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活著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著讀書心得1
讀完余華作品《活著》,一聲嘆息......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這是一個歷經人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的戲劇。
《活著》講述了福貴一生悲歡,起落衰盛,讀它,我們更加能領悟活著的更深層次的意義。
人要靠記憶來慰藉、要靠傾訴來釋然、要靠平靜來概括、要靠回首來徹悟。
徐福貴本來是地主家的少爺,從小錦衣玉食,過著很多人都向往的生活,越是有錢,內心就越浮躁,尋找生活中的刺激,開始留戀煙花之地,煙花柳巷太過柔情,而賭坊才是富家公子的揮金之地,賭場上的輸贏就像是夢一場,毫無定數,殊不知,他正在一步步毀了他的人生,為了償還賭債,福貴家變賣家產,父親并沒有大打出手,相反他的父親很平靜,外表的平靜實際隱藏了內心的波瀾不驚,福貴父親的死,恰恰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
家珍,是陳記米行老板的女兒,家珍的父親是縣商會的會長,可以說是系出名門,福貴對她一見鐘情,可在懷孕期間,福貴并沒有好好善待她,家珍挺著大肚子去賭坊找福貴,跪下求他不要再堵,福貴打了她,并喊了兩個人把她丟了出去,看到這段,內心氣憤極了,嫁給福貴六年,他放蕩不堪,很難相信家珍對福貴有多么深刻的感情?總結出來是由于當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思想導致。可見一個人的思想是多么的重要。家珍從賭坊出來,走到父親家門口,并沒有進去,而是自己徒步十幾公里走回到了福貴家。她是堅強的,她不想麻煩別人,哪怕是她的親生父親。
福貴總算是安分了,揮金如土的日子也過去了,當他慢慢領悟活著的真諦,又多了一份離妻之痛,家珍的父親敲鑼打鼓的接走了家珍和肚里未出生的孩子,福貴沒有多說一句話,男人一旦犯錯,真的很難被原諒,福貴心里明白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所以家珍走的`時候,他是沒有理由去挽留的。
福貴從龍二那里租來了五畝地,開始學著去種地,他哪里干過這般粗重的活,為了生病的母親和年幼的女兒鳳霞,他開始學耕地,看著身邊的親人跟著自己受苦,親情是人內心中無形的線,看著親人為自己所累時,內心那種自責會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家珍這個女人實在是太善良了,最終還是帶著兒子有慶回到了福貴身邊,家道中落、父親的離去,福貴也慢慢領悟活著的真諦,看到家珍和有慶出現在自己的面前,福貴簡直不敢相信,女人是水做的,有太多的柔情和牽絆,而女人也是堅強和執著的,有太多的深情。人在擁有的時候,很容易忽略她的存在,讀后感在她失去的時候,才惦記她的好,當我們擁有的時候,一定要學會珍惜,錯過了就是一輩子的遺憾。此時的福貴再也不會毆打他的妻子,而是更加的疼愛,他們的生活再也不是錦衣玉食,而是過著粗茶淡飯簡樸的生活。
人生總是充滿了喜和悲,福貴的母親病倒了,生病總要醫治,福貴進城找大夫,卻被抓去做了壯丁,福貴離家越來越遠,在戰火紛爭的年代,很多戰士唯一的愿望就是:活著、回家。然而福貴也不例外,之后他遇到了解放軍,終于回到了家,看到家中的妻子,一對兒女,那種心情無法言表,在福貴離家沒多久,母親就去世了,鳳霞因為生病沒錢醫治,變成了聾啞人。這接二連三的打擊,再堅強的人也會被打的無處遁形。
然而上天并沒有眷顧他,殊不知又給這個家庭重重一擊,縣長的妻子生產急需輸血,有慶的血型符合,有慶最終因輸血過多致死,福貴內心的希望被一盆水澆滅,看著自己的兒子躺在冰冷的病床上,內心的那種絕望已經是不可言表......
