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但是讀書筆記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局外人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局外人讀書筆記1
《局外人》是法國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加繆26歲完成的作品。是法國荒誕哲學的代表作。最開始吸引人的是書在介紹的時候就是“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一定要讀《局外人》”這本書。一開始就引起了讀者的好奇心。但是有從一個荒誕的故事入手,但是當你完整的讀完這本書的時候,卻發現本書完整的意義通過一個荒誕的故事,告訴人們自由,正義和死亡等有關人類存在的基本問題。發出了充滿和諧又有道德分寸的聲音。
《局外人》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從默爾索的母親去世開始,到他在海灘上殺死阿拉伯人為止,是按時間順序敘述的故事。這種敘述毫無抒情的意味,而只是默爾索內心自發意識的流露,因而他敘述的接二連三的事件、對話、姿勢和感覺之間似乎沒有必然的`聯系,給人以一種不連貫的荒謬之感,因為別人的姿勢和語言在他看來都是沒有意義的,是不可理解的。唯一確實的存在便是大海、陽光,而大自然卻壓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殺了人。在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社會的意識代替了默爾索自發的意識。司法機構以其固有的邏輯,利用被告過去偶然發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虛構成一種他自己都認不出來的形象:即把始終認為自己無罪、對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爾索硬說成一個冷酷無情、蓄意殺人的魔鬼。因為審訊幾乎從不調查殺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計把殺人和他母親之死及他和瑪麗的關系聯系在一起。
《局外人》這本書通過塑造莫爾索這個行為驚世駭俗、言談離經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這個世界的荒謬性及人與社會的對立狀況。莫索爾的種種行為看似荒謬,不近人情,實則正是他用來抗擊這個荒謬世界的武器。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那么一刻特殊時刻,感覺自己對待一些事物的時候,感覺自己與這個社會完全脫節,好像一個局外人一樣,但是又在這個劇中。做一些被人認為離經叛道的事情。也許這樣才能體現自己身在局中的意義。但是這也許是平凡的人沒能自身強大的原因。當你強大到可以掌控全局的時候,才能使得自己身在局中吧!
局外人讀書筆記2
《局外人》讀起來非常流暢,好讀!讀的過程里,極其引人發醒。都說《局外人》在寫荒誕,我恰恰不覺得荒誕。為什么?因為當荒誕成為了常態,荒誕也僅僅是叫做荒誕,不荒誕才被稱作荒誕!
我不喜歡埋怨這世界,所以對我來說也就沒必要去形容它。套用一句佛教用語:眾生皆苦!無論我們如何形容這世界,每個個體的體驗并沒有改變。所以,以個體出發,我拒絕談荒誕。
《局外人》的故事架構是:母親的葬禮——女朋友——朋友——殺人——審判,可以說主人公默爾索在他的這段人生里,以一種極其溫吞曖昧的態度在生活。他談不上熱愛誰,也談不上關心誰,更談不上自己需要什么!他說他不知道自己對什么感興趣,但他知道他對什么不感興趣。這極其像我們大家。所以默爾索得到了很多人的理解,我想說,無論我是否理解他,我都拒絕認同他!
我喜歡是硬漢式的生活態度:真正的勇士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我不喜歡溫吞曖昧——怎么樣都行的這種生活態度!懦夫才需要找理由!懦夫才試圖解釋:這不是我的錯!
《局外人》的故事其實也明確的告訴了我們,如果我們以溫吞曖昧的態度面對生活,生活會狠狠的扇我們耳光,甚至會砍了我們的腦袋!
《局外人》后記里說,默爾索不愿意撒謊。但我想說:面對現實的審判,不撒謊是本分;面對良心的審判,清醒的反思才是真正的不撒謊!默爾索坐在審判席上是因為他殺了人,而不是沒有在葬禮上哭泣。但默爾索從未反思殺人這件事,審判者們也沒有重點審判殺人這件事,所以,默爾索自己沒有直面良心的審判,審判者們也擔當不起現實的審判——恐怕這也是本書想表達的荒誕本身——事情永遠不是它該有的樣子。
默爾索說他殺人是因為太陽、因為天熱,任何人恐怕都想回復一個“呵呵”吧。任何人,如果你以為你與世界相隔千萬,那是自欺欺人的。如果談自然法則,默爾索會被人尋仇,如果談社會法則,默爾索會被審判。所以,默爾索以一個格格不入的態度假裝在觀摩我們,實際是在欺騙自己、麻痹自己——要知道,這世界看似與誰無關,實則與誰都有關。我們看到默爾索殺了人,作為讀者以上帝視角去看,還能看到他從始至終把自己放在一個無辜者的態度上——他承認殺人,但他有竟然描述了那么多外因!我不能認同!
