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看完某一作品后,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1
一個人的信念,是要有堅持與希望。從天堂到地獄只是一步之遙,用什么來支撐這種突變,堅持與希望。
這是一部好小說,拍成電影后,這是一部好電影。一個成功的銀行家在誤判終身監禁跌入人生的深淵后用一本不起眼的圣經與一個些不起眼的小工具完成了人生的突變。從一開始,他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這是一個成功者與生俱來特有的氣質。
與受禁閉的壓抑與獲得自由后的渲泄,人性的'冷默無情與貪婪。適應環境還是讓環境改造的麻木,人生的不悅與夢想,希望?影片最后獲得自由的人有了兩種結果,有人把它當成是結束,有人把它當成是重獲新生。
震撼的是心靈,希望與堅持的過程是那么的無味與倉白,但結果卻是那么的美麗。戲中的主角為了己有的目標堅持一年,兩年,三年乃至更長的時間里每周兩封信的堅持不斷讓我感動。感動的是氣質,那種成功者的氣質。
在平淡無味的生活里,無聊地過著一天又一天,何曾又想過什么是希望。不可靠的是自我。
寧可玉碎,不為瓦全……這句話在整部電影結束的時候由主人公說出。當他說完這句話的時候,他離自由已經不遠了。
人生的美麗,只是我們都沒怎么去發現。
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2
今天,老師讓我們看了一部美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使我明白了許多受益匪淺的道理。
下面由我來講講吧!
在肖申克里,獄警們就想判你一個終身監禁。隨便打死人、貪污受賄的現象每時每刻都可能發生。可以這樣說:肖申克就是“地獄”。當你進入了一個地方,目睹了那里的罪惡,你是否還有勇氣逃呢?我想許多人都會放棄,但主人公并沒有放棄,而是勇敢的去面對。并想盡一切辦法解決它。
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并不是每一個堅持的人都能成功,但每一個成功的`人都堅持過。就像安迪,他成功了!他始終相信自己能活著出去,他用小槌在厚厚的石墻中打開了通道,他爬過了狹長而骯臟的下水道。當大雨沖刷他身上的污穢,剩下的便是一個解脫、自由的人。他十分聰明,在打雷的同時,來敲下水道,使人不覺得有動靜。這種智慧也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
也許我們并沒有經歷過,但我們一定品嘗過!
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3
這部電影,我看了10遍。
上高中的時候,老師在教室里放過一遍;
上大學的時候,老師在教室里放過一遍。
但是這兩遍對我來說,對我的影響只有一點,讓我記得了有一部經典的影片叫:肖申克的救贖。
其余的內容一點印象都沒有。畢業了四五年之間又連續看了幾遍,才慢慢感受到這部影片的魅力。
這部影片,網上和身邊的人都說是經典,我嘴上從眾的說是一個好影片,我的內心缺不認可。因為我和這部影片沒有產生共情。
直到我經歷的多了,我才看懂這部影片。
通過前后的對比,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很多大坑,即使別人提醒你,你也會掉進去。因為你雖然嘴上說明白了,其實內心不一定真的明白。
我也在想為什么,我對這部影片沒有產生共情呢?我個人認為是我之前的經歷太少。
對我來說,要想產生共情,只能是這樣類似的事曾經發生在我的身上。
發生在我身上之后,我看了影片才會勾起我以前的經歷,讓我對于影片有了深的理解。
影片打動我的的四點:
1、瑞德說的:在這里被體制化
2、圖書管理員出獄之后上吊死亡
3、安迪在監獄播放的一曲歌曲
4、安迪數十年如一日的挖洞最后逃亡成功
在我心中肖申克的監獄就是我們一如既往的生活。對于一些人來說,比如圖書管理員,他已經習慣這樣平淡的人生,如果把他放到一個不一樣生活中,他會極度的不適應,如果他沒法去適應這樣的生活,他就會走向極端。
一如既往的生活,會把我們訓練成越來越符合這樣生活的`樣子,就是被體制化。
而作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就要小心這樣的生活。為什么會出現上一段時間班想要跳槽,就是想要躲開被體制化。然而我們每到一個地方生活一段時間就會又會被體制化。
因此對我們來說,到了你認為舒適的地方被體制化也沒關系。
我們需要避免的是在不舒適的地方要注意不要被體制化,而是以不舒適為動力,脫離這個地方。
當然在很多時候會很難,如何做到呢,就是最后讓安迪逃離的東西:希望。
有了內心的追求,內心就會有了追求。就會真正的避免不舒適的體制化。
這就是我對影片的一點點理解吧。
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4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經典之作,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雖然我只看過電影。但是卻依舊很受感觸。
“要么忙著活,要么忙著死。”這句話觸動我許久。是啊,人生不就是這么殘忍嘛。人生就是生與死的決擇。也許這句話只是想讓我們堅定活著吧。
我不知道如果自己在電影中的情況下,是否有信心活下來。可生活也不是小說或電影,也還好不是。但是我們有時,也會有置身其中的感覺。生活不易,我們總會遇到,那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從作品上講,主要想要表達的是希望,作品中形容希望是美好的,也是人間至善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而在現實中,希望,真的是一種很好的東西。放在現實里,我們要有把現狀變得更好的希望,不是嗎?如果不去往自己想要的地方走,又怎么能到達目的地呢?如果我們連相信到達的勇氣都沒有,又怎么能夠前行呢?
