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了一些收獲以后,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書《三國演義》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書《三國演義》心得1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意味深長。《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刻畫了200多個人物形象,把許多人物寫得淋漓盡致,比如說:劉備、關羽、曹操、諸葛亮等。這本書主要寫魏、蜀、吳三國之間發生的斗爭,這本書從東漢末年一向寫到晉朝那個時代。書中有幾個人物讓我對他們產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劉備,從一開始的桃園三結義這個故事就讓我對劉備產生了很深的感受,他十分重情義,也很有愛心,也十分的顧全大局,就拿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來說,劉備為了統一亂世,三次才請到了諸葛亮,他的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十分敬佩他。但劉備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受到打擊不能控制自己,關羽、張飛被殺害后,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聽諸葛亮的話,必須要攻打吳國,導致失去了一員戰將,如果他當時聽從諸葛亮的話,就必須能聯吳抗曹。
然后是關羽,他一生獲得了許多的戰功,比如說: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等等,他為了與劉備會合,便不遠千里來找劉備,斬顏良,誅文丑,結果魯莽的張飛以為他背叛了劉備,準備要殺他,然后又看見他跟敵方打仗,這才明白。于是關羽和張飛準備一齊去找劉備,最后最后與劉備會合,想象著那令人激動的場面,真為他們而高興!在書中描述關羽的一句話是: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手拿青龍偃月刀,還有赤兔馬。這樣搭配,簡直是無人能敵!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在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說:當這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劉備嚇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裝作害怕打雷,這才蒙混過關。他在統一魏國時,能夠說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他的策略,無不能夠統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戰中,只是因為周瑜的一個小計策,而失去了蔡瑁、張允那么好的將軍,也導致了他們沒有好的水軍將領,也沒能識破龐統為他帶給的連環計,結果大敗而歸,全軍覆沒。最后讓司馬家一統了亂世。
透過這本書,讓我學到了很多:劉備教我們什么事情都要冷靜對待;關羽教我們忠誠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曹操教我們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我們只要取長補短,就能戰勝一切困難。
讀書《三國演義》心得2
寒假里,老師推薦我們讀《三國演義》。通過讀這本書,我了解到《三國演義》主要講的是魏蜀吳三國群雄爭霸的故事。故事中主要人物有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曹操、孫權等。
在三國眾多人物中,我最敬佩的人就是諸葛亮了。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他出了許多計謀來助戰,像美人計、三氣周瑜、火燒藤甲兵等。他還利用自然環境來使用謀略,草船借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且他十分大度,曾經七次捉住孟獲,都應孟獲不服而放走了他,直到最后一次,孟獲才心服口服的投靠了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號稱"武圣"的`關羽了也是我喜歡的人物之一。關羽,是五虎上將之首,曾經斬顏良誅文丑,還在千里走單騎中過五關斬六將而且溫灑斬華雄。他還是個講義氣的人,因為跟曹操打仗時為了保護二嫂迫不得已才像曹操投降。投降之后曹操一直厚待著關羽,不想讓他走。為了報答,他斬顏良,誅文丑。在華容道上時,他念著以往曹操對他的厚待于是把他放了結果差點被斬首。由此可看出關羽不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讀到這里,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是啊,長這么大,幫助過我的人數也數不清,可我記住了嗎?回報了嗎?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討厭的人就是心胸最狹窄的周瑜了。因為他嫉妒諸葛亮的才華,于是命諸葛亮三天內造出十萬支箭,想害死他。幸好諸葛亮早料到三天后有大霧,用船借來十萬支箭,才沒讓周瑜得逞。周瑜不死心又派人去刺殺諸葛亮,可諸葛亮早知道了,派趙云把他送回去了。最后周瑜沒有殺死諸葛亮,反倒被諸葛亮氣死了。我覺得蜀國完全可以統一天下,就是因為劉禪繼位后整天吃喝玩樂,與宮女嬉戲。讓臣官掌控了大權所以朝廷才崩潰,滅亡了。
《三國演義》教會了我許多道理,讓我百看不厭。
讀書《三國演義》心得3
