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果殼中的宇宙的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果殼中的宇宙的讀書筆記1
這本書先不說其內容,光說其作者就足以讓人們震撼和敬佩的了。這位作者就是在劍橋大學擔任教授職位的史蒂芬。霍金先生。他是一位量子物理學家,他全身上下只有三根手指能動。他就是用這三根手指用鼠標寫出了一本本的書,《時間簡史》是他的代表作。
《果殼中的宇宙》的第一章主要介紹了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以及愛因斯坦是如何以它為基礎進行下一步的思考和研究的,同時還說明了霍金本人的看法;第二章講了一種假設。作者假設時間是有形狀的,并通過量子公式驗證了這種假設與相對論的'理論是相符的;第三章作者是在解說宇宙。他認為宇宙有許多重的歷史,每一個歷史都可以是由微小的粒子構成;第四章講了一個預言,霍金先生預言在超引力的狀態下(如黑洞)時間彎曲,我們如何降低我們自身來適應未來;最后兩章用宇宙中的各種條件來擬出我們作為生物在時空中旅行的種種可能性以及我們與宇宙的關系,還提出了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是否虛無等假設。
這本書的內容給了我很大的震撼。讀了它,讓我再碰到其他奇怪的問題時不會再迷惑。
果殼中的宇宙的讀書筆記2
《果殼中的宇宙》這一書名出于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它的隱喻是多重的。哈姆雷特認為,即使把他關在果殼中,仍然自以為是空間之王。從廣義上看,粒子,生命和基本的處境都和果殼類似,尚不清楚的是它們中有哪些自認為是無限空間之王。現代量子宇宙學認為,整個宇宙是有一個果殼狀的瞬子演化而來,果殼上的量子皺紋包含宇宙中所有結構的密碼。
通過對此書的閱讀后,使我看到了宇宙的無限空間,及眾科學家的偉大發現。愛因斯坦的兩個基本理論:相對論和量子論。廣義相對論把空間和時間從一個事件在其中發生的被動的背景轉變變成為宇宙動力學的主動參與者。這就引發了一個偉大的問題,這個問題在21世紀仍然處于物理學的最前沿。
霍金教授以他獨特的熱情把我們帶入了奇境里,粒子,膜和弦做十一維運動,黑洞蒸發并且和它攜帶的秘密同歸于盡,我們宇宙創生的種子只不過是一個微笑的碩果。
科學的`終極目的在于提供了一個簡單的理論去描述整個宇宙。然而,大部分科學家遵循的方法是將這問題分成兩部分。首先,是一些告訴我們宇宙如何隨時間變化的定律:(如果我們知道在任一時刻宇宙是什么樣子的,則這些定律即能告訴我們以后的任一時刻宇宙是什么樣子的。)
第二,關于宇宙初始狀態的問題。有些人認為科學只應過問第一部分,他們認為初初始狀態的問題應是形而上學或宗教的范疇。他們會說,全能的上帝可以隨心所欲地啟動這個宇宙。也許是這樣。但是,倘若那樣,他也可以使宇宙以完全任意的方式演化。可是,看起來他選擇宇宙以一種非常規則的、按照一定規律的方式演化。所以,看來可以同樣合理地假定,也存在著制約初始狀態的定律。
正如古老諺語所說的,充滿希望的旅途勝過終點的到達。我們追求發現,不僅在科學中,而且在所有領域中激起創造性。希望我們以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坐起,體驗果殼中的宇宙!
果殼中的宇宙的讀書筆記3
假如在未來N千萬或是N億年之內,人類還沒有滅亡,太陽到了燈盡油枯的時候,人類想安全的離開,的到另一片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最應該先撐握哪些本領?
