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觀后感>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更新時間:2023-07-08 08:44:05
  • 相關推薦
(必備)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海上鋼琴師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

  我是深夜一口氣看完這部片子的。海上鋼琴師所在的郵輪,就像是一座移動的海上孤島長期漂泊在大海之中,只有靠岸時離大陸才近在咫尺,人們之所以選擇這座孤島之旅,多半是慕名而來親身感受這位鋼琴大師杰出表演,按理說他應該有一大群粉絲和知音的,但命運對他確實不公,他就像貝多芬一樣一生追求他的音樂夢想,卻不為名利所動,當他被迫應戰贏了大陸一位目空一切的所謂鋼琴家,博得了在場所有人目瞪口呆的驚嘆和經久不息的掌聲同時,卻沒有遇上一位真正的伯樂和知音,而有的只是為了復制他作品的資本逐利者,其實藝術是無價的,是完全不能用金錢衡量的,他為什么一刻都不離開這艘船,在他眼里大陸就是名利場,只有他的孤島才是塊凈土,才是他施展才華的地方,他不是怕充滿誘惑的城市街道無邊無際,而關鍵是他在這座孤島奮斗的幾十年中居然沒有遇上一位真愛自己的紅顏知己,這就是男人在成功以前的.悲哀,但等到自己功成名就之時,更不可能找到一位真心愛自己的愛人,不是嗎?當今這個現實世界像這類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這不禁讓人想起《向日葵》作者大畫家梵高凄美的愛情故事:1853年3月30日,荷蘭鹿特丹市的一對牧師夫婦生下了他們的長子梵高,一位神秘的預言家對尚是嬰兒的梵高說出了可怕的預言:你會到巴黎,英格蘭,當店員,當教師;你會戀愛,遭到拒絕,成為傳教士,再戀愛,再遭到拒絕,成為藝術家,你會和x女結合畫800幅畫,在普羅旺斯變瘋,37歲時自殺,你一生只賣出一幅畫……事實真的如這位預言家說的那樣,從小孤僻寡言的梵高只有小他四歲的弟弟提奧做朋友,長大后做過傳教士,畫商,教師,足跡遍布歐洲的許多地方,感情生活非常不順,連著向三個女人求愛,遭到三次殘酷的拒絕。被拒絕后的他再也不相信還有誰會追求自己這樣窮困潦倒的瘋子,居然拒絕了一位莊園主的女兒的瘋狂追求,最終雙雙變成了真的瘋子,真是讓人扼腕嘆息命運對他的不公,他死時很年輕和徐志摩一樣都是37歲,但他們都給世人留下了許多偉大的經典作品。

  這同樣不禁讓人想起為了崇高理想而奮斗且多次與愛情擦肩而過的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由于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由于碌碌無為而羞愧,當他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人應當趕緊的充分的生活,由于意外的疾病和悲慘的事故隨時都可能結束他的生命。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2

  在這個時光飛逝的歲月里,我有著一顆飄蕩的靈魂,我將人生看成一種漂流。然而很多時候,我總會發問自己,漂過歲月之河——家是什么?

  家是一只船

  看《海上鋼琴師》,名叫“1900”的主人翁對于這艘船的愛戀與不舍,就是一種對家的眷戀。

  生于斯,長于斯,家賦予我們生命以及生命里的一切,這艘船同樣賦予他人生的全部價值和情感。對于1900——一個孤兒——他的全部世界就是這艘船,這里就是他的家——他的全部快樂、悲傷、夢幻、激情。可以說他對于這艘船的感情比任何一個人來的都更深沉、更灼熱,這艘船載著他穿過漫長的歲月。

  家是溫暖的港灣

  家太平凡,每天對著的都是那一抹藍,不停地飄著。然而遠航的.水手都知道,當海平線上出現港口朦朧的影子時,他們的心跳是歡快的。在人生的航行中,我們需要冒險,也需要休憩,家就是最好的溫暖港灣。

  他在船上,可以隨心所欲地彈奏美妙的樂曲,想到哪里彈到哪里。人們在他歡快的琴聲中度過一次次難忘的旅程,而他一如這艘船上的主人,用自己的熱情迎來送往,不知疲倦,他的內心深處一直被溫暖包圍著。

  片中最后一段,有主人翁的一段獨白,他說他不走,不是因為他站在船板上看到的那些建筑讓他感到畏懼,而是因為他看不到世界的盡頭。是啊,鋼琴的鍵有始有終,船的甲板有始有終,他可以用有限的鍵盤奏出無限的樂曲,他可以駕馭這種“有限”,在這里,他就是他。而這個世界呢,沒有開始,沒有結束。錯綜復雜的街道,星羅棋布的高樓大廈,有太多的路可以選擇,他沒有辦法去駕馭,駕馭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他的音樂。他只能選擇自己可以選擇的、可以駕馭的方式生活,這種方式與世無爭,平靜自如,不受功名利祿的紛擾。如果一種生活方式,他無法駕馭,他寧可不要!他呆在了海上,選擇了家。

