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稀缺》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稀缺》讀書筆記1
《稀缺》,這是我無意間發現的一本書。記得初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當時的狀態是身心疲憊的,只想隨便找本書助眠而已。但看了這本書之后,就像看到了希望,如果你現在深陷貧窮和忙碌的漩渦,建議你看看這本書,可能你會找尋到心中的答案與光芒。
這本書提出了一個極好的問題:為什么我們就這樣陷入貧窮和忙碌之間呢。此書的作者有兩位,分別是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他們試圖了解貧窮和忙碌的本質,試圖在貧窮和忙碌的人的行為中找到他們陷入貧窮和忙碌的原因。
作者認為巨多的事物做不完,是因為缺時間;錢總是不夠花,是因為缺少金錢,這已成為我們的常態。換一種說法,就是說稀缺是普遍存在的,并且直接影響我們的心情和幸福感。那是什么造成了稀缺的普遍存在呢?稀缺一定不好嗎?稀缺會有什么影響?如果想要幸福美滿的人生,我們又該怎樣去面對稀缺呢?
這種稀缺感就如在面臨考試期的我們。高考、期末考等各種考試即將來臨時,如果我們現在拼命的復習復習,時間幾乎被學習填滿,必然會有種缺時間的感覺(如果你真的在復習)。我們的注意力有意無意都會被復習這件事所俘獲。這樣的短時間全神貫注于復習這件事,從短期來看是不錯的,考試考過了,無需重修,但是從長遠看,卻是致命的。這不僅使我們的基礎不牢固,而且,我們似乎只專注于這“通過考試”,而忽略掉了其他更為重要的事,比如說正確的學習,思考方法的培養,身體健康等。細想一下,拼命節食減肥不也是稀缺的一個例子嗎?
腦袋有意無意被減肥這事給俘獲,只想著怎樣快速地滅了這可惡的肥肉。這就是作者在第一章所說的,稀缺帶來的短期好處和長期壞處。
這里需要引入帶寬這個概念。我認為作者所說的'帶寬是指我們的認知能力和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來說是我們的能量總和。當我們的大腦被我們所缺的東西粘著的時候,讀書筆記帶寬就被占去了一部分,能量就被莫名其妙的浪費了。這樣會造成什么后果呢,注意力下降,變傻,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去解決稀缺問題。稀缺問題將會更加嚴重,腦袋更加不夠用,造成惡性循環。我們大概知道了稀缺的影響了。想要破稀缺困境,唯余閑而已。
想要擺脫“缺”這個困境,只能從“有余”這方面入手。在我們時間還很充裕的時候(就是余閑狀態),大腦還比較清醒的時候,是否可以有正確的計劃和安排。如果無法正確計劃安排,無法堅持,那就索性出門一直左拐),是否有非常好的能量管理習慣?是否可以預料到日后的困境?從而現在開始準備,可以不讓自己掉坑里?那已經在坑里又怎樣出來呢?我推薦冥想這樣的方法,讓大腦清醒,及時清空帶寬。從而更好地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總之吧,在我們還沒有完全陷入貧窮和忙碌的可怕漩渦之中前,趁著這美好的空閑時光,認真想想怎樣去面對日后的暴風雨吧。知易行難啊。好好修煉吧。與你共勉。
《稀缺》讀書筆記2
這本書適合粗讀,實際上,一些帶有很多調查性質的書,都應是如此。
稀缺本身是《影響力》一書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其他五個因素還有:互惠,社會認同,承諾一致,喜好和權威。
我們稀缺的除了時間還有金錢,這都屬于心智資源。當然,對于家境富裕的人來說,后者顯然沒有那么重要,而前者,時間的稀缺,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樣的,盡管每個人的工作略有不同。