個人認為:
1完全掌握核動力,或是更為先進的動力
2完全了解恒星的起源
掌握了這兩種本領之后,人類想做星際旅行將變得十分容易,不必再為設計巨大的飛船以及擺脫引力對人體的影響而絞盡腦汁,只需要在地球上按裝一個巨大的推進器,并把一些個小型星體改造成能夠發光發熱的小恒星就可以了。
有了這個巨大的推進器,人類可以把地球開出太陽系,而有了小恒星為地球提供熱能,地球上的萬物可以像以前那樣生長,為物種間提供各自所需。人類可以在適合自己的引力場以及大氣環境下生存,而不會因為這些的改變而變異,甚至滅亡。
小恒星以及推進器所需要的能源可以在途中的其它星體上進行補給,如果能夠向上述那樣,人類開著地球不但可以走出太陽系、銀河系,甚至可以在宇宙間任意暢游,想到哪里就到哪里。
在這之前,可以首先把火星改造成和地球類似的星球,把火星做為試驗基地,把火星開出太陽系。
可以想像,日后人們所見到的外星人其實很多都是從地球上分離出來的人類。人類把火星改造完成的時候,在火星上長其居住的人由于引力以及其它環境的'變化,定然使人類發生變異,從而使之成為真正的火星人,直到不斷發現其它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之后,人類不斷分離出去,不斷在各星球上發生變異。
為來的戰爭也隨之發生變化,將變成各星球之間為掠奪資源發生的人類之間的星球大戰。
果殼中的宇宙的讀書筆記4
夜深了,城市靜了下來,只有時間飛逝,只有空間變轉。
時間和空間相依相存,捉摸不定,在霍金看來他要把時間和空間完美結合。
很喜歡他的那本震驚物理學界的著作——《果殼中的宇宙》。尤其是其中的第五和第六章。章節描繪了未來時間穿梭的藍圖。也許因為星際航行是去往未來的安全而舒適的幻影,所以廣受歡迎,我也是一名愛好者,為之著迷。時間為何物,我們能否像古老的贊歌所說的那樣,我們的夢想是否會如一卷而空的東流逝波?
時間和萬物都是一樣的,都有縫隙。即使是難以想象的四維空間也充滿了裂隙、褶皺和空洞,盡管那很小很小。人們能否從中找到時間的捷徑?時間旅行一度被認為是科學狂想。因為人們難以想象怎會如神話般任意穿越,似乎有些荒繆,毫無科學依據。霍金即闡述了時間旅行的'可能性,科學性。
很喜歡霍金說過的一句話,同樣這句話也證明了人們不能回到過去:原因在前,結果在后,不可能顛倒過來的。客觀事物一旦顛倒過來,世界就會陷入混亂。之所以喜歡這句話是因為這同樣適用于生活當中,萬物必先有因后有果,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不必找一些客觀或主觀的理由。
雖然回到過去被否定了,但飛去未來卻并非不可能。
時間尺度被稱為量子泡沫——蟲洞存在的地方,連接著兩個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在太空中建立蟲洞。因為循環效應所以蟲洞不會長時間的成為時間機器,因為集聚循環的能量會摧毀蟲洞,所以我們不會回到過去,否則悖論會成真。
但我依舊對時間旅行充滿幻想。
如果我有一架時光機器的話,我想飛去愛因斯坦的日子里,看看他童話般的物理世界。如果我有一架時光機器的話,我想飛向瑪麗蓮夢露,感受那個時代的氣息!
