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讀書筆記>《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更新時間:2022-05-26 12:28:09
  • 相關推薦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通用14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1

  “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技術之不及!边@是書中最后說的一段話。

  萬歷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看似平靜的一年,卻有很多不起眼的小事發生。正是這些末端小節,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

  本書詳細分析了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和李贄的一生,一群在歷史書里熠熠生輝的名人,卻有著相似的悲劇人生,具體的細節就不在這里劇透了。

  程朱理學將儒家圣人“周孔”打造成“孔孟”,從孔子想回到過去理想狀態下周公制定禮儀的社會,變成現在人們熟悉的“孔孟之道”,“人之初,性本善”。儒家思想從漢朝獨尊儒術到現在的發揚光大,成為中國20xx年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本來就是政治家們為了穩定社會秩序使用的手段,程朱理學正是當時儒家的學派的頂點,而說起緣由,其實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用一句話說,就是考試考了。能當官才是硬道理。

  而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就形成了明朝最強大的集團,文官集團。

  萬歷皇帝因為立太子的事情,被文官集團攻擊的體無完膚,原本儒家思想只是統治者為了社會和諧使用的手段,卻成為了文官集團手中的利器,導致皇帝三十年不上早朝,刷新了世界吉尼斯紀錄,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作為我中華泱泱大國的一把手,居然連死后和誰合葬,立誰是太子這樣的事都決定不了,那么誰才是國家真正的`統治者?

  張居正在任期間大興改革,整頓吏治,管理監控土地,讓國家有了十年糧食儲備,正所謂人走茶涼,人亡政息,查抄清算,兒子被逼自殺。根本的原因就是改革內容和固有的政治邏輯相沖突。

  戚繼光大敗倭寇,在任期間幾乎未嘗一敗,但是發明的新戰法武器無法執行,被文官集團在后方制肘,在萬歷十五年默默死去。

  這其實不是他們個人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一種困境,儒家思想教條主義的困境。萬歷皇帝死后20多年滿清入關,結速了漢人統治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

  最后,中國沒有西方中世紀的宗教之爭,但并不代表沒有宗教,實際情況是,孔孟之儒家,便是中國千百年的壟斷宗教,而文官者,名位公仆,實為統治者。文官集團雖然以孔孟教條自居,但對教條從來是以工具視之,其弘揚、遵循與否,取決于與自己的利益相符。這本書深刻描寫了萬歷十五年這一年間六位具有失敗人生,且紅遍歷史長河的著名人物被文官集團利用孔孟之道裹挾下的無奈人生,更利用“大歷史觀”通過六人展現地歷史的側面,將明朝的滅亡成為了這一年“蝴蝶效應”下的必然!好書!非常值得多讀、細讀!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2

  讀完此書已有一段時間,一直想分享些自己的體會,卻一直不知如何下筆。

  1587年,為萬歷十五年,從傳統觀點來看,并無大事可敘,但黃老卻從發生在此間一件件極其微小的事件,窺見了蘊含其中明代的大歷史走向,見微知著,一葉知秋......

  以人物為主線,從其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少年意氣風發萬歷皇帝;朝堂之上與廟堂之下判若兩人的時代大改革家張居正;憂患為國卻性格優寡的首輔申時行;抑有脾氣古怪卻剛直不阿的清官海瑞。從中了解了人物的兩面,歷史的多面,在人物性格與其仕途沉浮之間去感受一個時代的風云動蕩與發展趨向,無論哪個時期,都沒有完人,但卻有一個正當時可以改變歷史走向之人,此人必定遭受眾多議論,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必定會在青史之上留名,成為一個時代的標志,身處其中,名留其外。

  大歷史觀,無外乎站在一個長隧道之外以一個大的觀感去看待歷史,不拘小節,著重對歷史趨勢的`研究與探索。掌握此方法,可以避免許多研究上的不必要的多余雜質,從而更加清楚的明白歷史研究的目標與任務。

  總而觀之,以大觀小,讀史明智,成王敗寇,如是而已......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3

  黃仁宇的歷史著作《萬歷十五年》,原以為戚繼光作為一代抗倭名將,功垂千古,在他為官領兵之時必也是風光無限的。但從作者的筆下可以看出,事實并非如此。他雖是本朝最有才能的將領,但他的軍事思想不能見容于文官,政治立場不能見容于萬歷皇帝,最終因與張居亞關系過密而被彈劾罷官,直至臨終再未起復。 自宋朝趙醫胤杯酒釋兵權以后,重文輕式的趨勢便在不斷發展,直至本朝,文官已經把控了整個朝廷,再無武官立足之地。

  而在戰場上,文官指揮戰斗的事例不勝枚舉,這種風氣使得武將的軍事才能得不到發揮,文宮只勇動動嘴皮子便能占有軍功,武將舍生忘死還要背負戰爭失敗的責任。 戚繼光在這樣的環境中,立志建立一支新型的軍隊。因為以一己之力無法對抗朝廷體制, 他做自己可為之事,招募新兵,培養軍隊,整頓紀律,讓這支軍隊具有強大的戰爭力。此時,這樣的軍隊已經與他密不可分了,被百姓稱為“戚家軍”,這是對他們戰斗力和紀律的認可。但這樣的軍隊顯然不能被文官集團容忍,異軍突起,通背了常態和慣例,這使他們感到恐慌,表現在行動上,自然是不遺余力的.打壓。

  戚繼光擁有非凡的軍事才能,這個王朝里,他孤軍奮戰,于戰力低下的衛所軍中建立起“戚家軍”抵抗傳寇,保衛沿海和平。他是一位孤獨的英雄。作者:馬燕妮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4

