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讀書筆記>目送的讀書筆記
目送的讀書筆記
更新時間:2022-08-04 20:23:17
  • 相關推薦
目送的讀書筆記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目送的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目送的讀書筆記1

  想想自己畢業快三年了,作為一名師范類的中文系畢業生,自然而然的走上了中學語文教師的崗位。很慶幸自己還生活在校園中,這樣感覺自己還能經常和書本打交道。因為,讀書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愛書,也愛讀書!

  書,都彌漫著香氣。讀書不僅僅是一種需要,更是一種性情的愉悅。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夏日荷塘中的嬉戲,秋日田野里的散步,隆冬爐火旁的傾談,它是心緒的慰藉,是靈魂的依傍。讀書,可以慰藉心靈,讓寂寞封存在書香中;讀書,可以洗滌心靈,讓高尚的人格在書中升華;讀書,可以播撒希望的種子。讓生命結出豐碩的果實;讀書,可以插上騰飛的翅膀,讓生命自由飛翔!

  讀小說,在經典里感受豪氣與浪漫;讀散文,在優美里感受平實與真情;讀雜文,在議論中感悟哲理與生活;讀雜志,在故事里愉悅身心,陶冶性情。喜歡在清晨讀詩歌,在膾炙人口中感受音樂美與結構美。孟郊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讓我感受到親情的'真摯;劉蘭芝的“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讓我感動于愛情的堅強與力量。徐志摩的“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讓我想到曾經離開的母校。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讓我們感悟到生命與理想的碰撞、在詩歌中沉醉。

  風清云淡的日子,獨自倚在窗前,看花開花落,賞云卷云舒。低頭一回眸,桌上的書,窗前的樹,樹葉上躍動的陽光,一起憩息在心靈中。驀然回首,生活中也有很多無形的書,伴我們成長。母愛是一部書,是世間最美麗的一部書,我們的一生都沉浸在她的潤澤呵護中,父親是一部書,一本厚重的書,我們要用一生去讀懂它,讀懂那如山的父愛。朋友是一部書,一部精致的書,共同記錄下了友誼點滴。家鄉是一本純樸的書,卻又是根入心底的書,“落葉歸根”是對家鄉的眷戀,“家鄉魂”又是對家鄉的熱愛,讀懂這部書時,我們也明白了“一方水土一方情,月是故鄉明”的真諦。

  夜半,回味形形色色有形的書和無形的書,讓夢境也豐富多彩,真是“夜半有夢書當枕”啊。有書香的地方就有美麗,心靈也會在書中憩息。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怎么來詮釋生活,但在書里卻可以發現生活的真諦。

  我認為,作為教書育人的教師,讀書,還有更深層的意義。

  讀書就是一種學習。學校是學習知識的地方,學習氛圍必定是非常濃厚的,教師一定是帶頭讀書學習的,這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言傳身教。愛讀書、有學養的教師,往往都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讓學生刻意揣摩效仿,有很多學生就是在老師的熏染下愛上讀書的。很難想象,一個不喜歡讀書學習的教師,能培養出愛讀書學習的學生。

  讀書能提升教師心靈修養。讀書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還能滋養我們的人生底氣。教師是社會上最大的一個知識分子群體,雖然待遇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會看教師的眼光卻很高。人們往往把教師看作是有學識、有文化、有修養的人,無論說話做事,都得高標準,嚴要求,不能跟社會上的人一樣。一個有讀書習慣的教師,經過書籍日積月累的浸潤,氣質就會逐漸變得高貴而不媚俗,性情逐漸變得細膩而平靜,內心逐漸變得博愛而不自私,一句話,讀書可以使教師的靈魂變得高尚而偉大起來,這樣的教師,自然就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目送的讀書筆記2

  一本好書,每看一次,都有新的體悟!}記

  “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十三年前的谷雨這天,我來到了這個溫馨的家庭,媽媽成了我溫暖的港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媽媽憑著那份對生命的熱愛,為我描繪了一幅幅動人的圖畫,鼓勵我揚起生命的風帆,年年歲歲,歲歲年年。小時候,母愛是舒適的肩頭!皨寢,我想睡覺!”我稚嫩的聲音在車廂內響起。每次出去旅游,我都會說這句話,媽媽就會讓我靠在她的肩頭,熟睡。每次都在朦朧之中,感到身上多了一件衣服。睡著了,我原本故意放松的頭就漸漸變重了,那時的我不知道媽媽有多難受,只管安心地睡覺,有時車子很顛簸,我還很埋怨,她只好努力保持鎮定。長大些,母愛是甘甜的'水果。現在,母愛是鼓勵的眼神!澳赣H,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