在霍金的思維里還有一種理論。時間并不是不變的,時間會在一些地方放緩,太空中每天都會有十億分之一秒的偏差所以每天都要矯正時間,否則就是這一天也會擾亂整個衛星導航系統,使球上的導航儀出現十公里的偏差。
除了在太空中,還有就是在極其重的東西附近時間也會出現偏差。也許金字塔足夠重了吧,但4千萬噸的金字塔的效果還是很弱的。時間旅行需要的是比金字塔更重的物質。二萬六千光年之外有最重的物質——一個黑洞,它包含了4個太陽的質量。距離它越近引力就會越大,甚至連光都脫離不了它的引力,這兒的時間很慢,這是個自然的時間機器。飛船將進入一個直徑5000萬公里的軌道。宇航局的人看到的是飛船16分鐘1圈,但航天員看到的時間卻為8分鐘一圈。
也許這種實踐太耗時, 也許人們并沒有足夠長的壽命去等待。霍金在不斷思考著另一種旅行方式。
每秒30萬公里的光是極限速度,這種速度能將人們帶到未來。當1秒繞地7圈時,車內的時間開始變慢,就算車內的人在奔跑,也不會超過光速的,因為自然法則會放慢,這種速度永遠不會打破極限速度的。當行駛100年時,車上的乘客只是度過了1星期而已。這種方法也許是人類進入未來世界最好的方法了吧,可人們依然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人們只能保證少部分人進入了未來,而剩余的人呢?我們要為他們創造未來。這也許是自然法則給予我們的宿命吧!也許這就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穿越吧!
時間的縫隙太過于渺小,也許真正的的未來是靠我們自己去創造的吧,也許這才是霍金要要告訴我們的真諦吧!宇宙創造了我們,我們注定要去完美宇宙。時光機器告訴了我們,過去是回不去的,而未來,這看似夢幻的夢也需要我們去創造!
原因在前,結果在后,不可能顛倒過來的。客觀事物一旦顛倒過來,世界就會陷入混亂。這是霍金告訴我最真的真理。同樣不要再去后悔過去,因為過去永遠過不去了,不要想著穿越到未來,因為未來是靠我們去創造的!
果殼中的宇宙的讀書筆記5
我是學文科的,高二起沒再接觸過物理,此后接觸的數學都很淺顯。可我偏偏愛好看科普作品,也許那種似懂非懂,有些類似于陶淵明的“一知半解”?又或許,那種滿眼都是知識點,滿足了我“開卷有益”的內心需求?
無論如何,我是第二次拿起《果殼中的宇宙》。浩淼的宇宙有無邊界?它究竟從何而來,又將向何處去?每一個曾在夏夜獨自仰望星空的人都會想過這個問題。霍金無疑是現代最有可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他的文筆相當好,所以他的知名,從很大意義上來說,并非來自于他的學術成果,而是來源于他的這幾本科普著作。吳超英譯得也特別好,基本無損原作的魅力。可惜的是,我確實只能看懂其中的比喻。呵呵,看懂比喻也就夠了,誰也沒要求讀者用數學重新驗算一遍霍金的結論。他說“泡泡”于“膜”在數學上是等效的就是等效的,他說回到過去的概率接近于零就接近于零。我照單全收。質量讓時空彎曲,量子的不確定性原理,宇宙的歷史求和,長毛的黑洞,閉合的`時間圈環,超弦理論,他把我領到這么多的科學處女地,如導游般,一一指點給我看。顧慮我不懂他的語言,又作了如此多、如此精彩的插圖……
對我而言,霍金和哈姆雷特一樣,“即便把我關在果殼之中,仍然自以為無限空間之王。”
果殼中的宇宙的讀書筆記6
札記——一個物理學家用自己的理解詮釋宇宙的本源。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我便被它美麗的彩頁所吸引了。雖然里面的知識對于我來說太深奧了。但是我覺得探索宇宙的形成發展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而作者對待人生的態度更深深吸引著我。
一開始我以為作者是一個正常的人而當我上網搜索他的資料以后我被深深震撼,一個殘疾人需要有多大勇氣,多大毅力才能夠成就這番事業?
