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讀書筆記>我們仨讀書筆記
我們仨讀書筆記
更新時間:2024-10-02 03:16:28
  • 相關推薦
我們仨讀書筆記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可是讀書筆記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們仨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們仨讀書筆記1

  “春風春雨花經眼,江北江南水拍天”,又見春天。

  每次翻看這本書,我仿佛就看到:在您的家中,那間書房,您還保留著錢老那張簡陋的寫字桌,坐在桌旁,一縷溫暖的陽光照進來,照著您滿頭的白發,照著您干凈的臉龐。您望著窗外,明亮的眼睛,能穿透那三萬張寫滿愛與淚、歡樂與痛苦的日歷,看見“您們仨”曾經的日子,一切從未塵封,一切從來不曾離去。靜下來,您回到自己的寫字桌前,拿起筆,把這一切化作有情感的.文字,見證、上演、書寫出人世間的風雨真情,告訴我們那個叫感情的東西,原本就在身邊;告訴我們不要讓時間哪兒都去,只讓她留在往家里奔的腳步中、留在平淡日子的相依里,讓它多停留一會:在病床前的陪伴、在保溫盒中那怕涼的飯菜、在聊天中對視的雙眼。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時間真的飛快,對楊絳先生來說,三萬多個陰晴圓缺的時光變換,或許物非人非,但楊先生依舊樂觀,仍有著一顆透明的心;經歷人生那么多的痛苦,依然那么堅強,這才是從容優雅的精神貴族!

  我不想僅僅用“感動”這個詞來表達對這本書的讀后感,雖然我曾真的被感動過。因為我覺得,有時感動別人或被感動,其實是件挺容易的事,誰也不是鐵石心腸,誰都有荷爾蒙的沖動,一篇文章、一部電影、一句話、一個眼神、哪怕是一條大長腿、一位莫名其妙的“jiao獸”,都會有人被感動的無法把持,流淚流汗流口水流什么的。從這個角度看,這樣的“感動”,已經越發廉價、越發情緒化表面化。因此,如果僅僅用受“感動”這個詞來贊美這本書,多少有些“貶低”了這本書。我倒覺得,堅強、豁達、樂觀是睿智老人傳達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東西,這也是生命存在與延續的支撐,這也是睿智老人要告訴我們在感動后要做的一切。

我們仨讀書筆記2

  昨晚看完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第一次看著“先生”這詞是在冰心上。后來查字典才知道原來有學識得人尊敬的女性方才讓人喊做“先生”。

  去年年尾看的是周國平的《妞妞》很感人,也落淚。

  看《我們仨》時,并沒有多大的起落,只是心里是滿著一種很溫馨的感覺。很細膩也很滋潤,慢慢的彌漫在全身。

  我記得是在小學的時候學冰心的課本,里面說她喜歡讀書,不愛風花雪月的辭藻。

  我便也是落了根,心愛著樸實之物。

  《我們仨》就好像翻開的一片紙張,樸素稚嫩,無聲息的融入整個人心里,仿佛是要在血管里流暢過的都是發了柔韌之力的波浪。

  在我很小的`時候,大概是在初中。我每天下午回家就在床邊的電腦桌上練字,看著窗戶下的馬路邊的人來人往,背誦著論語百家。我總是認為自己已經很老了,現在所過的一切生活不過是年老后嚼在嘴邊泛起泡的幼年生活老調罷了。

  當把時間放在某個點上,每一日都是很平常的,又像著在做著無味的重復,當這個點過去,轉換到另一個點上,就會生出無限的感慨,總認為這個點真真是一眨眼就忽兒過去了。若是在這個點上什么也沒做成讓自己滿意的,心里自然是不愿意的。

  人生里總是要這樣一個長長短短,滿滿缺缺的點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塊,成為一片。

  然后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呢。

我們仨讀書筆記3

  這本書最開始是在網上看到的,很多人都說這本書非常感人,于是我去學校圖書館找了,可是這本書并不能外借,我在圖書館看了大半本。這本書很薄也就一百來頁,剩下的是假期在網上找的盜版資源,但是感覺比紙質書差很多。

  楊絳先生寫這本書的實話已經九十二歲高齡了,很難想象一個快百歲的老人突然遭遇女兒和丈夫的離世,內心是一種怎樣的悲痛。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整本書中并一味地表達喪夫喪女的痛苦,而是寫一家人之間溫情細節,著筆細膩,娓娓道來。有時候我會因為他們說的一句話一個動作會心一笑,我并不懂什么高深的寫作技巧,復雜的內涵蘊意,只是單純的因為這一家人平淡的相處而感到溫馨親切。有時候會因為他們的經歷和情緒而感到莫名的難過,看著錢媛在病床上仍然執筆寫《我們仨》的目錄,記下與父母生活的點滴,讓我感受到濃烈的悲哀。看著楊絳與錢鐘書依偎在一起,這一刻沒有文學家沒有翻譯家,只有一對老夫妻,只有彼此的濃濃愛意。在這本書中沒有豪言壯語沒有心靈雞湯,它呈現給我們的只是一個簡單的三口之家,淡淡訴說著夫妻間的愛情,母女間的親情,以及家人離世后的'種種掛念與不舍。