所以我相信,只要我們帶著希望活下去,總會變好的。
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5
"這些墻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整部電影將我們帶到1947年肖申克監獄,以名叫Red的囚犯用他的視角向我們敘述了一個殺害妻子的銀行家被判入獄的故事,是一個充滿自由,希望,救贖的故事。而在我眼中,我看到的不僅僅是困境中關于自由的斗爭、永不熄滅的希望,壓抑下的友誼以及善惡的歸宿。"體制化"這三個字,就是這部電影帶給我的思考。
面對無法逾越的高墻,是選擇反抗,還是選擇適應。我想這不僅僅是監獄中的犯人面對的問題,也是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所面對的問題。肖生克監獄,它不僅代表一座監獄,它反映了我們的現實生活。在這座監獄里,有著對圣經倒背如流,口中宣傳著拯救之道,實際上卻濫用職權,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的典獄長諾頓,以及他的打手們,海利以及其他警官,他們兇狠殘暴,不把囚犯生命放在眼里。他們就是肖申克監獄的統治者。而統治者的工具就是博格斯三姐妹,他們威脅著其他囚犯。剩下的就是大多數逆來順受的囚犯們,也有為數不多像Red這樣,監獄中的強者,他已經摸透了規則所在。睿智老練,在肖生克監獄中混的如魚得水的人。最后就是主人公安迪,他是圣者,因為他不僅完成了自我的救贖,還救贖了監獄中的其他囚犯。這些個體不正是對應了我們現實生活中,廣大的市民,惡霸,當道者等等?我想這也是為什么這部電影叫做《肖生克的救贖》而不是《安迪的救贖》的原因。
什么是體制化?一開始你抵抗它,然后你接受它,慢慢習慣他,最后你離不開它。它可以是肖生克監獄的高墻,亦可以是我們生活中的`各種體制。最后不僅是行為被體制化,你的思維方式也會被體制化。
每個人心中都有美好的事物存在,也有陰暗的一面。監獄是約束了犯人的行為,但約束不了他們的心。但他們為什么不抵抗,不僅僅是體制的力量。其實他們內心也有一座肖生克監獄,約束著他們的思想與情感。所以當老布和Red出獄后才會如此惶恐不安,RED甚至連上廁所都要經過別人同意。反觀現實中的我們,其實我們每個人也生活在"肖生克監獄"。教育制度,社會保障,婚姻制度,政治體制,這些制度都在無形中束縛每一個人,誰都要面臨工作壓力和生存壓力,也有少數人例外,但也僅僅是少數。
隨著我們年齡成長,每個人對應試體制化的感受日益加深。考好大學,上好大學的觀念從小就植根每個人心中。在這個體制下,有些人只是盲目的學著,每天都是同樣的內容,上課,下課,學習,吃飯……形同機器人,有些人有目標,卻沒法實現。
記得高二初,我曾經問過一個朋友關于他的方向,他說他想當體育生。我絲毫不覺得驚訝,以他的毅力和身體素質,體育專業的確很適合他。但是他沒有,因為他的家人沒有同意他這么做,認為和其他人一樣做普通考生,考個大學就好。我一直覺得挺可惜。"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這樣的環境中,他不過是許許多多人的一個縮影而已,我見過太多。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過是理想罷了,有多少人能夠將自己喜歡做的事變成走出社會后的職業?并不是他們缺什么,而是在應試教育下,那些很美好很單純的夢想都被磨滅的一干二凈。我還記得我剛開始打球那份純真,那是每個熱愛籃球的人都共有的東西。那種夢想很美好,就像安迪說的這個世界上有一些東西,高墻無法阻擋,惡人無法觸碰到的,內心深處的東西。而現在的我們,是否已經被時間磨平了棱角,沖淡了曾經的激情,曾經的夢想早就被丟棄到某個角落,是否自甘這樣的平庸?我們都平凡,但平凡不等同平庸,是什么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另一方面,為什么人們越來越不愿意將最真實的自己展現出來,為什么與人交往各自心懷鬼胎,而不是真誠相待。那是因為我們將自我封鎖了,將內心深處最美好的東西鎖在了"監獄"中,才能在這個體制的社會中自保。那是無形的枷鎖,我們何嘗不想沖破枷鎖,實現自己的夢想。找回最初那份感情,最真實的自己?