鳳霞嫁給了二喜,沒過多久鳳霞傳來了喜訊,可鳳霞在生下兒子苦根后也離開了,無疑給這個支離玻碎的家庭又是重重一擊,沒過多久家珍也離開了,二喜也在一次事故中離開了,只剩下福貴和苦根相依為命,結果苦根豆子吃多了,撐死了......看著身邊的親人一個個相繼離世,只剩下福貴一人,他懷揣著思念,忍受著寂寞,最后只有一頭老牛和他相依為命。
經歷的越多,徹悟的就越深,那是一個動蕩的年代,不民主的年代,福貴的一生雖然超越了生死,但難以超越那個悲催的時代,福貴的悲慘人生只不過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
人為什么要活著,這是一個很古老的問題?我聽過一句順口溜是:活著就是吃飯、睡覺、打豆豆。生活的意義,每個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有的人認為是為了孩子、為了責任、為了使命、為了愛、為了藝術......或者生活本身就沒有意義,就像加繆說的,生活就是“荒誕”。
實際上自己的生活別人很難去懂,別人的生活自己也不會去懂,在這個時代,我們都要好好活著,真實的活著。
活著讀書心得2
喜歡夜的黑,那是屬于自己的時間,仿佛一切都慢了下來,安靜獨坐一隅,敲擊鍵盤跳躍的字符所帶來的溫暖和踏實。
如果一個作家沒有透徹的感悟,也寫不出來讓我們有靈魂震顫的作品來,我一直認為在文字的流淌中,抒發作者的是一種情懷,讀一本好書,尤如和作者促膝長談了一次,心靈的感悟與碰撞。
而每一部作品都是源于生活,余華先生所著的《活著》就是建立于一首歌的感動之上。當他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離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而寫,書中主人公福貴面對種種的困境,一個個親人的離去,現實的殘酷已經身心疲憊,讀到這時我認為一個正常的人是無法堅持下去了,然而他依然堅強的活著,對世界樂觀的態度,沒有一句報怨的話,他不需要別人的同情,他只是盡力完成他本就應該完成的事情,讓我們明白,活著更多的是忍受,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用積極向上的態度對待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人的內心的強大超出我們的`想象,沒有不可能,只有你自己放棄了自己。
楊絳先生說: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福貴的一生在我們眼中是悲慘的一生,而在他的世界里更多是這就是生活,生活不管怎樣對待我,我依然要堅強樂觀的活著,與別人無關。
跨過去,不管是陽光還是黑暗,都是嶄新的開始,去迎接一切生命所賦給我們的,正如福貴一樣,面對一切,只為自己,在什么境況下,都不放棄,去承擔,去忍受,不報怨,都要堅強的活著,只為活著的本身而活著。
活著讀書心得3
第一次接觸到《活著》這本書,是因為偶然間看到了一位名家的推薦書目,從那時起,我仿佛就與這本書有了不解之緣。家中的書算不上多,但少說也有幾百來本了,可我卻尤其鐘愛這本書。要說原因,或許就是因為福貴的一生給我感觸特別深吧。
或許有人會說看不懂《活著》這本書,而事實上它不過是講述著一個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做的事情——活著。
由于賭博,本來錦衣玉食的福貴少爺,一夜之間傾家蕩產。從此福貴就像被命運拋棄在某個暗無天日的角落,痛苦地喘息著。有時候,我們彷佛看到了希望:鳳霞結婚懷了孩子、年少懂事的有慶是長跑第一名……但是命運的`利劍還是無情的揮向了福貴。福貴眼睜睜看著自己深愛的人一個一個的死去,只剩他一個人孤零零的活著,他親手埋葬了他的所有親人,與一頭老牛相依為命。就是這樣,我們的心也被一次一次的戳痛。
書中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活著不是為了外在事物而活著,而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活著是一種本能,是生物本源中對生命的敬畏與向往,活著是純凈美好的,是本真質樸的,人就是為了活著而堅定不移地前進,不論前方是黑暗還是光明,是荊棘密布還是鮮花綻放。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在活著本身面前,其他一切都不足以成為理由。
世人總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是我想真正嘗足了那百分之八十的苦事憾事的人卻是極少的。世上的人,無論身在何處,都在與周圍的世界接觸周旋,明爭暗斗,都有自己的掙扎。當你開始抱怨社會越來越不近人情,世界越來越冷漠之時,你有沒有想過其實是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越來越差了呢?你貪于安逸,貪欲享樂,才會在受到一點傷害時覺得世界不公,活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活得離主流越來越遠。
余華用他獨特的寫作方式直戳讀者的心。我時常在想,為什么福貴沒有選擇自殺呢?他在經歷了這樣的不幸之后,為什么沒有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呢?他不會感到孤獨嗎?我想,福貴是孤獨、痛苦、絕望的,可是余華偏偏要讓福貴活著,或許對于福貴來說,活著僅僅只是一種狀態罷了,他的心經歷了太多苦難,已經變的波瀾不驚,也正是這樣,他才有了面對人生的勇氣,才能夠平靜的度過人生的黃昏。
夕陽下伴著余暉,一個瘦小的身影牽著一只老牛,漸行漸遠……
活著讀書心得4
其實還在學校上學時就聽說過《活著》這本書,自己卻遲遲沒有刻意的接觸。近日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哥哥去上幼兒園,妹妹被外婆帶出去玩,難得幾分空閑,在書房隨手一翻,便深深的陷入主人公曲折的命運之中。三個多小時,我一直隨著主人公的命運跌宕起伏,直到書一頁一頁的被翻完。晚上等孩子入睡后,我又把同名電影翻了出來,可惜由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通常都不會比小說出色。相比之下,雖然有葛優賣力的演繹,但是電影還是顯得太溫柔,張藝謀對主人公的闡述太仁慈。
活著,還是死去?
由于賭博,本來錦衣玉食的福貴少爺,一夜之間傾家蕩產。從此福貴就像被命運拋棄在某個暗無天日的角落,喘息著痛苦著。有時候,我們彷佛看到了希望。鳳霞結婚懷了孩子、年少就懂事的有慶是長跑第一名,盡管簡陋但是也有歡快,絲絲的暖意時時沖上心頭。但是命運的利劍還是無情的揮向了福貴。福貴無奈的看著自己深愛的人一個一個的死去,我們的心也被一次一次的戳痛。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也是我記憶最深刻的。
我腦海里的有慶是這樣的.:炯炯有神的眼睛、短短的頭發、笑起來有酒窩、總是向著陽光的方向奔跑。看到他仿佛就看到了希望。在他看來,生活艱辛沒什么!他熱愛生活就像熱愛他的兩只小羊一樣,單純且美好。終于,有一天,有慶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彷佛有一道曙光射進了福貴家,一切都在變好。
突然有慶死了,冤枉且荒謬。由于有慶血型和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被抽血過多而死!