  “凡是出于愛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諒的——”

  人們都說:“母愛是無私的,父愛是無言的!币苍S很多人和我一樣,在深深體會到母愛的同時,卻忽略了無言的父愛。爸爸是一名中學教師,記憶中,他總是一副嚴肅的神情。小時候,我很調皮搗蛋,做事總是馬馬虎虎,不拘小節,學習上這樣,做人也一樣。有一件事讓我難忘。一年級時,老師剛剛教我們握筆寫字,我沒有好好學,字寫得歪七扭八,還出奇得大。在被批評過后還不悔改的情況下,老師打電話跟爸爸說了我的情況;氐郊液螅嗥鹞揖秃莺莸刈崃艘活D,我嚎啕大哭。事后,媽媽跟我說,爸爸打你,你覺得委屈,那難道爸爸不愛你嗎?他為什么要打你,還不是為你好,讓你把字寫漂亮!媽媽那時的話,一下子把我喚醒了,對爸爸的怨恨也煙消云散,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無言的父愛。直到現在,不知過了多少個日夜,他總是不厭其煩地重復同一句話:“注意握筆姿勢!”

  愛心滿懷,靜等花開……

  “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的還是短的?一條河里的水,是新的還是舊的?每一片繁花似錦,輪回過幾次?時間是一直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這些都是兒時的事,現在,我已14歲,父母的愛只有當歲月走過,你才能漸漸明白其中的寓意, 品出那淡淡的清香。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而我,只管一心離開,可曾回頭張望過?

目送的讀書筆記3

  “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題記

  受到老師的推薦我閱讀了龍應臺的《目送》一書,想到當初漸老的父母在目送我離家時的背影時不舍,又想到終有一天我也要看著我的兒女們的背影漸漸走遠,直到最后消失不見。從溫情的開始到殘酷的結束,讓我再一次察覺到人生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從不停歇。

  我不知道龍應臺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情寫下這七十四篇散文,把歡樂的痛苦的回憶一字一句的剝開。也許人到中年的她懂得了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無奈,所以才可以用如此冷靜而又溫情的文字寫下這些記憶。從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到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前行。每一篇都不僅是對親情友情的懷念,更是對自己人生的反思。這真的是一部好書,寫的`那么細膩、真實、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話,每一件事,都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經歷過。我們每個人在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這里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和反省,到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那就是愛。

  她寫“家”,小時候,我們覺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長大了,有了伴侶,覺得有伴侶的地方就是家;再后來,有了兒女,有兒女的地方就是家?墒呛髞磉@些家會怎樣呢?大多數慢慢地就散了,父母會離開,伴侶會離開,兒女也會離開,到最后也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去面對人生,獨自面對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時候,那個天真無邪的年紀,最愛的是飯桌上香噴噴的飯菜,每天早上熱騰騰的牛奶,還有爸爸媽媽溫暖的懷抱;后來長大了,卻越來越想逃離,最愛的變成了哪件衣服,哪個新發型,開始拒絕父母的關心,討厭他們的嘮叨,把他們拒之千里之外。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之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跡。越來越開始在乎起年邁的父母越來越深的皺紋,也更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可我知道我的孩子也終將離開,家就只變成了一個符號,一段記憶,告訴我在這段孤單的旅途中也要堅強的義無反顧的下去,而這份血濃于水的親情,讓我在這本書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讓我知道了父母的無奈,艱辛,隱忍,付出。曾經種種不理解,種種埋怨都化為烏有,曾經的每一次爭吵,每一次慪氣,都變成了愧疚。

  也許最后的目送難以避免,也許生命的輪回我們無法抗衡,但在不得不放手之前,請好好珍惜愛你的人,之后也要堅強的面對人生。

目送的讀書筆記4

  《目送》這本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重來一次也決然不會一模一樣,然而,大千世界里大家的人生里我們都曾扮演過一樣的角色,比如人家的孩子,比如人家的父母。

  那是一種怎樣微妙的變化,似乎有些東西像注定般輪回,某個場景排山倒海地從記憶深處浮現,只是我們的角色悄然發生了轉變。

  從文字的描述上,龍應臺的母親曾經是一個愛美、非;顫婇_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時候也是如此,然而歲月還是沒有任何的優待,她像無數老人一樣逐漸忘記了很多事情,丟掉了很多過去,包括女兒。

  安德烈的那些心理,龍應臺有過,她的父親也有過,你有過,你父母有過,你將來的孩子也會有。人生是連續的,變化是逐漸的,我們是不知道的。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張士豪變成了體育老師,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孟克柔變成了她媽媽,我們不知道我們什么時候會變化。

  “油米柴鹽一肩挑的母親,在她成為母親之前,也是個躲在書房里的大小姐吧!笨傆幸惶,我們會變成別人的爸爸媽媽,我們會變成別人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那時的我們會是怎樣的呢?

