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
第一次捧起這本書是因為參加了后亭、民主、東唐和沙四這四個村委共同主辦的讀書會。也是因為我在育兒的路上遇到了困難,促使我捧起了這本書。
在我沒有讀過《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時候我沒有意識到我們的語言也會存在暴力,由于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我膚淺地認為只有行動才是暴力的行為,從來都不知道生活中我們的語言也存在暴力。
捧起書抽空把它完整讀完歷經了一個月,可能是外國語言翻譯過來的,自己理解還不是很透徹。同時也跟著書友們在線上共讀,每個參與共讀的.書友們都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實例,還有線下課的交流,帶讀老師的耐心引導,這樣更有助于我們加深了解怎樣把非暴力溝通運用到生活中去。
非暴力溝通的四大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給我感觸最深的是感受,是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前在教育小孩的時候只會指責、否定、說教甚至打罵,從來沒有想過原來是自己的感受沒有清楚地表達出來,更沒有說出具體的請求,讓他們達到什么樣的標準?這就是一種暴力的行為。所以在教育孩子時我們要學會使用愛的語言、換位思考和有同理心,讓自己平和地跟他們溝通,學會用語言表達我們的愛。
傾聽的力量也不可小看,通過傾聽,我們將意識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處,這也會使自我表達變得容易些。傾聽使我們勇于面對自己的弱點。它還可以幫我們預防潛在的暴力,使談話變得生動有趣。
總的來說,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就是觀察而非評論,表達自身的感受并善于說出內心最真實的需要,最后提出具體的請求而非命令。這只是我讀后的一點點感想,當然想要將它很好的運用到生活中去還是需要我們刻意地練習和多次細細品讀。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咀嚼的書。荷彛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2
在我們的生活里,特別是和親密的家人,先生之間,普遍存在著,冷暴力和語言暴力。逃避解決問題時采用“冷暴力”,一時氣上心頭不能自制時就會用狠毒的語言中傷對方。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具體溝通模式。
非暴力溝通的模式是:
1、觀察而不評判;這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犯的毛病,妄加判斷,添油加醋地加入個人主觀判斷,用自己的.主觀意識給他人“貼標簽”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感受,畢竟我們是有情緒的個人,允許有情緒,但直接表達就好,不必用過分偏激的語言或者行為來提醒對方我很失望、生氣、憤怒
3、個人的需要/價值觀念;靜下來捫心自問,是什么樣的個人需求和價值觀念導致我會有現在的情緒,不去責怪他人的行為,而是將”矛頭“指向自己,是因為自己的某個需求,而導致會這樣看待他人的行為,是自己的需求和觀念導致了自己的情緒。
4、請求;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請求(而非命令),注意語氣委婉。女生愛玩”你猜猜猜“的游戲,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請求,至少曾經我是這樣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當的,因此會起很多不開心。直接地說出自己的需求。
這樣的一種溝通模式,實踐下來也會帶來思考問題方式的轉變,我們不會再怨氣沖天負能量地去抱怨指責他人,而是在自我觀察剖析之后,說出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樣,當他人在抱怨指責時,我們平靜地去傾聽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么爭論也能平息。
我想這本書將把我帶入一個新的世界,我期待著自己的轉變,和影響到別人。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3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著作。他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這種方式來談話和傾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系。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并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非暴力溝通則能夠治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沖突以及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它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平和。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人性是相通的,雖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或許不同,但作為人卻有著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發生矛盾和沖突的.