  家是永遠的岸

  家是永遠的岸。作為一個普通人,或早或遲,都需要一個家。記得奧運會經典語錄里就有菲爾普斯獲獎之后的一句:“我要找媽媽!”媽媽就代表著一個家。不論成功與否,家都是倦鳥歸巢、落葉歸根的最佳場所。當船要被拆卸、炸毀的時候,他依舊沒有登上岸,他是屬于那里的,那里才是他的家,那里有他魂牽夢縈的永遠的岸。他赤條條被人拋到了海上,就注定了他的家在那里。油輪天地里的那份獨有的情感,讓他覺得無論外邊的世界多么紛擾,家,才是一個默默護佑著自己也銘記著自己生命的岸,才是他登上世界的岸。

  漁燈暗,客夢回,一聲聲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萬里,是離人幾行情淚。海上鋼琴師觀后感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000字海上鋼琴師觀后感2000字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3

  我知道那是一個我們世界之外的“世界”,闖不進也走不出,他是在云端的舞者,有著對自己理想的執著追求,所以他不是孤獨的,他的內心比我們任何人都強大。同時,他也是矛盾的,他無法脫離于這個社會而獨立存在,所以他選擇了逃避,選擇了湮滅于漫天的火光之中而得到永生的自由。

  而我們,眾多的人不都處在這樣的矛盾和孤獨中嗎?但我們為什么不會像1900一樣選擇永生?因為,因為我們一直生活在這個“外面的世界”,清楚地看見它的混亂,卻因為某一瞬間體驗到的那些溫情,那些無以倫比的美好,而心甘情愿地忍受著它所給予的傷害。我們勤懇、踏實,我們從堅硬和純白開始,學會圓滑,學會世故,最后就是現在這般丟掉了個性,只能在無數的經典中得到共鳴,借助藝術尋找同感。

  進而敬畏,理解!

  目送他一步一步,輕輕踏上云端……

  好的電影里總是會有好的音樂作為背景,收藏了片中的幾支曲子,《playing love》是1900留下的唯一首曲子,那個時候、那個女孩,還有1900那一刻的陶醉,與一個叫“愛情”的詞語有關。差一點,1900為了這個女孩踏上陸地,可惜的是最后踏上陸地的還是只有那張刻有《playing love》的碟片。

  還有片尾1900那段經典的臺詞,共享:

  偌大的城市,綿延無盡。

  并非是我眼見的讓我停住了腳步,

  而是我所看不見的'。你能明白嗎?

  拿鋼琴來說。

  鍵盤有始亦有終。

  你確切地知道88個鍵就在那兒,錯不了。

  它們并不是無限的,而你,才是無限的。你能在鍵盤上表現的音樂是無限的。

  我喜歡這樣,我能輕松應付。

  而你現在讓我走過跳板,走到城市里,

  等著我的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鍵盤。

  我又怎能在這樣的鍵盤上彈奏呢?

  那是上帝的鍵盤啊!

  你看到那數不清的街道嗎?

  如何只選擇其中一條去走?

  一個共渡一生的女人,一幢屬于自己的屋子,一種生與死的方式~~~~

  你甚至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是盡頭。

  一想到這個,難道不會害怕、會崩潰嗎?

  我在這艘船上出生。

  世事千變萬化,然這艘船每次只載20xx人。

  這里有著希望,但僅在船頭和船尾之間。

  你可以在有限的鋼琴上奏出你的歡欣快樂。

  我習慣了這樣的生活。

  陸地?

  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

  太漂亮的女人,太長的旅程,太濃烈的香水,無從著手的音樂。

  我永遠無法走下這艘船,

  這樣的話,我寧可舍棄我的生命。

  畢竟,我從來沒有為任何人存在過,不是么?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4

  電影《海上鋼琴師》講述的是一個在“維珍利亞”號船上的棄嬰——1900在輪船上成長的故事,他在鋼琴上的天賦和造詣讓我嘆為觀止。然而,才華橫溢的他最終未離開輪船,并選擇與船同歸于盡。這似乎是一個悲劇,常人無法理解,我覺得這與他的身份——棄嬰有非常大的關系。父母的拋棄,與母親的分離,對一個孩子來說這是最大的創傷,而鋼琴成了他的過渡客體,充當著母性客體的代理人。我們看到,以后這一生他都與鋼琴相伴。

  1900一出生就沒看到媽媽,一出生就沒有愛。他遭受了兩次被拋棄,第一次是他的父母在他一出生就放棄了他,后來雖然有丹尼撫養他,丹尼在他8歲時也死掉了,未成年就遭受如此創傷。丹尼雖然非常愛他,但丹尼向來傳遞給他的信息就是說船以外的世界有多么可怕,讓1900不要離開船,1900因為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所以始終不敢走下船。在丹尼的葬禮上聽到了音樂,從此音樂成了他可以依戀的客體1900無師自通成了一個鋼琴大師,彈琴,是他生命中唯一可做的事情,然而,1900兩次可以依戀的客體都離他而去,他無法相信這世界還有什么安全感,無法感受那種愛。1900留在船上,他的生命意義在那里,他與船構成了緊密的關系,船是證明他存在的.客體,如果他下了船,而船被炸毀,和他有關系的客體也就隨之一起都會消失,那么他就感覺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一個完成“自我同一性”的人,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知道自己是我認為的這個人。但1900沒有真正出生,因為一個人的出生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1900在生理、心理上出生了,也成熟了。但在社會層面上沒有出生過,他從來沒有走入過真正的社會,不敢走下船,人是社會的,他沒有走進真正的社會過,也無法扮演他的社會角色,所以他走在懸梯的半中就不敢往下走了,他感到了恐懼,他不是一個真正的人,他從來沒有出生過。