每個人的認知能力和執行能力皆不同,所以能同時處理的事情也各不一樣,就像計算機一樣,你一臺計算機處理數據的方式是串聯計算,而多臺計算機可以實現并聯計算,當然處理數據的能力成倍增加,這就是AI的作用;同理,5G也是高帶寬,低時延。“帶寬”一詞好比你的心智資源,它像一條有一定寬度(你的認知和執行力)的高度公路,而你要處理的事情就像是通過的汽車,這條路上通過的車越多,你的滿足感越強,而當這條路的寬度容納不下過往的車隊的時候,車隊的無序就會使得這條路“癱瘓”,這條路的帶寬就會被“擠爆”。
稀缺,一指時間,二指資源(當然時間也是一種資源,除此之外,還有你的心智,注意力等)。稀缺一書,就是告訴我們:我們人生有限,你的資源有限,唯有認清自己所能承載資源的能力(“帶寬”),才能有效的掌握資源,資源配置和運用最大化,才能實現我們的人生目標。這也同時意味著,我們要聚焦目標,明確方向,不必要耗費過多心智,時間,注意力在不必要的人和事情上。
人一輩子能掌握的時間有限,能交的朋友有限,能實現的目標有限。很多人,一輩子回過頭來看,才發現自己浪費了很多大好光陰,交了很多沒有必要的'朋友,沒有全身心來做幾件成功的事情(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這全是因為沒有聚焦;而少部分人,他們專注于自己的階段目標和人生目標,一生可能只做好一件事,兩件事,交幾個真正的朋友,把時間留給真正關心自己和愛自己的人,他們的人生過的很精彩、很輝煌。
后者便是聚焦有效帶寬的稀缺真理。
《稀缺》讀書筆記3
古人云,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窮。嫌與不嫌是會相互轉換的。有奶吃是娘,沒奶吃長大了就變成了白眼狼。這樣的故事想必也聽過不少吧。
那一個人天天面對的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日子時,他已經失去了選擇的權利,如何有口飯吃,就是最大的事情了。丑與窮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斤斤計較的人,表面上看是小氣,摳門。他會為了省5毛錢,走一里路去搶購打折的超市雞蛋。但他也會為了給孩子過生日,去KFC吃漢堡薯條。
斤斤計較的人,更加對價格變化敏感,他也會謹小慎微地選擇真正需要的物品。而不是為了折扣而瘋狂地塞滿購物車。
書中講到,一個富人買菜為了5塊錢,也會討價還價半個多小時。而在買車時多了500塊無所謂。原因是二者在他消費時所占的比重不同。此時評價富人到底是節儉,還是奢侈,都不太合適。只能說不同的消費選擇前,他少了一點理性。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做一些傻事。同樣是優惠5元,原價10元的'物品你會心動,原件1000元的物品你卻無動于衷。為何呢,你覺得1000之5不值得你去多花時間去做,但它也是真真正正地為了省了5塊錢。
這種非理性的消費認知,就是人們沒有計較對地方,該計較絕對值時,只記得計較比重了。生生的一種浪費。
計較往往與講義氣是相左的。講義氣,說的是跟著我有酒喝,有肉吃,大哥派頭十足。但誰都知道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在大哥那里天天混吃混喝久了,早晚會還的,說不定是自己的命的代價。
計較也是一把尺子,對于正在奮斗的人來說,它可以鞭策你做事更守時,更嚴謹。因為吃到的代價、錯誤的懲罰,都是奮斗的人生活不能承受之重。
多一點計較,讓你更珍惜時間,讓你更善用資源,讓你更多一些思考,讓你做出多一點理性的選擇。
《稀缺》讀書筆記4
本書是繼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之后的又一部行為經濟學重磅新作,它旨在揭示稀缺心態的各種復雜成因,并提出以“余閑”牽制稀缺的應對之法。所以,只有對“帶寬”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管理,我們才有可能從稀缺走向富足。
