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讀書筆記>道德經讀書筆記
道德經讀書筆記
更新時間:2024-11-03 07:48:27
  • 相關推薦
道德經讀書筆記(通用14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那么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道德經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道德經讀書筆記 篇1

  感悟《道德經》,修身養性

  從初中到現在已經學習過很多老子的文章,但系統完整地閱讀老子的《道德經》,還是在這次暑假。閱讀完后,被其中所蘊含的深厚修筑的哲理所折服,不由得感慨: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文明留傳給后人豐富的遺產,但論及能總括中華民族的基本傳統、思想與精神“一言以蔽之”者,勿庸置疑,當數老子的《道德經》。

  《道德經》極其精煉,只有八十一章,總字數加起來不過五千。但老子用這極其精煉的五千言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構造出了一個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方法論的宏大框架。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可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尚不能一一參透。在這里只能憑自己理解寫下感受最深的幾點。

  體會《道德經》,主要也就是體味老子的“道”,體味老子。

  道,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的名詞,在《道德經》一書中頻頻出現。老子對“道”有種種構想,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構想之中,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他對“道”的那種近乎虔誠的膜拜和敬畏。因為虔誠的推崇,他賦予了它博大精深的涵義,也使得這個概念成為了他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

  總的來說,他的“道”主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的內容:修身養性、立身處世、安邦治國。 先說安邦治國。《道德經》中有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是說圣人沒有固定的想法,以滿足老百姓的想法作為自己的心愿。在治國的過程中,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要求治國者的地位雖高而人民負擔不重,遇到災害站在前面帶領人民群眾去救災,所以人民不受其害。《道德經》還說:“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不以知治國,國之福。”,以自己的知識治理國家,則國家盜賊四起,不以自己的知識,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理國家,則國家就幸福昌盛。還有,只有“以正治國”,即以正直不阿的態度治理國家,為政清廉,處事大公無私,執政為民,執政者才能受到人民的擁護,這樣,執政者的江山才穩固。君王順著老子安邦治國的思想而行,則天下太平,國運昌隆。中國歷史上的漢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就是明證。

  而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更多的是學習其中的立身處世,修身養性之道。《道德經》中可以提煉出來的立身處世,修身養性之道十分之多。而且其中所載的修道之法,多為老子自身的體驗,文字不多,但方法完整,從確立目標,到調心、調氣,排除干擾,正確把握各種功境,最后完成與道,真理相合,無所不及。普通人順著老子修身養性思想而行,可以正心、正法、正行,成就正果。

  《道德經》的第一句,也是被世人提及最多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告訴我們宇宙和自然的大道是普遍無限和絕對永恒的,是難以描述的。難以描述是因為我們人類思維、語文是具有極大局限的,是片面的。由此,不管我們對“道”的認識如何,都是局限的,還有更高深的“道”是我們未能理解的。所以,不應該停留在原地不思進取,而應該不斷地發展和壯大自己,不斷地加以認識。這也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里的“用發展的眼光看

  問題”相通的。但是這種發展應該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的,因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宇宙和自然的規律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遵守的。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推崇也是老子一切哲學思想的最本源。

  老子還給我們提供了修身的準則,或者說榜樣。“上善若水”——他說天地間至高至極的善可以用水來形容。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具有滋潤萬物的本性,卻與萬物毫無利害沖突;水具有寬廣的胸懷,毫無所求,甘居眾人厭惡的卑下,污濁之地,所以它可以算是至高的“善”了。“居善地,心善淵,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老子通過這個句子詳細地指出了人應該效法水怎樣的德行,首先要效法水的不居高的精神,要時刻讓自己保持謙虛卑下的態度。有了功勛卻不占據,不與人爭,不自以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其次應效仿水的沉靜沒有物欲。人類應該恢復自己心靈的透徹明凈,拋棄眾多物價的束縛。并不是說一點物欲都沒有,但是要限制自己,不貪圖,不強求。身處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的我們,更應該以此為標準,審視自己的心靈。除此,還應效法水的.仁愛之情,帶著一顆不求回報的心真誠地幫助別人、關心別人。還要效仿水的誠信,水的平正,水的能屈能伸,水的善于把握時機。

  在第四十六章里,老子提出“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世上的很多事并不是絕對的。許多看上去很好的事往往會變成壞事的開端,而不好的事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會變成好事。所以如老子一樣的智者說,禍和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常常發生在那些得意的事情之中,這是由于人們只看到利益的一面而看不到禍害的一面,只知道生存的快樂,所以人即使生活在安樂的環境中,也應居安思危,因為災禍隨時可能降臨。同樣,面對不愉快、災難也不必絕望,因為災禍背后常倚伏著幸福。但福禍誰都不能說得很準確,所以到最后還不如和諧地去面對一切,透過長遠時空、利弊并重地思考問題,這樣自然就產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這種平常心會帶給我們和諧以及待人的寬容心。

  除開這幾點,《道德經》中還蘊含了許多的生活哲理。盡管道家思想在幾千年來不斷豐富與發展,但老子的修身養性學說及其境界一直高山仰止,不可動搖。《道德經》的內容不僅是人類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類由平庸、卑微走向偉大、神圣的科學方法之一;是智慧之源,是安身立命、立身處世、安邦治國思想的源泉和基礎。弘揚它,不僅對修身養性,而且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在科學地審視宇宙、社會歷史、自然萬物的前提下重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理想,將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道德經讀書筆記 篇2

  【原文】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

  【現代漢語解讀】

  了解別人是一種智慧,了解自己,叫做明達。戰勝別人的是因為有實力,戰勝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強大。知道滿足的,心靈富有。努力前行者有志向。不輕易離開你所處位置的人,你的生活會長久的。到死也不狂妄的人,長壽。

  【延伸解讀】

  了解別人并不容易,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別人的表面而并不了解其內心真實的想法,所以了解別人需要智慧。而知道自己其實更難,所謂自知之明,做到更不容易。人,往往會高估自己,有的甚至嚴重高估自己,許多錯誤的決策往往都是因為決策人對自己不了解。

