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親密關系》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親密關系》讀后感1
我們在親密關系中,試圖溝通時,可以不斷問自己一個重要的問題——事實上,這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問題——“我想要什么?”
“當你深入了解人心時,你就會發現世界上發生的所有事,都是人的意愿所造成的。如果我們希望完善解決一個問題,讓危機成為轉機,并且決心達成這個目標,那么我們最后一定會發現真理——了解自己是誰,問題也自然迎刃而解。”
了解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而不是你做了什么。
了解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愿景是什么,才能“以終為始”來做當下之決定,判斷當下應該做哪些事情,來實現這些人生追求和愿景。
了解自己內心有哪些需求,并告訴伴侶這些需求,才能知道,我希望伴侶去做什么事情,并不只是局限于“除了做這件事,其它的事情都不行”,而是這個需求對應的很多類似的事情就可以,關鍵是讓伴侶知道你的需求是什么。
我們不應該將關注點集中在“事情”本身,而應該放在“我”想要的是什么?注意,這里的關注點是“我”,而不是“事情”。
比如吃完飯想讓伴侶刷碗,我想要的不是單單刷碗本身,而是想要伴侶對我足夠關心;比如過生日想收到伴侶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我想要的不是禮物本身,而是想要禮物的“精心準備”,想要伴侶對我足夠的重視。
《親密關系》讀后感2
親密關系不僅僅局限于愛人,也包括家人,閨蜜。當我們和我們在乎的、在乎我們的、我愛的、愛我的人發生沖突時,要學會站在愛的角度解決問題。你憤怒,走不出來跟你兒時的'記憶有關,你會想起之前相似的情況,而我們往往會將這種情緒轉化給親密關系,以求得一時解脫。只要是感情都是需要經營,何況不同于普通的親密關系之間的感情。所以,如果你在乎他,就用愛去解決問題,不要冷戰,用一顆真誠的心互訴衷腸,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面對事情,不要以家庭慣常的方式解決。循規蹈矩不會給你帶來快樂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要過分在乎自己的感受。你難過不代表別人會好過。如果想要一份長久的感情,多一點體諒,多一點換位思考,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架子。不要在乎自己付出多少。如果你愛這個人,那就無私一點,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就是這個道理吧。親密關系中,少一點競爭心理,關系才會更親近。以上是讀完之后此時所能想到的感想。大概就是這樣了,完
《親密關系》讀后感3
尋求親密關系的路會很苦,很難。可是當人們在尋求過程中小有收獲的時候,簡直會得意忘形。然而,好景不長:一次又一次的權力斗爭會徹底擊垮改變的信心,再一次陷入絕望的境地。
前進的腳步不會停止,總會有什么事情發生,使人重又燃起對親密關系的好奇心。于是,連續三天、多次聽樊登老師的領讀,12遍,一字一句,深深領會,慢慢覺知。并且,再一次拿起《親密關系》這本書,一口氣看完。
“跟我來吧,把昨日忘掉。走出你的.心,向外跨一大步。”——哈特
親密關系經歷月暈現象——幻滅——內省——啟示,到達新的起點。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你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每一個階段,最后才能體驗到真正的親密關系,但事實上,親密關系之旅可能隨時來個大轉彎,躍入完全不同的知覺層次,而讓人直達終點。
而我的看法和感觸是:幻滅、內省、啟示經常往返于你的感受當中。有時讓你興奮,有時又使你沮喪甚至絕望。讓你以為之前的一切努力都白費了:一句話、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把好不容易有所改善的親密關系,瞬間打回原形。
學習的路當然曲折,且布滿荊棘。我們必須努力克服時不時都來騷擾的“沮喪”和“絕望”,用愛填滿內心的空虛與無助。“人必須不斷地從錯誤中學習,才能進入天堂。”今天,跨過內省與啟示階段的很多原理與案例,先把作者寫在書籍末尾的短詩送給大家。
因為每次聽到末尾,都會兩眼含淚默下決心:帶上愛,向未來。
《親密關系》讀后感4
年輕時,每個人都一刻也不得閑,都在忙碌都在追名逐利。可是,當我們追逐的某個自以為很重要的目標達成之后,這個目標便顯得一點兒也不重要了。于是,我們又轉而追逐下一個遙遠的目標。
不管我們有沒有達成追逐的目標,很少有人停下來問問自己:這些目標到底值不值得我花時間去追逐?
