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后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
因為這部電影把故事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放牛班"孩子們的無法無天但又被這種教育制度壓迫得可憐無助。孩子們是有愛玩的天性,但是教育制度不向著他們的趨勢發展,“春天”到了他們又得到了怎樣的希望呢?
故事主要講述了一位富有才華卻失敗的音樂家作為代課老師到去教書,其中親眼目睹了學校各項嚴厲的懲罰手段,管理制度。讓馬修產生了一種想改變學校管教制度的想法,他在樂譜上寫下了專門為孩子們譜寫的歌曲,試著用純凈的音樂喚回了管教們冰冷已久的心,讓他們的心重新換回希望。
影片是把這位校長與馬修對比起來刻畫的,他們的教育理念有著天壤之別,馬修利用孩子的天性,他們的愛好,用另一種方式去感化他們,讓他們真正學到很多,從心靈上去了解。馬修老師對孩子們的愛在于對每個孩子,他都堅持不拋棄不放棄,用音樂重造他們的靈魂,所以能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同事的認可。最后校長一敗涂地,這也無不體現著馬修教育理念是值得歌頌的。馬修老師之所以能夠得到孩子們的認可,能夠成功,是因為他付出了真愛,也可以說是用音樂讓孩子們快樂起來的,他的這種用心教育凈化了這群放牛班學生的心靈,拯救了放牛班學生也擁有美好的春天。
孩子的心理雖在發展,但畢竟很不成熟,其承受力遠遠不及成人,長期的緊張和焦慮必然使其心理功能失調。喜怒哀樂都影響著其成長,雖說要培養其受挫能力,但大多應使其處于良好的狀態中,以利于思考和發揮。學生倔強、逆反心理時常發生,教師若是把控不好,隨意無原則的處理,會有悖于學生的健康發展。人的'一生追求的不僅僅是學習,還有很多很多,只是我們不能發現自己。
人活著的理由太多,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有所作為,因為我們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們應該擁有自己的信念,擁有春天般的陽光。教育制度在跟著時代發展,我們也要跟著前進,當人的教育被權利制約著那我們就可以試著從心理去改造他,或許會重見另一種光明。人的一生不僅僅只有學習書本,當有另外一種愛好時千萬別錯過,抓住它也許就會有另一種途徑去演繹更美好的人生。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2
我是一位新教師,參加工作只有半年的時間,但這半年讓我感受到了幸福和快樂。孩子們的天真可愛,純潔無邪讓我真正愛上了教師這個職業。農村大多是留守兒童,還有很多孩子是單親家庭,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多困難。看到這樣的他們,我覺得很心疼,也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更多的溫暖和愛。我自知不是一位特別優秀的教師,非師范專業畢業,很多教育理論知識掌握得還不夠扎實,教學方法也還不夠完善。但對孩子們有著一顆關懷的心,所以愿意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一位合格的教師,真正帶給他們好的影響,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在我看來,一位老師是怎樣的人,以什么態度對待工作,以什么態度對待學生,以什么態度對待生活,這些態度必然影響學生對待生活和學習的態度。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想要更好的教育學生就必須先做好自己。因此不管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我都嚴格的要求自己,努力做好學生的榜樣,和學生共同進步。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楊一鳴博士曾說過:“當教師在教育生活中向學生呈現一個真實的自我、完整的生命,并且他的生活經歷的主要方面都得到尊重時,他就能很自然地把學生、教學活動和他自己連接在一起。這種具有自我統整能力的教師,就是良師。”