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瓦爾登湖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篇1
每次讀這本書,我都會有新的發現。這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好書。和梭羅所說的一樣:“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觀看著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我想說的是,讀這本書,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丈量自己的生活。
梭羅在這本書中記載的是他的小日子,似乎是不食人間煙火,但又煙火味十足。他讓自己慢下來,將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再反過來看我們的日子:早出晚歸,忙于謀生,有一點閑暇的時間就泡吧、玩手機、聚會,仿佛日子于我們而言,就是日復一日單調的流水賬。一切的欲望,無論是貪食、好色或是追求財富,都只是同一個東西,一個貪心不足的`胃口。當一個人忙于俗務時,便會忘記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或者根本顧不上精神境界。工業革命,商品革命,將文明進程推上了一個新臺階,然而卻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人與自然應該怎樣親密接觸呢?“精神”應該怎樣加快腳步,去追趕上物質的進步呢?這是一個大命題,也是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命題。
《瓦爾登湖》中的很多語句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每一句話都能引起我的深刻反思。如“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這就是真正的知識。”是啊,只有當自己明白,認識自己,才能達到這種境界。但大多數人往往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卻忽視自己不知道什么,這也算是一種悲哀了吧。“所謂的聽天由命,是一種得到證實的絕望。”在當代生活中,很多人都相信“錦鯉”這一說法。所謂“錦鯉”,就是變相地聽天由命,是自己不做任何努力,光靠想象甚至是幻想來渴望達到自己目的的一種消極的手段。只去仰望星空,卻不腳踏實地,你永遠也不會走出這個絕望!因而,改變命運并不是傻傻地等待,唯有努力,唯有改變,自己的人生才能被自己牢牢地抓住,才能被自己主宰。
其實,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這本書,有人覺得它太靜了,不符合自己的品味;還有一些人,是為了吹噓,為了炫耀才去閱讀。真正能讀懂這本書的人,能全身心投入這本書的人,消耗的不僅是時間與精力,更是要降低自己的欲望,然而有幾個人能去做出這個改變,走到這個地步呢?
如果你有時間,不妨也讀讀《瓦爾登湖》這本靜悄悄的書,走進大自然鳥獸草木之間,從而獲得一種簡單、獨立、大度和充滿信任的生活,不斷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篇2
從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梭羅獨自生活在瓦爾登湖邊,差不多正好兩年零兩個月。瓦爾登湖不僅為梭羅提供了一個棲身之所,也為他提供了一種獨特的精神氛圍,之后他推出了自己的作品《瓦爾登湖》
哈丁曾說過《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圣書。
現代化的生活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水泥建筑越來越多,水泥路面塵土減少,但地下水卻不斷下沉。天空中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著我們的.視覺。我們不斷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生態問題:森林覆蓋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生物的多樣性不斷減少……整個自然生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與污染,而且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也變得岌岌可危。
如果我們多一些反省,對大自然多一些奉獻、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是就會多一條后路。人類也會重新回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關系之中。所以,保護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篇3