  大歷史一是時間要放到足夠大,退回一些才能看清,二則是地理范圍要大,考慮中外各地的情形。

  中國之所以陷入近代幾百年的被動,明朝立國已經埋下伏筆,國家以道德為治國基礎,沒有技術條件改造成法制國家,整個行政目標是保護落后的`農業生產,由此發明戶籍制度,把農民種在農村,沒有批準農民不得到處行動,限制底層積極性和流動性;政治上層設計高度集權,皇上有能力的如勞模朱元璋靠個人勤奮尚可一人勉強為之,子孫后代就只能靠內閣大學士和文官集團,經過200多年發展官僚集團逐步成熟,他們是政權實際控制者,皇上只是個道德象征,信息通過底層幾乎不可能傳上來,上下難以通達。

  而文官系統在明有天生物質和精神分裂傾向,國家給的俸祿有限,希望各位大人以道德和圣賢的標準要求自己,另一方面自身握有實權,面對物質世界的誘惑只能方便的通過潛規則或明文規定巧取豪奪,這個分裂是個頑疾,到清朝也沒得治。沒有法律只靠道德,而道德標準只在個人口中,這樣的系統維系幾百年也真是不易;实刍騼乳w要用人就不敢一下把規則全部改掉,而越往后拖越沒有治愈的機會,直到大廈全部崩塌掉。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5

  《萬歷十五年》本以為是一本描述這一年的故事的書,但卻是一本精細的歷史讀物。讀來歷史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人物畫像如同VR的影像般清晰。

  故事中的主人公萬歷和幾個重要的配角,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人在歷史中都聽過的英雄故事,部分被編排成了影視劇。其中最喜歡的應該是戚繼光系列的故事劇。但《萬歷十五年》并不是在講愛國含義的一本書,而是一本明朝亡國的喪書。這一年發生的大事件已經是明朝指數級下滑的`重要標志了,以致于30年后被滿清所替代的初始。

  立國之本在于人,人之管理在于體制,體制的建立在于國君及高級行政管理層,在朱元璋(洪武)建立明朝后的200年,文臣管理朝政的體系已經變得異常成熟,幾乎很難有武將的立足之地,更別說對于興武的期盼,以致于戚繼光的故事看起來激勵人心,但背后的政治和管理格局注定有悲催的解決,正如他人生的結尾過的并不如意。

  而首輔張居正和申時行則各有特色,在異常敏感的君主時代,位極人臣時的權術體現的淋漓盡致,也是中國政治形態的最好體現,以致于在清建立后在政治形態影子依然擺脫不出這種政治影響。重要的故事環節都的要圍繞著萬歷皇帝的意思做事情。當然不可避免的,在組織管理越高的層位越需要這樣的官場技巧來讓政令得以實施,并且不可避免的出現各種政治團體,正如巴納德的《經理人員的職能》中所說的,任何一個組織,都必須重視其中的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所謂的非正式組織便是官員私下里的同僚集結。也可以理解為陽與陰。

  李贄的出現讓這本本來是政治故事的書增添了些許哲學意味,一談到哲學便離不開孔孟哲學及易學,及在明朝發展至盛的心學,只是本場的主角是李贄,而非王陽明。李贄在生命的最后解讀《易經》,也算是中國哲學家在生命最后對于哲學的貢獻,無一不是想用自己的人生去體會《易經》的奧秘。而本書的作家黃仁宇先生,也在字里行間表現了一陰一陽的關系,包括對于萬歷朝政的點評,也包括清朝對于明朝的取代,極陰而陽,陽極而陰的規律的認可。也是本書中哲學意味深長的一點。

  萬歷的第十五年走在了太極陰陽魚的中心點,萬歷在位48年中明朝最后的氣數逐漸走向消亡,充滿了無奈與嘆息。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6

  一直以來,我就對中國歷史特別感興趣,尤其是中國古代史。通過文字記載,你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古今的差距。但有一樣東西是貫穿古今中外的,就是人的智慧。古代有令人驚嘆不已的各種手工藝,現代有嘆為觀止的高新技術,這都是人的智慧的結晶。而人的智慧也體現在治國理政上,尤其是帝王。“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一句話就很明顯地道出了歷史的重要性。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是我在閱讀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對明朝的歷史產生了很大的興趣,進而閱讀了一點明朝的歷史著作。明代的皇帝,除了世人比較熟悉的朱元璋和朱棣以外,其他的了解的并不算多。對于明朝,總體的印象就是皇帝比較荒唐,宦官比較勢大。看了這本書后,我對歷史人物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觀。無論是哪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除了官方定位,也有屬于自己的人生。他們并不是教科書上描寫的那么不堪,或那么完美,但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歷史巨輪下的拼搏者。

  統觀萬歷十五年這本書,是采取傳記體鋪敘方式展開了對明朝萬歷年間的六位重要歷史人物故事的描述,全書共講述了六個人物——一個皇帝(萬歷)、兩任元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一個模范官僚(海瑞)、一個杰出孤獨的將領(戚繼光)、一個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這些人物都個性鮮明,作者之所以以他們為故事主線,大概也是因為他們在明朝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他們在歷史長河中又顯得是那么渺小,在時代面前他們都是蕓蕓眾生,自身的命運從一開始就被限定了發展軌道,他們試圖打破它,卻發現到頭來一場空,因為所有人都被時代裹挾著前行。

  萬歷皇帝表面上看是那個時代的中心,是那段歷史的主宰者,因為他有高高在上的皇權,然而事實上,他是最可憐的人,他所處的時代是文官集團勢力龐大的時代,他所處的時代是思想受程朱理學深刻影響的時代,所以他有“人欲”則不達,一是受文官集團勢力的牽制,二是受他內心思想的羈絆。他從小所有的教育與文官集團集體認同的道德標準如出一轍,這些從始至終束縛著他。他試圖打破這個無形的牢籠,以至于在張居正死后要那般絕情的清算他,但最后這種種在后人看來竟像個孩子打翻瓶瓶罐罐撒撒氣而已,這種報復行為對于他自身獲得真正的自由沒有任何裨益。身為皇帝又怎樣,時代決定了他的命運。

