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揚傳統樹美德獲新知》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揚傳統樹美德獲新知》有感 篇1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揚傳統 樹美德 獲新知》,書中講述了古往今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給我很多的啟發,讓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書中講了五個方面,分別是:仁,義,禮,智,信。仁是指:寬仁為懷,愛國圖強。義是指:勇于擔當,無私奉獻。禮是指:遵紀守法,明禮知恥。智是指:崇尚科學,立志進取。信是指:立足誠信,利人利己。
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要愛父母,聽從父母的教導,做聽話的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愛同學,我們要互相幫助,團結友愛。要愛我們的祖國,勤奮學習,練好本領,長大后才能為祖國做貢獻。要愛護花草樹木,珍愛大自然。我們在生活中要學會勇于擔當,犯錯誤時要勇于承認,在班集體中為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好班里的一份子。作為小學生,我們要懂禮貌,尊敬師長,不欺負弱小的同學,要愛護他們,要懂得謙讓,注意自己的言行,做一個有禮貌的好少年。我們還要懂得分辨善和惡,在學習上我們要愛動腦筋,勤思考,勇于探索發現,我們還可以制作一些小發明,變廢為寶。最后我們要學會不撒謊,做一個誠實的孩子,說到要做到,要遵守自己的`諾言,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不抄作業,考試不作弊,要相信同學,互相信任,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自信,只有自信才能做好事情。
作為新世紀的小學生,不僅要外表美,更要心靈美。
讀《揚傳統樹美德獲新知》有感 篇2
尊重父母,愛護老師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做到的,可是我讀了一篇故事,便對這又了一分。
這個故事來源于一成主語,講的是北宋時期福建東縣有個叫楊進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鉆研字詞,到處尋師訪友,就學于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他死后,又反楊時推薦到其學弟程頤門下,那里,楊時已經四十多歲,學問高,但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深得程頤喜愛,有一次,楊時同游酢一起前去求學,卻不巧趕上老師在屋上打盹,楊時勸告游酢不要驚醒程頤,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發現門外有兩個雪人!后來人們用程門產雪來形容誠實、誠意、尊師重教的'學生,讀了這一篇故事,我不禁深受感動,為了不吵醒老師,楊進甘愿在外面挨凍,也不進去叫醒老師,真讓人敬佩!
在街上,我曾經看到過一個人把香煙隨手往地上一扔,還有很長一段未吸,連火都沒滅,可是這時,走來了一名阿姨,她笑著對那人說,亂扔垃圾是十分不好的,把它撿起來,他只能不甘不愿的去撿這樣的事十分的多,我看到過無數這樣的事,把錢包給別人,幫別人拾東西,各種事。
我突然想起了前幾天發生的一件事,那是在傍晚我出去買東西發生的事,那天,我帶了100塊去買書,在半路上,我的錢掉了,一位老人低下了頭,為我拾起了錢,交給了我,我十分激動,我一定要像他一樣不圖一點利益,為他人著想。
美德,會在祖國的萬里土地上傳播的。
讀《揚傳統樹美德獲新知》有感 篇3
今天,我從《揚傳統 樹美德 獲新知》這本書中看到李麗的感人事件。李麗是衡陽人,在她一歲時不幸得了小兒麻痹癥,兩歲時又因一場車禍讓她失去了一雙勉強能行走的雙腿,災難好像總跟隨她。而這一些都沒能打倒這個堅強的女孩,李麗一直堅強勇敢地走出了她人生中一個又一個的精彩。
跟她相比,我不知道要差多遠。就說那件事吧!在數學競賽的時候,我本是一個數學成績好的人,但我卻不去參加競賽,你們是不是覺得有點奇怪呢?我數學成績好肯定要去參加的,可我選擇逃避,因為我害怕考不好,害怕失敗帶給我的痛苦。而李麗是一個身為殘疾的人,都能有這勇氣向命運挑戰,使自己的`人生五彩繽紛,我真佩服她!