很遺憾在不久前因為疾病他離開了人事,我覺得天意弄人,為什么這些巨匠都在付出了那不多的時光后就離開了世界,為什么不多給他們一些時間?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來探索來發現更多的未解之謎。
從古至今,自從有了智慧以后的人類都在不停探索著天地萬物,而有一大一小兩種東西都是至今還未被探索出來的,大的是宇宙,小的是我們的大腦。
科技發展到今天人類的智慧結合科技的水平,不斷讓我們探明一個又一個未解之謎,從最早的地心說到如今人人皆知的日心說。從最早的原始社會發展到如今的共產主義社會。可以說人類的.發展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一個時代的結束代表著另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在封建社會里人們愚忠,而在那時候帝王需要的就是這點,而想把握自己人生的推翻了他們。就是這一點一滴的進步通過不斷的積累下來,才有今天的社會。
無論什么時代都有愚昧和先進。而我所要說的這本書就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作品,他的偉大不僅僅體現在他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物理學的執著。
更能體現他偉大的是他對待人生的態度,他患盧伽雷氏癥(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2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么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游到光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一個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卻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其實堅持是你成功必備的品質。
而書名《果殼中的宇宙》是出自典出莎士比亞的經典《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在劇中吟唱道:即便把他關在果殼中,他仍然是無限空間之王。藝術和科學是息息相通的,莎翁和霍金本就是他們各自領域中的無限空間之王。
按照作者的思想宇宙是一個不停膨脹的泡泡。或許它會一直膨脹下去,而膨脹的同是也在不斷產生新的事物,也許有天會破裂,破裂后什么空間,時間,都將破滅不復存在。但我們不需要恐懼,因為世界本身就充滿未知。人類才有探索的動力。
智者的世界是一個空曠的世界,這個世界里面只有他所執著的東西。反觀自己自今未有所堅持,而人生幾十年,無論什么出身無論什么背景,都應該做一些自己愿意為之堅持的事情,我雖然不是智者,但我通過這本書學會了許多。
當連說話都無法正常進行的時候我或許會自暴自棄,也許會放棄生命,而作者卻用自己的堅持創造了一片天地,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用萬人敬仰都不為過。
人生的路途坎坷,崎嶇,天才和平庸僅懸一線之間,我們時刻描繪自己的人生畫卷,自強不息才能讓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披荊斬棘,才會在平庸的時間里閃出異色光芒。
人生的道路處處都有失敗,當失敗給予你重創,請不要灰心,不要難過,比起那些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們我們的環境優異太多太多。只要把自己心態擺正,用一顆平常心對待生活,生活將給予你無限美好。
書本給我們的知識不僅僅停留在表面上。更應該從書中從作者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切,為什么會創造。為什么會撰寫。為什么會如此這般努力的為科學事業奉獻。
從書中我或許沒有學會那深刻的物理學知識,但是我卻從霍金先生對待人生的態度中學到了更多。這些東西都是我多年遺失的。我想我抓住了他們在我未來人生的道路上會更加有準備更加有信心去迎接各種挑戰。
果殼中的宇宙的讀書筆記7
出生于1942年,而他的生日恰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忌日。現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這一職位曾由艾薩克·牛頓所任)。他廣被推崇為繼愛因斯坦后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稱為“輪椅上的愛因斯坦”。他的主要著作是《時間簡史》。讀過的《果殼中的宇宙》正好是《時間簡史》的姐妹篇。
《果殼中的宇宙》是一本圖文并茂的科普著作,主題是宇宙學,涉及廣義相對論、量子論、黑洞、暴脹、時間旅行、弦論、超引力等諸多前沿概念。當然,這些概念我到現在也沒能完全明白。