默爾索把自己放在世界之外,假裝以旁觀者的角度去生活,但他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嗎?他覺得他的人生和生活都是荒誕的,請問,他有沒有想過荒誕的原因?他的鄰居、朋友、女朋友、母親、母親的男朋友、養老院的護士、神父等等,他在觀察他們,也在評價他們,甚至他試圖理解他們,他理解了嗎?張愛玲說過: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眾生皆苦啊,當懂得了人人都在苦楚中,一個覺醒了“懂得”意識的人還會那么冷漠嗎?很多時候,當過錯有了理由,我們便不好苛責了。但如果一個人以局外人自居,那么再抱有什么理由,那么那是一種虛偽或者說是在無病呻吟。
默爾索參加了母親的葬禮、默爾索從不對女朋友說我愛你卻答應與她結婚、默爾索與人吃了頓飯聽了他的故事就成了他的朋友、默爾索隨隨便便就為打情人的朋友作證、默爾索糊里糊涂的就跟著朋友打架、默爾索不假思索的就沖人開槍又開了四槍。我不知道這樣的人怎么能被稱作局外人,或者說旁觀者,他靠著無意識狀態如行尸走肉般生活,卻說自己是旁觀者?我一向認為,真正的旁觀者,是像老子那樣,能說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人,真正理解了這世間,以一顆悲憫之心看待一切的人。
默爾索,我想大約是作者寫出來,讓他照鑒我們的鏡子,讓我們看看,我們與他何其接近,讓我們想想,是該像他一樣渾渾噩噩,還是該睜開眼睛好好的再審視審視這個世界和自我。
《金剛經》里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我有時候會把它理解為“岸在你邊”,都滅度了,但沒有滅度,為什么呢?我想因為真正滅度自己的只能是自己,不是佛不是菩薩,不是任何人,他們可以是接引者,可以是一個像老師一樣的角色,但真正對自我起到作用的,還是自我。所以,讀《局外人》的時候,我會去想,這樣一個糊涂人,為什么要叫做局外人?他真的是局外人嗎?
再套用《金剛經》一句話:若干種心,皆為非心。默爾索,他把自己設定為局外人,何嘗不是非心,何嘗不是執著?特別是他的哪一個行為,是他真正起心動念,以自我意識去追求的?從始至終,我沒有找到他以他的意識去做的事情。他以一種被動的,甚至本能的反應在跟著事情走。如果一定要說他的執念,便是他刻意獨立于世界之外的態度,他刻意的.消極、刻意的冷漠、刻意的被動。
《易經》有句話:履霜,堅冰至。字面意思很簡單,下霜了,凍冰也就不遠了。引申含義就是凡事皆有因果。默爾索以一種無意識狀態跟著事件在走,最后殺了人,成了被告。他坐在被告席上,難道他被冤枉了嗎?沒有,但他的態度,似乎是他被冤枉了。我想問,他到底想要怎樣的生活?
可怕的人生,不是我們一味追求,卻追求失敗,而是我們從未追求,卻自認為苦楚不堪、自認為渾身傷痛、自認為失望透頂!
有句話:人人都是一座孤島。人是一種很矛盾的生物,人與人,既依存又疏離。人與世界,既身在其中,又想置身事外。人與人生,既厭煩透頂,又無從改變。大多數時候,總想一番作為,但到頭來大都是空想不作為。
《局外人》這本書的魅力在于,如果你以主人公的視角去審視這世界的荒誕性,它是成立的,深有可挖的。如果你以主人公的懦弱或者不作為的態度去揣摩人生的進與退,也是深有可挖的。
局外人讀書筆記3
局外人才是真正清醒的正常人!
身體與瞬間的雙重真相——生命的雙重真相。加繆懂得了他散發著生命熱度卻也必將腐爛的身軀,懂得了每一個一去不返卻無比珍貴的轉瞬光陰。
拒絕彼岸與來世,堅持立足于此時此刻此生場地。
確認生命中的荒誕感不可能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一個開始。
死亡、苦難、黑暗與荒誕是一個人在生命中的'必須面對的事物,絕非生活最終的目標,更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們并非盡頭,還需繼續深入,真到在荒誕的世界中建立起新的生活態度,在上帝死去之后重獲人之為人的尊嚴。
孤獨感每個人都有,一直在想如何好好過完這一生,明明很看不慣別人怎樣怎樣,自己卻無動于衷,就在這種惡性循環中陷入虛無主義,喪失了生活的動力,也落入了另外一種荒誕。
來到這個世界必須要好好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努力過好自己平凡日子,縱使最終的離去沒有任何痕跡,但是自己本身真實的感受了世界的種種,有不負時光,好好活過,這種真實很確定很從容。
