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讀書筆記>《萬物簡史》讀書筆記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
更新時間:2024-11-01 12:38:57
  • 相關推薦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那么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萬物簡史》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1

  絕對靜止的不存在意味著不能像亞里士多德相信的那樣,給事件指定一個絕對的空間的位置。

  所以,沒有理由以為一個人的處境比他人更優越。——時間簡史?霍金

  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這一千古命題做了極為精當的闡釋,每一個人在閱讀此書之后,都會對生命、對人生、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產生全新的感悟。一個美國小讀者的評價如此之高,實在是讓我心癢難搔。下了訂單,還不知道什么時候能送到,經驗告訴我最快也要兩天時間,那么周末我就可以仔細閱讀了。求知,一直是人生最大的樂趣之一。失去了求知欲,失去了對世界的好奇心,簡直是難以想象的損失。

  曾經反覆閱讀霍金的《萬物簡史》,他睿智的思想,平易的.語言,讓人一看著迷,他所展現的世界,充滿思考與未知,發人深省。我是一個喜歡幻想的人,科幻一向是我的最愛,期待著有生之年,能通過蟲洞做時間旅行,無疑是今生最刺激的事情。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2

  從古至今,科技發展變化的迅速是我們祖祖輩輩都親眼見證過的,科技讓飛機飛上藍天,讓人類發明字體,讓我們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但在我們正享受著科技帶來的幸福時,有沒有想到,科技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便?《萬物簡史》告訴了我們答案。

  《萬物簡史》主要講述了人類一切科技成果的來源,以及科技帶來的不便,例如:科技經常會危害環境、我們對科技的依賴使自己染上各種疾病等,而我們卻毫無察覺。比爾·布萊森寫的這本書是一本在科技史上,在全世界都稱得上”絕世著作“的.書。他告訴我們在科技的背后有著多少艱辛的努力,并對天文、地理、物理、化學都有一些詳細的介紹。他為了這本書,足足準備了十年,并且在發表這本書后,立刻患上了嚴重的病。

  比爾·布萊森在文壇算是幽默派的作家,因此,它簡潔的語言中流露出層層疊疊的風趣。比如,描寫火箭的那一段:”火箭顧名思義就是火和箭的意思,你不會相信了吧?你的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嗎?“我看到這段時,以為作者僅僅是在湊字數。接著往下讀,卻發現火箭真的是由火和箭組成的,火箭軀體的原形只是一支箭,像漢字一樣,不知道演變了多少年,最后變成了現在的樣子。這使我不禁對這本書有了濃厚的興趣。

  這本書里有著名人的成長過程,萬物的形成與起因,相當于把整個世界的縮寫……這是一本以創造為主的書,我不禁想起了語文書中的一句話: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應該是自己嘔心瀝血的創造。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3

  也許,萬物是人類需要的第二要點了,人類需要食物、機械、服裝、武器。都在于萬物的原理。

  這就是《萬物簡史》中的道理,我想象尼尤的艱難與困擾,正像愛迪生說的那樣,真不愧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沒有汗水,就沒有成功的希望,就像袁隆平那樣,他的一滴汗水就是一顆飯粒,想想他有多清苦吧!

  彼得森是一名科學家,他曾經獲得了不少稱贊,享年75歲,他用了多年的時間完成了他最令人敬佩的成就,他甚至占了點“最”。

  《萬物簡史》就是這樣,你可以模仿他,也可以繼承它,因為它把世界上所有東西都聚集在這一點。《萬物簡史》在我的眼中,他實在是太完美了!可是,這其中成就的是什么,我也解釋不了。

  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處你想去就去的'故地,每個人喜歡看的書都有喜歡的原因,你的思想誰也不能一樣。總之,書,是人生的真理,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我們啊!