而我也在不斷努力嘗試像對待一朵朵花一樣去對待每一個孩子,我希望他們的生命不會因為遇到我而變得暗淡無光,能繼續燦爛生長。我努力準備好每一堂課,思考每堂課究竟能給學生帶來什么;我希望學生在我的課堂上學到的不只是考試的知識,而是一生都受用的能力和渴求知識、珍愛生命的態度,所以,我會以“約會”的心態去對待每一堂課、每一個生命;我努力學習、提升,希望自己的`學識、智力、能力能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的成長不斷進步,以適應當今教育的需求和學生生命成長的需求,讓自己始終處于生長中,不辜負生命……這一切不為別的,只希望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良師。
我深知,自己離一個真正的良師還差得很遠很遠,在走向良師的路上還將會遇到各種困難,但不管如何我不會放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成為學生真正的良師益友!小曹老師,加油!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3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很老的電影了,但正因如此整部電影有一種濃郁的古典美,輕松浪漫的主色調,伴隨著孩子們天籟般的歌聲,在一幀幀略暗調的鏡頭里,故事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徐徐展開。
醉心音樂卻毫無所獲的馬修老師來到一家名叫“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學校當助理教師,這里的學生調皮搗蛋,看似都是一些問題兒童,大多數老師們蠻橫粗暴,校長只考慮自己的前途,遇到問題只是一味的利用體罰手段鎮壓學生,學生和老師之間似有一座高墻,格格不入。生性善良的馬修老師來到這里,用音樂筑起了他和孩子們之間的橋梁,是他的善良、寬容、耐心和諄諄教誨,潤物細無聲般潛入孩子們的心靈,從而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馬修老師的教育便是這樣的,他來的第一天,馬桑斯大叔因為孩子們的淘氣被傷到了眼睛,無情的校長用輪流關禁閉的方式解決這起事件。馬修老師了解真相后選擇了讓犯錯誤的孩子到醫院照顧受傷的馬桑斯大叔,善良的大叔非但沒有怪罪這位孩子,還各種表揚他。這種教育方式shi犯錯的孩子很快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更讓孩子們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和溫暖善良。
馬修老師用音樂的.方式漸漸打開孩子們封閉的心靈,他組建合唱團,教孩子們唱歌,每一次孩子們整整齊齊站立,長大嘴巴唱出動聽的音樂,這樣的場景是美好的,是溫暖的,他們天真爛漫的性格,對自由的向往,對未來的憧憬,都在歌聲里了。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凈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我反復咀嚼著這幾句臺詞,我發自內心地對主人公感到敬佩,不光是對孩子,還有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如果我們多一點溫柔,多一點寬容,多一些理解,也許我們都會成長為更好的人吧……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4
一群被世人厭惡的孩子,遇到一個天使般的老師,救贖的靈魂找到了心中的夢想,終于唱出了來自天堂的聲音,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一位熱愛音樂有著音樂天賦的代課教師用他對孩子們的愛感化了這一班問題少年冰冷、殘酷的心……
電影中孩子們憂郁而又充滿期待的眼神始終印在我的腦海中,怎么也抹不去,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去了父母的佩皮諾,他的那雙明亮的眼睛卻時刻顯露出憂郁與期盼,他每天都會靠在大門的鐵柵欄上,目光眺望著遠方,他是多么希望父親的身影出現在自己的視線中啊!可是事實已是無法改變的了。孩子們的心靈被鐵血校長嚴重扭曲,他們沒有四季。在他們的生活中,只有冬季。
