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孔融讓梨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融讓梨讀后感1
大家一定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吧:有一個名叫孔融的孩子,他有四個哥哥,一個弟弟,在分梨時,孔融拿了最小的那個,把大的留給了哥哥弟弟們。
我讀完了這個故事,不禁想起了發生在我身上的事。 記得有一次,外面下著瓢潑大雨,就在雷聲轟鳴,雨下的最猛烈的時候,放學的鈴聲敲響了,同學們走出教室排好路隊,不一會兒,整個校園里便開滿了五顏六色的小傘花。我班的幾個同學沒帶雨傘,他們有的'在走廊里焦急的來回踱步,有的已沖出走廊,雨水打在臉上順著臉頰向下流…… 尤其是我的同桌王貝貝,書包都淋濕了,我見了腦海里閃過一個念頭:今天我向她借小尺她都不借給我,我要不要和她共傘呢?又轉念一想,畢竟是同學嘛,應該互幫互助。
我不加思索,連忙沖過去,將傘舉過他的頭頂,他轉頭一看,十分驚訝,刷的一下臉紅了,對我說:“謝謝你!”我什么話也沒說,和他手拉著手,穿過傾盆大雨,將她送到公交車站,直到她乘上了回家的汽車,我這才走向我要回家的車站。這時候,雨漸漸地停了,太陽公公微微的露出了笑臉,我收起手中的雨傘,抖了抖上面的水珠,坐上了回家的班車。
坐在車上,我想了許多,無論在家里,還是在學校,都應該互相幫助,懂得謙讓,這樣我們才能生活在和睦的大家庭中,愉快的度過每一天!
孔融讓梨讀后感2
一天,我讀了《孔融讓梨》這故事,《孔融讓梨》讀后感。故事主要講的是在春秋魯國,一位名叫孔融的四歲小孩十分懂事、聰明。一次母親端上一盤梨子來,叫孔融先拿。而孔融拿了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么這樣做,孔融說:“哥哥比我大,大的梨就應給他吃。”
讀完之后,一種佩服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起,僅有四歲的小孩竟這么懂事,他的`一舉一動,機靈巧妙的回答深深迷住了我,實在令人印象深刻。簡樸的語句中,洋溢著可貴的尊老愛幼品質,蘊藏著那種謙讓的美德。孔融與童年的我比起來簡直天壤之別,一件令人慚愧的事又在腦海中飄蕩著。那事發生在我五歲的時候,一天,弟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著動畫片,我看了看鐘,糟糕!電視劇大結局呀。我立即拿起遙控器換了臺。弟弟一下子變了眼色,跑過來與我爭吵。聞聲驚動了奶奶,奶奶從一樓上來,了解了狀況后,就說:“杰仔,做哥哥的讓下弟弟,而且是弟弟先看的,你還能夠下一樓看啊,干嘛必須要在這看。”我說:“就不!”“聽話!”奶奶說道。我瞪了奶奶一眼,就氣沖沖地回房間了。晚上,趁奶奶在看電視,我刻意在電視機前左擺右擺,,奶奶叫我別擋著,我假裝沒聽見。最后奶奶也沒說什么,就出去了。
讀了《孔融讓梨》這個小故事后,我明白了做人要尊老愛幼。
孔融讓梨讀后感3
一天,我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尊老愛幼孔融讓梨的故事,讀完之后一種佩服之情油然而升,僅有四歲的小孩竟這么懂事,他的高尚舉動和優秀品德深深教育了我,實在令人印象深刻。簡樸的語句中,洋溢著可貴的'尊老愛幼的品質,蘊藏著其中的美德。
現實的我與孔融比起來真是有點羞愧,一件慚愧的事又在腦海中飄蕩著,那事發生在我五歲的時候,一天弟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動畫片,我看看動畫片又看看鐘表說:“糟糕”電視劇大結局忘看了,我立即拿起遙控器換了臺,弟弟一下子變了臉色,跑來給我爭吵。吵鬧聲驚動了媽媽,媽媽了解情況后,就說:麟麟,做哥哥的讓著點弟弟,而且弟弟是先看的,你不能換個房間看嗎?我說:“就不!”聽話媽媽叫!我瞪了媽媽一眼就氣沖沖地回了房間。到了晚上媽媽看電視,我刻意在電視機前左右擺動,媽媽叫我別擋著,我假裝沒聽見,最后媽媽什么也沒說出去了。看了孔融讓梨的故事讓我又想起了這件令人后悔的事,我恨透了自己真對不起媽媽又沒讓著弟弟,現在我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要先人后己,尊老愛幼。
讀完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首先我們做什么要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同時也要謙讓別人,做到先人后己,自己的收獲才會更多更豐富。謙讓,是一種美德,有時尊重,是一種寬容,是一種貢獻,是一種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矛盾的救濟藥。學會謙讓,做到謙讓,那么,你就會享受到人際關系和諧的快樂。
孔融讓梨讀后感4
一天,我讀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讓梨》,我讀后很有感觸。這篇短小精煉的歷史故事中,僅有5的小孔融,竟知道要尊老愛幼,他的這種高尚的舉動和優秀的品德深深的教育了我。