局外人讀書筆記4
其實第一次看完的時候,有點看不明白整部小說到底想表達什么。主人公墨爾索因為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流一滴眼淚,而成為后來殺人案中最至關重要的依據。法律最終判他有預謀,清醒殺人的殺手。他有心解析卻無力辯解。
他所說的一切都是真話和事實,可是卻不是別人想要聽到的答案和事實。這部小說最大的.特點在于赤裸裸諷刺了人性總喜歡以各自主觀意識去評判周圍的一切。
墨爾索過于真實又不屑于掩飾的個性,既讓人喜歡又討厭。喜歡可能是因為渴望自己也能有這種本性,討厭可能是因為他們都知道他們這輩子也沒辦法做到他那么坦誠和真實吧……
不過墨爾索對于婚姻的看法其實蠻像現在社會的婚姻。很多人因為年齡大了,礙于社會和家人的眼光。選擇了一個自己不討厭的人結婚,然而那個人是不是愛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討厭足矣。
我想哪怕墨爾索沒有這宗讓他致命的命案,也總會有其他的事情讓他最終犧牲。因為他活得太透了,這樣的人生意義絕不是我想要的。人活一場總會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才三十六歲的他卻把一切都看透,有點像其他文章描述的:有的人二十多歲就死了,八十歲才埋葬,在很大程度上說的就是這種人吧。
局外人讀書筆記5
“今天媽媽死了,還是昨天,我不知道。”
開篇即說了這樣令我震驚的話,原以為此話無非如文克爾曼所說的希臘藝術形象:“表現出一個偉大的沉靜的靈魂,盡管這靈魂是處在激烈情感里面,正如海面上盡管是驚濤駭浪,而海底的水還是寂靜一樣。”我想,莫非主人公默爾索------一個阿爾及爾的小職員,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角色,只是為了強忍著內心深處的淚水罷了。
然而,我錯了。
生于市,于世,他是個徹頭徹尾如此平淡的人,淡到不留痕跡,淡到只是這個世界的旁觀者,他的存在,只不過是用自己的雙眼無限放大這個世界而已,然后再縮為一點------人生。
他淡到記不起母親的忌日,淡到母親死后依然過著正常人的生活,淡到不知道是否要求婚于瑪麗,淡到渾渾噩噩殺了人,淡到不為自己辯解而無故被判了死刑,也拒絕向神父懺悔,他似乎無意識,而他一切的行動卻由著意識來支配。
按常理,人類的性情,親人死后,對我們應是個很大的打擊,痛哭流涕,捶地幾拳,整日無精打采,仿佛靈魂被抽走了一般,如文中母親在養老院的朋友“他又激動又難過,大顆大顆的眼淚流在臉頰上,但由于臉上皺紋密布,眼淚竟流不動,時而擴散,時而匯聚,在他那張哀傷變形的臉上鋪陳為一片水光。“
然而默爾索卻不愿開棺見母親,守靈時,并未和母親在養老院所結識的朋友多聊幾句生前。或許,我們會給他貼上“沒有人性”的標簽,然而,“人類的情感并非是主觀的,它同樣隸從于一切意識的定律,它超越自身。”我們往往在離別的`時刻,過多地回憶過往,那些甜蜜,歡樂的時光然而如今卻相隔一方,情緒自然跌落谷底,淚如泉涌。然而主人公默爾索什么也回憶不起來,沒有了過往,當然也沒有傷痛,無所謂眼淚。
再者,“浮事本無常,四世自輪回。”把這種媽媽的死認為是一種解脫與前往天堂,死是通向生的必經之路,畢竟媽媽生前所居住的是養老院,而不是一個真正的家,與養老院的人的交談,也無非是掩蓋住了內心的沉痛,離開后也就永遠沒有了這層傷痛。
默爾索被他的回憶不起,平淡拯救了,他也被其摧毀了。
由于黑人吹奏的聲音妨礙到了雷蒙,雷蒙給了默爾索一把槍,讓他嚇嚇黑人,默爾索無意識的走向對岸,陽光如此的龐大,一圈一圈的籠罩著大地,膨脹著,膨脹著,由一點無限的放大······放大······放大······“嘣”的一聲,他結束了黑人也結束了自己,接踵而來的便是審判。
審判或多或少的都隱射了當時法國的現實,所以我對這部分并不是特別的喜歡,然而“藝術要面對現實”。各大報刊都爭相報道,并不是對此有看法,感興趣,而是夏天屬新聞的淡季,總要搞點噱頭。“一切的喧嘩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他不愿找律師,也沒有為自己辯護,最后根據他對母親無所謂的態度,以及母親死后他過得依然很快樂的生活為由,認為他人格性格并不正常,認為他是一個“沒有人性的殺人犯”,死亡就這樣以所謂的道德和莫名的法律強加在他的頭上,他于是不相信未來,也沒有拒絕死亡。
