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實用文>讀書心得>《蛙》讀后感
《蛙》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4-07-01 17:20:43
  • 相關推薦
《蛙》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蛙》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蛙》讀后感1

  暑假里本人讀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一本書《蛙》。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有三點:

  第一、語言平實有趣,個人語言口味濃重而又通俗易懂,很有個人特色。比如:“王肝與王膽是一卵雙胎。王肝身體高大,但王膽卻是個永遠長不大的袖珍姑娘——說得難聽點吧,是個侏儒。大家都說,在娘肚子里時,王肝把營養霸光了,所以王膽長得小。”這里把雙胞胎說成一卵雙胎,雖然不是很雅致,但聽起來即通俗又可笑。就算是剛懂事的小孩子一聽都明白四五成了。

  第二、故事真實性強,取材于身邊的人和事。真實的故事給人的感覺總是無賴可擊,描繪起來是那么地貼近生活,是那么是自然流暢。比如“譬如我曾講過的吃煤的故事。許多人以為是我胡亂編造,我以我姑姑的名義起誓:這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確鑿的'事實。……第二天我們在課堂上一邊聽于老師講課一邊吃煤。我們滿嘴烏黑,嘴角上沾著煤末子。”以前生活窮苦,孩子都是餓著肚子上課的,連煤都吃。但在莫言平實的描繪下就顯得很真實,很有童趣。

  第三、人文關懷能引起讀者的思考,但小說里面沒有提出更有思想性的個人看法,未能領引讀者向更高更寬的方面去思考。比如文章最后,只提到姑姑末落的尾聲,但沒有在更高更深遠地去看待計劃生育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莫言的這篇小說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對計劃生育好壞參半那樣,顯得平淡奇。

《蛙》讀后感2

  主要內容是: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真實地反映了計劃生育國策當年在山東高密東北鄉的艱難推行過程。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在形象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巨而復雜的歷史過程的同時,成功塑造了一個生動鮮明、感人至深的農村婦科醫生形象;并結合計劃生育過程中的復雜現象,剖析了以敘述人蝌蚪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卑微、尷尬、糾結、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說結構新穎而縝密,由劇作家蝌蚪寫給日本作家杉谷義人的五封信構成。前四封信附有關于當了50多年婦科醫生的姑姑的長篇敘事,當中也加入了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則附有一部關于額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話劇。因此,這是一部將書信、元小說敘事和話劇巧妙地融合雜揉為一體、拓寬了小說藝術表現空間的作品;是莫言創作中的又一次具有開創意義的藝術嘗試。

  小說中一個最典型的人物。這個人是全書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萬心。萬心矛盾地擁有著兩種身份:一種是鄉村醫生,一生接生嬰兒近萬名,人稱“送子娘娘”;另一種是堅決執行計劃生育國策的計生干部,人又稱之“殺人妖魔”。對于萬心來說,卻必須做到統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無法逃脫的極度矛盾和痛苦之中。萬心衛校畢業,一輩子跟婦女打交道。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員,無論多么困難的分娩,只要經她接手,就會轉危為安,就連母牛難產,大家都請萬心出馬,那時候,她是四里八村婦女的大救星,活菩薩。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變成了魔鬼。

  張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萬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義滅親引產失敗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膽在被她追趕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陳眉,但王膽的命也沒保住??后來她途經蘆葦地,被無數的蛙圍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噴射黏液,再后來,她夜夜失眠,貓頭鷹的叫聲被她幻化成蛙的慘叫,她覺得這是那些無辜的生靈來討債了。“蛙”,就是“娃”啊,萬心的這雙手,接生了上萬個娃,又殘害了多少個娃啊!如果她不僅僅是一個婦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當嫁的'年紀嫁掉,在該生的年紀生產,她的心就不會這么硬,這么冷。可惜,她年輕的時候與那個英俊的飛行員擦肩而過,后來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紀里,戲劇性地嫁給了郝大手,一輩子接生了上萬個孩子,卻沒有一個屬于她,這也許就是對她作惡的報應吧?

