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后感吧。但是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牡丹亭》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牡丹亭》觀后感 篇1
老實說,我對戲曲知之甚少,對昆曲更是了解的不多。戲曲作為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似乎在我們這樣的90后們中間影響力漸漸減弱。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在老師播放有關《牡丹亭》的視頻時,我發現有許多同學都沒有認真地觀看。一開始,我也沒有認真看,但之后我發現我被它吸引了。我想這正是戲曲的魅力吧! 《牡丹亭》說的是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后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托陳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后,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后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后,受杜麗娘之托,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后,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牡丹亭》塑造了許多生動鮮活的人物,我很喜歡杜麗娘這一形象。她是《牡丹亭》中描寫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著強烈的叛逆情緒,這不僅表現在她為尋求美滿愛情所作的不屈不撓的斗爭方面,也表現在她對封建禮教給婦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而柳夢梅是一個富有才華的'青年,但又存在著較濃厚的功名富貴的庸俗思想。可貴的是他在愛情上確是始終如一的。杜寶是封建家長制度的代表,是堅決的正統主義者,他用嚴格的封建教育來教養女兒,為了使女兒他日嫁到人家“知書識禮,父母光輝”。春香是一位活潑可愛的丫鬟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說,春香正是杜麗娘性格中調皮、直率層面的外化。
《牡丹亭》是一部愛情劇,它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戲曲史上
浪漫主義的杰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感人至深。杜麗娘是中國古典文學里繼崔鶯鶯之后出現的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婚姻,喊出了要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并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牡丹亭》以文詞典麗著稱,賓白饒有機趣,曲詞兼用北曲潑辣動蕩及南詞宛轉精麗的長處。明呂天成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湯顯祖在該劇《題詞》中有言:“如杜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牡丹亭》觀后感 篇2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與《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是晚明戲曲家湯顯祖的四大劇作之一,也是他最膾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寫的是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沖破約束,私出游園,觸景生情,困乏后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從此一病不起,懷春而死。杜寶升官離任,在女兒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觀。柳生進京赴試,借宿觀中。他在園內拾得杜麗娘殉葬的自畫像,認出是此女子便是那個曾在夢境中與他在牡丹亭畔幽會的女子。夜里杜麗娘向柳生說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間挖墳開棺。柳生依暗示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成夫婦,同往臨安。杜麗娘的教師陳最良看到墓地情況,柳生又不辭而別,就往臨安向杜寶告發柳生盜墓之罪。柳生在臨安應試后,恰逢金兵南侵,延遲放榜。安撫使杜寶在淮安被圍。柳生受杜麗娘囑托,送家信傳報還魂的喜訊,反被囚禁。金兵退卻后,柳生高中狀元。杜寶升任同平章軍國大事,拒不承認婚事,強迫女兒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麗娘是南安太守杜寶的獨生女,從小就被灌輸封建禮教知書達理的思想。但殘酷的封建禮教根本無法束縛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詩經·關雎》便惹動了麗娘的情思,她并不認為這是宣傳什么儒家禮教的作品。而認為這就是一首戀愛詩,是一首撩動了無數少女春心的詩歌。而久困閨房的麗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園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動了訪春之情。這說明了呆板的封建禮教根本無法束縛住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欲,從而更加揭露了當時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虛偽和殘酷。
