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們仨》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們仨》讀書筆記1
最初知道楊絳先生是因為錢鐘書的《圍城》,喜歡錢鐘書是因為楊絳先生的文章,因為先生文章中錢鐘書的好玩。也不知道從哪里讀到楊絳的文章,說是錢先生很好玩,經常捉弄女兒錢媛,給孩子的床上埋了很多玩具,在孩子身上畫畫,那時候楊絳還沒有提到孩子的姓名。
再次知道楊絳是因為《洗澡》,那是多年前(大概是1999年下半年或者20xx年上半年)從西安交大對面的皇甫莊舊書攤上上買來的,現在都還隱約有印象,是那種近乎白色的封面,可惜這次寫文章時卻找不到了,這讓我有些傷感。我一直認為對舊文人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十分必要的,是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須,所以我就認真地讀了《洗澡》。但是,讀完之后,我不是很歡欣。其中緣由,在其他文章中已經詳細說明,此處不再贅述。
從陜西教育學院進修畢業回到學校教學《老王》的時候,我對楊絳先生的人文主義思想有了更為深刻全面的認識。《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中“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本意是指出社會分工規律,卻被后世認為是封建帝王制造專制統治的理論依據,最終造成了國人貴腦力勞動、賤體力勞動的傳統陋習。在這種情況下,作者能夠尊重、關心底層勞動者,并為自己的不經意的舉動而愧怍就顯得難能可貴了。
雖然這僅僅是文章,但是言為心聲,這體現了楊絳先生經歷過苦難生活之后對人性的.光輝的懷念。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也是楊絳先生的感人之處。
楊絳先生之所以能有如此的人格魅力,這與她所受的家庭教育熏陶是分不開的。楊絳出身無錫名門,她的成功軌跡和家庭氛圍息息相關。楊氏以民族工商業而興,然而子孫輩卻以研究學問而著稱,儼然成一詩書之家。楊氏家族最有名的知識女性除了楊絳之外,還有中國第一名女大學校長楊蔭榆、為瞎子阿炳錄制《二泉映月》的中國音樂學一代宗師楊蔭瀏……這個家族的名人對無錫的社會經濟文化都產生過非常深刻的影響。
《我們仨》讀書筆記2
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三個人,兩個人,一個人,再后來就沒有再后來了。也許你現在還不明白這句簡單話語的意思,但你終究會明白的,難道不是嗎?
20xx年讀完的第一本書,楊絳的《我們仨》。早就想看的一本書。文章對一家三口的生活、學習、工作娓娓道來,通篇透著女人特有的細膩情感。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能用文字記錄下來的卻不多。這個家庭有錢鐘書這樣的文學大家,也有楊絳這樣出類拔萃的女作家,還有錢媛這樣盡職盡責的好女兒,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無論穿衣吃飯,還是游戲打鬧,都是那么的單純,那么的快樂。也許無欲、不爭,方可以享受到真正的快樂。
楊絳看似瑣瑣碎碎的記錄,卻字里行間透露出濃濃的愛,有丈夫事無巨細如實稟報的一往情深,有妻子為丈夫傾情奉獻的無怨無悔,有女兒對父母生活起居無微不至的照顧。人生道路上相遇相知是前世修來的緣分,孩子是愛情的結晶,是婚姻的紐帶,更是上帝賜予的最好禮物。文中我們看到了這一家三口的悲歡離合,聚散分離。其實苦難算不了什么,只要在一起就是溫暖的。一個人到兩個人是快樂的,兩個人到三個人是幸福的,三個人到兩個人是悲傷的,兩個人到一個人是無奈的,走著走著就散了!到哪兒去尋找你們,到哪兒去尋找你們、、、、、、也許我們無法知曉楊絳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可畢竟還有一個人陪著她繼續下一程,盡管時間是那么短暫。到一個人面對一切的時候,回憶、記錄那些在一起的日子,就成為了陪伴楊絳的最好伙伴。
