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鴻門宴》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鴻門宴》讀書筆記1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成為后人引用的佳話。如今,鴻門宴成了陰謀的代名詞。可是,里邊的主要人物劉邦,司馬遷給出的筆墨甚少,更多的是從部下和項羽一方的博弈。后人給劉邦的評價更多的是虛假誠懇。
可是,從另一方面來看的話,這樣的評價是不公平的。假如今日我們都如樊澮那樣的性情,恐怕這個世界早就打起來了。戰爭早已不知把這個地球整死幾回了。這也說明了說我們后人巴不得別人好的通病,人家劉邦一個平民百姓,憑的是智慧上位的,此刻的好多管理層、都是需要智慧的,如果一味的性情用事,那只能說是頭腦不想事。
細細揣摩一下鴻門宴中劉邦說的幾句話,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很簡潔。更注重把問題讓部下來回答,其實他自我早就明白該怎樣做了,這就是劉邦的`智慧,正如那句話,難得糊涂,有點大智若愚的味道。
一來能夠了解部下所想的,二來能夠讓部下感覺到在上司的眼里自我是存在的,若是采納了自我的意見就更高興了。倘若,部下和你想的一樣,你卻說出來了,時間久了那這部下肯定心里不舒服,越是性情之人,更樂于把自我在別人的眼里有種持久的存在感,因為他們更偏向于不愿意用邏輯思維來分析問題,越簡單越好。有時,自我就在想,不管是不是利益所使,這都是一種尊重他人的表現,這是一個人心志成熟的表現。正所謂謊言有時也是美麗的。
劉邦登位后總結到:“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干,這才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于項羽,他僅有范增一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終失敗的原因。”
劉邦的智慧,這個布衣將相的王朝,我一介草民怎能讀的懂,這位真正意義上的大皇帝,能夠說是有好多值得我們后人來學習的。這位平民皇帝是第一人采取休養生息,注重發展經濟的基本國策,這也是漢王朝為什么能夠持久400多年。外國史學家給出的評價是世界主義統治者。
項羽的敗局,從鴻門宴一開始就已經體現了,劉邦的假意歉意,卻得到項羽的答復是: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所言。先不去論項羽的自負、婦人之仁、殘暴、不仁義等等,就這一點就能夠定性了項羽是鴻門宴的失敗者,更是定性了楚漢相爭的結局。
《鴻門宴》讀書筆記2
生與死,是太極上的陰與陽,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生與死,這一對孿生兄弟,一直困擾著千百年來的哲學家們。生還是死,這是一個問題。
死,在人們眼中,一直是個可怕的字,因為人的天性是貪婪的——就像小孩在游樂場關門時不愿離開。不同的是,游樂場明天還可以來。死,對于人來說就是游戲結束了,是無可挽回的悲劇。可能世上真的有靈魂和輪回,那又怎樣?已再也回不到曾經的世界了。回去,也只能是面對那陌生的面孔與風景了。
黃毛小孩為成績自由落體,年輕女人為情輕生,中年男人為生意墜落。現在社會進步了,但很多人的思想卻沒有轉過彎來。是誰去維系他們的存在?一群匆匆過客罷了。他們不愿意相信那些真真切切,值得依靠的人或物。寧可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給匆匆過客,只因他們看上去更美一點。待到它們離開,繩子也“啪”的一聲斷了,掉下去,以最難看的樣子告別人世。
從這不難理解,為何現在人們都會厭倦跳樓者——大多都不值得同情!然而,有的卻真是無奈的控訴:當你的勞動白費了,連回家的錢也沒有了,你會怎樣?當你飽受欺凌卻又上告無門,你會怎樣?他們什么都不要,只要人間公道。但他們都是弱者,無力與這個社會進行抗爭,惟有以死抗爭。然而,一個生命消失,不會影響GDP,一個家庭毀了,可以成為飯后的談資,地球依然會繼續轉。猶如炸彈爆炸一般,他們結束了生命,炸傷了愛人。而別人看完那沖天火光以后,回家吃飯。
除上述的兩種外,“自殺”還有其他類型,然而卻不太一樣:當子彈向你飛來,他義無反顧地為你擋著;在手術臺上連續十幾個小時,才偷偷走出來吞下不可缺的藥片以止痛;堅持真理的所在,任憑“神圣”的火焰將自己燒焦。為什么?因為他們有要守護的東西——就算付出生命也執迷不悟。值得守護的,可能是一朵花,一個人,一個國家乃至真理。就是他們,在你心中占了最重要的位置;沒有他們,生命永遠缺了一塊,怎樣也補不會來。死就是你給他們最后的惠贈與愛。或許你的墳墓沒有鑲金邊的大理石,但卻有一束純白的花朵,帶著體溫放在你的墓前。
人人都說自殺會下地獄。其實,有的'人應該上天堂的。