  其實剛看這本書的時候是有些看不懂的,里面總是夢境與現實不斷切換,讓我分不清到底是夢境還是現實。慢慢看下去,我才發現原來那不是夢境,那是真實發生的事,只是楊絳先生以做夢的形式講述了親人的離世。以一種虛幻的手法讓我們看到死亡。我看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是不忍心的,一個九十多歲的老人在經歷了這么大的悲痛后,盡然還要寫出一本書來,難道不是傷上加傷嗎。但當我真的看過這本書后,才發現并不單描述喪失親人的悲痛,而是寫了很多親人在世時的溫暖回憶,這也許是一種紀念與祝福吧,把和丈夫女兒相處的細節記錄下來。雖然他們已經離去,但是有關他們的記憶不會逝去,會永遠留在楊絳先生的回憶里。

  這本書的后記里還有許多錢媛小時候寫的信、簡筆畫,還有錢媛生前為母親《我們仨》寫的目錄。有些字跡不清晰,內容也很簡單,但是看著這些他們留下的東西,我感觸良深。人活在世,并不一定要留下什么供世人談說的曠世美名,而是要留下一些有意義的東西,讓人紀念的東西。

  看這本書的時候其實總體感覺淡淡的,所有的感觸都是在全書讀完后才有的。雖然不能說因為一本書而看透生命的意義,也能從這本書中讀到自己的感悟。我并沒有因為它看破生死,但它的可貴就是在于讓人能夠重視和尊重生命。我想一個人如果能像楊絳那樣淡定從容,那么死亡就不會那么可怕,離去何不是又一次相聚的開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會珍惜時間,珍惜每認識的一個人,感謝生命中路過的每一個人。

我們仨讀書筆記4

  鐘書和絳的愛情,是細水長流。不管是絳在家里做飯等鐘書和圓圓,或者對鐘書的擔心,還是在古驛道去探望鐘書,都透露著一種淡淡的依戀。

  阿圓和鐘書的生病,讓繹揪心不已。她不能分擔,有心無力。可是,鐘書為什么要在古驛道去?阿圓住院的楊柳為什么光禿禿的?為什么絳的'心上綻出了血泡?阿圓走后,絳對鐘書說阿圓回家了,她的眼晴是干枯的,可心上在流著淚。鐘書的眼里也有灼熱的痛,對阿圓的失去,成為他們不敢言說的痛。絳老是做夢,夢里全是對鐘書的擔憂,以至于分不清夢境和現實。這書里有些凄楚的美,對于夢境,對于現實,對于隔著客棧的絳,和隔著小船的鐘書。年輕時,我們以為愛就是山盟海誓,以為愛就是你儂我儂。

  殊不知,人世間最好的愛情,不一定是轟轟烈烈,不一定是悲壯豪邁。但一定有一種互相牽掛,互相依偎的溫暖,這才是愛情最好的模樣罷!

我們仨讀書筆記5

  這些天,在看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感慨萬分。有幸,在歷史的過往中,有過這樣一個溫馨單純的家庭,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攜手留下了暖心的痕跡。

  《我們仨》分三個部分。楊絳先生以獨特的筆法、一貫的慧心,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一部分是“我們倆老了”,而開篇第一段就為整本書埋下了伏筆。太陽西沉,黃昏薄暮,楊絳先生與丈夫錢鐘書一同散步,有說有笑,走著走著,楊絳先生忽然發現自己的丈夫消失不見了。任憑她怎么找,怎么喊,都找不到錢鐘書的影子,也聽不到他的半點回應。空曠的野地,寂靜的夜色,只有她一人,只有她一人的聲音,在空蕩蕩的荒郊野地里飄蕩著,楊絳先生的孤凄與害怕加深了。她找不到回家的路,夢中的自己凄凄慘慘,好像只要能找到錢鐘書,就能一起回家。就在自己的惶急中,楊絳先生突然醒了,發現自己的丈夫就在自己的枕邊酣睡著,“呼——”楊絳先生如釋重負。之后,她告訴醒了的錢鐘書,埋怨他丟棄了自己,但錢鐘書不為夢中的自己解釋,只安慰她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浮生若夢,而這是一個“萬里長夢”。歲月在一季季風雪里輪回,倆人執子之手的愛情,終怕有一人會先離自己而去,最后只剩下自己一個人的天長地久。

