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皮囊》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皮囊》讀書筆記1
讀到厚樸時,我回想起了自己的青春歲月,我們年少時那個不是打著青春誰不瘋狂的旗幟,來揮霍自己短暫的青春歲月。
在蔡崇達務實和緊張的,計算一天睡眠需要多少時間,打工需要多少時間,還有賺學分和實習,厚樸卻在組建跆拳道社,舞蹈社,音樂團甚至幻想和女人在一起纏綿的幸福畫面,他活在自己的想象的世界里。
厚樸在遵從父親告訴他一個故事,一個常青藤畢業(yè)生到某世界五百強企業(yè)面試,那企業(yè)的董事長問他,你大一干嗎了?那學生回答,用功讀書。大二呢?認真實習。大三呢?模擬現實試圖創(chuàng)業(yè)。你揮霍過青春嗎?沒有。你發(fā)泄過荷爾蒙嗎?沒有。然后那董事長就叫那學生出去,說你還沒真的生活過,所以你也不會好好工作,等補完人生的課再回來吧。
他不覺得這是騙人的,而覺得是真的并且很認同,以至以這個為為例來揮霍自己的青春,從此越來越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開始不斷的換女友,打架斗毆,活在空想的夢幻世界里不愿放低務實自己,以至黑狗達打電話讓他勸勸厚樸時,他父親卻說,年輕就讓他折騰吧!那一刻他知道,厚樸擁有這樣的父親,他是很難在改變了。
在后面厚樸真的迷失自己告訴黑狗達,黑狗達告訴他他愿意他會想辦法為他像校方說好話讓他回歸學校從新開始學習進而完成學業(yè),但厚樸卻覺得這是看不起他,讓他恥辱,最終一步步在空想的世界里崩塌崩潰,到最后自殺結束自己的一生。
這讓我看到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的一句話有多重要,他有時候會改變一個人一生的人生軌跡,好比【人間失格】里的太宰治,他因為比目魚的.不愿坦白和坦誠,而是用高姿態(tài)告訴太宰治如果你好好聽話,我會愿意幫助你的,而不是直接告訴太宰治如果你能去學校上學,你家里會承擔你未來的生活費和學費,但他沒有直接說明,導致在這里改變了太宰治未來的人生軌跡,厚樸也因為父親常說的青春是需要拿來折騰的,從而改變了厚樸的一生。
這是一本認清自己現狀和認識自己內心的書籍,愿我們從這本書中看清自己,未來更有意義的感受生活。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句二月寒,良言它會像指明燈一樣,為前進的人照亮正確的人生方向,惡言同樣也會把人拉像最深的地獄,更甚至會改變一個人一生的人生軌跡。
《皮囊》讀書筆記2
今早看完了蔡崇達的《皮囊》。
在此之前我曾在書店數次看到這本書,有過看的念頭也有過買下它的念頭,耽擱了這么久無非是因為那些差評的言論。
直至上個月的26號,在圖書館看到它便收入囊中,畢竟只有看了才知道這本書到底是何種滋味。
皮囊被作為一種工具,亦或者是其他的說法,用來當做多面性的理由,若反復強調這點,更多的是乏味無趣。
盡管我們在對既定的人群時需要既定的態(tài)度去“對付”,用這個作為做某件事或者某些事的理由的話,在我看來真是極為可恥的做法。
當你不斷的對自己說一定要怎么怎么做,一定不怎么怎么做,然后不斷地用事實去撕裂自己所說的話,旁人亦或是你會對自己說“不要再欺騙自己了”。
說出這句話才是最大的欺騙,因為你根本就不是欺騙自己,而是心知肚明自己在做什么,就是故意的。
真是可恥。
皮囊?面具?精神?靈魂?這些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求取到意義了嗎?
說著鬼話連篇,認識他人先要認識自己?鬼知道你早就知道自己是什么樣子的人了。
真是虛偽。
書封和序言中不止一次的說到這本書的靈魂和直戳人心的地方,作者用阿婆的皮囊來作為全書的第一篇文章,可能是為了點題?