李麗,你堅強勇敢的品質,身殘志堅的精神,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你真不愧是我們湖南的張海迪,是我們的驕傲。聽了你的事跡后,我決心像你學習,像你一樣不怕困難,不再害怕失敗,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人都是在一次次失敗中總結經驗,最后走上成功。我以后一定會參加每一次比賽,就算沒有考好,我也不再選擇逃避,我要在失敗中找到自己更好的學習方法,實現自己的理想,創造一個個奇跡。
讀《揚傳統樹美德獲新知》有感 篇4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傳統美德高尚的國家。祖先留給我們的傳統美德數不勝數,有勤勞勇敢、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尊重師長等,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自豪,以優良的民族精神為驕傲,每個人都應該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
在如此眾多的傳統美德中,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尊老愛幼,尊老愛幼這個詞大家一定不陌生,早在古代,人們就知道要愛護兒童,尊重年長的人,并將其看成一種社會準則,可現在還有多少人在遵守我便不得而知了,在我的記憶中,這個詞在有些人的生活中已漸漸淡去。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似乎不用多說,應該是很多人的常識,但在我們身邊還是不時發生不孝敬父母,不尊老愛幼的事例。
我曾聽說某醫院有個醫生,兄弟幾人,大多上班,日子過的還不至于窮,其老家在農村,老母一個人在老家生活,后來老母感到不舒服,讓兒子們帶上去醫院,可說了多少回誰也不理會,直到身上疼得實在不行,老母苦苦哀求后,做兒子的才把老母拉到醫院檢查,結果是癌癥,兒子們就讓給打了幾天吊針,然后把老母送回家,讓她去等死。世上竟然會有這樣的事,父母好不容易把子女養大,可子女卻對父母不聞不問,我不知他們有沒有一絲感恩之心,有沒有想過父母對他們的哺育之情。
還記得有一次,我在一輛擁擠的公交車上站著,到了一站時,上來一個小孩,只有七八歲的.樣子,幼小的身軀隨車搖晃,令人氣憤的是竟然沒有一個人給他讓座,我看著這一幕,心中不免有一絲酸苦。
這些行為都可列入不尊老愛幼行列,其它諸如頂撞父母、乃至和父母不談心、忽視兒童的自尊心等等不一而足。我們生活在社會上,尊老愛幼本身就是一個常識,但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
讀了這本后,我懂得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會從自己做起,弘揚社會傳統美德,遵守社會道德規范。
讀《揚傳統樹美德獲新知》有感 篇5
小時候媽媽常講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孩子在山上放羊,閑來無事就想捉弄山下耕種的農民。于是他扯直喉嚨朝山下喊道:“狼來啦!狼來啦!”連是兩次,淳樸的農民都趕了上來,只不過第二次孩子毀掉了農民心中的信任。第三次,不幸接踵而至……
很小,我們便開始受美德故事的熏陶。長輩們用一個個通俗易懂但寓意深刻的故事在我們心中播撒下誠實、孝順、互助等種子。
其中,孝順是中華美德的核心。還記得魯迅的《二十四孝圖》吧!還記得其中《臥冰求鯉》的故事吧——王祥的父親在他母親病逝后,為他娶了繼母。繼母并不慈愛,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他壞話。王翔卻從不反駁,任父親責罵。一次,繼母生病想吃鯉魚,可這天寒地凍的冬天去哪找鯉魚呢?王翔一聲不響地出了門,來到冰凍三尺的湖面上,脫下上衣,想用體膚融化堅冰并禱告。忽然裂縫中跳出了幾條鮮活的鯉魚,王翔高興地拿回家侍奉繼母……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積淀中,美德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至今熠熠生輝!
歷史精華在傳承,中華美德在弘揚。如今,社會上涌現出了一大批美德人士。他們或見義勇為,或拾金不昧,或助人濟貧……我們青少年中也有一批值得學習的美德少年——
她,一個勤儉、有愛心、助人為樂的女孩。她將自己積蓄多年的.零花錢全部捐給了因貧而輟學的孩子;她將自己辛苦寫作得來的稿費毫不猶豫地給了身患白血病的同學;在08年的“512”汶川地震中,當她聽聞災區滿目瘡痍、屋塌地崩,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消息時,善良的她在第一時間發動全班募捐,并擔任學校的“愛心大使”,向災區伸出了她柔弱但即時有力的援手。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她也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積極上進。她,就是2010年的美德少年程可馨。
兩個月的暑假就快過去了,在此期間,我們是否給父母捶過背?是否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是否為社區、為社會做過啥?學習美德少年應從實際生活出發,應從日常的點點滴滴做起。做個美德少年,這是社會對我們的基本要求;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傳承并發揚中華美德更是歷史對我們的要求,要我們將中華之精髓所在代代相傳。
回顧這幾年我越來越成熟的表現,我深感欣慰。作為家庭的獨生子,我總能為父母承擔些責任:在學習上盡量少讓他們擔心,以優異的成績回饋他們;在生活中,自己照顧好自己,少讓他們憂心。在社會中,我也是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我相信,日積月累,美德之光也將在我身上熠熠生輝!