  都說夢有預知的功能,楊絳先生常做的夢還是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了——我們仨失散了。古驛道上,落葉滿地,一棵棵楊柳都變成了光禿禿的寒柳,楊絳與自己的丈夫女兒失散了。夢像沾了泥的楊花,飛不起來。趟過河,攀著山,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都是離情。在第二部分中,自己的丈夫與女兒先后得了重病,相繼去世,面對生離死別,楊絳先生用古代詩歌“楊柳”這一意象來折射自己內心的孤單與悲傷,肝腸寸斷后,生命只剩回憶,留下的就只能是悲傷。斑駁的屋子,女兒的聲音,丈夫的身影,往事在腦海不斷出現,怎能用“凄凄慘慘戚戚”來描述。“我眼前一片昏黑,耳里好像能聽到嘩嘩的水聲。山里沒有路,我在亂石間拼命攀登……我說:‘你倦了,閉上眼,睡吧。’他說:‘絳,好好里。’”楊絳先生沒有說“明天見”。一生的情,一瞬的離,明天亦能再見?晨光熹微,水聲嘩嘩,山上的“望夫石”還在期盼著丈夫的歸來。

  逝者如斯夫,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可溫馨的回憶還在,生活仍要繼續。在書的最后一部分里,楊絳先生重溫了一遍和他們一同生活的歲月,和他們再聚聚——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九三五年七月,楊絳與錢鐘書遠赴英國,千里求學,共讀牛津。時光總在靜靜的日子無聲無息地流過,每個在外的游子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每每想起,只能用讀書來化解對家鄉的思念,所以他們的大部分時光都在圖書館里度過。而生活又是百味叢生,換房、做飯……隨著平淡的歲月流淌進心房,為他們的內心增添了一份恬靜與安詳。直到女兒錢瑗出世,宣告了一個家庭的完整……

  全書是楊絳先生以夢的形式娓娓道來的。虛實結合,詳細生動地描述了楊絳先生與丈夫和女兒的一生歲月,也是讓楊絳先生撕心裂肺的歲月。同時加上古代詩歌抒情的經典手法借景抒情,把豐富復雜的情感寄予景物之中,讓讀者感同身受。

  《我們仨》中楊絳先生的一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清華才子,滿腹經綸,一身癡情;她是大家閨秀,江南才女,一世柔情。從清華校園里相遇的那一刻起,便注定要琴瑟和鳴,彩鳳雙飛,譜寫一段不巧的人生。一場邂逅,換來了美好的愛情,從此經年相伴,即使繁華逝去,歲月斑駁,彼此的生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回憶。

  同時文中的許多經典語錄也是讓人值得去思考的。“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這讓我想起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禍福相依,不能只看眼前,目光要學會放長遠,畢竟“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們仨讀書筆記6

  我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誤把電影《洗澡》和楊絳寫的《洗澡》混為一談,實際上二者之間連半毛錢的關系都沒有。倒是電影《洗澡》給人的感覺有點像《我們仨》,講的都是人與人相依為命的故事。

  讀這本書前一定要了解一下楊絳先生的生平,這會幫助你更好地理解書中前半部分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悲慟與深情。書里有一段寫楊絳和丈夫錢鐘書回國后有段時間錢不在身邊,楊絳自己帶女兒錢媛,平生膽小怕黑的她因為身邊有這么一個“小東西”,內心似乎也充滿勇氣。讀至此一下想到我媽在我一兩歲時也有過相同的.經歷,她閑下來的時候常會說我小時候的事。我家以前住的地方小,又是職工宿舍,到了半夜經常有喝醉酒胡亂唱歌的人,但因為我的存在,她說她總是特別從容淡定。我常常笑話她,我那么小,既不能保護她,又怎么會讓她產生安定感呢,我媽就拿“等你成家就知道了”這個萬能金句來搪塞我。

  書中還有一段寫楊絳自己與丈夫飯后散步,他們稱之為“探險”,因為會經常收獲不同的驚喜。也許楊和錢這對夫妻在精神上的默契要遠遠超過中國大部分只為搭伙過日子實則早已名存實亡的夫妻。像我的母親,直到前年才勉強地對我說她這一生沒有正兒八經地愛過誰,只因當時年紀大,周圍人的閑話說得越來越多才決定找個人結婚。

  楊絳先生的人生至少是圓滿過的,所以她可以說“我一個人思念著我們仨”;我母親的人生也沒有更多的遺憾,因為她現在常說“至少咱們還都在一起”。

我們仨讀書筆記7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于是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楊絳