坦白說,并沒有說的那么“認心”,父親母親的生老病死,非典型人物張美麗,隔壁鄰家的天才文展,父親、我和海的關系,這一切在我看來多少都有些裝腔作勢。
全書看完,非要說戳心的地方,就是最后一頁作者引用的那段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話最好:
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于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fā)現自己的內心。
我也不過是虛偽和無恥人中的一員,皮囊并不是推脫的借口,不是虛妄膨脹自己的借口。
就先到這里,本來是想寫一篇讀書筆記的,想了半天,腦子里不過三言兩語,而且憤青的很。
一篇借讀書筆記來發(fā)泄自己的的亂寫,爾等且看且隨意。
還是那句話,食得咸魚,抵得渴。
這就夠了。
《皮囊》讀書筆記3
這樣的文字,無端讓人驚心。這樣的阿太,讓人敬佩又陡生憐憫。在那副看似強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揮別先她而去的女兒;也曾在摔傷腿之后,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門口,只為等待家中娃娃放學回來的身影。她有她獨特的生活哲學,也有她命運里被堅實皮囊所遮蔽的巨大憂傷。也許正是受她的影響,作者把本書取名為《皮囊》。
皮囊,無論再堅實,再怎么偽裝,終究有朽敗的時候。一旦被揭開,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無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書中回憶他的父親,自中風癱瘓后,會突然號陶大哭,會像小孩一樣耍賴,發(fā)脾氣,也會因為絕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緊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兒子的夢中,責怪兒子只給他燒小汽車,不燒摩托車,“小汽車我不會開”;跑到老伴的夢中,說他“想騎摩托車去海邊逛逛”,要趕快給他。原本帶著幾許幽默的`話,此刻卻仿若一枚枚堅硬的釘子,要鍥而不舍地楔進讀者那柔軟的心里去。
除掉熟悉的親人,作者也寫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癥病房里的病號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屬,敢愛敢恨卻為世俗不容的小鎮(zhèn)姑娘,以及離開家鄉(xiāng)闖蕩最終一事無成的天才少年。他們離當今社會上所描述的那種“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遠,生活里的失意與痛苦,他們一一嘗盡。他們也許有過意氣風發(fā),有過拼搏與執(zhí)著,但無常的命運最后還是把他們一股腦地裹進憂傷的洪流。
《皮囊》讀書筆記4
囊是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由若干個生活中的小故事組成。在讀完其中的《阿小和阿小》后感觸頗深。故事的主人公為兩個叫“阿小”的人,其中一個鎮(zhèn)里的阿小,另一個則是香港阿小。鎮(zhèn)里的阿小沉默寡言,他出生在漁民家庭,全家捕魚為生,自己卻下決心長大絕不做漁民,要走出小鎮(zhèn)。然而,他讀書卻并不好,這讓他這種高傲的安靜,被理所當然的當作一種孤僻。另一個阿小,之所以被稱為“香港阿小”是因為他的父母在香港承包工程發(fā)了家,在移民去香港之前,他需要在小鎮(zhèn)的姑姑家寄居一段時間。在兩個“阿小”的腦海中都有那么一個“遠方”,因此,他們似乎可以輕視周圍的一切,他們不屑于活在當下。對于香港阿小來說,香港是個更好的世界,他活在“去香港前準備”的生活里。他經歷的一切都是過渡的,無論生活、友誼還是情感。他生活在奇怪的錯位中,他能夠接觸到這個世界最發(fā)達的東西帶給他的刺激與誘惑,肉身卻不得不安放于似乎落后于幾十年之久的鄉(xiāng)下。他肆無忌憚的消耗著眼下的時間,活在幻想之中。當他真正移民香港時,卻發(fā)現與那個想象中的“天堂”格格不入,在那個圈子里,他被認為是粗鄙的鄉(xiāng)下人,他依然是孤獨的。家庭遭遇變故后,親友紛紛離他而去,讓他感受到城市世態(tài)炎涼的一面。不能不承認,他們之于這座城市,只是再渺小不過的一分子,每天清晨醒來,乘坐擁擠的交通,到城市的各個角落扮演各自的角色,時間一到,又拖著疲憊的身體會到所謂的家,準備第二天的演出。與之相比,鎮(zhèn)里阿小的命運似乎要好些,他曾經也有自己幻想的生活,他發(fā)誓自己絕不做漁民,重復父輩的工作。他曾經因能接觸到香港阿小的待見而驕傲,仿佛得到了重視,即便染上了種種惡習。他也曾因香港阿小的離去和不再聯(lián)系而失落和傷心。他曾試圖抵抗生活,與父親大打出手,離家出走,留長發(fā),每天騎著摩托車狂飆,直到經歷一次嚴重車禍后,才安心的與父兄一起去捕魚,逐漸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有自己的房子、妻子和兒子。