死,固然是難以捉摸的。但是生,也好像并非一件易事。死了,一切都終結,什么也不用管了——起碼失去管的機會和能力了。但是生,卻要繼續走下去,面對一個又一個的未知。
有的生是一種貪婪,因為他們放不開人間的利益,他們還要很多的錢,很多的女人,所以在抉擇面前,他們投靠了敵人,對昔日的戰友開槍,刺傷昨日的伙伴。然后踏著尸體組成的墊腳石,拿下一個個血紅的金幣。這樣的人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代都會存在。他們是歷史的污點。歷史的洪流翻卷起來,最先抹去的總是他們。
然而有的生,卻是一種不舍與信念的追求。想當年文革時期,當你過年珍藏的古籍書畫,精心創作的作品被毀于一旦,站在臺上接受無邊無際的謾罵,下放農村甚至囚禁數十年時,你是否想一死了之?然而,有的人卻勇敢地堅持了下來,因為他看見了窗外的葵花,墻邊的幼苗以及飛行的蒼鷹,因為不舍得生命中的感動,所以他們不愿意離開。同樣是放不下,有的如此丑惡,有的如此美麗。
不僅是感動,不舍得的還有理想。為了自己的理想,有的人可以拋棄除了生命以外的一切,只為了追逐。想當初,司馬遷是怎樣挺過那天大的恥辱的?還不是為了內心的一個執著的追求——一定要完成《史記》。我不能這么快就死,因為我還有未完成的心愿。想司馬遷完成《史記》之時,那種愿望完成的滿足感足以令他死而無憾了。當你撐過暴風雨以后,看見的彼岸,那就是你一直堅持下去的理由。生命的旅途,對于有志者來說,就是理想的征程:我一定會到達的!
生與死,我已經說得太多了,但卻是十分浮淺的一種談論,因為沒有真切地體驗過。真正地去探索,方能理解,否則也只能像我那樣在這里泛泛其談。畢竟要知肉味必須親自嘗。
生與死,的確是一個難解問題。
《鴻門宴》讀書筆記3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相信大家對此詩句一定不陌生吧,不錯,這是司馬遷《史記》中的一首詩,它描述了一代霸王項羽少時的宏偉志向,描繪了一位梟雄在戰場上馳騁時,在穿越刀槍箭雨后,在即將功成名就的豪氣;最后卻無不感慨地述說著項羽被圍烏江,無畏地自刎的悲壯場景!這正是司馬遷筆下的西楚霸王項羽,一個智勇無雙,卻功敗垂成的梟雄!
但是,如此一位霸者,一位統帥萬軍的強者,在《鴻門宴》中怎會如此不堪呢?
在《鴻門宴》中,項羽明顯被設置在一個狂妄無知,剛愎自用的角色里:范增數目項王,三舉玉玦而不理;沛公獻白璧一雙卻置之坐上,而不顧沛公!盡管亞父拔劍破玉斗,嘆曰:“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他也置之腦后!試問,當今世上,不,應該是細數各路英雄人物,有誰可以在狂妄的同時大戰各地英雄而得天下呢?好!你說是運氣使然,那么,項羽又如何在當初帶領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向西挺進,而且“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再說,在《史記》如此一部著作中,司馬遷會為如此以為運氣繞身,最終仍遭慘敗的人多費筆墨嗎?又或者說,之前項羽的“英雄”事跡僅僅會為了襯托出項羽的慘敗而突顯出這么一個“運氣英雄絕不可成功”的主題嗎?還是說司馬遷特地畫下敗筆來使作品有一種缺陷美嗎?這不免要貽笑大方吧!
那么,這篇《鴻門宴》,或者說整個《項羽本紀》寫來做什么呢?這要表明作者什么意圖呢?
再看看項羽失敗、失策的原因吧,自大?輕率?暴躁?不信任他人?好,你說項王得知劉邦欲稱王后怎不直接攻打劉邦?我認為那是項羽自信能拿下劉邦,四十萬雄軍對十萬殘兵!如果那樣項羽還怕輸,自卑,急于攻敵,如何來當霸王?你說項羽輕率?認為項羽在鴻門宴聽信劉邦一面之詞而留他一命?我覺得是項羽不屑于偷襲,光明磊落,更是愿意去相信劉邦,信任他人。你說項羽暴躁?沖動攻打漢軍而有勇無謀,最終被諸侯圍堵烏江?我覺得那是項羽相信自己,相信部下,相信他們的實力。你說項羽不信任他人,而導致人才流失?我認為那是韓信,張良他們沒真正了解項王,單方面地誤會項王!如果項王不尊重人才,那么他對于貿然闖宴的樊噲不但不怒,反而贊樊噲為“壯士”?……這種種的行為,在揭開本來面目后,竟體現出項羽的仁,義,勇,智!然而,如此一位正義的英雄卻被劉邦所騙,被蒼天所棄而被逼自刎,就正如歷來奸人得逞般,司馬遷輕易地丑化項羽,使之仿佛命運使然般隕落,就仿佛理所當然般。
其實,司馬遷只是單純地寫這么一個英雄被逼死嗎?我認為不是,堅信著不是!我認為司馬遷,其實是在寫自己對那個弱肉強食、你欺我詐的虛偽的世界的'不滿!他強調一個充滿正義的人如何被逼死!一個英雄如何隕落,而一個奸人如何登上王座受萬民敬仰!就正如他自己,一個一心為民,忠心為朝的人,卻被誤解而被處以極刑茍殘延喘!他自己也許也在反問著自己,甚至自己也搞不明白了:忠誠、骨氣、正義、率真不應該存在嗎?這是雞肋?是自然法則下的失敗品?于是,他寫下了項羽,用他的筆來啟發著我們去思考!去反省!去改變!