  影片一開始就有句旁白“他沒有國籍,沒有出世紙,連生日也沒有,可以說還未出世”從心理層面,1900確實還停留在未出世的嬰兒狀態。呆在母親的子宮里,感覺肯定是最安全舒適的,他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妥。姑娘離開之后,他改變人生的動力徹底被激活,決定下船。也許對于普通人來說不算什么,但對1900,下船是一個重生的過程,1900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他走下舷梯,卻又慢慢地停下來,整個世界在他的眼中變得黑暗,恐懼充滿了內心。最終他選擇與船同歸于盡,這是偶然,但卻也是命運的安排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5

  大海、游輪、鋼琴如果只這三個事物就構筑起一個人的一生,那將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在深邃的蔚藍中顛簸飄泊,在悠揚的音樂中領悟人生。世界很小,從船頭到船尾,在舞廳中的那架鋼琴前,從左到右,總共88個琴鍵;世界很大,那一片碧海藍天下,用心靈演繹出的樂曲融入世間百態,寬廣無邊。朱賽佩:托那托雷的《海上鋼琴師》給我們描述了這樣一段詩意浪漫的人生傳奇。

  《海上鋼琴師》描述了男主角1900,一個被遺棄在豪華的“弗吉尼亞人號”郵輪上的嬰兒,由一個黑人船工丹尼撫養長大,因此取名1900。他有一個傳奇的`名字,他也有一段傳奇的身世,他出生在船上,成長于船上,他死于船上,他的一生與陸地無緣。

  1900從小在丹尼細心的關懷和善意的謊言中自由健康地成長。丹尼因意外事故不幸去世后, 1900一次無意間鬼使神差地來到一等艙舞廳的落地窗外,他第一次見到了那與他一生命運交織在一起的樂器——鋼琴。

  隨著1900的長大,他顯示出了無師自通的鋼琴天賦,誰也說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反正聽過他演奏的人都被他的琴聲給深深的打動,音符仿佛是自他的血液里流出一樣,隨性而至,信手拈來,卻每每動人心弦。

  后來,1900有機會登上城市,但是最后他卻放棄了,當他看到又邊界的城市時,他說道:“我出生在這艘船上,在這里,世界流動,每次兩千人。這里也有欲望,但無法超越從船頭到船尾的空間。你彈奏自己的幸福,在那并非沒有邊際的鍵盤上。 對我來說,大地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段太漫長的旅程。是一個太漂亮的女人。是一種太強烈的香水。是一種我無法彈奏的音樂。請原諒我。我不會下船。讓我回去吧。 拜托了。 現在,朋友,請你試著去體會,試著去體會,如果你可以。 眼中的整個世界。 美麗,可怕。”一艘輪船是他的一生;一架鋼琴,是他的一切。

  1900始終明白自己內心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無論代價如何,他都選擇聽從內心,這種平凡的偉大,最難能可貴,這也帶給我們思考,面對燈紅酒綠和紙醉金迷的時代,我們也會迷茫,能做的也都有限;在面對不順的處境時,我們能始終堅持做真實的自我,找到對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我們要面對的誘惑太多,只有勇敢追隨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才能不忘初心。

  在故事的最后,游輪廢棄,被裝滿了炸藥,有機會逃跑的他,卻選擇了留在船上,麥克斯的勸說也無法使他回心轉意,在巨輪炸毀的前一刻,1900雙手災憑空彈奏,這個落入凡間的天使要回歸天堂了。

  1900雖然死了,但他避免了被世俗玷污,被磨去棱角,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我們也應該如1900般追隨自己的內心,保持自己的初心,不被世俗所誘惑!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6

  曾有人言,美國電影善于創造奇跡。如果說《阿甘正傳》是巧合的奇跡,漫威英雄是熱血的奇跡,那《海上鋼琴師》便是詩意的奇跡。

  何為《海上鋼琴師》的奇跡?這世界上天才千千萬萬,難得的是美好逝去時對我們心靈的直擊與觸動:遺憾的味道,遺忘的音符。

  當我看1900,我看到了什么?孩子般的執拗,還是骨子里漂泊一生的孤獨。仿佛跨越了古典之殤,他是再世嵇康。“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公元263年,嵇康為司馬昭所害。身為魏晉琴師,嵇康對那些傳世久遠、名目堂皇的教條禮法不以為然,正如1900所說:“陸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姍姍來遲,夏天則擔心冬天將至。所以他們不停四處游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羨慕。”不幸的是,嵇康與1900那卓越的才華和逍遙的處世風格,都終為他們的謝幕埋下了禍根。

  “他”要過一架琴,在高高的刑臺上,面對成千上萬前來為他送行的人們,彈奏了最后的《廣陵散》,錚錚的琴聲鋪天蓋地,彈進眾人心里,彈畢,嵇康從容地引頭就戮,時年叁十九歲。“他”以心為弦,以身為琴鍵,坐在布滿灰塵的車間,不吃不喝也高貴得像個王子。承擔他的是洶涌與平靜共存的`美麗神秘大海,面對不可挽回的命運,一張破碎的碟盤喚醒往昔,奏鳴,在大爆炸中,1900向死而生,沒有太多人難過,但沒有人會高興。

  寧愿一生孤獨,不愿隨波逐流;寧愿氐惆塵封,不愿拋卻純真。在鮮花與詬病當中,人們總是嘲諷著這部電影的琴藝只是圍繞著表面的“唯快不破”,而選擇性地忽略故事中遺忘的凄美。

  你未曾漂流過,卻一直漂流著;你或許未曾孤單過,卻始終會感到孤獨;你從未停下腳步,卻從未曾離開。1900的懦弱,懦弱得真實。“比起奔向未知的茫然,守著舊夢湮滅是多么浪漫的一件事!”