可是從這一天開始,一切都變了,一位名叫馬修的老師來學校代課。這里的大部分學生都很頑劣,院長一見到孩子犯錯就會把他拉去關禁閉,可馬修老師不喜歡院長的這種教育方式,他盡自己所能去保護孩子極強的自尊心。這些孩子中有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莫郎——,他經常捉弄別人,還侮辱院長、老師,干了數不清的壞事。然而,馬修老師每時每刻都在關注著他,終于,他發現莫郎在獨唱方面有著極大的`天賦,他的歌聲簡直是來自天堂的聲音。于是,馬修老師耐心輔導莫郎,最終老師的愛還是感化了他頑固的心靈,他感受到了溫暖,經過不懈的努力成為了一名著名的音樂家。
看完電影很長時間后,孩子們那純潔的天籟之音還久久地縈繞在我的心頭。這就是法國影片的那種淡淡的,而又回味悠長的味道,使人的心靈受到震動,也受到了洗滌。憂郁的小佩皮諾最終也跟著馬修老師離開了學院,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溫暖。讓人喜悅和感傷。當馬修老師離開池塘之底,看著那一轉身的憂傷,潛在中卻孕育了更大的喜悅。因此,我們會為這樣的故事結局多少有些傷感,但同時卻又感到了溫暖和希望,甚至是某種前進的動力。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5
你知道5月25日是什么節日嗎?對,是我們學校的心理健康節。我們全班一起看了心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電影中,馬修老師來到一所學校。他教的班級里有很多孩子都是十分調皮,還欺負老師。在大部分的老師眼里他們是無藥可救的。第一天,馬修來到教室,這里十分吵鬧,一個孩子叫著:“禿頭來了。”教室里立刻鴉雀無聲了。剛走進教室,一副骨架赫然出現在了他的眼前,嘴里還抽著煙,十分滑稽。馬修對骨架說:“上課不許抽煙,包括你。”說著便把煙抽出來,扔掉了。頓時,他的幽默引起了全班的哄堂大笑。這時我也忍不住笑了出來,我覺得這位老師真是又有趣,又有膽量,那一刻我突然有理由相信,這位老師一定會把這個混亂的班級教好。
過了幾天,馬修和學生們熟了起來。他教給大家許多音樂知識,一個叫皮耶的男孩唱得特別好,還在一次表演上大顯神威。此時,這個班的情形也在慢慢變好,學生們的臉上漸漸有了真心的笑。他們時常在一起玩,像一只只活潑可愛的小麻雀,迎來了屬于自己的陽光明媚的春天。同學們也不欺負老師了,這讓校長也感觸很深。一次,校長路過,不小心被球碰到了,馬修立刻說:“這是一個意外的球。”校長不但沒生氣,反而一起玩了起來。我看著開心極了,馬修真的把這個班教好了,太神了!如果沒有這位老師,沒有此時和諧的氛圍,也看不到這群孩子一步步地成長。
最后,馬修因一次火災被冤枉而被趕出了學校,臨走之前,他突然看到一架飛機飛出了窗外,他知道這是他的.學生寫的。一個皮比諾的孩子還請求老師把他帶走。
看完這部電影之后,我知道了:用一種愛來關心孩子,能讓壞孩子變成好孩子。壞孩子只是一些曾受過嚴重的心理打擊的孩子,他們用強硬的行為對抗外部環境。讓這樣的人產生心理變化十分困難,但馬修卻真正做到了。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6
星期五下午,我們在教室里觀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放牛班的春天》。電影前面的人物關系有些復雜,不過在后面,我漸漸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講了馬修老師來到一個名叫“池塘之底”的學校當代課老師。可是他所在的那個班的學生都很調皮,但馬修老師以一顆仁愛的心來對待那些學生。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最后把孩子們的心靈凈化了,給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在整部電影里,我最記得那次哈森校長外出,馬修先生給大家放了一天假,帶著孩子們去森林里玩捉迷藏。可是不知為什么,學校突然起火了,哈森先生回來后,很憤怒,把馬修辭退了。在馬修最后一次走過教學樓下面時,學生們鎖了門,把寫有字和自己名字的紙飛機扔出窗外,并唱起了馬修教過他們的歌,為馬修送別。馬修撿起了一些紙飛機,當中有莫安琦和一個不會唱歌的`小男孩派皮諾的。他最后看了一眼窗口那些搖動的手,帶著紙飛機離開了。我很感動,馬修只教了他們一些簡單的音樂,并給了他們自由,這對他們來說無比重要!