正如現今社會,在七彩的霓虹燈下隱藏著多少張虛偽的笑臉啊!誰一不留神,則被人反咬一口,卻敢怒不敢言,仍瞇起眼地奉承:“咬得真好!”……藉由這篇《鴻門宴》,我們更應去好好反省自己,是否該為混濁的銅臭味清洗下?是否該以誠待人?
其實,鴻門宴不僅在古代出現過,或許就在身邊重演著!
《鴻門宴》讀書筆記4
寒假中,我閱讀了《鴻門宴》這本書。《鴻門宴》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后,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我讀這本書最喜歡的一部分就是當項羽等人布下“鴻門宴”這場欲殺劉邦的迷局時,是項羽的叔父項伯把這一重要信息傳遞給張良,原因是張良曾經救過項伯的`命,項伯為報答張良,便將此信息告之張良,張良又將這個消息轉告劉邦,于是張良與劉邦緊急部署,周密安排,再加上項伯的相幫,終于在強敵重圍中安全脫險。我感覺到朋友的重要,有朋友人生之路才好走,朋友之間要相互信任,相互幫助。
我挺喜歡書的人物的,項羽也是我喜歡的一個人物,他以匹夫之軀在亂世中揭竿而起,勇往直前,破敵百萬,一舉滅秦。他襟懷坦蕩,錚錚鐵骨,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是人們千年傳誦的藝術典型斬秦皇封天下,武功蓋世,成就一代霸王的美名。
劉邦也是我喜歡的一個人物,劉邦乃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貧民皇帝,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他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統一王朝,所創立的漢朝長達四百余年,他作為漢唐盛世之一的大漢盛世的奠基者,其偉大歷史功績為后世所稱頌與敬仰。
一年決生死,一宴定天下。一個又一個的歷史故事給我們留下了多少感嘆啊!
《鴻門宴》讀書筆記5
將相本無主,能者為之。
這是歷史告訴我們的。
所以就算讀了《鴻門宴》,了解了西楚霸王不平凡的一生,我的欣賞還是固執地偏向了那個真小人劉邦。
也許很多人都覺得項羽的一生太可惜。如果他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也就不會落得范增預言的結果;如果他選擇回江東卷土重來,那么楚漢之爭也許又是另一番光景。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的確,項羽是史上最強的武將,少時便力能扛鼎,只身戰百人,而后以少勝多的巨鹿之戰更使他譽滿天下名傳千古。這說明他擁有稱王稱帝的.能力,也具備應有的智慧和魄力,但他缺少的恰恰是最重要的——為人君王的素質。
再看劉邦,破秦并非主力;集56萬大軍攻打彭城,面對項羽3萬人馬還是占不了上風;毀鴻溝之約出奇兵依舊不敵項羽;最后還是借了他人的力量才把項羽逼到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但無論過程如何,他最終成為笑到最后的人。
項羽能于戰場上統籌全局,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而劉邦謀不如蕭何,兵不如韓信,但他能擁有這些人才,并加以善用,這才是他成功的關鍵。
有人說劉邦是小人,為人奸詐多疑,如若不然也逃不脫鴻門宴上的危機。其實,這些不過是常人之態,在君王身上放大了而已。
君王多疑是必須的,他們要保護自己,所以他們不會相信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其實項羽也有疑人之心,不然范增也不會離開,只是他沒有把握好度。劉邦在用人方面幾乎人人都疑,但他并不表現出來,而是不露痕跡地暗自觀察,另一方面又知人善任,從善如流,極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手下將相的能力。
劉邦還有一點值得稱道,那就是隱忍。如果他像項羽那般剛烈,那么楚漢之爭也就不用四年了,在他退守關中時就應該拔劍自刎。但是,他忍了,他在項羽的成功下忍了。我想他自己都無法確定能否打敗項羽,但他做了,而且做到了。他忍耐著積蓄力量,他從來沒有放棄對關外萬千沃土的憧憬,所以,他贏了。