我們仨原本是錢媛從楊絳這兒搶去的題目,可錢媛由于疾病先于父母離開了。躺在病床上的她爭分奪秒的想完成這個題目,忍著病痛寫了幾頁,但總歸沒能寫完。作為母親的楊絳,為完成愛女的遺愿,更為記錄下仨人的點點滴滴幸福,雖然年事已高,還是完美的完成了這個題目,把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展現給了世人。這或許是對先走人的最好紀念。
文中可以看到真實的文學大家錢鐘書,專業領域治學嚴謹、博學多才,不畏權貴,與世無爭,還能夠看到他日常生活的可愛,很有大智若愚的意思。能夠了解一個兢兢業業,聰慧過人的好女兒錢媛。也能了解楊絳相夫教子,不甘落后的好母親。對丈夫的依戀,對女兒的不舍,都讓人覺得那么溫暖。
開篇我們老了。關于夢的`記錄,我是相信人老了確實會是那樣的,就像人在臨終前的回光返照,還像人們常說的第六感覺,親情是相通的,摯愛的人永遠在一起,什么都分不開。
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苦難是財富,不是包袱。無論現實多么殘酷,多么不公,只要仨人能在一起,能踏踏實實做學問,哪怕圍坐在有一間陋室三人也能其樂融融。還有什么比一家三口一起吃飯,一起探險,一起做研究共開心的事兒呢?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也許楊絳一生都是幸福的,因為她享受著屬于自己的幸福。親情永遠那么溫暖,只是有人感覺得到,有人忽略了而已,人生路上不要走得太匆忙,停下腳步,享受一下屬于自己的仨人幸福吧。
關于附錄。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那些曾經屬于三人的小幸福。其實生活從來不缺少美,不缺少幸福,只是我們太匆匆,好多美、好多幸福都在不經意間錯過了。也許有一天,坐著搖椅在太陽底下,獨自翻看老相片時,如電影般的過去,會讓我們久久回味,因為那里面有太多的回憶。
我們仨,在一起,相守相助。你呢?
《我們仨》讀書筆記3
我們倆老了,我仨散了。
楊絳的文字沒有悲傷,沒有怨恨,不是仙風道骨般的超脫,那樣,也太不生活了,她是熱愛的。(周子翼說,好的文人,骨子里一定是愛生活的。)
這本書記述了她和楊絳一同于外求學,一同面對生活的瑣事,一同面臨人生和家國大事的抉擇……
書里的錢鐘書不是清華大才子,不是夏志清現代小說史里的`天才。他也為了學歷要看自己不想看的書,為了生計要在自己不擅長的系里做事,為了長子孝道,放棄清華的聘請,選擇在父親身邊工作……他并不是可以只顧于自己的學業,他和當時中國很多的長子、文人一樣,有很多的無可奈何,有很多的步履維艱。
他是丈夫,他不懂生活家計,一出國他就摔到了牙齒,他把墨水弄到衣服上會自責,他碰掉了家里的臺燈會束手無策……但是他在她懷孕的時候,做好湯,煮好茶水,他們一家三口生活的日子里,他早起,弄好早餐……
他是父親,像所有父親一樣,他覺得,沒有人可以配得上我女兒。像他,一目十行,過目不忘,是讀書的種子;像他,好格物致知;像他,老師在旁邊,也喜歡自己翻字典,最喜歡的事也是翻字典……楊絳說,圓圓的才氣,是隨了他。
他們之間的信件,好玩,像朋友之間的玩鬧,用一些只有他們之前才知道的符號。丑年丑女阿瑗致上!gayandPOPO
阿瑗成了家里的支柱,爸爸在那條船上飄著,娘害怕走夜路,還算不準船飄行的時間……阿瑗在學校教書,囑咐好娘,安慰爸爸……
老病相催,就走到了人生盡頭。
《我們仨》讀書筆記4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像一場夢,真真假假,悲歡離合。
楊絳的書像個夢,在夢中離別,在夢中失散,獨剩下她一人,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嘆一聲“人生如夢”,道一聲“如夢幻泡影”,拉著你的手,像一個常家老人敘敘叨叨的講著大半輩子的事,聊聊平凡樸素的家常。
楊絳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和平常的家庭一樣,一同承擔困難,一同享受快樂,平平淡淡的過著日子。她繼而說道:“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人生如此,平凡中蘊含著一點火花,潛藏著一點不尋常的巧合。
《我們仨》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時間的殘酷并不防礙楊絳把他們仨一同生活的歲月,編織于夢中,記錄于那條悠長的古驛道上。