  這本書讀起來很舒服,印得挺漂亮的,看的時候是不是放下,陷入回憶與思考。其實,沒有一個內容或者觀點是全新的,但這絲毫無損它的價值。除了那僅有的思想家或者哲學家,大多數的你我都在經歷差不多的生活思考差不多的東西,然而有些東西我們卻不法如此清晰地表述出來,我們任由它在腦海里浮現消失,然后忘記我們曾想過什么。

  所以在這本書里,我看到的是一顆悲憫生活的心,只有熱愛,才能體會。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龍應臺女士的視野和文筆。文筆不是一種可以輕易模仿的東西,它建筑在你的視野和你對生活汲取的養分上,這是一種平淡但充滿魅力的美麗。

  書中的很多想法內容很多的你我都能書寫出來,但是那樣的角度和敘述方式卻是我們不可及的。過去的一個多月,當我被忙碌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無暇看我喜歡的書時,我很明顯地發現自己的厭惡,我厭惡自己寫出東西的不凝練和索然無味,我厭惡自己困于生活卻在離生活越來越遠。

  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與環境的關系,城市與城市的關系,歷史與當下的.關系,這本書思考的東西很多也很散。

  孟買的鐵軌、金門的地雷、老撾的孩子。如果說這個世界太大,我們無力去全心疼愛,那么在這么的一霎那,當我們想起那些,那尸體上的干凈雪白的布,那隨時都可能爆開的炸彈,那站在沙上石上凝望的大眼睛,我們是否會有那樣地一絲顫抖。

  “你能想象比‘被物質撐得過飽后的漠然’更貧乏的存在狀態嗎?”我只知道,“全球有兩萬六千人因為誤觸地雷而死亡,大地里還有一億一千萬枚地雷等著被‘誤觸’。”領袖們多么偉大也好,歌頌民主強大也好,我只希望,大地上的人們能如本書里《幸!匪枥L的那樣。當人們內心安定生活過得去,何必去在意所謂的主權所謂的侵占,世界本就一家,誰都沒有權利剝奪他人的幸福去成全你所謂的夢想。

  這片綠濃得化不開,誠愿大家一切都好,一起解開這個世界的綁起的結。

目送的讀書筆記5

  初見《目送》時,她一身墨綠在浩如煙海的書海之中,那么不起眼?伤齾s吸引了我,像西湖邊上被輕煙籠罩的一位女子,在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上默默佇立,然后輕輕回眸......

  “目送”,飽含情感的字眼,我想,這一定和女人有關。果不其然,龍應臺女士,一個經歷眾多大事件的臺灣堅強女性,以一雙細柔的手、一枝細細的筆桿,寫下難以言盡的大愛: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有失敗和脆弱,有失落和放手,有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她也曾是一個孩子,在父母的目送下成長;然后她也成為了一位母親,開始目送著她父母的一天天蒼老,目送著她孩子的成長;在歲月的流逝中,她也開始被孩子目送......她說: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緣分,多么奇妙。三代人的關系僅一個“目送”就能解釋清楚。目送著上一代人老去,目送著下一代人成長與同代人彼此目送卻開始被下一代人目送......于是我開始明白,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那一條路就是人生。從生命的開始到滅亡,一路上有許多的交錯路口,那又是另一個人的人生,在人生路上與你相交,彰顯著彼此的緣分,又或者在下一個拐角的路口就是一個人生命的起點,但終究在盡頭時,是一個人。

  我們一個人來到這世上,也一個人離去,路途中或孤單或寂寞,有朋友陪或有家人伴,有些事還得一個人去承受。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凡未得到,但凡是過去,總是最登對,每個人都是單行道上的跳蚤,每個人皈依自己的宗教,每個人在單行道上尋找,其實沒有人不相信緣分。