時候,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將能專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從而促進傾聽、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本書分十三章深入的闡述非暴力主張積極進取,而非消極無為。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是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通過對這本書的精讀和書中的一些練習,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人的溝通方式,對于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并且及時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為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4
之前沒有意識到,語言是一個tricky的工具,這個工具如果使用方法不當,會帶來多大的誤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于是我尋求這本《非暴力溝通》的幫助,以期改善自己在交流時存在的種種問題,確實收獲很大,讓我對溝通本身有了全新視角的認識。
這本書不是一本討論語言技巧的書,不是教你更漂亮的話術,不是教你如何說話更好聽。書中強調通過溝通,將對話的重心落在體會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上,這不正是我們溝通想要達到的目的嗎?同時這本書講的也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用觀察替代評判、探究感受背后的深層需求,這些都在教我們如何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內心。
通篇讀下來,我為自己過去溝通中夾雜的暴力和評判感到震驚,為自己拒絕嘗試了解對方感受和傾聽對方需要感到羞愧,這些問題也全都指向我對自身感受的認識不足,自己還未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些暴力的語言就已經破口而出。是我本人,給和我交流設下了重重阻礙。
書中介紹的.非暴力溝通模式,還需要通過練習得到鞏固。希望自己在未來與人的溝通中能夠做到:1、誠實的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2、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用愛和合作的態度感知彼此,化解問題和沖突。讓身邊的人能夠感受到尊重、理解和關愛,讓自己充滿愛和能量。
《非暴力溝通》一直強調,感受是源于我們自己的需要和期待,以及我們對其他人言行的看法,所以我們需要為自己的感受負責任。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體會例文參考》,供大家參考學習,歡迎閱讀。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5
這周我們讀的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五章到第八章,感受的根源、請求幫助、用全身心的傾聽以及傾聽的力量。當我看到難以承受的痛苦,感覺于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著,特別是針對于我們女性朋友們,往往把照顧他人當做最高職責,卻會忽視個人的需要。
在講解里面的案例時,不由的想到生活中的自己。小時候家里窮,想要的東西只要一開口便會遭到反對或者各種理由搪塞你,漸漸地就不再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包括現在結婚了,也是如此?吹角槿斯潉e人收到玫瑰花,回到家只會生悶氣,沒好氣的`針對老公,情緒就會波動?吹胶⒆記]有達到自己心里想要的,也會莫名其妙的對孩子吼幾聲,所以讓自己成為“情感的奴隸”。
老公喜歡打游戲,即便孩子寫作業,他只會沉浸在游戲中,把游戲聲音放大。每次下班回到家看到這個現象,就會有無名火涌上頭,不管孩子,不做家務,越想越氣之下,便是大發雷霆的對他說:“天天只會打游戲,打游戲!倍吹轿疫@樣,跟沒看到一樣,繼續玩,所以這樣的爭吵就會變得越來越多,F在我看了《非暴力溝通》以后,說話的語氣和情緒慢慢都會緩和一下,邊試著表達內心的想法,讓他知道我的需要。便會對他說:“我建議你把游戲聲音關小點兒,這樣寶寶注意力才會集中起來寫作業,不容易跑神!币庀氩坏降氖撬娴臅菢幼,現在打游戲都會關掉聲音,這真的讓我感到意外,回到家后有種愉悅的心情!
這讓我明白如果無法說出自己的需要,是多么的痛苦!直接說出來,還會獲得對方的積極回應,讓自己成為“生活的主人”。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6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大家初次看到時會覺得溝通怎么會和“暴力”扯上關系呢?初次接觸這本書,是我的閨蜜、大學老師隆重推薦給我的。她告訴我能從本書中找到人與人之間以及家庭成員之間溝通的秘籍。我的孩子正處于青春期,而且高考在即,他此時的心理狀態,包括和父母的溝通問題以及我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困惑,讓我對這本書充滿期待。我希望能從自身改變,讓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身心愉悅,讓生活變得和諧并充滿歡樂,所以我迫不及待的閱讀起來。