  人生不能僅僅把眼光放在超越別人上面。在乎超越別人的人,所有優勢都在比較中產生,但這種比較的結果是不穩定的.,這樣的人總是在擔心自己被超越。另外,這種比較雖然可能產生進取的動力,其實比較的過程中也不斷積累起負能量,也可能傷害周圍的人,也可能傷害到自己。

  戰勝自己,可以戰勝昨天的自己。戰勝自己的內容很多,譬如人的動物性、懶惰、享樂的想法。其實,人最需要的是戰勝自己的過程中獲得真正的進步。

  欲望無窮無盡,不知足者無法感受富裕,所以對于自己要求知足。而強行者,是為他人做事,為大眾獲得幸福。

  所,你所處的位置,或者居所,借指根基、平臺。這里強調一個平臺、根基的重要性。亡,可能是妄,錯字,意為狂妄;也有作忘的,意為忘記。到死都不妄作妄為的,知道自己的份量,管理好自己的健康,這樣才會長壽。譬如長期洶酒,就是對身體妄作妄為的行為,將嚴重損害自己的身體,造成不良的后果。作者:高風清揚

  道德經讀書筆記 篇3

  “道可道,道可道,名可名,名可名。”這是我最喜歡的經典作品之一——《道德經》中的一句話。《道德經》就像一束陽光,把一切的奧秘和做事的規律照得清清楚楚,讓我的心豁然開朗。

  《道德經》告訴我,我們應該尊重事物的發展和變化,注意它們之間的變化,并告訴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生活,以及如何過上好日子。

  “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所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句話告訴我們:過度的私愛必然會有很大的成本,過多的收藏必然會有很大的'損失。以前,我從來不知道滿足,覺得自己的衣服不夠名牌,筆不夠漂亮,覺得媽媽不夠優雅,覺得爸爸不是老板……讀完這一章后,我明白了要知足。雖然衣服不如一些學生的名牌,但是很新很好看。每次穿到農村,農村的孩子總是看不到我。而我用的筆從不妨礙我做作業,取得好成績。爸爸媽媽用他們的勞動收入讓我豐衣足食,周末陪我爬山釣魚,還可以出錢讓我學鋼琴、唱歌、打乒乓球。……可見,我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我早就應該滿足了,所以,我放下了心中的負擔,開始知道滿足,突然發現我可以過得這么幸福。

  “輕則失根,干則失君”告訴我,做事不能輕率浮躁,否則就不能做事。就像去年我要參加鋼琴考試一樣,一開始,我沒有一個音符和一個音符仔細彈奏,所以我急于以分級所需的速度彈奏快速旋律。快就是快。不幸的是,一個快音符就像被揉成一團,變成了一鍋粥。當我看到這一章的《道德經》時,我發現我彈鋼琴太草率了。我最初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更快地滿足等級考試的要求,但由于輕率,我渴望成功,我混淆了音樂的旋律。我冷靜下來,小心翼翼地慢慢地“整理”這些音符,很快,音樂就像樣子,慢慢地上去了。最后,我通過了考試。我從心底感謝《道德經》,它教會我不要急于求成,要按照規則,腳踏實地,才能達到目的。

  “無為而無為”,“天下之柔,馳騁天下之堅”……都是《道德經》告訴我的道理,讓我逐漸明白了如何對待自己的生活,如何對待身邊的事情。

  道德經讀書筆記 篇4

  老子的《道德經》雖然篇幅不長,但論述精辟、意義深遠、思想廣博。不同時代、不同學派、不同價值觀的人可能都能讀出不同的理解,和《紅樓夢》一樣,也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筆者今天想要寫的讀書筆記,是關于《道德經》中“水接近道”的理解。

  老子對“水”的評價非常高,稱之為“故幾于道”,意思也就是水的境界已經接近于道。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的品德和修養非常高,水善于滋養萬物卻從來不與萬物相爭,又處于眾人不愿意居住的地方,水的這種道德非常高尚,是一種不爭不搶、無私奉獻、接近于道的境界,當然這種不爭不搶和當今現在流行的佛系不一樣,佛系是用佛來保護自己用佛來安慰自己,而水的這種“不爭”是胸懷和境界的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因為水不和萬物相爭,所以不會引來他人的埋怨和責怪。

  雖然水利萬物不爭,而且水是柔弱的,但是老子又說水的力量非常強大。「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意思就是說天下最為柔弱的事物莫過于水了,但是不能小看水外在的柔弱,它內在很強大,沖擊和戰勝堅韌這一方面也沒有什么事物能夠勝過水,水是任何物質都無法取代的。正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水滴石穿”、“水淹八軍”,看似堅不可摧的事物,碰到水也戰勝不了,這就是水“外柔內剛、剛柔并濟”的品性體現。

  老子說不能小看「水」,也不能小看「柔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這幾句話非常高深、充滿了哲學的道理。人出生的時候是非常柔軟的,而死亡的時候卻是非常堅硬的',正如新生的草木也是最為柔脆的,但卻是最有生命力的時候,而枯萎的草木則干硬了。這個道理說明強硬代表的可能是死亡,柔弱代表的可能是存活。做人也一樣,凡事爭強好勝,永不低頭反而容易受到傷害,做人有時候要能伸能屈,靈活一些反而更好;凡事謙和,看似柔弱低下,但反而活得更為長久。

  《道德經》非常推崇「水」的境界,水無處不在,水看似不爭不搶但卻有非常大的力量和非常壯闊的存在。比如66章就有「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也就是說江海為什么能成為眾多河流匯聚的地方,,那是因為它善于處在低下的位置,處在低處成就了江海的寬廣、壯闊和浩瀚。

  《道德經》通過水的一系列論述,告訴了我們寬容、柔弱、謙和、無私、大度、忍讓等等品質背后蘊含著的強大力量,正所謂「靜水流深」,水看似平靜不聲不響,卻蘊藏著非常大的智慧。

  前些天偶爾也看了下白巖松老師在全國大學生的演講視頻——《對白》,作為知名媒體人,白巖松老師也非常推崇老子的《道德經》,演講中不止一次引用了《道德經》的經典原文和講解其背后的哲學含義和道理,我覺得非常好,《道德經》是我們中華文明的優秀結晶,是優秀中華文明留給我們的寶藏,值得深度和細悟。

