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無聲告白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無聲告白讀后感 篇1
我們終次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回真正的自己。
一個讓人心疼憂愁的故事。無聲告白。是的。一代人影響一代人。作者是華裔作家。讓我對故事的真實性有點懷疑。這種種族。對中國人的偏見是否在早期的美國會永遠顯的不合群?我不知道。當時的中國到底是一種什么狀態。一生在嘗試合群。是這一家人的宿命。莉迪亞對爸爸媽媽的愛很深。為了維持著岌岌可危的家庭。她什么都說是的媽媽。媽媽我愿意。無聲告白。我爸爸媽媽不會偏心。所以我很難體會到內斯和漢娜的那種不被爸爸媽媽愛重視關愛的感情。想起在家里我一直都是成績最好的。我突然想起那天哥哥說當初是媽媽說家里沒錢不讓他去上高中了。我突然覺得很對不起他。讀書至少比他那么多年來在外工作的好。我覺得。所以他才會抱怨我用了家里很多錢吧。想到這。似乎可以原諒哥哥。每次看書總能理解些什么。我沒有很好的文學天賦。我不能很好的寫出書評。甚至有些我還讀不懂。但是總會有些什么東西進入靈魂。我想著就應該是讀書的'意義把。從他人的故事中想到自己的故事。讀完此書讓我更加明白了以后要怎么樣教育孩子。怎么樣與家庭相處好。也會想我是不是也一直在爸媽的期待中長大?所以高考對于我來著才會那么的痛苦讓人失望。也許也有自己的期待吧。加油。午安。
無聲告白讀后感 篇2
《無聲告白》是美國的香港第二代移民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文字很細膩,寫作也很清新自然流暢。
對于我來說,我讀這本書,讀到了很多,有很多共鳴,描述詹姆斯心境時所說,雖然詹姆斯生在美國長在美國,但他卻沒有一刻覺得有家的感覺,我覺得這是中國人在國外生活的群像,出國后,我們能發現自己與我們的國家緊密相連,我們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努力打扮自己,不敢放松。別人覺得我們宅,我們自閉,我們只會讀書。那就要更努力去社交,保持好成績,出門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這樣的緊張也是在提醒著我們,這一方水土,是戰場,不是家。
而對于這里面的感情描寫我也覺得非常的`細膩,作者在描寫詹姆斯和瑪麗琳初見時在詹姆斯的辦公室里,瑪麗琳觀察到對面人五官的細節,動作的細節,那種小鹿亂撞的緊張,看著伍綺詩的文字,似乎眼前有了畫面,似乎心跳也隨著加速了。
總之,這本書有著神奇的魅力,看著看著就會深陷其中,并不是為了知道后面的結局,而是這樣的文字就是一種舒服的感受,不知不覺就想一直看下去。
無聲告白讀后感 篇3
《無聲告白》故事年代和電影《綠皮書》同是1960年代,大背景浸透了可怕的種族歧視。
這是一本看著會揪心的好書。很多細節描寫同樣折射大家生活的影子:逼著子承父志、害怕被無聲遺棄、害怕過度關注、害怕被忽略、害怕夢想被嘲笑…
因愛而結合的家庭應該保持隨時溫和、尊重彼此的溝通,多一點耐心、寬容和愛可以避免很多障礙和矛盾,這樣對自己、愛人、孩子都負責也安心。否則如果想逃避,當初就不該生養那么多孩子,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生而不養就是在作惡。有些缺失和陰影一旦形成需要一輩子來救贖,比如自卑、愛無能、討好型的性格。
女性面對愛(家庭)和夢想做本能選擇后,必須要有獨當一面的勇氣去承擔和堅持自己的.選擇,不能遲疑糾結自我。否則永遠在深淵。
男性很多時候會為了所謂的面子,逼迫愛的人(愛人、孩子)做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書中詹姆斯出軌是女兒死后為逃避現實、無能、尋求刺激安慰而做出悔恨莫及的事,莉迪亞生前觀察到父親和路易莎的曖昧加速了她的絕望。。。父母傳遞了沒有愛的氛圍同時極其希望女兒被歡迎、合群、當上媽媽期待已久的醫生,孩子只會厭世…
無聲告白讀后感 篇4
“你們把虛妄的愛擺在眼前,并以此來說愛我。”