本書的作者和創始人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Marshall Rosenberg)。他早年生活在美國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充滿暴力的生活環境促使他去了解是什么讓人們互相傷害,以及什么樣的'交流方式有助于矛盾的和平解決。這個愿望引起他對臨床心理學的興趣。1961年,他從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獲得了該專業的博士學位。他的導師是卡爾·羅杰斯。1963年,他創立了非暴力溝通模式。非暴力溝通作為一種交流方式,目前已在世界各地被廣泛地運用到各個層面和各種環境中,幫助預防和解決學校、家庭、商業、醫院、監獄等環境中的矛盾與沖突。2006年,盧森堡博士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書中說到的暴力不是我們字面理解的狹義的概念,書中提到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出于對生命的愛而希望人們思想和行動的改變,從而有助于生命的健康成長。
本書提到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有愛、表達、感受、傾聽、感激等關鍵詞代表了作者對非暴力溝通的精髓,通過誠實地表達自己,讀后感.而不批評、指責;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和指責的模式,并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的處事方式,讓我們的內心逐漸變得平和,積極的行動,重獲生活的熱情。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7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溝通非常常見,人們經常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他人進行評判,一味的比較,威脅他人,以不得不為幌子來回避責任,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痛苦。
最近讀了一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書中用切實可行的方法,并列舉了大量的案例來教導我們如何避免出口成傷。
第一步是觀察,講事實而非評論!澳愀静徽疹欉@個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點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對方的反彈,讓溝通失控;谑聦嵉臏贤ㄊ亲鹬,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感受,設身處地地體會對方現在可能有什么樣的感受或者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們感受到生氣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此時不該用責備自己或他人的形式來宣泄不滿,這對解決真正想要解決的問題沒有什么幫助。最后說出請求,明確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決問題。
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在生氣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將錯誤歸結給他人,這種無謂的發泄并不利于解決問題,有時候發泄完還會有自責情緒,讓生活更糟糕?戳恕斗潜┝贤ā愤@本書之后,我覺得可以試試在今后的溝通中用到“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四步法,在情緒爆發前給理智留一點思考的時間。
通過對這《非暴力溝通》一書的閱讀,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其人的`溝通方式,對于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并且及時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為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8
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發現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的負面影響。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這會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發現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的負面影響。它們雖然致力于滿足某種愿望,卻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這些語言和表達方式,即“異化的溝通方式”。
主要表現為:
道德評判: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
進行比較:回避責任!
為什么要打掃房間?因為我不得不做。(受說不清楚的力量驅使)