稀缺:源于經濟學“稀缺資源”概念,是指“擁有少于需要的感覺”,比如事情太多時間太少。
稀缺的核心就是沒有余閑,當你的房間堆成山峰遮擋視線時,你就很難再聯想到更美好的事物,你的空間也會影響你的心態,改變的是心態,更重要的是改變心態以前,知道什么事以及它的過程會如何塑造你的心態。你知道余閑可以讓我們輕松避免選擇負擔,生活節奏的調整,可以讓你從稀缺的死循環中跳脫出來。
稀缺是一種心態,當他俘獲我們的注意力時,就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影響我們的決策和行為方式。稀缺對注意力的俘獲不僅會影響我們的所見和所見的速度,而且也會影響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認識。
管窺:在長期性的資源(錢、時間)稀缺中,人們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形成了管窺之見。好處是可能為我們帶來“專注紅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從長遠看,弊大于利,這種“專心致志”反而會讓我們產生“權衡式思維”,不斷增加我們的帶寬負擔。
帶寬: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可以長遠考慮,分層考慮,進行有效的思考閉環則是帶寬足,這樣說太抽象,打個比喻好比一條高速公路,能同時行駛的車輛是有限的,大腦同時關注的事,不超過七件;在出現交通事故后,帶寬就會縮小,大腦也一樣,在稀缺狀態下,大腦的帶寬縮小就會導致人認知能力下降。
專注紅利:稀缺會自動將干擾和誘惑等因素推至一旁,我們會淋漓盡致使用有限資源。
現實:貧窮是一種精神負擔。在思想中轟隆駛過的“火車”,同樣在現實中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我們行為和生活。就好像那些未完待續的工作,如網頁動畫一樣消耗著電腦內存,直至電腦因內存耗盡卡住也不停息。
“稀缺”是一個心理問題不僅僅是資源問題。好在思維模式是可調的,思維模式微調一下,世界就會變番模樣。
稀缺通常會產生4種效應:
1、管窺效應,就好像通過一個管子看東西,只見管子里面,不見管外,目光短淺狹隘。我們更傾向把注意力集中在最緊迫的事上,往往會忽視最重要的事;
2、稀缺會導致借用,就是我習慣性地透支未來的資源;
3、稀缺會導致沒有余閑,就是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空間;
4、稀缺會引發寬帶不足。
避免稀缺:節約寬帶, 留有余閑, 設置提醒。
節約寬帶:減少日常生活中需要做決定的瑣事,不要老想著自己缺東西,把注意力放在真正值得的事情上,集中在長期可以積累的事情上。
留有余閑:再沒有錢也要留一小部分出來投資,定期儲蓄、投資在學習上、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認知水平。
設置提醒:我常常忽視了重要而不緊急的事,設置提醒非常重要,可以把重要的事情拉回到視野中引起重視。
解決稀缺的辦法:
1、將重要的事放到視野中;
2、保持合適的帶寬,避免帶寬負擔;
3、在富裕時不浪費,時刻進行稀缺防御,居安思危;
4、建立余閑,稀缺時提供緩沖。簡言之,平時不浪費,稀缺有余閑,專心致志,做重要的`事。
“余閑”是和“稀缺”相對立的一個詞,也是擺脫稀缺心理的唯一解決之道,只有擁有余閑,我們才能有足夠的空間容忍我們犯錯和周轉,才不至于被生活中“最后一根稻草”壓倒。至于如何擁有余閑,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積累生活的資本,提高自己的抗風險能力,為未來可能發生的意外提前做好準備,比如可以從現在起就開始學會投資和理財,給自己購買保險,通過投資實現財產的增值。