作為龍的傳人,我們時刻要秉承優良傳統——樹美德,講文明。
讀《揚傳統樹美德獲新知》有感 篇6
在暑假前期,我按照老師的要求讀了《揚傳統.樹美德.獲新知》這本書。這本書每一篇故事都非常感人,并且獲得了很多的感悟和啟發。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十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至今仍被一代一代的中華兒女傳承和弘揚。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應該為我們的傳統美德倍感驕傲和自豪。
在這本書中我了解到了一個個古往今來的美德故事:有恪守孝道的孟佩杰、有關愛他人的劉麗、有護弱的小英雄陳浩、有堅毅誠信的拾荒老人吳玉蘭……這些學習的榜樣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其中第一課《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孟佩杰》把我給深深地感動了。命運對孟佩杰是如此殘忍和不公,而她卻用微笑回報了這個世界。在她五歲那年,爸爸遭遇車禍身亡,媽媽忍痛將自己心愛的女兒送給養母劉芳英撫養。養母又因手術失敗癱瘓在床,養父不堪生活的壓力,一走了之。養母想自殺,卻被孟佩杰發現后說:“媽,你別死,你是我的天,你是我唯一的親人,有媽就有家。”從此,母女二人相依為命。孟佩杰很懂事,八歲時就獨自上街買菜、做飯、替養母洗漱、穿衣、換尿布、按摩等等。就這樣每天又苦又累,但是她的`功課一點也沒落下。在艱難的生活中,2009年孟佩杰考上師范大學,她沒有丟下養母,是帶著養母在學校附近租了間房子一邊上學一邊照顧養母。為了生活,孟佩杰利用暑假頂著炎炎烈日上街發傳單,當她拿到第一筆工資時給養母買了最愛吃的紅燒肉。讀到這里,我的眼淚奪眶而出。孝待養母、笑對生活,這就是孟佩杰帶給我的感動。
孟佩杰能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磨練著自己,而我呢?從開始學會說話、上幼兒園、上小學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的,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有爸爸來開導我;當我受到表揚時,是媽媽在鼓勵我繼續加油……現在長大了,爸爸、媽媽還沒說我幾句,我就開始耍脾氣、頂嘴,是那么的任性和無禮。
看了這篇文章,我自己感覺很慚愧。我一定要改正自己的缺點,聽從父母的教導,一定要善待父母,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讀《揚傳統樹美德獲新知》有感 篇7
今天,我讀了一本叫《揚傳統樹美德獲新知》的書。中國,是一個世界聞名的古國,它擁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著各種各樣的傳統美德。而這本書就向我們展現了許多故事。給了我前所未有的震撼,使我從中受益匪淺。
我讀《愛父母》這一章時,便深受感動。這課講的是一個叫孟佩杰的'小女孩,命運對她很不公平,可她卻用微笑回報這個世界的故事。五歲那年,她的爸爸遭遇車禍身亡,媽媽忍著悲痛把孟佩杰送給養母劉芳英撫養,三年后養母劉芳英因手術失敗而癱瘓在床,養父不堪生活壓力,一走了之。在絕望中,劉芳英企圖自殺,被孟佩杰發現。“媽,你別死,你就是我的天,你活著就是我的心勁,有媽就有家。”從此,孟佩杰與養母劉芳英相依為命。當別人的孩子在享受寵愛時,八歲的孟佩杰已獨自上街買菜,回來做飯,天天為養母洗澡… …每天做完一堆家務活已經到晚上九點鐘了,這時候孟佩杰才開始做自己的家庭作業。但她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自己的養母,因為她知道養母對自己有撫育之恩,現在也是自己唯一的親人了,無以回報,只有自己用心去照顧自己的養母,盡自己最大努力把養母照顧好。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想到,我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對媽媽發脾氣。記得有一次,家里就只有媽媽和我兩個人。我覺得無聊,就想讓媽媽帶我出去玩,可是媽媽說她有點不舒服,過幾天再帶我去玩。聽了以后我很不開心,生氣的對媽媽說:“我就要出去玩,如果你不帶我去玩,我就不理你了。”媽媽沒有辦法,只好帶我去了。媽媽在盡最大的努力愛護我,給我幸福,而我卻那么不懂事,亂發脾氣,和孟佩杰比起來真是太慚愧了。
通過這本書,讓我知道了,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首先要求我們從小就要培養高尚的品德。我們要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在家里要孝敬長輩,愛護幼小;在學校里要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在別人遇到困難時,我們都應該獻出自己的愛心,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幫助他們。只要人人都能獻出一份愛,我相信這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
讀《揚傳統樹美德獲新知》有感 篇8