  在大武山最后一道微光,越過渺茫的窗簾縫里射進來,她看到她母親灰白的頭發,佝僂的背影映在墻上;她看到母親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里,卻是一個再也找不到回程的旅人。幾十年前,母親生來并非就是母親,十幾年前,母親也是一位無憂無慮的少女。她們一路走來,慢慢成長,在愛的滋潤下成為了母親,她從無憂的少女變成了開始為一個家操勞的母親,她的臉上開始長皺紋,她的頭發不再黑亮,誰還記得當初她青春洋溢的模樣,所以要善待那個尚未成為母親的少女,也包容那個從少女一路走來的母親。

  在下著小雨微涼的下午,她在熱騰的茶霧中看到老友虛弱的身影;在文化郁郁的江南風中,她看到一個個胸襟博大的斗士;在大雨磅礴,寒氣逼人的英國,她看到17歲的菲力浦棱角分明的臉龐;在硝煙戾氣的會議上,她看到車水馬龍的酒會中,父母親顫巍巍的身影走來......她的眼中盡是愛與親情。

  她目送著那些蒼涼,那些摯愛。那些珍寶,她的眼中盡是愛與親情,她寫著她的修行,卻忘了告訴他們她的路途,看不見她的蒼老。她的人生經歷了很多,所以她才能寫出那些一個個令人潸然淚下的孤獨美麗的文字。她的人生境界就像一個空了的杯子,能心無旁騖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再看看現代人,正相反!每個人的每個人心中都有太多的欲念。太多的紛擾。不懂得知足與感恩,所以往往忽略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其實,就像冬天里的一杯熱茶,久別重逢后的一個擁抱。往往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流年,留不住,算不出。就像日落殘紅一場夢。但所有的記憶都在眼中,從不曾忘懷。一次次的目送,心中的愛卻不減半分。眼中的情也不差分毫,那些深邃的愛埋藏在眼中。他們用一年又一年老去的歲月告訴你——我們愛你,很深。

  但愿所愛永不忘,歲月長衣裳薄。

目送的讀書筆記6

  有一只蜥蜴,它爬過山川河流,在一個孩子的面前掠過。它的背上,有一條藍色的火焰。

  《目送》是一本記錄著人生的筆記。作者以細膩的文筆描寫出了一個發生在“我”、媽媽、父親和“我”的兩個兒子之間的事情。

  在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的媽媽。她年輕時曾是一個潑辣而放肆的女子。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是放縱的,無拘無束的。她曾在暮暮垂老時手捧一只花哨的高跟鞋,不愿撒手。她一生都是在追求著“美”的。

  在文中,每每提到父親和兩個兒子,必然會像是聊到了一個循環!拔摇睂Ω赣H做的事,長大后,也往往投回了“我”身上。“我”的父親曾對我伸出過的手,穿越萬千時光,化成了我伸向兒子的手。但無論是我,亦或是我的兒子,他們,都拒絕了牽手。

  這本書整體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家人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漸漸地,“我”的動作,從自由散漫的行走,變成了攙扶?墒窃跀v扶中,“我”還是空出一只手,伸向了兒子?苫仡^看時,兒子不知何時早已步上了另一條路,一條同自己在走的,大同小異的路。

  “我”用盡氣力,攙著父親,一只手閑下來扶著眼神泰然的母親。在攙扶中,“我”像在幫嬰兒學步,一聲聲唱著:“白——日——依——山——盡”,行遠了。

  父親也是文中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物。他寬厚,有耐心,總笑瞇瞇的,最后只身穿一套冬衣,暖暖和和地去了!皭奂骸彼退摹靶,他卻終沒能穿去。僅帶去了幾句詩詞,帶去了一只背帶藍火焰的蜥蜴。

  在開始讀書的時候,我就發現,封面是一張被洗褪了色的綠色布料。它經歲月洗滌,綠色中帶了些淡淡的黃色。正如這書中所講述的'故事,平淡而樸實,像一張粗布,初見時只覺乏味,細細端詳,才覺其中美感。

  文中的一些段落,總令人有時光倒錯的感覺。中學女生的校服,母親的一件衣物,甚至一只蜥蜴。這種寫法令人耳目一新,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寫作方法。

  在寫到這里后,我再閱自己寫出的文字,只覺有些不足。紙上單薄,閱書時的感情都不知如何表達。翻書,瞟到最后一頁的下腳,有幾滴水漬,不知是何時沾上的。水漬落下的地方,正巧是作者目光所及之處。那里有一只灰色的蜥蜴曾爬過,背上有一條藍色的火焰。

目送的讀書筆記7

  雨一直在下,我的思緒也隨著雨絲漫天飛舞,在這樣的時節,這樣的雨天,好像最適合聽著音樂讀一本好書,于是我和著輕音樂在網上漫步,不經意間又一次看到了龍應臺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最初映入我眼簾的時候我覺得它應該與女人無關!