  道德經讀書筆記 篇5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贏如絀。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現代漢語解讀】

  真正大的成就反而好像有缺陷一樣,但它用起來卻一點問題都沒有。真正滿的東西看起來好像中空一樣,它都一直用下去。筆直的大路看起來好像彎彎曲曲似的,最高境界的巧妙看起來很笨拙,真正的成功者看起來有很多不足。躁能夠戰勝寒冷,安靜能夠戰勝燥熱,清靜可以作為天下的規范。

  【延伸解讀】

  成,完成,成就。缺,缺陷。弊,弊病,弊害,引申為有問題。悟道的領導者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好,別人看起來有豐功偉績,應該受到頂禮膜拜,但是領導者本人不要這些名譽、地位,他認為還有很多不足。這就是大成若缺。那么,這樣的領導者來治理國家,管理公司,完全可以讓人放心,不會出現任何問題與缺失,這就是“其用不弊”。大成若缺,并不是故意不把事情做好,留有尾巴,留點遺憾,因為這本身不是大成。大成是前提,若缺是看起來好像缺,其實并不缺,領導者不去追求表面的完美,不去迎合別人以獲得贊譽。

  盈,滿。盅,指酒盅,中空的;也有作“沖”,水沖出來的山谷。“大盈若盅”,其引申的意思是特別高明的領導者,雖然任務完成得非常好,很圓滿,但他始終保持低調、謙虛的本色,所以能夠把事情一直做下去。治理國家如此,管理企業如此,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如此。用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就是“活到老,學到老”。我們周圍很多有很大成就的人,他們總是保持著永遠學習的心態,而且成就越大的人,這種心態越明顯,越不恥下問。一個人的成就再大,總是還有上升空間。另外就是功夫在詩外,通過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學問來提高、升華自己的專業。

  不要總想著“抄近路”,正直的道路是不可以取巧的。“大直如屈”是我們真正做人應該秉持的信念,我們生活中會遇到很多挫折,很多誘惑,各種各樣的波動,但是我們要堅信,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努力,給大家帶來有用的知識、有用的幫助、有用的產品等等,一直做下去,你走的就是直路。而整天想著整別人、踩別人、算計別人的,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曲”,可能永遠達不到從容的人生境界。

  “大巧如拙”,真正高明的人,做事境界高,看上去好像很笨的一樣,可是他掌握了精髓,這是中國古人的一種思維方式。真正的“巧”是靠下“笨功夫”得來的,做事貴在堅持。所謂匠人精神,就是扎扎實實做工作,不搞投機取巧,把工作做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在學生的學習中也一樣,真正把心靜下來,一點點下笨功夫的,未來都有出息。但現在大家都不肯下笨功夫,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在低水平不斷的重復,重復多了以后就會上到高水平上。真正要把工作做好有三個要素:一是這事是你喜歡的;二是對眾生有益的,能幫到眾生;三是堅持十年以上,下笨功夫,精益求精,你肯定能夠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絀,不足。越是不在意的結果最后越會有好的結果追隨而來。真正的成功者,人生大贏家,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名譽、地位以及光鮮的外表,穿普通的衣服,開普通的車子,把成功的光環全部去掉。唐朝的郭子儀一生成就很大,平定安史之亂,幾乎靠人一人之力保大唐天下三十年的平安。因為他功高蓋主,位極人臣,手握重兵,監軍魚朝恩不斷誣告,朝廷也三番五次釋他的兵權,他都毫不在意,需要他帶兵打仗時也不講條件、不推脫,家里的大門敞開隨便別人進出,從不居功自傲,所以他不僅自己活到八十五歲高齡,而且家里幾代人都身居高位,榮華富貴,是位真正的人生大贏家。

  從身體、生命角度講,寒是沒有生命或者生命很弱的低端狀態,躁,就是動起來,脫離這種狀態,運動之后可能會過熱、虛熱,這時候就要靜下來,把虛熱清掉,讓身體進入一種中正、平和狀態。從經濟生活角度講,寒是赤貧的狀態,那么就要不斷努力工作,讓自己脫貧,但當財富積累到很多的時候,就要心靜,調整自己的工作狀態,控制自己的欲望。所以,身要動,心要靜,保持中正平和,清空欲望,是提升境界的關鍵。

  道德經讀書筆記 篇6

  “道”:不可言說,無形為本質,有形為表象、模糊,萬物之始,無名而質樸,主宰萬物

  有惡而知美,有不善而知善(樸素辯證)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老子的思想是愛民的,這一段話應該這么理解“讓人民有吃有穿身體健康,別想那些虛頭巴腦的',這樣就很幸福快樂了”,出發點不是壞的,但容易被誤解或者有意的歪曲導向反動。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說的是天地平等對待萬物,而非殘忍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利他與利己辨證統一

  “上善若水……”“夫唯不爭故無尤”(這一句話前面有方法論,表示不爭并非甚也不做)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道”在低下處一—引申:真理在卑賤之處——聯想:“卑賤者最智慧,高貴者最愚蠢”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明哲保身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與“無”辨證統一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清心寡欲的快樂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不自滿而得去舊迎新

  “天乃道”:合乎天性才是道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聯想:“在民主完善的社會也會感受不到民主,因為民主已經如呼吸一樣自然”

  “絕圣棄智……”:倒退傾向

  “大道廢,有忠義……”:辨證法

  常提“嬰兒”以指淳樸敦厚的人格和自然的快樂——與西哲對照,西哲更傾向于認為有選擇才是有自由,“嬰兒”的狀態只是什么也不知道,這一方面我思想上偏向西哲。

  “夫兵者,不祥之器”:反戰,但不否認需要戰爭“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自知者明,自勝者強”:自我修養——聯想:“認識你自己”

  “上士/中士/下士聞道”:道不是所有人都懂

  柔克剛、生命長久

  “圣人不行而知”——理想,但脫離實際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減少欲望得無為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宿命論色彩