二十歲的時候,我在北方一所大學的校外,租了間屋子,只為每天可以像個正常學生樣,去學校里聽老師講課。那時,我選擇了最渴望的中文系去學習。
租住的屋子,屋前栽植著幾棵大樹,有柿子樹,有柳樹,還有香樟樹。晨起的時候,便能聽見鳥雀在樹梢鳴叫個不停。很多個早晨,我都在清脆的鳥鳴聲中醒來,洗漱完畢后,便穿過一條筆直的水泥路,再拐過一條熱熱鬧鬧的小吃街,解決完早餐,然后到學校。
學校很大,到處栽植著松柏、合歡樹,還有桂樹。正值花期,這些紅花翠綠將校內一排排高聳的白色建筑群裝點的肅穆又雅靜。教學樓、宿舍樓、餐廳,以及那個尖頂的、寬敞的圖書館。我在教學樓里聽老師講唐詩,講《紅與黑》,講文學批評,那些生動而形象的語言像天上的雨水灑向麥田樣有條不紊的澆灌在了我心田。這樣的好時光,宛若自己又回到了無憂無慮的中學時代。而那時,我已經因為各類客觀的原因以及主觀的原因,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和同齡人截然不同的人生旅途——去遠方漂泊。然而在去遠方的路上,我無時無刻不在尋求一種回歸。就抱著這種特別遺憾的心情,我去了漢大,成為了一名旁聽生。可能因為失去過,所以才倍感珍惜,記得那時,我每天坐在教室的第一排,每次上課的時候,我認真的捕捉著老師講的每一個字,思忖著他們說的每一句話,踴躍的說出他們提的每個問題,就是以這樣一種特別飽滿明亮的情緒,聽老師講屈原,講中國古代小說,講外國文學,講紅樓夢,講寫作,從大一的課程,聽到了大四。是真的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稍稍挽回些什么,至少不要再那么遺憾了。
除過上課、一日三餐,以及在學校里散步外,我去的最多的地方,便是那個尖頂的、寬敞的圖書館。那個圖書館和許多大學的圖書館一樣——大,里面滿架的書,堆了滿屋。便是在這里,我借到了聶震寧先生主編的文學叢書——《創意閱讀》。《創意閱讀》凝結了眾多作家的讀書體會,從我國的《詩經》、《史記》,到國外的《金薔薇》、《魚王》,而最打動的卻是一篇名為《我與梭羅》的文章,這篇文章作者的名字叫葦岸。直到現在,我都無法忘懷的是,作者在文章的開頭說:“我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是在1986年的冬天。當時詩人海子告訴我,他1986年讀的最好的書是《瓦爾登湖》。在此之前,我對梭羅和《瓦爾登湖》一無所知”。在這句話的指引下,我找到了《瓦爾登湖》,在認真閱讀的過程中,我被作者文辭的美妙,以及所闡述真理的的的確確,感染的無以復加——梭羅是個偉大的作家,而且是二十多年來,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作者闡述的道理,亦或是文章描寫的內容,都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的作家,而《瓦爾登湖》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我最喜歡的書籍之一。
一個帶有村野氣息,然而卻淳樸自然內心懷揣著詩意的男子,在一個充滿朝氣的早晨,拿著炳斧子,來到了一片寂靜的湖泊邊,在湖泊周圍建立了一座木制房屋,他親手砍伐樹木,從鄰居處購買來廢棄的門窗以及木桿,并對這些材料加以改造,讓它們成為房屋的一部分。他還在湖泊不遠處,開采出一塊空地,在空地上面種上土豆,糧食作物,為了避免食物中一些營養成分的不足,他會在湖邊釣魚,會在外出遠游的時候,隨手摘下路邊的果實充饑。他在書中談到,他一年只工作六個星期,便能維持一年的開支,而這樣的生活,他已經靠辛勤的勞作,維持了五年。在和瓦爾登湖為伴的五年時光中,他在湖邊寂靜的生活、種豆,四處漫游、思索,然后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看所聽所感,凝結為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文字,這便是在世界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的書籍——《瓦爾登湖》。他是在用自身的切身實踐,向置身的機器文明時代進行抗議。然而他并不提倡,看到這本書的讀者,效仿他的生活方式而活,也在哪片湖泊邊蓋個房子,在湖邊種地,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梭羅在書中談到,盡可能的每個人的生活越不同越好,他給讀者的建議是,只有每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他的生命才真的有價值、有意義。因為,那樣的活著,才會感覺快樂,感覺自由,感覺到生命在悸動,感覺到一切朝氣蓬勃,而一味的跟風,一味的攀比,一味的模仿,將是對生命真諦最大的抹殺。我想,這是《瓦爾登湖》傳遞給讀者最重要的理念。而關于這樣的的理念,梭羅在書中闡述的非常多,譬如,梭羅在”經濟篇“中寫道:“有些人無窮無盡的憂患焦慮,成為了一種幾乎醫治不好的疾病。我們又生就愛夸耀我們所做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卻有多少工作我們沒有做!要是我們病倒了,怎么辦呢?我們多么謹慎!決心不依照信仰而生活,我們盡可能的避免它,從早到晚警戒著,到夜晚違心的祈禱著,然后把自己交托給未定的運數。我們說,只能這樣子生活呵;可是從圓心可以畫出多少半徑來,就有多少種生活方式。””因為我對某些事物有所偏愛,而又特別的重視我的自由,因為我能吃苦,而又能獲得成功,我并不希望花掉我的時間來購買富麗的地毯,或別的講究的家具,或美味的食物,或希臘式的或哥特式屋頂。如果有人能毫無困難的得到這些,得到之后,更懂得如何利用他們,我還是讓他們去追求“。書中,這樣的段落比比皆是。梭羅寫下這本著作,是為了在人們的腦門上挖上一扇窗,讓人們更加謹慎的思考自身的處境,思考自身的生活狀態,以便做出更科學更正確更有價值的人生選擇,是為了喚醒人們心中沉睡的信念,讓人們有信仰的活著。沒有一個作家如此的關注生命的意義,生活的意義,這是我欽佩和喜愛梭羅最直接的原因。