項羽呢,他太在乎自己的自尊心,不選擇臥薪嘗膽卷土重來,而是自刎于烏江亭,所以只給歷史留下了一段遺憾。項羽如果有越王勾踐那般隱忍,那么劉邦的天下也不會坐得那么安穩。
讀完《鴻門宴》,都說項羽心無城府,單純簡單;劉邦則是小人一個。要知道沒有哪一個皇帝是真正的君子,真正的君子在政治的漩渦中是無法生存的。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朱元璋的三大案;雍正少時八王奪嫡……君王之道向來違背常理,兇險異常,由此看來歷史的選擇總是沒有錯的。
身為帝王,有榮華富貴等等一切讓人夢寐以求的東西,但也有身在高位的孤寒。他們選擇了帝位,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所以我們不能只著眼于項羽令人惋惜的一生,劉邦所選擇的是一條更為艱苦更為偉大的路,就是他開創了漢王朝。
王侯將相本無主,能者為之。歷史選擇了劉邦,劉邦造就了歷史。
《鴻門宴》讀書筆記6
項羽,一個響當當的名字,會永遠在天地之間回響,會永遠在史書上散發光芒。他的事跡會被后人傳誦,他的精神會在天地間蕩存。他給我們留下的,是真正的大將風范。
項羽少時心存高遠,不學“足以記姓名而已”的文字,不學“只可一人敵”的`劍術,要學“可以萬人敵”的兵法。才氣過人,吳中子弟都敬他三分。更讓人佩服的是,他認為可以取代秦始皇。
真正的大將風范,就要有遠大的志向。
項羽帶兵打仗,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他總與敵人正面交鋒,與強大的敵軍作戰。雖然劉邦先入關中稱王,但項羽才是自己打天下,才是真正的西楚霸王,那一份霸氣和勇氣才真正讓人折服。“力拔山兮氣蓋世。”多么的氣壯山河,勢吞萬里。作為反秦義軍的領袖,項羽可謂卓絕超群,氣蓋一世。
真正的大將風范,就要有那份霸氣。
項羽雖不像劉邦那樣心思縝密,深謀遠慮,但我欣賞的是他那份坦率和真誠。在鴻門宴上,范增多次舉玦示意,項王默然不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伯擋劍時,項王明知如此,也視而不見。因為項羽光明磊落,他寧愿在戰場上打敗劉邦,也不愿意在私底下做小動作。也許有人會惋惜,“一失足成千古恨”,項羽錯失了殺劉邦的好機會,導致后來命喪烏江,但我仍然欣賞他。
真正的大將風范,就要有坦蕩的胸懷。
雖然四面楚歌,但項羽并沒有放棄突圍的希望,帶領部下八百余騎,趁著夜色突破包圍。被重重包圍后,項羽命令部下下馬,一人擊殺數百人,身上亦有十余處創傷。遇到以前的叛將,要拿他的頭顱去領賞,他就輕蔑地說:“我給你這一點好處吧!”,堅決地自刎而死。這一刀,結束了一位英雄的生命,卻締造了一個英雄的傳奇。在烏江邊,本來可由漁夫搭渡過江,但項羽堅決不渡,他自認為愧對江東父老,愧對江東子弟,選擇了悲壯地犧牲。“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從此,烏江邊多了一則佳話,讓后人傳誦至今。一身浩然正氣讓人折服。
真正的大將風范,就要有這樣的骨氣。
擁有遠大的志向,無人可比的霸氣,坦蕩的胸懷,還有那錚錚鐵骨,這就是項羽。
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鴻門宴》讀書筆記7
請允許我帶著個人感情的寫下我的讀后感:
讀了這篇文章,我陡然產生一種悲憤之情。項羽,真英雄也!這可惜他性格中的缺陷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
驍勇善戰的`項羽有勇有力,但謀略遜于劉邦十萬八千里。倘若以項羽為將,必定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可他的剛愎自用,過于重義和重情,導致他少了那么幾分運籌帷幄的帝王之氣。照理說,謀士范增的眼光與膽識都不在劉邦謀臣張良之下,但生生被項羽氣死。鴻門宴那么好一個局,偏就放虎歸山,終究釀成大錯。
唉,項羽要是多幾分知人善用,多幾分劉邦的隱忍,多幾分心機謀劃,怎么會落得最后自刎烏江的下場!
