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體會呢?寫一份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那要怎么寫好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博物館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博物館觀后感范文1
一、感悟傳統文化
到了博物館,剛走進大廳,一股古老的氣息便撲面而來,在幽暗的燈光下,透著它的神秘。整個一樓大廳有各種陶器和石器,可以想象出在那個時代里,人們用石器做出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每一件物品都有獨特的氣質,更加體現了徐州作為兩漢發源地濃厚的文化底蘊。
上了二樓,則是漢室遺珍展廳,在其中擺放著各種陳列銅器、金銀器、玉器和陶石器,有簸箕山出土的“宛胸侯”龜紐印、金腰帶扣、金代鉤、金虎頭、金羊頭、明光宮等。通過這些鎏金的寶物可以預見當時皇廷是何極的輝煌,它彰顯了我們中華民族氣壯山河的大氣,象征著漢代的強盛。往下走,一面古樸的大門映在眼前,荒古而厚重的暗紅顏色,是火與血的交融,象征著漢王朝的權利與勝利。
整個大廳展示了一個泱泱大國所蘊含的民族魂,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它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根本。民族存在于何處?它存在于血液骨髓里,如果沒有發掘出民族魂,那么這個民族的人必將會變得茫然、變得背叛。因為他們沒有精神支柱。歷史上,漢族曾經多少次被少數民族征服,但是作為漢民族卻一直沒有消亡,反而是征服者在不知不覺中被漢民族同化,這和漢文化的先進性有著直接的關系。
二、學習民族傳統文化
參觀了二樓3廳,往里面走則是各種兵器、鎧甲。其中一件是一位將軍的鎧甲,通過泛著寒光的鐵衣,我感到了一股肅殺的氣息,當年的他必定在沙場上馳騁飛揚吧。然后是“鎖子鉀”,用鐵鏈結成,重十幾斤,可以試想一下,當時的戰士穿著這種衣服是多么的辛苦。那鐵衣上的裂痕顯示了戰爭的殘忍,正是因為有著民族精神的支撐,他們從不退卻,兩漢的民族氣節支撐著他們錚錚的鐵骨。各種兵器排列在大廳的四周,有短刃匕首,有長槍鐵戟,斑斑的.銅銹遮不住它們的寒氣,森森的寒光炫耀著它們曾經的倔強。還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兵器,但他們無一不體現了漢民族應有的血性。這血性是“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決心;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烈;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絕;是“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情......
一件件兵器象征著一個個英魂,也許沒有他們的名字,也許他們不曾流芳百世;但這種“血性”確是他們傳承后人的,這血性不是“沖冠一怒,流血千里”的莽夫,而是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精神。他們遇到過困難,他們失敗過,但他們最終都戰勝了困難,為黎民百姓搏得一個太平盛世。
正如劉邦項羽爭天下,劉邦敗了多少次?不重要!因為他最終勝利了。歷史對劉邦褒貶不一,因為項羽太強大了,強大到讓所有人佩服。他可以背水一戰,可以力能扛鼎,可以一夫當開萬夫莫開。但他終究是敗了,敗給了劉邦更敗給了他自己,因為他輸不起。而劉邦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才是我們要學習的,堅持失敗就是最大的成功。
正如俞洪敏先生所說:作為一顆草,人們可以隨意的踐踏你,不會因為你的痛苦而他產生痛苦,因為人們根本就無視你的存在。只有像樹一樣不屈不撓的成長,長成一顆參天大樹,遠方的地方人們才能看到你,走進你,你能給人一片綠蔭,活著是美麗的風景,死了依然是棟梁之才。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中國精神,也是兩漢文化所要告訴我們的真理。
三、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最后看到的是“金縷玉衣”這件金縷玉衣是王侯的葬衣,據史書記載玉衣以玉為福,如鎧狀,連縫之,以黃金為縷,腰以下玉為機,長一尺,二寸半為柙,下至足,跡縫以黃金縷。通過這介紹,我們了解了金縷玉衣的由來,看著這套金縷玉衣仿佛是一位王者躺在那里,不怒自威。
時至今日,許多人崇洋媚外。誠然,國外的許多國家比中國發展的好。但是“我們”被放在哪里?民族文化被放在哪里?假設我們不從世界、國家的大角度看,僅從徐州來看的話,就可以清晰的看出博物館存在的意義了。它用這種方式激勵后人,讓過去的先輩教會我們不屈的精神,掀起一個波瀾起伏的時代。通過這跨越歷史的文化與精神傳承,讓現代的徐州人再次發出歷史的輝煌之光,讓徐州這座古城增光添彩。
不得不承認,徐州這座擁有濃厚歷史文化的古城已經落后于其他城市了,在巨變的三十年里,徐州進步太小了,不說與上海、深圳等沿海新生城市相比,就是周邊城市都有超越徐州的趨勢了。也許是時代束縛了我們的腳步,但作為漢文化的發源地,弘揚民族文化我們責無旁貸。
越過古老的街道,聆聽著圣賢的教導,細數漢家之往事,弘揚漢家文化與精神。在這個古樸的藏館里,我向宣誓“怒向刀從覓小詩,我以我血薦軒轅”!