  《蛙》是一部對中國當代鄉村的現實看得很深、思考得很透的作品。“蛙”到底象征著什么呢?那些不斷鳴叫、有著旺盛的繁殖能力卻又是如此“低賤平常”的生物,承載著莫言的深刻思考。在這些思考的背后,則是對中國現代命運的深切憂慮和反思——這也是莫言小說的一貫主題。小說的題材有著獨特意義和相當的敏感性。計劃生育作為基本國策,在中國具有合法性和必然性,因為人口是一個國家走向繁榮的前提,而控制人口又是后發展現代國家實現艱難的現代轉型的無奈但必要之舉。生育,是人的基本權利;而控制生育,又是人實現理性生存的必要手段——特別是對于中國這樣曾經的半工業化的農業國家,也面臨著國際上從“人權”角度而來的種種責難與批評,而在此國策的具體執行過程中更是由于文化、傳統、倫理、政治、權力、金錢等各種因素而變得異常復雜。在新時期以來的文學作品中,計劃生育一方面被作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進步事業”得到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則成為90年代以來主旋律鄉土文學突出鄉村基層政治尷尬現狀和困境的點綴性情節。

  于是,被不理解、不支持的農村群眾攆得到處跑的“鄉鎮干部”形象,就在幾分黑色幽默的喜劇色彩中,將計劃生育政策與人性的沖突輕松地嫁接為“分享艱難”的主旋律闡釋。莫言的《蛙》顯然不想漫畫化、戲劇性地處理這個題材,也并不是要理論性地探討、評判計劃生育本身的功過是非,而是要把計劃生育處理成一個精神事件和精神背景,以此來表現其對中國人的生存、生命以及精神和靈魂的影響。

  讀《蛙》,讀者會時時感到殘酷:一是小說情節和人物命運的殘酷,另一是莫言客觀冷靜地書寫他人靈魂深處極致痛苦的殘酷。高密東北鄉不僅僅是故事發生地,而且是一個泛指意義上的區域。在計生國策推行之初,中國有無數個東北鄉,萬心這樣的計生干部也有許多個。莫言的書寫因而有著廣泛的代表意義和現實意義。

  《蛙》里的一切無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節,甚至刊物的名稱都在為生命鳴唱。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經營手法,把小說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也即觀照生命、歌贊生命、敬畏生命。

《蛙》讀后感3

  莫言的《蛙》主要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講述了姑姑——一個鄉村婦產科醫生的人生經歷。莫言用生動感人的細節展示了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巨而復雜的歷史過程,也成功塑造了一個生動鮮明、感人至深的農村婦科醫生形象。

  我覺得莫言這本書寫得很好,他和余華的文字都有一種踩在土地上的真實感。不是靠浮夸詞藻堆砌出來的不知所云的文字,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輕輕講出那些動人的故事。就像硬邦邦的土地上開出的浪漫文學之花。讀完第一感覺是很真實,仿佛我又回到了那個計劃生育的年代。

  書中有一個情節我記得特別清楚。一是姑姑和小獅子為了一個生二胎的婦女劃船追趕,婦女跳進河里了還在嘲笑旁觀,最后婦女不幸死去。我看的時候就在想,是什么讓那個婦女寧愿死都不愿意去醫院墮胎?又是什么讓姑姑從一個人見人夸的接生大夫變成冷漠的婦女主任?寧愿死都要保住那個男孩、寧愿死都不愿意生出來的是女孩的`婦女,寧愿看著她死也不愿意讓她生孩的姑姑,時代,社會,還是幾千年無法動搖改變的思想讓她們變成了這樣?

  看完此書首先想起我的外婆,那個年代生下兩女,受盡折磨。寒冬臘月婆婆讓她用冷水洗衣,藏她的食物,偷她的錢,九月肚子還在一個人做飯吃,打她,踢她,用盡全力折磨她。為什么呢?只因為她生下來的是兩個女兒。婆婆怨她,惱她,恨她。可生男生女明明是男性染色體決定的,數千年來卻要怪罪到女人頭上,仿佛只有生下男孩的女人才是有價值的。不巧,計劃生育開始后,我外婆也成為了婦女主任,她再也沒有機會去誕下讓婆婆“開心”的男孩。她是那個年代下生不出男孩婦女的悲慘遭遇的一個縮影,還有千千萬萬這樣的婦女,或許還有千千萬萬比她更慘的婦女,或許就因沒有生男孩而自己的生命就此了結。

