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實用文>讀書心得>文言文讀后感
文言文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4-10-22 15:09:07
  • 相關推薦
文言文讀后感

  在現實學習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駢儷對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為了幫助更多人學習文言文,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言文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言文讀后感 篇1

  夜行船?正月十八日聞賣杏花有感

  史達祖

  不剪春衫愁意態。過收燈①、有些寒在。小雨空簾,無人深巷,已早杏花先賣。

  白發潘郎寬沈帶②。怕看山、憶他③眉黛。草色拖裙,煙光惹鬢,常記故園挑菜。

  【注釋】

  ①收燈: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前后街市點起花燈,供人觀賞,數日后將燈收起。

  ②白發潘郎寬沈帶:潘郎,西晉文學家'潘岳。他在《秋興賦》中說:“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我三十二歲時就鬢發斑白。二毛,黑白二色的頭發,即鬢發斑白。)沈,南朝梁文學家沈約,他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自己因病消瘦,腰帶也覺得寬了。潘鬢沈腰,是古詩詞中常用的典故。

  ③他:即“她”,古代無“他”“她”之分。

  8.上片中的“愁意態”因何而起?請簡要分析。(5分)

  答: 。

  9.下片開頭引用典故,表達什么意思?詞人為什么“怕看山”?請簡要分析。(6分)

  答: 。

  【答案及解析】

  8.①妻子(情人、伊人、心上人等均可)不在身邊,無人為自己縫制春衫,詞人感到孤獨,因此滿臉愁態(2分)。②元宵節過后,花燈已收,雖然春寒未退,但人們已開始賞春,小巷深處已有人賣杏花,詞人卻倍感寂寞、冷清,因此滿面愁容(3分,緊扣詞意作答,將“愁意態”的原因基本說清即可)。

  【審題突破】從“春衫”二字上突破。春衫,即春天穿的服裝,表明時令已進入春天,該換上春裝,興致勃勃地出門尋春、賞春了。但詞人卻“愁意態”,原因顯然就在于“不剪春衫”,即沒有人為我縫制春衫。由此看出這首詞寫的是離別之情,相思之苦,然后結合詞的內容做些具體分析,詞人產生“愁意態”的原因就清楚地呈現出來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意境,把握詞人的感情基調。這是高考中常見的題型,有較強的訓練針對性。解題時,要充分利用詞中所寫的重要景物,將其與詞人的感情結合起來分析,例如,“小雨空簾”“ 無人深巷”等,營造的是凄清而孤寂的意境,情感基調是孤獨、惆悵。

  9.①表達相思之苦,對妻子深切的思念使詞人頭白身瘦(2分)。②詞人“看山”,就會想到妻子的眉黛(1分),進而想到她的羅裙拖曳在芳草上,春日的煙光映著她的鬢發,讓人時常記起她當年在故園中踏青挑菜的情景。思念是最折磨人的,所以詞人“怕看山”(3分,對詞意的解讀基本正確即可)。

  【審題突破】從詞人所引用的典故上突破。“白發潘郎寬沈帶”,已經做了較詳細的注釋,這是本題的破題要點。詞人引用這個典故,形象地表達了對妻子深切的思念,以至頭發白了,腰帶寬了,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之妙。后面的“怕看山”,是“白發潘郎寬沈帶”的具體化,因思念太深,連山都不敢看,可見對妻子的思念到了何等程度。故從典故切入,本題即被突破。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核心句子,分析思想感情的能力。“白發潘郎寬沈帶”,是全詞的關鍵之點,詞人的思想感情凝聚于此。答題時,把景物和人物的情態結合起來,使詞人的思念具體化、形象化,

  賞析

  這首詞抒寫離別之苦,表達對伊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上片運用對比、襯托手法,表現孤獨、凄涼的心境。正月十八日,元宵節后的第三天,花燈已收,雖然春寒未退,但人們已開始賞春,小巷深處已有人賣杏花,但詞人卻因伊人不在身邊,沒有人為自己縫制春衫,因此滿臉愁態,無意賞春。小雨空簾、無人深巷、賣花人的`叫賣聲等景物,把詞人的心境襯托得更加寂寞冷情。