1997年—1998年的歲月,對于楊絳是怎樣一種"凄凄慘慘切切”是旁人無法讀懂的,女兒和老伴相繼去世,獨留一人于世,不厭其煩的回憶著他們共同的時光,與其說,“我們仨”是楊絳、錢鐘書和錢瑗三個人,不如說是他們的情感。“我們仨”是一段回憶,是一個整體,是家的集合。
文人的痛苦往往比幸福更為浪漫,他們把痛苦化為詩歌,化為文字,朦朦朧朧,如文中的描寫手法,人生就好比那條看不分明,迷迷茫茫的前途,被稱為“古驛道”的前途,老伴錢鐘書的生命則似驛道旁水中的船,流向不知的地方,她可做的只有在古驛道上行走,去追隨,一年又一年,相伴著的柳樹從綠葉成蔭到枝寒蕭瑟。
如此往復,直到有一天船在不經意間漂走,隨著瀑布沖瀉出來,一道光似的沖進茫茫云海,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小點也不見了。這是楊絳寫錢鐘書去世前兩年的手法。而女兒錢瑗的回憶就更是迷幻,她把錢瑗從患病到去世的所有過程編成了夢,通過夢的視角、播放、記敘。
在古驛道上失散,離別,如文中描寫:“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而文中一段對愛國的`理解:“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愿意。
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我們并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一直沒有弄明白什么是真正愛國的我,被文字中所迸發的力量震撼,那種出自靈魂的震撼,這就是真正的愛國。
人間沒有永遠,錢氏夫婦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了盡頭了。只是他們讓很多人羨慕,一生相伴,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濡以沫的生活,又有多少人可遙想?
《我們仨》讀書筆記5
這三四天臨睡前躺在床上看楊絳寫的《我們仨》,昨晚看到十二點,也就把整本書看完了。看完這本書也就能大體了解錢鐘書從結婚后直至去世的一個生活軌跡。錢鐘書一家三口是那樣的相親相愛,真的令人非常感動。錢鐘書夫妻喜歡互背詩詞,喜歡相邀“探險”,從中收獲了生活的許多樂趣。當妻子不在身邊,錢鐘書總是把自己的生活記錄下來給妻子讀。他們把這種記錄下來的生活中瑣瑣碎碎的事比作滯留海灘上的石子,相聚時就搬出來觀賞玩弄。他們彼此尊重自己的人生見解與選擇,從不勉強,足見他們做為大師的睿智。楊絳寫了這么一句話“我想,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是一輩子的大事,當有自己抉擇,我只能陳說我的道理,不該干預;尤其不該強他反抗父母。我記起我們夫婦早先制定的約,決計保留自己的見解,不勉強他。”也許正是因為這樣,他們能如此之融洽地生活了一身一世。
從書中可以知道錢鐘書和他的妻子楊絳最喜愛的事情就是讀書,他們不追名逐利,不喜歡交際應酬,最以讀書為樂。還可以知道錢鐘書和他的女兒記憶力都非常好,似乎有過目不忘的能力。
讀完此書似乎心上也壓上了一種似有似無若輕若重的傷感、惆悵、憂傷。是因為他們的女兒比他們更早地離開人世,當錢璦走了,錢鐘書又走了之后,楊絳在書中寫到“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讀來是多么的酸楚而又令人傷感。是因為大師的.凋零和后繼乏人嗎?錢鐘書只有一個女兒錢璦,但錢璦卻比他們更早離開人世,錢璦也是一個優秀的學者,可是她的婚戀生活缺乏該有的幸福美滿。但他們的不平凡學問與成就,更不平凡的甘飴寂寞、澹泊自守的精神大約就是留給后人最好的紀念。
《我們仨》讀書筆記6
鐘書和絳的愛情,是細水長流。不管是絳在家里做飯等鐘書和圓圓,或者對鐘書的擔心,還是在古驛道去探望鐘書,都透露著一種淡淡的依戀。
阿圓和鐘書的生病,讓繹揪心不已。她不能分擔,有心無力。可是,鐘書為什么要在古驛道去?阿圓住院的楊柳為什么光禿禿的?為什么絳的心上綻出了血泡?阿圓走后,絳對鐘書說阿圓回家了,她的眼晴是干枯的,可心上在流著淚。鐘書的眼里也有灼熱的痛,對阿圓的失去,成為他們不敢言說的痛。絳老是做夢,夢里全是對鐘書的.擔憂,以至于分不清夢境和現實。這書里有些凄楚的美,對于夢境,對于現實,對于隔著客棧的絳,和隔著小船的鐘書。年輕時,我們以為愛就是山盟海誓,以為愛就是你儂我儂。
殊不知,人世間最好的愛情,不一定是轟轟烈烈,不一定是悲壯豪邁。但一定有一種互相牽掛,互相依偎的溫暖,這才是愛情最好的模樣罷!