6 歲的時候,我就能將三字經背下來。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融四歲,能讓梨。意思是說,孔融四歲的時候就知道了給哥哥吃大的梨,自己吃小的。 讓我來說一說這個故事;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孔融,他聰明好學,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個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父母親十分喜愛他。孔融有四個哥哥。一天,父親帶回來一籃子的梨。看上去又大又好吃。哥哥們都舍不得先吃,就讓孔融先去挑,孔融把籃子里的里挨個看了一看,最后他高興的拿起那個最小的梨,說‘我要吃這個。’爸爸看到了,笑著問孔融: ‘這么多的梨,又讓你線條。你為什么拿的是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給恥笑的,大的留給爸爸媽媽和哥哥吃。’只有四歲的小孔融,就懂得孝敬父母,謙讓自己的`哥哥,大家都夸他是個懂事的好孩子。以前,我總覺得,我是小孩子,應該多吃點。每次媽媽讓我選吃的,我總會比了又比,選了又選,哪怕只大一點點,也是好的啊!
尊老愛幼,是多大的美德啊!它能讓每個人都對你刮目相看,快學會這種美德吧!這樣才會讓你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讓你的生命更加有滋有味!
孔融讓梨讀后感5
今天,我讀了《中華傳統美德》中的一個小故事。最使我深有感觸的是《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講了: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疲乏:“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后十分驚喜。這讓我不禁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事情。
那一天,我媽媽放假,這天中午的時候,爸爸不在家,我媽媽來做午飯,媽媽說:“兒子,今天我燒蛋炒飯給你吃,好嗎?”我說:“好啊。”過了十分鐘,我迫不及待得去盛蛋炒飯,可媽媽說:“等等,我來考考你,孔融三歲就會讓梨,不知道我們邵模偉十二歲會不會讓飯。”說完媽媽就拿出兩只碗,一只大地,一只小的`。媽媽讓我選一個,我選小的,我還以為小的可以盛幾碗,可媽媽一盛,飯都分光了。我不知所措,到了下午,我肚子很餓了,可我不想驚動媽媽,于是就下去找湯晨旭玩了,到了三點,我回來了,媽媽叫我來吃點心,我又選了小的。晚上,我媽媽去大統華。我沒去,媽媽幫我買了一件玩具,媽媽說是我今天讓飯和讓點心的報酬,我看了看商標,啊,要兩百多塊錢。我不經想起了一句諺語:好心有好報。我在今天學習到了一種知識,也學習到了一種品德:只要你肯付出,就會有回報。并且回報的東西會貴好幾十倍。
今天,我真是受益匪淺。
孔融讓梨讀后感6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講給我聽的,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可是它卻讓我難以忘記。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的,可是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這個故事主要講,有個小孩的名字叫孔融,每個人都說他非常聰明。有一天,孔融的母親買了幾個梨回家,母親把梨端上桌時,母親把最大、最甜的梨給了最小的孔融,可是孔融卻不要,將這個最大的梨讓給了哥哥,自己卻吃小的。
這個故事讓我刻骨銘心,也讓我回憶了以前的種種事物。孔融毫不猶豫的.把梨讓給了哥哥。而我呢?每次都挑三揀四的。比如:媽媽買了一盤新鮮水果,我見了就欣喜若狂,都沒有洗手就把水果一掃而空了。媽媽見了說:“你應該像孔融那樣,別老是把我們當做空氣。”而我呢?把媽媽的話當作了“耳旁風”。現在想想也有點后悔了。
每次坐公交車的時候,總有人站在那,站到腿發軟,而我呢?我就坐在那,看著別人站著,自己卻在譏諷別人。現在懂得了,應該像孔融那樣,學會讓著別人,不應該去嘲諷,譏笑別人,要學著謙讓別人。
孔融這種尊老愛幼的行為值得我們學習,他教會我要謙讓著別人一點,別人才能更加的謙讓著你。孔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孔融讓梨讀后感7
今天,我做完作業后,閑得無聊,便拿起《美德故事》讀了起來。不一會兒,《孔融讓梨》這篇文章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這篇文章贏記敘了孔融從小就尊敬兄長的美德,贊揚了孔融是個好孩子。