博物館觀后感范文2
占地有2.9萬平方米。想來跟上海博物館面積應該是差不多。去上海博物館的時候,感觸頗多,記得當時描述自己的觀后感足足寫了三四頁。五塊錢的門票游歷了一個下午,感覺是物超所值。而長沙的湖南省博物館票價卻有些偏高,學生票是25塊。正好也有國家寶藏展覽,其實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展;當時跟一同去的朋友合計了下,兩個地方的門票都買了。一共是四十塊。
首先去的是省博物館,一樓是馬王堆漢墓的一些陳列。當然主要是跟辛追(轪侯夫人)有關的物品了。有很多木質的器具,現在想來好像印象不是很深刻了。進門沒多遠,是辛追的塑像,其實是根據出土的尸體的尺寸,推算而仿模的。佩服現代人的科技,用石蠟來做的人,是如此的逼真。在一旁有辛追用過的梳子、假發、鑷子、、、叫不起名字的一些小東西。在漢墓里面出土了一些五谷瓜果蔬菜的種子,小瓶子里放著,大部分的東西跟現在的沒什么區別。粟、稻谷、棗子、梅子、橙子、梨、菜籽、、、沒想到居然有那么多的種子放在了墓里。還有一些糕點,放糕點的盒子有些精致。所謂的糕點好像是小米餅,因為陳放的年代有些久遠,剩下了干癟的黑黑的東西。當然陪葬的不止是這些食物,還有牛、魚、豬、鶴、、、鶴的骨架完好的保存著。當然那些牛的骨頭是放在專門的竹筐里面。在一旁有很多器皿,不過都應該是木制的,紅黑的花紋,或許這就是當時身份的象征吧。在器皿的旁邊擺放著弓、弩、、當然少不了箭,竹制的。
接下來參觀的就是湖南省博物館的震館之寶了,紗衣。漢朝介于出世與入世的之間,深受老莊的思想的影響。喜歡在華美的衣服外面罩上一層紗衣,那么華麗的衣服可以若隱若現。而這件紗衣的重量是49g。講解員說,現在的一些刺繡研究家,按照當時的材料,做出來同樣大小的紗衣的質量在51-53g之間。可見,當時的技術是如此的先進。旁邊陳列著紗衣里面華美的衣服,有棉袍、、、講解員指著衣服上的花紋說,那些花紋都是用筆畫上的,也是出土了這些東西以后,才印證了有畫衣之說。最為感嘆的莫過于一些絲綢上的刺繡了。當時的感覺是原來湘繡是有淵源的。單是從針腳上來說,就有很多刺繡的方式。不知道是不是應該用巧奪天工來形容。花紋很均勻,很難想象是用一針一線繡出來的。一旁黑色花紋的,我剛開始還以為是繡上去的呢,仔細觀摩了之后,才發現是用筆畫出來的花紋,黑色的花紋很是密集。不知道這樣做出來一件衣服要多久。而這些衣服都是給當時的貴族來穿的。當時的貴族的生活,是如此的奢華么。
在一旁的展廳,有很多傭人的雕塑,其實是木制的。記得當時有個女孩說,她們的表情好痛苦哦。認真去看的時候,果真如此。想來給貴族歌舞,總有幾分不情愿吧。樂器,當然肯定是少不了的'了。笙,跟電視上看到的有些不一樣。還有用金屬做的樂器,沒記起名字來。一旁放著一個古箏(應該算是吧,或者貼切的說是古琴)沒想到弦不是金屬做的。同去的朋友說,一根線拉直了,也會發出聲音的。我在想,那樣的話,會有悅耳的聲音么。
在一旁的走廊里,休息了片刻。工作人員示意在負一樓有女尸看。剛下去,首先看到的是三個棺木。有人跟棺木合照。我當時就想晚上會做惡夢么。沒考慮太多,索性掏出手機也拍了一張。朱漆的棺木色澤依舊很好。尸體好像是放在三個棺木的里面。當然最外面的是石砌的墓。那個墓很高,很大。在墓的旁邊擺放的是女尸。說是有1.54m。雖然面貌不清楚,當時大致的輪廓還是比較清晰。旁邊展覽著女尸身上的器官。有意思的是一旁的介紹,說是解剖了之后,發現辛追患有冠心病、、、很多病癥。死時的年齡是50歲。說是因為一些目視里60斤的液體,以及密封性好的原因,尸體保存的很完好。連死前吃進肚子里的138顆甜瓜子都展覽出來了。