而我喜歡梭羅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還是個不折不扣的自然主義者,他熱愛自然,他在教書的時候,會帶領孩子親身感受自然的一切,花草,禽獸,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他的靈魂會踏實下來,安靜下來,愉悅下來,在整本書中,關于大自然的描寫,幾乎隨處可見,”不僅要觀看日出和黎明,如果可能,還要瞻仰大自然本身!多少個冬夏黎明,還在任何鄰居為他們的事物奔波之前,我就外出干我的事了“。勤勞踏實的梭羅在天未大亮的時候便興致勃勃的朝著自己的理想前進了。他砍樹建造木制結構的房屋,在湖邊居住,是典型的熱愛大自然的表現。在”湖“一篇中,梭羅寫道:”在溫和的黃昏中,我常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鱸魚游泳在我周圍,好似我的笛音迷住了他們樣,而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還凌亂的散步著破碎的森林“。形象而生動的語言,將大自然的美景如畫般呈現在讀者面前,這是梭羅文字上的魅力。因為熱愛自然,于是對奢侈不需要的身外之物非常排斥,包括精美的食物,精美的服飾,錦上添花的慈善工作,以及不真實的靈魂和品行。大自然是梭羅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浸透到了梭羅的血液當中,于是我們在閱讀《瓦爾登湖》整本書中,詩意無時無刻不在內心升騰。沒有更多的文學作品,能夠和《瓦爾登湖》相媲美,在閱讀的時候,將讀者的靈魂自然而然的凈化,使人心神澄明
他樸素,熱愛真理,敢于大膽實踐,以及無與倫比的文學天賦,都讓人喜愛不已。而因為《瓦爾登湖》,我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過一生。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篇4
本書記錄了作者隱居瓦爾登湖畔,與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園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異歷程。它被稱為“塑造讀者人生的25部首選經典”。是一本極為優秀的`人生哲理書。通過這本書,我們不僅可以接觸到大量的動物和植物學知識,還能了解到更多的人文、地理和歷史知識。閱讀它,我們能在平凡與簡單中真切感受生活的意義與趣味,也更能感受寂靜之美。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篇5
從一八四五年七月四日到一八四七年九月六日,梭羅獨自生活在瓦爾登湖邊,差不多正好兩年零兩個月。瓦爾登湖不僅為梭羅提供了一個棲身之所,也為他提供了一種獨特的精神氛圍。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塊真正屬于自己的地方,這塊地方可能并不是我們現在正匍匐的地方,但并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會出發去尋找它。它不僅是我們身體的棲所,也是我們心靈的故鄉,精神的家園;它給我們活力,給我們靈感,給我們安寧。
世人不斷致力于占有更多的東西,往往用一些接近貪婪的手段,而梭羅用文字占有這片湖泊的所有風景。就像一個詩人,在欣賞了一片田園風景中的最珍貴部分之后就揚長而去,那莊園主還以為他拿走的僅只是幾枚野蘋果,詩人卻把他的田園押上了韻腳,拿走的是最精華的部分——文化。這種購買付出的不是金錢,而是比金錢更寶貴的東西,它付出的是一顆摯愛的心,還有體力,它得到的自然也更珍貴。
回到自然中去,做一個自然中的人,一個自然的人,去感悟自然的妙處,領略自然的真諦,這是梭羅一生的追求。生活越簡單,宇宙的規律也就越簡單。他依靠的是自己,自己耕作,自己收獲,感受四季的變化,為春天的到來而歡欣。他傾聽,他真正體驗著自己,把美學貫徹到他的`生活、他的寫作中。梭羅帶給我的體驗,并不止于這本散文集,并不止于墨香之下的文字,更多的是一種內心的觸動,和心靈的感動。梭羅,他仿佛與我生活在平行世界,我無法踏上他走過的路,但感謝他讓我知道了一種與自然相融合的人生體驗,他讓我領會到一種拒絕平庸的生活態度是多么珍貴和純粹。同時他也讓我相信,如果我與眾生的步伐不一致,那也許是因為我聽到了生命的另一種鼓點,遵循的是生活的另一種節拍。他讓我不再害怕與別人不一樣,他讓我更加堅信生活本純粹,他讓我看見自然、觸摸自然、聆聽自然,他讓我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動,他是梭羅,他是靜靜站立在瓦爾登湖畔的梭羅,他是被大自然愛著的梭羅。