整部影片中Red和安迪的友誼就是最大的閃光點,那份情誼不是監獄能夠困住的。不論何處,即使是最黑暗的監獄中也會發光,他將原本沒有關系的兩個人聯系在一起,最終成為一生的摯友,那就是友情。二十年的監獄生活中,他們互相幫助,以心交心,影片最后一幕他們兩在太平洋一個小島見面。兩個舊知己相擁,那是電影中最溫暖的一幕。那一刻安迪和Red才是真正完成了各自的救贖,擁抱自由。
安迪在一開始入獄時是不愛與任何人交往的,也許是他內心認為自己是無罪的,他不愿意與這些監獄中犯下滔天大罪的犯人交往。RED剛剛接觸安迪曾跟他說過一句話:"肖生克監獄中的犯人都是無罪的,除了我"。在我的理解中,這句話說的是,也許每個人因各種原因入獄,他們違反了法律,他們有罪,但在人性上他們無罪。隨著安迪與RED交往,他也發現安迪這群人并不是窮兇惡極的犯人,他們人性深處也是有好的一面,甚至比那道貌岸然的典獄長和警官更加可愛。這才是他為什么要苦盡心思寫信,為監獄求得援款,建立圖書館。因為每個人內心都有美好的一面,都有被救贖的機會。只不過在法律的體制下,他們認為有罪的人,人格也不完整,而且為大眾所接受,這就是體制對人性的誤解。在這樣體制下,所有人都會有這樣的慣性思維。難道一個人做錯了事他就一定是惡人?或者說一個人做好事他就是好人?好壞、善惡原本難分,我們都被表面現象又或者說在體制影響下的思維所禁錮。在我看來RED即使身為一名囚犯卻也比那典獄長要好得多。
我們都需要救贖,找回最初的自己,還有那些被埋葬的夢想和希望。這就是為什么《肖生克的救贖》這部經典的電影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人遺忘,因為它反映的就是現實。
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6
有想到那個老人,細心飼養一只鳥,放棄對于自由的渴望。
放開了鳥,可是他自己已經沒有辦法去擁抱自由的生活。
因為體制的下的習慣,因為多年壓迫下內心的改變。
沒有辦法去適應現實中的一切,除了回去,就只剩下放棄自己所剩無幾的生命。
他放棄了自己的生命,沒有高墻的保護,夜夜留下的是膽驚受怕。
大概是早就沒有了內心的希望,早就沒有了對于自由的渴望。
與其說監獄的`生活是一種折磨,倒不如說是一種多年下的習慣。
四十年,養成的習慣,一種幾近深入骨髓的習慣。
他選擇放棄現實,選擇了放棄人生,以一種消極的方式,離開了這個人世,只剩下,曾經來過。
瑞德也有不適應,但他沒有選擇放棄,倒不如說是安迪的影響,讓他們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滿了變數而富有意義。
不再是一味地重復,不再是沒有陽光的生活。
是對于音樂的渴望,對于書籍的汲取,對于未來,人生,以及那個屬于他們之間的秘密。
一切的一切,改變了太多的人,同時,也給予了那個無惡不作的人最好的懲罰。
因果報應,只是時候未到而已。
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7
“這個世界穿透一切高墻的東西,它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無法達到,也接觸不到,那就是希望。”這是《肖申克的救贖》里面的一句話。是的,金斯來曾經說過,“永遠沒有人力可以擊退一個堅決強毅的希望。”這個影片講述了銀行家安迪因被人陷害殺害自己的妻子跟情夫而背叛終身監禁在肖申克里。正是因為他的與眾不同才引起了黑人囚犯瑞德的注意,最終結成了很好的朋友。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安迪開始用自己豐富的金融知識幫助獄卒們“合法”地逃稅,甚至幫助典獄長洗錢,以此換得一些對囚犯、對自己稍微寬松的待遇。也正是因為典獄長的.愈發貪婪,將安迪當作自己謀取暴利的搖錢樹,甚至不惜殺掉那個知情、無辜的年輕犯人,想把安迪永遠地留在肖申克。一段時間后,當安迪對于法律公正的幻想破滅之后,最終毅然地踏上了自我救贖的這條道路。終于,安迪在一個月黑風高、閃電交加之夜,成功地穿越了自己十九年來挖成的秘密通道,重新獲得了自由。