我們總是希望世界上能夠有一個機會重新來過,就像瑪麗琳多年之后想拾起被她拋棄許久的夢想之時,才發現并非所有的事都能繼續。漢娜的`到來無疑熄滅了她夢想的最后一絲火焰。
所以她將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全盤寄托在莉迪婭身上,希望她能代替自己成為一個醫生。這也就是本書的悲劇之所在。
瑪麗琳的母親希望瑪麗琳和一個“跟自己很像”的人在一起……瑪麗琳希望莉迪婭成為一個醫生……詹姆斯希望莉迪婭能夠融入人群……
他們都被寄予了不同的期望,像是千斤頂,讓每一個人沒有喘息的機會,只能默默承受。
這悲劇的另一個緣由。他們都很容易“忽略”一些事,認為似乎只要默默忍受,就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這也照應了書名“無聲”兩個字。
詹姆斯有意忽略了瑪麗琳母親的話,漢斯忽略了最后一晚莉迪婭的異樣,漢娜忽略了詹姆斯和她助教的私情……在這個家庭里,似乎所有人都有錯,又似乎所有人都有不得已的苦衷。
正如書中所寫——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讀后感 篇5
一個家庭的悲劇,也是一個意料之中的悲劇。文中以家中最受父母期待和喜愛的女兒的離世為開場,采用倒敘的手法,一點一點為讀者撥開謎團。
作為最像母親的女兒,她從小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由于母親年輕時的特立獨行,嫁給了中國血統的老師,放棄了當醫生的.夢想,所以母親的遺憾與抱負托付給了女兒。父親是一名中國人,從小飽受當地人的歧視和諷刺,特別盼望自己的兒女能夠融入社會,被當地人喜愛。于是女兒就在父母的厚望中壓得喘不過氣來,最終在一個夜晚被一個“意外”帶走了生命。也許死亡是女兒最好的歸宿,在那里她不用為沒有朋友被父親擔憂,不會因為功課不好被母親失望。但這樣的結束方式卻是令人遺憾的。
文章篇幅不長,以家庭中的種種瑣事給我們展現了華人異地的生活的不易。想出人頭地,但沒有機會;想融入社會,但飽受歧視;想成績優越,但沒有天賦。但最能引起我共鳴的是對下一代的教育,毫無疑問女兒是被父母“逼”死的。為人父母最希望的是兒女健康無憂的成長,而不是成為誰誰誰。文中的父母卻將自己無法實現的希望強壓給女兒,希望女兒代為實現,這種父母是自私的。
就像書中所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愿每個苦苦掙扎的我們都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讀后感 篇6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本書強烈推介給每位父母看,書里的主人公一家人是我們現在很多家庭的縮影。父母將畢生沒有達成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代替完成,打著的是“為你好”的旗號;孩子為了討父母歡心,努力做個聽話的乖寶寶,從不說不。最后,當孩子認識到自我的迷失,意識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時,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期望可以重新開始。青少年自殺,這個悲劇不停在這個世界上演的劇情,刺痛著每個人的心。
爺爺奶奶那一輩,吃不飽穿不暖;我們這一輩,吃飽穿暖,但也僅限于吃穿不愁的水平,因此,我們常說,現在的孩子很幸福,不愁吃穿,生活條件優越。可是,大人們似乎都沒有看到,孩子越來越多的作業培訓班、越來越少的自由時間以及越來越迷茫的童年。這個社會節奏太快,似乎一停下來就會落后,現在的孩子只知道要奔跑、馬不停蹄的奔跑,卻忘記了為什么奔跑、奔跑的終點是什么。
更可怕的是父母未竟事業的期許,媽媽說“我就是為了你才放棄了……”爸爸說“我拼命工作就是為了你………”這些付出,似乎缺少了太多的.真心,有多少父母能說“我生你養你,是為了完整我自己。
我對你最大的期望,就是你能遵從內心,活的精彩”?有多少家長能做到努力過好自己的人生,并旁觀孩子獨立地過自己的不一樣的人生呢?