  但是當她的作品引領我細細品味時,她的文字像涓涓細流般,靜靜的流淌。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卻能深入讀者的心靈,她的文字平實卻有著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講述著自己的經歷.....

  今天我是第二次讀《目送》了,確切的說是第一次認真的讀,這是一篇讀后讓我有些酸楚和失落的文章,龍應臺在文章里的每一種感覺都撕扯著我的心,讓我感同身受。

  《目送》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

  當我讀到“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睍r,我的心有種難以言喻的痛楚!當讀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蔽业男脑僖淮伪淮掏,“即使同車,他仍然戴上耳機,一個人聽音樂!蔽覀兒寥憧囵B大的孩子對我們是如此的`排斥與冷漠!

  于是“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任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不免在心里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這讓我想起現實中的自己,現在我們總在抱怨孩子粘人,總希望能讓自己多一點自由的空間,少一點孩子的糾纏,可是隨著歲月的流逝,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想要跟她們親近都將成為一種奢望了。

  我們的現在就是孩子的將來,今天上午我還在跟表妹埋怨老媽太過嘮叨,我都三十好幾了還管三管四的。從上學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知道留給了母親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離家,留給父母的只有背影!當車輪啟動我目視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后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離家,母親都會把我送到車上,幫我找好座位,而我卻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媽,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媽媽都會固執的等到車子啟動,直到我完全脫離她的視線......

  感謝龍應臺的這篇散文,是她讓我讀懂了老人內心的凄涼與無奈!是她讓我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應該怎樣去對待我的親人,愛人和孩子!怎樣讓我們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遺憾!

目送的讀書筆記8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段,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摘自《目送》

  每次看到扉頁上的這段文字,心中總會感慨一番,覺得作者有種悲涼的味道,也許這也是天下的父母都有的而且不可避免的,除了生死離別之外最痛苦的事情。

  目送。

  目送孩子,華安,華飛。十七歲,正值最叛逆的時刻。

  他只是勉強地接受著母親的溫情,厭惡但又不便在展示在臉上,勉強讓離他很遠的母親抱住他的影子,空蕩蕩的影子。或是有時在用餐鄙視著母親引以為傲的學識:“你怎么才知道?”以自己相對前衛的思想,抨擊著母親那“過時”的觀念,講述著屬于自己的新潮流,排斥著母親發自內心的感慨,施行著自我的風格,不可理喻著關于母親對于人生的見解。也許這就是代溝吧,可怕的代溝。聽著母親電話中幾十年如一日的“固定”話語,不禁心生惱怒,以同樣的方式“贈送”給母親,使母親的.心,變得傷痕累累,也變得落寞了。

  目送。

  目送母親,一個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只記得從前的點點滴滴,忘了身后的繁華世界。

  她總是在做同樣的事,在問同樣的問題,期盼著女兒的回歸,疑惑著“你是我女兒嗎”的問題,有時雖然面對著自己的真正的女兒,卻依舊不認識,還一直在喊“女兒女兒,我的女兒呢”。無奈,她永遠都不知道了。也許她剛剛問過的問題會再問一遍,剛剛吃過的零食會希望你再給她一份,她認為自己沒有吃。她是最需要照顧的,也是作者的感情寄托,但,她什么都不知道了,讓做作者感到無可奈何,花兒總是要落去的,小草總是要枯萎的,再參天的大樹總有一天也會轟然倒下。使一個作為女兒的心,傷感了,也用心了。

  目送。

  目送父親。一個軍人,年邁的老人。記著故鄉,有著尊嚴,意志堅定的老軍人。

  他送作者去大學,曾經,卻只是送到一個無人、靜靜的地方,不想讓女兒在大學里出丑——他開的車子不夠好。雖然他很想繼續把女兒送到校門口,可是這樣的車子實在不適合送一個大學教授。在他看來,女兒的面子比自己的愿望更重要。他的尊嚴似乎更不容易被侵犯。曾經,他會念著《陳情表》,而音,變得婉轉凄楚,會聆聽著《四郎探母》,而潸然淚下。如今,他卻魂歸了,故里是他一直想去的地方?蓾M足了他,卻使女兒心中無助、孤寂又深了。