噩夢在延續,讀者看到所有的絲絲的溫情和點點的希望,都被一個個悲劇扼殺在了搖籃里。
所有的一切都在變冰冷和麻木,只剩福貴平淡的敘說。
我們為什么要活著?
余華用他的筆桿直戳人性的弱點。福貴為什么不去自殺?我們有時候會想。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悲劇,無奈的看著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相繼離去。他不應該絕望嗎?他不應該對生活失去信心了嗎?他不應該很孤單嗎?我想,福貴是絕望、痛苦和孤單。余華偏偏讓福貴活著,這活著是一種折磨,也是一種涅槃。
活著讀書心得5
“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福貴用他粗啞的嗓音唱出了他一生的凄涼。
回想富貴的一生,年少輕狂,吃喝嫖賭,干盡浪蕩事,最終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父親去世,全家人陪著一起過起了貧窮老百姓的苦日子。萬貫家財的消失換來了他的浪子回頭,他決定改過自新,本分的當農民,擔負起這個家庭的.責任,卻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在當兵期間認識了春生,這種相識也不知是福是禍。
兩年后福貴被共產黨俘虜,才有機會重新回到家里,這兩年他的老母親過世了,孩子長大了不少,也很懂事,生活還挺有希望。但是好景不長,兒子因為救縣長夫人獻血過多而死亡,縣長就是之前當兵認識的春生。女兒鳳霞雖然機靈漂亮,懂事也賢惠,卻因為小時候的一場高燒變成了聾啞人,后來在醫院生孩子的時候死去了,已經經歷了兩次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痛。這樣的打擊并沒有停止,不久之后他的妻子家珍,承受不了打擊,離他而去。沒過幾年,女婿二喜又因一次建筑事故,被水泥板砸死了。現在全家就只剩下他和小外孫兩個人,但是命運覺得給他的痛苦還不夠多,再一次奪走了他只有6歲大的外孫的生命。
他的一生經歷了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女兒,女婿,外孫身邊所有親人相聚去世,他有太多的不幸,悲傷和痛苦。
錢財是身外之物,散盡之后還可豁達一笑,因為身邊還有親人的支撐,那么失去了親人就沒有了支撐,他后半生就是在不斷的忍受著,每次燃起希望又一次次被掐滅,經歷的越多,徹悟的就越深。
人為什么活著?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沒有什么確切的答案。余華這樣說,活著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著的人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活著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我們此刻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和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但是想想福貴那種生離死別的痛苦,這些都不算什么。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著就好,只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事物而活著。活著就是一種責任,活著就是一種希望。
活著讀書心得6
最早接觸《活著》這部作品是跟著外公外婆看由此改編的電視劇。那時的我,年齡尚小,卻被這部劇吸引了,并且為它哭過很多次。后來看了一遍小說,與電視劇有些出入,但傳達的主要內涵并無變化。
近來,在健健那里又看到了《活著》這本書,便借來又重溫了一遍。小說主人公富貴年輕時是地主兒子,用今天的話來講算是一個"富二代".因賭博輸掉了全部的家當,淪為一個貧窮的農民,在歷經自己的兒子、女兒、女婿、妻子、孫子相繼離世的悲痛后,富貴頑強地活了下來,感悟了一個人活著的意義。
最令我為之感動的是富貴的女人家珍,在家境富裕的時候,富貴整天在縣里吃喝嫖賭,對懷有身孕的.家珍拳打腳踢。家道中落以后,家珍并未離開富貴,而是不顧父親的反對抱著剛滿半個月兒子回到了富貴貧窮的茅屋里。富貴好幾次說家珍是個好女人,娶到他是他這輩子的福氣。他遺憾沒有讓她過過一天好日子,但我想家珍是幸福的,因為日子雖不如以前的富裕,但富貴的心卻落到了她的身上。在家珍臨終前,她對富貴說:"若有下輩子,我還嫁給你。"他們是不幸的,看似一無所有,實則擁有一切,幸福也許跟錢沒有關系,只要一家人的心是在一起的,那么憑借自身的努力,在困苦中也能品味幸福的真諦。最重要的是人的心能不能相偎相依。若能,怎么樣都是幸福的。
富貴從富家公子淪落到中下貧民,又接二連三送走了自己身邊的親人,先是兒子因給縣長夫人獻血過多而身亡,接著女兒難產死亡、妻子也終于熬不過身體因病而逝去,最后女婿與剛滿五歲的小孫子也跟著去了。這個過程便是富貴的一生,其中反映出當下時代農民的苦難生活。生活是苦的,但幸福好像沒有缺席。所以余華先生在敘述這個故事時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既由富貴在暮年之時在田埂上向一位年輕人講敘他的一生。余華說:如果采用第三人稱則有可能使這樣一種人生只有苦難而沒有幸福了。在夕陽斜照的田埂上敘說他的苦難人生,如果你覺得只有苦難,那么你去看看他平和的敘述,你便可以想象他眼神的柔和,然后在他趕著牛兒離去的時候,感受到他平靜的幸福。人性的光輝與溫暖就在這里彰顯。
活著讀書心得7