  書對人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萬物簡史》也是書種類中的一種,它會讓你想到大自然中的奇妙,只要你去發現,它們都會浮現在你的腦海里,你就會得到更多的知識,因為書是個虛擬大自然。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4

  正如標題所言,讀了《萬物簡史》,對于死亡不再恐懼——至少我是這樣。您一定以為我瘋了,以至于口出狂言,要么你一定覺得我被這本書忽悠了,但恰恰相反,毫不夸張地告訴你,有這種想法的人不止我一個,他們也不像我這般籍籍無名。這就是此書的魅力所在。

  我極力推薦這本書,它給人帶來的,絕非只是科普知識,更重要的是對靈魂對生命對萬物的思考與感悟,所以我打算說服你,好讓你把它從圖書館借出來,和我一起也來感受萬物的魅力。

  不得不說,這是一本好書,是一本了不得的杰作,“萬物”一詞可不是兩個字十一畫這么簡單,這是一個多大的概念啊,難道區區一本書就能說得清道得明嗎?所以能用這兩個字作題目并闡述明了的,幾乎不是人,世間沒幾個,比爾·布萊森算一個,我敬他是條漢子。

  老頭子今年66歲,是個美國人,是享譽全世界的旅游文學作家,畢業于著名的德雷克大學,曾供職于多家著名報社,游歷天下。此人博學多才,寫法尖刻,但當博學與尖刻與幽默混雜在一起時,文章就會產生美妙的化學反應,這也是他被公認為“目前活在世上最有趣的旅游文學作家”的原因罷。

  寫成這樣一本書,絕非想想就可以完成的,畢竟不是寫小說,這可是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啊!作者除了自己做了許多相關研究,更到世界各地去考察,去訪問科學家,去收集數據.......因此史料非常豐富,也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這本書通俗易懂但寓意深刻,詼諧幽默卻也不失辯證思考,剛讀的時候,確實是有難度的,讀著讀著就睡著了,很多概念理解起來很費勁,朋友勸我趕緊“丟”——這樣的書讀起來沒意思。但書本身的魅力讓我舍不得放棄,其中的道理與知識是很多其他書籍里沒有的。于是我發揚了“螞蟻啃骨頭精神”,耐著性子把書一點點啃了。

  這本書切入點非常小,小到從一粒質子開始。作者從質子寫到宇宙,從宇宙寫到地球,再從地球寫到人類......雖然沒有一字一句去琢磨和體會,但它讓我Get到的點卻非常多,這些點匯集到一起就成了我不再恐懼死亡的原因。

  宇宙大得沒有邊際,別把自己當回事兒。在人類已經認知的范圍內,宇宙已經大得沒有朋友,可你有沒有考慮過在我們所認識的宇宙之外,又有多少無限的空間與時間的集合體?迄今沒人能給出明確的答案。但相比較之下,人類簡直渺小到看不見,甚至還沒有塵土的重量。因此,我想說的是,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兒,再牛再橫你也成不了太陽,即使你成了太陽,但你相對宇宙來說,也不如一粒沙子!

  如此一來,“死”能算作什么東西?根據分析,人死以后,變成了各種質子粒子原子夸克.......飄散在風里,成為高山碧水的一部分,成為世間萬物的一部分。

  沒有人可以長久存在,從哪里來終究要到哪里去,這一點中國古代陰陽學說已經研究透徹。因此,自然死亡真的不必要恐懼,這是萬物規律,這是陰陽輪回。你只需設想一下,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假若你以上帝視角俯瞰一切,一個人的生與死其實就在一瞬之間,這只一個偶然的也是必然的過程,你不會為其難過與傷感,因為這一切都是客觀的需要和存在。

  當你意識到宇宙的和宇宙外的一切,并且清楚你的定位時,所有事情都會變得很輕松和簡單。所以沒什么事是過不去的,遇到困難挫折時,想想宇宙萬物便豁然開朗——即便傷心欲絕地與前任了分手也不見得是壞事,你們在一起真的不幸福;即便精心的www.i1766.com表準備的告白不成功也要努力感恩,沒在一起也許是最對的選擇;即便失去了所有,亦要感謝上帝,至少你活著就是個奇跡。

  不懼怕死亡,不代表蔑視生命。書里闡述了很多生與死的問題,我們知道即使我們渺小如此,但每一個人的存在是多么偉大的杰作啊。

  你現在捋一捋,你要怎樣才能來到世上,并存活著......倘若你把思緒拉到人類出現的幾萬年前,你一定不會想到你居然可以來世上走這么一遭,或悲涼或輝煌。即使種種幸運有了你的家族有了你的父母,可你還要和幾億個兄弟姐妹競爭,很幸運的是,你沖在了最前面——算一算,你來到世上的概率幾乎為零。