這本書先第一章說的是相對論簡史,相對論有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是由愛因斯坦在洛侖茲和龐加萊等人的工作基礎上創立的時空理論,是對牛頓時空觀的拓展和修正。愛因斯坦以光速不變原理出發,建立了新的時空觀。狹義相對論中最簡單的例子是在加速度和引力場之間存在1個緊密的關系。待在1個封閉的盒子里,譬如升降機中的某人不能將盒子靜止地處于地球引力場中和盒子在自由空間中被火箭加速這2種情形區別開來。廣義?相對論的1個非常重要的推論是質量和能量的關系。愛因斯坦關于光速對于任何人而言都應該顯得相同的假設,意味著沒有任何運動的比光還快。當人們應能量加速任何物體,無論是粒子或者空間飛船,實際上發生的是,它的質量增加,使得對她進1步加速更困難。要把1個粒子加速到光速要消耗無限大能量,因而是不可能的,正如愛因斯坦的著名公式總結的:E=mc^2,質量和能量是等效的。
第二章說的是時間的形態,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大量的實驗相符合,它提出時間和空間是非常復雜地相互糾纏在一起。人們不能單獨使空間彎曲而不涉及時間。這樣,時間就有了形態。19世紀作家查里斯·朗母寫到:“世間萬物沒有任何東西像時間和空間那么使我困惑。然而沒有任何東西比時間和空間更少使我煩惱,因為我從不想起它們。”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早本部分時間不去考慮時間和空間,不管他們為何物;但是我們所有人有時極想知道時間是什么,它如何開始,并且把我們知道何方。如果預言和觀測相一致,則該理論在這個檢驗下存活,盡管它永遠不能被證明是正確的。人們說能做的一切,是將所發現的描述成時間的1種非常好的`數學模型并且說明它能預言什么。
第三部分說的是果殼中的宇宙:宇宙具有多重歷史,每1個歷史都是由微小的硬果確定的。霍金認為空間的最明顯之處是它無限地向外延伸,通過現代儀器,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形狀和尺度的數以億萬計的星系。盡管宇宙似乎在空間的每一位置上都很相同,它肯定是隨時間變化的。霍金的量子宇宙論的意義在于它真正使宇宙論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它是1個自足的理論,即在原則上,單憑科學定律我們便可以將宇宙中的一切都預言出來。而量子引力論正是這些書的大部分的主題。哎,這部分真的很難懂,就少說點了。
第四部分說的是預言未來:黑洞中的信息喪失如何降低我們預言未來的能力。如果信息在黑洞中喪失,情況就并非如此,任何事情都可能已經發生過。預言將來的能力也被削減了。我們能夠確定地預言粒子具有相反的自旋,但是如果1個粒子落進黑洞,就不能對余下的粒子作確定的預言,這意味著在黑洞外不能確定預言任何測量,作出確定預言的能力被減低至半。那么關于預言將來的能力呢?現在看來它至少在3個層次上受到限制。第一,是動力學系統的混沌行為,使得拉普拉斯意義上的決定性在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第二,在量子力學中狀態是由波函數描述的,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使得經典意義上的決定性被減半。第三,不平凡的時空拓撲,使波函數被密度矩陣所取代,就在這里引進了熱力學意義上的隨機性。
第五章說的是護衛過去:時間旅行可能嗎?我覺得不可能,我們中學書上也說不可能,至少來說最近的很多年里都不可能,因為我們還沒有把原理完全弄清楚,而且最近的很多年里我們還造不出那種可以快過光速的時間機器,所以嘛,回到過去我們是不用想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所有現代有關時間旅行討論的基礎。愛因斯坦方程描述宇宙中的物質和能量如何將空間和時間彎曲和變形,從而使空間和時間變成動力量,有了時空可能彎曲得這么厲害,在乘空間飛船出發之前即已返回的可能性。
讀過這本書才知道自己對天體物理、對宇宙與生命理解的是這么少,但我們這為學生是沒有辦法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學好自己的東西,為以后的學習或研究找好基礎,這些高深的理論啊什么的就讓霍金教授和許多理論物理學家一道,去努力尋求科學的最神圣的精華,然后讓我們學去。
【果殼中的宇宙的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果殼中的宇宙的讀書筆記02-02
果殼中的宇宙讀后感08-27
果殼中的宇宙讀后感范文06-08
《果殼中的宇宙》讀后感優秀10-25
未來的宇宙作文06-22
宇宙的奧秘作文08-30
關于宇宙的句子12-12
遨游宇宙作文01-24
宇宙大戰作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