  下片極寫相思之苦。首句用典,“白發潘郎寬沈帶”,極言思念伊人之苦,以至像潘岳那樣年紀輕輕就白了頭發,像沈約那樣因病消瘦,腰帶變寬。“怕看山、憶他眉黛”,詞人思念的伊人由此正式登場。他,即伊人,照應上片的“不剪春衫”,使詞人無意賞春的凄寒心境落到了實處。“怕看山”,是理解下片詞意的關眼。古代詩詞中常將女子之眉與青翠之山互喻,“怕看山、憶他眉黛”,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詞人如果“看山”,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妻子的眉黛,進而想到她的羅裙拖曳在芳草上,春日的煙光映著她的鬢發,讓人時常記起她當年在故園中踏青挑菜的情景。而思念是最折磨人的,所以詞人“怕看山”。至此,題目“正月十八日聞賣杏花有感”,意蘊全出。

  史達祖是南宋詞人,字梅溪,其詞奇秀清逸,狀物盡態極妍,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常與周邦彥、姜夔并論,對后世詞壇有較大影響。這首《夜行船》對其特色有一定的體現。但詞中的“他”,不知所指何人,故不必死摳,理解為妻子、情人、心上人等均可,或籠統地以“伊人”代之。

  文言文讀后感 篇2

  這個星期我們一直在學《小古文》這本書,已經學完兩個單元了,我很喜歡這本書。

  一條鄉村小道通向村莊,房屋、籬笆、小河、楊柳、桃樹、李樹,還有可愛的燕子,燕子一會兒飛得高,一會兒飛得低。看著這美景,聽著流水的叮咚聲;看著燕子在柳樹間嬉戲,聽著燕子歡快的叫聲。這幅畫面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傳神。這是《鄉村》這首小古文給我們描繪的畫卷。

  蘆花是一種花的名字。當秋天來臨時,湖邊成片的蘆花迎風開放。西風輕輕吹過,白色的蘆花像波浪一樣延伸向遠方;花在風中飛舞,就像雪一樣。這是我從《蘆花》一文中看到的.美景。

  這些小古文字數雖少,但是描寫的場景非常傳神生動,讓我讀了還想讀,看了還想看。

  我之前就給孩子買的論語、道德經,但孩子根本不看,說完全看不懂。后來班主任推薦買的(小學生小古文200課)他就能看下去。

  文言文讀后感 篇3

  最近我讀了不少較淺易的文言文,也了解了許多故事,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學弈》一課中所講的故事。

  這篇課文主要講全國最會下棋的弈秋同時教兩個人下棋。但是他們的學習態度卻不同:一個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而另一個人卻“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然是與同伴一起學,但卻心不在焉。同時學棋,三心二意的人永遠不如專心的人學得好。這個短小的故事,給了我多少啟迪呀!

  其實,我以前就是一個干什么事都不專心的人,常常是干這件事還想著另一件事。有時候,心里像長了毛刺,總不能腳踏實地地學習,生活中的我得到了許多教訓。

  記得一個星期六的下午,我睡醒覺,趕緊寫起老師布置的作文來。但卻一邊寫一邊用眼睛瞧著桌上的小鬧鐘,一看到了三點十分,便“啪”的一下放下手中的筆,伸手拿過收音機,迅速撥到交通頻道,頓時傳出播音員阿姨悅耳的聲音:“下面請聽蔡依林的《消失的城堡》……”嗬,太棒了!我哪能錯過這樣的良機,順手將作文扔到一邊,抱起收音機就聽起來了。聽,她優美的聲音:“記憶飛走了……我要孤單的思考……真的.很好……再也不需要,消失的城堡……”我被陶醉了,還學著唱。忽然媽媽推門進來,見我唱的如此入迷,就說:“做功課的時候,又聽音樂,能把功課做好嗎?”我一吐舌頭,沖媽媽做了個鬼臉,抓起筆就又匆匆忙忙地寫起作文來。心里卻嫌媽媽來的不是時候。

  第二天,老師指著作文本說:“你讀讀作文,連句子都不通!”我一看,覺得作文中的話好像在哪聽過。怎么連歌曲里的“記憶飛走了”都寫在作文里面啦?哎,都是我自己學習不踏實呀!這樣做多么像《學弈》中那個三心二意學下棋的人哪!他一邊學下棋,一邊想射下天鵝;我一邊寫作文一邊想聽歌曲,不專心致志,沒有毅力,怎么能學到本領呢?

