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曾國藩家訓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曾國藩家訓讀書筆記1
本書是家訓的下篇,識事、識道,個人覺得不如上篇的識人、識己更為直觀、有說服力。
識事篇講的是“剛柔并濟”,兩個印象比較深的曾公的個人案例。一是國藩斗咸豐,咸豐20歲做皇帝,還是很想勵精圖治的,于是讓大家給他提建議,但三分鐘熱度過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曾公卻并沒順坡下驢,而是寫了一道批判咸豐個人的奏折而且當著滿朝文武當場背了出來。結果可想而知,被咸豐連罵十幾聲“狂悖”,還要定罪,幸虧有大臣出班跪求,才免遭懲罰,但卻讓咸豐從此對他抱有很大的成見,導致多年后曾公帶湘軍與太平軍作戰,得不到咸豐的支持,甚至讓他回家丁憂。“剛柔相濟,剛其實是目的,柔其實是手段。在實踐行動中,柔的手段比剛的手段更為可取。”女性管理者,剛會被認定為“鐵娘子”,柔可能不能真實表達自己的意愿,被認定為“沒有原則”,剛與柔有時很難拿捏與平衡。二是“寬一與干爹”,講的是干爹因為個人的事去找做大官的兒子幫忙,曾公只字不提,就是各種好招待,在了解干爹占理后,才用一把扇子很隱晦的去幫助他。成年后,特別是有了一定的社會關系、職務,都會遇到這樣的事,如何處理才不會有失偏頗、不會占用過多精力,只能總結為一句話:這是一門藝術。
識道篇講的是“明強挺經”,更多講的是剛的藝術與智慧,“剛”的哲學在于它是一種臨事之剛,自勝之剛,克惰之剛。碰到事情別空發言論,要能挺起胸膛負責任,即是臨事之剛,自勝與克惰之剛,我認為可以理解為自律的韌性。
做事往往只著眼于眼前的問題與矛盾,深陷其中,曾公的做法會給我們啟示。曾國藩帥湘軍與太平軍鏖戰10余年,之所以能取得最后的'勝利,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他能夠有著眼于全局的戰略眼光,他不輕易的被對手所惑,在整個晚清與太平天國的作戰階段,可以說只有曾國藩做到不為對手所惑,堅持穩扎穩打、壓縮太平軍生存空間的戰略決策。因而他從來不會被太平軍聲東擊西、圍魏救趙的計策所迷惑,也不會被暫時的困難說動搖,而其清軍將領則跟在太平軍的后面疲于奔命,終究肥的拖瘦,瘦的拖垮,成了那場時代大競爭中的失敗者。無論哪個行業,獲取暴利的時代已一去不返,實體經濟需要扎扎實實的做,實行精細化管理,從管理中要效益。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見證了社會的迅猛發展;而歷史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從中找到規律,總結經驗教訓,學會自省、自律,以匹配時代的進步。學無止境。
曾國藩家訓讀書筆記2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他整頓吏治、倡導科學,使腐敗的滿清王朝又茍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行文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著真知良言。盡管曾國藩著作留傳下來的很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孩子以及親友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交友類等10大類。曾國藩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養。他每日記日記,將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記于當天的日記里,對自己的錯失,毫不留情,并且還和好友互相傳看,以達到監督的作用。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個人一讀。古語云:盛不過三代。而曾國藩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和科學家。
曾國藩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培育出來的.最為優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們積極地面對人生,投入社會,在有限的生命期間里,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在全球經濟越來越趨向于一體化的時候,民族的文化認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顯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只有對自己嚴格訓練,才能培養出較高的能力和素養,面對世界。
一、曾國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幾乎都渴望成功,誰都不愿意做一個失敗者。對于曾國藩的歷史評價,至今或許還有分歧,但他是一個成功者,應該是不爭的事實。他修身立志,儲才養望,奠定了成就事業的基礎。