  又有誰能說,泯然于世不是理想的一種,成也大海,敗也大海。若以世俗的眼光論處,為何要將陸地的重量強加在一名海之子身上?他所不見的無數種選擇,他所見的只是一種選擇:回到船上,再一次從船頭走到船尾,“世界從身邊經過,但只有兩千人一次……這才是我生活的陸地。”

  義無反顧。

  大概是早已閱盡,最后在人群中都已無法找到一席之地,因為他是連耶穌都要問他是誰的一個傳說、一段故事、一串音符。叁十年來,在船上他對世界冷眼旁觀,卻得其神髓。

  “只要你有一個好故事和一個可以傾訴的人,你就永遠不會完蛋。”

  哪怕一分離就是永別,一遺忘就是永遠。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7

  “只要你有好故事可以講,有人肯聽,你就還未完蛋。問題是,誰也不相信我這故事。”沒錯,一九九零的人生經歷的確令人難以置信。

  他是一個被父母遺棄的孩子,在維珍尼亞號輪船內的鋼琴上,被一個船員偶然中發現并收養。船員給他起名叫做丹尼·博德曼·TD·林蒙·一九九零。前面的是船員的名字,一九九零是那一年的年份。在一九九零八歲的時候,船員在工作的時候意外死亡,一九九零又變成了孤兒。八年,船員為一九九零編制了一個純潔,美好的童年。我想,這也賦予了他潔凈的靈魂,造就了他純粹的生命吧!

  電影的畫面總會定格在一九九零淡藍色的眼眸上,他透過船艙的玻璃,望著波濤洶涌的海面,從孩童一直到成年。他若有所思,卻不能被猜測出眼神中到底藏著什么,他那么的平靜,那么的悵然……

  八歲之后,他的音樂才能逐漸展露出來,凡是聽過他彈奏鋼琴的人,都覺得他是上帝派來的,專門為有幸上船的.人演奏。一九九零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天分,也從一開始就被安排好了一生的宿命。在這片海洋上他彈著鋼琴,直到與維珍尼亞號一起消失。海洋、船、鋼琴、一九九零,冥冥中自有定數。

  “陸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姍姍來遲,夏天則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他們不停四處游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羨慕。”在好朋友麥士勸他離開維珍尼亞號去大陸發展的時候,他絲毫不為所動。他的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全部交給維珍尼亞號,和它一起經歷四季的變換。然而,當愛情降臨時,他也想勇敢地走出去,為心愛的女孩子登陸。可當他走到樓梯的一半時,他忽然停住腳步,望著眼前陌生的城市,眼神里流露出未知的情感,是畏怯,還是恐懼?或許世人永遠不能理解他,就像不能理解上帝的詩篇。最終,他回過頭,眼神堅定,一步一步走上船來。他的眼里,容不得擁擠的城市,他的心里,只有純粹的音樂。

  多年后,維珍尼亞號已是一艘即將被炸毀的破船,麥士得知消息后上船去找一九九零,好不容易找到了他,結果,他仍舊堅持著,不肯離開。如他所言,外面的世界太廣闊了,陌生得讓他害怕,那些城市里的街道無邊無際,就像有無數個琴鍵的鋼琴一樣,沒有盡頭,讓他感到恐懼。他寧可退出生命的舞臺,給自己一個盡頭,也不愿意茫然無措地面對一個無邊無際、無所適從的生活。

  就這樣,他生于船,死于船,從未離開過維珍尼亞號,也從未離開過他的音樂。船爆破前的那一刻,他騰空彈奏著樂曲,仿佛面對的不是死亡,而是一場熟悉的航行。

  最終,他與維珍尼亞號一同消失在蒼茫的海上。他最后的希望,便是天堂能有鋼琴。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8

  《海上鋼琴師》是一部頗具爭議的影片。有人厭惡它的矯情,有人喜歡它的夢幻。

  在我看來,能打動人的便是一部好作品,可以從1900的故事里找到自己。

  我不知道是否找到了生活的真諦,或許只是對生活多了某些感悟。我反復回放1900留給他朋友的最后話語,一遍遍地聽,試圖去尋找他不肯下船的真正原因,到最后,我仍然是似懂非懂。

  他出生在海上,被水手收養。他只有水手給予的名字,一個年代,1900。他面對鋼琴,無師自通,是真正的天才,受到無數人的追捧和掌聲。他在偶然的一次,悄悄愛上一個女孩,靜默且深情,令人曾揣測他是否會為了她而下船面對新的世界……