瓦爾登湖,我沒有去過,不知道那是怎樣一個湖,不知道它今天是否變成了某一個人的產業,可是我知道,世界上只有一個瓦爾登湖,那是梭羅的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篇6
讀這本書是需要一種寂寞的境界的,需要一種淡薄的心態的,需要一顆純自然的心的。
翻開這本書就是一次與梭羅的促膝長談,一次返璞歸真的體驗,一次沉淀下來細心思考、洗清浮華的機會。
靜是梭羅的一種境界,也是他的一種感悟,而靜水流深是梭羅感悟的結果,這就使得文章變成通透,寂靜的瓦爾登湖的水面,映照出現代生活的無數個側面這也是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
他在一座小城——__中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不斷感受,并踐行著一個與現代對立的生活方式——原始在幾乎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梭羅白手起家,在杳無人煙林中建起了一座屬于他的房子,很難想象梭羅是如何在這簡樸的木屋中憑借一張小床,一張書桌,幾沓稿紙生存下來的,但是他做到了,他實踐著他的超驗主義,憑借自己對生活的執著、熱愛生存下來。這時正值工業發展時期,是物質生活豐富的時期,但梭羅并沒有被這種物質生活所迷惑,很好地控制著自己的欲望獨自一人生活他認為:欲望和不滿不僅不會帶來滿足,還會浪費自己的生命。就像那可憐的__人一樣。他還認為道路上的牌子對顧客的誘惑是一種危險,因為他見過最原始的東西所以他早已看穿了那浮躁世事的陷阱,他說“我要么立刻大膽地毫不猶豫地直奔目標,像那些受夾攻的人接受的建議那樣或者是自己專心想著高尚的事物像__那樣“彈著里拉琴高唱對諸神的頌歌,淹沒了塞壬的'歌聲,避開了危險”這也是梭羅在原始中看到的當今社會,這個看似完美的世界其實也早已是一只干裂欲碎的花瓶,這個世界已經不能再經受任何一點打擊,它已經臨近奔潰的邊緣,人們放棄了尊嚴,人格,用苦力來換取那微薄的酬勞,這就是所謂的“智者?”上流社會的人貪婪,欲妄,迷失了自己的心靈,整個社會都在做痛苦的掙扎——努力地逃避這一切就像索羅所述“但我寧愿社會瘋狂地反對我,應為絕望的是他”這種奴隸制的社會只能是失望加疊絕望,當時的社會像一臺以最大功率輸出的機器使人們無法靜靜地思考,所以世界越浮華,人們的心就越渾濁這只能是惡性循環,為什么靜下來拂去鉛華,讓心靈的湖水沉靜下來——讓“天光云影共徘徊”呢?他曾經在故事中告訴我們“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時間是不存在的。”而最后成為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
這種靜寂并不是孤獨而是在沉淀,在洗滌渾濁的靈魂在一點點凈化自己。
靜,似清泉給炎熱以甘冽;似清風給浮躁以清靜;靜,似古樹之根——萬事之根本;似不老之泉——萬事之能原!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來吧,在靜靜地在瓦爾登湖畔尋覓那片刻的靜謐!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篇7
1、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扎實,簡單,把一切不屬于生活的內容剔除得干凈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2、最富有的時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貧窮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個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過自得其樂的生活,抱著振奮樂觀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宮一般。犯不著千辛萬苦求新,無論衣服還是朋友。把舊的翻新,回到它們中去。萬事萬物沒有變,是我們在變。
3、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義,我希望活的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后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4、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這就是真正的知識。
5、我看到那些歲月如何奔馳,挨過了冬季,便迎來了春天。
6、愛情無藥可醫,唯有愛得更深。
7、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人只需要閉上眼睛,轉個向,就會迷路。