曾國藩的修身表現在:為人表里一致,內心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眾。有恒心,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在嚴格修身的同時,為自己樹立一個的遠大志向。曾國藩充分利用時間,發奮苦讀,博覽群書,如諸子、兵書、水利等方面實學書籍,以此完善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為做事而儲備真才實學。
二、曾國藩對今人的啟迪
中國人喜歡歷史。這種喜歡,除因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能帶來一種欣賞樂趣外,還因為歷史能給人以啟示和教益。曾國藩認為,讀書,一要有志氣,二要有膽識,三要有恒心。“恒”最為重要,學無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廢。讀書如此,做人做事也應該如此。
(一)普通人照樣可以成就事業,改變命運的關鍵在自我奮斗。曾國藩成為后世榜樣的根本原因就在這里,他的成功激勵了千千萬萬沒有依靠、沒有財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進心。毛澤東可作為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澤東在一師讀書的時候,與老師楊昌濟談到自己的務農之家時,楊昌濟“以農家多出異材,引曾國藩、梁任公之例為勉之。”此話對毛澤東的鼓勵是相當大的。現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早期文稿》中有一處提到了曾國藩,對曾國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話便是“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青年時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負的形成期,曾國藩的言行對青年時代的毛澤東確實產生了很大的激勵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中國的教育,從古至今都是應試教育,過去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可以做官,現在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考大學、考博士,有了學位后便好去求職,應試教育的負面是:培育出來的人缺乏應對復雜多變社會的能力,缺乏成就事業所必須具備的其他的相關知識。曾國藩在進京后的不少家書中,都要那幾個迷戀科舉考試的弟弟從科舉中走出來,去讀一些于身心學問有益的書。而他卻更加身體力行,拜師訪友,求學問道。因為有了這個過程,曾國藩才有了一個學問和人格的升華,為他日后的事業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人的綜合素質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會上的生存比作一門學問的話,技能則如同專業知識,綜合素質則好比基礎理論,基礎理論扎實雄厚,相關的專業則較為容易掌握。現在的社會變化得快,專業門類越來越多,人在學校里的專業學習決不可能都學到,到了社會后要適應社會的變化,其立身之本則在人的綜合素質上,這是其一,還有更重要的是,人類的事業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擔當得起。人的綜合素質的高下,在事業成就的大小中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毛主席曾評論他: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他被認為是中國近代最后一個集傳統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給我的啟示是:處在變革時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國人,依然需要來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潤。這種啟示,因為同源同種同血脈的緣故,而顯得更親切,更實用,也更有效。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曾國藩家訓讀書筆記3
利用十余天的時間讀完了《曾國藩家訓》,對曾國藩的成長過程與為官的經歷有了淺顯的了解,更對曾國藩的為人處事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原以為《曾國藩家訓》是對其子嗣的教誨篇章,細讀書卷才知,作者黃西華利用曾國藩的畢生經歷解釋著“曾國藩家訓”的內涵。這不僅讓我了解了曾國藩家訓的內容,更讓我通過一個個活生生的事例看到曾國藩的為人處事之學。
原來曾國藩并不如我想象中的聰明,他原來是個典型的“笨小孩”,記憶力也不是很好,但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后來的地位。他也是一個普通的人,有著普通人身上的優缺點,曾經也是個睚眥必報之人,但遇到良師后,堅持寫日記并反省自己的行為,才有了后來出眾的.曾國藩。毛澤東同志很佩服曾國藩,這讓我想到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是不是就源于此呀?