默爾索在文中很少說話,也很少行動,唯一可窺見的是他的思想:淡,如書名,他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任何東西都吸引不了他的注意力,他看著這世界,卻游離在世界之外,默爾索是個通透的人物,無意識地接受了別人給他的安排,不去爭奪也不去爭議。
“ 現實中,這樣的人還存在嗎?”我問自己。
如今所謂的佛,不過是拿著ipad,玩著微博,大談人生的加v認證者,所宣傳的效果大都無非是轉發,看看,拋之腦后。
小說畢竟是理想人物,雖模仿自然,卻并非是自然的全部,用夏多布里昂的觀點來說,即“脫離現實,進入神秘、夢幻一般的境地。”
所以生于市,必定要“為掙得糊口的面包,歌唱贊美詩篇。”因為生存與追求不僅是義務,也是種責任。我們不妨“中隱隱于市”。
局外人讀書筆記6
《局外人》,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繆的代表作,作者在后記里用一句話概括了它,“在我們的社會里,任何不在他母親葬禮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處以死刑。”
看似荒誕的一句話,背后隱藏是主人公默爾索不肯遵循人類社會的既定規則,繼而被人類社會所摒棄的真相。作者說默爾索是一個真實的人,他拒絕撒謊,“撒謊不僅僅是說謊話,事實上,尤其是當你說的不僅是真相的時候,你就在撒謊”。是的,默爾索是真實的,他與母親的感情淡薄,他母親的死,他沒有感受到哀傷,所以他沒有裝哭泣,但這被標上了冷漠無情的標簽。他對人類的許多追求都感覺索然無味,“我們從來不能改變生活,無論如何,生活都是一樣的,我在這兒的生活也不會令我不高興”。這看上去挺消極的,但他感受得到當下真實的美好,他不信下一世,不信上帝,他信真實存在的當下的每一刻。
一個人真的可以的游離于這個社會嗎?如果一個人可以,那兩個人,三個人,成千上萬的人呢?人類,能在地球走到目前的這個地位,依靠的不就是那些明著的暗著的規則嗎?從種族角度而言,摒棄不遵守規則的人,并沒有什么問題,對于種族而言,你不可以不一樣,因為種族不需要你的不一樣。
但對于個體呢?前世是什么?未來是什么?種族是什么?這些看不著抓不到的虛無,不如當下真實的每一刻。所以,對于個體,你當然可以不一樣,你的感受,只屬于你。
如果個體和種族互不干擾,那么也可以相安無事。但如果個人和種族產生沖突,比如默爾索,當他因殺人被押上法庭,當報道開始鋪天蓋地而來,那么他的個人的自由對于整個種族而言不值一提,毫無疑問,是要被犧牲的`一個。
“加繆說過,誕生在一個荒謬的世界上的人唯一真正的職責是活下去,是意識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他說過,如果人類困境的唯一出路在于死亡,那我們就是走在錯誤的道路上。正確的路是通向生命、通向陽光的那一條。”
很多時候,你可以不一樣,但有些時候,你不可以不一樣!
局外人讀書筆記7
加繆是我的男神,是奠定或塑造我的積極心理的最重要的人,從來沒有哪一個作家能夠像他一樣,能夠用一種眾人以為的悲觀主義的形式去講訴對人類的深愛和悲憫,他挖掘到的所有荒謬外衣下的人性的良善的種子,都會在我心中留下生和茁壯的可能,成為我們可以繼續相信真善美的證據。
與我,閱讀是從心且隨心的。
年少時不讀加繆,因無趣,因灰暗陰冷,因晦澀;自以為成熟時開始喜歡加繆,因西西弗斯故事一樣的冷靜自持堅韌;現在可能真開始讀懂加繆,至少開始讀懂《局外人》。
當過多的外在“規則”判決和確定一個人的行為價值的時候,或許有大部分人叫囂著融入規則碾壓別人,或許有小部分人審視屈從規則求全自身,或許只有最“弱者”的那些人毫無辦法,只能隔離逃避,夾縫中茍且偷生,直至無處可逃。加繆能夠看見“局外人”們對世界的單一執著而又無能為力的深愛。
羅曼羅蘭認為的英雄主義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深愛生活。加繆的`英雄主義或者是,看清生活的真相而又深愛生活但卻無能為力,然而,即便再是無能無力,加繆依然選擇深愛。
我一直在想,為什么很多人都認為加繆是悲觀主義者?(甚至有人認為加繆是極端悲觀主義。)能夠在荒誕中自持且堅守的加繆是真正的大智大勇,一個智者勇者怎么可能是悲觀主義者?