看了這部電影以后,我深受感觸,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像校長一樣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有時我們上課不聽講有些老師就會懲罰我們:伸手給老師打,或罰站。他們認為只有通過嚴懲才能維護課堂紀律。但卻適得其反,使我們產生逆反心理,我們覺得老師很討厭,就偏不聽老師的課,或產生怕老師的心理。在家庭中我們的父母也有這樣的教育方式,上個星期爸爸教我寫作業,我沒認真聽他就一巴掌打向我的頭。當時我心里想,爸爸太兇了,我以后都不理他了,也不想寫作業了。所以嚴懲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特別是用在教育孩子的身上。
這部電影,多數是講馬修如何感化學生的。但從中表達出了馬修對孩子的關愛,以及孩子們對給予他們最珍貴東西的馬修先生的感激。這部電影的含義很深,但是,它是一部很讓人受鼓舞的電影。看過它的人,一定都能從中感悟到一些道理吧。我希望不管是在學校或是家庭教育上應該像馬修老師一樣用理解、寬容的人性化教育方式,這樣才能更好的把握好教學,使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才能得到我們的認可。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7
開片的第一個鏡頭就是世界著名的指揮家皮埃爾回法國參加他母親的葬禮,與此同時,他收到了他的好友戴迪亞給他了一本日記本,這正是他的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的日記。這勾起了他無限的回想——
克萊門特是一個剛剛失業的音樂教師,到了一所學校,剛剛進門,就被馬上要走的老師叫住了,告訴他他的遭遇后讓克萊門特嚇了一大跳,這個學校還有個外號叫“水池底部”,里面的學生全是那些有障礙的,不僅校長極其殘暴,蠻不講理,學生們還十分調皮,不分是非,這讓克萊門特十分不知所措。更關鍵的問題是這個學校沒有音樂可,克萊門特一直相信音樂可以改變人們的性靈,終于,在他與孩子們的努力下,終于成功地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特別是領唱皮埃爾,就這樣,他將皮埃爾這個底層學生帶入了藝術的殿堂……
這個電影中有許許多多令我感動的細節,首先是克萊門特對孩子們的憐愛以及可憐,在他剛進學校的時候,雖然孩子們都一直在對他開玩笑,他卻絲毫不生氣,被校長發現以后,他還極力想要讓孩子們免受懲罰。他一直希望用音樂來感化這些孩子們,皮埃爾是最調皮的一個,他擁有天使一般的嗓音與面孔,但卻是那么地調皮,不分任何場合。在一次偶然的事情中,皮埃爾知道了母親的`用心良苦,這時老師又與皮埃爾的母親發生了一種微妙的關系,這使皮埃爾徹底地改變了,不再是那么調皮,變得十分懂事,處處為別人找想,終于他還是成功了,成為了有名的指揮家,這與克萊門特還有他的媽媽的關系都是分不開的。
這個故事是以一個喜劇結尾的,感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是什么讓這些在別人看來都可以說是“廢物”的孩子們重新做人,成為上進的人呢?是音樂,音樂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可以潤化人們的心靈,讓人們感受到溫暖。要相信這個世界上是沒有不可能的。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8
在我們的第一節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課上,老師別出心裁,用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電影作為內容,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放牛班的春天》,它主要講述了發生在池塘畔底輔育院的一群孩子們和一位音樂老師的故事。本應是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卻因為各種不同的生活和教育上的原因,養成了不同的個性。他們中的一些人很叛逆,還有一些很膽小,很孤獨,但我認為,并不像校長哈善先生所說的,他們就不是好孩子,而是因為一些粗暴簡單的教育方式抹殺了他們的天性,使孩子們單純脆弱的心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甚至毀滅了個別孩子的生命!但值得欣慰的是,孩子們同樣遇到了仁慈善良的麥神父,認真嚴肅的郎老師,勇敢開明的蕭老師,最重要的是一位可敬可愛,對學生永不放棄,鞠躬盡瘁的優秀音樂教師:克列蒙·馬修。
通過這部電影,我深深的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一個教師甚至可以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一個好的教師不僅可以教授知識,還可以影響孩子各方面人格,性格的塑造,成就美好的人生;相反一個教育方法有問題的老師,同樣深深的影響孩子走上錯誤的人生道路,可憐可悲可嘆啊!就像哈善校長,一味奉行“犯錯—處罰—關禁閉”的教育方針,結果不僅失去了民心也葬送了自己的前途。而馬修老師,一輩子不圖名利,無私奉獻,對孩子負責任,飽含著同情心和對教育事業的忠誠信念,收獲的不僅是桃李滿天下,更是精神上無窮無盡的財富!馬修老師所說的一句話讓我非常感動,潸然淚下,那就是“永遠別說永遠,凡事都有可能!”他對學生們這種永不放棄的態度值得我們每一個現在或將來會從事教育事業的人學習!