他的毅力是驚人的,是常人所不具備的,一是堅持寫日記,一日不落;二是戒煙成功,雖然戒了很多次,但最后還是憑借自己驚人的毅力戒煙成功;三是每天讀書,沒有一日不讀書,即使晚年視力幾乎喪失也沒有間斷。
讀到為學篇之教子讀書成大器,也是本書最后的章節,提到: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這也是我要學習之處。
曾國藩家訓讀書筆記4
曾國藩有一對名聯: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
撐起兩根窮骨頭是指人要有骨氣,曾國藩一生以窮為榮以窮為本,他曾經說過一句話,說他絕不把當官所賺的錢留給后人,這就有疑問了。自從曾國藩發跡后湘鄉出來很多人,因為曾國藩喜歡用鄉人。曾府也成為湘鄉第一府第,曾家也一度成為湖南首富。難道建曾府或是湖南首富的曾家就沒有曾國藩一分錢?其實這里面還真沒有曾國藩什么事。曾國藩確實很節儉,但他的幾個兄弟卻是一個比一個貪。他自己兄弟五個,最貪的是五弟也就是在家族里排行第九的曾國荃。曾家兄弟打仗都特別狠,除了曾國藩外打了勝仗后都喜歡屠城,然后把所得的金銀財寶據為己有。老九曾國荃就這樣斂財無數。曾國藩對大家庭的兄弟們無可奈何,但他對自己子女確實很嚴格。兩個兒子都非常節儉,一直都過得很清貧。曾國藩是死在兩江總督的任上,難道他真沒有留一點錢給他兩個兒子嗎?有個小小的例子可以反證:曾國藩死后他兩個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都為官了。老大曾紀澤比較有名,曾經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家。當時國家比較窮,曾紀澤在駐英、法大使期間甚至把自己的薪俸貼補到建使館或是外事活動中去了,而他節儉得衣服都舍不得買。老二紀鴻則是北京一名低級的官吏,比他哥哥還窮。有次紀鴻生了一場大病,看了病后竟然拿不出錢去抓藥,想向哥哥借錢,但一是哥哥不在國內,二是想到哥哥也不寬裕。這時曾國藩才離世不久,如果留了錢的話兩個兒子不可能會過得那么的拮據。
在萬般無奈之下還是左宗常知道了這件事后出手相助。當時左宗常熱淚盈眶,說平時最不服曾國藩,但現在不服也不行,兩個孩子身為名門之后,清廉自省到這個地步,老曾真是教子有方啊!
曾國藩平時就穿家里老妻織的布衣。一生只做過一件高檔衣服,那還是他金榜題名時做的一件高檔料子的長袍,平時舍不得穿,只有在大場面時才會穿出去,回來就趕緊脫下收好。這件衣服穿了三十年,一直到曾國藩去世時還是嶄新嶄新的。
曾國藩在南京任兩江總督時把家眷都接過來了,有一次李鴻章請曾家的女眷吃飯,這時曾家兩個女兒還沒出嫁,聽到請客的消息都很高興,但發愁的是兩人只有一條綢緞褲子,這條褲子還是大嫂留下來的。那誰穿這條褲子去赴宴呢?姐妹倆為此吵了一架,小妹妹沒爭羸就大哭起來。于是曾國藩就做小女兒的工作,說等明年如果我還做兩江總督的話我就給你做一條更漂亮的褲子,小妹聽了才破泣為笑。
曾國藩名言: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曾國藩家訓讀書筆記5
這一年多段時間在學習酈波老師講的《曾國藩家訓》(包括百家講壇以及對應的兩本書),感受頗深,已經學習了好幾遍,可以說是常讀常新,每次都有新的感悟,每次都覺得理解得更深了一層。尤其是當遇到挫折、迷茫時,或回頭檢視剛剛過去的那段以自為在實踐這些理念的時光時,體悟就更深了!在實踐這些理念的過程中,發現僅僅“知道”是無效的,而借以指導自己實現目標,也是非常不容易,但在自己感悟越來越深時,感覺到抉擇時心中的堅定時,以及越來越強的目標感,都讓自己感到“幸福”和“成就”。
讀書不在多,即使花5年時間讀完這兩本書,只要能將其思想精華融入我的價值觀中,也是值得的。即使用一生,也是值得的!