接著爬長長的樓梯,去了二樓。里面是青銅館,陶瓷館,明清書法展,考古新發現館,墓坑,半景畫。青銅館里有很多銅器,刀具等等,銅制品當然是鼎最多了。當時就想古人那么喜歡喝酒么,打造了那么多盛酒的器具。當然雕刻很是精細,難以想象,完全手工打造出來的那些精細的東西需要花費多少的人力。在鼎的四周雕刻了很多花紋,有豬、蛇、羊、龍==泛著銅綠的鼎,擺放在那里,像是歷史的見證人。
陶瓷館的東西,大致都是清朝的和唐朝的一些瓷器。清朝的好像花瓶比較多。感覺做工算是一般吧。唐朝的,倒是看到了一些陶人。有個陶器很可愛。一個小豬,外面應該是豬圈。兩個合成的一體。如果那件樣品放到現在的話,肯定會是精品店里的物品。
考古新發現館里面,有很多石器,當然有鋒銳的一面。里面的東西,或許因為年代的原因,也或許因為發掘的問題、、有某種程度上的損壞;采用了一些方式把壞的東西粘合了起來。不過印象很深的是里面的一個陶碗(暫叫這個名字)。里面有很細碎的紅色的花紋,自己很是喜歡。里面還有一些很大的器皿。
明清書法展里面的都是一些書法家的字,有行書、隸書、草書、楷書==自己對這些沒任何研究,自然興趣不大。不過,在里面看到了鄭爕的字體,還有劉墉的。
最為喜歡的是半景畫了。我覺得這個很有特色。可惜,總是有開放時間的限制。工作人員通知說是半景畫開始了,慌忙跑過去的時候已經開始了。跟隨著光線,可以看到長沙國風貌及給辛追送葬的種種情形、、雖然是跟看投影類似,但是感覺很逼真,可以讓想象穿越時間的隧道,跟隨講解人的話語,走到那個時代,走進轪侯的生活里。
把整個博物館走了一遍之后,感覺是有些累了。從出口走了出去。直接去了三樓的國家寶藏。
博物館觀后感范文3
今天我去參觀了國家博物館,真的是感慨萬千。
展覽分幾個部單元。“為了一個民族的夢想,我們從1840年的海面出發;為了一個不變的追求,我們在歲月深處寫下光榮。全球視野下展現中國道路之抉擇;全景歷史中濃縮民族復興之歷程。”《復興之路》圍繞千年巨變、崢嶸歲月、中國新生、偉大轉折、世紀跨越、繼往開來等六大主題,反映自1840年以來,中國艱難曲折的民族振興之路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外國列強欺負中國人民和人本侵略中國的這兩部分。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了,帝國主義國家往我國大量的運送鴉.片,使社會變的腐.敗,使中國人民失去健康。后來林則徐雖然消滅了鴉.片,但帝國主義仍不放過中國,跟中國打仗。而中國輸了,就跟帝國主義簽定了很多不平多條約,讓中國的土地不再完整,況且中國每年都要賠錢給帝國主義。中國人變得非常窮,滿大街都是餓死的人。而中國人民并沒有放棄希望,而是站起來反抗。1939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但國民.黨并沒有站起來反抗。國土大面積淪陷,日本人占了中國的很多部分。隨只中國人民也開始受欺凌。日本帝國主義大面積屠殺中國人。而中國人則沒有放棄,而是舉起武器去打敗日本帝國主義。1945年日本投降,澳門和香港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以前一直以為現在的所有都是利索應當的。但是這次觀看中過的復興之路后,我的想法完全變了。中國人民真的很偉大!當帝國主義來欺負中國,人們都沒有飽飯吃,但沒有人低頭!而是掀起革命,讓帝國主義知道中國人民是不能欺負的!當日本來臨時,中國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不光是政府,人民也沒有放棄!日本人大四的屠殺中國人民,想磨滅大家的意志!但是我們的意志不但沒有被抹殺,而是變得更堅固!我們以不屈不撓的精神趕走了帝國主義。