  張居正想要中興明朝,整頓稅收,大權獨攬時尚能推動少量地區執行,卻觸動了文官集團的利益。所以他一死,所有改革全部恢復原樣,自己也身敗名裂。

  申時行吸取了張居正的教訓,不再強力推動,改成和稀泥,努力在協調各方利益的情況下做好事情,卻只是小修小補,還被文官集團罵道德不夠。

  海瑞選擇相信德,過的一貧如洗。但受時代所限,他判案仍然是根據德,而非法律。同時他太扎眼,為整個文官集團所不容。

  戚繼光非,F實,從小兵用的武器、戰術,到治軍方略,戰略戰術,都按照實際情況來。該送禮送禮,該送美女送美女。即使這樣,在他的靠山張居正倒臺后,他也被迅速罷官。

  李贄的`悲劇,不在于最后的自殺,而在于他從來沒有圓融一體,自身思想前后矛盾。他希望能彌合文官集團的私欲和道德,這幾乎不可能。

  《萬歷十五年》里的每個人,就這樣在激蕩和反抗中走完了一聲,迎來最終的大失敗。最后,從作者的大歷史觀得出結論:1587年,即萬歷十五年,表面上無事可記,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國崩潰的隱患早已埋下。書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劇性結局(皇帝也不例外),故萬歷十五年的歷史,也是失敗的歷史!其著作主旨在書中末段提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可以說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野,從簡單的、看似毫不相干歷史事件多角度分析了整個明朝社會所遭遇的空前危機,引起人的深思。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7

  1587年萬歷十五年,這是平平淡淡的一年,然而正是在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背后,導致一個不平凡帝國的滅亡,仿佛是一般的人,對周遭無感,對未來也茫然;嗅覺靈敏的人,會覺得有什么不妥,但又談不上哪里不對。實際上已經可以預見到冰山一角,然后感覺到底下有一個巨大的冰山。按照經濟學的邏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無論哪個角度、方方面面的停滯,都可以一葉知秋。猶如南美蝴蝶的翅膀微微煽動,就可以在非洲大陸引起一場風暴。

  1587年萬歷十五年,無論是文人高官張居正、申時行;還是武將戚繼光和官員海瑞;或者是思想家李贄;甚至是萬歷皇帝本人;都無一幸免成為歷史的悲劇,無一幸免的悲涼而終,好像飄落的秋葉肅靜,然后消失于茫茫的歷史長河。

  先說說單個個體,海瑞,我們的印象和教育形象里,他是一個清官,典型代表形象是《海瑞罷官》。十幾年前去了淳安縣的千島湖,特意去瞻仰了一下海瑞當時的府邸,當時感覺連風都是清涼的。然而,歷史給出的評價竟然是—古怪的模范官僚?梢娨粋人,置身于什么樣的環境和歷史背景,是如此不同的解釋。而當局和后人給予的評價也是各有千秋,褒貶不一。

  戚繼光—勇猛將領。南肅倭寇、北驅韃靼,留下赫赫戰績。迷信與科學相結合,改良軍事設備和鉆研戰術,然而也會送禮獻寶、養妾生兒養老、最終被文官拖累而不得善終。全書中,作者對于戚繼光的描繪是唯一花了重彩的,不但描繪了戚家軍的篩選原則,訓練要素,以及作戰技巧,還從觀察氣象、記錄天氣季節變化等等,以及兵器的研究和應用實操…。不可否認,戚繼光不管是在那時還是當代,都屬聰明上進、睿智勇猛的將領。

  首輔張居正,他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改革家。人前維護的過于完美的形象,有才華和道德準則,然而,玩弄權術、貪污受賄、沉迷美色,這種人前人后的鮮明對比,導致了生前的繁華和死后的崩塌,讓人內心十分復雜。

  不肖者猶知忌憚,而賢者有所依歸。

  首輔申時行,雖然中庸、協調眾官,深得萬歷皇帝的`信任,是因為前任首輔張居正太跋扈,弄的“官不聊生”而申時行審時度勢,才得以安生,但也落得個遭彈劾和辭官歸田的結局。

  思想家–李贄,思想特立獨行,然而所屬的生活時代政治凝固,朱熹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派紛爭,李贄的自相沖突實質上就是理學和心學的矛盾。這樣的一個矛盾體,導致了最后的在監獄里自殺結局。

  最后一個是我們的萬歷皇帝。從小接受嚴格儒家教育,熟讀經史,敬重天道,孝仿祖法。后來發現了對自己嚴格說教,自己十分敬重的首輔張居正的虛偽面,發現了人性的偽劣,以及對整個道德體系無能為力的局面,開始了他的消極怠工,從而導致了整個決策機構的缺失和散漫。萬歷皇帝可以說是代表一個體系的文化和價值觀。雖然他有變革的激情和情懷,但是在如此的體系下,他也只能用悲觀和無為來做無謂的抵抗。

  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個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萬歷十五年》

  單個個體的悲劇,匯集成立歷史時代的悲劇。以道德為綱繩,引導一個執政黨去實施政法,最高旨意是禮法,任何人逾越不過。就不得不一步步走向滅亡了。

  這本書語言平實,沒有華麗的辭藻和生動的描繪,邏輯和蘊涵的寓意卻不似語言那么簡單,它不是精美的點心蛋糕,它是相當于咀嚼蕎麥面包,原汁原味無添加,個中滋味得自己體會。誠然,道德是基礎和根源但不是萬能,更不是法律。一切問題首先需從法律的層面去考慮,再延伸到道德層面。所以,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個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的又無法固定量化的原則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和實用性,則其發展程度必定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救技術之不及。