生活中有很多像文中兩個阿小這樣的人,他們都生活在“錯位”之中,生活在對未來的無盡想象之中,他們與現實的一切格格不入,腦海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可當愿望破滅,他們又會陷入極度的痛苦。究其原因,生活的“錯位”源自對自己定位的錯誤,當一個人所擁有的資源不足(包括能力、金錢、權利等),卻有著遠超過自己能力范圍的“理想”時,他們會被“理想”所拖累,既丟掉了當下,又永遠不會達到想象中的“未來”。好比香港阿小,他們父母在香港做生意暴富,阿小會認為小鎮(zhèn)里已經容不下他,他屬于香港,像電影中一樣,打耳釘留長發(fā)騎著摩托車在街上狂飆才是他的生活。而事實證明,在香港生活遠沒有他想的那么簡單,由于文化有限,他在香港的學校中被認為是‘粗鄙“的鄉(xiāng)下人。由于能力有限,在父母這座靠山不在時,他已經無法維持原有的生活,最終淪落為一名維修工。所有發(fā)生這些無關命運,而是生活在教阿小認清自己和他所在的世界。同樣地,小鎮(zhèn)的阿小也曾有過豪言壯志,但可惜能力不及,理想中的生活離他格外的遙遠,遠到看不到,摸不到,幾次打擊后,他放棄了抵抗,認清了自己,從此甘心捕魚,甘心在小鎮(zhèn)上生活,成家,立業(yè)。他很幸運,因為他提早回到了實實在在的現實。
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高三的后半學期,整個學校像傳銷公司。老師整天說,別想著玩,想想未來住在大城市,行走在高樓大廈間,那里才好玩。他們偶爾還會距離:某某同學考上了北京的大學,然后,他就住在北京了,口氣篤定的好像王子工作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是一種很常見的“傳銷”,學校或家長會對孩子進行,給孩子一個定位,給他們描述一個美好的將來,直到孩子認為那就是他應該去做的,那就是他想要的生活。可最終呢,有多少孩子最后發(fā)現那些并不是他們真正喜歡的,并不是適合他們的,因此而痛苦。大城市固然好,但不一定適合所有人。重要的,是認清自己,直到自己適合什么、喜歡什么,這樣才活的踏實,才不會“錯位”。
《皮囊》讀書筆記5
借用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話,“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于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fā)現自己的內心。”三天讀完此書,相似出生境地一步步并入城市生活的我好像過電影般硬生生的回到童年待過的鄉(xiāng)村,學校,一個個活生生的面孔快速的在腦海中閃過,這期間也有對過往的種種質疑,追憶,探究和假設。
反復又把我?guī)У侥莻從小酷愛讀書,急于借此了解世界,和自己內心對話的影子前,似乎過去的這些年都白過了,如同作者一樣,到現在都沒明白我究竟要怎樣的生活,怎樣回答我直面的人生,總感覺被現實的世界拖著在蹣跚躅行,突然明白為什么有時候會莫名的焦慮和憤怒疑惑無奈!不得不說,文中對于人物內心的獨白雕琢的.務實而細膩,是我喜歡的風格,潛意識中享受于此的同時也在將其歸于自己語言的儲備庫中,想想哪天自己也能以這樣的筆觸描述活生生的自己及逝去的日子,該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皮囊》讀書筆記6
已經好久沒有看一本書讓我又畫又寫。
讓我這么血脈噴張。我種文學小說,我是排斥的,我好像不喜歡聽這種故事,總覺得那種心理學,經濟學,如何使人變得聰明,會說話,才是讓自己變強的決勝法寶。我好像在厚樸的身上看到自己欲張狂妄的不可一世的理想,總覺得自己應該是放蕩不羈,活得灑脫,與眾不同的。然而我們最大的不同是那種總是被夢想膨脹撐大的自己心里有把秤,曾經內心也有一萬種幻想出來的愿望和現實也很沖突。
或許正是沒有厚樸那樣對內心欲望強烈的實現所抱有的決心,所以只能弱弱的放棄。在我這個年紀也很通熟的想要強調理想,就是以后怎么盡量賺到錢怎么能做出一番大的事情來滿足自己的功利心,但是始終明白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也在被現實一步步的磨平棱角,但也明白社會就是這樣的。改變不了世界,所以只能改變自己。唯一覺得慶幸的.是,作者想要珍惜的,自己一直都在努力去做。作者說的話讓自己很有共鳴,不管是阿太說的,還是對于母親對于父親的強烈執(zhí)著的愛,還是病房里人心與人心之間的隔閡,厚樸被幻想出來的欲望撐破的自己。還是阿小的逐利。張美麗的追求……都讓我覺得生活很現實。
同時也很有血有肉。在各自的皮囊里無處安放躁動不安的靈魂經過多少次的掙扎才會找到一種與社會現實的相處的模式。你我他都是。很值得自己思考。
《皮囊》讀書筆記7
這本書是在我旅行的途中開始看的。這本書早已有所耳聞,但選擇這本書的原因除了它的名氣以外,還是因為莫名的緣分。書架上的`書沒有幾個適合在旅途中閱讀的,但是這個是個例外。
書名,皮囊。正如,努力在尋找旅行的意義的你我。
從前很討厭這種矯情的文字,毫無意義,但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這類文字書籍深深地吸引著我。大概是從偶然決定看了和菜頭的文章開始,我突然開始覺得應該細細的品一品生活中細節(jié),那些文字釘子搬扣入內心,表達出了我體會到卻又迅速遺忘的感觸,才發(fā)現,這種感觸,才構成了生活。
讀罷這本書,摧毀了我現在的生活。
我也開始琢磨皮囊以外的意義。我也開始面對慢慢老去的父母,慢慢老去的周圍誠惶誠恐。剛剛大學畢業(yè)的我,即將和這個真是的世界迎面相撞,不奢求軟著陸,但我同樣不知道怎樣才能增加一些緩沖。不喜歡現在的工作生活該怎么辦?就像書中的那些人,在同樣的年紀,不知所措,只能向自己所屬答案。