為什么喝酒?因為我是酒鬼。(個人情況,成長歷程、自我形象等)
為什么要打小孩子?因為他跑到馬路上去。(其他人的'行為)
為什么欺騙顧客?因為老板讓我這樣做。(上級的命令)
為什么要打掃房間抽煙?因為我所有的朋友都抽煙。(同伴壓力)
為什么要停別人的職?因為你違規了,根據規定,我必須這么做。(機構的規章制度及政策)
為什么必須做討厭的工作?因為我是一個父親,要養家。(性別角色、社會角色、年齡角色)
為什么吃巧克力?因為吃巧克力的沖動征服了我。(無法控制的沖動)
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強人所難: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
“應當”想法:有些行為應當獎勵,另一些行為應當被懲罰。
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墒钱惢臏贤ǚ绞绞刮覀冸y以體會到心中的愛。道德評判就是其中的一種,它將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進行比較也是一種評判,它會蒙蔽對人對己的愛意。異化的溝通方式還淡化了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責任意識。此外,強人所難也會造成心靈的隔閡。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9
【梗概】
“非暴力”一次來源于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提到暴力,人們往往只聯系到身體暴力,很少有人意識到精神暴力的存在 ,比如對一個人的指責,或是冷漠。相比而言,精神暴力往往更加隱蔽,而且后果也更加嚴重,因為身體暴力往往源自精神暴力。
非暴力溝通認為作為人,我們具有的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發生沖突時,要學會傾聽,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進而建立一種彼此理解,互助友愛的關系。這種溝通方式不僅可以用于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也可以改善我們的自我關系,我們總以為是他人的'行為引發了我們內心的感受,其實真正的原因源自自身。我們產生情緒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如果可以靜下心來靜靜體會自己內心的需求,負面情緒就會逐漸得到緩解,自我了解了解也會更加深入。
總而言之,非暴力溝通促使我們出于愛的目的發生改變,進一步體會生命的美好與力量。
【評價】
練習本書所講的重點內容,可以幫助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達到有效溝通,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同時通過與自我的對話,進一步了解自身,減少負面情緒,緩解壓力。
【重點】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1.觀察:描述真實發生的事,不摻雜任何個人情緒(區別于評論)
她沒有給我回消息(評論:她真是太不尊重我)
2.感受:此時此刻的心情如何,開心,難過,還是憂郁(區別于想法:我覺得……)
我感到有點難過(想法:我覺得她應該及時回復我)
3.需求:我們需要什么
我需要得到對方的尊重
4.請求:你想讓對方做什么
以后看到我發消息有空時及時回復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0
是一本想要安利給全世界的實用性溝通教科書。
在翻開書之前我從沒想到會是這樣一種閱讀體驗,很有趣啊,是很久沒有讀過的標準科研文章型指導讀物,讀起來邏輯通暢條理清晰,實操性這方面怎么說呢,是一種要讓人一點一點潛移默化從而達到純熟運用的方法。
中文是一種含蓄的語言,中國人也是一個含蓄的民族,我們總是更期待別人通過自己的'字里行間來感悟到自己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從而更吝嗇于真誠通透地表達,這樣反而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猜忌及隔閡。(看完書發現其實所有人類都有這種依賴性造成的溝通不暢)
這本書旨在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表達以及溝通,更或者說,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認識以及表達自己。觀察并了解自己的情緒,以及引起情緒的真實需要,從而推己及人地去了解別人,幫助別人,傳遞“非暴力,愛自己”的精神,以達到溝通的效果。
觀點和理論非常實用,閱讀的過程中也反思了很多自己遇到的情況,不時在想“如果運用非暴力的溝通方法應該怎么表達呢”,練習的這種過程其實也很有趣。至于具體實際操作,其實真的挺難,因為這種溝通方式需要順暢的溝通環境或者說需要更多的思考空間,而現實生活中,哪怕自己內心真的非常想要去溝通想要去愛人人,但是當遇到銅墻鐵壁一般拒絕溝通的對象,或者說一時之間的情緒波動,(就比如真正在路上開車遇到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還是會很苦惱于難以控制自身情緒,無法熟練運用非暴力技巧啊哈哈。
但還是會盡量去做去練習吧,如果真的能熟練運用感覺還是非?岬陌。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1