8、每一個早晨都是一個愉快的邀請,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樣地簡單,也許我可以說,同樣地純潔無暇。……
9、社會已遠遠背離"社會"一詞的基本意義。盡管我們接觸頻繁,但卻沒有時間從對方身上發現新的價值。我們不得不恪守一套條條框框,既所謂"禮節"與"禮貌",才能使著頻繁的接觸不至于變得不能容忍而訴諸武力。
10、一個人若能自信地向他夢想的方向行進,努力經營他所想望的生活,他是可以獲得通常還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11、一個人越是有許多事情能夠放得下,他越是富有。
12、我們也許不能夠在一個約定的'時日里到達目的港,但我們總可以走在一條真正的航線上。
13、一個人怎樣看待自己,決定了此人的命運,指向了他的歸宿。
14、不論你的生命如何卑賤,你要面對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別用惡言咒罵它。它不像你那樣壞。你最富的時候,倒是最窮。愛找缺點的人就是到天堂里也找得到缺點。盡管貧困,你要愛你的生活。
15、我們天性中最優美的品格,好比果實上的粉霜一樣,是只能輕手輕腳,才得保全的。然而,人與人之間就是沒有能如此溫柔地相處。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篇8
第一次看到“端的是”“斷斷乎”覺得蠻有趣,看的次數太多都乏味了。但是總體講來,我還是挺喜歡這一版本的翻譯,從目錄就能體現出美感。
《瓦爾登湖》就是那種沒看過卻一定聽過的書,放在書架好久了,上環境法課再次被老師推薦,才翻開這本書。
起初,我以為梭羅寫的是瓦爾登湖的美景,看第一章節時,我才知道到我錯了。再看一些我又以為這本書是絮絮叨叨略顯乏味,起初有些看不進去的`。在斷斷續續看書的過程中,我意識到我讀書狀態的不在線。一開始我對此書的定位是名著,是通篇的景色描寫(是我孤陋寡聞了),基于這種錯誤的認識,讀書讀的很浮躁,像是敷衍了事。
我這個表達困難的人來寫一篇書評就真的表明我喜愛這本書的程度。描寫瓦爾登湖美景的文字表達很出彩,讓人心馳神往。居住兩年以后,作者離開了他親手打造的簡易小木屋,離開了瓦爾登湖和紅松鼠,大胖鴨。用作者的話來講,他是對這種生活方式的一種探索而并非久居,他又即將踏上新的旅程。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放下繁文縟節,舍棄奢侈與多余,梭羅對瓦爾登湖與精神世界都進行了一次探索。書中不乏寓意,諷刺,但是不必非得每句話都琢磨出一點兒道理來好印證這本書飽含真知灼見,作者也非硬要塞給誰一點大道理,不必要和自己擰巴了,逼迫自己來看這個書。找一個安靜點兒的地方,安靜下來去領略一下瓦爾登湖的生機勃勃,去隨著作者反思一下人類為何踐踏了童話卻又追尋著童話,我看這本書也就輕松愉快。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篇9
幾周以來沒有動筆,讓我突然明白一個道理。成功為什么只是絕對的少數,原因只有一個:對夢想的絕對追求。反之被生活的茍且打敗得狼狽不堪。
我自認為是毅力比較強的一個,但在小寶的啼哭聲中,在堆積如山的工作面前,我所摯愛的興趣也只能退讓一邊。沒有完整的時間讓我靜下心來,更找不到靈感。看書就成了在零碎的時間里最好的填補。
花了3個多月的時間,看完了梭羅的《瓦爾登湖》。書上的序言提到:你也許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后你再打開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認為它太濃縮,難讀,艱深,甚至會覺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
盡管我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依舊沒有讀懂這本需要安靜的書。就摘抄一些經典名句,不為影響你,只是證明我來過。
1、人類在過著靜靜的絕望的生活。你從絕望的城市走到絕望的村莊,以水貂和麝鼠的勇敢來安慰自己。……可是不做絕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種表征。
2、我要深入地生活,把生活的精髓都吸到,要生活得穩穩當當,生活得斯巴達式的',以便根除一切非生活的東西,劃出一塊刈割的面積來,細細刈割或修剪,把生活壓縮到一個角隅里去,把它縮小到最低的條件中生活真的是需我用心去過,體會。
3、不管你的生活多么的卑微,你還得面對它,繼續生活,而不要逃避,更不要詛咒他。生活未必像你想的那么壞。當你最富時,其實最窮。吹毛求疵之人即使到了天堂也會挑三揀四。哪怕在貧窮,你都要熱愛生活。即使在貧民窟或是富人區,陽光在窗戶上的反射都同樣閃亮,積雪同樣在早春融化。我覺得內心寧靜的人,無論生活在哪里都像在皇宮一樣,心境開朗,生活知足。在我看來,城市里的窮人通常都過著最獨立的生活,也許是因為他們偉大到能毫無愧色地接受施舍。很多人是不屑于接受城市里的支援的,可是實際上他們往往采用不誠實的方式來維持生活,他們不但不超脫的,而是不光彩的,像圣賢一樣把貧窮看成花園里的花草來培養吧!不要自找麻煩地尋求新花樣,無論是新的朋友或衣服。溫故而知新,回到舊事物里去。
用書上的最后一句話作為結束,這本書我還是要讀一遍的。立此存照!