  著名畫家達·芬奇說過:“頑強的毅力可以克服任何障礙。”這句話說得多么好呀!那個三心二意學棋的人,是不如別人聰明嗎?不是,是因為他沒有頑強的毅力,沒有刻苦學習的精神。我經歷的這件事,不也說明了這個道理嗎?我要向《學弈》故事中專心致志學下棋的人學習,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培養自己頑強的毅力,勤勤懇懇學本領,將來才能為祖國做貢獻,否則會一事無成。

  文言文讀后感 篇4

  今天我學習了《文言文兩則》這篇古文。《學奕》文中要講述了:下棋高手奕秋教導兩個學生下棋,其中一個學生專心致志地聽從奕秋的教導,另一個學生雖然也聽,但心中一直想著要把天上的天鵝射下來。兩個學生雖然一起學習,但后一個學生的`技術一直不如前一個學生。看了這篇文章,我認識到:學習應該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其實不只是學習應該這樣,做每一件事都應該是這樣,要認真對待,不應該分神,否則是不可能完成的。

  而《兩小兒辯日》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于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通過這篇課文我知道了,自己不鞥過于依賴書和老師,很少自己的主見,我應該通過自己的理解來學習。

  文言文讀后感 篇5

  “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熟悉的旋律回響在耳畔,我不由地思索,何為孝也?

  漢文帝親嘗湯藥是孝心使然,老萊子戲彩娛親是孝心使然,庾黔婁嘗糞憂心是孝心使然,黃庭堅滌親溺器是孝心使然,朱壽昌棄官尋母是孝心使然……

  古往今來,從帝王到臣子,從臣子到百姓,并不缺乏孝順父母之人。可對父母之外的人仍能保持一顆真摯孝心之人,屈指可數。我想,晉朝的李密,應是此寥寥數人中之一!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為了給祖母養老送終,他屢次辭官不去任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此時,面對如此浩蕩皇恩,他冒著人頭落地的危險,依舊辭官不去就職。“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寥寥數語,道出了母孫二人更相為命,一國帝王晉武帝讀后動情地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

  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的確,如此感人肺腑,怎不催人淚下?

  然而,又有多少游子,父母重病在床,斷然離去。他們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衣錦還鄉之時,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他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的脆弱。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動,不必將個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量的程度。但父母以子女為圓心而轉動,失去了圓心,他們的軌跡將寂寞且不完整。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鏈接。今日事,今日畢,何必要將孝心藏到明天?當然,“孝”也絕不止于父母。

  也許你無法給他們一處豪華的別墅,但你一定能夠給他們一片堅固的磚瓦。也許你無法給他們一桌美味的佳肴,但你一定能夠給他們一只可口的野果。也許你無法給他們一襲盛世的華衣,但你一定能夠給他們一雙潔凈的.舊鞋。也許你無法給他們數以萬計的金錢,但你一定能夠給他們含著體溫的硬幣。在“孝”的天平上,它們是等值的。

  梁繼章在寫給兒子的信中說道:親人只有一次的緣分,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少,也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既然與親人之間的緣分如此珍貴,我們何不好好珍惜呢?為你的親人盡一份孝心,趁他們健在的光陰!

  文言文讀后感 篇6

  簡潔而經典的句子是中國古詩文的特色,正因如此,中國古詩文以其共同的魅力倍受注目。我以為,在中國古代文明的珍寶中,《論語》就是其間精品之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正人乎?”貧窮的人仰慕富豪,由于他有讓他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而富豪卻仰慕那些平凡的人,由于他們很快活,不會整天杞人憂天地憂慮錢是不是被用光、是不是被偷走。可是,就如孔子說的,高興的事有許多:學了又經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開心嗎?有情投意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不仇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正人嗎?曾子曰:“為人謀而不忠乎?與兄弟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現在的大大家,更注重物質化的國際,卻疏忽了中國的傳統觀念:忠、信。曾子提出的自省辦法,卻恰似給網絡詐騙。在我們看來這可能單純的就是詐騙人為了謀取收入做的一些非法手段,要嚴懲。而受害人呢,就是防范意識太差才導致上當。

  可是誰也沒有想過這難道不也是一種道德的淪喪,人性的扭曲嗎……仁德什么時候被人們都都丟到了地上一遍又一遍的無情踐踏,從來都沒有人想過把他撿起來。而孔子將他寫下來一遍又一邊的警醒著人們不要丟失這些曾經人們所重視的高尚品德,我問要將這些優良傳統一直延續下去,將被人們扔在地上無情踐踏的東西撿起來!