  楊絳先生優雅而博學,從她的文字中書香君能感受到她那顆高貴、生動而深刻的靈魂。她的文字溫暖而安寧,幽默而睿智。她有一個被時代熟知的稱號“錢鐘書夫人”,錢鐘書先生曾這樣評價他的妻子楊絳:“最賢的妻,最才的女,贈予楊季康(楊絳本名),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這是錢老對于夫人的評價,同時也是一位丈夫對妻子的`最高贊嘆。她是一個從容優雅的精神貴族,卻有著一個令人感動的平民情懷。

  一本好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帶給我們人生的啟迪。《我們仨》是錢鐘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1998年,錢鐘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讀《我們仨》,書香君在她樸素的文字下感受到這是一位淡泊名利的老人在歷盡滄桑后無聲的探尋,是寧靜生命里擲地有聲的娓娓道來。

  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從“我們倆老了”到“我們仨失散了”,再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在楊先生一貫平實而溫婉的文字中,將“我們仨”一生相依相守的苦難和美麗展現在世人面前。在那樣一個被漂泊、戰爭、分離、貧窮充斥著的特殊年代,一家人相互扶持、鼓勵,依然對生活保持著樂觀而積極的心態。在楊絳先生清新雋雅的筆下,生活的苦難沒有難為到充滿愛的家庭,幽默而生動的場景躍然紙上,讓書香君回味而向往。

  我們仨讀后感:在楊絳看來苦難是一部荒誕的喜劇,即使“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碎琉璃脆”,書香君也能在這樸實的文字中感受到“我們仨”真實而溫暖的生活。她的文字如同一面鏡子,教人正視世間的悲歡和人生的磨難,平靜面對并學會坦然接受,同時積極地追求人生理想,在不斷體驗和實踐中提升生命的質量。

我們仨讀書筆記8

  不愿摧眉折腰事權貴,并非鐵骨錚錚,只是生性靦腆淡泊,但求盡情看自己想讀的書,過平靜的日子而已。腹有詩書的傲氣亦并非盛氣凌人,而是精神世界的豐盛,可以讓他們在物質最匱乏的`時期都能不予介懷。可惜世事動蕩如浮萍,遠離是非的三人,卻仍然歷經風雨飄搖。

  《我們仨》,兩部分文章,一虛一實,前一部以驛道比人生,客棧比寓所,道盡生離死別種種難舍,但卻以虛襯實,好似一個悲傷的童話,最后相依為命的一家三口最終散失于古驛道。第二部分敘事跨度大,細節更豐富,而且是平實的回憶散文,能夠窺見這一學者家庭的一些生活細節。尤其對了解錢鐘書人生際遇和性格特點有很大幫助。楊絳孤身一人回憶逝去的至親,文字中未見過重的悲傷和遺憾,透露出來的則是對溫馨生活的回憶,這回憶傳遞出陣陣溫暖讓楊絳的晚年不感孤寂,也讓讀者感嘆不已。

我們仨讀書筆記9

  楊絳先生用樸素的語言講述了一家三口的相聚、相守、相離、相思……滿滿的都是愛。

  楊絳先生字里行間里透出一種慈母的溫暖,賢妻的知書達理,每當鐘書闖了禍,她總是會說“不要緊,我會修”,然后鐘書就真的不再擔心,而楊絳先生也真的會修好。那種溫柔如水里又有一種強大的包容,被孩子和丈夫深深的信任和依賴。

  圓圓4歲就開始看書,翻書的'樣子和爸爸一摸一樣,用拇指和食指,翻的很快,那副畫面立刻生動地出現在我的眼前,圓圓12歲就看完了很多名著,比如西游記等等,說到西游記我現在正在看,是那種半古文的,一邊看一邊看注釋,所以要不說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呢,在這樣充滿書香之氣的家里耳濡目染,常看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啊……

  圓圓成為大學教授后,楊絳先生還和丈夫說:咱們的孩子強爹娘勝祖宗,開會發言時我的心都跳的蹦蹦響,阿圓卻不慌,還總是有她獨到的見解,好多會議都是她主持!鐘書書也一個勁地點頭稱贊說,我們的圓圓是可造之才!從這里又可以看出楊絳夫妻的謙虛和對孩子肯定和贊賞!