  所以,我們是何等幸運,才能在浩瀚的時空中存在,并與你的家人愛人相聚。因此我要說的'是——熱愛生命是你的職責,因為你的存在是一個奇跡。

  永遠別自傲,你沒有絲毫資格。讀了這本書,你會了解到,每一個自傲的人很可能是個傻子,一個聰明的人絕對是一個謙遜好學的人,因為比起浩瀚宇宙,你毛都不是。

  你也許知道牛頓創了《原理》,并在學習中深受其“折(du)磨(hai)”,但你知道這個理論是哈雷與另一位科學家打賭而逼出來的嗎?你也許知道達爾文寫了《物種起源》,但你知道他對蚯蚓的研究程度甚至超過了進化論嗎?也許你知道哈雷彗星,但你知道嗎——哈雷的一生非同凡響,他當過船長、皇家天文學家、牛津大學幾何教授、發明家........他唯一沒干過的事情就是發現那顆冠以他名字的彗星。

  所說的一切我只想證明,我們太小,知道的東西少之又少,沒有理由傲氣,更沒有理由撒潑,要為存在的每一刻祈禱和感恩。

  我們從哪里來?現在在干什么?要到哪里去?這一千古命題只能在萬物流轉中讓時間來作答,即使時間不知道,其實也無關緊要。關于此書,我所說的只是我的理解,你一定會有更高深的見解,知此書而不讀此書,甚是可惜。

  最后,我想把莎士比亞那首詩搬出來作為結尾分享:

  在這一種抑郁的心境之下,仿佛負載萬物的大地,這一座美好的框架,只是一個不毛的荒岬;覆蓋眾生的穹蒼,這一頂壯麗的帳幕,這一個點綴著金黃色的火球的莊嚴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濁的瘴氣的集合.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5

  經過同學和小伙伴的推薦,這個寒假我讀了《萬物簡史》這本科學書。它的作者是美國作家比爾·布萊森,我覺得這本書內容很精彩,而且讀后有很多感悟。

  書中講述了科學史上那些偉大而奇妙的時刻:宇宙起源于一個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得見的奇點;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使北美洲和歐洲北部地區變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坦博士拉火山噴發,噴涌而出的熔巖以及相伴而來的海嘯奪走了10萬人的生命;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達爾文居然為蚯蚓彈起了鋼琴;牛頓將一根大針眼縫針插進眼窩,為的只是看看會有什么事情發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在大雷雨里放風箏;卡文迪許在自己身上做電擊強度實驗,竟然到了失去知覺的地步……全書從科學發展史的角度對”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這一千古話題作了極為精當的描寫,每一個人在閱讀此書之后,都會對生命、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產生全新的感悟。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感嘆:在科學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的同時,人類的`一些發明又對我們的生活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比如:海洋危害、大氣污染、動物瀕臨滅絕……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引起重視,從自身做起,保護我們的家園!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6

  《萬物簡史》這本由比爾布萊森花費3年時間完成的科普讀物,講述了從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對宇宙哲學、古生物學、物理學、化學、氣候學、生命科學、地質學、人類學的很多基本常識都進行了清晰的解釋。比如宇宙是如何誕生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生命是如何出現在地球上的?世間萬物是怎樣演進的?等等。講述了作者本身和許多科學家是如何解釋這些科學現象和科學事件,誠然這本書的一大亮點是以一種簡潔輕松又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一次科學普及,正如書中的副標題一樣——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但這本書真真正正吸引我的不是那些智慧而又幽默的語言,也不是我如何明白了之前晦澀難懂的科學名詞,而是這本書中流露在字里行間的一種偉大的科學精神。

  在讀美國人比爾布萊森的《萬物簡史》之前,我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沒有了一顆探索的心。不斷地發現和探索,是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是一大動力,當然這很大程度歸功于那些不懈努力地優秀的科學家們。但這并不是科學家們的專利,對于世界和未來強烈的好奇心,恐怕是包括你我在內的每一個孩子都曾經歷過的階段,現在回想起來,那個充滿求知欲的年齡是多么地可愛,卻又多么地一閃而過。