  文言文讀后感 篇7

  晨讀蘇子由《上樞密韓太尉書》一文,頗有感。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時年,蘇轍僅十九歲,就知道讀“百氏之書”固然重要,但身體力行,廣交義士,登覽“高山大野”則更為必要。此外,竟上書“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身據要律,名滿天下,詩文兼擅的宰輔大臣韓琦,可謂大氣之至,深諳公共關系學之重要。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此言極是。君子,貴于氣。“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則可以養而致。”信哉此言也!

  “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豪俊交游……”思來無不欽佩而生敬慕。吾輩若能望其項背,為文不也可能“疏蕩”而“頗有其氣”乎! 蘇轍十九歲就讀了那么多圣賢之書,我們只有掉口水的份了。而“決然舍去”,他能為,而我們很多人卻不能為。為蠅頭小利而失性靈、而失氣節的比比皆是。這讓我想起另一位古代圣賢,陶淵明。——還是別提他的好,免得我們彼此都臉紅。我自然是更為不齒了,雖然亦知“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卻還在這里大放厥詞;卻還整日背躬膝曲,古佛青燈。

  時年,轍十九歲,“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杰。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園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麗。”我們想想,這在當時是何等的不易啊。即使今天,吾輩中又有幾人象蘇轍這樣一次大范圍的游歷過,又有幾人會象蘇轍那樣可以參觀國家的'糧倉、國庫,可以在“皇家園林”里徜徉。走很多很多的路,結交了很多很多的俊杰,又去了常人難以進入的很多地方,你說蘇轍他能不有大見識嗎?怕是想不有都不能吧! 此外,轍再去禮部“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嘖嘖,歐陽文忠公啊,文風汪洋純正,容貌秀偉朗潤。此乃君子風范,人中極品。這樣的人,也讓你見上一面,敘上幾句,你會是什么感覺啊!

  我想,別說寫文章,怕是吃飯走路都有了“六一宗風”吧。 是年,轍十九歲,已中進士,然其卻說“偶然得之,非其所樂”,聽聽,這八字里又透射出多少個,人生的大境界啊! 弟且如此,況兄東坡先生乎。

  時年轍十九。是為所感。

  文言文讀后感 篇8

  閱讀是是關注人物生存狀態的過程。如果我是“他”,我會怎么樣,為人物這種生存狀態進行合理的歸因。有了這一思考過程,人物就不只是“好人”與“壞人”了,對生命的認識也會因此豐富。

  讀《蘇武傳》,也不應該強迫自己讀出蘇武的忠誠。這只是蘇武的'生存狀態,是“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的報恩者和把“臣事君,猶子事父”作為自己最高行動準則的儒生的生存狀態。

  細讀文章,李陵的生存狀態真實感人。他沒有衛律幸福,他雖然投誠,卻始終以投誠為恥。他沒有蘇武幸福,沒有蘇武信仰的單純,眷戀著俗世的幸福。他是一個痛苦的人。當衛律去勸降時,威逼利誘,惹得蘇武的一頓臭罵,但李陵去勸降時,蘇武卻沒有動怒。同樣對勸降者,班固對衛律著墨不多,但對李陵卻用了大量的篇幅。

  李陵,“飛將軍”李廣之孫,名門之后,他繼承了其祖英勇善戰,也繼承了其祖悲劇的命運。不甘沉默,請纓率五千弓箭兵深入大漠,想一戰成名。然而最終因彈盡糧絕,突圍不得而被迫投降。李陵為什么不殺身成仁呢?將軍戰死沙場,不正是死得其所嗎?然而誰不想活命呢,誰能輕易地舍棄生命呢。何況他還想以另一種方式來證明自己對漢室的忠誠,“庶幾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但不管是真降還是假降,他都覺得自己在人格上已矮了一截了,因此,盡管與蘇武是故友,又同在匈奴,“終不敢求武”。后受命勸降,其說辭如實地道出蘇武真實的生存困境。終不得歸漢,忠誠無人知曉;家破人亡,沒有必要歸漢;皇帝喜怒無常,即使歸漢,面對是鮮花還是刀斧尚未可知。求名、求家人平安、求善終有果,這些都是人之常情。李陵在蘇武守得云開見日出之時,置酒相賀,與武決別,泣下沾襟。他提出了一個假設,如果漢室能夠赫免他的罪過,保全其老母性命,也一定以反水的方式來表明自己對漢室的忠誠。李陵內心的悲傖全化作了眼淚,當初不得不降,禍及老母,今生無家可歸,長作域外之人。