  而他最后選擇的卻仍是他的鋼琴,他的大海。他說,鋼琴只有88個鍵,但是外面的世界,卻是有著無數黑白鍵的巨大鋼琴。他無法駕馭。

  1900或許代表著一種理想,代表著多數人,他們注定不會付諸行動,卻會始終心懷向往的理想。矗立在那里,自由,決絕,悲傷。

  相較于1900,我們是生活在“外面的世界”的。這個世界的意義在于“傳承”。它像一個游戲,每個人都是其中的玩家,而任務,卻是如何使這個游戲永遠存在。學習,工作,結婚、贍養,繁衍……拋不開的責任令前行顯得緩慢而艱難。我們的人生對于整個游戲而言,存在的很短暫。也唯有越短暫,這個游戲的運行時間才會越長,才可能,“永不結束”。

  我們為什么不會像1900一樣,選擇在漫天火光中永沉海底。這樣壯烈,獲得永生,自由。

  大多數的我們,生活在這個“外面的世界”,雖清楚地看見它的混亂,也會因為某一瞬間體驗到的`溫情,那無以倫比的美好,而心甘情愿地忍受著它所給予的傷害,努力彈奏出最華美的人生樂章。對我而言,“外面的世界”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相較1900我們從來都不是天才,但我們勤懇、踏實。從單純和執拗開始,變得圓滑,世故,但內心深處,終究會記得,這種種妥協,是為了在這世界,在這架上帝給予的鋼琴上,創作出獨屬于自己的旋律與琴音。

  而天才心靈第一,生死次之。很多人說這是悲劇,我卻認為這是1900的追求,他熱愛船上的生活,那里是他的世界,離開這里,生活就不是他的了。

  被炸毀的前一刻,1900為了心愛的女孩所即興演奏出的愛語。鋼琴的聲音,干凈而輕靈,仿佛是1900那顆安定的心一般,平緩的旋律傾瀉著柔情,不僅是對那個曾經出現在1900生命里的姑娘的柔情,更是1900膜拜著鋼琴、膜拜著音樂時,心里自然而然的散溢出的柔情。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9

  我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太容易受感動的人,因為能使我落淚的電影很少,但是有一部電影能夠讓我一次又一次的受到震撼,一次又一次的為之落淚。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海上鋼琴師》。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孤兒,他是一個被人遺棄在蒸氣船上,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丹尼收養,這位燒爐工用當時的年份為孤兒起了名字,叫做1900。然而好人不得好報,燒爐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8歲大的1900又再度成為了孤兒。過人的天賦使他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他從不敢離船上岸去,只因紐約無際的高樓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迷失自我。

  縱使后來遇上了一位一見鐘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還是放棄了上岸尋找初戀情人的沖動。他永遠地留在船上了,就算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馬克斯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毀,他也不愿離開,于是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殉船于海底。 1900,這個既沒有出生紀錄,也沒有身份證明的人,沒有留下一點痕跡就在人間蒸發,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樣,渺無蹤影了。

  影片使我感動的地方有很多,首先是燒爐工與1900的對話,

  1900:“丹尼,什么是孤兒院呢?”

  丹尼:“孤兒院就像一個大的監獄,沒孩子的大人都會被關在里面。”

  1900:“如果我不和你在一起你就會進孤兒院嗎?”

  丹尼:“你說得對,乖,所以我要謝謝你。”

  這段對話真的很溫暖,丹尼為了不讓1900有心理上的陰影于是編制了一個善意的謊言,使1900認為自己很重要。丹尼真是一個好父親。

  “我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見……”。

  這句話是1900說過的話,1900明白欲望永無止盡,如果走下了這艘船,他可以憑借精湛的琴藝獲得金錢,權利以及愛情,但是他會失去對于音樂的靈感以及真正的自我。所以他選擇與船共亡的重要原因。他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藝術家,他有著真正藝術家所擁有的高貴的自尊。

  這是我對于1900的理解,一個沒有根而終身漂流在海上的男人,獨特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使得他處在一個獨立的世界里。他與這個社會只有一段很短的距離——一塊甲板;他與這個社會有一段很長的距離——一個世界! 他用音樂解讀一生,音樂是他對人生的感悟。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0

  該電影命題時只選取了典型的命名法,即影片要素:地點在海上,人物為鋼琴師。可以感受到導演的拍攝初衷是一種啟發式精神輸入,從高潮、結尾亦可感知影片的拍攝更側重記述、講究一件事情,而非主張一種觀點。

  由此,我們大可將影片的掌握度由所述之事開始。為了講好這件事,由角色、場景、情節、色調、音樂的空隙,擴張的表現手法層出不窮,單看鏡頭上,值得細談的好角度便有很多。

  比如,1900嬰兒時期被老頭丹尼發現時所在的船艙餐廳,后面男二(友人)邁克斯亦穿越來找已準備迎接死亡的他,無論是那個找到他出生后他的老頭,還是去找死前的'他的友人,都是一二載破片一樣甚至后來前來單挑的爵士創始人,也頗給我以如此疑惑:這世間有些人是生來只為了作為天才的記錄體而已的?有多少存在只是為了成為供火光一現的落地煙灰而已的?