這個故事發生在孔融四歲的時候,孔融兄弟七個,他排行第六。有一次,全家人圍座在一起品嘗鄰居送來的梨。母親從中挑選了一個最大的梨,遞給孔融,孔融卻沒有接受,而是挑了一個最小的梨吃了起來。父親非常好奇地問孔融:“你為什么不吃大的而吃小的呢?”孔融一本正經的回答道:“我年紀小,應當吃小的。哥哥們年紀大,理所當然吃大的。”眾人聽了,都連連稱贊,沒想到他這么小便懂得尊敬兄長,友愛謙讓的道理。
看看孔融,想想我自己,我感到臉上一陣發熱。心里很慚愧。平時,媽媽或爸爸買了好東西,我都吃大的.,想多吃點,怕別人吃的多,我就快點吃。
讀了《孔融讓梨》這篇文章,我懂得了要尊敬兄長、友愛謙讓,這種美德應該從小就培養。我們要向孔融學習,做一個謙讓的好孩子。
孔融讓梨讀后感8
一天,我在讀《三字經》,當讀到“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時,這章節里有一段關于“孔融讓梨”的小故事。這故事主要講的是在春秋魯國,一位名叫孔融的四歲小孩非常懂事聰明。一次母親端上一盤梨子來,叫孔融先拿來吃,而孔融拿了一個最小的津津有味吃了起來。父親問他為什么這樣做,孔融說:“哥哥比我大,大的梨應該給哥哥吃。”
讀完之后,一種佩服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起,僅有四歲的.小孩竟這樣懂事,他的一舉一動,機靈巧妙的回答深深吸引了我,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與孔融相比之下,我感到很慚愧。想到有一天晚上,爸爸和媽媽正在津津有味地看電視劇。我看了看鐘快7點了,糟糕!我愛看的動畫片就要開始了,于是,我連忙拿起遙控器換了臺,爸爸媽媽見了很生氣,狠狠地批評了我,我還生氣得跑回房間,不理他們。還有一次,我的表妹和阿姨來我家玩,媽媽端上來一盤水果,我見了連忙拿起一個最大蘋果就大口地吃了起來。媽媽見了,很生氣地對我說:“你這孩子真不懂禮貌,你應該把大的蘋果讓給妹妹,你怎么反而把大蘋果自已先吃了呢?”現在想起這些事來,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和四歲的孔融相比,真是羞愧極了。
《孔融讓梨》的故事教育了我應該學習孔融尊老愛幼、謙虛禮讓。讓我想到,在生活中要學會尊重別人,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同時也要學會謙讓別人,這樣才能夠得到更多人的理解,這是我們小學生應該具備的傳統美德。
孔融讓梨讀后感9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千古流傳。
孔融是一個非常有孝心的孩子!四歲的一天,有人送給了他家一筐梨,可是孔融在籃子里挑了許久,卻撿了一個最小的留給自己。原因是自己年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姐姐吃。
讀到這里,我感到很慚愧。以前,我總覺得我是小孩子應該多吃點。每次媽媽讓我選吃的,我總會比了又比,選了又選,哪怕只大一點點,也是好的啊!有好吃的.零食的時候,總希望自己比哥哥吃的多,經常為了少吃一點點和哥哥生悶氣。但是從現在起,我決定向小孔融學習,“年紀小,應該吃小的”,說得太好了,我很贊同小孔融的做法,每一次餐桌上有什么好菜,我要先夾給媽媽,對她說:“媽媽,請吃!”看到爸爸哥哥喜歡吃的菜,我也幫他們往碗里夾,得到好吃的好玩讓哥哥先選。想象著他們笑著對我說:“謝謝!”的時候,我心里是甜甜的。
孔融四歲時就懂得謙讓,而我已經七歲了,這么做也是完全應該的。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后,我要用一顆善良的心去關心、愛護身邊的每一個人,要做一個當代的小孔融。
孔融讓梨讀后感10
說到讀書感想,讓我想起了以前讀過的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大概內容是說:東漢時代有個聰明的孩子叫孔融,他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爸爸讓孔融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就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孔融:“你還有個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讓給弟弟吃。”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起來:“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
讀完這個故事,我想起有一回:爸爸正在看新聞聯播,我愛看的《機甲獸神》動畫片開始了,我就和爸爸爭了起來。當然是爸爸就到了其他房間去看,我現在想起來,我覺得自己和孔融相比,太自私了。以后,要像孔融那樣,知道尊敬長輩。還有一次,吃飯的時候我的大娘做了一盤香噴噴的紅燒肉,我和哥哥都想第一個先嘗,結果他壓著我的筷子,我壓著他的筷子,都不肯相讓。現在想起,我應該學孔融那樣讓哥哥先嘗。我們應該象孔融一樣,做一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