《我們仨》讀書筆記7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
對于失女喪父后的楊絳來說,家可能就是回憶和思念。回憶是動名詞,思念是現在將來進行時。
翻開書,合上書,我看見的,正如那些全家福照片一樣,是楊絳先生的青年、中年到老年以及他們仨的一生——相守相伴,相聚相散。
家,是心靈的港灣,是累了倦了想要去的地方,以至于楊絳先生在失去女兒后的那句:“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每每讀此,我只能無力地痛心,蒼白地悲涼。人走茶涼,曾經被楊絳視為“終于有了一個家”的“家”已經不復存在。
楊絳在書中苦心經營的這個家,處處都是溫情溫馨。那細碎微小的愛讓人暖心,三心連一體,所以“我們仨兒是不尋常的'偶遇。”“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道出了千千萬萬個平凡之家,平凡而平淡之中,每個人都活出了自己的不平凡。正因為這個樸實的家,“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回憶是美好的。“我們常一同背詩,我們發現,我們如果同把某一字忘了,左湊右湊湊不上,那個字準時全詩最欠妥貼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藍天碧海終有涯,你我之情無時盡,楊絳先生將濃濃長思念,化作一字一句的《我們仨》。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人生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人間果真是沒有永遠。他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已經不知不覺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楊絳
《我們仨》讀書筆記8
這是一本“老人書”。一本不建議年輕人去讀的書。
不怕看不進去,就怕看懂了或許就要老上幾歲。
初章的辛酸如同化作實質的哽咽,處處透露著遲暮的女子對于生活和生命的無奈,無能,無為。夢境與現實交縱錯雜,并伴隨著某些貌似無意義的描寫,文字沒有目的,也不清晰。如果用生命形態去描述,那些句落就是蒼老。
當年少的回憶展開時,文風又宛如行云流水,能感受到一個年輕的靈魂在呼吸跳動。關于食物,關于探險,關于生活中的種種都能嗅到幸福。文字并不精簡,我想或許是因為珍視,記錄才顯得瑣碎。
往后,戰爭爆發。再往后,社會變動,病痛折磨,流離失所。想想年輕人的煩惱真叫不上煩惱。
初讀時留下印象的多是二老的甜蜜,為人的原則,以及一些鼓舞的話。回過頭來翻看筆記,才發現諸如 “把一個小夢拉成萬里長夢” “那時候我年紀還小,不懂得造化弄人” 這樣喪氣滿滿的話語從一開始就有很多。
可能對二老來說都還好,就像文中所寫:“我們的閱讀面很廣,所以‘人心惶惶’時,我們并不惶惶然”。而我跟著作者情緒走,居然也就略過去了。所以說讀書真好,花一點零碎甚至就能買下別人一生的心血和思想,真是最值當的`買賣。
同樣也是回過頭來重讀虛幻的章節,才發覺那些看似無意義的,其實才是作者最真實的情緒。那是即便決定記錄,卻還是不能直接面對苦痛的猶豫,所以只能在紙上徘徊。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讀完整再本回過頭來看,一句“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只這一句便傷到肝腸寸斷。