  “生而不有,力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與萬物關系

  “朝甚除,田甚蕪……是為盜夸”:抨擊掠奪人民的統治者,愛民思想體現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聯想:佛曰“不可說”

  主張政令寬松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民不畏死奪何以死懼之”——革命的鋒芒

  “夫唯天以生力者,是賢于貴生”——追求長生,但生死順其自然,道教的修仙煉丹等等,或許可以說是背離了這一點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平衡思想

  “小國寡民”——倒退傾向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德經讀書筆記 篇7

  開篇之前我以為應該先提一個成語——紫氣東來。傳說老子當年西游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便出關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的老者駕青牛翩躚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須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關內,并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托,便著《道德經》以警后人。

  《道德經》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固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辦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涵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聰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理。”再比方說日本的魯川芳郎,他以為此書有一種共同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榨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氣。確實,《道德經》一書通知我們應該怎樣豁然的看待事物,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一個悲觀的人生觀、世界觀對待天下萬物。

  我讀此書的第一覺得就是一個字——深!能夠說,此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足以讓我們用終身去詮釋!《道德經》一書只要五千余字,而“道”字卻呈現了八十屢次,那么終究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故道不可說,這便讓我更難以了解此書了,但是,他又在后幾章屢次為道注解,即便如此,“道”在我腦海里還是很含糊的,畢竟老子是在多方面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構成,為人處世,軍事治國。老子的這些注解,反而讓我對“道”的了解愈加不易了。也罷,古今中外,又有幾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這樣就失了老子著書之意。書中屢次提到水,第八章開章就是“上善若水”,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是什么意義呢?就我個人而言,水是至陰至柔的,而道也就是這樣的,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了我們卻不求報答,是故“居善地,心善淵,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我們學習的就應該是象水一樣的操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不所不得。處眾人之所惡,而得萬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無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會被我們所尊崇!于是我便從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軍萬馬難敵一張巧嘴,刀劍矛頭難劈至柔之水。我們曉得水是柔的,柔到了極致!我們能夠用刀槍炮彈摧毀一些堅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銅墻鐵壁。但是你能用刀劍劈開水么?你能用炮彈把水炸一個窟窿么?我們不能!這些強硬的物質只能在水中隱于無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與道是沒有形體的,你難以捉摸而又觸手可及。身邊都是道,由于道是“無”。我們曉得宇宙是一個無限的空間!這個無限的空間孕育了無數星球,而我們的地球只是這其中一點不起眼的顆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共同。我們并不能由于這一點兒自居,應為宇宙中可能會有無數個更高的生命體!他們的科技可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謂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們永遠都只是她的孩子。永遠不能超越她!應該她本就沒有形體,只是一種“柔”的表現方式,我們應該學習道和水的柔,只要這樣我們的道路才會更平整,我們的為人處世才會更世故。

  有些人常以為只要“有”才是能夠被我們所應用的。但是實踐并非如此,萬事萬物都不能夠獨立在“有”之上,只要經過一定的形體才干顯現出“有”的價值。而這種無形的形體就是“無”,之所以會“有”是由于“無”。上面曾提到我們宇宙中的星球都是從無中演化而來的。“無”其實就是指空間。比如說我們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途是由于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假如房子是一個實體,他就沒有任何價值了。再比如說一個糖果盒,由于里面是空的,能夠裝糖果,也就完成了他“有”的價值。“有”與“無”這兩個概念不只適用于物質與空間。還適用于我們的心理,我們常對父母說,給我們一些空間。假如其別人過多的觸及我們的空間,我們就會覺的心理十分的窄,透不過氣,十分的'悶。宇宙之所以為宇宙,是由于其有足夠大的空間,能把萬物都放在其中,而假如人有這么大的空間,我們就會自在!(這里所提到的自在,是絕對的自在)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可能與無形的“道”成相同階級,或高之。所以我們內心總通知我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是由于我們內心的空間是有限空間,而宇宙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是無限的!我們不可能與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無”。追求一個理想與虛擬“有”與“無”并作的境地。只要這樣,才可能到達相對自在,身理心理都會得到放松。

  無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驅與我們共同窗習的對象,永遠都不會中止。

  老子的辨證觀可謂是玄妙無比,最有名的就是陰與陽了。陰陽能夠引申出很多相對的概念,比方正與負,對與錯。為什么太極圖中的陰陽會是旋渦形的呢?為什么不是由一條線將其分割呢?為什么黑顏色中會有一點白,白顏色中有一點黑呢?我以為這樣的設計就是“福禍相倚”和“物極必反”的最好表現。白色中有一點黑,黑色中有一點白是由于世事都有相對面。“塞翁失馬”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而當黑將要超越白,白將要超越黑的時分,就會成其相反的顏色,循環往復。,而有其他物質肆意毀壞就會混濁。就象人類,萬物循環往復是其道之基本。而人類卻施加干預——毀壞樹林、大肆捕殺。這樣只會打亂正常的次序,最后人類也會在這團混濁的氣流的中漂浮。然后又恢復正常。古人說過不能涸澤而漁,伐木而獵。翻譯成現代也就是不能毀壞生態均衡。我們應該正確的、不干預的攫取利益。同時認清福禍的互相轉換,不能由于一時的勝利而快樂的忘了本象,可能災難正埋伏在明天,也不能由于一時的失敗而泄氣,可能僥幸就藏在你身后。

  讀道德經后我總結三十六個字。為無為,無不為,騁至柔,克至堅,習水性,與人善,明陰陽,曉道理,知可止,利于本,有無生,悟道德。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珍寶,其中妙理,還得是你親身去讀才可,每個人讀“道”,都可得不同道。

  道德經讀書筆記 篇8

  【道德經經典名句】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沕望。隨而不見其后,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道德經現代漢語解讀