一生有多久呢?又有多少事呢?徐富貴是一個地主家的浪蕩公子,他的一生歷盡滄桑和磨難,演繹了在人間的一幕幕戲劇,可笑可悲可嘆,也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讓我對眼前的生活更加積極樂觀和珍惜。
富貴在賭場有多么瀟灑,在生活中就會有多么的拮據,可笑的一幕是富貴出門都會有一個胖女人做他的“人肉的士”,把紈绔子弟的形象展現的淋漓盡致。賭資耗盡的時刻也是富貴脫離公子哥的時刻,妻子孩子回了娘家,家業被抵債,父親被氣死,一瞬間失去了所有。被生活打壓的富貴選擇茍且生活,在路邊擺攤,生意慘淡,就在無力生活的時候,上天又給了富貴新的希望,妻子看到富貴不再賭博后,便決定和富貴好好生活,還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取名有慶。生活是要積極向上的,努力就是結束不好事情的利器,也是好運氣的最佳砝碼。
為了過上好日子,富貴將唱皮影戲的愛好變成養家的生計,給他貧困的生活增加了一絲希望,可見有個興趣愛好是多么的重要。一絲希望不足以抵抗起生活的波折,在一次皮影戲演出中,富貴被國軍抓了壯丁,為了活命,他在戰場上學會了投降,舉著雙手等待被俘虜。生活中遇到問題時,不必過度煩惱,低頭或者認輸反而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比如中學階段正是學生思維成型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生的叛逆期,可控范圍內的低頭,反而會讓學生更快融入和了解家庭、社會及生活,進而減少不良事物的影響,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上。
戰爭結束后,富貴也回到了家,繼續做家里的頂梁柱,也看了龍二處決,心中暗自高興,如果不是賭博輸掉了家業,現在挨槍子的肯定是自己,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日子剛有了盼頭,更大的厄運也來到了這個家,為了給縣長老婆輸血,有慶被醫生抽干了血,死在了醫院里,富貴發瘋似的哭著、喊著,用盡一身的力氣掙扎著,是那么的有力,又那么的無力。看到這里我留下了眼淚,心里對無良醫生充滿了的憤怒,醫院本是救死扶傷的地方,卻被一些為了討好上級的人制造了一起命案。這不是事情本來該有的樣子,但富貴只能默默接受。
鳳霞也到了該出嫁的年齡,但受限于不能說話的缺陷,一直沒有人提親,在鎮長的撮合下,嫁給了一個殘疾工人二喜,婚禮上大家唱著革命歌曲為新人祝福,鳳霞卻唱不出來,臉上幸福的微笑已將內心的喜悅毫無保留的透露出來,秋去冬來,鳳霞懷孕了,可是命運弄人,生孩子時大出血,要了鳳霞的命。富貴曾勸春生的話,此刻用在了自己身上“日子還長著呢,不管怎么著也要熬著”。帶著有慶愛吃的餃子和外孫的照片,按時到子女墓前默默的陪伴也成了富貴老兩口余生的大事了。
一生有多久呢?我們的人生就如同河流一樣不斷的流淌著,變化著,珍惜生命中的人和事,一生就會長久不斷,一不留神就失去了美好的時光。一生又有多少事呢?富貴青年喪父失去了家庭的庇護,中年喪子失去了對未來的憧憬,老年喪女失去了僅有的依靠,但始終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正如余華所說“活著,他的力量不是來源于喊叫,也不是來源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活著讀書心得8
《活著》是一部講述從解放戰爭后期到七十年代末期是一位中國農民的苦難生活,書中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去承受巨大的痛苦;“活著”如此一個簡單的字眼,卻承載著太多太多,更多的是滿滿的幸福感。
這本書以時間為線索,講述了福貴悲苦的一生,可在這樣悲苦的日子里,一個個親人離去,衣食毫無著際,他卻依然堅強的活下來了,在那樣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每天都有著無數的人病死、餓死甚至自殺,可福貴還是勤勤懇懇活到最后。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么都沒有,可福貴自己的角度,他苦難的經歷里卻充滿著歡樂,他有過一個賢惠的妻子,還有懂事的兒女,還有不離不棄的黃牛…"有些人活著但他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但卻依然活著"說的就是福貴這種精神,盡管最終他和他的老牛也會死在哪塊田埂上,但他這種積極樂觀的人生觀是延續的'。他活在一個殘酷孤獨的年代,見證著中國革命發展,從戰火硝煙到卸甲歸田,他歷經了滄桑坎坷,看透了人世悲涼,卻依然堅強的活著,和他唯一的親人福貴。
羅曼·羅蘭曾說過:“人生應該有兩盞燈,一盞是勇氣的燈,另一盞是希望的燈。”我真心覺得福貴是苦難中的幸存者,他心懷這兩盞明燈,指引著他堅定的走下去。無論是有慶輸血時蒼白的面龐,還是鳳霞被迫送走時簌簌的淚水,一切的不幸都被放下,埋藏在心靈最深最靜的角落里。福貴用行動向我們闡釋了生活的真理:人生的道路,即使坎坷難行,你也只有一如既往的走下去,最終無悔而去。余華用一位農民凄涼的一生告訴我們人世間的可貴,生命的窘迫絲毫不會降低親情友情愛情的濃度,最重要的是擁有了快樂,多快樂一分鐘,生命就少了一分遺憾。
在一片黑暗中,卻總有一些東西在閃閃發光,這光芒雖然微弱卻足以給人以安慰和希望,家人的寬容奉獻,相依為命,勞動者老實勤奮,任勞任怨,都讓人感動敬佩。但有時現實卻無比殘酷,連這為數不多的美好,都會被毀滅。可人總要生存,我們還是會選擇活著。雖然不知前路如何,一直走下去卻是我們必然的選擇,有時作出選擇就意味著勝利。縱然要擔當眾多難以承受的苦難,但是依然要堅韌頑強。就像是福貴,盡管風雨飄搖,但他從未倒下,帶著已被時間沖刷成黑白色的回憶,牽著那條新買的老黃牛,仍能從容的漫步與夕陽下,淡然地講述過往。我想,這應當便是堅持的結局,生命的力量吧。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與我們的無聊和平庸,幸福和苦難。"