《我們仨》讀書筆記9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于是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楊絳
楊絳先生優雅而博學,從她的文字中書香君能感受到她那顆高貴、生動而深刻的靈魂。她的文字溫暖而安寧,幽默而睿智。她有一個被時代熟知的稱號“錢鐘書夫人”,錢鐘書先生曾這樣評價他的妻子楊絳:“最賢的妻,最才的女,贈予楊季康(楊絳本名),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這是錢老對于夫人的評價,同時也是一位丈夫對妻子的最高贊嘆。她是一個從容優雅的精神貴族,卻有著一個令人感動的平民情懷。
一本好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帶給我們人生的啟迪。《我們仨》是錢鐘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1998年,錢鐘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讀《我們仨》,書香君在她樸素的文字下感受到這是一位淡泊名利的老人在歷盡滄桑后無聲的探尋,是寧靜生命里擲地有聲的娓娓道來。
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從“我們倆老了”到“我們仨失散了”,再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在楊先生一貫平實而溫婉的文字中,將“我們仨”一生相依相守的苦難和美麗展現在世人面前。在那樣一個被漂泊、戰爭、分離、貧窮充斥著的特殊年代,一家人相互扶持、鼓勵,依然對生活保持著樂觀而積極的心態。在楊絳先生清新雋雅的筆下,生活的苦難沒有難為到充滿愛的家庭,幽默而生動的場景躍然紙上,讓書香君回味而向往。
我們仨讀后感:在楊絳看來苦難是一部荒誕的喜劇,即使“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碎琉璃脆”,書香君也能在這樸實的文字中感受到“我們仨”真實而溫暖的生活。她的文字如同一面鏡子,教人正視世間的悲歡和人生的磨難,平靜面對并學會坦然接受,同時積極地追求人生理想,在不斷體驗和實踐中提升生命的質量。
《我們仨》讀書筆記10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什么困難都好像迎刃而解了,其實在那個年代,他們受到的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正因為一家人的心始終聯系在一起,又有著別人欽羨的相處方式,看起來是那么輕松而美好,仿佛一切外在的壓力的災難都不算什么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聯系的方式總是書信,中間他們也分離過,時間也不算短,可是每次相聚總是那么和諧,三人在家中的角色很自然地分好工,互通又互補,外號既貼切又溫馨,我很羨慕他們之間的默契和信任,總有說不完的話,總有共同的'趣味,切切實實是這個時代所缺乏的吧。事無巨細他們都互通訊息,即使再忙,也不忘溝通,試想如今這個時代隨隨便便就能聯系,卻總是缺少點什么,遠不如“我們仨”的主人公交流得多呢,也完全沒有他們之間的那種情感。
剛開始前面的文章我有點看懵了,總讓我認為是靈魂出竅了,看得也很難過和悲傷,總希望美好的事情能一直延續,沒有死別,也不會只剩下作者一人孤身在世上了,這多么殘酷啊!生活不乏趣味,關鍵是你有沒有發現和創造人生趣味的心,“我們仨”的一生都應該是現代人學習的榜樣,家人本應該如此,互相扶持、互相包容,在繁忙的工作節奏下,也能增添家的樂趣,平凡中的樂趣!