這個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墻,風都關不住,又何談希望呢?無論是什么,都是關不住希望的。安迪說,世上有些地方是石墻關不住的,在人的內心,有他們管不到的東西,完全屬于自己。一切的一切,都是因希望而起,有了希望才會有動力,才會有付出,才會有想要的收獲。一把小小的錘子就可以救贖生命,獲得自由,十九年的付出,堅持,安迪終于如愿。能想到每天安迪都是活在提心吊膽和漫長的等待中,也是因為在這無限延長的時間中,黑暗中唯有思想,這思想便是希望。哪怕是萬分之一的機會,無限長久的時間,只要心存希望,就會有機會。
我們來說說安迪吧。他既是弱者,又是強者。他因遭人陷害,被迫入獄,又無力反抗,是弱者。他入獄后充滿智慧,且內心堅定無比,他擁用智慧和希望,這兩個自己僅有的資源,救贖了自由。“要么忙著去活,要么趕著去死,人總得做點什么”,這個簡單的真理,被安迪完美的演繹。成功也好,失敗也罷,人生之中總要寸有希望,即使這個希望在現實當中看起來是那么渺茫,不可相信,但在肖申克這個無限的囚籠里,不要自暴自棄,若是連你自己都放棄自己了,那真的是無人可救的了,何不放手一搏,自己救贖自己,那便是希望。要知道誰也不愿意做那籠中鳥,因為自由是無價的。
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8
看著才想起來這是第二次看了,看來第一次看的時候沒有什么感悟,就想Lei說的人在沒有經理黑暗的時候是看不了這的,也許吧,呵呵。看似是在監獄里的故事,其實就是人生,我們何嘗不是生活在一所監獄里,雖然沒有高墻鐵門,但是無形的高墻和鐵鎖何處不在呢。這部電影感動和感觸頗多。
感動1:
Andy在收到政府贈送到監獄的書籍中發現一張唱片,他立即播放出來,還通過廣播來播放給全監獄當鏡頭回到Andy的時候,Andy躺在椅子上非常陶醉的享受著這音樂,(真的很感動這一幕)和門外叫喊威脅的.監獄官門形成了及其鮮明的對比,Andy是有多么的熱愛和享受音樂,他因此被關禁閉一周,關禁閉是監獄囚犯最難挨的時光,然而Andy出來以后說這是這十幾年來最享受的一周,因為有莫扎特,囚友們問:播放器可以帶進去關禁閉?Andy說:no,莫扎特在我的腦子里,在我的心里,這是誰也無法剝奪和搶走的東西。是啊,或許這是音樂的最大的好處,是你靈魂的伴侶。
感動2:
希望是件美好的事,也許是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而美好的實物永不消逝。然而Red是這么說的:有希望才有危險,希望把人弄瘋,希望無用,你最好認命。Andy用20年的時間來實現希望,道理很簡單,可是又能做到幾分呢?希望不是一眼能望得到的,而是一錘一錘敲出來的,是日日年年努力的方向捫心自問,我何嘗不是像其他普通的囚犯一樣,日復一日重復著監獄里簡單枯燥的生活,直到失去希望,直到習慣,麻痹,然后再也無法適應新的生活,即使是夢寐以求的生活。比如老布,出獄后無法適應新生活,最后選擇了結束生命。
感動3:
Andy每周一封信寫給州長,要求經費來買書補充圖書館的書,六年后,他終于收到州長的來信,200刀的支票和幾箱的舊書,所有人為之感動,說簡直不可思議,只有Andy才能做到,然而Andy并不滿足于此,他改成一周兩封信,最后他終于拿到一筆經費來擴大圖書館,讓我感動的一幕就是,囚犯們在圖書館里自由的閱讀和音樂,Andy還幫助很多囚犯讀書和考取文憑,或許越是低谷越是艱難的時候,越是不能放棄書本和音樂。這就是希望。在監獄,或者生活里的10年,20年足以讓一個人麻木,慣性的生活,生活中也是如此。然而Andy的堅韌和機智永遠讓自己心中存著希望......