  延伸思考:大家都一致認為的潮汕人是東方猶太人,有著積極勤勞的本質,好客豪爽講信用。但是,有一句話叫做“出生入死”,被偏解成了出門才會生,而回籍則會死。也就是得背井離鄉在外打拼,也的確見識過老一輩的前輩們都是精英,兢兢業業,成就一番事業,在家鄉的卻是安逸悠閑喝著功夫茶過著美滋滋的小日子。了解潮汕的人一定會知道,這是一個講究人情禮節的群體,有一定的道德水準和風俗習慣,來作為生活以及處事的綱本,而在外的潮汕人,融入的是一個以法律為依據的環境,先有法律再講人情,而不是用人情來道德綁架法律標準。所以,這就不難明白為什么離開家鄉出外的人會比較成功的道理。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8

  黃仁宇的這本《萬歷十五年》在我看來,是以一種小見大的手法,闡述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萬歷十五年平淡無奇,明朝注定滅亡。”

  在平淡無奇的一些日常生活背后,導致了一個不平凡的大帝國的滅亡.

  細想來,這慎密的思維令人嘆為觀止。就好像你看到的,只是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一角罷了,但他的懸浮是有必然性的,當歷史由日常最平凡的生活反應,只能暗嘆世事的無常和世道的輪回了,明朝的滅亡早已決定在萬歷十五年,在李自成打進北京城時,只是把這具早已死亡的行尸走肉踩進了塵埃罷了。

  如果把我們自己代入而是的萬歷的視角,我發現,這個遙遠年度的皇帝,與我們何其相像。也曾樂于上進,也曾經勵精圖治、喜歡讀書,曾經對這世界也充滿了期待與向往,任何人,任何事,都有著最根本的原因。他本不是暮氣沉沉、消極厭世的人,我不知道錯在誰,只是想,如果在一開始就給他自主選擇的權利,讓他以自己的角度為自己做些什么,將他當作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確切的說是有尊嚴的獨立個體來看待,或許一切都會不同吧。萬歷皇帝作為學生,臣僚做為教師,最大的'失敗之處,是大臣們剝奪了萬歷作為一個聰明的年輕人應有的個性、思想和活力。當一種事情變得被逼無奈,在有趣的事情,也會失去最初的興趣與對這件事的所有美好的感官。第一印象很難破壞,但并不是牢不可摧。

  我也會思考,張居正是否一開始就是一個罪孽罄竹難書的奸臣,沒有人會和自己同一立場的事物或人過不去,那無異于自找煩惱。我覺得,他也曾想明朝國富民強。若是換個立場考慮,他也只是個有些剛愎自用的,有些缺點,同時也很聰明的大臣罷了?追蜃釉浾f過,“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比欢@句話所反映的,在我看來則有更深層的含義!半y養”的豈止是女人和小人?我一向信奉“距離產生美”,任何人,任何事,了解了,熟悉了,都會變得不那么好,畢竟人無完人。皇帝是這樣,張居正也是這樣,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中正的看待一件事后,你會發現,黑不是那么黑,白不是那么白,生活從不像京劇的臉譜,紅臉白臉分的分明,總有灰色。

  文章的最后,黃仁宇先生是這樣結尾的:“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9

  申時行畫像,下面這幅比較合乎我眼中的他——溫和謙讓,寬厚待人,上下游走,調濟折衷,一派和事老的氣象。所以我想,他應該臉上經常帶著些笑意吧!

  和張居正一樣,申時行也是個聰明極了的人,當年以殿試第一名的成績得中狀元,隨后在翰林院任職達十五年,官至侍讀,并升轉兵部及禮部侍郎,七個月后,即被命為大學士。

  申時行也是張居正提拔上來的官員,但他并不是繼張居正之后馬上就擔任首輔之人,可巧的是,張居正之后,內閣排在申時行前面的幾個人不是老的老,就是病的病,死的死,很快,他就以排名最末輪到了首輔之職。

  申時行和張居正的作派截然不同。張居正大刀闊斧敢想敢干,申時行步步謹慎以守為攻,張居正以個人威權凌駕于百官之上,申時行用手中職權調和文官們的“陰陽”之氣,以作平衡。

  申時行最大的功績,據說是平息了張居正死后文官集團無休止的追索。這件事在我看來,是官場爭斗的登峰造極之作,不妨看一看此書是怎么描繪的。

  張居正去世以后,不斷有人翻死人賬,想要清算。申時行雖然是一介忠厚長者,但他是張居正提拔入閣的,和張的關系自然非常密切,于是有人想把屠刀舉到申時行的頭上,攻擊漸漸展開——

  首先,有人質問:張居正的四個兒子,三個得中進士,其中兩個入翰林院,申時行身為當時的會試主試官之一,難道沒有為討好張居正而徇私舞弊?

  這一質問沒有動搖申時行的地位,于是下一步。有人建議:以后大學士的兒子一律不得參加會試。(申時行的長子申用懋躺槍)

  再接著彈劾:禮部尚書楊巍,用人辦事都逢迎內閣旨意。(言外之意是首輔申時行專權跋扈)

  這兩次攻擊依然無效,但他們卻成功參劾禮部尚書徐學謨,徐被迫去職。(參劾者的表面理由是徐學謨在選擇皇帝陵寢時沒有廣泛聽取堪輿專家的意見,以至于沒有選到一個真正的吉穴,這皇帝自然不高興。但真正原因是,徐學謨是張居正的人,而他最近又把女兒嫁給了申時行的次子申用嘉。)

  這種攻擊被稱為“去皮見骨”。攻擊者常常從一些小事開始,使小事積累成大事,細微末節的局部問題轉化為整個道德問題。在程序上講,發展中的步伐則須前后銜接,第一步沒有收到效果之前決不輕率采取第二步。而出場交鋒的人物起先總是無名小卒,直到時機成熟才有大將出馬。這種方式,大凡久在政治圈子里的人物均有此嗅覺,可以從青萍之末預測到大風暴的來臨。

  至此,看官您,有沒有感覺到官場的血腥恐怖?