  本書作者也并非理工科班出身,但正是因為自己小的時候對宇宙、對地球的好奇和向往,在長大之后仍然在孜孜不倦地追尋科學的真相,而書中所提到在人類歷史上留下那些巨大財富的科學家們,大多也都是僅僅因為對科學的向往,對真理的'渴求,他們有的衣食無憂、有的窮困潦倒、有的性格怪癖,相同的是那種對科學義無反顧的執著。更有無數并不是很有名氣但是卻仍為科學發展付出了畢生心血的科學工作者,他們的名字大多數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而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科學家達爾文、愛因斯坦、牛頓等巨匠,也有很多我們不曾想到的故事。這許許多多的故事給我的不只是知識,而是他們每個人心中,我已經久違的探索之心。

  曾幾何時,我們忙忙碌碌于各種升學、考試、輔導、培訓,當然在我們眼中這也都是學習,經歷過各種考試的大小學生們鍛煉了出色的邏輯思維和記憶力。我們也善于解答問題,對于試卷上的問題無論如何疑難,我們也都不在話下。但是,當初我們小時候提出的那些問題呢?那些在沒有任何功利色彩、完全憑借著孩童純真的本性提出的那些問題,我們現在解答了嗎?我們現在還能夠像小時候或者像那些科學家們一樣,想著去探索些什么嗎?知識不能完全代表能力,簡單地給出答案也不是追求科學真理。

  合上萬物簡史,要感謝這本書,它讓我找回了那顆久違的探索之心,也希望更多的人通過這本書能夠理解真正的科學精神,我們雖然不是科學家,更不是科學工作者嗎,甚至不是一個很熟悉物理化學的理科生,但是我們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可以用發現的眼睛和探索的心不斷地去認知那些我們還未曾明白的事情,不斷地追求真理追尋真相。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們的社會需要這種探索精神,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更需要這種精神。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7

  看到這書的名字,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本書的內容一定很龐雜。因為以前也有讀過好些科普類的書,能夠將書的名字寫成“萬物簡史”的,這就是第一本了。大學以前有看過好幾本霍金的書,總體上,他的書傳說中很淺顯,但是要是認真讀下去,會發現還是很復雜的,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夠理解。

  我原以為這本書也會很復雜,但是翻開目錄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它沒有給出那種十分前衛的名詞,諸如“選擇歷史”、“弦理論”、“表象奇跡”之類的名詞。而是一些很平易近人的如“愛因斯坦的宇宙”、“歡迎來到太陽系”之類的短句。作為一個物理系的學生,我意識到這將是一本更接近我們普通人的書籍。

  首先要承認的是我沒有將這本書全部看完,所能說的也不是全面的。

  看到這本書時,它確實給了我一種不一樣的感覺。他沒有用一套非常嚴密的邏輯給你講訴一個十分深刻的.道理,而是從很多側面讓你了解一段歷史,一個故事還有一個事實。

  它會給出很多相關性的描述,我覺得是非常生動的。比如,其中有段關于牛頓的描述:他聰明過人,而又離群索居,沉悶無趣,敏感多疑,注意力很不集中,干得出非常有趣的怪事。

  并沒有像傳統教科書中那樣:聰明好學,勤奮努力,18歲就進入了劍橋的三一學院,二十幾歲就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讓一切看來都是那樣的順理成章,而科學家的形象就是坐在一間小屋里冥思苦想,最后得出了驚世結論。

  其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有個性的,但是很多時候在教科書上一些個性就被磨滅了,留給人的印象就是各種職業形象。

  另外,“萬物簡史”中也體現了科學研究中的困難與艱辛。那段關于1735年法國皇家科學院的秘魯遠征,讓人體會到了兩個世紀前的讓人感受到了法國人的堅強。而富蘭克林不顧危險去放風箏,也讓我看到了美國人的執著。而這點是很可貴的,因為科學研究確實是一件耗時間、耗精的事情。然而我們中國學生對這方面的接觸的并不多,通常情況下,我們的學習模式是先看看公式,再看看推倒過程,最后把兩個都記住就行了。