  一家人都樸素簡單純真,有著高貴的靈魂。楊絳先生說我們仨在一起就算不說一句話,也會讓我們覺得很舒服和溫暖。三個人在一起互不打擾,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互相依賴,又互相尊重。

  后來阿圓得病先走了,過了一年丈夫也離開了,就留下楊絳先生一個人,她說:只留下我一人,我想念我們仨……看著眼淚止不住流下來…

  讀這本書的感覺就像聽楊絳先生在講自己的一生,從她很小的時候,講她的父母親,她的兄弟姐妹,講她和鐘書,講圓圓和她們仨,安靜平和的語氣講述著娓娓動聽的好故事。

我們仨讀書筆記10

  1.

  讀到最后才慢慢懂得書開始她做的那個長達萬里的夢,原來就是現實的虛化。

  錢老和女兒的病,來回奔波的探望,徹夜不眠的難過,心上被捅的滋味,像是『綻出一個血泡,像一只飽含著熱淚的眼睛』。對楊絳先生說不出來的心疼和敬佩。若是我,不知道能否像她一樣,強打精神照料和陪伴重病的女兒和丈夫,害怕他們相互擔心,卻自己一個人擔住所有的憂慮和害怕。

  最后女兒、丈夫一個一個的離去,自己還活在世上,需要多么大的勇氣去續女兒的筆完成這樣一本回憶錄,回憶三人在一起的時光。現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

  她說,『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2.

  書中驚人的有許多小細節,之所以說驚人是感嘆她這么大年紀了卻都還記得那么清楚。想到這里我又鼻子一酸,越是幸福的過往,越是與現在的獨自回憶對比鮮明。

  譬如在牛津做活蝦,她內行地說要剪掉須須和腳,但剛剪一下活蝦就在她手中抽搐,她嚇得丟下剪子和蝦逃出廚房。鍾書問她怎么了,她說,蝦被我剪得痛得抽抽了,以后咱們不吃了吧!錢老先生跟她講道理,他還是要吃,以后可由他來剪。多可愛。

  剛到牛津的時候,他們住在老金家,她說,『兩人生活在一間屋里很不方便。』我開始還在想,會不會是太缺隱私或者房間太小生活不便之類的原因。看罷理由之后我不由得笑出聲來:『我從來不是啃分數的學生,可是我很愛惜時間,也和鍾書一樣好讀書。他來一位客人,我就得犧牲三來那個個小時的閱讀,勉力做賢妻,還得聞煙臭,心里暗暗叫苦。』

  這樣聞著煙臭暗自皺眉、賢惠微笑招待夫客、心中卻焦急想讀書的她,是不是超可愛的?

  3.

  搬家后他們有了廚房,他們開始“冒險”做飯。鍾書先生愛吃紅燒肉,就“冒險”做紅燒肉。第一次是用剪刀剪成一方一方的,使勁煮,第二次才想起要用文火煮,買來雪莉酒當黃酒用,用文火燉肉,『紅燒肉居然做得不錯,鍾書吃得好快活口育』。可以想象楊老在寫這篇回憶錄的時候,回想起她愛人當年吃上紅燒肉的`開心的樣子,嘴角挑起一絲幸福的微笑。

  她在醫院待產的時候,鍾書一個人生活,常常闖禍。每次他愁眉苦臉地說我又闖禍了。她都會說,不要緊。每次她說不要緊,他就真的放心了。她是萬能的,無論是洗干凈被墨水染花的桌布,還是修好被弄壞門球的門軸,或是給他治好顴骨上生的疔,她說不要緊,那就是不要緊的。

  最賢的妻,當之無愧。

  4.

  淪陷上海那段時日很苦,楊絳先生自稱那時是灶下婢。后來常把日常感受當作美酒甘露一樣去淺斟低酌細細品嘗,『因為憂患孕育智慧』。鍾書先生引桐城先輩的話,“子弟二十不狂沒出息,三十猶狂沒出息”。

  現在我們還在二十多歲的年紀,盡量張狂地去追逐夢想吧,希望到三十多歲的時候,能夠去除浮躁,懂得知足感恩怡然篤定。

  到晚年,錢鍾書先生寫《管錐編》被有些人說不用白話而用文言,不用淺易的文言,而用艱深的文言。楊絳先生為他解釋,他不用炫耀學問,不過是在那樣一個年代爭取說話的自由而已。

  『“嚶其鳴兮,求其友聲。”友聲可遠在千里之外,可遠在數十百年之后。鍾書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學問也是冷門。他曾和我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識的人。”我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

  讀到這里,莫名感動。

  5.

  再后來,說到他們仨每次有人出差,總會帶回家一些“石子”,詳細地記下在外的生活和趣事,之前也提到,鍾書先生在外會特意為楊絳先生寫詳盡的日記,好讓家人知道自己這段時間的生活是如何的。附錄中看了一些紙片和信件的掃描件,感動不已。想起自己的那些寶貝日記和各種有著紀念意義的紙條電影票門票收據,挺幸福的,慶幸自己有記下有留下那些珍貴的“石子”。

  在附錄中看到錢瑗給媽媽拜年的信,畫了一朵很美的紅色牡丹,寫了一首打油詩,很是溫馨可愛。還附上了她畫的很多可愛的圖,比如爸爸的畫像,隨筆的涂鴉等。錢老的字寫得的確是好,楊老的字也很是端正,自慚一下字跡不能見人...