  我們說站在現在回望過去,計劃生育是一個偉大的決策,人口減少,資源合理分配,只生一胎頭胎女兒的家里開始重視女性,也為世界人口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可我們也應該看到那些老百姓。在這個政策下的老百姓,這些什么都不懂已經被千年重男輕女思想荼毒的老百姓,這些只知道自己的使命是生兒的老百姓,這些生不出男孩的老百姓過得哪里是人過的日子呢?丈夫、婆婆用盡一切手段來責罵毆打她們,親戚、領居對她們指指點點說三道四,社會唾棄她們,她們自己也深陷于想通過生兒子來實現自己價值的泥潭。她們過的是什么日子呢?不談不意味不存在,不被看到不意味不發生。有人指責她們“思想不夠開放不夠先進”,說她們“早點墮胎不就好了”,何等殘酷啊!他們仿佛看不到那些婦女所受的苦難,看不到她們在江河里苦苦掙扎最后卻無可奈何沉下去的身影。平靜的江河下,是洶涌凄苦的百姓。

  看書過程中想了很多。改革開放后的這些年來,重男輕女的思想在慢慢改變,女性的社會地位也在逐漸提高。我們高興地看到女性獲得了教育機會,看到了更多的女性在自己的領域成為領頭羊,聽到了“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這樣的振奮話語。可我們也應該看到唐山打人事件,鐵鏈女事件,家暴事件……這樣的事件存在一天,我們就要為女性的社會地位爭取一天;只要還有一個女性受到這樣的痛苦,我們的爭取之路就仍在繼續。希望更多的女性能夠拿起法律的武器去爭取屬于自己的權益,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他人而活,更加深切認識到我們自身的重要性,也希望更多的女性能夠通過自身的力量獲得更好的選擇,更好的生活,走上屬于自己的美好人生路。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三八婦女節時在校園里拉的一條橫幅,上面寫著: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知識女性。我非常喜歡這句話,也想把這句話送給大家,希望我們都能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新時代獨立知識女性。

《蛙》讀后感4

  《蛙》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壯闊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講述了從事婦女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反映出中國計劃生育的艱難歷程。

  之所以去“娃”,并不是像文中所充斥的蛙聲的描寫,而是它的諧音“娃”。突出了主題,生命的`歌頌。

  在文中姑姑在人們中的形象是兩面:送子娘娘和殺人妖魔。

  當姑姑聽到了孩子即將生產的消息,從鄉衛生所到村里,只用了10分鐘。可是有人卻說:“你姑姑不是人,是妖魔。這些年來他糟蹋了多少生命?他的雙手上沾滿了鮮血,他到時候要被閻王爺千刀萬剮的!”如此鮮明的反差是為什么呢?

  姑姑首先是一位鄉村醫生,人稱“送子娘娘”;另一種是堅決執行計劃生育國策的計生干部人又稱之“殺人狂魔”。對于她來說必須做到統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無法逃脫的痛苦之中。

  讀《蛙》其實會感到殘酷:一世小說,情節和人物命運的殘酷,另一是莫言客觀冷靜的書寫他人靈魂深處極致痛苦的殘酷。莫言的書因而有著廣泛的代表意義和現實意義。

  《蛙》里的一切無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節甚至刊物的名稱都在為生命鳴唱,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經營手法,把小說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也就是關照生命,歌贊生命,敬畏生命。

  正如弘一法師在圓寂之前,再三叮囑的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腳下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后在火花時被無辜燒死。

  又如曾國藩所說:人生在世,應該心存敬畏。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歸,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反之,若心無敬畏,則行無所止,于是膽大妄為,傷天害理,所以必自取滅亡。

  心存敬畏,常懷一顆悲憫,我們的情感將更加豐富沉淀,我們的心靈將美好豐盈,我們的人生將更加從容不迫。

《蛙》讀后感5

  關于莫言,及莫言的作品,除了知道有個紅高粱之外,幾乎一無所知。既不知莫言其人,更不知莫言竟然還是濰坊的同鄉。所以說起來自己也算孤陋寡聞。自從得知有一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后,才疏懶的上百度搜索里輸入了“莫言”。大體知道莫言是山東高密人,寫了紅高粱,蛙等著作。聽說蛙是莫言代表作,所以就攀龍附鳳的買來,找飯后茶余的時間認真的讀了起來。