年輕時,“做事”就是我們全部的生活,因為只有那樣,我們才覺得自己有用、有重要性,人生也才有目的,但我們還是常常感到空虛。
但是,自古以來所有的圣賢之人一直在嘗試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是什么樣的人。”
在精神導師馬哈拉吉年輕時,有人問他英文中最重要的字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允許”(LET)。在說這話的時候,他一定早已突破親密關系的墻壁,體驗過“墻外的生活”,因為靈魂關系的關鍵,正是“允許”。
當然,這不是要我們整天呆坐著無所事事,而是要讓我們明白:我們所做的事,應該是聽從心的引導而做的事。如果我們能明白“允許”的道理,那么我們所做的事就是出自靈感、創造性的想法,以及啟示。
“為做而做”與“允許”之間,生活的質量有很大的差異。“允許→→接受→→容納→→愛”,這是我們愛自己、愛家人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靈魂關系中,我們所要練習的不是做事,而是允許。溝通不再依循公式來進行,而是讓我們心中的直覺、靈感以及揭露真正感覺的明燈來做我們的引導。
《親密關系》讀后感5
大部分人在經歷了親密關系的月暈和幻滅階段后,仍不明白在靈魂的層面上發生了什么事!親密關系的精神生命是從內省開始的!
01、內省階段-制造“受害者監牢”
內省階段是最丑陋的,你覺得伴侶不再迷人,把親密關系看作無形的`監牢。你在自己制造的“受害者監牢”扮演著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的角色,三者角色之間轉換,傷人傷己!
02、穿越監牢墻壁
三種看問題的角色只能惡化問題,你必須跳出受害者牢籠,以純真心來發問,獲得靈魂引導!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沒有什么問題是大到愛無法解決的!
03、內省終極目標
檢視自己內在的所有想法和感覺,用愛來面對它們!
04、啟示階段-擺脫小我
無條件的愛,擺脫小我。你永遠也不要去尋找、追逐或贏得愛,因為愛不會躲藏,不會跑走,也不會向你要求任何代價。你只要在心里為它留一塊空間,愛就會自然地注入你心中!
05、自我超越
一段關系的目的不是給與與接受彼此的愛,而是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就是一直以來所尋找的愛!
親密關系,是通往靈魂的橋梁!
《親密關系》讀后感6
這本書的前半部分蠻吸引我去探尋答案的,后面的1/4幾乎是刷完的,有點失望。
我比較喜歡的幾點:
親密關系的四階段:絢爛、幻滅、內省、啟示
任何一段愛情都會經歷生老病死。這四個階段讓我放下對愛情不切實際的幻想。
在親密關系中,“確認自己的重要性”這點是我之前沒有想到的。
放下自己的立場,對方自然會改變他的立場。任何一個沖突并不一定要爭得魚死網破,一定會有一個雙贏的方案。這是我最喜歡也最想在我自己的親密關系中去嘗試的一點。
我不喜歡的幾點:
作者過于絕對的認為童年時期我們未滿足的需求與創傷決定了親密關系的模式。我同意童年時期的經歷對親密關系的模式影響很大,但是在我們面臨親密關系中出現的問題時,并一定非要處理過去未滿足的需求與創傷,也可以針對當下的狀態,并且除了關注問題之外,也能關注到這段關系中積極的一面。
作者過于強調投射。你討厭對方的每一點都是你自己特質的`投射。
我以為作者會對他所提出的一些問題給予很好的建議,讀到后面很失望,因為無非是追隨你的內心,你的靈魂,真理,然后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在舉自己的例子時,說到自己是受到了“天啟”,還說自己有這方面的能力。那我只能說,我和作者不是同一個物種。
綜上,這本書還是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但是最多只能在認知層面上,具體實踐方面提及的過于虛了。
《親密關系》讀后感7
“我們通常會把自己從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滿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在那個愛我們、讓我們覺得特殊的人身上,覺得有了他(她),這些需求都會得到滿足了。”
“責怪他人、批評他人行為、指責他人不愿改變,其實是一種輕而易舉的手段,能夠簡單地利用道德批判,將自己提升到一個高于他人的位置,也使我們擺脫了自身的不安。”
克里斯多福將親密關系(主要是愛情)分為四個階段:月暈,幻滅,內省和啟示。在這方面,他的觀點和《少有人走的路》中愛這一章有些相似,愛情在起初是熱情狂喜與極樂,一切那么美好不存在任何缺點,這個階段的愛愿意為對方做任何事。進入到第二階段后,矛盾爭吵開始產生,你甚至會覺得在對方身上找不到任何吸引你的地方。一直到第三階段,親密關系能夠讓你找到機會直視自己的內心,由此可以發現多數爭吵的源點是人在逃避內心的痛苦,而那個痛苦多半是你幼時或者曾經的求而不得。如果你有勇氣正視過去的痛苦,那么就有機會進入最后一個階段,看到自己的本質得到啟示。“尋找親密關系,尋找真摯的伴侶,其實是在尋找自我。”
如果要衡量從這本書里學會了什么,還很難,時至今日無論是親密關系還是人際交往,從書里到實際運用還是一個磕磕絆絆的過程,時常感覺挫敗在于讀過的.書聽過的道理看過的經驗不少,卻還是碰到那么多焦頭爛額挫敗憤怒的事,直到看到這句話“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親密關系》讀后感8
我女朋友今年22歲,經常洗澡的時候讓她爸爸給搓背,我說過幾次她還說我想得太多,大家覺得這樣的情況正常嗎?