  6.

  楊老在結尾處寫道,『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看到她在書的封尾的筆跡: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

  鼻子一酸,眼淚忍不住就掉下來。

  希望她能在有生之年,哪怕是臨終之時也好,找到歸途、找到家。起碼,安詳地離開這個世界去到那一邊,與Pop和Oxhead團聚。

我們仨讀書筆記11

  初時聽聞楊絳,由老陳介紹,雖是女士,卻多稱為楊絳先生。

  對錢鐘書的認識,則來自于《圍城》,還記得讀《圍城》時最大的驚愕,在于讀到書的結尾,鐘聲響起,著作就結束了。這是唯一一次讀書后意猶未盡,總期待著故事會有下一幕。

  對兩人的故事有好奇,所以想讀《我們仨》。這書不似普通傳記一般純粹記錄,而是帶著豐富感情的描寫。

  書的開篇,“鐘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即已經表達了楊先生對丈夫的思念。我們總希望美好的一刻能維持永恒,《天國的嫁衣》結尾,程海諾送陶艾青去見陸子皓,也曾在內心呼喚,這一段路程,永遠沒有終點。而不好的事情,卻希望他僅是個夢,希望著夢醒了就沒事了。

  一個家庭最幸福的時光是什么呢?是一家人圍爐包餃子看春晚?是一家人在廚房忙前忙后電視機播放著“了解世情,關注民生”!廚房是一個家庭的重地,卻也是一個家庭最幸福美滿的體現。有人愿意給自己做飯,是人間一等美事;有愿意食自己做的.飯的人,是人間一等一的美事。如果說教師是世界最偉大的職業,那廚師就是世界最幸福的職業。楊絳先生承諾“等我退休了,我補課,我還債,給你們一頓一頓燒好吃的菜。”錢老說“為什么就該你做菜呢?”而楊絳先生又說“說實話,我做的菜他們從未嫌過”。還有什么比“我們仨”幸福的呢。

  楊絳先生形容“我們仨”:“我們這個家,很樸素;什么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書中還有很多的故事,在往后的話題里,有機會再引用來說。在我看來,總的來講這書描繪的是“我們仨”的親情與三個人對人生的認識與感悟吧,全書是通過各種細節的回憶來描繪的。

  以前對親情不甚理解,適逢讀書的兩天頭疼的厲害,盡得家里人照顧,想來若是一個人在外,孤苦無依,怕是一覺又一覺且對付過去了。在中國總有不少諷刺家人對自己的關愛是出于某一種虛榮心,畢竟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所以我也不便作出否認與批評。但是慶幸自己還未完全處在這樣的家庭之中。對于往后組建家庭的時候,多了些期待,一種關于家的溫暖的期待。

  頭疼之后,自身仿佛帶著一種滄桑感與凄涼感,帶著這份感覺去讀這本書,更加感受到“我們仨”相輔相持的不易。

  “我們仨”一生沒有特別偉大的追求,最過惹人道的大概僅有錢老的一份狂吧。我們仨一生都在珍惜時間,不敢耽誤半分。珍惜時間工作,珍惜時間讀書,珍惜時間陪伴。

  這或許是我最大的體會吧。誠如胡適先生所言,其實每一個人到最后會投入一份什么樣的工作誰也說不準,這份工作也很有可能與自己希望的工作相差甚遠,大概僅是一份謀生的工作罷了。但既是自己的工作,就該認真去做好,我想,這比其他的各種職場新人的雞湯教訓來的簡樸也真摯的多。工作之余,則應多花時間學習,學無止境,學如不及。陪伴親友,前述有之,自不必多說。

我們仨讀書筆記12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

  對于失女喪父后的楊絳來說,家可能就是回憶和思念。回憶是動名詞,思念是現在將來進行時。

  翻開書,合上書,我看見的,正如那些全家福照片一樣,是楊絳先生的青年、中年到老年以及他們仨的一生——相守相伴,相聚相散。

  家,是心靈的港灣,是累了倦了想要去的地方,以至于楊絳先生在失去女兒后的那句:“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每每讀此,我只能無力地痛心,蒼白地悲涼。人走茶涼,曾經被楊絳視為“終于有了一個家”的“家”已經不復存在。