  目送,用眼睛,一個最簡單的動作。在小路這邊呆呆地望著遠去的背影,那孤寂、黯淡而又落寞的眼神,曾爆發出強勁的力量——妄想把背影追回來,然而,又倏爾布滿了堅定、擔憂、不舍的堅定目光。只得看著背影漸漸遠去,消失在深深的巷子后頭,不能做什么,只能用目光將所有的情感揮霍在這茫茫的空氣中,看著它們像一粒粒微塵,落到各地,消散。這是不可改變的結局。

  目送,用眼睛,更是用心,送別,屬于自己的親情。

目送的讀書筆記9

  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的目送。作者龍應臺在散文《目送》當中,通過描述她兒子如何隨著年齡增長與她疏離以及描述她與父親的多次離別,清晰地表達了她對于人生路上親人之間悲歡離合的無奈以及闊達。

  這篇文章寫了其中三個情節:作者送她的孩子華安上小學的第一天,鈴聲響后,華安背著書包往前走卻不斷回頭看我;華安十六歲到美國做交換生,作者與他在機場送別,眼看他消失在了海關窗口,卻盼不到他的回頭一瞥;華安二十一歲時,上的正是作者教課的大學,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作者的車。幼時的華安,曾是那么依依不舍地離開母親上學,在走進校門時不斷地回頭。那時的他,對母親敞開心扉,對母親的依賴占據了他幼小的心靈。可隨著他的成長,他漸漸地關閉心靈的大門,盡管母親對孩子有無限的.關愛,可孩子不理睬母親。隨著他頭也不回地,毫無留戀地走上飛機,留給母親的,除了背影,只有無盡的落寞和無奈。

  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會到這一個階段,開始對親人的關心感到不耐煩。在這時候,周圍的人或許會痛心,但這是令人無奈的,只能默默地看著自己的背影漸行漸遠。

  活在當下,就只存在于眼前的這一刻,F在的我們,回首往事,抽幾分鐘仔細想想,又是怎樣的一番心境?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長大了,以為自己懂得那所謂的“三思而后行”,可在我們做完一件事之后,又總會覺得這樣不足那樣不滿。也許,這就是人生

  或許就如龍應臺所說“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的讀書筆記10

  《目送》這部作品出自龍應臺的筆下,是她“至今未畢業的學習”中作業的一本。

  誰說女作家的筆下一定是優柔寡斷,柔情似水?龍應臺女士是個特別好的反例,雖然她也有柔情的地方,可她批判起來卻毫不留情。比如我最喜歡的其中一篇——《狼來了》。這里面數落了鴿子。其實它們是長了翅膀的老鼠,給人們帶來了各種疾病,卻只因為《圣經》中的一段話,使本應令人討厭的“老鼠”成了天神般的幸運兒。它的肥胖被視為可愛,它的呆笨被視為和平,而它的粗俗,惡心,卻有許多人視而不見。甚至當有人說要消滅鴿子時,那些“愛好和平”的人還會驅逐他。這一篇中,龍應臺對鴿子的討厭,對那些盲目相信童話而大量殺滅狼群,還自稱愛好和平的人的批評也絕對是毫不留情的。

  我不僅欣賞龍應臺批判時的果斷和勇敢,還佩服她對自己父母的在意,照顧和盡力的孝心。

  在這本書中,有八篇文章寫了母親,十一篇文章關于父親,都十分感人。作者的母親在年輕的時候特別愛美,有一大堆的首飾,她一直很珍惜。當她老了,自己化不了妝了,沒事兒,女兒幫她化,還幫她染指甲,母女之間的親情令人動容。作者的.父親一直為改善家庭條件而忙碌。為了給家里省錢,一個小貨車他一開幾十年。直到出了車禍,才把鑰匙交給女兒。他后來生病了,很重,很重的病,變得不能走路,不能說話,唯一一次發出聲音還是因為女兒要離開去上班。這使作者感到很傷心,整個家也因此變得沉默。

  作者龍應臺一生的后半段,父親逝世,母親老年癡呆,兒子不再親近,整個世界好似離她遠去。作為孩子的責任,作為母親的責任,作為一個作家的責任,她肩上的擔子一定很重吧,正因為這樣,她才能寫出一篇篇對生命無常的思考,對家人朋友的留戀與心疼,對兒子親近的渴望的散文吧。

  《目送》就是這樣一本關于生命、歲月、親情、人性的書。鄭重推薦大家都來讀一讀吧!