九月和十月,短短兩個月就讀完了這本《非暴力溝通》。遇到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比較低落。完全不同的工作是繁忙的過渡期,差距很大。兩個月過去了,我覺得經過磕磕絆絆的經歷,狀態有了一定的好轉。這期間,我打破了以往經驗形成的相對僵化的認知,也學習了一些新的工作方法。與兩個月前相比,我對自己的認知和發展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幸運的是,九月份的時候偶然發現了這本書,給了我一點思考的力量,讓我在交流中多思考。我認為它至少將我的過渡期縮短了一半。
全書雖然沒有重復直白的強調,字里行間卻始終傳遞著善意和慈悲。非暴力溝通的重點其實根本不是溝通,它只是一種手段。歸根結底,高效的表達和友好的關系來自于救人于己的同理心,以及對人自身的信任和尊重。與馬歇爾所接觸到的種族歧視等復雜矛盾相比,其實我們仍然生活在一個相對簡單善良的'關系社會中。無論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工作伙伴,還是一知半解的學生,借用阿德勒心理學的一句話,我們應該相信“沒有人無緣無故地做壞事”。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就能跳出個人的角度,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了解每個人內心的需求,從而達到心理上的同盟。比如嚴格的簽到制度,或多或少都會給個人帶來一些不便,有時也會讓人懷疑,是不是出于對我的不信任才出現這種方式。但是,如果你參考一下馬歇爾的聯盟心理學,你就會發現,對于一個仍有生存壓力的新單位來說,員工人數眾多,而且彼此之間并不熟悉。我們確實需要一些規則來營造積極的氛圍。這樣一想,不僅可以放下內心的糾結,好好參與活動,還可以靈活調整自己的狀態,真正做到悅耳而不失個性。很多時候,在共同目標的聯盟心態下,小矛盾根本不值一提。同樣,與工作伙伴結盟可以更好地開展活動,發展生物系。與學生結盟,增強凝聚力,共建美好班級;與戀人結盟,擁有一個舒適的小家庭。長期堅持以聯盟的心態待人,真誠的表達會感染身邊的人,你的心靈也會在不經意間變得更加坦蕩大方。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2
理解他人的感覺和需求之前,要先了解自己的感覺和需求?墒俏野l現人一旦處于情緒之中,很難去冷靜地分析自己的需求,甚至會被情緒所控制。
最近和男朋友處于磨合期,前幾天在相處過程中正好覺得應該溝通一下,我就向他詳細地描述了我當下的感受以及需求,他也誠懇地道歉并表示下次會注意,可是我卻被那一絲絲求而不得的情緒控制住了,我的情緒向我表示對方的反應還不夠,我接著不停地向他表示他的行為讓我很傷心,可是他翻來覆去還是那幾句話,甚至覺得不知如何做才能讓我滿意,這時候的我已經完全被那種常見的戀愛情緒給控制住了。
為什么他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都說了為什么他還是不理解?那天真的`是身心俱疲,我就開始崩潰大哭,結果本來想非暴力溝通的我一手變成暴力溝通。
其實第二天冷靜一想,除了被情緒控制之外,還有一點,我沒有明確提出自己的請求,其實我希望他能立刻在我身邊陪陪我,給予我一個擁抱,這是他能做到的,可是我沒有說出來,我只是翻來覆去地表示你這么做我不高興,可是希望對方怎么做卻沒有表達出來。
戀愛中,女生好像被洗腦了一樣,就覺得對方應該在自己不說的情況下懂得自己的心思,應該會像電視劇里演的那樣浪漫,但是現實卻不同電視劇。
不說你會收到讓你哭笑不得的直男禮物,在需要擁抱的時候給你來一句“多喝熱水”,自己暗暗郁悶可是對方啥都不知道,還無辜地問你干啥生氣。
后來再一次溝通時,我盡管處于情緒之中,但是我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他也立刻做到了,一個坎很快就跨過去了,沒有過多的浪費時間和精力。
我想,在戀愛中多運用非暴力溝通,把話說清楚,會減少很多的苦而增加更多的甜吧。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3
非暴力溝通也叫愛的語言,這是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一書的中心思想。
作者在開篇就提出問題:究竟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而互相傷害?又是什么使有的人即使是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依然心中充滿愛?
經過長期思考,作者認為這是由于我們的溝通方式和措辭出問題導致的。有時候我們確實沒有中傷別人的意思,但我們確確實實的對他人造成了傷害。
所以作者認為我們應該要改變自己的措辭和溝通方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與他人情意相通,互相互助。他將這種溝通方式叫“非暴力溝通”,這種溝通方式通過指導我們談話和聆聽的方式,這樣才能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使人們樂于互助。
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呢?作者認為有四個要素,分別是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舉個例子,你是老板,你看到一個員工連續三天遲到。按平常的說話方式就是直接過去對他說:你天天遲到還想不想干?雖然作為老板,看到員工經常故意遲到是一件令人不爽的事情,但你直接這么說會引起他內心的強烈反彈,作為下屬他可能不會與你直接對抗,但內心一定是對你很不尊敬,同時一天的工作的熱情也就沒有了。
按照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去和他溝通就是,首先告訴他你的觀察:你好幾天連續遲到了。這句話只表述事實不表達情緒。然后告訴他:我擔心你的遲到會導致整個部門的任務的推延。再告訴他你的需要:我需要你準時到辦公室。最后是提出請求:為了準時到辦公室,你可以早上提前十分鐘起床嗎?