問題下面很多網友們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覺得正常的,覺得很多時候爸爸和女兒之間的關系確實是能夠好到一個很親密的程度,雖然說在別人看起來有點太過了,但是在當事人心中,是完全沒有什么不良思想的,僅僅就是親密而已;也有覺得不正常的,就算是女兒和爸爸再親密,一些情侶間才能做得事情最好也不要做了,要不真的影響不好。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這件事情的,反正開心爸爸覺得是不正常的。一直以來爸爸和女兒的關系,都是親子關系的一個“雷區”,有很多人前赴后繼的“趟雷”。
比如之前黃磊給5歲的多妹洗澡,盡管多妹穿的還比較嚴實,就這網上面還是掀起了一陣“爸爸該不該給女兒洗澡”的討論;貝克漢姆和7歲的女兒親吻,也是直接上了熱搜,同時“爸爸該不該和女兒親吻”的'新聞也火了起來……
盡管黃磊和貝克漢姆本意只是為了表示,自己和女兒之間的關系很親密,爸爸很愛女兒,女兒也很愛爸爸,但這種稍顯親密的行為,還是讓很多網友們覺得不妥。由此可見,在我國,父女之間的親密關系是真的需要認真對待的。
《親密關系》讀后感9
我覺得這是一本將“親密關系”歸因的書,但在字里行間對如何處理親密關系給出了方向性的指導。具體如何處理,目前我仍然認為NVC是實用性最好的方法,兩者結合著參考、印證、理解讓我收獲很大。
總體感覺書中蘊含了很多個體心理學的影子。作者也表露出親密關系只是人際關系中的一種,他也希望大家通過梳理親密關系,最終達到自身與社會關系的和諧發展。我覺得這點與個體心理學的最終目標不謀而合。
作者將親密關系分為五個階段——月暈、幻滅、內省、啟示、靈魂。我分為三個任務——擇偶、交流、升華。無論是五個階段還是三個任務,都存在一條看不見的線將它們串聯起來——原生家庭/童年經歷。原生家庭、童年經歷都是客觀存在的,而這些客觀對我們主觀形成的影響后果——信念,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親密關系中的“問題”幾乎都是雙方行為碰撞出來的,行為是由信念指引的,信念是由我們對經歷進行詮釋后得出的結論。按照這個邏輯,解決“問題”的終極秘密武器,最終將導向重新審視兒時的'經歷以及當時自己所做的決定。有意思的是,只有當自己的某些意識蘇醒,并接納和承認某些“真理”后,才能進入“審視”階段;同時堅持“審視”狀態也是個需要練習的技能。
《親密關系》讀后感10
1、如膠似漆
小麗依偎在小捷肩頭,新做的頭發如瀑般美麗,散發著淡雅的清香,吃著棉花糖。小捷摟著小麗,用手指擦去她嘴角的糖沫:“寶貝,慢點吃,瞧你,吃得像白胡子老頭......”
2、新婚燕爾
小麗學做小捷愛吃的.紅燒雞,小捷從身后抱著她,小麗撒嬌:“討厭,讓人家怎么做飯嘛!”不小心,雞燒糊了,小捷勇敢地吃了一塊,“沒事,就當今天買了只烏雞,味道真不錯!”