《鴻門宴》讀書筆記8
本文主要塑造項羽的形象,集中表現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因為秦的主力被他擊敗,各路諸侯都聽命于他,承認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關后一聽說劉邦"欲王關中",觸犯了他的尊嚴,立即決定進攻;而在獲悉劉邦"籍吏民,封府庫",等待他來處理,便放棄了進攻打算。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劉邦視為主要對手,不想在席間殺死他,而劉邦又注意維護他的尊嚴,使他動了"不忍"之心,所以對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應",對項莊、項伯筵間舞劍也不表態。這種"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對樊噲采取了格外寬容的態度:樊噲沒有資格與會,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噲的心情,反而賜酒。樊噲陳詞,雖有指責的話,但又把他看得比懷王更高,有"求賞"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內心有愧而"未有以應",于是優禮有加,賜樊噲坐。自矜功伐而又"為人不忍",雖一時成功,最后終不免于失敗。
寫項羽聽了曹無傷告密之后的反應和聽了項伯勸解之后的反應,形成兩個極端,把項羽毫無主見,不辨忠奸,既易沖動又易受騙的性格勾畫得十分鮮明。寫項羽在鴻門宴上既不顧范增再三催促殺劉邦的暗示,又不制止項莊意在殺劉邦的舞劍,還把樊噲的憤激當作豪壯,對劉邦的'逃席行為聽之任之,處處表現他的優柔寡斷。
司馬遷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描寫的,他曾這樣評論道:"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本文雖只寫出人物的一個側面,卻未嘗不能窺一斑而知全豹。
劉邦的形象也寫得很生動。去鴻門"謝罪",雖有項伯居中調停,其實是身入虎穴,命運難卜,但非此不足以平項羽之怒,仍如約而往;回到軍中,"立誅殺曹無傷",從這些事能看出他的堅決果斷。他一向待人傲慢,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陽",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項羽面前謙詞卑禮,惟恐有所不至——在宴會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辭也覺得于禮不合,這又表現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至于他的狡詐多端,從罵鯫生、拉攏項伯、罵告密人等細節中,都表現得很明顯。
《鴻門宴》讀書筆記9
虞姬颯然舞劍,寒光閃動間揚起多少纖塵。
虞姬翩然揮袖,衣袂流轉中拂過縷縷青煙。
收劍、轉步、駐足,顰蹙顧盼,難言深情。那纖塵,那青煙,那絲竹樂韻,仿佛在她的舞姿下凝固,描繪出一幅幅畫卷,再現了歷史中那段撼人心弦的悲歌。
那是項羽曾經策馬騁馳奮勇殺敵的戰場。黃沙中,狼煙四起,硝煙漫天,嘹亮的號角聲響徹戰場之時,殘酷的殺戮再一次掀起。鮮血四染,戟折戈斷,換來的是西楚霸王曾經坐擁的江山以及一世的威名。
那是項羽曾經踏入的'輝煌而華麗的阿房宮。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廊腰縵回,檐牙高啄,香煙裊裊;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無不瀝盡民心民血,極盡奢侈之能事。為了民心,項王燒毀了這座勞民傷財而建的宮殿;也因為這阿房一炬,項王燒盡了民心,為他日后的敗北勾勒上了不著痕跡的一筆。
那是項羽曾經設下的鴻門宴。席間,項王、沛公對飲,觥籌交錯間暗藏著殺機,以及項王無法割舍的兄弟情誼。范增示玉、項莊舞劍,大事幾成,終因項王的仁義而放走了野心勃勃的劉邦,也正是這一舉動,讓史卷上項羽的名字被朱砂的顏色染紅。
劍尖飄忽的微塵、袖下縈繞的輕煙,浮動著凝出舞動的軌跡,宛如波浪滔天的江河——那洶涌而下的烏江。從四面八方響起的熟悉的楚歌,如同直刺肺腑的利箭,讓項王之兵潰不成軍。烏江邊,嘆無顏見江東父老,手起,劍落。
那從頸間飛濺而出的鮮血,猶如殷紅的飛花,妖艷、凄絕,瞬間凋零,染紅了那片項羽曾經叱咤風云的土地。
烏江上被霞光渲染的嗚咽的碧波,竟是為誰而泣?