目送的讀書筆記11

  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初見《目送》這本書,隱約中使我從內心中感到無限的親切,回憶往事,感覺在某些方面與作者有著同樣的過去與經歷,作者在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正如書中所訴,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色即是空”,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有點信了。曾經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在也還沒準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后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币l讀者無限深思。

  通過全書的閱讀與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作者擁有一顆悲憫生活的心,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最為珍貴的是,我學習到了作者龍應臺的廣闊視野和樸實的文筆。建筑在你的視野和你對生活汲取的養分上,這是一種平淡但充滿魅力的美麗。書中的很多想法內容很多的你我都能書寫出來,但是那樣的角度和敘述方式卻是我們不可及的。

  有人說,少年時讀過的書,奠定了我們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過瓦爾登湖的晨光,奔跑過聶魯達的黃昏。任憑世間萬象映射心間,你仍舊能以夢為馬,踏遍天際的絳紫與金黃。讀完《目送》這本書,使我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一個是曾經歷的畫面。光陰似箭,曇花一下,稍縱即逝。

目送的讀書筆記12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

  在兒子上小學的第一天,“我”無比準確地盯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兒子也不停地回頭,眼神中訴說著不舍;兒子十六歲去美國做交換生,與“我”在機場告別,“我”固執地看著他的背影,可是他卻從未回眸。

  我想著自己便是龍應臺筆下的華安;叵胱约旱谝惶焐蠈W時的場景,那時候的記憶已然不清,不知是否也有一個一直注視著我的背影的眼眸,而這個眼眸值得我們去千百次回首。

  龍應臺說:“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這時的龍應臺內心是痛的吧。那時的.華安不再是小時候那個依戀父母,走幾步一回首的小孩子了。他長大了么,如果是長大了,為何感受不到身后那熾熱的目光呢?不是說母子連心么?為何當母親的眼神漸漸黯淡下去時,卻感受不到一點心痛呢?

  對于龍應臺筆下的《目送》,我們又能懂得多少?那種屬于父母的眷戀與無奈,也許還要等到我們真正身為人父人母時才能真正體會罷,畢竟人生不是紙上談兵,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生活中,誰又能知道自己到底錯過了多少滿懷期待的眼神?只期待我們能早些發現,至少,要在它們消失前發現,因為總有一天,他們會離開,去往另一個世界,正如文中寫道的:“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沉重而又巨大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這么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比セ貞改改切┎簧,充滿擔憂的目光,而不是讓那些目光進入了深邃的黑洞,沒有出口,也沒有退路,最后變成朦朧的淚眼。

  好吧,不必追,我們有再多的遺憾和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的好去填補過去的空白與傷口,帶著真摯的愛閱讀人生。

目送的讀書筆記1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這段話是華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筆龍應臺在《目送》中寫下的。初讀這本書時,我很納悶,這本書寫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長大,不是我們這個年齡所應該閱讀的。但前幾周,幫媽媽吹頭發時,猛然發現,年輕漂亮的媽媽何時竟也有了白發?留心觀察,爸爸臉上竟也出現了皺紋。這才明白,我們長大的同時,原來父母真的也在老去,只是我們從未察覺,從未真正地去關心他們。

  認真的`再讀一遍《目送》后,我覺得龍應臺的兒子真不懂事,討厭母親的擁抱、頭也不回地離去、與母親劃分界線。曾經想過:我永遠不會變成這樣,我會永遠是媽媽的小棉襖,不會讓她因我傷心。但一天早上去學校上學時,走出五六米遠,突然發現手中空蕩蕩的,原來是沒拿裝作業的袋子。我轉身回去拿,卻發現媽媽還站在剛剛送我的地方,手里拿著我的袋子,身子微微向前傾斜,正眺望著我的位置。見我突然轉身,頓時愣了一下,稍后便明白,看著手中的袋子笑了笑。不知為何,當時我腦子里卻浮現出“目送”二字,起初我不明白為什么會想到這兩個字,但隨后便領悟了:原來媽媽每天也都目送著我上學,只是我,像龍應臺的兒子一樣從未回過頭。接過袋子,走出兩三步,我又一次回頭,對著媽媽燦爛一笑,她也微微一笑。轉回頭,我心里卻很不是滋味:原來,我也這么不懂事。