  道,看它又看不見它,這叫微。想聽它又聽不到,稱為希。摸它又摸不著,叫夷。三者不可揣摩,所以混在一起。

  “一”,其上不清晰不明亮,其下昏暗不清,長長的連綿不絕,不可描述,又好像沒有。這就是沒有形狀的狀態,沒有實體的樣子,這就是非常微妙,又遼遠到不可探究的狀態。跟著道的后面看不到它的結束,迎著它又看不到它的開始。看今天的道是怎么運行的,應用道的法則于生活中看看結果,就可以推斷古代道是怎么運行的,這就是道的規律。

  【道德經感悟賞析

  這一章是老子對于天之道的描述,也是老子的宇宙觀。微,悄無聲息。希,織布,孔大的稱希,我們可以理解為稀少的意思。夷,平坦的意思。一,是指世界混沌狀態。道生一,道是源頭,一是道落實到世界的體現,是世界最初的狀態。這里老子講的是道介于有與無之間,無論視覺、聽覺,觸覺都觸摸不到,但又確實存在。

  沕,微妙,望,邊際,遼遠。這里老子告訴我們,道是無影無形的,我們似乎能夠看到又看不清楚。道是超越時空存在的,我們看不到它的開始,也望不到它的結尾。

  道的運行規律我們是可以找到的。道的運行規律亙古不變的,我們可以根據今天道的運行規律推斷自古以來道的規律。其方法就是把道的法則運用于現實生活中,看看結果,就能夠明白道的運行規律。這是老子告訴我們道的學習方法。

  這一章講的'是天之道。老子總是從天之道中推演出圣人之道,所以道德經的行文結構總是講一段“天之道”,然后闡述“圣人之道”。老子眼中的道是模糊不清、混沌的,無法描述的,但又確確實實存在的。這是老子的宇宙觀,我們發現老子是高明的,又很科學。因為在他的那種年代對于宇宙的了解很少,實際上直到現在,我們對于宇宙的了解仍然很有限,科學說宇宙中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暗物質、暗能量,而我們對此一無所知,英國科學家認為宇宙中存在平行空間。老子的做法是明確道的存在,也承認描述不清,而不是像宗教那樣描繪出自己認為的明確世界。所以,道家并不是宗教。后來的道教與道家有一些關系,但并不密切,而且本質上是不同的。

  道德經讀書筆記 篇9

  最近稍閑。在家里讀書寫字的時間似乎多了一些。

  這周末讀到了韓鵬杰老師解讀的《道德經》。

  《道德經》本來就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再能看到當代的一些解讀本,這事就更有意思了。

  下午才翻了幾頁,就看到了對于“士”,“王”,“圣”三字的釋義。很好玩。

  其實《道德經》整本書五千言不是對老百姓講的,而是對針對“士”,“王”,“圣”三類人寫的。

  在第十五章出現士這個概念,大家覺得分量還不夠。大家看第六十八章開頭的這一段,由四句話構成,尤其是第一句話和第四句話真的是不得了。第一句話告訴大家“善為士者不武”,武是啥意思?耀武揚威!不要有了一點小小的'位置,就居高臨下,盛氣凌人,耀武揚威。你以為做媽媽耀武揚威就可以,也不可以。“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老喜歡發脾氣的人,急躁、暴躁、狂躁的人沒大出息。“善勝敵者不與”,你要真的想戰勝對方,說服對方,不要老跟他正面沖突。父母和子女不也一樣嗎?一旦正面沖突,這事情就難解決了。委婉一點,迂回一點,善勝敵者不與,與就是正面沖突。老先生實在是心機太高了。最后一句話,“善用人者為之下”。大家注意那個士的寫法,最后一橫,自己定位就在下面。

  不要說這個士,大家再寫一下“王”。你不要以為在士上邊加一橫,就以為念“王”。“王”一定要這樣寫:上面是個干事的干,把自己又放在下面。這是這本書里最強調的,善用人者為之下。這是講的第一類。第二類人是什么呢?各位想我們怎么樣選國家的主要領導者?怎么樣選一個單位的主要領導者?當時也有很多的諸侯王,這類的職位比較高的人去向老子請教。《道德經》里邊老子給講話最多的一類人,就是第二個王。古代這個王其實就是一個地方的行政長官,現在一個縣的規模都相當于古代一個諸侯國的規模,而且還不小。所以我們這個王講的第二類人就是一個主要的領導者,家庭的主要的領導者也算,現在小學老師幼兒園老師,我們大家不是都叫他“孩子王”嗎?你看那也屬于王的系列,單位企業最高的領導者,大家背后不是叫他大王嗎?各位女士不得了啊,現在三八婦女節都過成“女王節”了,現在你們發微信都是把自己稱作女王,可見,王,帶有形容比喻的色彩,所以它是對這類人講的內容——王。大家先看三章,這三章王都在。為什么讓大家看?大家千萬不要把《道德經》當作一個太神秘的宗教的東西來讀,你看這些話你進到書里一看,別人在給你講的時候,你把這些提出來不是太明顯的證據了嗎?

  第三類是什么呢?圣。大家看“聖”字怎么寫?在王上邊再加個耳和口,并列就行了。耳,聽得進別人的意見;口,說話溫暖有領導力,就是《道德經》里邊講的圣人,也就是好的王,就是圣。一個好的領導者領導人在《道德經》里邊就叫做圣人,多簡單。儒家講的圣人是你品德高修養高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境界,道家不是,道家講的圣就是通達事理的領導,通達事理的王就是圣。你看連做事情的這個道理都告訴大家了——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你位置高,你做的事情大家都看得見。你越不爭,大家越往高舉你;你越不爭,大家越往前推你。那是水到渠成的事——為而不爭。

  道德經讀書筆記 篇10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我最喜愛的一部經典作品——《道德經》中的一句話。《道德經》像一束陽光,把萬事萬物的神秘和為人處事的規律照得明明白白,讓我心中豁然開朗。