  其次,女主透過窗看到的模糊的男主,和當年幼小男主透過窗看到的展廳有得一比,一墻之隔,真假不易。當初,男主在船上(階梯之上)看到并結交了階梯下岸的邁克斯,后來,男主卻不能在階梯上接受去到岸中的自己,音樂的界限在哪里?甚至存在嗎?文學有政局阻撓,畫作或相片有保鮮期設限,它在共鳴中喚起欲望,它背后有一種在本片所有死去的人身上共有的東西:理想主義。

  靈魂死寂的爵士樂創始人,為理想所殺,他并非敗于技藝,而是盡頭比天才短。

  生命死寂的丹尼,以為他愛這孩子,這孩子愛他,死在他自己充滿父愛的世界里,對“TD”的妄想里。

  1900,于光影對比、冷暖色調里,他始終更像一個音樂的初學者而非大成者,他太單純,一如給他的鏡頭基本都讓他待在某一純色里。他又不全是“音樂”的海綿,他對船的留戀出于凡性中的鄉情,顯然,他最后已無法再走更多追究,有人純粹只成了記錄他的器具,而天才終有不再的記錄更全更多整個藝術的容量,1900是有限的,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在理想主義的眼罩里自以為是靈魂的傾盡者,實際上只是藝術的工蟻、美學的針管、一切的餐盤?而我們拼盡全力留住的,尚有雜質的音樂唱片。百年難見的天才犧牲凡人所鑄造,大生大死的藝術犧牲天才護養。觀眾無法成就作品,理想亦無法成就作品。

  1900的自盡,我大抵會效仿,但并不出于明白他的理由,只是在歸去時猶如沒有理想過,將我的一切理想留在人間,還給藝術,不必帶走一物,如來時兩袖空空。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1

  一九零零出生在船上,也從來沒有下過船,雖然它有無數個時機可以如許做。直到末了這艘服役的老船即將用六噸半的炸藥被炸掉時,他也沒有選擇下船,雖然Max實驗過勸說。“整座城市那么大,一眼忘不了盡頭。無量無盡,貧苦你告訴我,它的盡頭在哪里?

  海上鋼琴師,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呢?其實似乎很難用一句話說清楚,可能受傳統教育的影響,總愛問一篇文章或者一個故事有什么教育意義或者什么道理,而這部影片看完之后的混沌感讓我徹底有點崩潰,崩潰的不僅是我的思想,還有對傳統教育的信任危機。好的作品就是“人人心中皆有,個個筆下全無”那樣的絕筆,電影《海上鋼琴師》就具有這樣的特點。

  其實,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需要封閉和退守的天地,就如鋼琴師的世界“船、鋼琴”每一個人都離不開自己的習慣,而且對制度和習慣產生著無限的依賴甚至與之共生死,如鋼琴師一樣與大船同歸于盡。

  鋼琴師喜歡船,喜歡搖擺和漂浮的大陸,喜歡那些匆匆的過客從眼前走過,因為他已經徹底的習慣了,已經與船和鋼琴融為了一體,一旦離開哪里,他會感覺到陸地在搖晃和顫抖,習慣了動蕩,是不是也就拒絕和厭惡和平和寧靜呢?

  喜歡看別人實現夢想的人生匆匆來去,喜歡自己在鋼琴前獨唱主角,這種喜歡是不是也說明了一個人思維定式對人生觀簡直觀的禁錮?一個不能適應環境變化、不能隨環境變化而改變自己角色的人注定與那個時代一起消亡,這是社會的也是自然的生存法則,那么鋼琴師的結局是不是一種歷史時代消亡的寓意?鋼琴師是依賴那個時代還是被那個時代拋棄了?只知道他的故事變成了另一個朋友的傳說!

  鋼琴師是喜歡自由的,喜歡自由的彈奏自己的鋼琴,喜歡自己的生活表達方式,喜歡船上那種世外桃源的'自由和恬淡,可是世外桃源畢竟是世外桃源,這是不是導演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抑或是對戰爭世界的一種逃避心態?因為片中,小號手離開船之后,像鋼琴師那樣說了“讓戰爭滾蛋!”的臺詞,可惜沒有鋼琴師的氣勢。

  鋼琴師代表的是一種童真和純潔?代表的是人類對大同世界的向往?代表的是對人類繁文縟節的不屑?還是代表人類對自身無窮無盡的欲望的恐懼?當鋼琴師站在舷梯上猶豫不決的時候,面對塵煙四起的現代工業文明,鋼琴師終于下定決心從此不再離開自己漂浮的世界。

  1900有著驚世駭俗的才華,但也有著另人難以想像的孤單,仿佛他的世界僅有他一個人。也許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就算被世人遺忘,但只要自己覺得美好就是值得的。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2

  《海上鋼琴師》很經典的一出電影,是一定該看的,只在自己的世界里堅持自己的人。哪怕生命就這樣消逝。只留下一點聲音的碎片,1900,也許我們都一樣害怕腳踏實地的生活,害怕烏煙瘴氣的世界。

  有些電影是你看過之后,心中涌動萬千卻無從下筆,是你滿腦子的思緒卻不知從何整理,《海上鋼琴師》就是這樣一部讓我欲罷不能欲言又止的電影。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覺是孤獨,真孤獨。可是1900真的孤獨嗎?后來的很多時候,我都覺得他不孤獨,他有滿滿的用之不盡的音樂的靈感,有無數的才華和無數。