  楊絳在書中苦心經營的這個家,處處都是溫情溫馨。那細碎微小的`愛讓人暖心,三心連一體,所以“我們仨兒是不尋常的偶遇。”“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道出了千千萬萬個平凡之家,平凡而平淡之中,每個人都活出了自己的不平凡。正因為這個樸實的家,“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回憶是美好的。“我們常一同背詩,我們發現,我們如果同把某一字忘了,左湊右湊湊不上,那個字準時全詩最欠妥貼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藍天碧海終有涯,你我之情無時盡,楊絳先生將濃濃長思念,化作一字一句的《我們仨》。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人生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人間果真是沒有永遠。他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已經不知不覺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楊絳

我們仨讀書筆記13

  《我們仨》這本書我很早之前就看過了。當時第一感覺是這個故事到最后終究還是變成了一個悲劇,許他們的生活之前都太過于順利,才讓他們在最后紛紛失散于生活之中,陰陽相隔。可如今再讀時,許是心境不同,讀起來也別有滋味了。

  其中第一部和第二部中最讓我羨慕的是他們三個的相處方式。如楊絳先生所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與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難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確實,他們的生活模式正是印證了這句話。在他們家中,三個人永遠都是平等的,就像一個穩固的三角。他們在扮演自己家庭中的角色的同時,也保留了每個人自己的空間。他們從不會要求別人為他們做什么,卻永遠會先為對方考慮。他們是相互尊重的,理解的。就比如楊絳先生雖不擅長做飯,但只要是她做的,鍾書和阿媛永遠都會叫好。而楊絳先生,也愿意為他們不斷學習。

  這兩部里面同時貫穿的,也是楊絳先生的夢。所謂夢,我覺得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有時候,夢是美妙的,你的生活中得不到的愿望,你想要的東西或許只能在夢中實現。而有時候,夢也是殘酷的,他會提醒你一些你不愿相信的事情。老人常說“夢是相反的”。我覺得如果可以,楊絳先生有時也一定希望如此,只是現實往往不能改變。

  但讓人欽佩的是,楊絳先生的每一個夢,都是她與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和解。在她的'夢里隱晦地講述了她女兒阿媛的離世和丈夫身體的每況日下。可她并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被生活所打倒。她只是平靜地接受著生活帶給她的一切,不論酸甜苦辣,也不一味地執著于過去,或是過去的人。她珍惜當下的每分每秒,活在當下,活好每一個未來。或許她同時也是替她的先生和女兒一起活在這個美好的世界。

我們仨讀書筆記14

  妞妞,距離你要到這個世界上只有3個月了,我想不光我和_媽,還有很多人都在為你的到來忙碌著,特別是你的媽媽,所以首先,感謝_媽,正因為有_媽懷胎十月的辛苦,才會有我們普通的平凡的《我們仨》!

  妞妞,爸爸之所以就著看了楊絳的《我們仨》后寫這個話題,思考的核心還是怎么實現人生的價值,其實這個問題我和_媽也說不清楚,但是馬上就為人父母了,不能也教育不清楚你吧,你看這就是一個悖論了,自己弄不明白還得要教清楚孩子,所以爸爸決定告訴一個正確的路子,至于你在這個路子上走發現什么風景,那就看自悟了吧...

  第一,要多看書,書是人類總結經驗的載體,雖然現在網絡很發達,甚至有“內事不決問百度,外事不決問Google”但是爸爸還是希望你直接看原著,了解其他人的無數個人生,你就有很多重的精彩;

  第二,學習語言,這個其實包含了幾小點的:學習語言可以掌握第一手的信息,這個信息可以是技術PAPER也可以是社會經驗,然后學習語言可以直接跟人交流,以后就是學外語也不能走老爸這個不能開口的路子,雖然我在改正;

  第三,讀千卷書還要走萬里路,不能局限在空想和死記硬背中,格物致知啊,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知道語言的`魅力以及修辭手法與后現代主義的奧妙;這點看老一輩的人就要好很多的,比如錢鍾書,魯迅,還有王小波,爸爸希望你能就他們的文字去追尋上個世紀的軌跡;

  第四,學會反思,所有的人——特別是你的父母——是深深愛著你的,這種愛是無私的,是垂直向下的!但是,爸爸希望你能融會貫通理論后在實踐中相輔相成,這就是反思和計劃的作用了!我們不希望你留名青史,但求物質精神雙小康吧!

  妞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烙印,爸爸的認識不知道會不會局限在20xx年,但是我想至少大的條框是沒有出格的,這都是在善良和平和的心態上完成的,當然我和_媽會做好榜樣!

  還是要囑咐一句,從我和_媽的經歷來看,人怕沒自己的目標以及知道了沒有毅力去克服碰到的困難,人最后還是要超過自己!

