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認知天性》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1
通過閱讀學習《認知天性》一書,我系統地了解了我們的認知規律,知道了僅僅在腦海中儲存一些知識是不夠的,要把它形成能夠自動調用的心智模型。就是讓它能夠自動組合、自動地使用,然后形成一套體系,這才算我們真的學會了一件事。形成心智模型的過程,就是我們每個人學習一個技能的過程。
一、我的認識
在了解了一些基礎的認知規律以后再反思我自己的學習方法,發現了許多不足之處。從初中以來,我在學習時就特別喜歡用各種顏色的筆在書上做標記,以及認為認真記筆記,多背幾遍就可以記住,但這其實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我以為的我以為其實不是我以為,要想真正地解決記不住的問題,更有用的方法其實是掌握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系。
書中曾舉過一個例子,科學家做過測試:閱讀同樣的內容,一口氣連讀10遍和一次只讀一遍,但是一周以后再復習一遍的人,哪個學習效果更顯著?答案是后者。原因是在我們的大腦中的元認知(即對于自己認知水平的判斷)經常會出現偏差。這種偏差常常造成兩種誤區:一種是讓學習者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薄弱之處,不能對癥下藥,不能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正確的地方從而提高自己;另一種是造成錯誤地認為自己掌握了正確、科學的學習方法,比如拼命做筆記。
事實上,在學習的過程中檢索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檢索的過程常常比較繁瑣,痛苦的檢索過程使得許多學習者非常反感這種方式。書中經過大量實例的論證,得出結論:學習越輕松,效果越不好。其中關于檢索的有這樣一個例子:研究人員將測試者分成兩組,一組在平時加入知識點的小測驗,而另一組則僅僅只是要求自行復習,并沒有知識點的'測驗,一段時間以后一起進行大考。結果是,平時有小測的一組平均成績在A-,而另一組的平均成績只有C+。兩者之間的差距還是非常大的,平時的小測其實就是檢索的一種,通過這樣的方式,被測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和鞏固,在大測中也自然表現得更出色了,通過測試,其實就是減少了元認知所產生的偏差。所以,有時候很多看起來很勤奮,不停地在背書、做筆記的人,常常考試結果不太盡人意。原因就在于他們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但學習過程還是輕松的,可能只是看起來勤奮。
書中指出,學習有三套工具:編碼、鞏固、檢索,并繼續給學習者提供建議:
1.學會鞏固記憶,通過檢索、考試、以及不斷的挑戰來鞏固;
2.打造心智模型;
3.學會舉一反三;
4.學會建構概念,能夠深刻理解學的是什么東西;
5.學習遷移。同時,書中還給廣大教師以建議,如何幫助、知道孩子學習?
解釋學習的過程;
2.教會孩子如何學習;
3.創造合理困難;
4.保證透明度,每次考完試要給大家反饋,要告訴大家學習的目的是什么。
二、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的反思
我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對于這樣的建議還不能完全照搬,我覺得我可以采納的是第2、3兩條,幼兒園階段的孩子也需要學會如何學習,不過他們的學習都是以游戲、自主探索進行的,我需要做的就是創設游戲條件,鼓勵自主探索。同時還需要分析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床和合理困難,讓孩子有探索的空間。
《認知天性》是一部集理論與實踐為一體的書,它用大量的實例,化晦澀難懂的認知理論為感性可知的學習經驗,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對于書中的一些理論我還有很多不清楚、不理解的地方,還將繼續反復研讀。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2
《認知天性》這本書讓我對學習有了新的認知,以往覺得正確的學習方式都是書里所說的“看起來很努力的”方法。重復閱讀與集中練習會讓人越做越熟練,會使人充分掌握知識點。但實際上這種方法既達不到真正的精通,也無法產生持久記憶,還會無法正確認識到自己學習中的薄弱之處,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更好的提高知識水平。而這本書則為我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
個人讀書摘抄歸結以下幾點:
1、認清學習的本來面目
學習的目的是要讓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在腦子里隨時待命,這樣你才能在以后遇到問題時,思路清晰,并抓住解決問題的機會,讓知識成為條件反射。首先,要學以致用,就必須記憶;其次,我們要堅持不懈的學習并記憶,終生不怠;再次,學習本身是一項可以獲得的技能,最有效的策略往往和我們的常識截然相反。
2、“后刻意練習”
“后刻意練習”所講的就是間隔練習、穿插練習、多樣化練習。間隔學習使知識存儲的更牢固,穿插練習有助于長期記憶,多樣化練習促進知識的活學活用。在這基礎之上,間隔學習比連續學習效果要好。比如,一個八小時的課程,一天學習四小時分兩次(在兩周里)學完,要比一次學完好。這樣可以給大腦一個緩沖時間和回憶的刺激。穿插學習不同的內容,比學習單一內容好。道理和上面的類似,不停的`折騰就是為了刺激大腦,這樣可以加強記憶。我們的數學作業題量比高中時要少,卻比高中取得了更好的效果,正是因為其考察的往往不是當天所學的內容,而是一周前的知識,給予我們大腦回憶的刺激。
3、學習的心理學規律
欲求新知,先忘舊事。養成一個新的習慣很難,但比這更難的是改掉一個舊的習慣。更確切的說,不是改掉舊習慣,而是先把舊習慣放在一邊不去用它。一個人普通話不好,通過努力學好普通話,他不會忘記原來自己的方言,而是可以自由的在方言和普通話之間切換。所謂的習慣也是如此。越容易被想起的,就越容易被忘記。法語老師在和我們交流時往往要求我們使用半生不熟的法語而非英語,就是要讓我們把舊習慣放到一邊。