書讀完了,旅程也結束了。現實生活又迎面而來。旅游只能暫時掩蓋生活的難,最后還是要邊工作邊思考。自己想要的,先得改變自己,甚至是自己厭惡的那樣,最后才有資格活出真正的自己。
我們都在慢慢的改變,變得和從前面目全非,卻在別人問起來變化這么大的時候,笑著否認。
《皮囊》讀書筆記8
支撐形形色色的皮囊在人世間行走的是不同的出身,閱歷和思想。這本書從阿太的故事著手,看到父親和母親的故事時,深受觸動。再到后面的阿小,文展,厚樸等人時,或多或少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從我們自己身上或者朋友、同學的身上都能看到他們的影子。不同思想支撐著不同的皮囊走向不同的'人生方向,我們披著這幅皮囊做過什么有意思,有意義的事情嗎?悔恨自己選擇度過少年,青年的方式嗎?未來的你,如何利用你的思想支撐自己的皮囊,走向何方?
不同年齡段,不同閱歷的人對這本書會有不同的感觸,雖然此書的后半部分不如前面精彩,但此書值得多讀幾遍!
《皮囊》讀書筆記9
讀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看過一句很喜愛的話,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有一天,得知一本《皮囊》的書籍蠻火,我抱著好奇和期待看看它能詮釋如何不一樣的皮囊。
這不是勵志書籍,而是本剖析自我的書籍,它帶你用3個小時的時間領略著現實社會,領略著夢想不是口頭評說。這本書,不會像魯迅先生批判時代那么尖銳和一針見血。它更像是一個老者娓娓道來著一生,這一生的平凡與不平凡,非常貼近生活,然后告訴你,孩子,夢想可以放下,你應該學會如何活的像自己。
書中我很喜歡的話之一:我應該看見更多的人。這是對路過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這也是和時間抗衡、試圖挽留住每個人唯一可行的努力。還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并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
簡括:
一、它可以把現實用文字描摹的十分戳心
例:和世界上很多道理一樣,最危險的地方看上去都有最豐厚的回報。傍晚的暗礁總能聚攏大量的魚,只是潮水來得快且兇,浩浩蕩蕩而來,水波像一團又一團的擁抱把島礁抱住,如果沒能在這擁抱到來前逃離,就會被回旋的水流裹住,吞噬在一點點攀爬的海平面里。
二、有迷信,也有人吃人的社會
三、香港阿小和老家阿小,讓我們面對自己的丑陋和欲望。
①人因為有勢力便學會了仗勢欺人
②在A地他是高富帥,在B地別人嘲笑他是鄉(xiāng)巴佬,地域歧視,如何解決和面對?
四、大城市的'繁華與寂寞
例:偌大的城市,充滿焦灼感的生活,每次走在地鐵擁擠的人群里,我總會覺得自己要被吞噬,覺得人怎么都這么渺小。而在小鎮(zhèn),每個人都那么復雜而有生趣,覺得人才像人。
五、如何面對自我缺陷
例:在我的記憶里,少年時期的孩子最容易不自覺做的惡事,就是發(fā)現并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每個小孩一旦意識到自己某部分的缺失,總是要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小心隱藏著,生怕被發(fā)掘、放大,甚至一輩子就被這個缺陷拖入一個死胡同里。我親眼見過,幾個有生理缺陷的小孩被嘲笑、邊緣化,而內心里放棄對自己的想象,覺得自己只匹配更糟糕一點的生活,從此活成有缺陷的人生。
六、功利社會
《皮囊》讀書筆記10
其實現在很晚了,但是又急于分享今天的收獲。今天用零散的時間,讀完了《皮囊》,雖然很早之前就有人推薦給我,,,雖然讀過一些,但是可能年齡和經歷都沒到,于是就體會不到作者說的那些話,今天是真的明白了,很震撼的明白了。。
現在也不是很明白,為啥他要花費這么多的筆墨描述他的父親,可能“文展”和“厚樸”讓我覺得更加震撼吧。
現在其實很想把這篇文章全部都摘抄到這里,但是這有什么意義呢?可能同為北漂,可能同是小鎮(zhèn)出身,可能我的成長也是階梯式的.,所以我比那些城里的孩子,多了一些---渾厚。
鄉(xiāng)村的小學,初中,縣城里的高中,天津市的大學,北京的工作,每個階梯,每個成長,都是這么有足跡,,,,即使這樣,我也覺得我和厚樸是這么的相似,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我和這個社會的不融和。。
剛讀大學和工作不久的我很相似,總是在拼命感知人們希望聽到什么,如何的嘩眾取寵,說不出來的恐懼,沒有足夠的自信,也沒有足夠的技術功底,也沒有殷實的家底,,,發(fā)自內心的覺得自己矮人一頭,,現在回頭想,為什么這么需要別人喜歡呢?大概是生存的本能吧。
北京牛人太多,于是很容易和荷爾蒙相互催化,給人帶來“世界確實無限展開”的那種眩暈感,這樣的地方,確實需要那種戰(zhàn)天斗地的人,也需要出生牛犢不怕虎的年輕人。
時過境遷,或者說是年歲漸長,慢慢的也開始明白,能真實的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的抵達夢想的,不是不夠一切的投入,而是務實,謙卑,甚至是你自己都看不起的隱忍。這一點,不得不說,楊小眼做的挺好的。
其實,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我為什么這么著急,倉促,同時又強烈而真摯的擁抱世界的想象。
《皮囊》讀書筆記11
如果皮囊朽壞,我們還剩下什么?
