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書有感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觀書有感讀后感1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后,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啟迪勉勵。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復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后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升華,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贊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觀書有感讀后感2
小時候,記得媽媽曾教給我一首古詩,現(xiàn)在才知道那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的《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未有源頭活水來。要求我牢牢記住…小時候,記得媽媽曾教給我一首古詩,現(xiàn)在才知道那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未有源頭活水來。"要求我牢牢記住后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未有源頭活水來".讓我一生都要按這兩句去做:要一生勤于學習,就有"活水"源源不斷。媽媽說,方塘半畝空間皆有限,但天光云影卻空闊遼遠無邊。你看天空有多高多遠,多么深邃遼闊啊!那時的我,不太懂媽媽的那番話。
今天老師又重新教我們學習這首詩。讓我改變了對這首詩的看法。學習,只有永不停止的學習,才是生活的源泉,才是滋潤生命的"活水".記得上三年級的一次電腦課,老師讓我們復習學過的知識和預習沒學過的知識,下節(jié)課要測驗。我回到家只復習了,沒預習結果測驗沒得高分。那時我很不高興,媽媽就問我是不是沒考好?我漫不經心的嗯了一聲。媽媽就告訴我只有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還要復習舊知識這樣才能考好。我根本沒聽進心里。直到今天老師給我們講這首詩的分析時,我才明白媽媽說的話。
那到底什么才算是學習呢?作中遇到了難題,需請教他人是學習;查資料是學習;離職、在職進修是學習;觀察生活是學習。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贊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觀書有感讀后感3
俗話里有“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老話,意思是只有不斷接受新事物,積極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觀點保持正確,想要先進首先要對不斷變化的事物有正確的理解。這個道理被朱熹從書中悟出,于是借這一池清水寫了出來。可以說這首詩其實也是一首即景至作。(個人推斷)
鑒在文字發(fā)展史上一開始確實就指的是鏡子,鏡子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是用來正衣冠,端形止的。半畝方塘一鑒開,第一感覺,眼前一亮。這里有個暗示,這首詩是在寫一個池塘,卻也是要寫明白一個和觀察研究事物有關的道理。天光云影共徘徊,五彩繽紛,復雜多變,這好比千變萬化的事物表相。事物的表面如此匪夷所思,那么怎樣才能鑒別分析明了呢?后一句就告訴了讀者一個方法“為有源頭活水來”,什么意思,其實就是想要看清事物的本質,就要不斷觀察接受新的觀點,新的成果,不斷充實自己的頭腦,這樣自己才不會被錯覺迷惑,才能正確得分析事情,解決事情。當然這里面的哲學道理我還不能更深刻的分析,但是對于人類來說求新創(chuàng)造的精神在什么時候也不能丟掉,人只有不斷改造自然才有空間生存下去。
朱熹是南宋時著名的理學家,他常把自己的觀點隱喻在作品里,想使讀者明白他的想法,這首詩也不例外。
詩的可讀之處還在于氛圍的營造。像天光云影共徘徊就使人的眼界開闊起來,剛才還是半畝方塘,現(xiàn)在卻海闊天空,視覺上有種透明的.效果,云彩的飄渺增加了這種效果,有時我覺得這前一句的魅力竟影響了我去理解詩本身隱含的哲理。前一句過于漂亮,而后一句又過于平淡。讀詩,我常常真的很難做到全面,往往僅僅局限于片面化的極致,好詩的內容卻總是豐富的。所以我不敢說自己的觀點總是對的,錯誤在所難免,就算生搬硬套原詩的文字意思,也還是常出錯。不過,錯多對也就慢慢多了。如果讓我說,這首詩所用的一個天上一個地上的素材,通過對比加深說理的邏輯性的手法,都給我留下了突兀的印象,還有在心理上也感覺有些意料之外。這或許是因為我的文學素養(yǎng)太差吧。
觀書有感讀后感4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讀了曹文軒伯伯寫的《草房子》,使我受益良多,書中既有好笑的內容,也有讓人感傷和思考的內容。
金色的麥地、古樸的房子、苦味的艾葉、寂靜的池塘……這就是油麻地。那里生活著頑皮的`桑桑、禿頂?shù)年扂Q、不幸的杜小康、執(zhí)著的秦大奶奶和文靜的紙月……他們給油麻地帶來了不一樣的六年,也給桑桑的腦海里留下刻骨銘心的小學經歷,讓他載著那一連串不平凡的故事告別了這座他朝夕相伴的草房子。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桑桑,他是一個調皮可愛又聰明的小男孩,他善于動腦,把家里的蚊帳改成魚網,把碗柜為鴿子做了一個舒適溫暖的窩,卻遭到父母的責備,他很有正義感,當板倉小學的壞孩子欺負紙月時,他毫不憂豫的沖過去幫助紙月。他也特別勇敢,當他得了一種怪病時,脖子上腫了一個很大的包,要用一根燒的通紅的針,從包上扎進去,他卻不喊也不叫。我覺得他實在太可愛了,我也要像他一樣聰明、勇敢。打針的時候我再也不哭了。
陸鶴是桑桑的同班同學,因為長著一個禿頂,同學們都笑話他,叫他禿鶴。在嘲笑聲中,他的性格變得很內向。雖然同學們瞧不起陸鶴,但他并不記仇,在一次表演中為學校爭得了榮譽。在平常,我們不能以貌取人,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們要多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改正自己的缺點。
白雀是一個十分漂良的姑娘,她有一副好嗓子,不洪亮,不寬闊,但銀鈴般清脆。她不僅外表美,而且心靈美。她沒有爸爸媽媽。只有一個又當?shù)之攱尩拇认榈哪棠獭榱瞬蛔屇棠虨樽约簱模敯鍌}小學的男生欺負她時,她沒有告訴奶奶,只是自己默默流淚。直到桑桑幫助她把板倉小學的男生打跑后,默默無聞的她才露出一絲微笑。善解人意的她話不多,卻總能幫助別人。不要認為內向是一個缺點,有時,默默無聞卻是最可愛的。這就是真正的美。
我喜歡《草房子》,因為它教給我許多人生的道理、希望大家都來讀一讀,你也一定會有所感悟和收獲的。
【觀書有感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觀書有感》有感11-03
《觀書有感》讀書心得11-02
朱熹觀書有感06-17
《觀書有感》教案11-02
《觀書有感》賞析11-02
觀書的讀后感03-30
《觀書有感》教學反思04-29
觀書有感教學反思12-08
觀書有感的教學反思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