唯有我們覺醒之際,天才會破曉。破曉的,不止是黎明。太陽只不過是一顆晨星。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篇10
這個暑假,在我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時,對它并不是很感興趣,那些晦澀難懂的言語,讓我只粗粗瀏覽了幾頁。然而當我第二次靜心地閱讀后,這本書讓我有了一種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感覺。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梭羅描寫他在瓦爾登湖畔的獨居生活,記述了梭羅兩年多里的見聞和思索。
梭羅崇尚質樸的生活,崇尚自然,熱愛自然,與動植物們談天說地,似乎動植物才是他的摯友;冬天,站在冰凍的湖面上四處觀望,看著麝鼠在湖面上搭的窩穴,這樣的風景也別有一番風味;每天清晨,森鸮在遠處的樹林里與梭羅打著親切的招呼:“你好。”梭羅從不斥責來偷吃玉米穗的紅松鼠,從不介意它每次臨走前搶走一個大玉米穗,也不抱怨它每天清晨來家里上躥下跳、大鬧一番而把自己吵醒,也從不驅趕來啃食土豆皮的野兔。梭羅就是這樣一個與自然和平相處的人,在他的世界里,自然界里的一切事物都是他最親密的朋友。
梭羅寫的這本書的主旨是:回歸自然,追求精神生活、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現在大多數人不辭勞苦換來的物質生活。在瓦爾登湖畔獨處的那段時光里,梭羅在小木屋旁開墾荒地,春種秋收。自己種的糧食能供自己吃飽就行,衣服穿暖就行,不追求奢侈和舒適。正如書中所提到的那樣:“大部分的奢侈品以及很多所謂的舒適品,它們非但不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反而對人類的'進步起到了極大的阻礙作用。所以那些最明智的人從不追求奢侈和舒適,他們生活得比窮人還要簡單清貧。”比如我們生活中穿的衣服,梭羅是這樣說的:“衣服,首先要起到維持我們身體熱量的作用,其次,在我們這個文明社會里,它是用來蓋裸遮羞的。所以,你們不需要無休止地往衣櫥里添置新衣,很多重要的事情依然可以順利完成。”反觀我們的現實生活,很多人只是盲目地為自己披上華麗的新衣,以此贏得他人的尊重。還有些人,在寒冷的冬日仍不穿保暖的大衣,為了讓自己不顯得臃腫難看,穿著單薄的衣衫在外出行。可見這些人已忘記了衣服最本質的作用。
大多數人追求物質生活,不乏被家庭責任,工作壓力,物質需求等枷鎖所禁錮,限制甚至扼殺了人們的精神追求,使人們只能看見自己眼前的那些蠅頭小利,卻忘記、忽略了自身利益之外的事情,而人們為追求物欲,就整日整夜地、不辭勞苦地工作,所以他們就根本沒有了休息和享受生活的時間,也沒有閑暇時光陪伴親友,聯絡感情。這樣的生活毫無意義,如梭羅所說:“這不是真正的生活。”
親近自然,回歸自然,追求精神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國王,與這個王國相比,沙皇帝國也不過是一個卑微小國,猶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團。”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篇11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扎實,簡單,把一切不屬于生活的內容剔除得干凈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以上這段文字就是出自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一書,它記述了梭羅在他兩年的湖邊隱居生活,以春、夏、秋、冬四季為主線,描繪了大自然的新奇與完美,延伸了無限的感慨與思考。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只有兩個字——"安靜",沉浸在梭羅所描繪的瓦爾登湖景色時你會享受到一種心靈的寧靜,從而引發對人生的思考,而這正是在這個信息高速發達,生活節奏飛快、充滿著嘈雜和喧囂的都市生活中我們所需要的。我們總是過于匆忙,似乎總是要著急趕到哪里去,卻忘記了停下來看看身邊的風景。多少人甚至在游玩或者休假的時候,也只是匆匆忙忙趕完自己計劃的景點和目的.地,短暫的停留拍照然后分享到網上,我們很少安靜的觀察那片云,那片樹葉,那一份別人不曾看到的風景。