  《道德經》告訴我,要尊重事物的開展變化,并注意之間的轉化,并難得可貴地告訴我們該怎樣去對待自己的人生,以及用什么樣的態度來過好自己的生活。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句話告訴我們:過分私愛必定要有重大的消耗,太多收藏必定會有厚重的'損失。以前,我從不知道知足,嫌自己的衣服不夠名牌,用的筆不夠美麗,嫌媽媽不夠優雅,嫌爸爸不是老板……讀了這一章后,我明白了要知道知足。衣服雖比不上一些同學的名牌,但是是新的,而且很好看,我每次穿著到農村,農村的孩子們總是圍著我看不夠。而我用的筆從不阻礙我做作業,考出好成績。爸爸媽媽用他們的勞動所得讓我豐衣足食,周末陪我爬山撈魚,還能依據我的意愿,出錢讓我學鋼琴、唱歌,打乒乓球……可見,我生活是多么幸福,我早就該知足了,于是,我放下了心里的包袱,開始知道滿足了,忽然發覺,我原來可以生活得這么歡樂。

  “輕則失根,燥則失君”告訴我,辦事不能輕率急躁,否則就無法辦成事情。就如去年我預備參加鋼琴考級,剛剛開始,我還沒有一個音符一個音符認真彈清晰,我就急著用考級所要求的速度去彈快速的旋律,快是快了,惋惜一彈快音符就像被揉成團,亂成了一鍋粥。當我看到這一章《道德經》后,發覺我彈琴過于草率,我原來的意圖是盼望自己能快些到達考級所要求的速度,可是因為輕率,急于求成,把曲子的旋律都搞亂了。我靜下心來,重新慎重地把這些音符慢慢“整理”好,很快,曲子就像樣了,慢慢地速度也上去了。終于,我通過了考級。我從心里感謝《道德經》,它教會了我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要按照規律,踏踏實實努力,才能到達目的。

  “無為而無不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均是《道德經》告訴我的道理,讓我漸漸明白了我該怎樣對待我的人生,該怎樣對待我身邊的事物。

  道德經讀書筆記 篇11

  學習哲學有特定的方法和順序:首先,要明確是否存在一個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在確定答案后,再思考人生該何去何從的問題。傅老師以《道德經》為例來說明這個先后順序。《道德經》先確定“道”這一本源的存在,然后以“德”來回答人生何去何從的問題。這也是國特色與精彩之處。

  我是先學習西方哲學,再回頭探討中國哲學的。這個先后順序,使我能以更客觀、更全面的眼光,理解國學的特色與精彩,且以老子《道德經》為例,做個說明。

  “道”是否存在

  首先,西方哲學家雖然透過翻譯才可閱讀《道德經》,結果呢?無不被其深度所折服。當我們對《道德經》章第一句的道,可道,非常道覺得困擾時,他們卻眼睛一亮,好像發現了稀世珍寶。

  因為從古希臘的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以來,西方的愛智者看到變化紛紜的宇宙萬物,總要思索一個問題,就是:在這一切變化的后面,有沒有一個不變的本體,可以作為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只有確定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才有辦法進一步解說人生有無意義的問題。

  現在,《老子》第一章清楚肯定了道是不可說的,這個答案與西方第一流哲學家與宗教家的想法是完全相應的。本體或存在本身是不可說的;太一或上帝是不可說的;老子的道也是不可說的'。

  老子《道德經》的特色之一,是使用全書八章的大約五分之幅,從各種角度,藉各種方式來道是怎么回事?這一點使西方學者大為驚艷。

  人生應該何去何從

  接著,肯定道的存在,并且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之后,人生應該何去何從?這是不易回答的新問題。老子《道德經》用德字來說明,德是萬物得之于道的各自的本性。

  萬物各依其德而運作,原本應該保持和諧的生態平衡,但是人間常有困境,亂象層出不窮,又是怎么回事?對此,老子也用了五分之一的篇幅,說明天下大亂是如何來自人的認知與欲望,然后提出針對的解決方法。

  對此,老子最大的手筆與最多的篇幅,是虛擬一個圣人作為悟道的統治者,從根本上撥亂反正,要人回歸原始的純樸心境與類似嬰兒的單純狀態。

  真正懂得老子的用意,就會轉移時空,不必想去統治別人,而須學習成為自己生活的者,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萬物有其來源與歸宿,人又何嘗例外?明白了這個要點,就會像嬰兒般依靠在懷抱中,然后表現新穎的人生觀:少私寡欲、以德報怨、上善若水、全身保真、柔弱勝剛強、不爭而善勝等等。這樣的人生只有平安喜樂四字可以描寫。

  道德經讀書筆記 篇12

  一、同于大道,似無所得

  大道的根本是虛無自然的,順天而動,率性以往 ,能全然地與天地同其造化、與日月一起升恒,無有而無不有,無為而無不為。

  當人修持大道還沒達到生成、充盈的時候,過程中不無有作有為的痕跡,也可以觀察到些形象,讓人覺得自己修行有進益,進而感到自滿自足,不勝欣然。而待到大成之候,又好象有很多缺陷,大成反倒好象沒有什么成就一樣;大盈而有余,卻好象沖漠無狀,大盈反若未盈一樣。難道是越學越差、越優而越不足了嗎?其實不是的。

  因為,大道是人生本來固有之良,它清空無物、靜定無痕。一旦達到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的地步,我即道,道即我,有何成何盈之有?如果是有成有盈,那與道還是分而為二的、未能達到神化的極處。所以修道之士,越有、越多,感受就越無、越少,一點看不到有成、有盈,因而大成若缺、大盈若沖。(這不是一般的成、一般的盈啊)

  因此,當人能修到萬象咸空、一真獨抱之候,因物為緣,隨時自然地回應,天地之間、古往今來,不論何時何地,皆能自如地符合,其用哪里能會破壞、哪里會有窮盡呢?那時:

  心空似海、神靜如岳,又覺毫無足用者。然而其氣浩然常伸,至大至剛,是何等壯大,卻反而覺得盤屈得困窘。

  他神妙無方,處常也可、處變也可,是何等的巧妙啊?卻仍覺得愚拙而無知。

  他用淺近的言語、表達的道理卻深遠,用詞簡約而道理精微,不因情義不說、不到時候不講,善辯如此,卻看起來總是訥訥的.樣子,有東西說不出來。

  只有象這樣的如屈、如拙、如訥,所以他的心能愈來愈謙虛、志氣越來越謙下,品德也就會越來越廣大,功業會越來越崇高。道返回虛無、學歸于自在,他能與天地日月合度、而運轉往來,這大概就是他能成其大、成其久的原因。人若能一直能立足于太極之理、順應陰陽之常,久久薰蒸,鉛火充盈,數九寒天堪御;打坐能一直鎮定,三伏之暑熱而能忘,功夫到這個地步,就是太上所說的躁勝寒、靜勝熱吧。待到清明在身、虛靈而無一物,一歸渾穆之天真,一派和平之象,又有什么躁、靜、熱之感呢?學者具備清靜之心,便能化寒暑節氣的外來影響,而吾身中正氣凝定,就是天下正道已立。從此不必擔心旁門迭出之患了。

  二、修道,以虛無為宗

  這一章:大道本來至虛至無,至平至常。當人們未能達到虛無之境、平常之域時,只看到事物的增益、看不見事物的欠缺;只看到事物的優點,看不到事物的不足。所以,太上說:少則得,多則惑。諺語也說:洪鐘無聲,滿瓶不響。皆非虛言。“大德不德、是以有德;大為無為,是以有為。這些都不是過于謙虛的說法。

  道原為虛無一氣,修士若覺有得,其實是無得;未覺有得,那才是真有得。因此,道行愈高的人,心越謙下;品德越廣大的人,志越謙卑,這樣便是與道相符合的。如果, 每當有所長進,便自夸起來,驕傲盈滿,盛氣凌人,便明顯是無道無德。太上所以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到這個地步才算是得之。

  學者切勿把修道煉丹看做百工手藝類的技術,以自覺有益為進境。要知道,修道總歸以虛無為宗。見功以至于忘功,這是進步;待到能連有意去忘功也不用了,那就是達到化境。學道之人, 在退讓中進步,在守弱中強大,以虛空為盈持,以無為有,以反為正,以減為增。學道人進步與不進步,只要看他的心忘與不忘就可以了。

  三、羽謙讀后感

  上一章講知足、知止。這一章講,不但在命功是要知足,在心性工夫上,也要懂得越近道,人越會感到的自己的不足,勉勵自己、警醒自己,一直走向與道合真的境界。

  見過真正的大,才會覺悟今天的自己真的很小;同時,又能相信未來的自己可以和道一樣大,也不小看今天的自己。

  配圖說明:登上過高山的人,當他站在山頂時,他往往不會自夸自己是多么的神勇,征服了高山或自己;更多的情況,是會驚嘆于他眼前壯觀的自然,而它面前,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啊,自己還有什么可狂妄的呢。

  道德經讀書筆記 篇13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雖有環觀,燕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現代漢語解讀】

  重是輕的根本,靜是躁的主宰。所以聰明人整天出門在外到處走,始終不離開輜重,雖然走了很多路,辦了很多事,還能夠輕松地坐下來,從容坦然。可是為什么萬乘之王,看重自己的身體卻看輕天下呢?輕視重點任務就會失去根本,躁動就會失去控制。

  【延伸解讀】

  自然界的規律,如樹根比樹梢重。老子這里強調做事要區分出輕重來,把握重點。要明白哪些是事物的根本,是重點任務?哪些只是做事情帶來的結果,是副產品?,這些副產品不是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和我們追求的目標。兩者必須區分出來,抓住事物的根本,結果是輕的。如中醫治病,就要抓住本質重點,不能光看癥狀,而是要清楚病因。身體是根本,事業只是身體的附屬。為了身體要懂得拒絕,不要為了工作拼命熬夜。為了工作以及工作帶來的虛名而熬壞了身體不值得,“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也是同樣的道理。

  躁,狂躁的意思。人的躁動狀態是不正常的,只有靜能夠把狂躁控制住。當我們內心清靜的時候,躁動就會慢慢平靜。這一點在軍事上有特別多的例子。曾國藩打仗被稱為打呆仗,稱為“又笨又慢平天下”。他每到一地,安營扎寨,穩扎穩打,逐步推進,從來不出奇兵,就是以靜制動。司馬懿與諸葛亮對陣時也一樣,他知道諸葛亮糧草不足,急于速戰速決,所以他任憑諸葛亮怎么挑戰、羞辱,他都不急不惱。他知道諸葛亮著急、躁動,直到把諸葛亮拖垮、累死。諸葛亮一死,就沒有誰是他的對手了。當然流傳下來的經典戰例多數是出奇兵的例子,但實際上它在所有戰爭中的比例是很低的。大部分的仗還是穩扎穩打,以靜制動的。

  君子,也有作“圣人”的,因為圣人是得道的人,就不用拿出來比喻了。君子,指的是聰明的人。輜重,指裝糧食、行李的車子。古代人出門都是要帶糧食的。輜重雖然是負擔,但它是生活的必須,離開后可能會餓死。燕處,輕松地處置。昭若,輕松地完成。老子這里強調的是有些東西是非常重要的,不能放棄它(用輜重來比喻)。作為領導者要明白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不要去追求浮光掠影、虛幻的表象。對于企業管理者來說,公司就是你的'輜重,最重要的東西。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我們生活中一定有東西是最重要的,是基礎,我們千萬不要離開它,放棄它。譬如選擇職業時,最好能夠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一是一定要選擇自己感興趣,擅長的行業;二是你所做的事要對眾生有利的;三是要堅持,堅持十年以上必有成果,必定成為專家。

  萬乘之王,就是君主。君王為了自己的享樂而不重視天下的治理,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層出不窮,最后天下百姓遭殃或者失去天下。有的公司領導認為功成名就了,常年不在公司里呆著,到處去爬山,出國游玩。當野蠻人來敲門的時候,回來應對時驚惶失措。一個普通老百姓犯這點錯誤可能問題不大,但作為萬乘之王的后果就很嚴重了。

  輕則失本,就是只求結果,忘記為什么追求這個東西。如孩子學鋼琴,忘記鋼琴本身是為了給人帶來美的享受的,學的過程也應該是享受美的過程,但有的家長強迫孩子學,孩子一彈鋼琴就頭疼,孩子根本無法感受其中的樂處,這就是失本。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也是這個道理。