  面對這些,申時行險些垮臺,可大招還在后面哪。

  接下來是所謂高啟愚一案。

  高啟愚由于申時行的推薦,做了皇上的經筵講官,官運亨通,來日做首輔也是極為可能之事,但此時忽然被檢舉,說他幾年前主持應天府鄉試時,出了一道題,“舜亦以命禹”,這話出自《論語》,意思是皇位應該給有德之人,大禹治水有功,舜就把位置禪讓給了禹,后世也應效仿。

  你高啟愚那時候出這種題是什么意思呢?明顯是在恭維張居正有神禹疏鑿之功,是想讓張取皇位而代之嘛!這一攻擊正中皇帝心理要害,既陰險又毒辣。攻擊者預料,高啟愚是申時行提拔的,在這種嚴重罪狀面前,申時行肯定要出面替高辯護,這樣就可以順水推舟把申時行搞垮了。

  果然,申時行出而為高啟愚辯護。于是攻擊者按照原定部署參劾申時行,明朝有個規矩,官員被參,就得在家休息等著水落石出,于是申時行離職,二輔許國代理閣務。許國又為申時行辯護,也被參劾,同樣在家聽候處理。

  只是攻擊者絕然沒想到,萬歷此時發揮了明君的作用。他把這種種跡象聯系起來,明白了參劾者的真實用意。

  為什么這幫人在高啟愚當年出題時一聲不吭,現在振振有辭?他們好幾個組織者都是三輔王錫爵的門生,如果搞垮首輔申時行和二輔許國,就輪到三輔王錫爵上位了?上蹂a爵明智而冷靜,他不接受這樣的擁戴,反而向萬歷上書說,首輔申時行”泊然處中,重國體,惜人才“。文官”陽“的一面發揮了作用。

  于是申時行和許國都被挽留,攻擊者只能作罷。

  不過為了保持文官之間的平衡,繼續鼓勵監察官盡忠報國,對攻擊首輔的人也不便過重處罰。萬歷過了幾個月之后,把其中最激烈的.幾個官降三級,首先彈劾高啟愚的御史被調往外省,而高啟愚也被以”出題謬妄“的罪名,被褫奪文官身分和以前恩賜的祖先誥命。

  至此,張居正余波全然告終。申時行保住了地位和皇帝的信任。

  申時行深得萬歷的信任,大概有一點是,他很能替皇帝著想。因為國本之爭,萬歷和百官有隔閡,心灰意冷,對上朝啊各種皇上該出席的禮儀活動啊都懶得去,一次不上朝,萬歷的理由是“腳癢”,而且頗費周折地解釋了一下為什么腳癢,為什么腳癢不能上朝:因為近日心中火氣過旺(都是這幫大臣不讓我省心),就服用了一些涼藥,可是涼藥吃下去把火氣壓到了腳底板,所以腳就很癢,腳癢就得撓啊,一撓兩撓三撓就撓破了,撓破了就不方便行走了,不方便行走了當然就沒辦法臨朝啦!

  申時行的做法呢,是順著皇帝來:皇上說腳癢不能上朝,那肯定就是因為腳癢才不能上朝的。更應該慶幸的是,皇上竟然這么大費周章地細訴不能上朝的原因,這就不失為可喜的現象。這么說,皇上沒什么大病,早朝和經筵不至于耽擱太長時間,好在新的講官和展書官都已經派定,只要皇上能出席,經筵可以立即繼續舉行。如果皇帝覺得早朝太早起不來呢,我們不妨把早朝和經筵的時間稍稍推遲一下哦!這些,都是可以通融的。

  瞧瞧,這么會替皇上著想,萬歷怎么會不喜歡他呢?但皇上和百官不對付,討好一端,勢必會得罪另一端。

  比如有一次,大臣們上疏請求冊立太子,申時行剛好休假不在,為了表示對他的尊敬,大臣們就把他的名字也寫上去了,而且寫在第一個,他是首輔嘛。結果當然是萬歷震怒,皇上生氣的一個原因還在于平時聽話的申時行也來搗亂。申時行聽說這件事,就偷偷的自己上了個折子,告訴皇上:這事兒跟我沒關系,我在休假,根本沒人告訴我他們就把我名字寫上去了;噬吓瓪馍詼p。

  可文官們不答應了:這不是我們文官集團的叛徒嗎?于是把申時行辯解的折子也傳抄出去,廣而告之:瞧瞧瞧瞧啊,我們的頂頭上司就是這么和大家伙兒不一心的!

  于是,申時行得了一個“首鼠兩端”的名聲,申時行對此只能苦笑不語,他的心里話是:你們和皇帝的關系已經這么不好了,我這邊和皇上搞好關系,不是還能稍微說得上話嗎?你們逼著我一定和你們統一戰線,誰還能在皇上和百官之間調濟折衷呢?