  1900出生在船上,也從來沒有下過船,雖然它有無數個機會能這樣做。直到最后這艘退役的老船即將用6噸半的炸藥被炸掉時,他也沒有選擇下船,雖然max嘗試過勸說。“整座城市。那么大,一眼忘不了盡頭。無窮無盡,麻煩你告訴我,它的盡頭在哪里?走上舷梯一切都很好,我穿上你送我的大衣,信心百倍,看上去也一定很帥氣,對于下船毫無疑問,使我停下的,不是我所見,而是我所未見,你能體會嗎?那些我看不清的'東西。在那延綿不斷的城市中,我能看見一切,可就是看不見盡頭,什么都有,就是沒有盡頭,盡頭正是我所未見。比如說這個鋼琴,琴鍵有開始,也有終結。傻瓜也知道只有88個鍵,它們是有限的,在這88個琴鍵上你能彈奏出無窮無盡的音樂,我就喜歡這樣,我也只能這樣生存,但你們把我送上舷梯,把我推向一架有著無數個琴鍵的鋼琴,沒有盡頭。可琴鍵是無窮的,我又該怎么演奏呢?我只能說我坐錯了的方,那是上帝才能演奏的鋼琴,老天啊!你有沒有看見那些街道,成千上萬的街道。怎樣才能從中選一個,選一個女人,選一棟房子。選一塊屬于自己的土地,選一片屬于自己的風景。選一種自己的活法。沉重的世界壓在你的肩頭,黑漆漆的看不到頭,要你離開這里,到那個陌生而有無窮的世界里。你難道就不感到害怕?我在船上出生,。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過大的船。我不能下船!”1900在弗尼吉亞號爆炸的前夕,拒絕了max的勸說,說出了上面的話。我們從中也許能領會出他拒絕下船的原因。這不能簡單的用怯懦來定義。

  不管怎么說,這是一部優秀的影片,它不但講述了1900傳奇的一生,也穿插了許多出色的曲子,實在是我們不能錯過的一杯佳釀。

  最后我只想說:每個人都要走一條自己堅定了的路。就算是粉身碎骨。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3

  我覺得《海上鋼琴師》真的是一部好電影,但是我不太明白為什么這個時候他在電影院放,以前為啥不放呢?被禁?為啥啊?這樣的片子,又有什么理由被禁呢?

  不用糾結這些,還是多關注影片吧。挺好的故事,當然了,我作為一個外行人,首先看的肯定是劇情。說到劇情,我特別佩服這個片子的編劇、導演。佩服編劇,是他把故事設定的特別完美,從一個官方都不承認的人的歷程,從被人撿到,到取名,到天賦被發現,彈琴,中間還有愛情,這樣的故事。

  佩服導演,是這樣的故事,他用了兩個視覺的感覺。一個是從1900這位偉大的鋼琴師的角度來經歷這一切;另一個視覺就是尋找鋼琴師的小號手,姑且叫肖恩吧,因為他的小號是肖恩牌的,他真實的姓名我還真記不住。

  看到最后,鋼琴師還是選擇留在即將炸毀的船上,我覺得整個片子就提升了。反正我看到那兒,特別感動。那個船,可以理解為是鋼琴師的故鄉、故國,畢竟從他的'時間跨度來說,肯定是經歷了一戰二戰的嘛,不管這個故鄉是多么顛沛流離,不管官方是否承認他,他眷戀這個故鄉,愿意與之共存亡。他站在下面,肖恩站在臺階上,位置略高,他仰著頭,描述他缺胳膊短腿去見上帝的時候,真的特別感人,有種哀而不傷的惆悵,看得我內心唏噓不已……

  故事當中可能最有意思是那種含蓄、沒有結果的愛情。但是我覺得,這段愛情,只是男主角蓬勃的感情世界的一次外露而已。在我看來,他其實一直都有豐富的感情,他總是如同旁觀者一樣,看著船上的人。并且通過對這些人的觀察,來編寫曲子,宣泄他的感情。終于,在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群中,他看到了一個干凈、純潔、單純的姑娘,他心動了。就有了這部電影比較高潮的一件事,他曾經想過要離開這艘船——當然我把這艘船理解為主角的故鄉、家國。

  我最喜歡的肯定不是主角和爵士樂的大咖茬琴那一段,那肯定是電影最大的高潮,鋼琴演奏最精彩,但是我不懂音樂,沒太在意這些音樂、彈奏這些。在乎的是主角恬淡,無招勝有招的,這個金庸的令狐沖已經很極致了,我就不多說了。

  我最喜歡的關于彈琴、音樂方面的片段,肯定是主角帶著肖恩在顛簸的船上,鋼琴的滑輪被打開,他們隨著鋼琴的滑動彈琴,就像是一首冰上舞蹈的鋼琴曲,像極了奔放的青春,自由的青春。在撞開了船長的寢室門時,都是那么輕松、自然、又讓人有種青春惡作劇的快樂。

  看完了,我都要感嘆:我啥時候能寫出這樣的劇本,能有這么縝密的故事情節,從樸素的情節里凸顯出不同人看有不同體會、感悟的“故事”呢?也許還是來生吧,今生就好好修煉吧。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4

  今天在家的時候看了一部電影《海上鋼琴師》。電影講述的是一個鋼琴天才傳奇的一生。

  1900年,一艘豪華的游輪上一個孤兒被遺棄在頭等艙,最后這個孤兒被船上的水手撫養長大,并把他取名為1900。后來等他慢慢長大之后,人們本來想把他送到孤兒院去,但是她卻忽然間消失了,等再一次找到的時候,他卻無師自通地顯示出非凡的鋼琴天賦。從那以后他就成為了這艘豪華游輪的演奏家。他不僅在那些頭等艙里面,給那些貴人彈奏鋼琴,他也給那些窮人彈奏鋼琴,他的音樂真的是絕無僅有的,每一個聽過他演奏的人全部都被他深深地打動,但是他永遠只在船上演奏,他從來都不曾踏上陸地,直到有一天他愛上了一個女孩,他仍舊是沒有為了愛情而踏上陸地開始新的生活。他曾就在那艘船上演奏,就有他自己的音樂,最后船毀了的那一天,他也陪著船一起葬身海底了。