無能可以導致貧窮,貧窮也可以導致無能。窮人的稀缺心態,是導致他們無能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窮人的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更弱。他們的大腦中裝滿了稀缺,就沒那么多心思去想其他事了。窮人不僅缺錢,更缺帶寬。反過來,帶寬負擔會致使他們的智力下降。窮人的無能,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貧窮本身。只要生存于貧困之中,我們所有人都會變得無能。
萬維鋼老師說:
“擁有余閑就擁有主動權,就擁有了創造、冒險和改變的可能性。時間就好像是金錢:你花了它就不是你的了,可是你一直不花它也不是你的 —— 只有在你“可以花也可以不花”的那一刻,它才是你的。”
最后,投資長期價值,金錢上,每個月拿出一定的錢用于理財;或自我成長投資,定期拿出一定的時間、精力去學習參加培訓。隨著自我提升,我們會逐漸擺脫眼前做不完的瑣事。
生活中太多不可控,莫名其妙失業,突如其來的意外,各種“稀缺”接踵而來,而你世界的本來面目是由你的認知決定的,合理規劃和管理“帶寬”,我們才有可能從稀缺走向富足。
艾默生說過:一個人對這個世界最大的貢獻就是讓自己幸福起來。希望我們都能憑借此書給予的啟迪和智慧變得更加幸福。
《稀缺》讀書筆記5
在螞蟻私塾的學習,很快,這已是第18周了。認識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是一種收獲,因為每個人都有獨具特點的迷人之處,激勵自己還可以做的更好。最根本的是,懂得了一個道理,所有有價值的東西或知識,只有通過交換才更有分量,才會好好珍惜,才會對自己起到作用。
從免費到付費,是一個從粗識到精進的過程,也是一個階層進化的裂變過程。既然有一顆追求上進、武裝自己的心,就是為了能從蕓蕓眾生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處,不一定超凡脫俗,但也要獨具一格。
而輕而易舉得到的,往往是廉價的、營養價值不高的,還會無形中耗費你的時間精力。與之對比的是,就是有選擇的針對性強的專業學習,如果說付費能解決問題,還在猶豫的你,只能說你想改變突破的欲望還不夠強烈。
書中講到的心理帳戶,最直白的表達。所謂心理帳戶,就是我們對每一種東西的價格都有一桿秤,我們肯為什么東西掏多少錢,是事先就想好的。
心理帳戶因人而異,首先反映的是一個人的'消費觀念與消費選擇。好多家長省吃儉用為了孩子學習卻不懼高昂的補課的費用;有的人不講究吃穿,但吸煙從來不省。
省與不省之間,折射出每個人的心理帳戶不同。但心理帳戶更大的不同是,你選擇的消費觀念是滿足當下的享受,還是投資于未來的升值。省吃儉用的家長選擇的是孩子的美好未來;而騰云駕霧之人,留戀的眼前的幸福感。
你的心理帳戶,無論是積蓄,還是透支,都是想著改變擁有更好的生活。而你的眼光且,還是不確定而又美好的未來,都會影響到你的心理帳戶的升級換代。何去何從?
下面這段話,就是最好的答案。
一個人的貧窮主要由其思維導致,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只要其思維還擺脫不了“稀缺”的控制,那么哪怕在物質上暫時解決了小范圍的稀缺,終究還會在更大的層面上造成滑坡。
《稀缺》讀書筆記6
《稀缺》是我在讀《反脆弱》讀不下去的時候,拿起來看的書,《反脆弱》不好讀,是因為翻譯不夠流暢,還有很多學術術語,而《稀缺》的問題,就在于淺薄和牽強附會了,這算是我讀書生涯中少有的負面評價,雖然有一大堆大牛寫了讀書推薦,但我還是不得不實話實說。這本書的確暢銷書排行榜上也盤桓了一段時間,大概是因為他的副標題——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和忙碌的。