這篇文章即是在讀《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下冊)第34章《定見》時的讀書筆記與感悟。其中一些句子是摘自書中原書,為了句子通順,沒有注明。
一、遇事當有主見,不可人云亦云;遇事當有定見,不可被事態簡單左右
1.遇事有主見,不人云亦云,這是基本前提
反思自己,發現自己就是一個典型的沒有主見的人,分析起來,有三種情況:
①怕擔責任
既然“怕”,且最終沒有擔責任,說明自己主動將責任推脫掉了。既然沒有負責任,那就不會收獲“積累”!付出了與他人一樣多的時間,卻沒有收獲,那就是對寶貴資源的浪費!
為什么不去主動擔責任?說明那并不是自己的真正“目標”,否則,就會想盡辦法去實現這個目標,而不是躲!
②沒有見解
當某件事情由自己負責時,就會想盡辦法去搞定,逼著自己去收集信息、整合資源,梳理解決思路,怎么會沒有“見解”?因此,根本原因,還是自己沒有目標,才導致了自己沒有“實現目標”的責任。
③對自己的方案沒有信心,即沒有風險把控能力
其實一般情況下,自己還是有一點“見解”的,但就是怕失敗了,遭埋怨,即怕擔責任。為什么會沒有信心呢?其實就是缺乏風險把控能力。“風險評估”并不是盲目地猜測,更不是“算卦”,只不過是預測“后果”而已,在推演過程中,遇到障礙走不動時,補上相應的缺就是了!怎么會評估不出風險呢?只不過是在遇到障礙時,沒有動力去補而已!為什么沒有動力,根本原因,還是沒有目標,也就沒有實現目標的責任!
沒有主見的根本原因是沒有目標,沒有“實現目標”的責任。如果有了清晰、明確的目標,就會去想盡辦法“實現目標”,就要在設計方案的過程中,評估方案“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可行性以及風險。而要具備設計方案的能力,就要站在高處,進行全局考量,不去管是否是所謂的“常規”,總結、分析,梳理出骨架,使無重大因素的遺漏,抓住重點,然后,缺什么就補什么。當梳理出骨架了,抓住重點了,進行反復的驗證、修正,對方案的風險評估就非常明確了,對風險的把控就非常強了,對自己所設計方案,就會非常有自信,對他人方案也具備了風險評估能力,“怎么做”就非常清晰了。
如果目標感清晰,就要為“實現目標”負責,設計方案,比較各方案的“后果”是否能夠“實現目標”,以及對“目標”的影響。當了解到新的信息,或收到他人不同的見解時,就要重新評估,而不是盲從。
2.遇事有定見,這是對風險的把控能力,抓住“骨架”的能力
事態緊急,而且事情比較重要時,不改變方案,意味著即刻(短期內)就有“損失”。但我們往往只顧著著急,而忘記了如果改變方案,同時也意味著未來(長期)損失更大,甚至徹底失敗,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因此,是否改變方案,就要仔細權衡,短期和長期的影響各是什么,哪個更重要,要懂得取舍,懂得“放棄”。
如李鴻章初到上海,軍情緊急,在淮軍沒有足夠的戰斗力時勉強出兵,失敗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但失敗之后,就再也沒有機會了!何談“建功立業”!但如果不出兵,上海告急,情勢危急。如果仔細衡量一下,就會發現,他來之前上海一直都在“危急”,短期內不出兵,上海只不過多危急一段時間而已,也沒有什么!經過曾國藩的言傳身教,他選擇了“任爾風狂雨驟,我自巋然不動”,直到淮軍形成戰斗力之后才出兵,并一戰成名。但他堅持數月不出兵,卻也招來了無數的指責和非議,要抗住這一點,也是不易的。
曾國藩是有血淚教訓,吃過大虧的!他在初練鄉勇時,只有幾百人,但當時事態緊急,他忘記了自己還沒有足夠的.實力,而越俎代庖,得罪了綠營和長沙官場,差點被整死。他選擇了忍辱退走衡陽,日日練兵。后來事態更加緊急,太平軍圍攻長沙,長沙告急,不管長沙政府如何低聲下氣地多次求他出兵,曾國藩都按兵不動,甚至皇帝咸豐連下四道圣旨,也不為所動,直到覺得兵練得有底氣了,他才揮師出衡陽,一舉成名!