  我害怕,害怕將來的某一天我也會不知不覺變得不近人情,也會不知不覺傷父母的心。但現在,我一定會去溫暖他們的心。

目送的讀書筆記14

  目送,是為了再次聚首最開始,先回憶一番。第一次聞及龍應臺這三個字是在高三的某個課間,隔壁桌的同學說了一句龍應臺的格言,而我卻啞然不知這位華人世界里頗有影響力的一支筆,深感慚愧。

  看的第一本龍應臺的書正是《目送》,現在還在當當的銷售榜上,書是從小伙伴那里借來的,在某個暑假里看完,當時的情感至今仍有幾分印象。書中談到死亡,衰老和孤獨,觸及脆弱的敏感神經,幾次尷尬落淚。還記得是在家里的客廳沙發上,蜷縮著身子,看得入情入味,在母親走出廚房門的時候,假裝無意地抹去眼淚。當時讀到的'正是作者對其母親的描寫,平平淡淡的文字中卻有著一股讓人心生悲傷的強烈情緒。

  給文字賦予情感,它就是擁有了靈魂的存在。再一次接觸龍應臺這三個字,是在讀書會員的書單上,于是我便再一次重拾目送,決定細細品味一番。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我們都到了獨當一面的時候了吧,小時候渴望長大,覺得長大就有了自由,卻不知越是長大,越會被現實圈住。成長的自由是相對的,大手拉小手已經成為模糊的記憶,一個人走,需要更多的勇氣。

  【人在天地之間終究是無所憑依的孤獨。你真能面對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么可以附著依托!咳耍K究是孤獨的,你會有家人,會有伴侶,會有朋友,但是更多的時候,你只有你自己。你才是你自己的全部,在這世間,所有的依附都只是暫時的,你所得到的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你的情感和思想,才是真正屬于你的東西。

目送的讀書筆記15

  當我又從《滕王閣序》中讀到我所熟悉的“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我就想起了曾令我感慨頗深的龍應臺的《目送》及其中那篇我極其喜愛的《關山難越》。

  說來慚愧,這樣一本充滿文學色彩和哲學思考的書,我第一次見到卻是在應試(一次學校的閱讀測試)之中。“煢煢孑立,形影相吊”這個句子就曾被《關山難越》所應用。那是20xx年中考海淀一模語文記敘文的一道題目,問文中引用的這句話表明了什么。對大多數已徹底進入應試的海洋中的同學,這或許意味著不易得到的4分,但在我看來,這句話真的是作者真實情感的流露。所以在做這篇閱讀時,我很少有地用感性戰勝了理性,拋去了那些所謂的做題技巧,把自己內心最深處的.對文章的感受抄在了試卷上。

  走過應試的一年,買來那本書皮綠得耀眼的《目送》,我急不可耐地翻到了這篇又曾讀了不下五遍的《關山難越》。即使我至今不喜歡《陳情表》,但我依然對文中父親常嘆到的那句“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可憐可憫啊,真是可憐可憫啊”感到凄涼和無奈。想來,每個人都在青年時無法理解自己的父母,直到理解要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才發現這種機會已不多得。

  《目送》這本書包含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表面上看,這本書寫的是作者身邊的故事,但這其中包含了對人間生死離別的思考、對大陸與臺灣分離多年的無奈、對個人與社會和自然的關系的反思。讀完這本書后,我能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看待一些事。好比書中有過一段話,我們拼命學習如何成功沖刺一百米,但是沒人教我們:跌倒時,怎么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么包扎;你疼得無法忍受時,用什么表情去面對別人。的確,我們一直弘揚成功學,但為何沒有失敗學?在追求成功失敗時,我們該如何面對?所以,現在想來,在密集得讓人透不過氣的考試中,一兩次不及格或許也是必修課,考試失利不只意味著對下一次的經驗和知識點的積累,更意味著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面對失敗的機會。

  正是如此,這本書是一本能令人跳脫出匆忙到令人窒息的社會,來真正審視人生的書。

【目送的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目送》讀書筆記01-16

目送讀書筆記03-30

《目送》讀書筆記01-29

龍應臺目送讀書筆記04-27

《目送》讀書筆記范文06-09

龍應臺的《目送》讀書筆記10-27

關于目送的讀書筆記01-21

目送讀書筆記15篇02-06

目送讀書筆記20篇01-25

《目送》讀書筆記(15篇)12-07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在线免费观看h片 | 亚洲好看的AV片在线播放 |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在线高清 | 色一伦一情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中文在线 | 欧美国产日韩a欧美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