  1900他從來都沒有離開過那艘船,他在船上過完了他的一生。很多人都在說900肯定很孤獨,但是我覺得他一點都不孤獨。我認為孤獨其實是一種主觀的心態,并不是說有人陪伴,就一定不孤獨。我很喜歡一句話,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孤獨是一群人的狂歡,所謂孤獨是在于你的內心是不是拒絕于別人產生交集,如果你跟一群人在一塊玩,但是你內心要更感覺不到任何社交的快樂,你不想跟大家一起嬉笑打鬧,而是自顧自的做著自己喜歡的事,那么就算不是一個人也是一種孤獨。

  1900在電影中說過一句話,他說鋼琴有有限的88個鍵,而城市里有無數個間,但那是上帝的鋼琴,他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彈奏。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吧,我認為他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非常的有限的。早晚都會離開這個世界,但是如果能在這個有限的時間里尋找到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就像1900一樣彈鋼琴,那么,這一生就是值得的。如果踏足陸地的話,1900可能會害怕自己會被這個花花世界所迷惑,有了這個東西就會想要另外一個東西去,到了這個城市又想要跑到那個城市,這樣的話只有無窮無盡的欲望都在折磨著他,這樣的話他還不如在船上這一方小天地做著自己覺得快樂的事情,這就足夠了。

  1900他就好像把生死置之度外,它有著自己的想法,并按著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不被外面的世界所誘惑,勇敢地做他自己,勇敢的走他自己的路。就算他只是在這條船上,就算最后聽眾只剩下自己,但是他這樣子就滿足了。其實這樣子的他才是不孤獨的,只要他內心足夠堅定足夠豐富,那么他一點都不會感到孤獨。反而是那些內心沒有目標,毫無目的的人才是感到最迷茫,最惆悵,最孤獨的人,因為他們連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5

  我覺得今天是幸福的一天,因為觀看了一部精彩的電影——〈海上鋼琴師〉。

  在一艘來往于歐洲和美國之間的油輪上,誕生了一個鋼琴天才,他是一個棄嬰,被黑人鍋爐工收養,取名“1900”。1900漸漸長大,一個深夜里他來到輪船的豪華大廳,坐在鋼琴前,手指神奇的在琴鍵上跳動,美妙的音樂流動出來,吸引了船上的人們。從此,1900成了海上鋼琴師。從此他每天在海上演奏,不斷的送走又迎來一批批的旅客,他就透過這些人看這個世界。多年過去,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他心愛的姑娘的下船去了,他的朋友下船去了,這艘比他還年老的大船也即將報廢了,人們把成噸的炸藥運到船上,搬走了船上所有的東西,準備炸船。可是他昔日的老朋友卻斷定1900還在船上,他固執地說服了所有人先不要炸船,在大船上苦苦尋找,終于在廢墟中發現了1900。但是他卻拒絕下船,最后在一聲巨響后告別了這個世界!

  1900沒有戶口,一生漂泊于海上,又悄悄離開這個世界,只有一個和他同臺演奏多年的小號手朋友知道他的存在與消失。看完這個故事讓人覺得心酸和惋惜。雖然他悄悄的來又悄悄的走,人們無暇顧及他的存在,但是他的'音樂、他的故事卻提醒人們這位偉大的鋼琴師曾經那么真實地給人們帶來過歡樂。

  他是那樣的善良而富有個性,他用琴聲表達著自己豐富的情感。人們是否會驚訝:這樣一位音樂天才為什么會選擇與一艘舊船一起被炸毀卻不和好朋友下船尋找新生活呢?

  那時候我想:他從小生活在海上,適應了船上的生活,陸地上的生活對于他來說是未知的,這就是導致他選擇生命終結的根本原因。就好象從小掉進狼群里的孩子喪失了人的本性一樣,也許與生俱來的東西并不能代替環境的影響,1900恐懼這未知的世界。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鯊魚的故事:有一群海上捕回來的鯊魚,兇猛異常。被關在海洋館等待馴化,訓獸員把他放在玻璃罩著的大水池里,水池外面是另一個水池,里面有許許多多的魚。一開始,鯊魚拼命的撞擊玻璃,企圖游過去覓食,但是每次都是徒勞。日子久了,它慢慢放棄了這個愚蠢的念頭,開始等待訓獸員的喂養。又過了很久,隔著兩個水池的玻璃板被抽掉了,兩個水池變成了一個,可是鯊魚卻從不肯游到那邊。可見,多年的生活環境一旦改變,適應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影片不僅構思有其獨到之處,以感人至深的友情為主線,還貫穿著優美的音樂。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相關文章:

海上鋼琴師影評(精選15篇)01-21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06-17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01-05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02-12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01-10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06-13

影片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2-15

【薦】《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1-30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薦】11-30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熱】11-29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中文字幕图片欧美亚洲 | 未满成年国产在线观看 | 尤物在线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一区 | 亚洲欧洲免费在线播放 | 亚洲宅男免费永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