是,我真的用心去做教育了!
大家還記得那個欠我一個電話的學生嗎,最后辦理了退學,退學之后他聯系到了我,跟我講了自己的心理話,講了自己現在的處境!我很心疼他,但是自己能力有限,唯有鼓勵他在社會生活中闖出一番天地!我知道語言是最蒼白無力的,但是我更知道人在脆弱的時候需要的可能就是一句鼓勵!
我和學生相處,我從師生到朋友,從朋友到兄弟!我的原則從來只有一個:真誠相待!我不知道自己改變和影響了多少學生,但是我知道自始至終我給學生傳遞的都是正能量!
《一個都不能少》里面最后的找人環節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教育,光靠努力是不夠的,還得宣傳!這就是媒體的力量!這是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也是社會的真實寫照!很多時候并不是我們想做就能做成,但是必須知行合一才能有做成的可能性,因為運氣從來是眷顧有準備的人!
教育,從來是一個靈魂感動一個靈魂!教育,這是一個精工出細活的職業,求不得快!教育,一定要沉下心,用自己的真誠打動學生! 一個都不能少,一個也未曾少,江湖再見!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5
今日我們一齊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是一個小學民辦教師的故事。此刻我才想起來,這是我小學語文課本里的一篇課文,我當時還是個孩子,并沒有多少感觸。此刻才發現其中的好多道理。
高教師母親病重,需回家照顧,請了一個名叫魏敏芝的民辦教師照看學生,這位魏教師只會抄黑板,唱歌,還經常忘詞。為了對高教師的承諾“”一個都不能少“”,魏教師把有體育潛力的學生藏起來,不讓縣里的教師接走。為了這個承諾,他和班里同學們一齊搬磚湊學費,徒步去幾十公里之外的縣城,尋找要輟學打工的同學張慧科。受盡艱難困苦。為了尋找走失的張慧科,魏教師用僅剩的幾元錢買了紙和筆,登尋人啟事,在電視臺門口站了一天一夜,才最終上了電視。
有人說魏教師愚蠢,干了好多事倍功半的事。可是我卻不這么認為。試想一下,這位名辦教師的文化程度和見識。她是一個來自農村的十五歲的小姑娘,從小的環境就在農村,去了城里,肯定有很多不明白。無知并不是愚蠢。如果我們在那樣的環境條件下,應當也不會有多好。相反,魏教師的決不放棄的性格還值得我們學習。她的行動力更是令人敬佩,有什么想法能夠立即行動。雖然欠缺計劃性。可是不行動,機會是主動不會來找你的。看到他在電視臺門口等了一天,真的有很大觸動,如果換了我,肯定會中途放棄。
其實,魏教師思想的轉變也值得我們思考,開始她只是為了村長答應給他50元錢,才來照看學生的。然而,隨著與孩子們的相處,隨著那20根粉筆的斷裂,隨著學習委員的日記,轉變了魏教師,讓她改變了思想,開始和孩子們相處融洽。這就是愛的神奇。開始她對學生不管不顧,只完成高教師交代的任務,任他們胡作非為。之后卻能夠為了一個輟學的孩子,走去縣城。怎能不讓人震撼。
還有就是農村的教育。相信很多人都對故事開頭的場景印象深刻,簡陋的.教師,貧困的農村家庭,惡劣的生活條件,這些都讓我們想要去幫忙他們。我也是來自農村,深深明白環境對人的成長有多大的影響。想改變這樣的狀況,國家要重視,有政策,我們每個普通老百姓,也得盡自我所能,捐錢捐物。讓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有更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如果你還是學生,請珍惜眼前的大好時光,努力學習吧,你可明白這是多么幸運。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相關文章: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05-23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02-06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05-15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06-16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03-16
(精品)《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07-08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范文08-30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后感02-20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08-08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5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