  就這樣,申時行步履艱難地騰挪于萬歷和百官之間,直至最后被彈劾,不得不辭官回家。他家居二十三年,還寫了一部《賜閑堂集》,活到八十歲去世。

  王世貞對申時行的評價是“蘊藉不立崖異”,即胸中富有積蓄,但是不近懸崖,不樹異幟。但他的溫和謙讓,也并沒有讓他置身事外,最終還是被卷入事端,被迫辭職。由此可見,溫文爾雅地當官也不一定能保得周全啊,官場真是險惡。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10

  萬歷皇帝自小受慈圣皇太后和首輔張居正嚴格教育儒家教育;熟讀經史,敬重天道,效仿祖法。開始萬歷皇帝也想按著他受教育的努力去做好皇帝,嚴重旱災時,甚至親自步10里為百姓祈雨。但是經過一些事情,慢慢發現的人性和體制的復雜性。首先是自己非常信任的對他嚴格說教的導師張居正個人生活被揭發是如此腐敗,而文官打倒張居正的文官的目的,顯然又和他萬歷初想的并不一樣。當他想自己能主導政治時,卻發現想做任何的改變,就會受到非常大的阻力,這些以道德和祖法為工具的阻力讓他難以對抗。黃老先生講明朝是文官體系為統治的,不如直接講以儒家意識形態為統治,任何文官甚至皇帝都很難對這種意識形態有任何的挑戰。最后萬歷選擇妥協,以道家無為來默默的`發泄他的不滿和進行抵抗。書中儒家意識形態根深蒂固,以及這種意識形態和人性的沖突矛盾。就行成了一些特殊的行為。

  張居正政治上厲行改革,做為萬歷的老師,對皇帝嚴格要求。但他本人又口是心非,表面滿口節儉,而私生活極其奢侈。厲行改革,卻又不了解實際情況,反而出了相反的效果,同時也得罪了一批人。結果一死,整個家族和政治同僚就受到清算。

  申時行做為首輔,行為卻和張居正完全不一樣,在處事上他信奉調劑折衷的原則來調節文官間,皇帝官僚間的矛盾。這種行為是典型中墉之道,是儒家思想和人性妥協的產物。

  海瑞更是個爭議的人物,他嚴格尊崇孔孟之道,對崇尚道德,嚴守法律。他的這種行為,當時的官僚對

  其即希望是一個社會道德的標桿,又知其的脫離現實性,對其不重用,并排斥其很多行為。海瑞個人可以通

  過自律及對價值的追求了來到達,但由于其很多理念本生脫離人性,必然不具備大眾性。其很多行為更是暴露出儒家思想的缺陷,像由于孝道極端推崇,休了兩任妻子的,最后一任莫名死去;還有對個人欲望的極端抑制,這些本身就是和人性先背離的。其行為對具體事物的處理效果,也頗受爭議,看是完全遵守道德,然而由于社會的事情復雜,以及道德本身的局限性,往往起了并不好的效果。當時的精英階層本身并不相信他,包括當時的知識份子,對這種行為也有爭議,象李贄就明說有時清官比貪心的官更誤事,清官有道德的支持,而且就算失敗也能贏當時讀書人非常看中的名譽,處事固執而不知變通,往往導致事情往壞的方面發展。

  在寫戚繼光和李贄也真實的把其多面性呈現給了作者:戚繼光有軍事才能,民族英雄的一面,但其又有偷偷納妾,行賄張居正的一面。李贄一個學者,思想家,其對人對己對社會的妥協與抗爭記述,也非常真實。這種性格多面性的記述更加體現了人性。

  現代大眾社會行為學說,通常一個人對事物的看法或觀點的接受:第一位的是立場,第二位的是情感,第三位的才是客觀理性。黃老先生能客觀理性的研究這段看似平常,確是很典型的歷史時間,并且又能非?陀^理性的呈現給大家,確實是讀者的幸運。

  讀后,感覺最深的是,價值觀的影響力,不僅對個人的行為,道德,和幸福觀起決定影響,而且任何團體,社會,宗教,國家都是以價值觀為基礎的,其影響深遠,決定整個體制。決策面和執行面還有基層中間過長的距離和脫節導致的低效是高度集權的社會體制所不可避免的。道德很多方面是對社會穩定其作用,社會發展更依賴于技術方法和本身的規律的研究。個人的道德及智慧在社會群體中有時是矛盾的,社會群體和個人很多規律是相反的。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11

  《萬歷十五年》是以鋪敘方式為主的紀傳體,書中記載了發生在這一年的許多看似無關的事情,這看起來是個偶然,但是通過這些事和人,又表明明朝的衰亡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無法避免。

  從書中我們了解到,明朝是以道德來代替法律制度,不只是明朝,歷朝各代皆是如此,只是統治思想有所差異。在這樣的制度條件和統治方式下,文官武官秩序井然,等級分明,官員陰奉陽違、腐敗無能,皇帝昏庸無道,以這樣的`統治集團來治理國家,其最后的結果必是敗亡。但明朝本來有很好的機會可以改革,可以發展經濟,但是都錯過了。其根本原因是“明朝以‘仁’治天下的立國之精神已經耗盡體力”。所以一個國家的衰亡跟政治制度有很大的關系,一個單純以社會倫理常綱統治的國家,只講求成規,只會是倒退的。

  在這樣的制度里,不管是萬歷皇帝朱翊鈞,還是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亦或是都御使海瑞,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即便是一些側面提到,相對不那么重要的人物,也統統沒有好結果,這是制度造成的悲哀,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一不成為其犧牲品。

  學歷史、讀歷史不僅僅要了解知識,關鍵是要看當初的歷史對現在有什么裨益,壞的方面引以為戒,好的方面可以借鑒。從萬歷皇帝的統治我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不用技術和經濟力量以及法律來扶植民眾,而單純依靠政治上的壓力和道德上的宣傳,結果只能是事與愿違。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12

  自己本不是一個歷史觀很強的人,但當時只在kindle上粗略讀過后便擱置了。最近一檔綜藝節目叫做《一本好書》,從萬歷皇帝的視角出發對該書進行了舞臺劇式的演繹,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息,為一個孩子背負的王朝,為一個帝王無奈的抗爭。