好吧,我們還剩下靈魂和心。
可是失去了皮囊的靈魂和心是孤獨無助的,皮囊,在我們心中不過一副軀殼,包裹著我們本該輕盈的生命,攜帶著我們孤獨流浪的靈魂,喚醒了我們沉睡已久的心。
打開《皮囊》,我看到了凡人難以掩飾的喜恕哀樂。有視人生無常曰正常,頓悟世情或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關已的距離,自我保護,也有感性的血肉人生。
李敬詳說《皮囊》是認心、認人的書。
是啊。《皮囊》這本書記敘的都是關于生活中最常見的生離死別,可為何我看的時候,卻淚流不止呢?
我在《皮囊》里看到了“父親”不久未出現在各種書里的`人物。
我看見這個父親,離家、歸來、生病、掙扎、離去。
他懷著固執(zhí)、頑強、好強的心去爭取自尊,然后失敗,帶著憐惜的掛念離去了。
在這期間,母親也被照亮了,她不同于其他人,她有她自己的隱忍,有她自己的堅持,為了一棟房子,不惜傾盡所有,也許,這就是她的堅持吧。
《皮囊》中每個人物都有他自己的堅持,懷著一顆年輕有活力的心歷經世事后,變得傷痕累累,但這并不壞,流淚、流血、留下疤痕,然后依舊敏感著,讓每一次疼痛的跳動都如同初心。
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是因為它有限度,它等待著、召喚著人的掙扎、憤恕、斗爭、意志、欲望和夢想。
在讀《皮囊》時,我明白了阿太試圖留給蔡崇達最好的遺產,在《母親的房子》是我真正地看見并理解,母親那永遠說不出的愛情,看見《我的神明朋友》,我知道人是需要如何的幫助才能讓自己從情感的巨大沖擊中逃脫……
在《皮囊》中,我看見生活中我們應該珍惜的人,還有那些,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人各有異,這是一種幸運,但人本質上又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我們也許可以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溫暖彼此。
世間哪個人靈魂不是念變著這一副皮囊,在這無數個輪目中,找到一副又一副皮囊,又失去。正如阿太所說,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認識溫暖自己遇到的每一個人,去關心他們,這就是蘇珊來塔格所說的人的世界。
《皮囊》這本書是傷心的,也是溫暖的,我們能從中讀到人間冷暖,世事無常……
《皮囊》讀書筆記12
生活需要一些無聊瑣事來填充時間上的每一個間隙,像是樹干里的一圈圈完整的年輪,新的記憶被包裹進來,舊的珍藏便更加充實。
盡管我知道人是否覺得無聊,取決于我們對生活的態(tài)度。當我開始意識到人是一種特別容易迷茫的動物時,時間已經不由分說地將我送入了新年的門檻。
電影、音樂和文字是我生活中三樣最樂于投入時間的愛好,在無聊的時候去看一部電影,去聽半小時的歌單,或者去寫上幾筆小心思。我樂衷于去做這樣的事,這能讓我不再擔心突如其來的無聊與孤寂。
說來慚愧,去年一年正兒八經看完的紙質書幾根手指頭就能數的過來,這是需要做檢討的。
之所以開始寫讀后感,是想要給自己安一扇除了電影之外的窗,窗口不需要太大,視野也不需要太遼闊。我只期望于這扇窗能夠讓我生活的節(jié)奏偶爾地慢下來,回過頭去觀察一些事,一些在我平凡的生活里極少發(fā)生的,又或者是發(fā)生過但被我粗心地忽略的事。
我曾無比期待書里的角色,它們的人生結局并不一定是圓滿的,但它們經歷的過程卻很充實。我也知道我們其實有機會成為那樣的人,只是需要輪到我們做出選擇時,又不約而同地打起了退堂鼓。但我并不后悔以前所做的所有選擇,每個人承擔風險的能力不同,對于生活的追求方向也不盡相同。
我所期望的,是平安喜樂,很多理想更適合在面對流星雨和生日蛋糕時配合氣氛許愿。誰都明白人生最大的艱難,不在于肉體的受苦,而在于精神上的修行。
這種信仰在我閱讀完蔡崇達先生的《皮囊》后便更加篤定了。
人的故事一旦被寫進書里,那種關乎生命熱忱的儀式感便開始消磨了。除非是生平事跡,否則看到印刷出來的'那字里行間的自己準會覺得疲憊和仿徨。那種被筆墨規(guī)則固定在紙張上的人生,是不會再有更多奇跡可以期待了。但仿徨之后更多的便是心安,多幸運啊,跌跌撞撞的人生終于可以安穩(wěn)下來,無論好事還是壞事,統(tǒng)統(tǒng)包裹起來書寫成文,捎帶著一些情緒,輕輕地拂過讀者的心頭。
若能博君一笑,便是分享中的一大樂事,若是把讀者感動得哭了,那也是書中角色人生的友誼延續(xù)。
《皮囊》里講述了作者身邊很多人的故事,像塊石頭一樣堅硬的阿太,為了父親為了這個家堅持要修建房子的母親,與殘疾的身軀不斷作斗爭的父親,還有張美麗、兩個阿小、文展、厚樸,那些神明,那個深邃廣闊的大海…
原以為看一遍書,就能感同身受地過一遍書中人物的人生。現在看來,有太多的苦澀只有當事人才深有體會,而有太多的喜悅只憑我們的一絲遐想,就能醉倒在那金黃色的陽光與麥浪中。
書里的天空底下,都是生命的熱忱氣。珍惜我愛與愛我之人,關心我想與想我之人,便是一種大大的理想與追求。
《皮囊》讀書筆記13
好的文字往往給人兩種閱讀感受。一口氣讀完或者舍不得讀完。買這本書已經一年多了。說來慚愧,拿起這本書卻是一個月前的事。買這本書的初心是很好的。因為生長在農村,也沒多大的閱讀興趣,逐漸長大,深知”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痛楚,所以,下定決心讓弟弟多讀課外書,豐富知識,拓寬視野,這本書也因此到了我們手中。