看完這部電影,我收獲了很多,作為一名教育專業的學生,我很自豪將來能有機會從事教師這一光榮的職業。我會向馬修老師學習,用心對待學生,用實際行動證明師生之間這種偉大而深刻的聯系,不斷完善自己,教好學生!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9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沒有激動人心的情節,沒有各種滑稽的特效,但卻讓我難以忘懷,尤其是劇中有魔力的馬修先生。
影片中有一個特別的壞小子莫翰奇,被其他老師稱為“天使的臉龐,魔鬼的心腸”。他外表酷酷的,因為好玩,在哈森校長巡校時,冷不丁把腳伸出來,害得校長摔倒,只聽見撲通一聲,腦門上多了一個“包”。馬修先生剛來時,他曾偷偷地潛入馬修先生的寢室,偷了馬修先生皮夾里的所有樂譜,和另外兩個男孩躲在男廁所里商議這些“破紙片”,因為看不懂這紙上的音符,誤認為這些是電報、機密信件……馬修先生沒有關他禁閉,沒有罰他勞動,只是盡心地理解和幫助。有魔力的馬修先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觀察,他竟然發現莫翰奇不是無可救藥的孩子,而是個音樂的天才種子!馬修先生一次又一次給莫翰奇創造機會:晚上陪他練習,鼓勵他做主唱……莫翰奇也很努力,晚上偷偷到教室看樂譜練唱……后來,他成功考進里昂音樂學院,最終稱為優秀的大音樂家。
沒有馬修先生就沒有優秀的莫翰奇。同樣,馬修先生也打開了所代課的班級中所有孩子的心靈之門。雖然以前孩子們個個調皮搗蛋,但自從馬修先生的.到來,犯錯的孩子的不是懲罰,更多的是馬修先生的鼓勵。在課余時間,馬修先生創立了合唱團后,走廊上,操場上,地下教室里……處處都能聽到他們的歌聲,甚至在被校長罰勞動時,也會不時地哼起小曲。孩子們有了音樂的熏陶,犯錯的人越來越少,在行為上變得自覺多了,不再戲弄老師,這是音樂的魔力,更是馬修先生的魔力。
沒有老師的魔力,就沒有優秀的學生。可能有些有潛力的學生,一開始像種子,并不出色,但經過“園丁”——老師的細心澆灌,定會發芽生長,變得引人注目。不過,我認為雖然老師優秀很重要,但我們自己還是需要努力的。就像一匹千里馬,沒有伯樂就無法成功,同樣沒有自身的努力,也無法成功。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0
“偉大的靈魂常寓于平凡的軀體”,馬修本來可以利用自己的才華賺錢,然而,他沒有這樣做,他將自己的才華全部獻給了愛和教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和張玉滾一樣,選擇了平凡,就注定選擇了一種偉大,選擇了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
梵高說:“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馬修對孩子的愛,讓這個如“塘底”般破敗不堪的寄宿學校,曾經陰森可怕的房屋,布滿灰塵的操場,混亂不堪的教室,增添了一絲靈動和快樂;也正是這種強烈的、不可磨滅的愛,讓看似不可挽救的“放牛班”的孩子,懂得了自己值得享受寬容和善意,值得被愛、被期待,值得擁有一切美好的東西,更值得迎來人生中真正的春天。這個春天,不僅是萬物復蘇的季節,更是這些孩子沖出牢籠、沖出暴政,再次感受人生意義的時刻。
愛,如陽光般溫暖,如山峰般偉大,如草原般寬廣,如海洋般深邃,愛讓每一個人站在世界的中央。為了生命中的向往與不懈追求,學會愛吧,撐起心靈的藍天!