  而在科學研究中這樣的態度是不太好的。一個人一生的科學研究中很難總結出很多的公式、結論,原因就在于其中的復雜性,而這個正是經常被我們忽視的,我們需要了解其中的復雜性,這樣才能在將來的科研道路中克服重重困難,而不是半途而廢。

  其中有一段故事讓我印象深刻,那是在一次公開課上看到的。大致是這樣的:斯特恩老先生在聽了一次報告會之后,決定去驗證空間量子化。于是他就找了博士生蓋拉赫和他一起去做實驗。結果是花了八個月的時間,依舊是沒有結果。經費不足,再加上一戰戰敗,德國的各種物資十分缺乏,日子過得也是相當清苦。最后還是再一次偶然中才發現了結果,可貴的是他們堅持了下來,這就是著名的Stern-Gerlach實驗。

  而本書關于對生物知識的講解也正我所欠缺的,尤其是在最后它提到的一句話“一個星球,一次實驗”,讓人很觸動。當我們身邊的物種都消失后,我們還能走多遠?我們人類占有了地球上絕大部分的資源,但我們給了其他物種多少空間?

  也許生命的奇跡不在于一個物種的繁榮,而是一群物種的興盛。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8

  從孩時到長大后,沒有改變的是,我一直很好奇世界的真實模樣。時常想,宇宙到底有多大?我們是怎么來到世界的?對我們是整個世界的地球,在外星人眼里是什么樣?

  小時的我以為選擇理工科就能解開這些困擾我的問題,以為理工科就是研究什么粒子夸克時間機器。等上了大學才知道所學非我想要。但現在看來至少看科普書籍來更輕松些吧。

  萬物簡史——看名字就覺得夠霸氣,當初就是沖著這個名字和內心中對這個名字的憧憬買來拜讀的。剛翻開書還沒正式讀時,心中更多的是懷著一股對科學的敬意和對自己義無反顧的狠勁,看著看著,欲罷不能,作者以狗仔的精神,把正經嚴肅的科學講的津津有味,就像看八卦周刊的心情看科學家們怎樣糾結又怎樣為存于他們心中的某個信念費盡磨難,或多幸運或多倒霉或多耍心機的探索科學的真相。讀前已經做了心理建設,有準備去讀一本嚴肅的科學書,沒想到作者給了我驚喜,除了有趣的講述的方式,還有包羅萬象的內容,作者沒有辜負萬物簡史這個名字,從大的宇宙到小的原子,從遙遠的過去到未知的未來更多的是,作者向我們打開了另一扇看世界的門,從這扇門中看世間萬物,看我們自己......

  作者在描述生長在除了巖石、風雨和寒冷以外幾乎什么也沒有的北極荒原的地衣時是這么說的:“生命對于地衣來說是什么?它們的生存沖動、活著的欲望和我們一樣強烈——有可能更加強烈。要是我們被告知,我不得不當幾十年林中巖石上的'地衣,我認為我會失去繼續活下去的愿望。地衣不會。實際上像所有生物一樣,它們蒙受苦難,承受侮辱,只是為了多活一會兒。總之,生命想要存在。”

  地衣尚如此,作為萬物靈長的我們卻生活的漫不經心。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如此渺小,無數奇跡的累計成就生命,幸運如我們,無數次的被選擇,無數次的幾乎不可能的幾率,我們死里逃生化險為夷,成就了今天的我們,縱使不可預知的災難每時都在發生,但我們怎能辜負幾乎無休止的天意眷顧。

  單憑好運遠遠不夠。于是,因為懂得,所以珍惜。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9

  經過同學和小伙伴的推薦,這個寒假我讀了《萬物簡史》這本科學書。它的作者是美國作家比爾。布萊森,我覺得這本書內容很精彩,而且讀后有很多感悟。

  書中講述了科學史上那些偉大而奇妙的時刻:宇宙起源于一個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得見的奇點;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使北美洲和歐洲北部地區變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坦博士拉火山噴發,噴涌而出的熔巖以及相伴而來的海嘯奪走了10萬人的生命;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達爾文居然為蚯蚓彈起了鋼琴;牛頓將一根大針眼縫針插進眼窩,為的只是看看會有什么事情發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在大雷雨里放風箏;卡文迪許在自己身上做電擊強度實驗,竟然到了失去知覺的地步……全書從科學發展史的角度對”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這一千古話題作了極為精當的描寫,每一個人在閱讀此書之后,都會對生命、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產生全新的感悟。