  愿_媽和你安康,我們也會是不平凡的《我們仨》!

我們仨讀書筆記15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它帶給我的不只只是感動,更是思考。

  楊老先生說,人生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著煩惱和憂慮。細細想來,似乎楊老先生和錢老的快樂大都是苦中作樂,他們沒有豐富的物質生活,亦沒有太多的浪漫,然而他們習慣了在生活上“格物致知”,尋找支點。

  “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經走到盡頭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命運待她不公,在她年邁,經歷了無數苦難,理應享受天倫時,讓她在經歷了女兒的離去還沒緩過神來的時候,又讓她承受喪夫之痛。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楊老先生是堅強的,她沒有讓悲傷逆流成河,甚至,她連悲苦都沒能任情啼哭。我不知道楊老先生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寫下《我們仨》的,但我想,她在無可避免的傷感中定然也會覺得釋然、安然吧,她是如此摯愛至親,她寧愿是自己承受所有傷痛留下來“打掃現場”,寧愿所有的擔子自己一肩挑起,她向來承受慣了,向來就不是一個會感嘆“人生如夢”“若夢幻泡影”的人。但任是多么堅強的人,也無法回首那最痛心的日子啊,于是她只能將它寫成萬里長夢了。

  《我們仨》第一部,楊老先生說她做了一個夢,夢見鐘書一聲不響地撇下她自顧自走了。鐘書并不辯護,只安慰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也許是鐘書記住了此夢,不愿意讓楊老先生忽然失去他,于是,他讓她做了一個萬里長夢。

  第二部,楊老先生開始了古驛道之旅,從輕靈的夢,直到后來的沉重,再到不敢夢,讓人真切觸摸到了楊老先生的苦痛,那么真那么深。丈夫和女兒同時病危,老人兩邊跑身體疲乏不說,每天還要忍受著隨時失去至親的心痛,而且,她還不能將悲苦啼哭,她得忍著,然后換用一種心情寬慰雙方,這可苦了老人家了。

  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了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在旁人看來,把離別拉得如此之長,想必是多增了痛苦,正所謂長痛不如短痛。然而,在楊老先生心里,她應該是想陪他走得更遠的。想必鐘書亦懂,故贈予了楊老先生一個萬里長夢,可以且行且見,且行且散。

  讀完第二部,我迷失了。迷失于楊老先生的夢里,一度分不清真假,她的夢太真了,尤其是她夢里與圓圓和鐘書的對話,是那么地深切,那么地令人動容,此情此景太溫馨,也太殘忍。我想,讀者們是寧愿迷失也不愿重回現實的。

  這艘船,滿載著離情,愛情,哀愁,不舍與思念,最終,船負載不了這許多,還是沉了,而楊老先生也被一陣旋風卷回現實,落在往常變了夢歇宿的三里河臥房的.床頭。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楊老先生的客棧了。

  第三部,楊老先生回憶了過去種種,也為我們展現了他們仨的過去生活。楊老先生總是說自己最笨,什么都不會,是最沒用的人。可就是她,一生中無論遇到什么問題,她總能說“不要緊”,而且為了鐘書,她從一個連飯都不會做的小姐甘愿成為“灶下俾”,在鐘書死后,還能默默地整理他的手稿,不去追求自己的藝術。這一生,她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這個家,她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三人安好,能相守在一起,這種愛是多么深沉,多么地令人動容啊!沒有死去活來,沒有海誓山盟,他們的愛,是他生平第一次劃火柴為的是為她做早飯;是她為了他甘當“灶下婢”;是茶余飯后的一起“探險”;是天各一方時為對方記下瑣碎的生活日記;是久別重逢時把“石子”掏出來細細把玩……這種愛,任時空轉換,不會流逝,只會慢慢沉淀,并開出花來,散發出恒久的芬芳。

  她一生追求簡單,“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這便是她一生的寫照。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也沒有永遠,好在,還有那“一艘船”“一個萬里長夢”,如今,“一艘船”終于將她渡得那“萬里長夢”里去,一家人團圓相親,再也不醒來。

【我們仨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我們仨》讀書筆記06-03

《我們仨》讀書筆記09-10

《我們仨》讀書筆記(精選25篇)10-13

楊絳的我們仨讀書筆記06-03

楊絳我們仨讀書筆記06-03

《我們仨》讀書筆記(集錦15篇)02-16

楊絳的我們仨讀書筆記15篇06-03

《活法》讀書筆記-讀書筆記07-10

讀書筆記05-15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久直播 | 最新午夜视频精品视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亚洲制服57页 | 日本一区二区精品偷拍 | 亚洲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 一级a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