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和諧,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種美德,我們做什么要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生活才可以更加美好。
孔融讓梨讀后感11
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老師,當然很幸運我的孩子能夠擁有趙老師這樣負責并且有親和力的班主任。
作為孩子的家長,我有責任陪同和輔導孩子的學習,所以每天晚上陪同女兒一起閱讀課外書的工作使我的生活有了新的樂趣,我覺得孩子的成長讓我明白了從小讓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是很重要的`。當然這些更離不開老師的諄諄教誨。
20xx年3月27號我與張鑫悅共同閱讀了《孔融讓梨》這篇文章,這個故事是寫的是古時候一位四歲的小朋友叫孔融,小小年紀的他就明白先禮讓別人,這種有禮貌的精神是值得現在的孩子去學習的。我相信這么小的孔融能夠明白付出、明白禮讓的人長大一定也會有很好的成就。俗話說的好,想要得到什么先要去付出什么。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可能就是這個道理吧……只有付出才有收獲。今天孔融讓出的也許是只是一個梨,而他日后得到的也許是屬于他的整片天空。
讀完這篇文章,悅悅給對我說,我也要像孔融一樣,把好的讓給爸爸媽媽先吃。可能7歲的她還不了解孔融讓梨的真諦,但是,通過我細細的解說,她似乎更能了解孔融讓梨的真正含義。
讀文章不僅能夠讓孩子在詞匯增加更豐富的知識,還能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做人的一些道理,在以后我會更積極的輔導孩子學習課外知識,希望她在學習的道路上能夠更上一層樓。
孔融讓梨讀后感12
我國古代,有許多人擁有優良的傳統美德,在我看完《孔融讓梨》時,知道了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在小朋友身上,也開出了一朵燦爛的花。
故事是這樣的,桌上有一盤梨,孔融等人來吃梨,別人都挑大梨吃,只有孔融挑小梨吃。之后,別人問他:“孔融,你怎么不吃大梨呢?”孔融笑了笑說:“哥哥姐姐們比我大,我應該尊敬他們,弟弟妹妹們比我小,我應該讓著他們。”人們聽了都豎起了大母指。就是這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卻讓孔融留芳百世。物以惡小而為之,物以善小而不為,中國人不做壞事做好事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不論大與小,都能反應出一個人的'德,一個人的德陪伴他的一生。其實,我也很敬佩孔融,誰會說我從來沒有過看見一個東西先上去拿一個最大的,甚至把別人的份子拿走,不顧別人的感受,現在,你是否知道了這個道理,記得小時候,拿什么東西都是挑最大的,父母拿孔融讓梨的故事教育我,我那哪里聽的進去?更別說比了,跟本就是比不起來的!而且對孔融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反感,總覺得爸爸媽媽就是喜歡孔融似的,嘴里時不時還會冒出一句,不就是讓個梨嗎,有什么了不起,還什么美德的種子!總讓人感覺是孔融把爸爸媽媽奪去了似的,那時的我,哪里知道,那是一種望子成龍的急切,這個故事我早聽過了,但是對他產生敬佩的還是頭一次。
讓我們傳承中華的傳統美德,撥撒美德的種子。
孔融讓梨讀后感13
孔融讓梨是個眾所周知的故事,我也早就聽過,但以前太小,只是聽一遍就過了,現在長大了,回想一下,還是有不少感悟。
在文中,年僅四歲孔融就懂得讓梨,別看這個小小的舉動,更能顯現出的是一個人的`品質,連四歲的孔融都懂得讓梨,當時的中國成為“文明禮儀之邦”也就不足為奇了。再看看現在的中國,雖然科技發達,但“文明禮儀之邦”的稱號早已蕩然無存,在一次學校組織韓國考察的活動中,校長和學生在經過一個地方時,看見一塊牌子上用中文寫著:請不要隨地吐痰。這讓大家都很生氣,于是去找來了當地的負責人,負責人告訴他們,因為韓國人很少隨隨地吐痰,大部分吐痰的都是中國人。還有一件事,也讓中國人抬不起頭,在某個小學舉行完升旗典禮后,整個升旗的地方成了垃圾的“海洋”,到處是果皮紙屑,讓人不堪入目,而在日本,幾千人在開完會后,整個場內沒有一點垃圾,引人注目,這就形成了明顯的對比,所以文明禮儀是中國要面對的一大難體,所以08奧運會有一句話: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我們應該深深體會這句話,我就體會到了黨對我們的希望很大,所以我門都應該講文明。
讓我們一起努力,再度成為文明禮儀之邦吧!