曾國藩滅太平天國的經歷,更是如此,歷經十年,過程中并不總是光輝和榮耀,更多的,卻是被朝廷質疑、防范,戰敗后的冷落,沒有實權被地方政府欺凌,友軍(正規軍)冷眼看笑話,以及朝廷瞎指揮。但曾國藩堅定“順江而下,不斷壓縮太平軍戰略生存空間”的戰略,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為所動,終于成功。
但如何正確地進行選擇?答案是“勢”,即趨勢。要順勢,不能逆勢。
滾滾長江東逝水。如果觀察江邊某一處的水,會發現并不是向東流的,甚至好像沒有規律,但將汪汪一江水當做一個整體來看,卻只有“東”一個方向!這就是“勢”!
也類似于抓骨架。
抓住了“勢”或“骨架”,就把控住了風險,任它風狂雨驟,也無需搭理!
對于一個企業來講,應該怎么辦呢?對于一個有理想的企業來說,追求的是“基業長青”,也即永續強大。而一個企業,是一個組織,是由人組成的組織,所有的事情都要由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來完成。只靠老板,或者少數精英,都不能成功,只有將大部分人或所有人的能量都調動起來,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靠“自覺”肯定不能調動,就要靠經營之道,以“制度”進行保障。當出現任何問題時,都要通過制度來實現,如果制度不能實現,或者效率太低,那就修正制度,使制度不斷地得以優化,而不能放棄制度。而自己如何能夠實現“參與創造一家基業長青的企業”的夢想呢?首先要培養自己的實力,否則一切免談,那就是做好自己的手頭工作,使自己的工作創造出越來越多的價值,使自己的工作越來越不可或缺,影響力越來越大。而要實現,就要提高能力,為了實現目標,對遇到的障礙進行攻克,發現缺之后,缺啥就補啥!雖然在工作當中,會有很多干擾,而且看起來好像都比較“緊急”,但都不重要,甚至完全不做,也無礙大局,那就不用管,或敷衍一下就可以了,不要浪費時間和精力,更不要轉移方向!
二、定見不是頑固不化,不是固步自封,是對大原則、大趨勢的把握
曾國藩不是戰術家(他打仗很爛),而是戰略家,制定的大戰略就是舍枝葉固根本,因地制宜。與太平軍作戰戰場主要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堅定地按照由西向東的作戰趨勢,沿長江中下游一線逐步壓縮太平軍的戰略生存空間。因此他大力發展水師,使之具有壓倒性優勢,并因水師的優勢,而使陸軍可以在每一個沿江戰略據點展開持久戰,實現“扎硬寨,打死仗”的戰術原則。
湘軍堅守這一戰略原則,任太平軍時有聲東擊西、南突北擊、圍魏救趙之靈活術,任朝廷時有左調右遷、朝令夕命之瞎指揮,也任友軍綠營有隔岸觀火、東堵西截、疲于奔命之狼狽相,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戰略中。
這是一種對趨勢的把握。
定見不是“瞎”定的,而是把握趨勢、抓住骨架,風險是掌控住了的!
我的基業長青之路應該怎么走?也是趨勢!出現任何情況,都要從制度上解決!企業不生長了,出現問題而不自覺了,出現問題但不能有效地解決,部門之間相互扯皮等,所有的這些亂象,都是因制度不行!