無聲告白讀后感 篇7
“是什么讓某些東西變得寶貴?
失而復得。”
——從第十二章的這句話開始,莉迪亞的家人開始反思,想回到正軌。與曾經的爭執和解。那些莉迪亞從未留在日記里也沒來得及說的秘密把她壓得喘不過氣甚至帶走了她的'生命,到最后也沒有告白,留下“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遺憾和虧欠。
比較打動我的不是背負期待無法抗拒的主線,而是父母在經歷了孩子死亡后選擇了回歸家庭——試問,有多少人在為了婚姻放棄夢想和獨立(甚至還有尊嚴),卻仍然遭受背叛后,還有勇氣給支離破碎的信任一次重歸于好的機會?我可能很難吧。
給美麗的作家小姐姐比心—3.5分,語言有散文的風格,行文流暢,結構緊湊,挺喜歡的,會推薦給身邊的好朋友~ 但可能想cover的主題(比如種族歧視)寫得不夠深刻有些蜻蜓點水,家庭性別分工的沖突寫得很尖銳,讓我不禁陷入思考天枰兩端的籌碼該如何選擇才得以完美的平衡。Tricky ...
PS 看一本「華裔用英文寫后再找國人翻譯成中文的作品」難免有些隔靴搔癢。
無聲告白讀后感 篇8
沉默而別扭的父母,木訥的老大,被寄托全家希望卻無力承擔的老二,和習慣于在家毫無存在感的老幺。這是不是另一種stereotype呢。
還不算太晚。莉迪亞在碼頭上許下新的承諾,這一次,是對她自己許的。她將重新開始。她會告訴她的母親,夠了。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遠當不成醫生,那也沒關系。她還會告訴母親,還不算太晚。一切都不晚。她要把項鏈和書還給父親,她再也不會把只有撥號音的聽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會假裝成另一個人了。從現在開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雙腳懸空的莉迪亞——她一直都被別人的'夢想深深吸引——突然發現了宇宙中華麗閃耀的各種可能性,她決心改變一切。她要對杰克說對不起,告訴他,她永遠不會講出他的秘密。既然他能如此勇敢,清楚地明白自己是誰、想要什么,那么,也許她也能。她會告訴他,她理解他。
她要對內斯說,他走了也沒關系,她會沒事的,他不必再為她負責,也無需擔心。然后,她就讓他走。
許下最后一個承諾的時候,莉迪亞明白了她要怎么做,如何重新開始,從頭開始,這樣,她就再也不用害怕孤獨了。
明天早晨,她要問問內斯哈佛的事情,那里是什么樣的,她要讓他講講他遇到的人,上過些什么課。她要告訴他,他會在哈佛度過美好的時光。
她低頭看著湖水,黑暗中仿佛空無一物,只有黑幽幽的顏色,一片巨大的虛無在她腳下鋪展開來。沒關系的,她告訴自己,然后,她就跨出小船,走進水中。
無聲告白讀后感 篇9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 ——讀《無聲告白》有感。——題記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
對于這個問題,我最喜歡的是徐滬生在知乎上的回答——人生最可怕的事情莫過于成為了別人想讓你成為的.人,而非你自己想成為的人。
《無聲告白》中就有一個可悲的女孩——莉迪亞,在如花的年紀經歷了這件最可怕的事情,死在了十六歲的邊緣。
莉迪亞原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有哥哥的疼愛,有妹妹的羨慕,因為長得像母親,成了父母畢生夙愿的傳承者,可是年輕的她不堪重負,在一個夜晚投湖自盡。
讀完全書,我一直在想,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愿望到底是什么?是愛情之間再無種族之分?還是女性能夠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可是倘若只因這些愿望便剝奪莉迪亞自由成長的空間,是否有些太過殘忍?將自己的志愿強加在子女身上,用道德和愛壓制子女的反抗,是否有些太過自私?