感悟也是許多,人需要一些愛好,在處于困境的時候,能解救靈魂,技不壓身,永遠不要放棄,比如Andy被三姐妹逼迫,無論怎么身體受傷,他也不放棄抗爭,此時此刻寫到這,我突然想起一個朋友,一直都是有目標,有計劃,有行動這不就是活生生的Andy嗎?有希望的人生......
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9
想到安迪,一個異類,格格不入。
最后有漸漸適應這里的生活,卻從來不會給予生活一種同化的機會。
堅持自己的信仰,堅持自己的方向。不會像體制妥協,不會像現有的生活妥協,耐心下的堅持,帶來的是對于現狀的改變。
二十年的鑿洞,最后的擊打。
幾百碼的'爬行,沒有什么能夠阻擋他對于自由的渴望。
暴雨下的洗刷,是對于二十年光陰的回答。
去到了自己一直想要去的地方,過上一種安寧的生活。
埋葬了自己的回憶,只是去開始了新的生活。
沒有多少人能夠做到,所以沒有多少人能夠擁有這樣的生活。
堅信自己,救贖給予別人,給予自己。
不能夠去說二十年光陰帶來的沒有什么,至少對于自己歲月的妥協,至少對于自己人生正常的交代。
更好的認識到了自己,堅定了決心。或多或少的改變了一些人,二十年,他有好好地度過。
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10
能夠擁有知識,哪怕是最困難的處境,也能夠通往成功。——題記
眾所周知,《肖申克的救贖》這部美國大片是經典。于是,我帶著好奇心進入影片之中。
一開始,安迪被指控作為殺妻的銀行家,而進入了肖申克監獄判了無期徒刑。但是作為一位有才華的銀行家,怎么能夠屈身于此呢?于是乎,因為他的才華,然后幫助了一位又一位監獄里的監獄官,最后做到了能夠幫助監獄長做內賬。但在之前,他托瑞德給他帶一把鶴嘴鋤,當然,如果想用這個小小小的鶴嘴鋤挖穿十幾米厚的監獄墻,完全是不可靠的.。而在平常,他也經常在操場上到處走,仿佛一個自由人。后來,他托瑞德搞到一張大的海報,貼在了墻上。最后,在二十年內,他逃獄了。
許多人感到不可思議,當然我也不例外。
平時夜晚,他就用鶴嘴鋤在墻上鑿字,偶然間發現有塊地方很脆皮,他就夜晚每天挖,并且那張海報就是用來掩飾的。而平時在操場隨便走動,就是為了把墻上挖出的碎石,通過褲腳散落在地上。最終,他依靠知識得到了廣泛的人際關系與金錢。最終成為了自由人。
正如影片中的安迪,若是擁有了知識,那么就可以擁有巨大的“財富”,我們更加應該好好學習,為以后鋪墊更好的道路。
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11
人來到世界的目的是什么?看了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人來世上的目的就是要讓你周圍的人因為你的存在而有所改變。
主人公安迪入獄前是一個銀行家,他因妻子與情夫被殺而被指控為殺人犯,判處終身監禁后被送往肖申克監獄。肖申克監獄是一個關押重刑犯的監獄,很多人進來之后一呆就是一輩子,所以,這里的人們,根本不知道字典里還有“希望”兩個字,很多人已經“被體制化”,即使被有幸釋放了出去,也會因為在監獄的時間太長而不再適應獄外的生活而選擇自殺。
但安迪的到來,在一點點改變著這些。他似乎不是一個囚犯,而是一個救贖者,在盡力挽救那些人的靈魂:他利用自己的特長為監獄長做事,只為了給囚犯們換回幾瓶啤酒喝,讓他們像個男人,享受享受自由的感覺;他從每周寫一封信到每周兩封信往外投遞,就是為了贏得些贊助建一個監獄圖書館,改變犯人們的閱讀情況;他教初入獄的、年齡最小的、人最聰明的湯米認字,幫助湯米考試,鼓勵他要有信心堅持下去;他利用監獄廣播播放《費加羅的婚禮》震撼犯人們的心靈,即使面臨著懲罰的威脅;他用20年的時間和一把小斧頭鑿透監獄厚厚的墻壁,打開了一條通往自由的路;在逃出監獄之前,他給瑞德的一番話,讓出獄后的瑞德沒有選擇自殺……