《我們仨》讀書筆記11
《我們仨》運用現代派手法以求意識流動的自由和主觀感受的真實,但情感的表法依然是節制含蓄的。中國古代詩歌抒情的經典手法借景言情,楊絳也運用得自然嫻熟。通過情景交融營造夢境的邈遠迷離,分載過于深重的死別的悲情,把豐富復雜的情感寓于景中,通過意象比喻、象征、暗示,盡顯古典文化的韻味。夢開始,楊絳虛構了客棧、小船和古棧道,對應于現實中的家、醫院和兩地間的路途。“古驛道煙霧迷蒙,楊柳成行,雜樹叢生,野草滋蔓,幾棵蒼松翠柏掩映著誰家的陵墓。”場景的描寫暗示通向死亡的荒涼、迷離、陰森。這是作者內心傷感悲涼之情的外射和物化。
文中楊柳的描寫不斷出現,寫得最多的是寒柳和禿柳:“驛道上又滿滿地落葉,一棵棵楊柳又都變成光禿禿的寒柳。”“堤上的楊柳開始黃落,漸漸地落成一棵棵禿柳。”柳樹是古代詩歌表達離情別緒這一母題的原型意象,是中國抒情傳統中的分離樹,它所含的韻味是苦澀的。面臨生離死別,楊絳自然使用了這一傳統的象征意象。與一般離別不同,楊絳筆下的是寒柳和禿柳,暗示死神日漸逼近,象征的是死別和永別。禿寒二字折射出作者內心極為孤單和憂傷的悲情。親人逝矣,作者也變成柳樹的一片黃葉,脫落飄零,“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悲情。”景因情而生,情由景而傳。情是悲到極致,景亦寫盡凋零敗落,兩者相融,歲也覺黯然消魂,但情借景調節了強度,景因情有了韻味,兩者中和便有了藝術的含蓄蘊藉,營造了“蕭蕭落葉,漏雨蒼苔”的悲涼意境。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以夢幻的形式表現了這段深重的情感經歷。寫夢是我國古代悼亡詩常用的形式,以此描寫幻境,抒發真情。楊絳用此手法,從心理上看,女兒和丈夫先后病重去世,情感深受刺激,恍如夢中,亦幻亦真。心理學認為,情感到了極至,無論悲喜都會幻以為夢。從創作上看,以夢入書并結構全文,易于情感的`自由流動和主觀真實感受的表達。可以達到多層次和自然流動的狀態。同時,以藝術手法敘述描繪,緩解自然情感的強度,可使其升華為“詩的感情”。
古典意味
楊絳的長篇散文《我們仨》含有濃郁的古典意味,一是淡泊功利的人格精神,表現在我們仨對家的相聚相守以及熱愛讀書勤奮治學,這三者是他們的精神支柱,推動他們走向高遠超凡的境界。二是平和樸素的語言風格,平和即和諧、中和,楊絳最善于把各種對立的因素和諧的統一起來,達到恰到好處的理想狀態,三是和哀而不傷的抒情筆調,通過情景交融古典手法,分載過于深重的死別的悲情,把豐富復雜的情感寓于景中,通過意象比喻、象征、暗示、盡顯古典文化的韻味。
從全文看,楊絳散文平和的風格更體現為緩急有致、悲喜相濟的結構。解放后,諸多____給知識分子許多壓抑和苦悶,每寫至此,便會轉寫一段趣事,以緩激憤之情。寫鐘書病重,語速急速迫促,轉寫普通人家的溫情,緩緩道來,語調溫柔平靜。緩疾交錯,悲喜相濟,最終達到“和”。其實現實生活中并無單純的快樂和苦惱,兩者總是雜糅在一塊,中和一體。楊絳以平和之心去認識生活和采頡生活的時候,自然切中了生活的自然規律,也切中了“以和為貴”的古典思想。
《我們仨》讀書筆記12
昨晚夜燈下開始讀這本書,黃色的光照進內頁,情感就緒。然后卻是發現幾度快要讀不下去,與書的情感僵局在第三部幸然自破。
簡單說一、二部:《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也許是因為九十二歲高齡創作,也許真是老人常做的夢,所以內容充斥著夢與現實的交叉。這本該在我的喜好里投籃命中,但又偏自小不喜楊柳花草類的修辭,加之目前所有教學經歷里多和小學生接觸,所以對此種寫作手法及偏愛的感悟力很抗拒,看到會頭疼,深感乏味。
我愛直接的、尖酸的、深刻的。話里要藏只藏針,不藏風雪。
第三部直到附錄,尤其附錄里錢媛的部分,很喜歡。第一次聽到楊絳的名字,后面跟著“先生”二字,以為是個男性。像她和錢鐘書這樣的人,在我們自小的`課本里已經被推到了不可企及的位置,又在生活年代之隔里加深了我這代人對他們的不甚了解,重點在不是很感興趣,覺得不太會有共同語言吧。