  我比較感嘆莫言的勇氣。在思想剛剛開放的中國,竟然寫出這么勇敢的文章,讓我自慚不如。我曾經懷疑,莫言第一次發表這篇小說是不是在國外。中國有那么多“姑姑”式的計生干部們。中國有那么多“王膽”式的被強制流產,或者被斷送性命的育齡婦女們。中國有那么多被計生干部在破舊鄉村衛生室里,一針結束生命的還沒有來得及出生的“蛙”們。不管是“蛙”,還是“娃”,都在凄慘的“哇哇”的叫聲中結束了生命。

  這使我想起了,曾經,我姐姐的`尚在腹中的孩子,已經7個多月。被計生干部在一個簡陋不堪的房子里,用簡單而粗暴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姐姐說好像還聽到了孩子的哭聲,姐姐還說,那孩子還長的很好看。我的嫂子,四個月的孩子,尚在腹中。據陪在一邊的我的另一個姐姐說,她看到了那個孩子還是一個男孩,小雞雞都已長成了。也是被打了一針,就沒有了生命。

  那是一個思想禁閉的年代。腹中的孩子,婦女的生命在計生干部的眼里,只是晉升的梯子。

  我佩服莫言,是因為他比我勇敢。我也曾經對那些終日無所事事,只能拿著育齡婦女撈金的計生干部表示過譴責。為他們拿著納稅人的錢,不為納稅人辦事而跟他們理論。他們也曾威脅,要在戶籍部門把我列入“黑名單”。把一個育齡的并沒有超生的婦女列入黑名單,取消我的戶籍。這僅僅是因為我沒有按時去體檢。后來,不愿多事兒,就算了。知道當前的政府部門,公權力高居于**和民權力之上。所以就不了了之。他們愛怎么怎么吧。只是威脅的一種手段而已,不跟他們一般見識......

  但是莫言不這樣,莫言似是而非的語言,已經模糊而尖銳的,用極具民族風格的語言,把這個不滿表達出來。利用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作為擋箭牌,把當期那些腹中的娃娃們,和孱弱的產婦們的命運,哇哇的訴說出來。

  所以說,莫言的勇氣是敢于面對并承認真實的人性。敢于公開的對那些泯滅人性的所為的公權力說“不”。我曾經一度為莫言擔心,擔心他會被某些人報復。但是現在看來,擔心已經沒有必要。因為莫言是智慧的,他懂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他還懂的,只要我不明確的說出來,其他的任你猜。這叫證據,叫不留任何證據。所以他的語言模糊而尖銳。聽老人們說,這叫會說話。

  聽說,新一屆政府,提出了新的執政要領,其中一條就是政府不能高于**。這應該算是注重民生,伸張人性的舉措吧。

  但愿,這一主張不會因為陳舊的老底而僅僅流于形式。

《蛙》讀后感6

  小說文本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更是中國陰暗雜亂的歷史真相得到光明的真實再現!讀罷,壓抑之間存有著更多難以名狀的悲憫。

  黨性極高的姑姑們究竟是做紅色走狗到了變態的不近人情,還是計劃生育政策無情的褫奪了國民基本的生育權利,也不管不顧外人對人性或者人權的攻訐。以國家人民的高度,在服從大局的神圣政治面前,小我的個人利益無條件的服從集體的理念里,我陡然之間感覺到了曾經政治無比恐怖的分裂張力。敢于說出真話的文學注定要超越意識形態范疇,客觀的審視著政治色彩濃郁的歷史歲月里民眾真實的百死一生或者不值一提的死。一紅到底的方心從送子娘娘的圣母形象到橫刀立馬作了執行國家政策的冷血打胎機器的變態巫婆,如此真實存在的的悖論情景里,我們只能以人道主義的'悲切哀婉著那些死在政策下沒有成人的娃娃們,也無比痛心的嘆息順從抑或愚昧,抗爭或者麻木的那個時代的大人們。荒涼的國度里,草根醫生以他們的忠誠用一生完成了最為荒誕的自我虐殺,暮年里又在極度扭曲中開始醒悟業已變態的人性。