那個在二戰中失去父母的孩子,在馬修即將離開時跟著來了祈求馬修帶他一起走,最終馬修真的把他帶走了。
看完這部電影內心非常的感動,馬修老師用她內心的善良和對孩子們真切的`關愛去溫暖著每一個孩子。發現他們的美好,讓每一個孩子能夠擁有純真的童年和快樂!
作為老師。每一個孩子受的教育三觀,家庭環境都不同,我們就應該以平等,尊重,信任之心求呵護每一個孩子,用我們最真誠的愛去關注,激勵,欣賞每一個孩子的心靈。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播更是道德情操人性的傳播,耳邊再次響起那句神墨的使命:助億萬人進步!讓我們用最真誠的愛,去溫暖每一個孩子的心靈,去幫助每一個家庭!讓我們相信只要用愛去澆灌,放牛班的孩子也能有美好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1
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
其實在很久之前,我就有所耳聞這部影片,一部十分感人的,關于教育的影片。事實是在我看完后,它確實讓我不由得想起了同樣也是教育的《死亡詩社》。該怎么說,基丁老師和馬修老師是那么的相似,對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好,他們的成就也好,甚至說他們最后的結局也是驚人的相同。他們都成功贏得了孩子的喜歡,作為老師,他們無疑是成功的。
其實,兩部影片的學校環境也是特別的相似。一開始那個混亂的班級,和之后的打架事件,都足以證明班級的混亂。馬修用自己的愛心,以及不同于學校那種懲罰措施的方式,成功讓那些“頑劣”的學生從良。其實可以看出這些學生本不壞,打心底他們是善良的,不想搗蛋。但無奈學校的重壓,那惡劣的校長,恐怖的懲罰措施,無一例外讓他們不得不干一些反抗的事情,這是孩子的天性。《死亡詩社》中更是有家長的不理解和令人窒息的要求(或者在他們眼中是期望)。
這和我們當今社會上的一些學校(戒網所)很像。我記得我曾聽我爸媽說過,有一個學校天天就是刷試卷,每天學生沒有一絲一毫空余時間,除了做作業,做習題,做試卷沒有任何休息,雖然他們最后高考的確特別厲害,但是我相信這不是他們想要的。當然我們國情和國外不一樣,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讓他們不反抗,我說些過激的話,我要是在這種學校,我寧可不學(當然考得進考不進另說),他們也可以沒有運氣去遇到像基丁老師或者說,馬修老師。同樣的,那些戒網所也是如此,出發點是好的,無論是父母或者這種場所的出現,最初的想法是正確的。可是呢,被大家網上議論的'沸沸揚揚的楊教授,電療所。那描述甚至讓人望而生畏。
在我看完這部電影以后,我想我所能學到的,是今后為人父母時所必要的素質,理解孩子。那些看似無藥可救的孩子其實都有那么一把可以打開他們內心之門的鑰匙,而關鍵在于作為教育者,是否愿意去探尋,在這黑暗的泥潭中尋找。我想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2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愛的電影愛的電影,一部將教育放大電影。影片中描繪了一個音樂家,來了一個叫做池塘之底的私立學校教書,的確對于這位音樂家來說,他的人生似乎到低谷,但他卻并沒有因此而沉淪。
在這所寄宿學校里,校長殘酷嚴厲以“行動反應”的制度來“制裁”學生并為去感受學生悲哀與痛苦,而是相反,“以牙還牙”,可見這樣的教育體制,又怎能使一個學生有所成就,而今天在中國又不知有多少像影片中“校長”一樣的老師為了名利,更為了所謂的`“成績”,對學生實行殘酷的體罰,而這樣的體制又怎能被使稱之為教育呢!
