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后感吧。快來參考觀后感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家寶藏》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家寶藏》觀后感1
“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詩,歌頌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從大禹建立夏朝開始,我國歷史序幕拉開,中間經歷了無數王朝更迭。時代變遷,一轉眼,我國最后一個王朝清滅亡,封建社會自此煙消云散,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如今,我們想探索歷史的奧秘、古人的智慧,只能從一件件珍稀的文物中探尋些許。而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國家寶藏》。其間的內容很快讓我著迷。這個節目就讓我打開了通往古代的穿越之門。
中國九大博物館強強聯手,邀請了二十七位國寶守護人,為我們帶來國寶的前世今生,看透背后的歷史故事,了解中國古文明的燦爛與輝煌!
細細觀賞《千里江山圖》中,它不僅訴說了北宋的大好河山,更體現了少年王希孟的驚人畫技。透過壁畫《闕樓儀仗圖》,它能帶我們一覽大唐盛世的繁榮景象。而一枚小小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它見證了絲路文明,更是唐明皇和楊貴妃凄美愛情的體現。
我最喜歡的是遼寧省博物館的'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當年,曹植乘船行于洛水之上,在夢中遇見洛水女神宓妃,心生愛慕。但船身一抖,美夢破碎。曹植文興大發,寫就千古名篇《洛神賦》。百年后,東晉一代畫圣顧愷之,用他的畫筆,描繪出了這一凄婉絕倫的愛情故事。畫中人物鮮活,躍然紙上。但是因為顧愷之已沒有真跡傳世,此乃“下真跡一等”。曹植與洛水女神最終因為人神殊途而終要分開,更是成為遺憾。一曲《仙才嘆》流露出兩人的難過與不舍,更是牽動著我們的心靈。“求不得,放不下”是人生中最苦之事啊!而在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也是大火。當然,是跟著它的仇人吳王夫差矛一起火的。據說這兩位在博物館里還想打一場呢!越王勾踐劍現代科技感也是十足,劍身上鍍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身為君王劍的它,身上背負的責任重大。勾踐劍在節目前世傳奇中是作為勾踐嫁女的禮品送到楚國去的。它歷經兩千四百年,依然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更是被世人稱為“天下第一劍”。
而乾隆帝更是在節目播出后受到萬眾矚目,因為這位皇帝“農家樂”的一面暴露在了陽光之下。他命令景德鎮的工匠們做一個精致的瓷瓶,集歷代瓷器之大成,用了十幾種方法燒制,但是成功率實在少得可憐,也就0。23%。但是奇跡出現了,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各種釉彩大瓶”橫空出世了!古人的手藝與智慧是驚人的,一點也不輸給當代。他是一個愛藝術的皇帝,但這明顯不符合他們家族的基因。比如雍正帝時期的瓷器都是素雅的,他偏偏要用大紅大紫等艷色,這才會被吐槽“農家樂”。
看《國家寶藏》,我學習了許多關于歷史的知識。我們從這一件件華麗而莊重、簡樸而不失尊貴的文物中,窺探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冰山一角。身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歷史長河一直滔滔不絕,從未干涸。它向人們訴說著一個又一個傳奇的故事。
如今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古文化已經消失,唯我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流傳至今!中國古文明的燦爛,值得我們驕傲!千年國寶,一騎絕塵!
《國家寶藏》觀后感2
“一眼千年,相隔千年宛如初見,夢見你千萬遍,只想觸摸你五官;一眼千年,沉默也勝萬語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這光陰似箭。”你是否聆聽過那英這一首蘊涵著歷史的,飽含著深情的,飽含著滄桑的歌曲?你是否觀看過《國家寶藏》這個充斥著國家文物,滿載著國家寶藏,滿溢著國家文明的節目?如果你有聽過,有看過,那你心中是否感受到了無上的榮耀,無比的自傲和無限的感慨呢?你是否有了想要保護文物,想要傳承歷史,想要弘揚文化的沖動和想法呢?