  小獅子他們滅絕的殘酷正確嗎?王仁美他們死的憋屈嗎?那個非常時期的政策有錯嗎?命運多舛的陳眉們只能在新時代里住進精神病院嗎?答案早消失在權利話語下的教科書里了,一切僅限于文本上的過去讓我們去回顧去反省去無關疼癢的暢所欲言,何況我們又是個健忘的民族。

  寫出我們的歷史真相、說出壓在心底的真話,其實就是批判現實主義的偉大文學作品。所謂魔幻其實不過是中國式現實的一種真實表達而已。文學來自于我們的生活,生活里我們的文學也應該因為這次獲獎而擁有真正的尊貴。

  如今固化的各階層里,說出真實也只有在嚴肅文學里或者瘋話里。誰都是揣著明白裝糊涂的表演著生活,于是我們成就了天才作家們筆下波瀾壯闊的真相,卻也輕松的玷污了我們本該純凈的日子。他人面前失去了推心置腹的真誠,并理所當然的在人生的舞臺上演繹著豐富著內心活動和全然不同于內心的表面文章,我懂得將來我們的懺悔都難有可以依托的泥娃娃也不會因為敬畏而誕生出蛙一樣的圖騰,其實我們根本不會懺悔,因為我們在利益面前異化的不再是人,分裂早成為現世里最本色出演的生存本領!

  《蛙》,能獲得諾獎還在其次,能講出真話才是我們心靈不死、人性不滅的星星之火。

《蛙》讀后感7

  讀完這部小說感覺與別的小說不同,很是獨特。

  想了一下,我理解的主題是:表現中國農村婦產科醫生的貢獻和憂傷,同時勾畫計劃生育時代農民和知識分子的眾生相。

  就這個題材而言,夠獨特的了。計劃生育,有點敏感。小說卻寫得非常尖銳,并深入人性。小說能夠出版,說明社會的進步。不回避這個問題的兩難,反而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

  主人公姑姑形象鮮明,她作為杰出的婦產科醫生,既接生了成千小生命,又扼殺了成千小生命。外表強悍、剛烈的她,內心卻柔弱、糾結。她既驕傲又惶恐。無兒無女終其一生。這樣的人物以往文學未曾出現。

  圍繞著生育問題,小說中有不少“死去活來”的故事,夠大膽的。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說莫言是“魔幻現實主義”,是的,夠魔幻的。比如姑姑怕蛙,因為蛙太像婦女和嬰兒,她醉酒夜歸在郊外夢幻被蛙圍的情境,令人毛骨悚然。書中有很多幻覺的和荒誕的.描寫。

  小說的結構特別,四封信和一個話劇本。完全打破了一般的敘述體。那個話劇,如作者自己所說,是無法排演的,完全是為了用魔幻的形式為主要人物安排歸宿。

  語言老道純熟,毫無刻意雕琢的痕跡。

  這樣的功力,讓他代表中國作家首獲諾獎實至名歸。

《蛙》讀后感8

  莫言《蛙》是這個月讀完的第一本書,因為我原本選的第一本書看了很多天也沒看完,我順便看莫言。

  但其實這本書也不好讀,背景是中國近六十年的農村生育史,開篇就物資匱乏到啃煤的畫面我著實無法想象。作者寫得很生動,一個個人物都躍然紙上,合上書本,我都還記得,用了半輩子在追逐愛情的王肝,侏儒妹妹王膽,雷厲風行還有些胡攪蠻纏的王腳,令人暗淡垂淚的陳眉,是個冰清玉潔卻被命運戲弄的女人……當然還有我們的主角,蝌蚪的姑姑。對黨忠心耿耿又傷痕累累的姑姑,她的.父親是白求恩的學生,她從成為醫生的那一刻就是自帶光環。從打破老娘婆傳統的年輕女孩,到接生了成千上萬的孩子的送子娘娘,再到計劃生育里手段雷霆的代表人物。村民們從敬愛到恨之入骨,也不過就一瞬間。他們打她罵她的時候從未記著家里孩子還是人家接生的呢。

  當時我就在想,人性是丑陋的吧。因為丑陋才會在一旦涉及自己的利益便變得忘恩負義,粗鄙不堪。這人性,普遍存在于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

  可消極終究不是我的風格啊,琢磨著反過來一看,嘿!因為人性是丑陋的,所以我們在遇到善良的時候,得覺得這是彌足珍貴的禮物,這是光,這是彩虹,這是難得可貴的東西。

《蛙》讀后感9

  其實,敬畏生命也是一種快樂

  快樂在哪里?快樂在讀書明理的過程中,快樂在追求事業的旅途中,快樂在拋卻物欲后的淡泊恬靜中,快樂在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從容境界中,快樂在奉公守法本分做人的平凡人格中……其實,敬畏生命也是一種快樂!