悲壯的畫卷戛然而止,樂舞皆絕,煙塵寂然。虞姬早已香消玉殞,在垓下四面楚歌之時。方才起舞的,只是對那一代驕雄的傷懷。
或是縱沛公的重義,或是哭虞姬的情深,或是不肯過江東的自尊,項羽,用一枝精絕的筆,為楚漢歷史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鴻門宴》讀書筆記10
歷史,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一個我似懂非懂的名詞,引領我在摸索中理清繁雜的過去。
項羽,秦末農民起義將軍,一個我不明白的西楚霸王。在《鴻門宴》中,我找到了思考的根據,然后思緒隨司馬遷的敘述漫延開來。
沒有人能逃過歷史的審判。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過去沽名釣譽,剛愎自用,胸無城府的項羽變得越來越可愛,越來越單純,因為他留下的不是開元盛世之類的權力象征,而是一種精神,一種穿透時間與空間的正義精神。項羽曾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如此堅決的目標,如此熾熱的怒火是一晚的時間能改變,能減退的嗎?項羽不攻打劉邦的很大可能是項伯的原因,是項伯的“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在權力與正義的斗爭中,項羽選擇了正義。這是困難的抉擇,為王的不會選擇正義,選擇了正義的便不能為王,所以項羽在權利上失敗了,卻在人性中成功了。
那是一場悲壯的戰爭,一只代表著英雄精神和高貴感的豹和一群代表著權欲和利欲的粗鄙的狼展開激烈的撕斗。豹的失敗不是因為狼的強大,而是因為正義,因為在那個時代,正義被踐踏,被舍棄。同時,一群平庸的羊會蜂擁而上,去奪取,侵占食物,準備回去邀賞。而在不久之前,他們是不敢看那只豹的眼睛的,項羽的失敗似乎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豹的時代失敗后,取而代之的便是羊與狼的時代,但那狼逐漸退化,退化為狗,走狗。
戰爭中,一方的`勝利并不意味著另一方的失敗,因為正義的人只能被毀滅,而不會被打敗。同樣,在競爭激烈的今天,我們決不能因為權欲和利欲而拋棄人性中的善,那樣只會使自己退化,得不償失。我們不妨純真,不妨追求更有價值和意義的精神高度,那樣才真正開始。要不然待生命快要結束了,我們的價值體系還未形成,人生還只是一片塵埃。
起初對項羽的打抱不平的憤懣在閱讀《鴻門宴》的過程中逐漸消減,反而多了更多的敬佩和崇拜,也對人生認識了多一點,有了更高的追求。
《鴻門宴》讀書筆記11
眾人皆知,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善帶兵打仗,乃一代梟雄。他身上無處不透露著懾人心魂的威嚴、虎虎生風的氣勢和與生俱來的英雄魅力。他一出現,似乎其他人立刻變得渺小了。而劉邦,出身寒微,舉止粗俗,為(是)公認的地痞無賴。想當初,西楚霸王項羽無敵于天下,有誰能想到劉邦會這么快地戰勝他呢?但這就是活生生的現實。如同一盤棋局,項羽善于勇往直前,大砍大殺,當他把劉邦逼得就要滿盤皆輸的時候,劉邦突然妙手轉動,最后竟反敗為勝。
鴻門宴被認為是楚漢戰爭的轉折點。正如宴后范增碎玉所言:無知短視之輩,不足共謀大事。天下,終歸要落入劉邦手中。天意,這是天意!正所謂“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古往今來,多少人感嘆:如若鴻門宴上項羽狠下心來置劉邦于死地,哪里還會再有后顧之憂;如若戰敗時項羽橫渡烏江東山再起,哪里還會落得如此下場;如若……可我想說的是,如若這一切統統實現的話,那他就不是項羽了,而是另一個“劉邦”。沒錯,比起戎馬一生的大英雄項羽,劉邦是個十足的小人,陰謀家。但他卻有著精明的政治頭腦和籠絡人心的技巧,這恰恰是項羽所不具備的,而這又恰恰是在亂世爭雄中獨占鰲頭的銳利武器。
所以,劉邦最終獲得了勝利,用他自己的方式,不是禮義廉恥,不是道德說教,而是陰謀詭計、權術厚黑。這也正詮釋了馬基雅維里在《君主論》中最為著名的`一句話:“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即使是這樣的結果,后人還是一味地敬佩項羽的一身正氣,而將劉邦視為陰險狡詐的反面典型,但是,作為開創西漢王朝二百多年霸業的帝王,令人敬佩不如令人畏懼。
再看這最后的失敗對于項羽未嘗不是一種公平。以他的性格,注定不會成為真正的王者。然而踏上了這條不歸路,項羽必須為自己的婦人之仁和自大狂妄埋單,就算代價是死亡。可憐項羽和虞姬的生離死別,也不過是其悲壯結局的序曲!而項羽的傲骨和正氣必將流芳百世,只不過,是以一種失敗者的姿態。