很顯然,這是一本“一句話”類的書,作者自己覺得自己發現了一個名為“稀缺”的概念,就是說當人們缺少某樣東西,這樣東西就會變為意識里的“稀缺”,人們會把注意力集中在“稀缺”之上,比如窮人就會關心錢,胖子就換關心脂肪,對于樣貌不自信的人就會關心美貌,由于注意力都被“稀缺”占據,所有大腦在思考其他事物的時候,就會出現目光短淺,缺乏長期規劃,注意力不集中,簡單來說就是智商下降,由于智商下降,以及“稀缺”帶來的其他因素,所以窮人就會更窮。所以,導致貧困的是“稀缺”這種意識
“稀缺”會讓人感到焦慮,讓人分心,都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因此就說自己發現了一個新的心理行為,而且這個名詞可以用全新的角度完美解答解釋人為什么無法脫貧,那么這本書的論述就缺乏力量和證據。里面很多例子和試驗都類似于“人們在焦慮的情況下會忘記事情,回答錯問題,所以,稀缺導致的焦慮讓人能力下降,判斷錯誤,惡性循環”我真的很想說,這些難道還要作者去試驗和重復嗎?難道焦慮癥的人就沒有賺錢的能力了嗎?哪個大佬沒點抑郁癥什么的,他們都因此惡性循環了嗎?“稀缺”這個概念用來調節個人心理問題是可以的,但是非要牽強附會到國際問題,就有點裝大瓣兒蒜了。
說道作者提出的”稀缺“如果我們把它當做一個心理作用,并且成為一種潛意識來看,在人生選擇的方向上,其實可以得出更有意思的解讀。
先給大家說一個例子。我認識一個姑娘,小康家庭,從小也沒吃過什么苦,長得漂亮,學歷很高,工作薪水也是中上,唯一有一個問題,就是她一去高級餐廳,酒店之類的地方,就總是特別緊張,話里話外總是覺得有錢人高人一等的樣子,跟有錢人做朋友也會有點不自然。我就很奇怪,不知道她為什么總是這么不自信,而且,她的這種不自信,就會讓周圍的朋友覺得她有些過于在意金錢或者階級,地位,感受很不好。有一次我與她聊天,她講起她母親在她小時候為了激勵她努力讀書,就經常帶她去五星級酒店上廁所,跟她說”你看人家廁所都這么豪華,只有有了錢才能享受這種生活,balabala“。在這種教育下,姑娘雖然是很努力,但從小就被灌輸了——我和有錢人不同,我得努力奮斗才能去那樣的廁所,我是窮的。從心理學上來說,小時候留下的深刻烙印,覺得“稀缺”的東西,長大以后就會一直覺得缺乏,而這種缺乏,除了產生心底里的'不自信,還會讓人很容易被金錢所誘惑,做出不當的選擇。
更可怕的是,這個“稀缺”的潛意識的種子,會讓你無法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小時候因為面貌自卑的人,潛意識里最想要的就是美貌,不自覺的也會把很多人生課題的答案歸結為“因為我還沒有得到美貌,如果得到了,一切都會好了”,就這樣,她/他的潛意識就被稀缺所蒙蔽,無法發現自己真正的人生價值。現代的整容技術,讓很多人得到了一直想要的美貌,很多人說在整容后更自信了,因為這是個看臉的社會,所以人生也因此改變了,其實是,真正讓整容者改變的,是多年以來的潛意識被滿足了,這樣才終于開始重新規劃生活,把精力關注到生活本身,才開始全心全意的去解決一切問題而不是逃避。
這種”稀缺“的潛意識范圍很廣,它會讓孤獨者永遠孤獨,悲哀者永遠悲哀,讓人們癡迷于自己”沒有的“,然后生命就不斷重復。
反過來說,”滿足“也是一種潛意識,經常會有人說”家里的老小到哪里都有人疼“,我們會發現,在家里最小的那個孩子,好像天生散發著惹人疼愛的氣場,從小生活富足的人,長大了也常常有我們所說的“貴氣”,這都是因為在他們潛意識里,這些東西都已經深深被滿足。宇宙仿佛就是有這樣一個規律和能量,你滿足的就越是要給你,你缺乏的,就越讓你永遠缺乏。
我缺乏的,就是我想要的——很多人都陷入這種思維,其實這是再明顯不過的一個陷阱,讓人們去為了自己并不是那么喜愛的事情,狂熱的奮斗了一生。我的朋友有一個忘年交,白天看大門,晚上在家看書,他的藏書堆滿了一整個家,從經史子集,到醫學哲學。他沒錢,沒地位,沒有崇拜他的學生,但是,他想要的就是知識的樂趣,滿足了,就很幸福。人生,不過如此。