  一粒種子可以輕易地頂破人力無法打開的人的顱骨;沙漠里的紅柳為了獲取水分,其根系十分發達,可以綿延幾公里長;陡峭的懸崖石縫里的青松依然可以傲風霜、斗嚴寒,四季常青。關于某些普通生物極不平常的行為的描繪,也令人震動、敬畏、折服。

  一位外國獵人在隨筆中記錄著這樣一個故事:他在嚴冬之際,在一個結冰的野外小湖邊,正在伺機狩獵。突然,一群大雁從半空降了下來,它們是下來飲水的,但是冰層隔斷了水源。這時,只見為首的大雁勇敢地騰身飛起,又像飛機一樣俯沖,腹部出力地撞擊冰層,磅磅作聲。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猛烈行動,終于使薄冰斷裂,露出一個窟窿來,群雁能夠就著那個冰洞飲水了。他被感動得目瞪口呆,忘記開槍,茫然地佇立著,直到群雁飛去為止。獵人沉浸在敬畏群雁的快樂之中,難以自拔。

  其實,敬畏生命也是一種快樂!寫到這,腦海里不禁浮現出著名作家莫言的《蛙》中,“姑姑”那騎著自行車在結了冰的大河上疾馳的女醫生形象;背著藥箱,撐著雨傘,挽著褲腳,與成群結隊的青蛙搏斗著前進的女醫生形象;手托嬰兒,滿袖血污,朗聲大笑的女醫生形象;口叼香煙,愁容滿面,衣衫不整的女醫生形象……

  書中的“姑姑”也是也是迫不得已。因為計劃生育國策,為數不少的胎兒在未見天日之前,夭折在她的手下。

  回想著那晚那聲音,一條小路彎彎曲曲,兩邊是一人多高的蘆葦。蛤蟆、青蛙,呱呱地叫。一會兒四面八方都叫起來,呱呱呱呱,叫聲連片,匯集起來,直沖到天上去。一會兒又突然停下來。四周寂靜,唯有蟲鳴。那蛙聲如哭,有一種怨恨,一種委屈,仿佛是無數的初生嬰兒在哭,仿佛是成千上萬的'受了傷害的嬰兒在發出控訴。“姑姑”喝下的酒頃刻間變成冷汗冒了出來。

  回想那晚那景象,千萬只青蛙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叫著,跳著,碰撞著,擁擠著,像一股濁流,快速地向前涌動。而且,有的排成陣勢,試圖攔截“姑姑”的去路,有的則從路邊猛然跳起,對“姑姑”發起突然襲擊。其實,“姑姑”也很喜歡嬰兒,只是……

  讓我們真心敬畏生命,將可憐,改為保護;將悲憫,哀痛的淚水,改為呵護生命的行動;將那怨恨,凄慘的哭聲,改為銀鈴般的笑聲;最后,將“他人有罪,我也有罪”,改為“他人”快樂,我亦快樂。

  快樂沒有標準,快樂無需參照。快樂是一種心境,快樂是一種感覺。只要快樂不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

  其實,敬畏生命也是一種快樂!

《蛙》讀后感10

  《蛙》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壯闊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講述了從事婦女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反映出中國計劃生育的艱難歷程。

  之所以取名“蛙”,并不是因為文中充滿對蛙聲的描寫,而是因為它的諧音“娃”,突出了主題——生命的歌頌。

  在文中,姑姑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是兩面的:送子娘娘和殺人妖魔。

  當姑姑聽到孩子即將生產的消息,從鄉衛生所到村里,只用了10分鐘。可是,有人說:“你姑姑不是人,是妖魔。這些年來她糟蹋了多少生命?她的手上沾滿了鮮血,她是要被閻王爺千刀萬剮的!”如此鮮明的反差是為什么呢?