相反,在校長“行動和反應”的體制下,馬修老師用愛挽救的學生的心靈,正如影片中所描述的,這里的每個孩子,在心中或多或少都有著影音影,自卑,怨恨對生活的抱怨,正是處于這樣環境中,孩子們的行為才會一步步變得更惡劣,但馬修老師的愛卻不同,還用音樂喚醒每個孩子內心的善良,他寬容了每個學生,但卻絲毫不放縱他們,即使犯了錯誤,也不會告訴校長,而是一步步的讓他們走向正軌。不僅如此,馬修老師的愛,還體現在他沒有忽視每個人價值,不會唱歌的佩皮諾成了他的音樂指揮助理另一個高個子男生做了指揮架,顯然馬修老師沒有讓他們失去價值,而是給他們人最基本尊嚴,和信任,可見是馬修老師的愛,不僅是寬容,更是對人格的尊重,對學生的信任。他用音樂喚醒學生內心最真誠最美好的東西,而學生也陶醉其中,伴隨著悠悠的歌聲,尋找到他們內心最真誠的夢想與人生的方向。
馬修老師用愛與音樂,一步步進化著孩子們的心靈,正如歌曲中所唱的那樣“空中的風箏,請不要停留,飛向海洋飛向天空,一個男孩正把你仰望”“孩子們迷了路,向他們伸出手,拉他們一把,步像往后的日子”那一首首的樂曲,在孩子們心中悠悠的蕩漾著飄向詩和遠方。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3
雖然今天才看這部經典的法國電影,卻深深為她打動。我自以為可以為這部片子說點什么――雖然不是專業的影迷,雖然剛看過一次。但因為被感動,我覺得就可以抒發一下自己的情緒;因為才在腦子里將此電影過了一變,我倒覺得第一次的痕跡更真實。就像你吃雪糕第一口時感覺的清涼會更讓人印象更深刻、體會更自然一樣。
我覺得此片中文名叫《放牛班的春天》,雖不一定最貼切,但未嘗不可。放牛班的孩子就象片中在寄宿學校的孩子一樣,沒太多人關注、沒什么人關心、,內心的素養全然靠他們自己天成。學校以為教育他們的最佳選擇是犯錯必受懲罰,沒有人去刻意了解他們的心靈,反而把他們視為有潛在不良細胞的一群。但是放牛班的孩子自然、純粹,憑直覺更容易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雖然內心不愿意承認。他們需要別人的平等對待,也等待著別人對他們耐心的調琢。
碰巧,這樣的老師出現了。放牛班的春天也就來臨了。雖然是平凡的班主任,但不求聞達,只追求內心的平靜和對音樂的崇尚。他能夠把這些不良因素的少年當普通的孩子對待,能夠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惡作劇。他用音樂整頓好了紀律,也用音樂打動了孩子的.心。說的好像有些羅嗦。
片子有兩個場景很感動我。一個自然是老師被解雇離開學校時,發覺沒有學生敢破壞紀律來送他時的失落和當他看見小孩從高處扔下紙條祝福他的感動,我也感動了。看到小孩們齊齊伸出揮動的小手,人的心靈都會被熔化。
另一個是當老師知道學生的獨身母親有了男朋友時落寞的表情。我們看過太多俊男靚女的愛情,仿佛愛情就是他們的專利。當年紀不小、體態胖胖、曾被學生戲稱為光頭佬的老師的愛情破碎時,我也為之淡淡的哀傷,我也體會到了非俊男的他的傷心。這就是這部片子的力量,讓平凡人的感情打動平凡的人。
老師的循循善誘和對孩子的愛心打動了孩子,也向孩子敞開了音樂世界,最終誕生了一位指揮家。本來也算是簡單常見的情節,但我不得不佩服法國電影,沒有大的制作、沒有光環四射的明顯,沒有震耳預聾的特效,只是絲絲入扣的描述就足以感動你心底的最深處。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4
我看完了老師推薦的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非常感動。這是一部老師用心去感化頑劣學生的題材。雖然題材已經很舊了,但不得不說這是我看過的這種題材里最好的一部!