這就是歷史。
成王敗寇,劉邦與項羽也無法例外。
《鴻門宴》讀書筆記12
鴻門宴是怎么一回事呢。菜九雜七雜八寫過一些,題目附在后面,看官們自己去找可也。
簡單地說,在鴻門宴之前,劉邦是可以如約王關中的,而鴻門宴之后,劉邦的這個權利沒了。就如同比爾*蓋茨在一場飯局之后就變成李嘉誠了,資產大大縮水了。這說明鴻門宴不是像我們今看到的這么簡單,其中是有交易的。這個交易就是劉邦在項羽的威迫下出讓了王關中的權利,其資產也是大大縮水了。又關沽名釣譽什么事?鴻門宴前后劉邦確實經歷了一個從死到生的輪回。當他拒絕諸侯入關時,就有了把秦政權屯積的財富據為己有的嫌疑,于是犯了眾怒,大家要合力把他干掉也可以理解。但到了他愿意把一切都拿出來重新發落時,就沒有殺他的理由了。如果項羽一心想做皇帝,按我們的專家教授中學老師大人所說把劉邦殺了,可能會出現兩種局面:一是因殺猴儆雞,其余諸侯王諸侯將更加聽命于項羽,天下從此太平;一是那些諸侯王諸侯將看項羽連立了大功的自己的戰友與結義兄長都能殺,擔心自己的腦袋也隨時會保不住,便一齊拔出刀來,上前把項羽剁成肉泥。菜九以為后一種可能性更大一些。因為劉的功勞大,實力強,與項羽的關系又特別鐵,尚且被殺,項羽的刀殺到其他人頭上也再正常不過了。因為沒殺劉邦,項羽又被戴上了頭腦簡單、愚蠢的帽子。
以至于現今的白胡子,花白胡子,沒有胡子,乃至于乳臭未干的.人都在異口同聲地說他是個頭腦簡單的蠢家伙。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須知,古往今來可能沒有人比得上項羽聰明,司馬遷說其“才氣過人”是有事實根據的。項羽一出道也就二十四五歲的年紀,此前學書學劍學兵法都弄了個淺嘗輒止,就這樣還是當世詩詞第一,武功第一,兵法第一,統率群雄打平天下。最后全天下的聰明人聯起手來才把他玩死,想不承認他是天才也不行呀。
《鴻門宴》讀書筆記13
烏騅馬一聲長嘶,似閃電劃破黑暗的時空。身后是四面楚歌,眼前是浩浩烏江。
哦,我的霸王!黑色的虛空壓得你喘不過氣來,沒有千軍萬馬,沒有吶喊嘶殺,你孤寂如同深秋的殘塔……力拔山河兮氣蓋世!是的,霸王,你可以拔山,可以扛鼎,可以號令三千鐵甲的征戰,但此刻,你已無力再拔心頭的那縷悲傷。
那些因你在鴻門宴中釋了劉邦而唾你為“婦人之仁”的人,焉能知道在狼煙四起的秦王朝中,你一聲巨吼,扛起天下蒼生凄楚目光的膽量;你披甲上陣,任鐵蹄踏遍關山萬里的勇猛;長城內外,你揮臂奮斫,在刀光劍影中劃出一道血色風景時的豪氣萬丈。
你是英雄!
你不懂得詭計陰謀未必只是小人伎倆,敗為賊寇勝為王!你西楚霸王不是君王,你不會知道,猥瑣小亭長也會唱出“大風起兮云飛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的霸王,你是個君子,可是你是否知道,在戰場上,沒有道義,只有伎倆!在萬騎逐鹿年代的君子正如那癡想飛過滄海的蝴蝶,頃刻間,跌落在大海,腐爛或永恒。
在四面楚歌中,那個在主帳翩翩起舞的窈窕身姿微微顫抖。只一瞬,一道銀光劃過。血如紗一般,杜撰在絕望的空氣中。“虞姬,虞姬,奈若何”。虞姬只有以死,來報你的滿腔柔情。
而你仍不醒悟么?霸王!
虞姬翩翩起舞,祭你柔情萬丈。
寶馬凄凄長鳴,瀉你一世悲涼。
你的'一生中只有這兩個知己啊,我的霸王!
江水汩汩,喚你回寂寞的岸邊。你拔出長劍,最后一絲亮抖抖過楚歌飄揚的夜空。
在西邊的天空,一顆明星漸漸墜落,
分解,崩潰。
直至灰飛煙滅……
霸王,你的出現正如曇花一現,可曇花的美卻無法使人忘卻,即使只有一瞬間。所以我們忘不了那個拔山的勇士,那個原諒仇敵的君子,那個火燒阿房宮的英雄。
江水悠悠,易安居士臨江悼念,憑誰干杯?
江水濤濤,千古文人撫劍長嘆,泫然淚下!
忘不了,忘不了,那么沉重,那么凄涼,讓后人評述,讓后人哀傷。
我永遠的西楚霸王!
《鴻門宴》讀書筆記14
八年征戰,他,在沙場上肆意揮灑自己的萬丈豪情,一個怒目,一聲呵斥,造就了一個時代的霸王。今夜,四面楚歌,昔日的霸王在軍帳中慷慨悲歌,英雄無奈,流下男兒淚。他并不孤獨,在他痛飲悲歌之際,虞姬,在他身邊抱著琵琶輕輕彈唱,內心早已如眼前的江山一樣,支離破碎……
“虞兮虞兮奈若何”,短短的七個字,虞姬又怎會不知大王的不舍與內疚呢?昔日你叱咤風云,是妾心中的英雄;今日楚軍氣數已盡,江山落入他人手中,大王大勢已去,雖已不是一方霸主,但還是妾心中的英雄。于是她輕撫琵琶,和聲唱道:“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往事歷歷在目,虞姬本是一名歌姬,再出色,也只是萬花叢中的一朵,什么時候才能遇到真正欣賞自己的人?