中國人民通過自己的努力終于站起來了!經歷了歲月的磨礪和洗滌,中國共產黨領導著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共產主義這個最終目標而不斷探索著、奮斗著、發展著、前進著……在這個歷程中,我們一齊哀悼,一齊歡呼,一齊奮斗,一齊感動……不論遇到什么,歷史事實都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將會不斷發展、進步!中華民族終于能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了!我為自己是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中國中人民終于能抬起頭來面對帝國主義了!那些崢嶸歲月我們并沒有白過。中人民可以不再受欺凌了!但我們不能忘記以前受的恥辱,應該用自己的.努力讓國家更加繁榮昌盛。我們現在的幸福是來之不易的,是以前的人用鮮血和意志還來得!
隨著時間的洗禮,中國已經穿越了幾千年,那些曾經的事件也早已成為歷史。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21世紀,總讓人感到繁華的街區后有一種莫名的空虛。而今天參觀了博物館后讓我意識到了肩上的責任。
清朝末年,是一個讓中國人感到心痛的時期,外國為了自己的利益,竟用鴉.片這樣的毒物來買斷中國市場。中國苦難的命運就此上演。我看到了陳列在玻璃柜中的一份份厚厚的不平等條約時,我的心中有著巨大的哀痛,當我看到泥塑的苦難者臉上那一雙雙無助的眼睛是,有給予了我無數震撼,我從哪眼神中讀出了一種希望的渺茫,生活的苦難,但同時有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里千山只等閑。”這是一種怎樣的豪邁。在這個展館里,到處都響著激昂的紅色歌曲,看著革命正處于蒸蒸日上的照片,我也覺得熱血沸騰了。仿佛看到了星星之火,燒到整個中國。終于,在毛主席的領導下祖國站了起來,中國人民站了起來。我感到無比的驕傲,不只是為了不再受屈辱而自豪,更是為了一個個面對亡國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中華兒女驕傲自豪。
在建國初期,我國經濟科技等方面都相對落后。正是有了像錢學森一樣的一批愛國人才,不畏艱辛萬難,堅持研究,這才成就了中國今天的輝煌。他們的精神讓我感動,那種“志在強國,淡泊名利”的獻身精神更是讓我感受到了一種高尚的品德。
現在21世紀的中國早已不是人人可欺的弱國,曾經那一段段刻骨銘心的國恥訓誡我們“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直至如今,我國仍在努力,為了給百姓一個安定快樂的生活。
走出博物館,幾句話涌上心頭,只要心中有希望,面對名利坦然對待,就總會有迎來曙光的那一天。而,還是中學生的我們,唯有此刻立志,努力學習,在不久的將來也為祖國貢獻出一份力量!在這里,我衷心的祝愿祖國能夠越來越昌盛。
博物館觀后感范文4
六月六號早晨,我們去了上海博物館。博物館免費參觀。
上海博物館,坐落在市中心——人民廣場南側,整幢建筑外觀,圓鼎狀框架結構,上圓下方,寓意中國的傳統說法“天圓地方”。從遠望去,建筑恰如一尊中國古代青銅器。邁進圓形中廳,仿佛與熙熙攘攘的喧囂市井隔絕,置身一個寂靜文化藝術世界。由于是早上,觀眾不是很多,印象深刻是,半數以上為外國游客,歐洲、美國、韓國、日本等等,其中遇見日本婦女,身著亮麗和服,腳穿木屐,微微弓著腰,足下碎步,裝飾好像參加盛典。外國子民,渴求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前來瞻仰。