梭羅是一個自由的人,他擁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擺脫世俗的羈絆。最重要的是,他樂于探索未知的世界——這個世界還包括他的內心。鼓勵人們純潔與簡單,勇于按照人們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爾登湖的寂靜給了我們思考的空間,擺脫了無聊的應酬和社交活動。梭羅在湖邊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實并未斷絕與外界的聯系。準確地說,梭羅所厭惡的是毫無真誠與熱情的社交活動,而且它們常常與豪奢聯系在一起。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我們要把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我們關注的工作中去。為生活做減法,為思想做加法,不是消極地去生活,或是有消極的思想,而是沉靜下來,去聽聽我們內心的聲音,尋求更多的精神追求,提高工作的效率,工作的質量,摒棄那些碌碌無為的日子。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為了那些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并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么令人羨慕的生活狀態。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篇12
瓦爾登湖,梭羅的湖。——題記
《瓦爾登湖》寫于美國的十九世紀。那時美國繼政治獨立之后,精神、文化從歐洲大陸的母體脫離而真正實現獨立,可那也是個光怪陸離的時代。
大部分人過著沉默絕望的生活——所謂聽天由命即是根深蒂固的絕望。但其他清醒的人都懂得——沒有什么能阻止太陽升起。與此同時,瓦爾登湖也迎來了一位急流勇退的朋友,他就是——梭羅。
他純粹而自由。兩年又兩月的獨處生活,難道不會感到寂寞嗎?梭羅不會,因為他早已和自己成了摯友。用文字描繪自然美的趣味,用心熱愛自然,他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卸載城市的喧囂,安裝原始的快樂——天作棋盤星為子,地作琵琶路為弦。獨處使他有了更多的時間來修煉自己,以真正的精神讀生活的智慧。
“我仿佛有自己的太陽、月亮和星星,以及一個只屬于自己的小小世界。”
他勇敢而豪邁。當人們竭力鑄造著自己金錢的桎梏時,梭羅卻在竭力丟棄物質。他反叛大膽地提出,一個人能夠放下的東西越多,他就越是富有。這不是要讓我們粗茶淡飯、縮衣節食,而是試圖用自己短暫的一生告誡我們——簡化物質的欲望,重視精神的.空乏,減少對同類溫暖的追求,騰出時間和精神來深入生命。
這是他別具一格的“節儉”之道,“我寧可總是保持清醒,而沉醉的方式是無窮的。”
這些如水晶一般通透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許多。終點即起點,四季輪回正是生命的蘇醒沉睡......
我們依然生活在一個浮躁不安的時代。物質高速發展,欲望空前繁雜。多少人成了生活的奴隸,一生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甚至是由絕望筑成的城墻。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無價值的浮躁,還靈魂一份澄澈。盡管無法像梭羅一般選擇隱居,也給自己更多時間回歸自然吧,它是令人寧靜、安心的。
我不得不將梭羅比作一棵樹,我們可以從樹的全部意義上來理解這句話——它不斷迸發的枝條,它的蓬勃向上,它努力扎進土壤深處的根須和承受陽光雨露的綠葉,尤其是它的獨立性。他可以仿若一棵樹般獨立自由,生長壯大,最終枝繁葉茂,純粹強大。一心一意去做一件事吧,我們應該成為我們自己,成為自己的梭羅。
合上封面,夜已深沉。我仿佛自那遙遠的湖中引來了一泓清泉,它悄然匯入我的胸膛,我的心中也有了一個小小的“神賜之滴”,它時刻讓我的心靈得到淘滌,讓心靈單純。
正如何懷宏先生在代序中所言,“世界上有多少個窗口,就有多少種生活。”我閱讀得還很淺薄,我還在塑造我的生活。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篇13
在這個人間四月天里,我在瓦爾登湖畔,遇見梭羅。《瓦爾登湖》是本安靜書,安靜的能讓人窒息。在通往湖邊的小路上徜徉之時,我總是不自禁的想到陶淵明,那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東晉隱士——不羈的性情,灑脫的胸懷,一篇洋洋灑灑的《歸去來兮辭》折服了多少古今性情中人。他們的淡泊隱逸,皈依山野,都是那么如出一轍的自然,毫不做作。
他真實。他不要金錢,不要名譽,不要愛,他只要真實,真實到可以大大方方的承認自己孤獨,卻又樂于與孤獨為伴,享受其中;真實到可以從從容容的記下他的每一筆開銷和收成,絲毫不掩飾隱逸生活的拮據。他本身就像那沉靜的瓦爾登湖,溶溶的湖水,無意中卻坦然地映出了所有天機。
他自由。他的靈魂就像一陣風,在廣袤的原野上空翱翔,怎么也抓不住。四時輪回,晝夜交替,在他心里,靜悄悄的成長已然了一種職業。故此他那靜謐的時光深處,棱角分明。我不止一次的隨他那如風的思想沉浸在大自然的包容力里,總想抓住點什么,卻只有一點星辰,一段彩虹。
他淡泊。他不飲酒,不吸煙,深邃性子里永遠都帶著點可愛的叛逆。不參加任何選舉,不接受任何職業培訓,甚至拒絕向政府納稅。他只是每天在享受著清晨全身細胞的深呼吸,他只喜歡去偷吃松鼠貯藏的干糧,他只是習慣讓自己深深的迷失,然后再徹底的剖析自己。他的.生活,是個多幕劇,永無結尾。
他簡單。他一直覺得過分追求細節是在耗費生活,所以他便成了一個獻身于思想和大自然的單身漢,沒有妻子,沒有孩子,沒有工作,沒有薪金,也從來不提及自己需要肩負什么所謂的責任。他不忍讓大自然獨自欣欣向榮,他不愿亦步亦趨地奢侈縱樂。從此,結廬在人境,再不念穹蒼。