重讀《局外人》,是在嘗試用正念技術關照體察回歸自我,且略有體會之后的,讀到了不一樣的加繆和局外人。
局外人讀書筆記8
很長時間我都把自己的淺薄歸因于小時候沒書可讀,后來大學再惡補,好像意義并不大,再后來就徹底放下了讀書這件事。
這兩年生活上的困境把我逼到了好像除了讀書沒有其他更合適的事干的一種境界,各種各樣的雜書拿起來就讀,囫圇吞棗,沒有消化,但終于有了一點讀書的樂趣。
但小說還是例外。讀的時候很投入,讀完許久實在想不起來作者究竟在說什么。《局外人》更不例外。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華麗的辭藻,沉悶,散漫,短短一本書,卻讓我幾次都想放棄。然而,真正讀完,再加上出版社在末尾增加的一篇導讀,讓我意猶未盡。這幾年所經歷的事情突然之間涌上心頭,荒誕、意識、生命、死亡,這些陌生的字眼,在我的生命中終究連成一串音符。
我是幸運的嗎?我是社會的既得利益者,祖祖輩輩靠服從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生命的延續。對于這樣的生活狀態,他們是滿意的,因為身邊總有更多的不幸。于是,我也成為了這個大軍中的一員。服從權威,服從規則,即使陌生人的親人去世也必須得表現出悲傷的樣子,更何況是自己的母親。我確實沒有經歷任何困難過上了大部分羨慕的穩定生活。
我是不幸的嗎?美好的表面總是有太多不為外人所知的故事,我一面享受虛榮,一面為虛榮做掩護,這樣的分裂終究讓我不再滿足。我開始埋怨命運的不公,我是多么積極認真聽話的.孩子啊,怎么會被評判為敢抗拒規則?我的身體開始出現各種癥狀,我的心理力量無法支撐我至少正視生活。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開始讀書,開始找心理醫生,開始去檢查身體,情況似乎有好轉,但我知道根本的原因只是我不再想得到好評,我開始脫離所謂的主流社會與傳統規則,我接受自己就是這樣渣,然后我開始享受孤獨。
到現在,我突然才明白,那些所有我覺得不幸的發生才是生命真正對我的饋贈。
默爾索的冷漠至少是他已經覺察生命的荒謬之后的表現,但我們更多的人,從來就沒有想過生命的意義。出生被老人看,然后上學,不停地上學,然后工作,努力掙錢,然后再找個結婚對象完成任務,然后繼續重復。
諸神懲罰西西弗斯往山頂推巨石,到達山頂的那一刻,巨石就會滾落下來,西西弗斯繼續往山上推,一遍又一遍重復。
這樣的命運何其相似。
唯一不同的是我們大多數人并不知道我們在做這種荒謬的重復。
默爾索看似冷漠,其實他更看重的是真實。他想和瑪麗待在一起,享受當下的美好。在看到馬松和他的妻子在海邊木屋說說笑笑之時他第一次感受到他真正想結婚了,他需要的是真實的、具體的、人性的。
在《西西弗神話》中,加繆對這種生命的荒謬給出了清晰的解讀:造成西西弗痛苦的清醒意識同時也造就了他的勝利。不存在不通過蔑視而自我超越的命運。如果西西弗下山推石在某些天里是痛苦滴進行著的,那么這個工作也可以在歡樂中進行。
那么,我想第一步需要先有欲望了解這個真實的世界是什么樣的,不是如何成功,而是真相。
如果有了發現,就會有疏離感。然后就會有更強的好奇心去發現更大的真相。
也許,結果就是荒謬,也許是其他,我不知道。至少我們是清醒的,清醒就意味著你可以選擇,選擇冷漠,像默爾索,一步一步試著與這個世界連接。選擇真實,享受生命的每一個當下。
這樣的生命是勇敢的,因為我們在試著脫離一個巨大的磁鐵。這塊磁鐵經過多年的積累已經吸附了世界上大多數的金屬,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其實我們并不是一塊金屬,我們是可以離開的。
這樣的生命是孤獨的。在采訪唐諾的視頻中,我第一次了解到真正偉大的作品并不可能是暢銷書。一部作品要獲得幾百萬個人同時喜歡,它注定要符合這么多人的價值觀與欣賞水準,這對于偉大的作家來說,這是有悖于這個職業的使命的。
加繆在諾貝爾獎頒獎晚宴上說:
藝術是一種手段,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呈現了人類共同的苦難與歡樂,從而感動了大多數人。所以它迫使藝術家不再自我孤立,使其屈從于一種最為質樸、最為普世的真理。
只有承認自己與眾生的共性,他的藝術和他的獨特才能從中得到滋養。
他不該為制造歷史服務,他應該為承受歷史的人服務。
對于知曉的事,絕無謊言;對于任何壓迫,反抗到底。
偉大的作家之所以流芳百世,并不是他一直傳遞所謂的正能量,他一直在述說著永恒的真相和真理。如果沒有與之相關的好奇與思考,注定只能與這樣偉大的作品擦肩而過。
這是我的意識的時刻。
逐漸醒來,清醒地生活,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局外人讀書筆記9
讀到主人公很多無所謂的生活態度的時候,就像在說自己
不喜歡這本書里面很多的書評,引不起共鳴,反而和主人公有很多的思想交流
從殺人犯罪方面來說,他的確是有罪的,本來他開槍再補槍的行為就是一種犯罪。當時考慮了這大概也是主人公心理狀態的一種表現,他也許是壓抑著的,帶有輕微暴力傾向,雖看似溫和無爭,實則狂躁,只是一直控制著自己,走向另一個極端的`性格,那就是冷淡理智甚至漠然地對待生活,以及身邊的人
但是也想過,他很多的處事方式,我也經歷過,也是那樣給別人冷漠無情的感覺,我一直以為是自己太理智了,所以對很多事情不帶個人情感,甚至會深層次地去分析一個事情的各個方面。在這方面,我覺得,主人公只是和感性的旁人不一樣而已,并沒有過錯,要說過錯,大概就是,他理智到不想花費太多精力去迎合別人,只是淡然地存在于這個社會。不悲不喜,生活也就簡單了。
還很喜歡本書的一些情景描寫,已經氣氛烘托,更襯托主人公跳脫事件的心態
哈哈哈哈哈,看這種書讓自己更加理性
局外人讀書筆記10
法國作家加繆的《局外人》,很短,很快看完,老實說,我不覺得自己讀的多么懂,讀完第一感受是意猶未盡,總覺得跟沒講完一樣,覺得該有后續。