活著讀書心得9
讀過不少余華的作品,曾經被《在細雨中呼喊》深深折服。今日用了整整一個下午讀完了《活著》(自己很早買過這本書,被人借去未還,前天在F同學家借來了該書),卻沒有收獲預期的精彩。說實話,讀著這部公認的悲情小說,我沒流一滴眼淚,那種沉悶、略顯失真的情節,讓我在躺椅上幾度犯困,有些章節我是跳讀過去的。之所以足讀,一是出于對余華同志的敬重,二是逼迫自己做一番思索,再寫一篇讀后感上傳博客,否則,我對它的一點點感覺很快就會煙消云散。
這是一部史詩般的作品,它借一位老農之口,用平平淡淡的語言,敘述了一個家庭在二十世紀四十年月到七十年月之間所遭受的災難,讀者可以從中看到抗日戰斗、解放戰斗、新中國成立、xxx時代、改革開放初期等歷史背景。仆人公福貴的一生也是現代中國的演化史。
回頭浪子福貴經受了人生最大的苦痛,父母、妻子、兒女、女婿、外孫等全部至親至愛的人相繼死去,他的心底其實在滴血、在哭泣,但他仍舊奇跡般地一次次挺過來了,依舊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在風燭殘年之際,依舊歡樂地與老牛為伴,沒有一絲的懊喪。在他的臉上,你看不見生活有多么的困難,看不到對世道人間的厭倦,有的只是歲月留下的滄桑,有的只是他帶給你的'人生取向。
福貴老人也是廣闊中國農夫的一個縮影,他的身上遺存了太多的優良品德,勤勞和善、任勞任怨、樂觀堅韌。正是很多像福貴這樣的老百姓,我們的國家才能在那無盡的災難中挺過來。他們為國家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呢?唯有幾餐溫飽與一絲憐憫。
福貴沒有由于親人的全部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在歷經了那么多令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后,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或許并不知道什么是活著,他只知道活著就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只是很純粹地為了活著而活著,活著就是這么簡潔。而世上卻有很多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著只為了幸福,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名利,只為了愛情……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或轉變不了命運時,就輕易與世界說再見。
《活著》是一面人性的鏡子,它讓我們懂得了人為什么活著?“活著的力氣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攻擊,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賜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凡。”“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無論生活多么凄慘,人都要堅韌地活著。只要活著,就有盼望。只要活著,就是成功。
活著,為自己,為愛你和你愛的人。
活著讀書心得10
生活屬于每個人的感受,不屬于任何人的看法。余華說這可能是二十多年來寫作給予他的酬謝。而這也是閱讀這本書給予我的酬謝。
簡潔的語言道出人生無常,第一人稱的敘述化幸存為生活,小說的一氣呵成創造了故事和神奇,這的確是一本非常成功的小說,它使我產生共鳴,感到震撼。活著——多么簡單又多么難的兩個字,但它也卻充滿了力量。余華是這么解釋的:它的力量并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我突然有些理解了為什么說平平淡淡才是真。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現實里總會經歷起伏,用一顆平常心面對現實,可以說算是非常好地在活著了。福貴的活著伴隨身邊的人陸續死亡,他的人生起起落落,后來他超然了。在旁人的眼中他這一生令人心酸,但他本人更多地感受到幸福。我曾以物質作為生活和幸存的判斷標準,以為物質上過得精致有品質,才叫生活,貧窮僅能幸存。而這本書改變了我的看法,余華告訴我,生活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觀者對別人經歷的看法。
活著是為了活著而本身而活著的.,不是為了形而上的名利。有太多人的活著是給他人看的,隨波逐流。人生苦短,總會有幸福和痛苦,也會有平靜和動蕩,我們不必指指點點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因為每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基于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活著。生命是人一生中最大的義務,活著就已經是對生命很好的恩賜了。
活著讀書心得11
最近發生了很多不好的事,我也在思考活著的意義,所以打開了這本書。