整個博物館設有青銅、陶瓷、書法、繪畫、雕塑、印章、玉器、錢幣、少數民族工藝十個固定陳列廳,另有國際交流書畫展等。
中國古代青銅館設在一樓。陳列著自公元前21世紀夏代,到戰國時代各種青銅酒器、食器、樂器、兵器等。那個年代,青銅器作為貴重的合金,被制成禮儀用器,多用在祭祀祖先神靈,宴請嘉賓貴客,舉行隆重典禮盛大場合。青銅器顯示其主人貴族身份、地位和權利。春秋晚期的犧尊,展露古人高超鑄造技術,造型繁復,紋飾精美,一副憨態可掬模樣。還有編鐘,大小不等,聲音差異,排列組合演奏樂曲,古人蠻有創意的,生活趣味悠然自得。
中國古代陶瓷館位于二樓。陶瓷品種豐富多彩,古樸典雅,栩栩如生;景德鎮窯,青花騎獸吹螺人像,那老翁神態迥異,生動傳神;還有絢麗斑斕的唐三彩,一一匯聚古人智慧、精湛才藝。
中國歷代繪畫書法館居三樓。百余件繪畫精品參展,此次主要是明清各派各家杰作,風格多變,有講究工細、整飭,墨彩豐富,精巧深微的院體畫;或筆墨放縱,灑落簡略,寫意物象形神畫;約略作品,寄情山水花鳥,注重筆墨情緒,脫略形似,強調神韻頗多。筆墨各異,精彩紛呈,歷史悠久的中國民族繪畫,堪稱世界美術領域中奇葩。我特喜歡揚州八怪金農的作品。
金農(1687—1763),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壽門,號冬心先生,別號有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龍梭仙客、三朝老民、荊蠻民等。他博學多才,在書畫、詩詞、鑒賞諸多方面都堪稱大家。
金農的《山水冊》,縱26.2厘米,橫34.9厘米,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紙本。設色。此冊共十二開。每開都是詩意與畫情交融。每開所繪景物寥寥,然造境立意高妙別致,筆墨生拙而秀韻天成,是金農畫風本色。當時的金農已是暮年,藝術上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因為他平生所見的歷代名跡無數,博學多才,涉獵豐富,不僅在文學上造詣很深,而且具有精湛的書法功力,所以在繪畫創作中能夠作到“涉筆即古,脫盡畫家習氣”。這件《山水冊》雖然只是一件案頭小品,但展現給觀者的視野卻相當寬闊,精湛的筆墨技巧和大膽的'構圖都給人一種新穎別致、情韻高遠的感受。
美術史學界普遍認為,金農是在應博學鴻詞科落選后才開始學習繪畫的。這種說法雖然具有普遍性,但與史料記載存在差異,厲鶚《樊榭山房集》中就有“督牛犁我田,歐陽圭齋句也。壽門為圖,因題其后”的記載。這篇跋文作于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當時金農31歲,這是見到的最早有金農繪畫活動的記載。在他自己的《冬心先生集》中也有他40歲以前從事繪畫的文字記錄,但這些時候的創作都是偶爾的事情,并不是主業,更不是為了衣食之需。在金農的心目中,詩是第一位的,書法次之,繪畫更次之,之所以在50歲以后他才開始賣畫,不僅是因當時的繪畫已接近成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面貌,更主要的是將它作為謀生的手段,不得已而為之。
乾隆元年(1736年),受浙江歸安縣縣令裘思芹(魯青)的薦舉,49歲的金農人都應選博學鴻詞科,但未被選中,郁郁不得志,于是游走于齊、燕、趙之間,最后流落到揚州,以賣畫為生,先后居住在三祝庵、西方寺,直至77歲時去世。看畫如見其人,心中滋生不舍之意,此事古難全。