因為讀書分享會,我也決定好好看下《皮囊》這本書,看到這本書,讓我想到了一句至理名言:”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而讓我從《皮囊》一書中所體會到的是:透過皮囊看到自己的靈魂才是真正的目的。
打開《皮囊》讀到作者真摯的情感,坦蕩蕩的自白成長經歷,沒有掩飾凡人難免的喜、怒、哀、樂、貪、嗔、癡,文章很真,很真。
99歲的阿太在作者年少時眼中是個很牛的人,總覺得阿太像怪石頭,堅硬到什么都傷不了。外婆50多歲突然撒手時,阿太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親戚都怕她想不開。但是阿太在那場葬禮上,一聲都沒有哭,即使看著外婆的軀體進入焚化爐,她也只是斜著眼,像對其他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靜地打盹。
阿太是個很狠的人,連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樣用力,有次她在廚房很冷靜地喊”哎呀”,在廳里的我大聲問:”阿太怎么了?””沒事,就是把手指頭切斷了。”接下來一家人慌亂,阿太卻自始至終都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病房里正在幫阿太縫合手指頭,母親在病房外的長椅上和我講阿太的故事,阿太曾經還把不會游泳,還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讓他學游泳,舅公差點溺死,鄰居看不過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來。沒過幾天鄰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鄰居都罵她沒良心,她冷冷地說:”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等阿太出院,我問阿太故事的真假。”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
后來,阿太去世了,在一個很平常的早上。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話:”黑狗達不準哭,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嗎?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因為從此以后,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裹,來去多方便。”那一刻我懂得了阿太曾說過的一句話,明白阿太的生活觀:我們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
讀了這本書我得到了它給我?guī)淼牧α浚屛腋有腋酚^的面對生活,讓我深深的記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皮囊》讀書筆記14
最開始覺得這是一本很溫柔的書,畢竟最開始的幾章寫的真的很美好。
獨特的阿太,堅韌的母親,懂事的兒子。
阿太那么大的年紀心態(tài)還特別好,一句: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我立馬就粉上了她。
后來描述作者的朋友們,越看越難受,這些朋友們就是我們這些普通人,最開始的信誓旦旦,滿懷希望。可是后來,因為一句:這個世界不是這樣的。之后變得謹小慎微,不愿多言,甚至不愿出門,心里落差到有的.自殺。
或許這就是兩種不同的心態(tài)造成的,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是隨遇而安,而他的朋友們基本都是把人生計劃的過于周密。
我很害怕這樣的文字,畢竟現實的生活,我們大多數是按計劃來過的,不談計劃,似乎你就是個不求上進的人。飄在外面,我們卻無能隨遇而安。
挺喜歡馬賽爾·普魯斯特的那句話: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于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fā)現自己的內心。
我的內心是:咖啡店老板對他用尺子一量,一米七不到,便很認真地打了個。他拉著我就跑,邊跑邊笑:端莊個毛啊。
卸下所有的偽裝,告訴自己,不要端莊,做好自己已經夠了,何必還要裝作他人喜歡的樣子。
《皮囊》讀書筆記15
最近,看了蔡崇達的《皮囊》,順便上網找了他的資料,發(fā)現他有這樣一句名言:“走向自己的內心,是通往他人內心最快最本質的路徑”。我想,這應該是他在這本書中,勇于解剖自己,將成長經歷中的種種困苦、迷茫、不堪,都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根本原因吧!