主人公福貴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地主家庭,他父親本來有三百多畝地,因為賭博輸掉了一百多畝,而福貴也是吃喝嫖賭,把剩下的一百多畝也輸光了。后來父親死了,母親病危,福貴在進城給母親請醫生的路上,被國民黨抓去當兵打仗,被解放軍俘虜后,獲得釋放回了家,母親在他被抓壯丁后不久就病死了。妻子家珍本是城里富人家的小姐,他富貴的時候經常去外面風花雪月,他落魄了,妻子仍然不離不棄,為他生育了一對兒女。曾經出老千贏走他錢的地主,在解放后被拉去槍斃(槍斃原因是地主)。到這里,我覺得他從富到窮都是自己作的,但也是因為非地主的身份撿回一條命,可謂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縣長夫人因生產大出血需要輸血,兒子有慶好心獻血,卻被醫生抽干血死了。女兒鳳霞嫁給了一個不錯的老實人二喜,卻在生兒子苦根時大出血死了。老婆家珍多年前就患了軟骨病,再加上一雙兒女死在前面的打擊,不久也死了。女婿二喜在工地干活時出了意外死了,外孫苦根,因為生病時福貴喂了太多的豆子,也死了。最后就剩下福貴一人。最后福貴買了一頭老牛耕地,給老牛取名福貴。在耕地時經常騙老牛說還有別的牛在耕地,別的牛是家珍,鳳霞,有慶,二喜,苦根,全是他家人的名字。最后的最后,就只剩福貴和老牛福貴了。
看完了,大概活著的意義就只是活著吧!人就是世間的過客,活著體驗酸甜苦辣的人生。生有何喜,死又何憂。得失從緣,心無增減。
《活著》讀后感800字 篇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不懂為什么書名會叫做《活著》,慢慢的深入看下去才知道,因為福貴的一家老小,隨著時間隨著各種原因相繼的離開了人世,到最后只剩下福貴和一只被他命名為福貴的老牛,他倆也相伴走完剩下的路。
福貴他做過地主,打過仗,逛過戲院,賭過博,經歷著家人們一個又一個的離去。從富貴一時到落魄無比,從放蕩的青年直至寂寞的.晚年,或許平常人看來是悲慘的,但作者偏偏采用第一人稱,這樣或許旁觀者的傷感大概是不必要的,人生的喜怒哀樂大概只有福貴自己知道吧!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里是忐忑的,更是覺得很蒼涼。忐忑,是因為看著福貴一家人的離世,一個接著一個,永遠都不知道你看到哪里,他的家人又會離開;蒼涼是因為,看著在這世界就只剩下福貴一人,年邁的他盡顯孤獨。
這大概也是最能打動我的地方,是啊,有時候閱讀別人的作品時,是會改變我們的人生態度的。而活著中的福貴,更讓我們看到活的人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看法。
或許有的人會像福貴一樣小心翼翼的活著,小心翼翼的待人待事,又或許我也是這樣的,小心翼翼,可是盡管有再多的小心翼翼,也藏不住內心沖勁兒,面對自己害怕的事情,沒做過的事情,告訴自己,別怕,試試看,大不了重新來過,沒什么的。
卻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中,過著看人臉色,甚至隨時可能遭人毒打,隨時可能朝不保夕的日子,你還會感到生活不易甚至徒生感嘆嗎?那曾經的不如意,恐怕就變成了一個個的美好回憶了。
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就應該選擇努力,沒有一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只要堅信,活著才有一切,才有希望。
活著讀書心得12
最近再一次看完了余華的《活著》,還記得第一次看這本書時被書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以至于一口氣把它讀完了,當時的感受已經記不太清楚了,只是依稀記得一點點感受:人的一生就是一個歷程,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一位老人牽著他的老水牛走在夕陽下的情景,我不為他感到悲傷,我自己很平靜。這個暑假我突然又很想看看這本書,這次是斷斷續續看完的,看完后仍然是一種靜謐,一種對大自然對生命的靜謐感,時光就那樣就躺著,人的生命也一點點消耗著,誰也逃不了最終的結局,都會這樣靜靜地離開。
書中的故事的確讓人有一種悲痛,甚至說是一種苦難,但作者所采用的敘述方式確讓我們感到平靜,幾乎沒有大喜大悲,就是一位老人在話家常,講述家人的故事,他們曾經生活過,然后他們死了。
余華在麥田新版序里這道這樣一句話:“《活著》的福貴讓我相信:生活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的確,在我們看來福貴這一生的確過于悲慘,但在福貴自身看來,他和他們有許多的經歷,或快樂,或悲傷,或恐懼,他們經歷過了,然后各自走向各自的歸程,有的人可能走得快點兒,有的人可能稍微慢一點,但最終都殊途同歸。曾經的我一直害怕討論死亡的話題,我沒有經歷過,我害怕,我不知道在面對至親在面對自己死亡的時候會是怎樣的,但是如今我卻有點看明白了,就像福貴說的“人是早晚會熟的”,也就不再如此害怕,反而開始想想自己的這一歷程該如何去度過。
前幾天剛看到一票文章叫做“閑暇的重要性”,文中指出工作不應該變成我們生活中唯一重要的部分,我們應該學會虛度光陰,近年來有很多人士開始認識到虛度光陰所帶來的幸福感,但社會上更多的還是拼命工作和鼓吹拼命工作的人,這些人們為了工作放棄了一切,包括父母,愛人,子女,無法陪伴他們,無法正確處理家庭和工作的關系。曾經有一篇傷情的文章叫做工作了就沒法陪伴孩子,看著讓很多人唏噓不已,人類的無奈也正在這里,每個人都在生活里掙扎。