《三國演義》講述了公元3世紀東漢末年,以劉備、孫權、曹操為首的三個政治、軍事陣營間的矛盾和斗爭。以劉備、關羽、張飛的桃園結義為開始,以吳主孫皓受降三分歸一為結局。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給我一種推劉反曹的意味,給曹操塑造了一個反面形象——梟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更是將曹操的形象往奸雄刻入三分,書中孟德獻刀刺董卓、殺恩人呂伯奢一家、挾天子以令諸侯等均是奸雄的所作所為。同時,曹操還是個文武雙全、極有才干的人,從招募義兵起家,伐董卓、討呂布、官渡敗袁紹到占了半個中國,都是他政治領導和軍事統治的表現。曹操雖然內心狹義,但是對優秀人才是十分重視的,對一些曾是敵對的人能夠重用,特別描寫了對關羽是十分欽佩賞識的,戰華雄時贈酒、以及后來的賞金封侯,甚至對出走都采取了寬容的態度,這些都突出體現了曹操對人才的愛惜。銅雀臺賦詩《短歌行》,流傳后世的《觀滄海》、《龜雖壽》都充分體現了曹操的文采。不難看出曹操的是個有才干、文武雙全的政治家,但由于書中著重描寫他的一些奸詐的表現,將“奸雄”形象印入讀者的腦海。
劉備,與曹操的.奸佞相反,書中的劉備是一個仁厚明君。但是魯迅先生曾批道:欲顯劉備長厚,似偽。從桃園三結義的誓詞“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到新野堅持攜民渡江,彰顯劉備的寬仁愛民。從三顧茅廬請孔明,到趙子龍單騎救主玄德摔阿斗,凸顯出劉備的敬賢愛士。然而劉備在夷陵之戰被火燒連營大敗孫權之后,心力交瘁,一病不起,第二年就托孤而去。而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后,仍3次南征孫權。
故此,我認為劉備遠不如曹操,羅貫中可能對曹操有所偏見,因此在書中對曹操的描述多為丑惡。
劉備的抗壓能力遠不如曹操,這可能與其自身的發展經歷有關。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身邊雖然有幾個好兄弟,但是處于不斷的跟隨他人的狀況下,先后追隨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而曹操則是通過自身的奮斗,站穩在北方的政治地位,擴大自身的領導范圍,雖有挫敗但馬上重整旗鼓迎難而上,攀登人生的高峰。同是在亂世中沉浮,曹操比劉備更能存活。
結合我對《三國志》的認知,我認為劉備是偽君子,曹操不是真小人。
讀書《三國演義》心得4
《三國演義》讀后感我讀完一本叫《三國演義》的書的感想是:五虎大將關羽、張飛、趙云、黃忠和馬超都很英勇善戰。還有蜀漢的皇帝劉備不但很能打仗,而且有時還為五虎大將出謀劃策。謀士諸葛亮足智多謀,而且還發明了兵器連弩。因此,我要向他們學習。除了他們以外,我還要向姜維、鳳雛與徐庶學習。我有向他們學習的人,自然也有不向他們學習的人。
例如:曹操、董卓、司馬懿等奸臣。其中董卓經常胡作非為,有時還放士兵亂殺平民,最后被呂布殺死。而曹操、司馬懿則都多疑,有時本該打勝仗時,他們就因為多疑而打了敗仗。讓我說東吳的皇帝孫權是個怎樣的人,那我會說:孫權是個半忠半奸的.人。半忠是曹操在攻打東吳時,孫權與劉備聯手,并將荊州借給了劉備。半奸是指孫權命令手下潘璋、馬忠殺了蜀漢大將關羽和黃忠。我還不喜歡蠻王孟獲,他在劉備死后一直侵略蜀漢,直到諸葛亮擒他七次后,才肯心服。還有魏延,他在諸葛亮死前立下了赫赫戰功,而在諸葛亮死后就造反,后來被馬岱殺死。
我最不喜歡的人是劉禪。因為在劉備死后,諸葛亮輔佐他;諸葛亮死后,又讓姜維輔佐他。可劉禪不但不聽姜維的,反倒聽信奸臣的謠言。最后竟投降司馬昭,而且還在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時,還不想回蜀了。如果讓我當皇帝,那我不但要向謀士問計,還要自己想辦法。
《三國演義》通過描寫了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的爭霸之事,體現了天下大勢久分必合,合久必分的真理。
《三國演義》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得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仿佛進入了一種境界。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可以說關羽是義的詮釋。
那么,諸葛亮就是智的化身。雖然他沒有成功扭轉三國歸晉的結局,但他成功改變了三國。
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當我們羨慕地看著別人成功時,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艱辛。
其實沒有最后的勝者,也沒有失敗者。司馬炎不是,曹操也不是,劉備孫權也不是失敗者。他們都在自己的舞臺上,綻放出他們最絢麗的光彩。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耳邊仿佛又傳來了這句富有哲理的話,使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讓我們用心去讀《三國》,品《三國》,道《三國》,用心去感受三國的史詩,感受它的悲壯之美!
讀書《三國演義》心得5
讀了三國演義中諸侯聯盟討董卓一段。我對這篇小說里的人物性格有一定的了解,此文中的主人公董卓是一個心狠手辣,背信棄義的人,他廢了少帝自己另立陳留王。
另一個主人公就是曹操,這個人有勇有謀,能夠見機行事。我喜歡的是曹操,也很佩服他。他想為民除害殺掉董卓,便暗藏寶刀進蕫府與董卓交談,談話中曹操說他的`馬不快,董卓便讓呂布挑一匹快馬送與曹操。董卓覺得疲憊,便面朝墻睡著了,曹操見機會來了,急忙拔出寶刀欲殺董卓,這時呂布恰好回來,曹操急中生智,雙手捧刃跪下獻刀。然后借口離開策馬而逃。如果換了別人,非但殺不了董卓,就連小命也搭上了。
曹操真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讀書《三國演義》心得】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01-06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01-02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經典]07-26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經典】08-16
《三國演義》的讀書心得01-30
三國演義的讀書心得06-05
關于三國演義的讀書心得01-14
有關三國演義的讀書心得01-02
名著三國演義讀書心得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