這樣的安迪,是囚犯嗎?不,他不是囚犯,而是上帝派來的救贖者,他來這里就是要救贖這些要被關押一輩子的人們。給他們帶來希望,他給他們帶來靈魂的震撼,讓他們知道,在監獄里,還可以過這樣一種生活,還可以這樣生活。
看到這里,不由得聯想到我們的現實。多次在講座時我都會就“職業幸福感”做一小調查,但調查的結果并不如意,感受到職業幸福的人寥寥無幾,看得出,大多數教師僅僅為了“稻粱謀”才從事著這個工作,而不僅僅是因為喜歡和熱愛。有一個學校,120名教師中,只有8位是男教師,其中還有4位是領導。
為什么那么多男教師選擇了逃離?真的是教師這一工作沒有意義不能創造價值嗎?看看電影,身處監獄中的安迪為了救贖監獄中的人們,還在盡最大努力做著什么,還在盡力用自身的能力影響著別人改變著別人,那么,我們這些做教師的,是否真的要自問自己一點什么了?
我們就來問問自己吧:教師這一職業真的不能給自己帶來幸福嗎?先看看我們的工作對象,我們工作的對象是一群純真無邪、對生活充滿美好希望的孩子;再看看我們的工作內容,我們是要帶著這群純真無邪的孩子走向美好的未來。在和他們相遇的這段日子里,他們要走什么樣的路,看什么樣的風景,在這條路上有什么樣的感受和體會,都取決于教師。想想,比起那些囚犯來說,這群孩子該多么可愛,看著他們一天天地成長,看著他們從懵懂無知到最終成為一個睿智聰慧的`少年,甚至,有時候我們呢還能聽到他們成長的拔節聲,這樣的體驗,我們怎么會沒有快樂感和成就感?
很多時候,有無成就感取決于我們的內心。肖申克的救贖,救贖的是靈魂,再次審視自己的工作,我一直想說: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有了安迪的精神,我們都能很好地珍惜工作中的每一天,珍惜和孩子們相處的每一天,讓孩子們因為遇到你,而有一個健康幸福的童年,那么,我們的內心,該是如何的富足?
做一個救贖者,做一個自救者,讓這個世界因為你的到來而有所不同,讓你周圍的人因為你的存在而有不一樣的感受。肖申克的救贖,救贖的是靈魂……
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12
在西方文學和影視作品中,監獄似乎是一個比較常見的題材,而這個題材在我國卻并不多見。這一題材催生了大量名作,《肖申克的救贖》即其中之一。
與《基督山伯爵》中的大副埃德蒙一樣,銀行家安迪.杜佛蘭也遭人陷害。只是前者被關進伊夫堡,后者則是臭名昭著的鯊堡監獄。漫長的歲月里,從精神和對外界的聯系上看,安迪已經死了,就連他肉體的消亡也只是又一個時間問題。
時間是最狠的東西。若是自由之身, 十九年可以徹底改變一個人,或至少讓此人活得不凡。可安迪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獄警查看稅款,幫獄友考取文憑,雖然也幫管理層逃稅、洗黑錢,卻讓自己生動地活在監獄里。可見,一技之長在任何地方都是受用的。
方生方死,死生并非絕對。
在史蒂芬金的描寫中,安迪還是一個很能見縫插針,抓住機遇的人。正如他銀行家的本質。他能趁著獄警上廁所,播放流行音樂,能夠每天寫信申請圖書館經費,又能適當展示才能,讓自己得到“重用”我認為,這些表面現象所顯示的,正是安迪與其他罪犯的不同前(當然,他本無罪后),他始終懷有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正是這一對自由的向往,讓他不放過監獄里一點自由的氣息,讓他在平時的精神里輸入了生命的活力。