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理解知識。學了一個新知識,如何才能記得牢,就需要把它用自己的語言重新敘述一遍,這樣可以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遇到了相似的應用場景,就要試著去使用,進行知識的遷移,我在記憶法語單詞時,總會刻意的把一些單詞和英語單詞聯系起來記憶,和其他單詞相比,這些單詞往往也記得又快又好。
制造良性干擾。很多人學習的時候,總是要找一個安靜良好的環境,其實這往往更不利于學習。適當的噪音能夠讓人更加集中注意力,字跡略為模糊,反而能夠讓人更加印象深刻。因為這些不完美的外界環境,都能刺激大腦提高注意力。
適度困難更有助于學習。人們都喜歡做沒有挑戰性的東西,但這樣會使自己的能力越來越弱。只有不斷的去做那些略為困難的事,跳出舒適區,才能使自己進步。書中認為,某件事物你所耗費的努力越多,你學的就越扎實。正是因為法語不好,我們才應該刻意練習法語以求進步。
4、打造適合自己的心智模式
學習時避免錯誤和記憶扭曲。對一件事情,我們只會記住其中對自己情感影響最大的因素,剩余的細節,則由自己填補,暗示及其他事件的干擾都會歪曲我們的記憶。
用時間和測驗評估自己,測驗對于學習的重要性非常之大,我們稱之為節點反饋,一個公司在做培訓的時候,學校在做課程考試等等其實都是需要做一個節點反饋,不僅可以幫助自己查漏補缺,還可以自己的學習進度,這種方法在學習知識點細碎的科目時尤其好用,我生物成績在高三前一直都不行,后來在高三百天沖刺時,我每天都會給自己安排生物的小測來鞏固知識點,后來借此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5、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風格,做一個終身學習者
為什么要做一個終身學習者,我的理解是,即便你的學習方法很對,學習東西也很快,但是如果不持續學習,最終也會全部忘記。我們的法語老師在疫情時自學德語,并且很快就達到了一個不錯的水平,可經過幾個月的荒廢,她現在連最基本的單詞都記不太清楚了。由此可見,“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若不想前功盡棄,最好方法是堅持長期學習,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把之前學到的東西進行串聯,不斷地修補自己遺忘的知識點。
對我們來說,要多做檢索和反思,不斷思考自己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要練習從記憶中檢索新知識,多用回憶來挑戰自己,要有間隔的安排檢索聯系,最后穿插安排不同類型的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牢記自己獲得的知識。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3
在工作室的引導下,我讀完一本關于介紹學習心理學規律的書一一《認知天性》。這本書是我布滿文藝色彩的書柜中為數不多的一抹別樣亮色。記得有個人說過一句話:“不要總讀自己讀得懂的書”。咋一聽這句話平淡無奇,仔細琢磨非常有道理,如果總看自己熟悉的類型的書,毫無難度,閱讀肯定非常順暢。然而,總保持在自己讀書的舒適區內,難免無法接觸其他領域的訊息,無法獲得其他領域的知識。讀《認知天性》就是這樣的體會,感覺就像是在品茶,一品苦澀,二品甘甜,三品回味無窮。
這本書匯集了11位認知心理學家經過10年的科研心血,提出人類認知規律和學習之間的緊密聯系,透徹解讀人類普遍的學習規律,根據腦神經科學研究成果,推導出了有利于大腦的簡單學習法則。介紹了關于人如何學習的心理學研究,對于我們如何改進自己的學習,有著很好的啟示和實際指導意義。全書內容分為以下8個部分。
書中揭示了如下幾個學習領域的終極規律:
(1)為什么說天性懶惰孕育了認知規律和心智模型。
(2)只需一次自測,一周后回憶率從208%月簽為39%。
(3)知識是平面的,復合型知識是立體的。
(4)哪些良性干擾能提升學習效果。
(5)別在無法克服的學習困難上浪費時間。
(6)如何打造適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7)掌握幾個適合自己的記憶技巧會事倍功半。
書中介紹這樣的科學實驗是不是能夠很好的解釋了死記硬背、反復操練學習效果不理想的原因?那么什么方法才能夠讓大家學得更好,記得更牢呢?諸多研究成果發現:主動檢索一一考試一一可以強化記憶,而且檢索花費的是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書中也介紹了一些簡單實用的策略,比如:各種形式的檢索練習。包括低權重的小測驗和自測、間隔練習、穿插不同但相關的科目或技能的練習,在別人教給你解決方案前先試著解決問題,從不同類型的問題中提取基本原理或規則等等。
在“寫給大家的學習策略”當中,有寫給學生的.學習策略,有給職場人士的學習策略,給教師的學習策略和給培訓者的學習策略。
給教師的學習策略中提到了,老師應向學生解釋學習的過程,要教學生如何學習,并且在課堂上創造合意困難。這些方法都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最后,分享本書閱讀中記錄下的金句:
你要讓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在腦子里隨時待命,這樣你才能在以后遇到問題時思路清晰,并抓住解決問題的機會。
談到學習人們有一些共識,首先要想學以致用就必須記憶,其次,我們要堅持不懈的學習,并記憶終生不怠。再次學習本身是一項可以獲得的技能,最有效的策略往往不是靠直覺。
耗費心血的學習才是深層次的效果也更持久。
如果感到學習非常吃力,那是說明你正在學習非常重要的東西。
犯錯誤并改正錯誤,其實是在搭建通往高層次學習的橋梁。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認知天性》讀后感02-20
認知覺醒讀書筆記11-09
認知實習報告04-07
認知營銷,創造未來01-31
投資就是認知的兌現02-04
橋梁認知實習報告05-18
專業認知實習報告04-10
工程專業認知實習報告05-17
認知實習報告(通用16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