其次,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人企圖用自己的思想去操控別人,把自己以為的東西當作真相,事實上,真正的真相是什么?恐怕只有當事人知道。人的心理是一個相當復雜的東西,尤其在我近半年對心理學的研讀之后感觸更深,一個人一時一刻的想法可能涉及很多很多方面的東西,生理上的,環境情境上的,過去經歷,當時的情緒狀態,剛剛讀過的書等各方面因素都可能對你接下來一刻的某種行為或言語產生影響,但別人對你行為的猜測卻絕不可能完全考慮到所有影響因素。
總是有人試圖用他們的思維方式,他們的生活經歷,宗教信仰,行為模式,應對方式等等來分析評判某個人的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和外在情緒。但是,你怎么知道一個笑著的人內心實際是否在哭泣呢?你怎么確定一個看似對人漠不關心的人不是在內心默默祈禱祝福呢?……這類例子太多了,每天都發生在我們周圍,但從沒有人在意過,也沒有人在去想別人、評判別人之前想到過這個問題。我們有時候就像個局外人一樣被別人排除在外,哪怕他們的討論對象就是你。他們會說你就是這樣那樣的人,你肯定是這樣那樣想的,諸如此類的話。他們分析你,評判你,自以為了解你,可以替你做決定,可以為你做辯護(就像小說中的律師),同時把他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思想強加于你(就像牧師和審判官不愿意相信主人公不信仰上帝一樣,非要讓主人公承認自己其實信仰上帝)。
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一個人世界里的'主人公,卻是社會群體中的局外人,群體拒絕我們有自己的思考和靈魂,在群體中,我們沒有自我,我們是自己的局外人,只能看著群體中的自己被信仰,被思考,被了解,被分析。
我認為,每個人內心都有一方世界,沒有人能真正完全了解你,正如我覺得釋夢這個工作只有夢者本人才能完全的解讀,而且其實每個人自己也很難完全說出來自己內心所思所想的內容,人類的言語有時候并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內心,先不論有很多只能用視覺上的圖像呈現在內心,很多無意識層面的東西甚至連圖像、夢都難以解釋千萬分之一。
局外人讀書筆記11
這是本使我的靈魂震顫的書。默爾索是我的同類,我對他的冷漠、他的委屈、他的每一句心里話感同身受。他有錯,錯的是他出于自保殺了人,他甘愿為此付出代價毫無開罪的想法。他沒想到人們會對他施以人性冤案——因為你和大家不一樣,所以你是禽獸,所以你就是蓄意殺人你罪無可恕。
他從不會欺騙瑪麗說我愛你,也許瑪麗正是因此失望,也因此被打動。
他交朋友的'時候,不會因為大家都說這是壞人就對此人全盤否定,所以他是接收到這個壞人最真摯的友情。
媽媽死了,他不會哭泣。別人說他殘酷無情,卻不知他早已參透向死而生。
淘寶上《局外人》有句宣傳語,說如果你感到你感到格格不入,就看看這本書。但我相信默爾索的格格不入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共鳴,這就是這本書流傳為經典的原因。
這就是我為一個沒有悔恨的殺人犯哭泣的原因。
局外人讀書筆記12
可能是年紀大了,書讀完基本也沒什么感想,隨便寫點胡言亂語。
比起異鄉人更鐘意局外人這個譯名。
從頭到尾有種奇妙的疏離感,如默爾索看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一如讀者看著書中的默爾索,都仿佛置身局外一樣冷眼旁觀著。
空洞的內在和過滿的世界,交錯著的`夏天晝日刺眼的光線和輕飄飄無夢的夜晚兩個意象,一切孤立的、無來由的、偶然的要素,象征性地組成了一條犯罪鏈。
恰到好處的缺乏共情,缺乏普世的價值心這種消極的美德,正應和了氛圍,是內在的虛無主義。
寫到這里突然覺得沒有感想就是對它最好的評價。
第二部里有句話寫的真好啊,讀到的時候忍不住笑起來:
「無論如何,就算我不確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是什么,我對自己不感興趣的事缺非常確定。」
我一直以來所踐行的信條,忽然得到了另一個時空的認同。
寫到結尾默爾索的爆發時(用爆發來形容未免有些冒犯),前面所有寡淡的壓抑全部在此刻升華成明珠,反復讀了四五遍才罷休。
(當然也不排除是因為我腦子宕機不夠用的原因)
最后,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太難看了,為了寫讀書筆記用極大的毅力堅持著。
再說一遍,太難看了。
全是闡述,純粹寫給外國人的,但凡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有點了解的都沒必要去看。
浪費時間。
局外人讀書筆記13
加繆真是個偉大又非凡的人!有時讀書感覺作者消失在書中,而這本書讓一個才華橫溢,敏感善思的作者形象浮現在我的腦海中。局外人某一刻讓我無奈,甚至對其遭遇陷入麻木地觀看,某一刻又讓我心疼,當我突然意識到他作為局外人卻比所有人更接近生活本質的時候。有時我甚至覺得這局外人有點像某一刻的自己。睡醒午覺昏昏沉沉沒和任何人打交道時,因為當他人出現,我必然難做到置身事外。而主角做到了。
他不去欺騙,表達虛假的`好感和懺悔,而是有多少感情抒發多少感情,決不撒謊。這讓他在生活中并未少一點痛苦,因為總會有人在他身邊喋喋不休,希望他扮演一個眾人需要的角色。這對他個人來說,也帶來清醒,確定的同時帶來了虛無,他覺得一切都沒有價值。一個清醒而陷入虛無的人是不可愛的,因為若一切都沒有價值,人性也不再存在。但總有一些時刻,這個“局外人”讓我動容,因為他從虛無中脫身,重新接近了生活。那一刻他的感受比所有人都要細膩溫柔。最后加繆的講話更讓我對于真實、虛無、英雄主義的認識變得完整。加繆真是個了不起的人。保持真實,不要冷漠,追求真理和正義的道路是痛苦曲折的,但路上總有星星和海洋。
局外人讀書筆記14