《稀缺》讀書筆記7
這本感覺挺普通,沒什么特別之處,整本書我歸納成三句話的話就是:調整稀缺心態、不要有管窺之見,規劃和管理好“帶寬”。老外的書就是這樣,論點的提出會有非常多的論據和例子佐證,所以用掉了大量的篇幅,說句大言不慚的話,我拎出來的筆記已經對觀點進行了歸納匯總,如果你認可書內的這些觀點并理解的話,就沒必要看這本書了,重點還是操作層面的問題,如何實踐、如何更好地指導工作和生活,我準備采用李笑來《把時間當做朋友》書里的一個方式,就是除了記錄每天做的事情之外還要對所做事情消耗的`時間做一個記錄,通過記錄及歸納幫助我們調整稀缺心態。前段時間和同學討論一個贏家路徑依賴的問題,他說贏家最可怕的就是路徑依賴,會導致盲目自信,其實我覺得不光是贏家的路徑依賴可怕,普通人的路徑依賴更可怕,因為我們會陷入忙碌且浪費時間的陷阱而不自知,周而復始地重復而不打破,希望我們每個人都不要陷入自己營造的陷阱。
1、稀缺是一種心態。當它俘獲我們的注意力時,就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影響我們的決策和行為方式。當稀缺俘獲大腦時,人們的注意力會集中在如何以最有成效的方式去利用自身資源上,從而會經歷一個短期獲益,長遠看會付出代價的過程。
2、認知具有高度的相對性。雖然相對性認知是大腦處理信息時的固有特征,但經驗與專業技能還是能讓我們擺脫這一限制。專業技能,也就是對某一領域知識的深度理解,能夠對認知形成改變。
3、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為了獲得某件東西而需要放棄什么,那么就很難想清楚這件東西的成本和價值。余閑以及權衡的缺失意味著我們無法擁有對物品進行價值判定的簡單、直接的方法。(機會成本的概念)
4、當今天的資源,無論是時間還是金錢,能在當下為你帶來比未來更大的利益時,借用就是行得通的做法。而當我們有了管窺之見時,借用就會超越得失均衡的限度。當面臨稀缺狀況時,我們的借用,從長期來看通常是不合理的。管窺心態會限制每一個人的視野。當有了管窺心態時,我們就只能局部地、暫時性地解決問題。
5、數十年的研究顯示,在資源最為充裕的時期,而且特別是在這樣的時期,我們尤其容易犯下拖延的毛病。(從大時代到小個體都要引以為戒)
6、許多系統的正常運轉,都以余閑的存在為前提。真正有效率的勞動者,不會整天馬不停蹄地工作,而是閑庭信步般輕松愉悅地處理事務。因為真正重要的是,將有效的帶寬最大化,而非將工作的小時數最大化。
7、你以為保持靈活度是在幫自己,但卻讓自己產生了拖延和分心。(小聰明難敵大智慧)
8、逃離稀缺陷阱需要的不是偶爾表現出來的警醒,而是持續、永恒的警醒——一種在任何時間里都能抵御所有誘惑的能力。(最喜歡的一句壓軸)
《稀缺》讀書筆記8
持續的加班,沒有晝夜,沒有周末。每到月末大家拿著日漸豐腴的荷包時,人人都笑逐顏開。一月,兩月;一年,兩年;大家開始吐槽加班太多了。忙的都沒有時間去消費,掙太多錢有什么樂趣。
可為什么要加班呢?除了保證公司的業務正常開展意外,一個現實而深刻的問題就是窮。只有工作加班,才能掙到更多的錢,才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工作與生活中充滿了太多的不可調和的矛盾。當你沒有足夠的財力與時間時,詩與遠方也就是某次飯后的談資罷了。
自己就正處于一個尷尬的年歲,上有老下有小。問我啥稀缺,時間不夠用,錢也不夠花,精力也常常透支。這些常常感覺稀缺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就是明晃晃的負擔呀。男人累不累,看看自己身后的隊伍就知曉了。
昨天二寶生病發燒,到今天還在持續發熱。看著還未學語的二寶翻來覆去的難受勁,我心急如焚。摟著哭,抱著也鬧,使勁十八般武藝,小姑娘也愛理不理。
怎么辦?此時大腦里想這想哪,恨不得一下子有個靈丹妙藥出現。這時,誰與我說話,都聽不見。急呀,愛子心切,一切的一切都沒有讓二寶好起來更讓我專注,讓我焦急。