其實是心態偷的懶。年代更迭,但從無新事。錢媛的畫和寫信的語言活脫脫就是現在我們現在年輕人的感覺,很可愛。不免感嘆生命易逝。
楊絳先生和錢鐘書先生在外留學直至生子、回國……種種由一家二口再到一家三口所上演的經歷,都是我所羨慕的安靜、不爭的生活。如果,如果說某天我想要婚姻的話,那他們二人的相處方式是我羨慕的。如果又說某天想要孩子的話,那錢媛的性情也是我所向往的。更有“如果說”的例如父女關系、母女關系、女兒女婿、婆媳關系、爺孫關系種種。
字里行間也曾透露他們年輕時的瘋狂,但又讀來始終恬淡靜好。聽過楊絳先生不喜張愛玲,不知真假,但就寫作風格上,我肯定是極愛張的。可如果能選擇一種人生去過,楊絳先生這本書降服了我。張的人生該是王家衛式的電影,不大哭也心悶。
一些特殊時代下的經歷,是讀后理解最淺薄的部分。對歷史熟知寥寥,也就難免自以為是的覺得虧欠,虧欠作者的深情書寫。我不信書寫者不渴求讀者的理解,只是在那個年紀,無所謂了。她還是希望我們能一起陪她尋覓到歸途的吧。她總是怕一個人的。
開始讀的時候,覺得寫的也不過如此(真實想法,并不傲慢),可是讀到他們那么多的經歷,有關學術上的成就以及與人交涉中的大智若愚,教書育人,家庭教育……都深覺不易。他們好像總是在看書,幾近榨干自己,但又說常會偷偷溜出去玩。讓我感受到了學霸的碾壓……于是更心慌,覺得自己浪費了很多年,雖然是從現在起彌補是最佳時期,也只是最佳安慰而已,浪費了就是浪費了,可惜之情無法消散。只求不過于影響本就脆弱的心態。也惋嘆,一輩子都無法看完想看的書、聽完想聽的歌、賞完想賞的影視劇、走完想走的地方……這么說來,美好竟是多的。
最后不要臉一句,我一直想寫書或者寫個現代詩集……還有劇本。不過也最多是有生之年系列了。錢錢對不起!始終自我質疑。
《我們仨》讀書筆記13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讀完最后一句,掩卷,嘆息,繼而陷入縹緲的沉思。樸素的文字下,是一位淡泊的老人歷經滄桑后無聲的探尋,是生命寧靜而無聲息地流逝。
從“我們倆老了”到“我們仨失散了”,再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在楊先生一貫平實而溫婉的文字中,“我們仨”一生相依相守的苦難和美麗都靜靜道來。漂泊、戰爭、分離、貧窮、動亂,如此紛難的`人生里,一家人互為依靠,在歷史車輪無情而又苦難的傾軋下,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樂觀。他們并不是在寬容苦難,而根本上就是淡漠著苦難,所以他們如此幸福地相守,在楊先生清新雋雅的筆下,生活里的幽默和生氣如此自然地躍然紙上,讓人讀來時而顰眉時而微笑時而沉思時而向往。
寫求學牛津時,租房做飯,黃昏時兩人總牽著手出去探險等,充滿了少女般幸福甜美的記憶;寫生下圓圓后,錢鐘書燉了雞湯,還剝了碧綠的嫩蠶豆瓣,煮在湯里,盛在碗里,端給楊絳吃,“錢家的人若知道他們的‘大阿官’能這般伺候產婦,不知該多么驚奇”,行文里又充滿了為人妻的自得和驕傲;而圓圓所印象的“精赤人人”一身打扮叫人想到《圍城》里的鮑小姐,便又忍俊不禁了。
經了一天繁瑣的工作,在安靜的深夜,捧著《我們仨》讀來,就似一位孺慕的孩子靜靜聆聽著九十多高齡的楊先生輕述人生往事,內心深處的熨貼和舒服簡直無可再提。楊先生的文字,含蓄節制清新溫婉,蘊涵著深邃的人生感悟和人文厚重,小小的細節里所飽含的愛和關懷,也讓我一再感動至含淚。比起現在某些“作家”動不動就要怎樣的叫喊啊快感啊文字里充斥赤裸的感官刺激和浮躁的煽情來,《我們仨》就如清涼的泉水在這個夏天給我們以閱讀和感動的快樂。
最后,還想提一提三聯出的這個版本。非常喜歡這本書的版式設計,第一次拿到時就被打動了。封面是素雅的淺咖啡色,細條直紋,手感極佳,帶點深厚而莊重的時間感,書名是楊絳先生手書的“我們仨”,深咖啡色,整個感覺渾然一體。書里面還附錄了不少錢鐘書、楊絳和女兒錢媛的相片和手跡。