這本書以作者身邊人的故事為主要內容,其中的人物大都充滿悲劇色彩,只有作者蔡崇達算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者。
很多讀者評論,前幾篇寫作者親人的文章,非常細致感人。但后幾篇寫朋友的文章看了讓人很不舒服,總感覺作者在朋友的故事中,透露出了一種成功者的沾沾自喜,甚至有一種小人得志的卑瑣和齷齪。
我對此很不認同。我在書中看到的作者只是一個被命運揠苗助長的早熟者。在面對偏癱父親和貧困家庭時,他茫然無措地被逼迫著向現實低頭,小心翼翼地算計著自己的人生,生怕走錯一步就會萬劫不復。
在命運面前,他只能用卑微的執(zhí)著和隱忍與之博弈,結果他“成功”了,但他并沒能為靈魂找到一條自由的出路。因為他說,他并不知道要怎么享受生活?他也不知道什么才是最應該珍惜和最珍貴的東西?
其實,作者的這些拷問,也是我們每個人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
阿太是書中第一個出場的人物,這是一個令人驚詫的老太太,她沒有文化,卻經常口出哲語。她99歲,但蒼老皮囊下包裹的卻是一個豁達、不屈的靈魂。
在作者的記憶里,阿太是個心如堅石的老人。在女兒早逝時,她倔強地沒掉下一滴眼淚。在手指頭被切斷時,她表現得毫不在乎。但在她不慎摔倒,身體不能動彈時,她竟然哭了,因為她認為“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她覺得女兒的死亡,代表著靈魂掙脫了皮囊的束縛,回歸了它輕盈的本質。而當她不能動時,她為自己的生命被肉體拖住而感到悲傷。
這個智慧的老人,令我們這些整日為滿足肉體欲望而奔波勞碌的現代人汗顏。
二、
在作者筆下,母親是一個充滿執(zhí)念的女人,她柔弱的皮囊下,包裹著一個倔強的靈魂。
她在初嫁時,與丈夫一同許下了建新房的愿望。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她心甘情愿地貢獻了自己的嫁妝;當丈夫不幸中風偏癱,家庭財務困難時,她寧愿去撿爛菜葉糊口,也要將省吃儉用攢下的錢拿來建新房;當老房子面臨拆遷時,她仍執(zhí)著地要進行房屋重建。盡管她明白,這種行為徒勞無益,花掉的錢必將打水漂,卻依然不改初衷。
她好像一輩子都在為建房子而活著,因為她不服氣,她想用這種方式來維護殘疾丈夫的尊嚴,來保障這個貧困家庭在小鎮(zhèn)的地位。或許,她也是在用這種不可理喻的偏執(zhí)表達著她的愛情宣言吧!