雖然杜麗娘的行為與當時社會有許多不符,但這并不影響作品的情節發展。作者也便是通過“大家閨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閨秀的行為而來闡述作品的主題思想。青春版《牡丹亭》在色彩運用上,是非常有特點的。大花神曾經在《驚夢》《離魂》《回生》三個廠景中出現過。在這3出戲中,大花神都是執幡出場,這里運用柳枝的綠色象征著男女之間純潔的愛情。在《離魂》一出中,用大紅色表現杜麗娘重生后的喜悅。青春版《牡丹亭》巧妙的運用色彩變化來表現劇情和氣憤的變換。
讀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麗娘的.勇敢,堅持與真情所感動。一首“墻內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內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是他們最初的邂逅。而后花園一夢之后,麗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現實中,杜麗娘與柳夢梅至始至終壓根就沒見過面,更別談什么真愛了。那又是什么導致了麗娘傷春而逝呢,難道就真的是那一個夢嗎?不,不是的。夢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劇的產生,但夢境緊緊是促成悲劇的一個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試想在如今21世紀的我們有誰會因一個虛幻的春夢而相思死去呢?如今一見鐘情的幾率都小的可以忽略,更別談什么為夢懷春而死了。而在杜麗娘那個年代,在那個真情被壓制,人性被束縛的年代,這或許不過就是一個再也尋常不過的事情罷了。
《牡丹亭》觀后感 篇3
白先勇的這出《牡丹亭》我在高考之后看過完整版,這次在汕大演出的是刪減版,四個小時的內容刪到兩個小時,但因為原劇情比較拖沓,刪后反而內容比較能夠襯托《牡丹亭》本文的美,要讓我選的話,我寧愿看后者。
當年看《牡丹亭》時,表演柳夢梅的演員還帶著書生的青澀,現在他經過這幾年的鍛煉,已經成熟了,技巧與經驗彌補了他逝去的青春感,盡管那是最寶貴的。
身邊一個8-9歲的小姑娘好像接觸過昆曲,在我身邊的空地上學著臺上的演員在跳舞。我覺得她比臺上的任何人都要好看。
白先勇對美有一種把握,服裝和布景很用心,行頭上的水鉆用的很好,很漂亮。本來是要用點翠的,太殘忍,沒有用,看起來也還好。
白先勇對宋朝的畫應該有研究,舞臺的用色很淡雅,整體配色有種宋徽宗畫中的那種清新淡雅的感覺。
如果要說美中不足的話就是提詞器之前出了問題,只有一邊有,治好了我多年的頸椎病。
另外臺詞的英文的.翻譯讓我看的真的尷尬,“我柳夢梅在廣州科場也是數一數二”,"廣州科場"翻譯成很的"circle",這還是全篇翻譯里難得的意譯,其他內容真是一個字一個字照著崩。
英文雖然有那么大的“權力”,但它的翻譯卻沒有那么美,莎士比亞有朱生豪,湯顯祖有誰呢?
在北京看于魁智的時候,我總覺得京劇有一種端著的感嘆,但在白先勇的《牡丹亭》的時候,青春版里有很多臺詞的選取,包括青春版的節選版里,都有一種傾向于柳杜之間,家國之感輕帶留痕即止。
他的文風,還有這出劇里,有一種汪曾祺的“思無邪”的感覺,杜麗娘一夢而亡,實為說不出口的“春夢”,柳生雖為狀元郎,但為愛人改名是拋棄宗祠,與麗娘同窗已破禮法,也是說不得的。
但他能表現的那么天真。很像《大淖記事》,還有汪曾祺晚期的一些寫“變態”的作品,倫理之外,人情之中,帶著一種溫情,一種美學的感受,以對人的關懷和關注為底色。
白先勇好像說過自己是同性戀,他自身的經歷,可能讓他對這種愛戀的感覺更加敏銳,也能夠更加體諒,帶著一種溫柔。
我曾是《荀子·隆禮》中,對理性的信徒,像無情的加爾文,那是一種可貴的秩序與單純,但人沒有那么簡單,忽視人的愛和人本身的美的單純有可能變成可怕的東西,它是人最根本的觀念,限制人,甚至是是殺人的絞索。
美和愛是重要的,CS·路易斯在《人之廢》里說:
“當我們把樹砍成木材,它就不再是德律阿德斯(森林與樹之神)…….伴隨天文學之發展,星星失去神性;瀕死之神靈,在化學農業中無立足之地。”
休謨說:“理性是情感的奴隸。”
休謨的思想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中地位不高,也許是時候反思他了,理性應該以人作為前提,它不能凌駕人與自然之上。
雖然我這么說著,我沒有做到。
【《牡丹亭》觀后感】相關文章:
牡丹亭是明代誰的名作04-04
牡丹亭名句130句12-29
《奪冠》觀后感01-20
《深海》觀后感02-01
《無名》觀后感01-31
無名觀后感01-31
深海觀后感01-31
《無名》的觀后感01-31
無名的觀后感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