他時懷善心,助獄友考取文憑;他無比堅強,面對監獄中的不公和暴力奮起反抗;他善于籠絡人心……
可是,以上一切的一切只是一種表象,一層偽裝。他為了讓自己真正的活著,付出了十九年的每一夜,用一把小小的石垂,挖穿了監獄的墻壁。我認為,世人應該珍視黑暗,敬畏黑暗。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曾經在《鏡子》一文中寫到:“如果沒有社會的黑暗,人類社會的經濟和文化就會走向衰亡,因為無事可寫。”
不論是黑暗這一自然現象還是現實社會中的困難與磨折。沒有經歷黑暗,就不會向往光明;沒有經歷瀕死的絕境,就不會把生命看得無上珍貴。方生方死的境界,只有在生死之間徘徊,或是參透了生死的人才能達到。
安迪在獄中幾經磨折,令我最為震動的就是他爬出圓洞,借著天空中的閃電砸開管道的一幕。黑夜給他提供了掩護,深夜中的霹靂又給了他一雙眼,讓他看見前方的通途。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盡在一念之間。
當瑞德依照他的指引,在海島上與他相擁時,數十年,滄海桑田。
歷經了死亡威脅,相信安迪會更珍惜海島上的生活。當他拾起海灘上的沙礫,不知他是否會想起抖落在平面上的石塊。正如我們沐浴在晨光里,也一定會想起曾經在黑暗里上下求索。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心靈韌毅之錘煉莫過于此。
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13
小有成就的青年銀行家安迪因涉嫌殺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鋃鐺入獄。在這座名為肖申克的監獄內,希望似乎虛無縹緲,終身監禁的懲罰無疑注定了安迪接下來灰暗絕望的人生。可有些鳥只屬于天空,安迪也是如此。
安迪用一把小鋤頭用了二十年挖了別人說需要六百年的時間的通道,逃出了肖申克,飛回屬于自己的天空。
肖申克里所有的人都習慣了這監獄里的體制化,習慣了不期待不寄托任何希望,瑞德是如此,布魯斯也是如此。當安迪對瑞德說自己要在墨西哥的海灣租一間房子自己建一艘小船在那過一生。瑞德卻對他說我勸你不要想,墨西哥在那而你在這,你在這里,這只是你的夢想而已。
他們被這堵高墻所困著,困著的不止只是他的肉體,還有他們的靈魂。瑞德不帶有希望地活著,因為帶有希望讓他覺得好累。安迪說過:“不要忘了這個世界上還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墻的東西,它就在我們內心深處,他們無法達到,也觸碰不到,那就是希望。”
其實希望是一個好東西,它隱藏在你的內心深處,別人看不到也觸及不到的地方。你能默默地守護它,希望的那道光是屬于你的,只屬于你的,希望會不會實現在于你不在與別人。
鳥只要想飛,天空永遠屬于它。夢想、生活、愛好……一切所有喜愛的都是我們的希望。為希望,我們付出太多。可是現實總是那么殘酷,希望的光可能根本就照不進生活里,有人選擇放棄隨波逐流聽從命運,有人選擇對抗命運聽從內心。前者過得并不快樂但很輕松,后者快樂但很累。我們都能擁有選擇的'權利,你要怎樣活著完全是取決于你,你要飛向天空還是待在籠里都是你的決定!