  個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幻化成了那淚流滿面的李陵。

  文言文讀后感 篇9

  今天,我讀了六年級下冊的第1課﹣﹣文言文兩則。 第一則文言文是學弈,它選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寫弈秋是全國最善于下圍棋的人,接著寫弈秋教兩個學習態度不同的人下棋,學習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寫這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并不是因為智力上有多大差別。通過這件事,說明了學習應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它的全文意思是弈秋是全國的下棋高手,他教導兩個學生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學生雖然也在聽弈秋講課,心里卻一直想著天上有天鵝要飛過來,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來。雖然他倆在一塊兒學習,但是后一個同學不如前一個學得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當然不是這樣。《學弈》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棋的事,說明了在同樣條件下不同的態度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告訴我們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絕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另一則文言文是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

  講述了孔子路遇兩個小孩在爭論,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雙方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無法裁決,被兩個小孩笑話。故事體現了兩小兒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題目的意思是:兩個小孩爭論太陽。這篇文言文的全文意思是:有一天,孔子到東方游學,看到兩個小孩為什么事情爭辯不已,便問是什么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些,而中午時要近些。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看起來大的道理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孔子也不能判斷是怎么回事。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兩小兒辯日圍繞著太陽什么時候離人近,什么時候離人遠的問題,闡述了兩個孩子的理由,孔子面對這個問題無法作出科學的判斷。

  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于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文言文讀后感 篇10

  “與是其智弗若于,曰:非然也……“大聲朗讀著新學的文言文兩則,其中,那篇《學奕》吸引住了我的視線,將原文翻譯而來,我細細的思考了一番,這故事中的一人,因為專心致志,而獲得了大好的成就,而另一人三心二意,雖然與之前的`人一起學習,卻沒有成功。這二人差距如此之大,完全是因為他們的思想以及行為,只有專心致志,才能獲得成功;而三心二意,則只會帶來不好的后果。我不禁聯想到那一次嘗試做飯的時候,因為貪玩,我將菜丟到鍋中,只簡單的翻炒了幾下,一邊炒還一邊用眼睛看著電視,但回過神時,一盤綠油油的青菜,已經被我炒成了黑乎乎的”菜餅“,導致被媽媽罵了一頓。從那以后,我炒菜再也不敢走神了,果然炒出了一盤盤好菜。

  學習也是如此,如果你上課專心認真,思維活躍,融會貫通,那么必然會有豐厚的收獲,學習成績也提了上去;相反,如果你上課開小差,不認真,沒有自己的思考,反而依賴別人的答案,石板規矩不靈活,那么成績自然就下去了。

  文言文讀后感 篇11

  讀了王安石先生的《傷仲永》,我的感觸很深,方仲永這個天才,竟然會最終變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對他的遭遇僅僅只有惋惜和同情嗎?恐怕還應有一些對方仲永父親和縣人的批評吧,他們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卻為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嗎?王安石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應當不只是這個,還有對天才的看法。

  天才,顧名思義,從上天那里得到了才華的人。天才,當然比普通人要優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學習,就能成為一個社會難得的人才。但為什么方仲永最終成為了一個普通人。甚至連普通人都不如呢?這是因為他沒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沒有進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別人卻都在努力奮斗,不斷進步,最終他只有被超過。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再好的`才能也會被荒廢。反之,一個普通人,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可能也會對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要得到進步,就應當勤奮地學習。古人說:“業精于勤”。勤學是成功之母。勤能補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贊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透明,被船夫當作漁燈,他對天才的認識“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終他成為了一代大文豪。他們都并非是天生聰慧。他們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優秀,他們的成功來源于他們的耐心和勤奮。

  天才在于日積月累,聰明在于勤學不輟。一個人,天資再高,如果不勤奮學習,必干不成大事業。甚至養活自己都很困難;一個人,天資一般,如果能勤奮學習,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學是成功里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或許我們并不是天才,但讓我們現在做起,努力、勤奮地學習,必能干出一番大事業。