書畫展館燈光是感應的,人走到正面燈自動亮起來,顯示畫全貌,當你離開時,光線漸漸暗淡,如此精心設計,可能顧及強光對畫質影響,好細心啊,折射對作品尊重、保護,潤物細無聲。
展館寬綽,光線暗淡,人影綽綽,幽靜寂寂的。你可以靜心、自由瀏覽,也允許拍照。這里,沒有喧嘩,人們默守契約,用眼和心觀賞,平和靜穆,品味歷史文化藝術珍品,沐浴一種精神享受。
造型古樸典雅的明代家具展在四樓,以及用料寬綽,裝飾繁縟,厚重華麗的清代家具,還原了明代廳堂、古代家具使用場景,那文房四寶流溢著書卷墨香。我在靜靜地欣賞,一位老外神情專注的移動到前邊,“sorry”,老外脫口而出,我一愣,奧,他擋住我視線了,不由得會心微笑。道歉,感受文化素養,顧及他人,一種美德哦。
自己行色匆匆前行,是否只顧自己,忽略遮蔽他人呢?
崇尚自然,淡靜從容。做人作畫,走自己的路,畫自己的畫,抒自己的情愫肝膽,成自家的筆墨程式和造型規范。平乎?易乎?
博物館觀后感范文5
五月的天氣是燥熱的,但是我們的心情卻比這炙熱的天氣更來得熱情。我們預備黨員一起到福建省歷史博物館參觀展廳,心情就像是澎湃的海浪無比的激動。
懷著好奇與無比激動的心情,我們一行人來到了位于福州市區風景如畫的西湖公園與左海公園之間。這里便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福建省博物館。福建省博物館是集文化保護、文物考古、歷史、自然標本、藝術為一體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內設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宣傳教育、考古研究、業務交流、自然館等眾多場館。這里擁有館藏文物全面系統地展示了獨具特色的福建歷史文化風貌。而參觀博物館也正是外省的同學了解當地的人文、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的一個最方便、重要的途徑。
福建歷史博物館館區由陳列館、自然館、綜合樓、文博培訓中心四座建筑組成。整體建筑獨具海洋文化特色,同時又融合了閩南石文化和福建古代建筑風格。新館同時設有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影像廳、貴賓廳、會議會、“博園”文博培訓中心、“易安居”茶藝室等設施,是一座設備較齊全、功能較完善的現代化博物館。
福建歷史博物館擁有館藏文物和自然標本近17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3萬余件。展廳面積1.2萬平方米,其中在臨時展廳有6個,面積3000平方米。現推出《福建古代文明之光》、《福建近代風云》、《福建古代外銷瓷》、《工藝藏珍》、《福建戲曲大觀》、《恐龍世界》、《動物萬象》以及《館藏中國歷代書畫展》等9個基本陳列,全面、系統地展示了獨具特色的福建歷史文化風貌。珍貴藏品有:青銅大鐃西周。高76.8厘米、甬長29.8厘米,重某某0.35千克。20世紀70年代出土。大鐃為雙范合鑄,兩面各有18個乳突狀枚。器體布滿以云雷紋為主的紋飾,甬的上半部兩面各飾有獸目一對,與云雷紋組成變體獸面紋。旋帶以細云雷紋為地,飾突出的勾連C形紋。舞面飾對稱的粗云雷紋四組。鐘面飾粗大深刻的云雷紋,只鼓部中央的隧部略高起,上飾淺細的圖案化獸面紋。該鐃形體之巨大,紋飾之精美,在國內都屬罕見。德化窯文昌坐像明代。坐像背有陰文“何朝宗印”篆書款,胎質潔白細膩,釉色乳白。文昌正面端坐,眉目清秀、神情莊重。其右手執如意,左手扶膝藏于袖內,外穿寬袖袍,腰束帶,衣褶線條清晰流暢。該藏品是德化白瓷中的精品。呂紀《梅花天鵝圖軸》明代。