  本書力圖使歷史專題的研究大眾化,因而采取了傳記體的鋪敘方式。書中所敘,不妨稱為一個大失敗的總記錄,不論是主要人物萬歷皇帝朱翊鈞,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哲學家李贄,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即便是側面提及的人物,如馮保、高拱、俞大猷,也都沒有好結果。這種情形,斷非個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釋,而是當時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而遭殃受禍。

  1583年春的會試,萬歷皇帝詢問與試舉人,為什么他越想勵精圖治,但后果卻是官僚的更加腐化和法令的更加松懈?是因為他缺乏仁民愛物的精神,還是在于他的優柔寡斷?或許他已感覺到自己拯救一個看似堅不可摧實則搖搖欲墜的大王朝的無力。在與文官集團經歷了長達15年的立太子之爭,萬歷與文官集團徹底決裂,并開始長期罷工,直至1620年萬歷駕崩,帝國暮氣,回天乏術,24年后,整個明朝滅亡。

  看到此時,非常納悶,為什么萬歷皇帝與文官集團的矛盾會如此之深,到可以終身不上朝?是只有萬歷如此還是明朝的皇帝均是如此?可能都是如此吧,他抗爭過,盡管他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但被剝奪個人意志的他抗爭不過2萬人的文官集團,抗爭不過沒有法治只講道德終要走向滅亡的封建帝制。萬歷登基時還只是一個10歲的孩子,他曾經也勤勉朝政勵精圖治,關心國家和人民,可當一個擺設的皇帝真的是一件讓人厭倦的事,罷了罷了。

  關于張居正,因為其是湖北江陵人,印象深刻當年高考語文(湖北考生)的閱讀理解就是選自熊召政的《張居正》,后來也聽酈波教授在百家講壇講《風雨張居正》,雖不太記得清內容了,但時而鏗鏘有力時而如泣如訴的語風難以忘記!罢D官吏,政令傳出,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條鞭法,倉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睹鞒切┦聝骸穼λ绱嗽u價:不是好人,不是壞人,他是一個有理想,有良心的人。不說他身負絕學,改革創新,也不說他專斷獨行,表里不一,只是想不到在其死后遭萬歷清算抄家掘墳,曾經的亦師亦父,亦臣亦友的情誼可以變得如此決絕,不禁唏噓,或許不止張居正是一個復雜的人,是人性本就復雜。

  萬歷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西班牙的艦隊已整備出征英國,世界局勢如是。而1588年1月17日清晨,“將星西殞之際,我們一個古老的帝國業已失去重整軍備的最好良機”。戚繼光的“鴛鴦陣法”最開始是從老板口中聽到的`,當時查了資料并沒研究出什么所以然,待今日重讀本書,發現“鴛鴦陣法”其實是因時制宜之策略,是在軍事創新與政治妥協之間實現平衡的智慧之舉。從古至今,改革都不是一條好走的路,充當改革家,既要有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更要有審時度勢的大局觀,從實際情況出發。同理到企業發展中,最完美最先進的改革方案往往是無法執行的,在妥協中務實前進,達成目標或許才是法則。

  大風起于青萍之末。萬歷十五年間,發生的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的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歷史并不是一人一時,或者一朝一世的孤立事件,而是有它的內在規律和聯系的。而要發現這種聯系和規律,就不能拘泥于單獨的大小事件,必須將它放在大視野下,才能看得明白”,此乃作者的“大歷史觀”。

  正如王強老師在混沌大學《歷史的凝視》課程中所說的,對過去有意識,對未來有覺知,這似乎將人類同動物區分開來。培養歷史觀,其實是讓我們去了解歷史的事實與真相,因為歷史是時間的證人,是真理的光亮,是記憶的生命,是生活的導師。我們走向歷史的同時,也在走向未來。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13

  稀里糊涂地讀完了《萬歷十五年》,之前對明代歷史的了解僅限于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和在景山公園看到的崇禎皇帝上吊的歪脖子樹,而對于中間部分就一無所知了,所以在閱讀時對書中內容也不是很懂,只能邊讀邊在網上查詢一些人物生平和詞語含義,同時借助于其它讀者的批注對內容進行理解。雖然讀得不太明白,但既然讀完了,還是想寫下點什么記錄一下理解與感受。

  在此書中,黃仁宇先生選取了萬歷皇帝、兩任首輔張居正、申時行,抗倭名將戚繼光,一代清官海瑞,以及一位我之前從未聽說過的哲學家李贄,這六人,從君與臣、文與武、地主與農民、政治與經濟、道與儒等多個角度對明代當時的歷史進行了介紹與分析。表明了以道德代替法治,不求先進的經濟與科技,僅追求均衡維穩與王朝的安全,是明代衰敗的主要原因。

  萬歷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萬歷皇帝在10歲時便登上了皇位,在萬歷前期,在張居正的輔佐下,大明帝國也是勵精圖治,欣欣向榮。而皇帝似乎沒有想象中那么好當,帝王與群臣之間還是存在著諸多矛盾;实塾龀蔷毐,百官說這不合傳統;皇帝想立常洵為太子,百官講這不合規矩。九五之尊亦難逃倫理束縛,年紀輕輕便活得像個祖宗一般,不能有所作為。于是,皇帝30年不早朝,萬歷十五年,萬歷皇帝主持殿試,題目為無為而治,可見其對生活的厭倦。