三、
父親的一生命運多舛,看起來像是個懦弱且無能的男人。
他年輕時因為超生被開除了公職,在消沉了三年之后,去寧波當了海員,而后帶著掙來的錢,做過各種生意。中年時,他突然中風偏癱,將家庭的重擔推給了柔弱的妻子和年幼的兒子。
一開始,他充滿信心地試圖通過康復訓練來戰(zhàn)勝偏癱的身體,希望能重新掌控這具不聽使喚的皮囊。但慢慢地,他發(fā)現自己的肢體在進一步失控。他憤怒、恐懼、掙扎,最終他失敗了,他被皮囊困住了。于是,他放棄了,不再幻想重新扮演好父親的角色。恰恰相反,他迅速地退化成了一個孩童,常常用無理取鬧的方式來嘲笑自己的無能和失敗。
在與失控的皮囊搏斗了8年后,他突然去世,但他的靈魂始終帶著些許不甘。最后,在神明和妻子的幫助下,他的靈魂終于得到了安息。
四、
張美麗是小鎮(zhèn)少年們的性啟蒙老師,但這具美麗的皮囊,卻承載了太多世俗的偏見和詆毀,最終脆弱的靈魂以自殺的方式脫離了皮囊的束縛。然而,她的靈魂并沒有得到世俗的諒解,她最終成了孤魂野鬼。
縱觀張美麗短暫的一生,只因年輕時追逐愛情,未婚失身,后來又離了婚。所以,在小鎮(zhèn)人的眼中,她就成了被妖魔化的狐貍精。盡管她后來經商變成了企業(yè)家,但仍然被親人和鄰里視為污染小鎮(zhèn)風氣的妖孽。
在自殺前,她跪在宗祠門口,對天發(fā)誓,自己沒有作孽,她只是把她覺得美的、對的、喜歡的,都做成生意。但沒有人相信,因為人們只相信他們愿意相信的東西。
這個美麗的女人到底只是個小鎮(zhèn)姑娘,骨子里充滿了對傳統(tǒng)和權威的敬畏和順從。她沒有能力抵御流言蜚語的.侵蝕,最后,只能白白做了舊傳統(tǒng)和舊輿論的犧牲品。
五、
文展是一個降伏了“兔唇”生理缺陷的小鎮(zhèn)少年,是一個從九歲就開始整理自己的中國歷史大綱的“天才”,是一個為鍛煉領導能力,每天組織小伙伴開展各種集體活動的初中生。他從小就見識非凡,有明確的人生方向。他厭惡小鎮(zhèn),渴望融入城市,為此,他深謀遠慮地進行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
初中畢業(yè)后,他如愿考上了重點中專,急迫地將戶口遷出了小鎮(zhèn)。然而,讓他始料未及的是,因為兔唇,他在學校遭到了嘲笑。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打擊,一直試圖用衣錦還鄉(xiāng)的方式重建往日的自信和驕傲。但最終,他失敗了,只能無奈地回歸小鎮(zhèn),過上了普通人的庸常生活。
而與之對應的是,從小被他啟蒙的作者蔡崇達,卻在多年默默的堅持和隱忍中,慢慢過上了他規(guī)劃中應過的生活。當兩人再次相遇時,這個驕傲的男青年在長久沉默之后問道:“你說,憑什么是你?為什么不是我?”
但不管有多少不甘,天才文展終究還是泯然眾人了。不知道是有缺陷的皮囊束縛了他的理想,還是對“天才”的執(zhí)念讓他不合時宜,無法腳踏實地。
六、
這是一個將hope(希望)寫進名字的人,他活得張揚、隨性。當作者務實又緊張地訓練自己與真實世界的相處能力時,厚樸卻走了一條截然相反的道路。
他參加各種社團;打工賺錢組建樂隊,并取名“世界”;頻繁更換女友……他說他想嘗試世界的各種可能。
當圍繞在他身邊的人,逐漸明白了現實的意義,紛紛離開他,各自謀求前途之時,只有他還一直活在對夢想的虛幻想象中,肆意地揮霍自己的青春。
畢業(yè)前半年,不向現實低頭的厚樸被學校勒令休學,開始了四處流浪的生活。直到最后,沒有朋友收留了,才被他父親接了回去。在家人的幫助下,他變成了一個小村莊的教書先生。
但他那用想象喂大的過度膨脹的理想幻象,卻成了他腦中趕不走的怪獸,摧毀著他的肉身和靈魂。在飽受折磨之后,他用自殺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我不知道厚樸是不是因為太純真,所以才會與現實格格不入,最終活成了一個悲劇。但我很贊同作者的觀點:“或許能真實地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熱,而是務實、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隱忍。”
從書中或執(zhí)拗、或虛妄、或務實的人物故事里,我看到了每個人的不易和掙扎。在這本書的后記中,蔡崇達說,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或提醒讀者,“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其實,我們就像故事中的阿太、父母、張美麗、文展、厚樸、阿小等人一樣,都是帶著沉重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只不過有的人,為了滿足肉身的各種理性和非理性的需求和欲望,不得不丟掉靈魂,甚至出賣靈魂,從此變成行尸走肉。而有的人,卻可以掙脫肉身的束縛,讓靈魂穿越時空,從此永垂不朽。
【《皮囊》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皮囊》讀書筆記15篇09-09
《活法》讀書筆記-讀書筆記07-10
《皮囊》讀書心得08-25
讀《皮囊》有感12-21
皮囊讀書心得01-10
《皮囊》讀后感[精選]07-27
《皮囊》讀后感08-26
《皮囊》讀后感08-01
皮囊讀后感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