  讀完了這本書,我感受到了世界和我腦袋里想象讀完全不一樣。水在我眼里是很弱小的,可書上寫到噴涌而出的熔巖以及相伴而來的海嘯奪走了十萬人的'生命。還有近一萬年內最猛烈讀一次火山噴發——其規模是1980年美國海倫斯火山噴發的150倍,其能量相當與6萬顆廣島原子彈!

  我認為小冰河時代讀冰一踩就會碎,我的想象和數上所說的可不一樣了,書上說這是得各種各樣讀冰上活動成為可能——人們每年都要在泰晤土和上舉辦冰雪節,或者沿河蘭讀運河舉辦溜冰比賽!這也太夸張了吧!

  在我的知識里一直以為只有火山下有巖漿,可看了書之后,我才知道美國底部下有一大片巖漿,一個巨大的火山熱點。它每隔六十萬年左右,就會災難性的噴發一次。最近一次這樣噴發就在六十多萬年以前。那個地點任在那里。如今,我們稱其為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我以前還聽一個人說過那個火山是超級火山。如果這超級火山再次噴發,那將會是一個多么可怕的一種災難啊!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感嘆:在科學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的同時,人類的一些發明又對我們的生活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比如:海洋危害、大氣污染、動物瀕臨滅絕……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引起重視,從自身做起,保護我們的家園!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10

  在寒假,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萬物簡史》這本書的作者是來自英國的比爾·布萊森,他寫道作品幽默風趣,而《萬物簡史》便是其中之一。

  這是在我看來最能讓人震撼到的一本科普書。

  這本書寫得通俗易懂,不像一般的科普圖書帶給人們晦澀、枯燥之感。人讀來舒暢,有時忍不住要拍案叫絕。

  雖然這本書介紹的是現代的科學知識,包括宇宙的結構、地球和其它行星的狀況、核物理、相對論、生物、生命、進化、遺傳等等。而這些知識科學知識難免有抽象枯燥之處,但是作者在敘述中不時穿插著大量科學家、發明家的遺聞軼事,讓你讀起來能夠興味盎然,比如談到愛因斯坦著名的質能公式的意義時,作者說,一個中等身材的普通人,他的血肉之軀中蘊含著30顆氫彈爆炸的能量,“要是你知道怎么釋放它”的話。

  當作者在其中留下一個個問號,又在最后一個一個解答,你會發自內心的感慨:“原來如此!”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人類多么渺小,大自然又是多么的.神奇。

  《萬物簡史》讓我發現了生命的神奇,宇宙的絢爛,世界的精彩,它讓我了解了大千世界的無窮奧秘。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11

  "生命是一團原子的化妝舞會"、"我們在宇宙里的存在是個奇跡"——《萬物簡史》。

  這是一本科普書,我建議對宇宙,天文,物理,化學,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細菌有興趣的人來讀一下,所有人都會從這里找到他感興趣的東西。就算是對上面這些都沒有興趣,而對一個只是有好奇心的人來講,這本書也是十分有趣的。

  它是由美國作家比爾布萊森撰寫的。一經出版就在美國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連續10周高舉《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最前列。作者比爾?布萊森自稱這本書是"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用極其風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著現代科學發展:從宏觀的宇宙到微觀的粒子,再到幾乎難以解釋的生命及人類誕生和發展的奇跡,。我不禁感嘆生命的可貴、存在的美好。心中,無限欣賞、贊嘆。