  文言文讀后感 篇12

  《莊暴見孟子》主要講的是孟子與齊宣王的一段對話,孟子從齊宣王認為很多人一起聽音樂要比自己一個人聽更有意思這一觀點引出了一個小故事,表明了自己對政治上的.一些見解,孟子提出了君主只要能對人民百姓施仁政,就一定能統一天下的觀點,并通過這個故事證明了自己的觀點。仔細想想,孟子希望齊宣王能夠對人民百姓施仁政這一觀點在當今的社會中仍然有著重要的體現。

  賈英民教授是我國研究自動控制的專家,他對于解決我國航空航天領域所提出的一些控制問題并拓展到信息與工業控制有自己很獨到的見解。雖然賈英民教授也有不少錢,但他自己卻仍舊每天早早起床,同很多基層工作人員一樣,每天騎40多分鐘自行車上下班,他生活簡樸,從不沾煙酒。與他一起工作的同事沒有不佩服他的。我想,也許正是這種踏踏實實的精神,使他在科學領域里有很大造詣。

  文言文讀后感 篇13

  在《兩小兒辯日》中孔子的實事求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兩個孩子的大膽質疑也是值得學習的。但我認為兩個孩子可取的還有一點——說話有理有據。

  這兩個孩子非常的`聰明,懂得根據自己的發現來證實自己的觀點。生活中我們缺少的其實也就是這種習慣。

  為什么孩子的一些新奇的發現,有時會被家長誤認為胡攪蠻纏。一些家長不認真聽固然是一方面,但還有一方面是因為孩子沒有拿出足夠的證據,家長的腦海里沒有這樣的話,就引不起家長的興趣,家常自然也不理。但如果孩子拿出了證據就會引起家長的興趣,更何況現在的社會不需要拿出證據嗎?所以說話有根有據也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而《學弈》告訴了一個大家幾乎都懂卻都很難做到的道理——態度最重要,對待一個問題,只有一個良好的態度才能有個良好的結果。就想《學弈》中的兩個學生,第一個端正了學習態度,所以才比第二個好,說不定第二個人的智力比第一個人還要好幾倍呢!所以說做事只有端正了態度認認真真的做才可能成功。

  說話有理有據才可能引起別人注意,面對事情認認真真才可能將事情所好!

  文言文讀后感 篇14

  ‘黃發垂髫,怡然自樂’把桃花源人們的幸福生活表現的淋漓盡致。‘設酒殺雞作食’對于一個外來人,老百姓們熱情招待他,熱熱鬧鬧,并沒有覺得他是個外人,會給人們帶來傷害,他們那么淳樸,善良,可是這個武陵人卻不記恩德,恩將仇報,妄想打擾他們的安寧生活,以為可以得到一大筆財富。他們自私自利,見利忘義,只活在錢財之中。我們用心想想,在現實社會中,這種人有嗎?多嗎?確實,多。多的數不勝數。社會上正是有了那么多這種人,社會才變的那么亂。如果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都能為他人著想,為他人考慮,不要只想著自己,那么‘桃花源’將不再是夢想,而是現實。

  想到這里美好的感覺戛然而止,黑暗已經籠罩了整個天空,籠罩了人們的心靈。我們不應該讓黑暗繼續蔓延下去,作為現實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應該擔當起保護家園的責任,創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只有歡笑,沒有壓迫,沒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戶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惡,骯臟的思想通通從靈魂里清楚。

  作為現代的.中學生,要好好學習,長大后為自己的祖國貢獻一份力量。

  宋濂自幼家境不好,沒有書可以看,但他既使是文別人借書看,依然做到了遍觀群書。相較之下我們的條件比他好多,好上千倍上百倍,竟不知珍惜,竟學成這樣,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么!

  環境的優越與否壓根不能構成學不好的理由。試想一下,同一個時代的人馬生不是也比宋濂的學習條件好么,不是也學的很好?

【文言文讀后感】相關文章:

文言文作文01-25

文言文作文(優選)03-30

文言文作文大全03-30

[集合]文言文作文04-13

關于文言文的作文01-25

[精品]文言文作文01-26

文言文勵志名言06-16

文言文作文[熱門]01-26

文言文個性簽名12-04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ⅴ日本 | 日本精品高清一二区一本到 | 日本少妇爽的嗷嗷叫视频 | 夜色福利院在线看视频 | 综合福利久久一级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