縱240厘米、橫151.5厘米。絹本,無款。以細筆作八哥、蝴蝶、天鵝與梅花等,以粗筆畫樹干、頑石。畫風古樸淳厚,設色艷麗,幅面寬闊,為明代花鳥畫大家呂紀之傳世巨作。高髻拱手女俑五代。高某某2厘米,泥質灰陶。福州市新店劉華墓出土。俑面龐豐滿,神情端莊。頭梳高髻,穿對襟廣袖過膝外衣,袒胸,雙手拱于胸前廣袖內,著如意鞋。此刻,我們駐足在博物館的大門。蒼勁有力的“福建省博物館”六個字以及寬闊的場地、莊嚴的石獅無不蘊藏了身后的歷史文化底蘊。當步入博物館的大門那一刻起我們就如同進入了時光隧道,把我們帶入那遠古的洪荒時代。站在那古樸、泛著銅銹的青銅器前,我欣賞的已不是它的外形與它所刻的文字。我只感受到一股厚重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它似一種氣場,凝縮了中華幾千年前的氣息向我們展示著它的風采。
當我仰視著那些精美的字畫以及陳列的相片。我已不再僅僅是去了解其中的內容,而是站在遠處看。我似乎感覺到畫中的人物翩翩向我走來,那字里行間,急似飛流瀑布,緩似行云,給人一種妙不可言的感覺。
當我俯視那一件件美輪美奐的玉器,我腦海里浮現的是古人琢玉的場面,過去人們形容大自然的造化是鬼斧神工,看到了這些精美絕倫的藝術器,我就理解了什么是巧奪天工了。
當我凝視著那些發黃的巨型骨架,我為這群史前的巨大生物所震撼,也為它們的滅絕感到惋惜。霸王龍的霸氣,翼龍的靈巧,甲骨龍的厚實。生動的向我們展示了深埋土地下的王者是不甘寂寞,憑龐大的骨架向世人展示它昔日的風采。我的心情如潮水般大起大落。最后趨于平靜。走出博物館大門。我還在回味著那福建歷史文化的豐富多彩以及對老祖先的敬畏。一切都隨風兒去了,我的思緒也融入了滾滾的歷史長河,激蕩起一滴小小的浪花,而水面又平靜了。歷史的洋流又再次拍打舵船,緩緩前行。我們的時代又將繼續。博物館之旅,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的思想和情感再次奮發。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我明白社會實踐是引導我們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投身社會、知曉社會的良好形式。也是促進學生投身改革開放,培養鍛煉自己的才干的良好渠道,提升自身的思想與修養,樹立服務社會的良好思想的有效途徑,有助于我們更新觀念,吸收新的思想與知識,提高素質。總而言之,這次預備黨員社會實踐,使我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思想更加成熟,希望以后還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得到更好、更全面的鍛煉。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將擺正心態,正確定位,發奮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適應時代對我們的要求,做一個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人。
【博物館觀后感】相關文章:
博物館觀后感06-17
博物館的觀后感01-10
博物館觀后感07-18
自然博物館觀后感08-20
首都博物館觀后感02-20
參觀博物館的觀后感01-13
參觀博物館的觀后感02-06
參觀博物館觀后感11-14
博物館的作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