3、柴米油鹽
婚后第三年,小麗下班進家,小捷躺在沙發上看手機。“老婆,晚上吃啥?”“你怎么不做飯?我又不是你雇的老媽子!”“你吃槍藥啦!愛做不做,不做我出去吃!”“砰”摔門而去。
4、期望需求
小捷回來,“老婆,剛才是我不對。小時候我媽總罵我,我一看到女人兇就來氣。我買了你最愛吃的魚香肉絲,趁熱吃。”“老公,今天領導批評我報表做錯了,我晚上給兒子喂奶睡太晚了頭疼,我不是故意的嗚......”
5、親密關系
小捷把小麗摟在懷中:“以后我給孩子沖奶粉,你好好休息。”小麗的頭發早已剪短,兩天沒洗還有點味兒,可是愛和理解,讓他們更親密。
你是小麗(理),還是小捷(解)?
《親密關系》讀后感11
首先,幻想促進了浪漫。洋溢著激情的愛人們往往會將他們的伴侶理想化,縮小或忽略那些使他們止步不前的不利信息。新奇也能為新確立的愛情關系注入興奮和能量。這種新奇對性喚醒的影響稱為“柯立芝效應”。浪漫的夫妻一起參加新奇、興奮的活動會讓他們彼此更加相愛。浪漫因新奇、神秘和危險而繁榮;卻因熟識而消亡。持久的浪漫不過是自相矛盾的說辭。愛情的激情成分比親密和忠誠會更快地發生變化,這就意味著浪漫的愛情也會發生改變。
浪漫激情的三個重要因素—幻想、新奇和喚醒—一般會隨著歲月流逝而減弱。所以浪漫的愛情亦會日益消退,當然,浪漫在很多愛情關系中并不完全消失,但它的確一般會降低到低于起初夫妻決定結婚時的水平。促使人們結婚的愛情和使人們數十年廝守在一起的`愛情并不一樣。親密比激情更為穩定。因此,相伴只愛比浪漫之愛更穩定。你只要投身于同時是好友的愛人。你還可以有目的、創造性地防止可能損害滿足感的任何厭倦情緒。在婚姻生活變得沒有情趣、難以讓人興奮或者沒有挑戰時才會滋生厭倦,厭倦是愛戀和滿意的對立面,如果不再有新奇,就去創造更多的新奇。不要停止尋找新穎、吸引人的共同娛樂的好方法。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為維持愛情關系的基礎。培養與愛人之間的友誼。努力保持新鮮感,把握住每一個與配偶共同進行新奇探索的機會。如果對愛人的欲望漸漸演變為平靜而深厚的情感,不要覺得奇怪或失望。這種幸福結果可能會讓你成為幸運的愛人。
《親密關系》讀后感12
你的親密關系伴隨幫助你更加認識自己,進而療愈你的創傷,最終找回真正的自己,因此親密關系是通往我們靈魂的橋梁!
親密關系過程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絢麗,幻滅,內心和啟示。
很多人都會覺得奇怪,為什么當初在絢麗期愛的死去活來的兩個人,在幻滅期可以形成陌路或仇人!
用最簡的語言來說,就是我們通常會把自己從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滿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在那個愛我們,讓我們覺得特殊的人身上,覺得他們這些需求都會得到滿足!
其實這種投射是把我們理想父母的原型圖射在對方身上。
當然,世界上不可能有人能滿足你所有需求,填補你從小以來的匱乏?
然而愛情是如此的盲目,我們的頭腦也是會愚弄我們的',在戀愛初期,我們最欣賞對方的優點,可能到了后期,正是我們想離開他的原因。
其中的關鍵就在于我們以為對方擁有我們幸福快樂的鑰匙,竟然膽敢不給我們,克老師用了很大的篇幅讓我們知道,在幻滅期我們和伴侶用什么樣的偏差行為來進行權力斗爭,讓對方去屈從,讓我們自己快樂!
【《親密關系》讀后感】相關文章:
《親密關系》讀后感01-07
親密關系讀后感12-26
親密關系讀后感12-29
《親密關系》的讀后感05-16
(熱)《親密關系》的讀后感05-18
親密關系讀后感范文09-07
讀《親密關系》有感06-14
親密關系讀后感8篇03-05
《親密關系》讀后感8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