教育不是生產同一種擺件的機器,應該是一位雕刻大家,在他的手下能誕生各種各樣卻鮮活有思想的孩子,讀后感《真正的自己 ——讀《無聲告白》有感》。莉迪亞本能像一個普通女孩般成長,無論是成為醫生也好,家庭主婦也罷,命運也是由她一筆一劃鐫刻而成,而非像故事中那樣順著父母既定的路線去行走。
無聲告白讀后感 篇10
《無聲告白》是一本令人感動的小說,通過講述一個混血女孩的故事,展現了生死之間家庭的真摯情感。故事中,這個女孩在世時,與家人共同度過了美好的時光,但當她離開人世后,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故事以回憶的方式展開,悼念者們追憶起這個年輕女孩的點點滴滴。她的父母回憶起與她的共同經歷,他們曾為了她的幸福而努力奮斗,而現在,失去了她,他們的生活變得黯淡無光。姐姐則回憶起與她的親密關系,她們曾是無話不談的閨蜜,如今她只能依靠回憶來尋找安慰。然而,正當家人們試圖重新適應生活的時候,一連串的事件卻打破了平靜。一封神秘的信件帶來了她們無法忽視的信息,揭開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秘密。這個秘密不僅關系到女孩生前的'經歷,更牽涉到她家族的過去。家人們為了還原真相,踏上了尋找答案的旅程。在追尋真相的過程中,家人們不僅要面對困難和挑戰,還要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去和內心的痛苦。他們逐漸發現,這個混血女孩背負著更多的壓力和痛苦,但她選擇沉默,只是默默地守護著家人。她離開后,留下的不僅是無盡的思念,還有一份深深的教誨——珍惜眼前人,因為生命如此脆弱,永遠不知道明天是否還能相聚。《無聲告白》是一本感人至深的小說,通過家人們的回憶和追尋真相的旅程,讓讀者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珍貴。它不僅展現了家庭之間的情感紐帶,也呼喚人們對愛的珍視和關懷。讀完這本書,或許我們能夠更加珍惜身邊的人,讓愛成為永恒的力量。
無聲告白讀后感 篇11
讀完了還久久沉浸在故事里,在讀完前一直很壓抑,為莉迪亞感到惋惜!雖然作者每一章節都在不同的時間段跳動,但是讀的很流暢,很有感。
故事雖然發生在美國,但父母對我們的期望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總想著給我們最好的,為我們提前鋪好路,讓我們成為她們理想中的樣子。仔細想想一切都是規劃好的,一眼就可以看到底的人生還是很可怕的!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自己父母還是比較尊重我的看法的。
書的封面寫著“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就是這本書想帶給我們最主要的`問題吧。
現在的我其實并不完全確定自己是否會特別熱愛那個高考前一直想實現夢想,只有真正的到達下一個結點我才能決定是否繼續或是向其他方向繼續前進。我想“找到自己”應該是一個不斷發現不斷前行的過程,不探討是否擺脫期待至少每一個選擇都是自己愿意的,不會后悔的,能為自己活著就是件幸福的事!
這又讓我想到了道家的“無為而治”,無論是治國,管理,還有教育都有很大用處。以后對子女教育也很受啟發,哈哈哈!