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活著呢?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見解,生活永遠是自己的感受,別人看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活,所以不強求別人,也別委屈自己,做好自己就好,短暫飄渺的一生有很多問題想不明白都是正常的,自從有了人類開始,大家就在探討生死的問題。就在探討如何生活得更好更有意義,一致的方向是向著真善美出發,但個種情景只能由自己去體會,去成長,去經歷。
本來想先看影版,看到書架里的書就點開一口氣讀完了。高一時的語文卷有一個老福貴牽牛福貴的片段,才知道這是選自《活著》第一次聽說這本書。其實,我很早就接觸余華的這部作品了,小時候看過電視劇《福貴》,開頭以為是喜劇,沒想到越看越悲,每一次甜美的劇情只是為了下一個更悲的劇情做鋪墊。我爸有個習慣,總是愛把喜歡的電視劇再看一遍,福貴就是在我爸多次追劇的影響下,我已經明絡了大部分情節。我感覺福貴這部劇拍的.很好,很多片段都把小說里的情結演活了。尤其是有慶死的時候,福貴埋有慶看的我心都要碎了,電視劇里還原度還是很高的,我也一定要去看看影版。
印象中,電視劇里的結局苦根沒死,騎在黃牛身上,福貴牽著牛走在路上。書里,真的很現實,很讓人難過。福貴爹娘、有慶、鳳霞、家珍、二喜最后連苦根也離福貴而去,只剩下福貴一個人了,經歷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最后孤獨老去。福貴只是那個年代的一個人物縮影,我想,晚年福貴其實并不可憐,他經歷了那么多事情,慢慢找回了真正的自己,不去賭,努力生活,疼惜家珍和子女,一直努力的活著。
《活著》這本書是我從初中開始就很喜歡的一本書,那時的我曾經夢想過做一名作家。
作者說,“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地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內心讓他真實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這個原則,可是要捍衛這個原則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和長時期的痛苦,因為內心并非時時刻刻都是散開的,它更多的時候倒是封閉起來,于是只有寫作、不停地寫作才能使內心敞開,才能使自己置身于發現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靈感這時候才會突然來到。”我自己創作的時候也會有這種感受,寫作時常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
這本書剛剛開始看的時候非常吸引我,我發現它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辭藻不華麗,語言很接地氣,比喻也恰到好處,行文舒服,不得不讓人贊嘆。再說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最后落得只有富貴活著,緩緩透出人生道理。
《活著》里的福貴就讓我相信,生活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活著”兩個字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成年后步入社會,我們需要逐步鍛煉自己的耐受力,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一點一滴化解壓力,因為所有吃過的苦,終會化成生活饋贈的驚喜,讓你在來日歲月里,成為底氣十足的自己。
這本書教給我很多,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在于它能用最樸實的語言講出人生的真諦。
活著讀書心得13
原著帶給我的感覺,和電影很不同。作者的筆觸,正如“鄉下的苦茶”,讀上去似乎平淡,在平淡中卻又有令人震撼的力量。
小說的開頭,從“我”——一個鄉村民謠的收集者的視角,看到了那個活著的老人——福貴。就是這樣一個老人,如今只能與一頭老牛相伴。當“我”問起,一頭牛怎么還有這么多名字時,老人臉上的笑容,竟讓屏幕前讀著這段文字的我眼眶發澀。
那都是他的家人。那都是曾經陪伴著他,如今卻又都不在他身邊了的家人啊。一人,一牛,在青黃相接、四季更迭的田里,走過一日又一日。而那些往事,溶在了風里,和天上的云彩一樣漫無目的的飄著。在一棵柳樹下,又吹在一起,起了一個旋,變得鮮明了起來,看著,卻叫人心疼。
社會的洪流推著人往前走,前路是什么,完全脫離了自己的'掌心。時代變遷著,說快也快,說慢也慢。正如曾經的闊少爺穿不住綢衣服了,曾經熟悉的面孔一張張不見了。家也沒了,這片地早已不是自家的了。有些人風光一時,最終難逃一死;有些人失勢落敗,磕磕絆絆踉踉蹌蹌,苦日子也活了過來。
有勇氣,有堅強的心,只要不想著自己死,就不會死。在戰場的四年,子彈從身側擦過,多少人就在身旁倒下,多少尸體埋在雪里,一聲聲的哀叫,真是最慘的景象。便是大難不死,輾轉回家鄉,家中老母也不在了,女兒得了大病,成了聾啞人。苦難的浪頭卷過去,才剛把頭探出海面吸進半口氣,新的浪潮便襲來,重新把人壓進水里,口鼻充斥著海的苦澀。
唯一的兒子,在獻血時被活活吸死;鳳霞死在了產床上;生活的痛苦令家珍也活不下去,一睡不起;女婿二喜因為工地事故死去。親人接二連三的離去,最終外孫苦根也死了,只剩下福貴一個人。
活著本身很艱難,延續生命就得艱難的活著,但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意義。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便是活著的意志。在苦難一波又一波浪潮洗禮后,還能爬出水面,與一頭老牛,在晚風中唱著遼遠的歌。