  姑姑首先是一位鄉村醫生,人稱“送子娘娘”;她也是堅決執行計劃生育國策的計生干部,人們稱她為“殺人狂魔”。對于她來說必須做到統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無法逃脫的痛苦之中。

  讀《蛙》其實會感到殘酷:一是小說情節和人物命運的殘酷,另一是莫言客觀冷靜的書寫他人靈魂深處極致痛苦的殘酷。莫言的書因而有著廣泛的代表意義和現實意義。

  《蛙》里的一切無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節甚至刊物的名稱都在為生命鳴唱,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手法,把小說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也就是關照生命,歌贊生命,敬畏生命。

  正如弘一法師在圓寂之前,再三叮囑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腳下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后在火化時被無辜燒死。

  又如曾國藩所說:人生在世,應該心存敬畏。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歸,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反之,若心無敬畏,則行無所止,于是膽大妄為,傷天害理,所以必自取滅亡。

  心存敬畏,常懷悲憫,我們的情感將更加豐富沉淀,我們的心靈將更加美好豐盈,我們的人生將更加從容不迫。

《蛙》讀后感11

  窗外又是漫天的雪花,如此陰沉的天氣,很適合用一本好書和一堆零食來打發時光。

  最近,莫言這個名字在整個中國真是鋪天蓋地,出于“附庸風雅”,我買了本他的獲獎作品《蛙》,用了一天時間拜讀完畢。

  對于這樣一部作家醞釀十余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潛心打造的長篇力作,我走馬觀花式的閱讀對作家似乎有點不夠尊重,對于小說想要表達的深刻思想,理解的也不夠透徹。但確定的是,我被小說感動了,幾次落淚,對于姑姑年輕時的執著和年邁時的懺悔我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對于王仁美、王膽等人的死深感痛心和遺憾……。

  這部作品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講述了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在描述了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巨而復雜的歷史過程的'同時,成功塑造了一個生動鮮明、感人至深的農村婦科醫生形象;并結合計劃生育過程中的復雜現象,剖析了以敘述人蝌蚪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卑微、尷尬、糾結、矛盾的精神世界。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記憶,而每一個身處當時的人,都會有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的烙印。

《蛙》讀后感12

  忙里偷閑地看完了莫老爺子的《蛙》,總體上的感受不是很舒適。

  《蛙》以鄉村婦產科醫生姑姑的一生為主線,為我們呈現了國家人口政策的歷程,呈現了時代變遷給人們精神上、物質上帶來的巨大改變。全部的一切好像都是掙扎的,邪惡的東西源于美妙,而看起來美妙的東西卻孕育著更邪惡,這就是讓人感覺不舒適的緣由。

  《蛙》,據說是莫老爺子四年磨一劍,無疑是勝利的。一部勝利的小說肯定是基于對人性的深刻剖析、甚至是揪心掏肺的挖掘之上的,至于非要讓其承載所謂的.歷史使命則大可不必。當然,大氣之作是無法脫離歷史而孤立存在的。 對人性的剖析,就猶如將一個人放在手術臺上,放在高倍顯微鏡下,把輕易不容發覺的東西淋漓盡致地、暴露無遺地、血淋淋地呈現出來。其過程是苦痛的,更是不堪的,猶如把心掰開,再揉碎。更像是把人放在油鍋里煎熬,直至水分全無,讓人產生一種透過表皮看到靈魂般的感覺。只有這樣,小說中的人物才鮮活,才有冒著熱乎氣般的真實,讀者才會有對號入座的沖動,才會與作者共鳴。 讓讀者對號入座、與作者產生共鳴的小說就是好小說,《蛙》就是這樣一部小說。

《蛙》讀后感13

  莫言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學家,也是中國目前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當代作家。但是說起來比較慚愧,對莫言的產品我其實沒有怎么看過,趁著休息,我看了莫言的作品——《蛙》。

  這是一部直面中國近幾十年來有關計劃生育政策的小說。在這本書中莫言首先講了他們那個地方的特別習俗,很多人的名字都是用人體的器官來命名,比如王肝,祝膽等等。只是現在中國人都不愿意這樣起名字,而且許多人都把之前的名字改了。在這里作者暗喻社會在變化,時代不同了。