小說《局外人》小說以默而索母親的死開篇,母親的死并沒有讓他過度的傷心,他甚至連母親的最后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淚,將母親埋葬后,他為回到阿爾及爾離開那鬼地方而興奮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個鐘頭時我所感到的喜悅”。回到阿爾及爾,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電影,他早將母親之死拋之腦后。對于老板的調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么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并不使我不興奮”。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態度是“怎么樣都行”。鄰居萊蒙請他寫信,讓他幫助自己對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沒想,欣然答應,“他問我是不是馬上寫不方便,我說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覺地卷進一場斗毆中,最后在海邊,他開槍打死了一個對手。
接著,他被審判,固然他有罪,但對他的指控卻讓人失笑。對母親的死無動于衷成了檢察官手中的痛處,他振振有詞地說道:“我控告這個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于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對這一切盡不在乎,當他知道上訴無看之后,他依然平靜地等待著死亡,并拒盡向神父做自己最后的懺悔。
整篇作品以時間為線索,可回納如下:母親之死—→被調任與女友求婚—→幫鄰居對付其情人—→開槍殺人—→被判死刑。整個過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個“局外人”,他對這個世界似乎麻痹了,對于一切東西,他都接受,唯獨最后拒盡對上帝的懺悔。
但我以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時時刻刻參與到這個世界當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把母親送進養老院,是由于自己和母親無話可說,而養老院里有很多老人作伴,他“明白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個‘未婚夫’,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來’的游戲”,他以為“母親已經離死亡那么近了,該是感到解脫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所以,對默而索而言,真實情感與外在的表現并無關系,他雖傷心,但母親的死并不會讓他流淚。對于老板的攤派巴黎,他并沒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么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并不使我不興奮”。女友的求婚,他以為“這無關緊要,假如她想,我們可以結婚”。以上兩點說明默而索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已滿足,他不是一個對生活貪婪的索取者。出于對鄰居的幫助,他寫信幫鄰居對付其情人,殺死阿拉伯人是由于他當時產生了幻覺,他看見“刀鋒閃閃發光,仿佛一把冷光四射的長劍刺中了我的頭”。在監獄里,他屢次拒盡接見神父,由于他不信上帝,是由于他“對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對我的生命和那即將到來的死亡有把握”。到離死前,他“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往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顯然與整個社會要求它的成員信守的傳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這個世界不斷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這個世界的“局外人”,被處決時,他發出了最后的喊聲:“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獨,我還希看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看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啼聲。”
局外人讀書筆記15
我一直被焦慮癥所困擾。焦慮的根源說不清楚,只要沒有按照計劃工作,犯了拖延的毛病,就會莫名其妙地焦慮。如何才能安心度過每一個當前的時刻,或者如何才能安心地度過一生,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
直到讀完加繆的《局外人》,這個問題才有所緩解。初讀《局外人》,不知所云,這是很多文學名著的通病,作者好像無意規規矩矩地講一個完整的故事。于是我翻看了很多書評、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如何欣賞《局外人》的創作風格。再次閱讀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到小說的魅力。
《局外人》的故事很簡單,大概分成四部分:參加母親的葬禮、和瑪麗約會、在海灘殺人、審判。
小說的開頭很特別——“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搞不清楚。”
一個正常人怎么會對自己的母親沒感情,對于媽媽的死,表現地如此平淡,像是在談論別人的事情。連母親的死的日子都搞不清楚,這是怎么回事?
