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朱熹觀書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朱熹觀書有感 1
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意思就是說:只有不斷的接受新的事物,并且積極的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觀點保持正確,而且要對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使自己做事不太死板。而這個道理則被朱熹從書中所悟出,于是借這那一池池水寫了出來,可以說這首詩也是一首即景至作吧!
詩中,描寫了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復的讀上幾遍,會覺得無比明麗!你看,半畝方圓的池塘好像一面鏡子放在地面上。而天空和云彩倒映在上面,云彩在天空中飄蕩著,映在池塘上,好像陽光和云彩在互相追逐徘徊。真的是“天光云影共徘徊”啊!
“這池水為什么如此的'清澈呢?”朱熹高興地自問自答:“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其實我們都是普通人,并不是人們口中所說的‘天才’與‘弱智’的比例。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要跟上時代的腳步,掌握現在,賒取未來。只有不斷地吸收新事物、不斷地充實自己,我們的心中才會有永不枯竭的“方塘”。
書中那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已經令人讀完后清晰明確。但是更讓人拍手叫絕的還在后面呢!一看標題,是觀書的感想,頓時美的意境升華了,把池水與讀書相輔結合,更是錦上添花。
我很佩服朱熹。因為他以一首小詩,說理了: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的思想“年輕,”情操高雅!簡簡單單的字字句句居然有這么大的道理,并且給人的啟示也回味無窮!
朱熹觀書有感 2
近讀朱熹的一組詩作《觀書有感》,其中一首是這樣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文字平實,寫的是門前那口小小的池塘,似乎是讀書之余,偶一抬頭,見塘水宜人,波蕩影搖,怡情洗心,便出此作。然而再看這組詩的總體,我們便會發現作者隱含在詩中的深意。朱熹是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撇開功過不談,他不失為一個大學問家。而這首詩,恰是關于如何“治學”的。在詩中,我們能品味出的作者的第一層喻意是:好的書是一個人思想的源頭活水。一個人的思想要豐富、深刻、明晰,必須博覽群書。作者仿佛面對著一本好書,在驚喜地贊嘆:這就是我的源頭活水呀!腦海中一片開朗,浮想聯翩,真所謂“天光云影共徘徊”了。
的確,讀一本好書,不僅是人生的最高享受之一,也是一個人發展自己思想的必由之路。馬克思為寫作《資本論》,天天到圖書館研讀大量著作,終于有了震古爍今的發現,但這種打破舊思想桎梏的嶄新論斷,如果沒有對前人著述的研究分析,又怎么能建立起來呢?讀書,學習,批判,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試想,一個人如果不讀書,怎么可能具有廣博的知識,深邃的洞見!越是博覽群書——當然要在有自己批評借鑒的基礎上——才越能成其學業。諺語云“厚積薄發”,唯有“積”之深厚,方得“發”之噴薄。細吟全詩,我們還能發現作者的寓意并不止于此。作為一個著述家,朱熹當然會很注意古人的寫作中可取的`方法、長處。“半畝方塘”也可以是指古人的著作;“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可以理解為靈活的思路,發展、更新思想,來源于社會生活這股“活水”。許多同學常感到作文時筆頭艱澀,無物可言。其實解決的辦法很簡單:文章便是生活,有了生活才能有文章。什么叫“有了生活”呢?我們每個人不都在“生活”著嗎?如果把這里的生活仍理解為日常瑣事就錯了。“有了生活”,指的是對生活進行觀察、化驗、思考,而后有所得。這“所得”,便是你的生活;這“所得”,再經過你的大腦的加工,就充實了你的文章。這就要求我們時刻注意周圍的事物,以其作為寫作的“源頭活水”。從廣義上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問”,而要想學有所長,必須時時注意從生活中汲取營養,充實自己。這學問,也便如一個小小的池塘,若常有新水注入,能明澈如鏡;若是斷了源頭活水,便會發臭了。
生活,便是我們最重要的源頭活水。如果我們既能不倦地從書本中汲取養料,又注意在生活中不斷擴大學識,“源頭活水”定會匯成“不盡長江”滾滾注入“浩瀚大海”。這首短短的小詩中孕蓄的哲理是多么富有啟迪呵!