當還在上班的孩子媽打來電話問長問短時,我的心情更加煩躁,感覺那時所有的外來信息就是添亂,就是幫倒忙。恨不得直接把電話掛掉,也聽不進去她說的話。
現實的千頭萬緒,就是洪水猛獸一樣,讓自己的思維亂作一團。正如書中所說,當我們高度集中在某件事上時,對于其他事,你會表現出愚鈍、還會有智商降低的跡象,還失去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力。
在重重壓力或突如其來的負擔面前,我們會一下子變了一個人,變得猶豫不決,變得膽小甚微。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就需要我們平常有意識地去訓練自己,適當地制造一些壓力,給自己不定時的考驗。
知道了現實的骨感,訓練窮則思變的能力,從而去實現更加豐滿的理想。你所經歷的苦與痛,從長遠來看就是財富積累的基礎,堅定走下去。
《稀缺》讀書筆記9
最早聽到有關時間管理的概念還是在李開復的新浪博客上面,那個四象限盡管到現在都不能很好的執行,但是從學校到工作這么多年應該是反反復復的聽到耳朵磨繭。對于任何人來說,處理事情第一優先級絕對是“重要而緊急”,然后是“不重要緊急”,接著是“重要但不緊急”。
《稀缺》里那種每個人都缺乏的點(金錢or時間)應該屬于“重要緊急”的事情,就像你缺時間想停下來歇一歇,越關注越沒時間,各種大事小事推著你走,這是為啥吶?學過吸引力法則的同學們就會疑惑:不是越關注越吸引嘛。但是醫學角度的“牙疼醫牙,腳痛醫腳”你們覺得對嘛,治標不治本對吧。這個問題也一樣,當你缺乏某種東西的時候需要去深入的分析深層次的原因從原始病根出發去根治問題才能得到有效。“重要緊急”的'事情大都是“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量變導致的,留出足夠的空閑時間去處理“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就不會導致著著急忙慌的被各種事兒和人欠著鼻子走,這樣“重要緊急”的事情發生概率就降下來了。這樣“不重要但緊急”的事情就有了足夠的時間去應對,然后剩余的時間留一點兒去做“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作為消遣,是不是“忙”的這個病就治好了呢
總結一下:我現在理解的時間管理策略是什么:重要緊急的事情確實需要優先處理,緊接著不要停,留出大量的時間去梳理和處理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時間盈余),接著是不重要但緊急的事情,最后呢閑來無事不要瞎琢磨,咱來做點兒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說不定哪天就派上用場了呢
《稀缺》是我在讀《反脆弱》讀不下去的時候,拿起來看的書,《反脆弱》不好讀,是因為翻譯不夠流暢,還有很多學術術語,而《稀缺》的問題,就在于淺薄和牽強附會了,這算是我讀書生涯中少有的負面評價,雖然有一大堆大牛寫了讀書推薦,但我還是不得不實話實說。這本書的確暢銷書排行榜上也盤桓了一段時間,大概是因為他的副標題——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和忙碌的。
【《稀缺》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稀缺》讀書筆記11-02
《稀缺》讀后感08-14
稀缺讀后感09-23
《稀缺》的讀后感范文10-15
稀缺讀后感3篇10-29
《稀缺》讀后感2篇08-09
《活法》讀書筆記-讀書筆記07-10
讀書筆記05-15
《熱愛生命》讀書筆記-讀書筆記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