  書中回溯了科學史上那些偉大與奇妙的時刻,引用了近年來發現的最新科學史料,幾乎每一個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驚人:宇宙起源于一個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得見的奇點;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使北美洲和歐洲北部地區變得更加寒冷;從組成人體的`原子講到宇宙大爆炸,從太陽系的形成講到居里夫人為什么得了兩次諾貝爾卻沒當選過她所在科學院的院士?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學的科學家們也是千奇百怪:達爾文居然為蚯蚓彈起了鋼琴;牛頓將一根大針眼縫針插進眼窩,為的只是看看會有什么事情發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在大雷雨里放風箏;卡文迪許在自己身上做電擊強度實驗,竟然到了失去知覺的地步;以及人們曾癡迷的火星人的種種傳說,只是源于一個科學家看到了火星上的圖紋,就武斷的說那是火星人開鑿的運河,目的是為了從南北極運水以灌溉赤道上干旱而又高產的農作物;它就象一個有魔法的盒子,總有新奇的東西不斷的跳到你的眼前,科學和科學家在這里都變的生動有趣。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12

  距離上一次發讀書筆記,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星期,在這一個多星期內,我讀完了兩本書,一本漫畫集,一本科普書,還有一本社會學類正在讀。今天要說的是這本叫《萬物簡史》的科普,不過我的思維有點亂,沒什么信心寫好——這是大背景。

  總體而言,這本書的前半部分讀得我非常興奮,后半部分讀得我如坐針氈,這主要與我的個人興趣有關,與書無關。

  提到《萬物簡史》,絕大部分人都會產生一個疑問,這到底是是個什么史?所謂的萬物又包括了哪些方面,其實說白了,這就是一本人類探究萬物的科學史,你能想到的很多科學領域,諸如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都在這里有所涉及。究竟人類是如何從無知變成有知,如何認識世界與認識自我(生物意義上的自我),科學的發展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如果你對這些感興趣,這本書會很榮幸地登上你的書單。

  作為一部科普類書籍,目前分為了給大神看的高難度版本和給小白看的通俗入門版,如果非要給這本書下個定義,它應該算作小白進階版。所謂進階不是因為它難懂,只是相對于淺顯易懂的輕科普而言,這本書顯得很有邏輯。誰都不知道作者腦子里裝了多少知識,竟能將五花八門的.科學史談得如數家珍。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是很典型的故事性科普,前后邏輯性很強,一旦書中出現了某個科學界人物,作者接下來一定會簡單介紹一下這個人的生平,順便談談他的“黑”歷史,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話里總是攜帶著一絲幽默感,好像一個詼諧的老頭——實際上作者今年已經66歲了——在給你講述科學界野史。

  你能夠讀到一點《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的意味(如果作者文筆再好一些,再會講故事一些的話),也能夠跟隨作者的步伐開發一下腦洞,試著想象一下已經滅絕的古生物或者地球內部會是什么樣的景象,總之,它可以成為你了解科學與了解世界的渠道,如果你不是個科學界大神的話。

  那么究竟所謂的“萬物”包含了哪些方面?本書分為了六個部分,通過這本書,你能夠讀到:人們了解宇宙史的過程、了解地球年齡的過程、發現古生物化石的過程、地質學的發展過程、微觀世界的認知過程、生命科學的發展過程等。

  作者提到了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科學家與一些我們從未聽說過甚至到死都沒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世人接受的苦逼科學家,這些人物與人物構成了整個科學的發展史,也使這本書變得生動有趣。

  如果你能夠有興趣讀下去,你會發現在作者的文字中,你的思緒會從縹緲的宇宙漸漸來到這個藍色的星球,從茹毛飲血的遠古時代一路看向文明的現代,你會發覺世界的偉大與自我的渺小,順便補充一下在社會生活中難以獲得的理論知識——它可以成為你很好的睡前讀物。

  那么話說回來,我在開篇說到后半部分讀得我如坐針氈,主要原因是后半部分基本都在聊生命科學,地球上各個化石的發現過程以及DNA的發現史等,相比于前半部分的恢弘宇宙和量子力學,這幾節由于本身知識儲備不夠,讀起來有些疏離感。

  既然最后提到了生物史,悲天憫人的人類一定要感慨一下,我們殺了那么多物種才走到今天這一步,用作者的話來說,這就是一種“運氣”。和很多科學史作者一樣,比爾·布萊森也反對一種“智人至上”理論,認為人類并不是上帝委派來主宰世界的寵兒——的確啊,一個存活時間與漫長的地球史相比根本微不足道的生物,有什么資格說自己統治了這個星球呢——于是在漫長的科學史結束之后,他說道:

  “我們確實還處于起始階段。當然,問題的關鍵是確保我們一路走好,并且永無盡頭。而這一切,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僅僅有好運相伴是遠遠不夠的。”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13

  感謝《萬物簡史》的作者比爾·布萊森以生動活潑,幽默輕松的語言把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史產生的歷程展現在讀者面前,同時也將近現代自然科學史巧妙地鑲嵌在其中,讀來令人頓生“閱盡世間萬物萬象,縱橫上百億年上億萬光年”之感。難怪北大前校長許智宏教授在書中的序言中說:“十分樂意向中國的廣大讀者推薦這本妙趣橫生有令人大開眼界的書,希望它能喚起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在他們的心里播種下熱愛科學的種子。”我是一名從小熱愛科學的青年學生,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真正的'記住的知識并不多,我一路驚嘆和感嘆于大自然的種種神奇和奧妙,我與生俱來的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不斷被激發出來。

  當然,還要感謝作者和我們分享關于某些科學家的令人詫異又忍俊不禁的奇聞軼事。

  《萬物簡史》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視野,它引領我去探索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產生,變化和發展的進程,它使我感受到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種種偉大和神奇,它讓我對人類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充滿敬意。

  《萬物簡史》喚起了我對生命的崇敬之情。生命在它長達四十多億年的時間里,雖然歷經無數艱難險阻和滅頂之災,但是卻能繁衍生息代代相傳,她的光輝史不得不使我從心底升起敬畏和崇敬之情。”

  事物的發展和完善是靠著許多人努力奮斗來完成的。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要努力學習科技知識,發明創造更多更好的事物。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14

  花了兩三天的時間,斷斷續續地把以前曾瀏覽過的《萬物簡史》又讀了一遍。

  這部書是一本讀起來令人興致盎然的科普讀物,涉及到的內容主要是下面這些:有關宇宙的無限大的世界的;有關微生物的無限小的世界的;有關地球本身的;有關人類是如何誕生的。

  作者在敘述這些內容的時候,描述了有關的結論是怎樣得出的來龍去脈。讓我們在領略到這是一個神秘世界的同時,也讓我們意識到,科學本身的發展,其實跟人類的歷史一樣,充滿了戲劇性,充滿了變數,并沒有那么一條看起來非常穩健的道路,可以從過去一直通到現在。真的是魯迅先生所說的,地球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而且是一條荊棘遍布的路。

  簡單地說,這本書的內容就是在告訴我們,宇宙是多么神奇,地球是多么神奇,生命本身是多么神奇,我們也許永遠都沒有辦法弄清楚這些神奇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能意識到周圍的一切是多么的神奇”這件事本身,又有多么神奇。

  所以,雖然這是一本有關科學的科普讀物,讀過之后,卻讓我這個一向自以為是無神論者的人感覺:難道真的不是上帝造就了這一切嗎?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15

  這是一本介紹科學知識的書,書中對宇宙是如何誕生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生命是如何出現在地球上的?人類是如何一步一步成為地球的主宰的?等問題做了回答。我現在上二年級,有時候會問一些”奇怪“的問題。比方說:地球有多重啊?為什么我們養貓狗而不是貓狗養我們呢?

  宇宙是什么樣子的.?讀這本書后我就知道了,在”地球“這個主題中,我知道了可以用三角測量法來測量地球的大小,還知道了地球原來是中間鼓起來的, 這樣的發現源自于牛頓的《原理》中的一項發現——地球自轉產生的離心力會使兩級有點扁平,赤道有點鼓起,這樣,地球看上去更像個橢圓形的”橄欖球“,而不是我想象的圓圓的”足球“啦。

  看,多么有趣的科學知識啊!你也來看看吧!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萬物簡史》的讀書筆記01-02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15篇06-28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06-08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01-02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10-11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范文11-16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08-06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范文05-04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15篇07-01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码按摩 |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电影 | 亚洲中文影片在线看 | 亚洲黑白配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区第二页 | 亚洲中文Av高清中文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