這是本絕對值得細心閱讀的書,也是本值得收藏的書。
《我們仨》讀書筆記14
突然想起了在去年5月25號,105歲的楊絳先生去世,于是便有我看了她的《我們仨》。
《我們仨》是楊先生以一種陳述的方式,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回憶了一家三口的快樂與艱難,愛與痛的日子。她的文字是簡單樸實,卻更能讓人們體會到他們的家庭悲與歡,也更會讓人們聯想到自己的家庭從而產生觸動,像我一樣。
這本書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楊先生用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她描述了女兒和丈夫先后病重去世,給我一種沉重的感覺,想到了自己因病去世的姥姥,腦中浮現的'都是她臥病在床的身影,揮之不去;第三部分,應該說既是文章的結尾去恰恰也應該是故事的開始,用最平實的文字記錄自1935年伉儷二人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最后直至他們相繼去世。
楊先生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就這樣用文字的形式呈現給了所有人,我感動在兩人留學時的愛戀,感動在喜得愛女的激動,感動在一家三口困難時的互相鼓勵攙扶,也感動在女兒和丈夫相繼去世,楊先生的悲痛后的樂觀。但我想,我最后其實最為感動的是一家三口平日的粗茶淡飯柴米油鹽的生活。因為那像極了我的家庭,簡單又平常。
5.25那天網友說“楊先生今天凌晨一點走了,一家三口終于在天堂團圓。先生一路走好!”往往擊中我淚點的不是愛情,而是無私的親情。
《我們仨》讀書筆記15
我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誤把電影《洗澡》和楊絳寫的《洗澡》混為一談,實際上二者之間連半毛錢的關系都沒有。倒是電影《洗澡》給人的感覺有點像《我們仨》,講的都是人與人相依為命的故事。
讀這本書前一定要了解一下楊絳先生的生平,這會幫助你更好地理解書中前半部分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悲慟與深情。書里有一段寫楊絳和丈夫錢鐘書回國后有段時間錢不在身邊,楊絳自己帶女兒錢媛,平生膽小怕黑的她因為身邊有這么一個“小東西”,內心似乎也充滿勇氣。讀至此一下想到我媽在我一兩歲時也有過相同的經歷,她閑下來的時候常會說我小時候的事。我家以前住的地方小,又是職工宿舍,到了半夜經常有喝醉酒胡亂唱歌的.人,但因為我的存在,她說她總是特別從容淡定。我常常笑話她,我那么小,既不能保護她,又怎么會讓她產生安定感呢,我媽就拿“等你成家就知道了”這個萬能金句來搪塞我。
書中還有一段寫楊絳自己與丈夫飯后散步,他們稱之為“探險”,因為會經常收獲不同的驚喜。也許楊和錢這對夫妻在精神上的默契要遠遠超過中國大部分只為搭伙過日子實則早已名存實亡的夫妻。像我的母親,直到前年才勉強地對我說她這一生沒有正兒八經地愛過誰,只因當時年紀大,周圍人的閑話說得越來越多才決定找個人結婚。
楊絳先生的人生至少是圓滿過的,所以她可以說“我一個人思念著我們仨”;我母親的人生也沒有更多的遺憾,因為她現在常說“至少咱們還都在一起”。
【《我們仨》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我們仨讀書筆記11-06
《我們仨》讀書筆記09-10
楊絳的我們仨讀書筆記11-07
《我們仨》讀書筆記15篇10-25
我們仨讀書筆記15篇02-04
《我們仨》讀書筆記(15篇)11-22
楊絳我們仨讀書筆記03-02
《我們仨》讀書筆記(集錦15篇)02-16
楊絳的我們仨讀書筆記15篇01-04
經典讀書筆記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