按照這種溝通方式,態度良好,也許員工也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將來也就自己按時上班。
這讓我想起卡內基《人性的'弱點》中說的:批評不但不會改變事實,反而會招致憤恨,因批評而引起的羞憤常常使雇員、親人和朋友的情緒大為低落,并且對應該矯正的現實狀況一點好處也沒有,盡量去了解別人而不要用責罵的方式,盡量設身處地的去想他們為什么這么做,這比批評責怪要有意有趣得多,而且讓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4
《非暴力溝通》在前言當中明確地告訴我們改變溝通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開端。當我們遇到人際沖突時,總是一廂情愿的認為他不理解我,我的觀點完全正確,他為什么總是執迷不悟?我們自認為自己正確無誤,是源于我們的自信,可是我又說服不了對方,因為他也有自信。所以,雙方就糾纏于為自己辯護,最后誰也戰勝不了誰。問題沒有解決,我們卻徒增煩惱。我們渴望進步,我們渴望良好的溝通,我們渴望和諧的人際關系,可是問題出在哪里呢?我如何才能說服他呢?這是我們經常思考的問題。
《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我們需要轉變的是溝通方式,我們要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蘇菲派詩人魯米寫到:“在道德與不道德的區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將在那里見你!背踝x這句話,覺得作者真是沒有底線,怎么連道德與不道德都不進行區分了,那這世界上還有正義嗎?如果對于不道德行為不去譴責而放任自流,哪里還有公平正義?社會會變成什么樣子?再往后看,慢慢理解了。作者的意思是,在溝通的過程當中,我們不要條件反射地對對方以道德或不道德進行評價,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這就是非暴力溝通。它不只是溝通方式,它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使我們專注于更可能滿足我們人生追求的方向。
書中又講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表達—需要—請求
四個要素非常簡單,但真正做到卻很難。書中的“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于對其中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于是用什么字眼進行交流”,這句話清晰的給出了一直困惑我們的問題的答案。道理很簡單,為什么我們總是做不到?那是因為我們的`覺察不夠。我們表達的錯誤,是因為我們覺察的不準確;我們體會不出內心的需求,那是因為我們沒有覺察到內心真實的聲音。
“而我傾聽每句話包含的情感和需要。我并不將他的話視為攻擊,而當作來自人類同胞的禮物。”當我們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就是覺察了。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5
“非暴力溝通”這個詞并不是第一次聽到,但是未深入了解過,這次借助讀《非暴力溝通》一書,使我更深入的了解了它,同時也反思了自己與家人、朋友、同事之間的溝通方式,特別是反思了我與孩子之間的溝通。
平時跟孩子的溝通,往往是評價多于觀察,而且我暫時還不能很好的區分觀察與評價的差異,我想這跟我長期以來說話的習慣有關,對待事情習慣于評價,不能清楚的表達觀察的.結果。當孩子某一件事多次沒有做好時,我會說她態度不端正,而不是從根本去了解,為什么她已做了多次依然做不好,主觀地就認為她就是態度不端正。孩子覺得很無辜,哭訴到,“你為什么就覺得我態度不端正,我到底哪里不端正?”對于她的哭訴我當時想的是,你還狡辯,現在想想我確實說不出她到底哪里不端正,我沒有去分析問題來自于哪里,到底她是不會?還是不愿意?也沒有與她一起分析討論問題對于她來說難點在哪里。
讀到書中這句話“如果知道憤怒從哪里來,就可以少發脾氣了。如果意識到自己恐慌的含義,就可以少去控制別人了!弊x到這句話感觸頗深,近年來我越來越接受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也在慢慢的學習,但是對于孩子不如我意時也會生氣發脾氣,做不到把她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老是怕孩子走了彎路,孰不知我的經驗不能直接給她,她的路需要她自己去走,適合我的未必對她有用。有了焦慮就會有控制,有了控制,親子之間就會有對抗,孩子也不能全身心的發展自己,那么她始終不能成為她自己。
以往聽到孩子跟我說某件事時,心里就在想應該怎么回答,應該給哪些建議或者意見,F在想來,她找我傾訴或許就是聊聊,并不是需要我告訴她怎么做。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做一個好的傾聽者,而不是急于給出答案或建議。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相關文章: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1-07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05-15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1-07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05-16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優)08-27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精選15篇)02-16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11-08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精選15篇11-24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