“你知道的,有些鳥兒是注定不被關在牢籠里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但愿你能與你的希望,一同飛向屬于你的那片天空……
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14
今天是周末,兒子在準備期末考試復習,我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又觀看了一遍《肖申克的救贖》,每看一次,自己就被感動一次,等兒子考完試,我要帶他好好看一次。
《肖申克的救贖》共獲1994年第67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音樂,最佳攝影,最佳改編劇本在內的共九項奧斯卡提名,然而一無所獲。而《阿甘正傳》卻囊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改編、最佳剪輯、最佳視覺效果六項大獎。但比較這兩部電影,我深深感覺到,《肖申克的救贖》是無冕之王,她要告訴我們的兩樣東西——希望和救贖,遠比《阿甘正傳》更深刻、更感動。
銀行家安迪被當作殺害妻子與情夫的兇手送上法庭,法官的誤判將安迪一下子從人生的巔峰推向了世間地獄。他被判無期徒刑,送進了固若金湯的肖申克監獄。
他睹了獄中腐敗,自知難以討回清白,只有越獄才是生路。于是他開始暗中實施自己的計劃,他結識了專在獄中從事黑市交易的罪犯瑞德,并從瑞德那里弄來越獄工具——一把小鐵錘。他在金融方面的專業知識又使他成為眾獄警的得力幫手,甚至成為了典獄長的私人財務助理,如此的待遇讓安迪的`越獄計劃有了實現的可能。
一個年輕的竊賊告訴安迪他真正兇手時,安迪希望典獄長能夠幫他沉冤昭雪。誰知典獄長因為安迪知悉他貪污、受賄的內幕而決意不讓安迪重返人間,竟殺害了那個年輕竊賊,并再次將安迪關入黑牢。
忍無可忍的安迪終于在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19年后終于越獄成功,重獲自由。
肖申克事實上就存在于我們現實的生活中,其實救贖就在你我心中。現實中的每一個人,都在自覺不自覺的扮演著肖申克中囚徒或者獄方的角色。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將淪為老布那樣的命運,逐漸地被體制化直到嚴重地依賴體制,終其一生不曾越規逾矩。任何一種組織、制度、社會都可以視肖申克為縮影。比如,我們的大學,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肖申克城堡,當我們離開這座城堡時,我們中的絕大多數是注定要被體制化的,即使進入社會,體制對人的侵蝕也一刻沒有停止過,社會歷史就是在體制化和反抗體制化的循環中不斷前進的,然而救贖卻完全在于我們自己的選擇,正如安迪的選擇一樣,再強大的體制也永遠無法剝奪我們選擇救贖的權利,因為,救贖就存在于我們的心中,那是任何強權也無法到達的地方。to being,or not to being,選擇救贖還是選擇絕望,選擇英雄還是選擇大眾,選擇上帝還是選擇撒旦,這一切都在你我心中。
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15
影片主要是圍繞著“自由,友誼,希望”。主人公ANDY有著顆非常堅強的心,更有著堅毅的信念和永恒不變的對自由的向往追求,無論是獄中的惡劣的生活環境,孤獨寂寞的精神折磨,時間的消磨都未曾讓他放棄過追求自由的信念,片中典獄長曾對他說:“把你的信念交給圣經,把你的賤命交給我”而安迪一直堅信救贖之法就在其中,他把信念交給了非形式化的圣經而是其表現的一種精神上給予萬物的救贖,就是靠一把別人眼里要鑿600年的錘子,鑿通了整堵墻面,挖出了一條隧道通向自由。但是他并沒有急于逃離,相信機會有很多,但是他留了下來是為了給整個鯊堡的每個人帶來一點精神上的東西,那就是希望,通過幫助別人通過考試,圖書館,等等無不看出他所做的努力。
或許你可以禁錮我的軀體,但你不可能給我的靈魂套上枷鎖,它向往自由,懷揣這夢想是你永遠無法毀滅的。
其實影片不在于他的布局越獄有多精密,他有多智慧,而是這些表層之后的東西一個人為了自由的活著,為了給人帶來希望所能迸發出來的勇氣和忍耐。
對于一個人來說,實際空間上的大小并非所謂自由的定義,真正的自由在你的心里,在于你敢去想敢有夢,有了希望就有你生存的空間,所以對于安迪來說心靈的自由讓他無論身處何地都有追求的動力。而像老布,即使出了獄,但是長時間的囚禁讓他徹底的絕望——那是用了一個人大半輩子的.時間換來的絕望,一切服從制度不再敢想,甚至不再有自己的想法沒有了夢想沒有了追求沒有了希望,這樣的人即使已不禁錮住你的身軀,也已經沒有了靈魂,所以他的心難以得到真正的救贖。
所以感悟就是雖然我們一無所有,對未來的不確定有著莫名的恐懼,但即使這樣我們都未曾絕望,未曾沮喪,因為我們有夢想,因為每個清晨醒來我們都會懷著憧憬去面對接下來的生活,一切皆于金錢……無關,所以在任何情況下不能犯罪,不能放棄,不能沒有希望。
【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相關文章:
肖申克的救贖臺詞60則12-30
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18篇12-05
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15篇)12-05
《肖申克救贖》觀后感11-10
《肖克申的救贖》觀后感11-17
《肖克申的救贖》的觀后感03-01
《肖申克的救贖》的觀后感03-01
肖克申的救贖觀后感02-06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