但并不是簡單固守、一成不變,而是能應勢而變,順應乃至引領時代發展的潮流。隨著新的信息,新的變化,而對原有的進行補充、修正,把握住“勢”,就會使之越來越貼切。比如自己的“培養能力”,則要根據需求而選擇培養哪方面的能力,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細化。
原有的學識,容易使自己陷入一個天井而不自知,由是偏執。比如清朝的多數儒家知識分子,不能正視西方的發達一樣,在已經落后的事實下,還在夜郎自大。而清朝政府,則在遭到西方列強蹂躪時,則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由自大轉向了絕望,開始唯洋人是舉。這就是失控!
而曾國藩的學習西方、洋務,則是源自于自強之道的定見。中華之難,中華當之!師夷是為了制夷!最終是要制夷的!并不是夷不可以制,而是目前自己實力不夠而已,實力不夠,培養即可!缺什么就補什么,夷人處有,則向夷人學習,自己祖先已經留下了,以前卻丟掉了,那就從故紙堆里撿起來。
因能有自強的定見,所以不惜向所謂的“蠻夷”之邦學習;能有自立的定見,所以不求裝模作樣的表面文章。目前的中國社會,很多人表面上“抵制日貨”(比如不買日本車),以為是“愛國”,實際上,不買日本貨就是愛國?可笑!中國比日本弱,態度上惡日,并不能改變中國的弱,要改變,就要缺什么就補什么。現在很多國內的品牌,打著“民族”的旗號進行道德綁架,更是可憐!你的產品不行,那就去彌補,缺什么就去補什么!即使國人一時可憐,買你的東西,但一年又一年,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加大,這種可憐能養活一個企業?!國家現在為了所謂的“培養”民族品牌,封鎖國外優秀產品,如谷歌、Facebook等,奢望能夠培養起國內的品牌,這么多年過去了,后果大家都看到了吧,百度并不因谷歌的被禁而強大,反而越來越垃圾!
六轡在手,萬流赴壑。
三、定見源于對人生信仰的追求,源于對人生追求的堅持
為什么有的人有定見,而有的人卻連主見都沒有?
沒有定見的人,是因其沒有需求!如果需要,自然會去尋找。
在大海中,沒有方向的航船,是不可能靠岸的。人生也要有方向,才能活得有意義,“方向”即志向,即追求。而要于世間撐持事業,須先立定腳跟。
對于人生之樹而言,先要立志,先要扎根,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如果連意愿都沒有,那就幾乎不可能長成,如果要長成,則要先扎下根基。
在人生事業的撐持過程中,當面臨種種困惑與挫折與迷惑與艱難時,還要學會“內斷于心,自為主持”。有方向,在遇到意外情況時,就不致于迷失方向。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的過程中,經歷了相當多的挫折與阻撓,就是因其心中有方向,才能坦然面對。
曾國藩以為“先立堅卓之志,可求變化之法”,也即人生要有明確的方向,即有清晰、明確的目標,然后想盡方法,充分調用一切可用資源,去實現目標。方向明確,目標明確,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則不受任何限制,隨之變化。
酈波老師說:人生就是這樣,有思路才有出路,有定位才能有地位。
四、總結
人生要先立志,有方向,即有明確、清晰的目標,然后想盡辦法、調動一切可調用的資源去實現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要先立定腳跟。當他人有不同見解,有新的信息,遇到意外情況,或事態緊急時,要評估風險,短期和長期的失與得各是什么,進行綜合衡量后,再去進行選擇。扎穩根基、積累至足夠的實力,這是一切的前提,事態再緊急,也不能動搖!
【曾國藩家訓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曾國藩傳讀書筆記03-13
哈佛家訓讀書筆記01-26
哈佛家訓讀書筆記范文04-27
哈佛家訓讀書筆記15篇03-09
哈佛家訓讀書筆記(15篇)03-10
曾國藩的名言警句03-31
曾國藩名言600句03-14
曾國藩語錄570句03-15
曾國藩格言30句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