這是小說開頭的一個懸念。讀到后面,你就會發現,這是一個“不正常的人”,或者說“異化的現代人”。一個對世界“無所謂”的人,一個沒有追求,沒有理想,時時感覺到世界的荒謬的人。
沒錯!加繆的這部作品,主要探討的是人對世界的荒謬感。
什么是荒謬,簡單來說,就是你照鏡子的時候,有一瞬間鏡子里的那個人不像自己的那種感覺。傳統的小說,都是以講故事的形式將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有邏輯的串聯起來,故事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才能讓讀者明白。
但加繆指出,這個世界本質是荒誕的。這個世界沒有原因,沒有目的,也沒有意義,只是存在著。
想象一個宇航員去了一個陌生的星球,這個星球上有一個大機器,結構非常精細,各部分運轉自如,看了讓人嘆為觀止。可是,當你知道這個星球上沒有生命,這個機械的運轉沒有目的的時候,你是不是會抓狂?沒錯,我們的地球就是這樣一臺大機器。
我們的焦慮來源于目的,如果做事沒有目的,人會無所適從。如果沒有目標,不追求點什么,我們不能很好的享受一個安閑的下午。可是加繆指出,世界是荒誕的,一切的追求都沒有意義,我們為什么還要追求。
小說的主人公默爾索一直是作為一個局外人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母親的葬禮上沒有掉一滴眼淚,養老院的人問他要不要看母親最后一眼,他拒絕了。可以說他是“被迫”參加了母親的葬禮。葬禮是按照別人的安排進行的,天氣很熱,有人暗示這里的天氣不比巴黎,應該盡快下葬。這一切雖說都在問默爾索的意見,但他其實沒有選擇。
接下來的守靈夜搞得大家都很疲憊,默爾索不明白,葬禮為什么要這么折騰,這一切的形式有什么意義,無非是徒增了這個世界的荒誕。
葬禮之后,默爾索在游泳的時候遇見了女朋友瑪麗。瑪麗是默爾索以前的辦公室職員,默爾索之前就想搞上她,但瑪麗不久辭職,離開了公司,這種事沒有來得及發生。偶遇瑪麗,兩個人產生了好感,然后回家上床。
瑪麗問默爾索:你喜歡我嗎?默爾索說:你問的問題沒有意義。
瑪麗再問:想要和我結婚嗎?默爾索說:如果你愿意的`話,我到無所謂。
瑪麗說:你真是個怪人,但我喜歡你這一點。
默爾索就是這樣一個人,對一切都無所謂。這正是小說主人公吸引我的地方。如果一個人能看清世界的荒誕本質,了解意義的虛無性,那他還能對這個世界要求什么呢?我們為什么還要焦慮?
如果我們的欲望和這個現實的世界總是沖突的,那要么是我們錯了,要么是這個世界錯了。對于默爾索這個人物來說,他就從來不會感到焦慮,因為他不知道應該焦慮什么。
不得不說,《局外人》塑造了一個讓我癡迷的角色,在這個角色身上,我沒有看到對現實的無奈,而是一中強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是一個被“異化”的人,而是一個真實的人。默爾索看到了世界的本質,他想活的真實一些,不想被社會同化。
為了融入社會,我們經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但很多時候,我們不敢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如果我們經常因為家庭和婚姻妥協,那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說我們是自由的。
之后,默爾索殺了人,但沒有殺人動機。這在正常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殺人以后,小說進入了審判環節。這部分非常精彩,集中體現了司法程序的荒誕性。在審判自己的過程中,默爾索有時候哭笑不得,面對滔滔不絕的律師,默爾索一句話也插不上嘴。不禁產生疑問:到底是我犯了錯,還是別的人犯了錯。為什么自己一直被談論,而從不被問及自己的感受?
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也是如此,我們經常無端揣度、八卦別人的生活,以自己的評判標準去衡量別人的對錯,卻從不問及他人的真實感受。同樣,我們自己在與生活的不斷妥協中精疲力竭的生活,卻從不問自己的真實感受。
最后,執行死刑前,當默爾索被問及是否需要上帝,是否需要臨終前的救贖時,他拒絕了神捕。這讓神捕很吃驚,因為從來沒有一個人死前不相信上帝的。
默爾索活的真實,活得真實的人是不需要上帝的。如果我們需要一個上帝才能使人生得到慰藉,那我們是否還在意義的泥潭中掙扎,還在判斷人生的價值,還在在焦慮中前行,還在努力構建本就虛無的意義之網。
《局外人》這本書值得每個在焦慮中掙扎的人深思。
【局外人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局外人》的讀書筆記01-03
《局外人》讀書筆記05-28
《局外人》讀書心得08-31
《活法》讀書筆記-讀書筆記07-10
局外人讀后感09-22
《局外人》讀后感01-15
《局外人》讀書心得7篇08-29
(熱)《局外人》讀后感07-07
讀書筆記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