朱熹觀書有感 3
《觀書有感》是南宋理學家朱熹的一首教育子女的古詩,詩中名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更是家喻戶曉,寓意深刻。在教學這首古詩時,筆者抓住詩文與畫面、詩文與寓意兩方面的聯系,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詩文與畫面的聯系
古詩不同于白話文,它講究韻律節奏,對仗工整,寥寥數字卻表達出詩人豐富的感情世界,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古詩的教學,只有讓學生進入詩中所描繪的畫面,方能品悟到詩人的感情,揣摩作者的寓意。本課的教學,筆者有效利用了課文中的插圖,在學生初讀古詩后,便引導學生仔細看圖,并從圖到找到相應的詩句。學生一邊念念有詞,一邊展開豐富的想象,仿佛置身于情境中,通過這一環節的自主閱讀與學習,“天光”、“云影”、“方塘”等詩中景便一下子進入了學生的視線,并定格于自己的腦海中。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將自己腦海中的畫面用語言表達出來,課堂上學生盡情的表達,自由地想象,詩文中簡練的語言此刻已變成了學生自己的語言。在學生交流中,筆者發現學生對于“一鑒開”和“徘徊”兩個詞語不能正確理解,此時教師則很好的發揮了主導作用,生動的講解讓學生很快理解了詞語,并且使得學生腦海中靜止的畫面,更加的栩栩如生,水如明鏡般清澈,云影來回閃耀,動與靜有機的結合,學生對于詩文的意思水到渠成。
二、詩文與寓意的聯系
這首古詩作者借讀書時所看到的情景來教育子女:只有不斷的讀書、不斷的學習,汲取知識的營養,人的心智才能更加的聰慧。但是在詩文中,卻未曾提到與讀書、學習有關的內容,如何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用意,透過文字體會作者的感情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以下是筆者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一段對話:
師: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但是四句古詩中,作者卻只字不提“讀書”、“學習”,作者的用意何在呢?是不是文不對題呢?
(學生陷入沉思,片刻有學生舉手發言)
生:朱熹是著名的詩人,他一定是將所要表達的.意思隱含在詩句中。
師:表達某個意思時,我們可以采用直接表達的方式,開門見山,也可以采用間接表達的方式,將含義蘊藏于文字中,由讀者去發掘,這樣更加耐人尋味。那么在這首詩中,作者將這一寓意藏于何處呢?
(學生再次陷入沉思,許多同學將古詩朗讀了一遍又一遍)
生:我們讀書學習不能局限于教科書中,還應拓寬自己的閱讀面,就像詩中所說要有“源頭活水”。
(教室里響起了掌聲,受其啟發,更多的同學舉起小手)
生:在上一首古詩《冬夜讀書示子聿》中,陸游告誡兒子要想學到更多的學問,不僅要多讀書,還要勤于實踐。我認為在《觀書在感》這首詩中,作者所表達的意思也應該如此。
生:社會是一本無字的大書,我們不能局限于校園內,課堂上,應放眼課外的世界,這樣才能使自己所獲得的知識如同半畝方塘的水一樣,保持清澈明凈。
師:同學們剛才說得真好,“親身實踐”、“放眼課外”、“走向社會”這些都是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就如同詩中所說的那樣,它就是“半畝方塘”的“源頭活水”,只有不斷的向書本、實踐求取知識,獲得營養,人的精神生命才能更加的豐盈、充滿活力。
教后反思:
古詩的教學如果只停留于理解詩句的層面,那么語文課堂將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語文教學也失去了應有的要義。只有引導學生入其境,悟其情,明其意,才能使古詩教學充滿生機活力。
本課的教學,教師沒有死死拽住學生去理解詩句含義,而是抓住了兩處“聯系”,有效的組織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利用課堂教學資源——插圖,啟發學生的想象,幫助學生在詩中賞畫,在畫中尋詩,通過這一有效的學習過程,學生的腦海中便呈現出一幅動態的畫面,置身于情境中的學生怎能不有感而發?
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揣摩作者寓意,教師沒有直接點出主題,而是兩次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揣摩作者的用意。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已完全沉于課堂,置身課文的情境中,與文本、作者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學生的思維活躍,情緒高漲,所獲得的感悟也也深刻,學生的認識經歷了由膚淺到深刻,由不知到深知的學習過程,個性得以充分張揚,情感得到了激發與培養,對語文學習的要義也有了更為深刻的體認與領悟。
朱熹觀書有感 4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啟迪勉勵。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復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后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升華,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贊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朱熹觀書有感】相關文章:
朱熹觀書有感02-25
朱熹觀書有感02-28
朱熹觀書有感賞析03-26
觀書有感朱熹賞析05-08
朱熹的經典名言05-08
朱熹的哲理句子02-26
朱熹里的名言警句01-31
朱熹的名言語錄05-12
《觀書有感》教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