也許這就是命運吧,誰也沒想到正是這名歌姬,接到刺殺敵人項羽的任務。兩人的相知就在這一場驚險的刺殺中開始,在虞姬眼中,項羽是個真英雄,也只有他,能用心欣賞自己,這也是一個歌姬夢寐以求的,于是,她放下武器,望著眼前的君王,不忍殺之,愿當他的`紅顏知己。如今,江山不復,楚,注定要被滅亡,今生能有幸在大王身旁排憂解難,能聽到大王深情的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對虞姬來說,足矣。于是她拔劍自殺,斬斷所有的不舍與回憶,倒在英雄的懷中,含笑而去……
純潔的愛在亂世中是罕見的,但亂世里又能出現多少個虞姬呢?義,不是男子的專利,在她完全能夠逃跑,以她的姿色和才情轉投他人懷抱,享受更好的物質生活時,她不動聲色地拔劍自殺,向后人詮釋了女子的“義”。她悲,因眼前的英雄走入末路;她喜,因自己今生只做他的虞姬。
如果說虞姬是亂世中不被污染的一朵芙蓉,一點也不為過。戰爭能使人變得麻木,人性、道德觀也會經受巨大的考驗。楚軍部將呂馬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見風使舵,背向項羽,其小人之為實在可恥,還不及一個柔弱女子。我欣賞虞姬,因她對愛情的忠貞,因她對名利的鄙視,因她的有情有義!
每每看到“霸王別姬”這一幕,內心都會被虞姬的勇敢深深打動。虞姬這個形象盡管已被舞臺上的演員演繹過無數遍,但她的故事,仍能穿透歷史的隧道,傳唱至今。
“虞兮虞兮奈若何”,啊!有你這一句,足矣,我已得到太多的恩寵,太多的幸福,今夜,就算有再多的不舍,我也愿意放下。籍,若來世能做你手中捧著的落英、圍繞你飛舞的彩蝶,也就夠了……
《鴻門宴》讀書筆記15
著名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性格決定命運。”那么,我們就來以鴻門宴來談談此話題。
相信了解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曾經開創歷史上以少勝多戰術先河,被譽為東方戰神的西楚霸王——項羽最后敗給了劉邦。論英雄,項羽更有英雄氣概;論實力,劉邦遠不如項羽。但為何身經百戰的項羽最終會失敗呢?
還是那句話“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就從他們的性格入手。其實,在鴻門宴上,只要項羽殺了劉邦,那么結果已經不一樣了。但是,項羽的仁義讓他放棄了此念頭。或許他認為,他這樣偷偷殺掉劉邦贏得不光彩,所以難以下手。
然而,倘若項羽知道結果,我想他也會一樣殺掉劉邦。雖說,“不以成敗論英雄”,但誰不希望當上真正的皇帝一統天下呢?誰又愿意被他人搶奪自己的勝利果實呢?所以,仁義不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當時項羽并沒把劉邦看作是自己真正的對手,他沒料到項羽會成為自己的后患。
可是,在鴻門宴上亞夫范增也“數目項王,舉所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羽又為何不聽?原來,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天生才智過人,從小研究兵法戰術,他相信自己勝過任何人,所以他自負,孤傲,不善于聽取他人的諫言。每件事情都親自過問。就如秦始皇“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雖然項羽有過人之才,但畢竟他不是神,他不會很好地用人,不能虛心聽取他人之言,是導致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
當然,戰爭是雙方的事,有相對性。對于劉邦,他則與項羽十分不同。他是個很懂得用人的領導。他不像項羽如此義氣用事,反而能屈能伸。在鴻門宴上,他對項羽自稱“臣”,還說“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使項羽相信他并無野心稱王,降低其防備心理。另外,他善于用人,會聽良言。他覺得項伯有利用價值,所以馬上與之“約為婚姻”,可見其公關能力之強。在后來的故事中,他更是重用了足智多謀但卻因未被項羽重用而懷恨的.韓信,更為后來的勝利奠定基礎。
是的,項羽的剛愎自用使之失敗,劉邦的能屈能伸,善于納諫造就其成功。這無不證明了“性格決定命運”。若我們要成功,就必須改掉自己的惡習和不好的性格。
【《鴻門宴》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鴻門宴》說課稿02-17
讀《鴻門宴》有感11-23
讀鴻門宴有感12-21
鴻門宴讀書心得02-27
經典讀書筆記11-08
鴻門宴讀后感06-16
《鴻門宴》讀后感06-23
鴻門宴的讀后感01-30
童年讀書筆記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