仙鶴,這是一個人盡皆知的動物,自古以來有許多人對它們的高潔做出了贊頌。可有誰知道,一個花季少女默默地為保護仙鶴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徐秀娟的父親是扎龍自然保護區鶴類工程師,受父親影響,徐秀娟從小就愛鳥,更愛仙鶴。當她提出要去鹽城的仙鶴自然保護區工作時,遭到了父母的極力反對。父親深知養鶴的不容易,嬌生慣養的女兒怎么能受得了?可徐秀娟的倔強脾氣不同意了,她鬧著讓父親同意她去,父親只好依了她。
得到工作后,徐秀娟啥也沒帶,只帶了3個鶴蛋和養鶴工具,一路上對仙鶴蛋百般照料,因為仙鶴的養殖過程的`要求是很嚴格的,若氣溫低或太高都會孵化不出小仙鶴,不過這可難不倒心靈手巧的秀娟,經過悉心照料,小鶴終于出生了。秀娟喜出望外,給他們起名丹丹、龍龍和莎莎。
保護區的生活是很艱苦的,每天要很早起來喂食小仙鶴食物,秀娟既要照顧仙鶴又要學習養殖技術,她學成養殖技術后就帶了些回家養,可一下車就迎來了丹丹死亡的消息,龍龍也因思念好友吐血死亡,平時秀娟對待仙鶴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兩個仙鶴死了對她來說是晴天霹靂。秀娟哭了個不停。她發誓不再馬虎大意。回到保護區后她又撫養了一批仙鶴。不久后仙鶴們又重飛藍天,可不幸還是發生了……
有一只叫黎明的仙鶴病了,她便悉心照料,不幾天黎明就好了。病好后,黎明很活躍,秀娟覺得多運動有好處,就放黎明和牧仁去河邊玩。可過了兩天以后它們還遲遲不歸,秀娟為找它們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天在泣、地在顫,所有的事物都在為秀娟默哀,黎明和牧仁也回來了,它們和仙鶴群成群結隊地在秀娟的墳旁哀叫,仿佛在為失去的好友傷心……
徐秀娟,所有人都記住了這個名字。
讀《揚傳統樹美德獲新知》有感 篇9
最近,我讀了《揚傳統樹美德獲新知》這本書,書上有許多動人的故事。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故事是《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叫孟佩杰的小女孩,五歲時,爸爸遭遇車禍身亡,媽媽忍痛將孟佩杰送給養母劉芳英來撫養。養母三年后手術失敗癱瘓在床,養父也一走了之,于是孟佩杰和養母相依為命,家中的收入就是養母微薄的病退工資。八歲的孟佩杰從小就上街買菜,燒火做飯。為了媽媽,她什么苦都吃,為了媽媽,她必須比別人起得更早,做得更勤,學得更好。看完這個故事后,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決定今后要向她學習,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有一次,媽媽早晨起來說不舒服,我急忙摸她額頭,“好燙呀!您發燒了。”我驚訝地叫道。于是,我立刻把媽媽扶回床上,然后把冷毛巾敷在她頭上,蓋好被子后我就去做早飯了。我打開冰箱,發現有6個包子和一碗湯,于是我把包子和湯一起端了出來。接著我又找了一個大點的碗,把包子全放進去,再在碗里滴了點水,這樣包子吃起來會很鮮嫩,最后把湯和包子一起放在微波爐里熱一熱,然后就大功告成了!我把早飯小心地端到了媽媽的面前,輕聲地說:“媽媽,我給您做了點早飯,您快吃點吧!”媽媽的眼睛突然濕潤了,讓一把抱住我,記激動地說:“謝謝寶貝,你終于長大了!”聽了這話,我開心極了。
還有一次,爸爸要過生日了,我悄悄地瞞著爸爸,和媽媽一起買了一個蛋糕,我還親手做了一個小禮物。生日那天,我和媽媽一起把禮物送給了爸爸,那時,爸爸笑了,是那種滿足、舒心的笑容。
“百善孝為先。”讓我們多多孝順自己的父母,是他們含辛茹苦地撫養著我們,我們要在生活中體貼父母,在學習上更加刻苦,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讀《揚傳統樹美德獲新知》有感 篇10
一天,孔融父親的一位朋友帶來一盤梨,父親讓孔融分發給兄弟們吃,孔融自己挑了一個最小的梨子,然后按長幼順序分發給自己的兄弟,父親就問孔融為什么?孔融說: “ 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大梨應該分給哥哥他們。 ” 父親聽了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比你還小啊?孔融卻說: “ 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要讓著他 ……” 這是《揚傳統樹美德獲新知》一書中《孔融讓梨》的故事。
讀著《孔融讓梨》等其他故事,我知道了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作為中國人,最讓我們倍感自豪和驕傲的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
大禹 “ 三過家門而不入 ” 、文天祥的 “ 人身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 陶淵明的 “ 不為五斗米折腰 ” 、朱自清的 “ 寧可餓死,也不吃外國人的救濟糧 ” 、 花木蘭的替父從軍……他們的感人事跡將永遠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作為我們小學生,不僅要學習他們的愛國、講誠信、孝敬長輩、關心幫助他人等許多美好的品德,還要宣揚他們的美德故事。爭取讓美德之花在每個人的心靈世界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