無聲告白讀后感 篇12
書中的莉迪亞短暫的一生,沒有擺脫父母對她的期待,沒有找尋到真正的自己。也許在自盡前,她是想要找回真正的自我,但她的勇氣是結束自己的生命。
看完此書,又想起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束縛,孩子的安全感來自父母,父母一旦錯位,孩子缺乏安全感,將影響他的一生。父母都沒有找尋到真正的自己,只是一味追尋自己失去的人生及夢想,他們追尋的,可能不一定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他們逃避自己的需要,把大人的視角無條件的轉嫁到孩子身上,由此來樹立孩子的價值觀。可是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與追求,當她本身的想法一味被壓抑和漠視時,痛苦就不可避免。
詹姆斯的'痛苦,來源于自身一直的自卑,與對自己的不認可,而瑪麗林的痛苦,來源于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他們都沒有認可自己,而相互折磨,把他們自以為的痛苦轉嫁到孩子的身上,而莉迪亞,從小就認為自己是保持家庭完整性的責任人,這副擔子太過沉重,以至于她抑郁,認為只能去另一個世界尋找自我。
我們好好反思,為人父母者,該如何為之,如何找尋自我,換一種思維,即換一種活法。
無聲告白讀后感 篇13
無,沒有。聲,聲音。告白,像某個人或某件事表達愛意。
告訴莉迪亞,我們愛她。告訴漢娜,我們也愛她。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漢娜。她可能沒有內斯那么愛學習,她可能不會考上哈佛,她可能不像莉迪亞那么聽父母的話。但她睿智,這就足夠讓我喜歡她了。當哥哥和姐姐的光芒遮住了她,她選擇躲在桌子底下,心里默念著看不見我,看不見我,獨自做個觀棋不語的智慧家。
她知道姐姐的悲苦,理解她的悲苦,她也明白哥哥痛苦,她也知道杰克的善良,也知道杰克的無罪。她以局外人的身份洞察著這一切。
我最同情的人也是漢娜。莉迪亞失去了生命,她被瑪麗琳逼迫著成為醫生,學習自己不喜歡的科目,她被詹姆斯逼迫著和其他人一樣,要合群。至少,她們是關注著她的,多少人終其一生得不到他人的愛,多少人終其一生只想得到父母的關注。她愛家里的`每一個人,收集他們的東西,雖然最后都被要了回去,她不氣餒,那我選擇他們不要的東西好了。終于,能和家里人聯系在一起了。
她的到來是瑪麗琳在離家出走的日子暈倒之后發現的。因為她,瑪麗琳被迫放棄夢想,回到家中。于是瑪麗琳把自己所有的理想強加到莉迪亞身上。從到來到成長,她都是被忽視的那個聰明的姑涼。
她的睿智來源于她缺失的愛,因為要減少自己的存在,所以她必須變的聰明,只有那樣她才能在家里愉快生活。
幸好,內斯,瑪麗琳,詹姆斯終于看到了她的存在。幸好,我喜歡的那個姑涼被人發現了她的光芒。
無聲告白讀后感 篇14
讀完這本書,讓人最大的感觸就是一個母親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在小說中,每個人都有心中的夢想,在現實中卻都舉步維艱。當成人的夢想遭到現實困境,當成人解決不了自己內心的痛苦,這種憤憤不滿,這種失魂落魄,就會轉嫁到幼小而柔弱的孩子身上。
痛苦像瘟疫一樣,不但互相傳染,還會感染給所有的家人。
當內心的痛苦深藏成秘密,這些秘密就會讓家庭產生裂痕。我想,每個人都難免心意難酬,難免傷痕累累。但是,這些決不能成為勒索他人的借口,尤其不能轉化成催逼孩子的重壓。每個人,每個時代,都有不可避免的困境,都有繞不開的難題,那么,這些都就應由每個時代里的每個人去求索,去抗爭。轉嫁痛苦是一種怯懦,自己消化不了,扛不下來,也只好自己認,至少不要讓它再去毒害孩子的心靈。“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封皮上的這行字像針一樣刺進你的心里,告誡你:要有勇氣活出自己,否則,你不但成為不了他人期盼的樣貌,還會因此自我毀滅,帶給他人更大的打擊。因為,每個人的問題只能自己解決,在別人哪怕是最親近的人身上也得不到徹底的代償。
【無聲告白讀后感】相關文章: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1-03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02-05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5篇)11-20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15篇11-03
《無聲告白》讀后感09-29
無聲告白讀后感03-10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03-15
讀《無聲告白》有感11-08
讀無聲告白有感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