中華歷史貫穿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綿延千年亙古今。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特征也早已印在了每個中國人的心中,而在這個漫長而又曲折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一代代的.文化傳承者,一個個的寶藏締造者,一輩輩的文化守護者,讓中國人對于中國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中國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對中華文明有了更深厚的感情。
與此同時,隨著《國家寶藏》這一節目的播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到探討國寶寶藏,欣賞國家寶藏,保護國家寶藏的行列中來了。而這也就說明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信心以及自豪感都上升到了另一個高度,另一個層面。總之,《國家寶藏》這一檔節目之所以能夠博得大眾認可,主要的原因除了他極其關注中華文化,極其重視民族文化,極其熱愛傳統文化之外,他還以民族文化為驕傲,以民族文化為自豪,以守護璀璨寶藏為己任,以弘揚民族文化為擔當。
《國家寶藏》這一檔高大尚的節目,是立足在中華文化寶庫資源的基礎之上的,它通過展示來自全國各地博物館的珍藏,通過邀請一些專家人士對一件件寶貴文物進行梳理與總結,通過邀請一些知名人士演繹文物背后潛在的歷史故事與文化內涵,從而來引導更多的觀眾去愛上國寶,去愛上文物,去保護傳統,去弘揚歷史。
事實上,除了抒發文化情懷,愛國情懷之外,《國家寶藏》這一節目之所以能讓觀眾感同身受,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的演繹。通過明星們對國寶背后的故事的重現與演繹,可以讓人們瞬時穿越到那段歷史當中去,去身臨其境的感受一下那段歲月,去體會一下那種情懷。正是因為這檔節目讓文物重新“活”了起來,讓歷史事件重新演繹了出來,所以人們才能夠直觀的感受到國家寶藏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所積淀的文化內涵,所表達的民族精神,所體現的強大生命力。
保護國家寶藏不僅是國家的責任,更是我們個人的使命,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有必要去了解文物所承載的千年文明,有義務去傳承和延續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有必要去培養對文物保護的和守護,也有必要去喚起國民對文物的保護,對文明的重視。我希望人們不要把《國家寶藏》這一個節目當成是一種形式,看作是一種笑談;我希望人們可以真正的看到國寶的價值,真正理解文化的價值;我更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國寶的守護人,成為傳統的繼承人,成為文化的弘揚人,成為文明的推動人。
《國家寶藏》觀后感3
“我們這個節目有多年輕?也就上下五千年。”《國家寶藏》001號講解員張國立開場的這句話,打動了很多人。
電視屏幕上,繼“詩詞熱”和“朗讀熱”之后,蜂擁而至的文化綜藝節目出現了嚴重的雷同趨勢。
“在文學等細分題材被集體消費的時候,我們要著眼未來,探索新的方向。”央視副總編輯朱彤承諾,央視將持續在原創文化節目上發力,從創作源頭上秉持高品質與大格局,精益求精、精雕細磨,讓央視文化節目品牌再創新高度。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浩瀚如銀河,璀璨如繁星,如此極大豐富的文化寶藏,為內容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電視工作者在幸福的同時,也感到了惶恐——如何在珍視與呵護中去繼承和發揚?
如今盛行的詩詞歌賦和閱讀賞析終究沒有跳出“文學樣態”,或許這正是《國家寶藏》立意的高遠和深邃之處。然而,作為承載信息極大豐富的民族基因寶庫,文物并非扁平的、冰冷的物件,其所涉及的學科門類堪稱包羅萬象。它們包含了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不僅可以讓我們觸摸到那些或神采飛揚,或蕩氣回腸,或屈辱苦難的記憶,而且可以讓今人回溯過去、找到認識自我的坐標;不僅蘊含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巧奪天工的技藝,而且有領先世界的成就。這是一個厚重而廣博的領域,也就注定了節目的格局更加宏大,視野也更為開闊。
從“詩詞文化”到“國寶重器”,央視在不斷地探索和發現,以創新思維把握時代脈搏,融入觀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國家寶藏》正是央視肩負國家媒體責任的又一次與時俱進的創新嘗試。”朱彤如是說。
從歷史中尋找文化自信
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來講,傳播的效果差異很大。身處互聯網時代,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作為電視產品,歷史文化類欄目不能是陽春白雪的學術派,而應放下身段。《國家寶藏》力求通過電視呈現的手段讓文物“活起來”,通過具有藝術觀賞性的設計來為觀眾展出“國寶”,并對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歷史進行充分解讀。讓觀眾在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也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內核。就像主題曲唱的`:“一眼千年,沉默也勝萬語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這光明似箭。”讓那些珍藏于博物館的寶貝走到聚光燈下,走進最大眾化的“客廳文化”,國家級博物館與國家級電視臺聯手把傳統文化推向前臺,也是讓優質資源與文化擔當相得益彰。正如央視綜藝頻道節目部主任呂逸濤所說:“每一件文物都記載了中華文明、文化的基因,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傳播方式,讓“《國家寶藏》節目立意高、形式新,國家文物局將給予大力的支持,我們也期待通過此次電視國家隊和博物館國家隊的合作,能夠為全社會提供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貢獻。”
觀照當下,才是讓文物活起來的真正意義所在。正如于蕾所說:“希望觀眾能夠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與自己的血脈相連,從而樹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國家寶藏》觀后感】相關文章:
《國家寶藏》觀后感08-12
《國家寶藏》觀后感01-28
國家寶藏觀后感06-12
《國家寶藏》觀后感7篇03-20
國家寶藏觀后感(精選26篇)07-18
《國家寶藏》觀后感15篇11-08
《國家寶藏》觀后感14篇11-13
《國家寶藏》觀后感(15篇)12-04
(通用)國家寶藏觀后感3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