“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戰勝了生活的磨難,呼吸到現在的福貴,從這一層面上來說,已經成為了一名現實的英雄。
活著讀書心得14
上了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以后,開始對余華有點產生興趣。課間同學還不斷的議論著。不知誰說他的小說《活著》很有滋味,太漂亮了。于是我抱著一絲好奇借了這本書。10月5號下午,本著無聊便看了起來,誰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知道把它看玩。
《活著》是一個名叫福貴的老人用一時節間對其一世磨難的表達。在近四十年里,他經受了人間的好多磨難,面對了與一家四代人的生離死別,他本應當死掉,可他活著,甚至不過為了活著而活著。正如作者余華自己所說的那樣活著是為了活著自己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福貴的不死,讓人特別誘惑,但是他活著,有著自己存在的價值,有著自己活著的意義,有著自己的不死。
作者不過用了一般的表達方法,但卻有種特別的襯著成效。越讀越有深重感。而這類深重感并不是故事情節自己所造成的。而是作者用最一般甚至于冰涼的語氣去描繪不平常的事情。而這類深重以致于難以自拔的感覺就靜靜地潛入我內心。也正所以有人描繪說余華他就象一個嫻熟的外科醫生從容不迫地將生活的殘忍實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同樣。
開初,他吸引我的不過福貴的經歷,即小說的故事情節。而后是作者的寫作風格和特點。直到看到最后,看完了一本書,再回過頭來看看作者的簡介。他人的考語。我又有了新的感覺。
回到實質,我向來在想《活著》的目的安在。不過不過為了寫小說而寫嗎。各樣人有各樣人的說法。有人說他不過為了讓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為閱讀是一次心理的.懼怕經歷。而還又人說:實質上,這又示意了中國文學的此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實質上是最不敢面對現實的。比方:實質上,人活著自己除了活著以外,并無任何意義。那么假如必定要給予意義的話,那么獨一能夠算作意義的,唯恐只有活著自己了。 《活著》的偉大感可能恰好源于這里。
也正因這樣, 《活著》就明確了一個內容,活著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著實質上實質上是一種靜止的狀態。
余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實質上是沒有幸福或許不幸的,生命不過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活著讀書心得15
何為死?或重于泰山,或輕如鴻毛。何為活?或生活美滿,或子女美滿。徐福貴的一生就像是銅板,正面看是生存,反面看是幸存,中有方圓,生,幸皆失。
徐福貴的一生凄凄慘慘,母親病死,有慶失血,女兒難產,妻子苦痛而死,女婿事故孫子撐死。這樣看來,徐福貴的一生走的糊里糊涂。人至遲暮,僅剩一頭同樣遲暮的老牛陪在身旁。我們站在非人的視角看他,無非是經歷了一場又一場死亡,孰不知這死亡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波濤,由悲痛到麻木再到悲痛。在《活著》這本書中活著是何其容易。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困難的事。
有人說,余華的《活著》,人生之贊歌,當時只道是尋常。
有的人長久地活,有的人短暫地活,你能說他沒有過完一輩子嗎,顯然不能,盡管是短暫的活,那也是一生。可怕的是短暫地活成為了尋常。
其實余華的《活著》寫法與現在一鏡到底的電影手法有些相似。我們所觀的徐福貴一生就像是被時間推著走,他是無法逆轉的行進,盡管路途中一個接一個的親人離世,對他而言是悲痛的,但也是生活,也是生存。
在可怖的舊社會中,人的死去是合乎常理的,無論是什么原因,最難的是徐福貴親人的離世,但最無力的是他見證了一切,包括長輩,晚輩,同齡人在他老去的過程中老去,甚至離世。
所以對于他來說最難的但也是最渴望的`是活著,活在陽光之下,正是因為見證了太多的死亡,所以覺得活著是最難的。
對于人來說,活著是人的本能,所以在任何荊棘面前都不值一提,但活著也分種類,有的人為了活著而活著,而有的人為了好活而活著,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對待未來都有不同的方向,每個人都有重新開始的選擇。
總有人會在死生之間泰然,因為看透了活著的真諦。不會再隨意動搖,做到淡泊寧靜。福貴的母親曾經對他說:只要活的快樂,窮也不可怕。其實,對于遲暮的福貴,活著已經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一種追求。
對于處于不同時代的我們,仍然受用。因為活著是一種孤零零的幸福。有的人懼怕平庸,覺得沒有成就,無法滿足。但是就像是緣分天注定,所有的平庸可以造就偉大,對抗時間,成為命運的一種形式。就像桂花香飄十里,男兒志在四方。
總之,盡管努力生活,其他的,天注定,等風來。
【活著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活著》讀書心得02-27
活著讀書心得01-06
《活著》讀書心得01-16
活著的讀書心得12-28
《活著》讀書心得【薦】03-10
【精】活著讀書心得03-14
《活著》讀書心得【熱】03-13
《活著》讀書心得【推薦】03-06
【薦】《活著》讀書心得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