  張居正和申時行師徒二人都先后擔任了萬歷皇帝的首輔,而他們輔助皇帝治理國家的方式卻迥然不同。在張居正任職期間,萬歷皇帝尚且年幼,他得以獨掌大權,改革變法,推行新政,富國強兵,史稱“萬歷中興”。而張居正的強硬也為之后埋下了禍根,在其死后,他的政治對手群起而攻之,萬歷皇帝下詔對張居正抄家,而其家中的黃金白銀、名貴字畫以及絕色佳人更是讓萬歷皇帝傷心萬分,不禁讓人感嘆人無完人。但不可否認,張居正的變法改革對國家以及后世還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黃仁宇先生對張居正的評價為“世間已無張居正”。而張居正的徒弟申時行在成為首輔后則是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做一位“和事佬”,通過調和運維,調節官員與官員之間、官員與皇帝之間的沖突與利益,有人說他“八面玲瓏”、“左右逢源”,但在書中作者看來他洞悉為臣之道,認識到了張居正的前車之鑒,只為國家能夠在君臣和諧的條件下平穩發展,只可惜最后皇帝的放棄與懈怠使他在不知不覺間用盡了作為首輔的時間。

  之后,黃先生講到了戚繼光。在歷史課本中曾學到過這一抗倭英雄,原以為書中會介紹他帶領“戚家軍”大殺四方,但作者缺卻說他是一位孤獨的將領。因為他處于在明朝這個文官左右朝堂,極度重文輕武的朝代,同時當時的國家后勤實力與軍事制度很難讓他這樣一位武將有所作為,雖然他自身也是一位飽讀詩書的武將,但是在支持他的文官張居正等人離開時,他便很難再繼續綻放自己的光彩。

  然后,作者講到了一代清官,海瑞。海瑞是道德的模范,但黃先生卻用古怪一詞形容他。海瑞極遵守法律,而在法律不及之處,他主張體會法律的'精神,重視倫理道德的指導作用。就像書中提到的斟酌標準:“凡訟之可疑者,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事在爭產業,與其屈小民,寧屈鄉宦,以救弊也。事在爭言貌,與其屈鄉宦,寧屈小民,以存體也。”因為當時法律的不完善,所以海瑞便借助于情理道德。然而進行社會之治、眾人之治,仍需依靠完善的規矩與制度。最終,因為海瑞極端的廉潔與誠實,眾臣均不敢推舉他,皇帝亦不敢任用他,他成為了一個“古怪的模范官僚”。作者用海瑞的例子也證明了用道德治理國家的缺陷。

  最后,作者提到了一位哲學家——李贄,并稱他是一位自相沖突的哲學家。哪里自相沖突呢?因為他看不上這個昏暗的社會,這套烏煙瘴氣的制度,但是他卻無法跳出這個圈子。他渴望清靜,去當和尚,但擺脫不了家族的束縛;他一邊去抨擊,一邊卻靠著自己抨擊的人的接濟去生活。作者認為,李贄所遇到的困難,是當時政府的施政方針和個人的行動完全憑借道德的指導,而它的標準又過于僵化,過于保守,過于簡單,過于膚淺,和社會的實際發展不能適應。

  在文章結尾,黃先生通過概括“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在這幾個方面均未得到好的結果,從而得出結論:萬歷丁亥年的年鑒,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同時,作者通過此書表達了他的歷史觀點:能先用法律解決的問題,就不要牽扯于道德。因為道德并非萬能,它不能代替先進的技術,不能代替優秀的制度,亦不能代替威嚴的法律。國家的治理若光靠道德的約束,而無相應發展的技術與法律,則終會失敗。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篇14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采用了一種敘述歷史的新方式。我們接觸的歷史作品,嚴肅的居多,學術研究的居多,很多歷史書藉閱讀時需要有一定的歷史功底,大部分讀起來有枯躁的感覺。而黃仁宇的這本書,介于學術與通俗之間,讀起來有如在讀一本小說。他的文字雖然通俗,文筆也不失生動,卻在深入淺出中演繹了深刻的道理,字里行間充滿了微言大義,為中國歷史的研究和寫作開辟了一塊新的天地。每一位閱讀這本書的.人都會覺得,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寫,原來歷史是如此的有趣、復雜、豐富,原來歷史人物并不像我們的教科書上講的那樣單調、格式化。

  從書中我們看到,張居正搞經濟體制改革,在道德立國的環境下,試圖改變文官系統,以效率代替道德倫理對官員進行績效管理,卻得罪了全體官員,招致死后兩年被抄家。申時行試圖建立和諧社會,希望通過誠意感化官員們道德的一面,使“不肖者猶知忌憚,而賢者有所依歸”,卻因為立太子一事被迫辭職。海瑞試圖保持執政意識形態集團先進性,卻僅憑一人之理想,干預境內的農田所有權,同時損害了地主和農民的經濟利益,而被迫辭職。戚繼光試圖實現國防現代化,采用現代軍事理念管理軍隊,并且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是張居正倒了,戚繼光也跟著被革職。李贄主張個性解放、思想自由、提倡功利主義,但在當時的環境下,最后選擇了自殺。作為他們的統治者,萬歷皇帝,實際上也失敗了,雖然貴為皇帝,他并不自由,他不能出皇宮到各地視察,不能將自己喜歡的兒子立為太子,甚至不能決定死后和自己喜歡的嬪妃葬在一起,于是他三十年不理朝政。

  從他們身上,我們清楚地看到,整個明代社會在發展,但是國家管理系統卻保持原樣,而且一切改革都被視為異端。所以那些歷史人物雖然努力想作出改變,但在整個一成不變的體制面前卻只能碰壁,帝國也就走到了盡頭。

  以史鑒今,通過讀《萬歷十五年》,我們了解到,法治與德治在中國自古就是一對矛盾,當今中國正進入社會轉型期,改革所產生的利益的重新分配,需要我們居安思危,時時去撥開安定的表象,看清這個時代的脈絡和架構。這也是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用望遠鏡的眼光來看待歷史。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2-30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2-29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4篇03-02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5篇03-05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2篇03-06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02-28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02-16

讀《萬歷十五年》有感02-16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9-01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福利欧美午夜福利 | 亚洲制服丝袜精品久久100部 | 日本精品区视频 | 亚洲动漫国产制服丝袜 |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