  作者年輕的時候趕上了大饑荒,作者餓的都吃碳了。如果有人懷疑這件事情的真實性,他就以他姑姑的名義發誓。而現在這部作品就引出了主人公“姑姑”。她是一位堅決捍衛計劃生育政策的.忠實執行者。對于超生,她六親不認。為了不讓一個孩子超生,她想了很多辦法。在對待超生的問題,她不惜一切代價阻止。設置她還用鏟車拔樹拆墻。她還利用心理手段,她說如果鄰居超生就要拆自己家的房。就這樣政策執行的很到位,上千個孩子因此流掉。

  看到這里我非常痛恨這個“姑姑”了,然后,莫言說他的“姑姑”其實是個好人。因為她嚴格執行國家的政策,在當時中國人口太多,國家又貧窮,這樣的話會給社會造成很大的負擔。“姑姑”當然也是有另一面的,她對過去的行為開始懺悔。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感到傷心。“姑姑”既捍衛了國家的政策,又得罪了好多人,要知道在我國傳統的觀念中,傳宗接代那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政策必定有利有弊,一個人無法左右。讀了《蛙》以后我佩服莫言的文采。也為生活在變革年代的人感到無奈。

《蛙》讀后感14

  今天終于看完了的《蛙》,感覺很平淡,像一個人在嘮嘮叨叨的講述自己人生的往事。 一個能得諾貝爾獎的大師寫出的作品就像是剛入門的新手似的,毫無欣賞性。

  一,故事很平淡,敘述也很平淡,而且主角并不明朗,到底是“姑姑”還是“蝌蚪”?

  二,人物性格描寫也不突出,甚至自相矛盾。難道這是得“茅盾文學獎”的原因?文中的人物大都沒受過高等教育,卻有時能出口成章。故事中的人物好像都有精神病。

  三,有幾處細節未交待清楚,例如“小獅子”為要孩子假裝大肚子

  四,文中對“蛙”及“嬰兒”的描寫確實有些“魔幻”,但我覺得更多的是“魔”,是精神病人的`眼中世界,由此我懷疑莫言是否受過什么刺激,而“蛙”則是他在不正常的狀態下寫成的。

  五,文中以文學后輩“蝌蚪”對“杉谷義人”所寫書信的形式來寫作,確實有對“諾貝爾文學獎”獻媚之嫌。

  總之,這是一本不值得閱讀的破書。

  后記;只看過莫言的這一部作品,或許評價有偏頗,待看過其更多作品后再對莫言評論吧。但《蛙》確實寫得太平淡,包括文字。不能算是一部好作品。

《蛙》讀后感15

  帶著欽佩之情,我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拜讀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代表作《蛙》。這部作品,作者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是以寫信的口吻訴說了所在的鄉村,為響應國家計劃生育政策所發生的一些事情。

  小說的名字叫《蛙》,聽說莫言取這么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著深刻的寓意: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從一個受人敬重“送子娘娘”,到計劃生育實施后,被無數人唾罵的“殺人魔頭”,說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愛恨情仇,都和娃娃有關;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很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這讓后期的“姑姑”一聽到蛙聲,想起那些還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殺在子宮里的孩子,立刻變得神神叨叨,備受煎熬。因此,晚年的姑姑在老伴的支持下,做了無數個泥人,她說這都是她“毀”了的.孩子,現在都有了別的去處。這是姑姑一輩子留下的懺悔,也許沒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里的無奈恐怕也只有看到過這些泥人的人才會懂。

  每個人都是自然人,都有愛護生命、尊重生命的天性,不是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姑姑”也不愿去做這樣一件與本性相悖的事。

【《蛙》讀后感】相關文章:

夢見金蛙在水里05-03

夢見金蛙產卵04-29

夢見金蛙喝水04-12

《蛙》讀后感04-11

蛙聲作文400字02-25

蛙聲一片作文11-12

關于莫言的《蛙》讀后感范文12-16

哈姆雷特讀后感 讀后感03-05

《孤獨之旅》的讀后感 讀后感03-04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特黄国产禁在线观看 | 香蕉伊蕉中文在线视频播放 | 亚洲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 亚洲一级黄不卡在线播放放 | 日韩一本到欧美国产亚洲 | 欧美精品专区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