從他告訴我善良是永遠不會失敗的投資;
他告訴我愛就是試圖去將夢想中的世界變為現實;
他告訴我如果不想走回去,就不要總回頭看;
他告訴我人猶如一只浮標,任何風浪也無法使他沉沒;
他告訴我生命并沒有價值,除非你自己賦予他價值,沒有哪個地方有幸福,除非你為自己帶來幸福;
他告訴我要自信的在我所夢想的方向上前進,爭取去過我想要的生活,就可以獲得平常意想不到的成功;
他告訴我必須要活在當下,乘著每一個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我的永恒,除了這一生,我不再有別的生命。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篇14
《瓦爾登湖》是美國散文作家梭羅的代表作,而且這部散文集,可以說是聞名世界,為此也讓瓦爾登湖變成了,全世界人們關注的一個景點。對于現在的很多人來說,可能已經不再讀散文,其實不要說散文,即使是那些偉大名著,那也是不愿意再去讀了,畢竟讀這些也賺不了錢。現在又是一個以金錢至上的時代,讀書已經沒有了意義,不過對于少部分人來說,也還是愿意花一些時間,去讀一些書,為得就是能夠提升自己,使得自己變得更加優秀。不管讀書的目地何在,但是對于喜歡讀書的人來說,那么讀書就是一種幸福,一種享受。
讀《瓦爾登湖》就能夠體會到這種讀書的幸福和享受,這部散文集,可以說是寫得非常的有詩意,如果你能夠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去讀,那么肯定會有所收獲。
梭羅為了逃離城市的喧囂,一個人去到了瓦爾登湖,在那里自己動手蓋房子,自己動手種糧食和菜,他的這部散文也正是記錄了他這些瑣碎的事情,再加上他對于自然,對于人類的思考,使得這部《瓦爾登湖》,成為一部偉大的散文作品。
相信只要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那都會有一個感覺,這部散文作品,非常的安靜,他是一部能夠讓人內心安靜下來書。無論你是在什么樣的環境里,只要能夠認真去讀,能夠融入到作者所寫的那種環境里,那么周遭的一切,也都會在你的視線里消失,你會變得非常的輕盈,會覺得自己是置身于某個人間仙境,在那里看到梭羅像一個苦行僧一樣,一個人生活在那與世隔界的地方,過著心若旁鶩人生活,其實對于現在的人來說,舍得離開城市,那已經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事了。如果要他們也像梭羅一樣,一個人去到一個與世隔界的地方生活,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舒適安寧的生活,才是他們的最終的目標,你的奮斗,也都是為了這一切,也都是為了能夠賺上許多的錢,可以過上比別人更好的日子。當然對于一個人來說,這無可厚非,但是這個社會,現在已經不僅僅是錢了,而是人們已經都沒有喪失了最底的道德底線,為了錢,可以去做任何的事情。
無論是誰都好,即使是再多的錢,那又如何呢?
到了最后,還不是塵歸塵,土歸土,一切都將是會結束。
《瓦爾登湖》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它對于人類來說,有著一種啟迪的作用,它告訴我們人類,要珍愛這世間的一切,要尊重任何的生命,當然也包括我們身邊的一片樹葉或是一棵草。
其實對于很多人來說,《瓦爾登湖》那就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一個完全烏托邦式的夢,尤其是對于當下的人來說,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的做到心如止水。
說到底,只要我們多一分愛,少一分殘酷,那么這個世界,也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01-15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01-08
關于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2-30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及感悟12-15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5篇)12-22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15篇12-16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5篇)12-17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精選15篇)12-30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精選15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