片頭,兩位滄桑的老人(也就是主角長大后的樣子),翻看兒時一位重要老師的日記,引出了這么一段回憶。
1949年1月,馬修因為在別的職業領域碰壁,只好來到了廣告上說的行為偏差的青少年輔育院。在沒進大門之前馬修就深信即將面臨最悲慘的`未來。
一開始,馬修老師都寬容了學生們的過錯。在無意間,他聽到了學生們編的罵自己的歌,馬修老師非但沒有生氣,而且還發現幾個音樂底子好的學生。他打算建立一支合唱團,去向院長申請時不但被拒絕,還聽到很多刻薄的話。但他沒有就此罷休,只好建立秘密合唱團。
一天伯爵夫人來參觀的時候,指名要欣賞馬修老師組織的合唱團的時候,這位院長卻完全變了態度,組織合唱團成了他自己的主意,而且對此還到處吹噓說是自己的人性化教學,是自己對教學法所做的新貢獻。這就是人性的丑惡。
最后,校長差點就能升遷,但由于學校的一次意外火災,他的愿望泡湯。他決定辭退了馬修以泄憤。最殘酷的是臨行前,校長還不讓學生們去送馬修。當馬修老師走到校門外時,忽然不斷有紙飛機從窗口上飛下來,每一個紙飛機上都有孩子們寫給馬修老師的臨別贈言,陽光下還有孩子們從小窗口伸出的整齊地揮舞著的手臂。馬修老師已經給池塘底帶來了春天。最終小不點比皮諾逃了出來,和馬修老師在屬于他的禮拜六下午走了。
有時候,呵斥與板子并非最好的教育良方,善良、體貼、理解和尊重才是靈丹妙藥。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以這樣的心理去對任何一個人、去做任何一件事,那么,每一天都能體會到不一樣的樂趣。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5
一位評論家曾這樣評論這部電影:“不同于一般的運用悲情拼命煸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夸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全片沒有喧囂,從始至終只有一種寧靜而悠遠的感覺,任你在靜靜的迷影流淌中感到心潮的澎湃。這是一群自我放棄,他人放逐的孩子,他們在外間聲名狼藉、在學校調皮搗蛋,他們生活在“池塘之底”。但這也是一群幸運的孩子,因為他們遇到了克萊芒馬修,一位純真心靈的保護者。從一開始孩子們惡意的搗亂、心靈的抗拒到那一只只紙飛機從天而降,一個個孩子揮手道別,我想馬修老師得到了一種真正的認同。當你向孩子們伸出那溫暖而誠摯的手,得到的也將是一只只充滿暖意的小手的回握。
究竟老師與學生應該怎樣相處呢?我想權威是必要的',但是相互的理解和尊重更為重要,老師和學生本來就應該是朋友,他們不僅是單向學習,而是相互學習,老師也會為學生犯的錯誤說話,我想現在的老師不都應該如此嗎?只要能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同時也有自己的短處,如果只見所短,而忘乎其長,那么就算他是天才也會喪失信心,自暴自棄;相反,我們若能揚長避短,強化其長處,即使殘疾人也能充滿信心,享受成長的快樂。因此,老師要善于發現那些孤獨和自卑學生的優點,發揮他們的積極因素,就像在大海沙粒中找金子一樣,在他們暗淡的心靈中找到閃光點,并使之發揚光大。幫助孩子們找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挖掘他們的潛能,及時進行鼓勵,這樣每位老師與學生都會真正成為朋友。”
不可否認的是,溫情確實是個好東西,全片沒有特別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沒有特別叫人難以接受的痛苦悲情,從頭至尾都可以讓人保持微笑,尤其看著那引起頑皮的孩子可愛純真的一面,心底難免會煥發出“本真”的天性,留下許多讓人思考的東西,如同一杯茶,需要慢慢去品。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相關文章: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后感06-10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01-13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06-02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1-25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后感11-28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01-14
[精選]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07-05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06-19
【精】《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06-15
【熱】《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