孔融讓梨讀后感14
我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在許多古人身上就有很好的體現。在孔融孔文舉身上就體現出來了。
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父親讓孔融分梨,結果孔融自我拿了一個最小的梨。父親問他:“為什么你自我拿最小的梨呢?”孔融說:“哥哥比我大,應當吃大的。弟弟最小,我應當讓他。”
之后,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大家都說孔融四歲就明白讓梨,是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家長們也經商用這個故事教育自我的'孩子要懂得謙讓。
我們平時做到謙讓了嗎?如果爸爸媽媽讓我們分梨的話,我們會給自我留個最小的嗎?估計大多數孩子不會吧?我們看了這個故事后,會怎樣做呢?
我以往在公交車上看到這樣一副情景,一個老奶奶慢慢的走上了車,愛心座位被幾個年輕小伙子占了,看見老奶奶上車,有的拿出手機玩,有的裝作睡覺,沒有人給老奶奶讓座。真是太自私了,太不懂謙讓了。
想一想平時,我們有的人上公交車爭先恐后去搶座位,有的人在學校發什么東西的時候,也是搶在前面,生怕自我拿不到,有的人看到排隊很長,就會擠到前面去插隊。這些行為都是不謙讓的行為。所以,讓我們學會做一個謙讓的人吧。
有人認為幫忙別人是一種歡樂,我覺得謙讓也會讓人感覺歡樂!讓我們一齊盡情享受歡樂吧!
孔融讓梨讀后感15
孔融是東漢末年的一名天文學家,在他小的時候就知道了要謙讓,在他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家里買了梨讓大家吃,結果哥哥姐姐都來搶梨吃,孔融卻沒有動,因此爸爸讓他來分梨,孔融先把兩個最大的'梨給爸爸媽媽,然后把稍微小一點的給哥哥姐姐們,留了一個最小的給自己,爸爸問:“你為什么只吃小的梨子,而把大的梨子給我們呢?”孔融說:“我是年齡最小的,應該吃小的梨子,而大的梨子,應該給你們吃。”
一次,爸爸帶著孔融和弟弟一起去郊外玩,走著走著,他們都渴了,于是爸爸就去買了一兜梨子讓他們吃,這次爸爸還讓孔融分梨子,心想:這次孔融要吃大梨子了吧。誰知,孔融挑了兩個大梨子,分別給了爸爸和弟弟,而給自己挑了一個小梨子。爸爸問:“這次你比弟弟大,為什么你給弟弟一個大梨子,而自己吃了一個小梨子呢?”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應該讓著他,讓他吃大梨子。我比弟弟大,應該吃小梨子。”爸爸說:“孔融喲,真是一個好孩子哦!”
我們要向孔融學習,做一個謙讓、謙虛的人!
【孔融讓梨讀后感】相關文章:
《孔融讓梨》讀后感11-13
孔融讓梨讀后感06-09
孔融讓梨的讀后感04-05
孔融讓梨讀后感09-04
孔融讓梨的故事(精選25篇)08-01
《孔融讓梨》讀書筆記02-05
孔融讓梨讀書筆記11-08
(優秀)孔融讓梨讀后感09-08
孔融讓梨讀后感20篇03-13
孔融讓梨讀后感15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