  道德經讀書筆記 篇14

  體道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是可遵循的抽象的運動法則,但又不是一種恒定不變的抽象運動規律。根據事物的特性來冠以名稱,是事物面貌的反映, 但這種面貌不是一成不變的。沒有名稱是天地形成的本源 ;有名稱是區別萬物的基礎。因此,人類常常假借抽象的無來達到了解萬物的奧妙,通過具象之有來達到認識微妙的道。這兩方面是同時產生的,然而名稱又不同,都可以稱之為玄妙的學說,這種神秘而深邃的理論,是各種學說的基礎。

  ——“常有,欲以觀其徼”,說明“道”屬于形而上的學問。“有”為原始之“有”,“無”在此基礎上得以認識。萬物之有是新的物質形式之有,要認識這個“有”,得以整體之道為依據。

  養身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明白美好是最值得稱道的,這是由于有丑惡的區分和存在;都明了善良是最珍貴的,這是由于有邪惡的區分和存在。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低等,這些對立關系正是自然法則的再現,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是永恒的真理。因此,圣人為了實現有為的理想,采取無為的方式來看待當前的事業,推行一些道的`教育 。萬物生長不會逆向發展,生長過程總是不斷變化的。取得成就的人也總是不會停留在已有的功勞上。只有不甘于已有的功勞,才會有新的成就。

  ——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是對立的運動形式。這里的“無為”是覺得眼下無為,屬于君子自強不息的心態。只有這樣,才有新的成就。

  安民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對國家的統治而言,要讓國家安定,就得讓民心純樸,要使民心純樸,就得讓民眾不崇尚才智和地位,才會使民眾不至于形成爭強好勝之心。也不要讓民眾向往珍物稀寶,社會上才不會出現偷扒現象。更不要讓民眾產生貪欲之念,才不犯上作亂。因此,圣人治理國家的方針就是:讓國民思想空虛而能填飽肚子,淡化民眾的理想而又能使身體強壯。總之,經常讓民眾保持既無知識又無欲望的狀態,而讓那些真正的聰明人又不敢不替國家效力 ,這樣的話, 國家就一定會治理好。

  ——從國家的穩定認識,要一切聽從我的意志,才好治理,于是后來就有了法律。可老子將這種認識擴大了,沒有注意領域的區分。

  無源第四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以對立形式產生作用的, 它混沌的充滿天體萬物之中,取之不竭;不去利用,也不會過剩。它深奧莫測,最難領會把握 。然而,它好像是萬物形成的根本所在。它能緩和銳氣,解決紛爭,調和明暗,容納污垢 。它是最公正的,也是清澈明靜的。它有時好像又有客觀的實在,我不知道她是從何而來,它的形成好像還在“帝”的前面。

  ——有天體的運動,就有“道”的的存在,現在稱之為環境對局部事物的影響,老子將環境這種感性認識上升到了形而上的抽象認識,這也是一切科學研究所運用的方法。不過,他對這種認識還比較朦朧。至于“挫其銳,解其紛”,屬于“德”的范疇,屬于運動中的自然調節。

  虛用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本無仁慈可言,僅僅是將萬物視為一個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睬;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無仁慈可言,僅僅將如何管理百姓視為第一要務,對人民的痛癢也不聞不問。 天地之間就如同一個容器,里面越空虛,所盛東西就越不會出來(屈與出相呼應) , 若是經常去搬弄它,即便沒有多少東西,也很容易讓其中東西掉出來。 百姓一旦見多識廣,君主對付的辦法就會越來越少,不如讓百姓安守現狀,君主也安守現狀,就能使國家太平。 ——自然界無所謂感情,你這能順應自然,圣人所操勞的是天下大事,對百姓的個別事務沒有精力去關注,圣人追求的是大仁大義。第二層意思與“烹小鮮”的意思是相同的。這一章實際是告訴人們君主的治國方略,不要顧及小事,不要事事操勞,用一個比喻,形象地表明了這個意思。

  成象第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深的神道,它與天地共生存,不存在生死問題,這即是所謂玄妙的陰道運行。這些道學理論是研究天地的根本所在,它綿綿不絕,似有似無。即便得此法之人,用起來還是不能嫻熟 。

  ——神與道事密切相連,都屬于抽象的運動形式,所謂變化莫測之謂神,表明同屬一種抽象的運動。可見圖像對神的描述

  韜光第七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之所以能永存于世,就在于它不顧及自我的生存。正是由于大智慧的圣人也能做到這一點,對自身顧及得少,反而有利于自己,考慮身心以外事多,反而能使生命達到長久。正因為他們具備無私的品德,所以能在客觀上成就自己。

  ——天地不能同人類比,就像石頭不能與昆蟲比一樣。其實,人的價值越大,自我圈就越大。正由于他們不注重“小我”,故能成就“大我”。

  易性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最高級的慈善就如同流水一般的境界。流水只一味的滋養萬物,而不會同萬物相抗爭。流水總是處于低洼之處,與眾人積極向上、謀求發展的精神相背逆,自然遭人們的厭惡。水所處地位就如同無為的“道” 相仿。人要找一個優良的環境居住,要善于去研究一些淵深的學術,與人交往要善于講求仁道,當政要善于管理,所做事情要能充分發揮你的能力,辦大事要善于選擇好的時機。但不要與人相爭,才不會有錯。

  ——眾人追求的是自我小利益,有能力者,不會計較眼前的得失,他們平時善于注重信譽,注重團結他人,不入俗氣,生活中,“讓”的概率是較大的。但他們善于把握最佳的時機來發展事業,該出手時,就出手。一味地強調“不爭”,也是錯誤的。“爭”需要協調,沒有協調的爭,就會國將不國。

  運夷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當一旦得到的東西已經很豐富了,就不要貪得無厭,不如停下來,你所占有的金錢地位多了,別人就會眼紅,終究是不能“長保” 的。人一旦發富發貴,往往會驕傲自大,這樣反給自己栽下禍根。人一旦有所成功,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法則。 ——平時所說“樹大招風”就是這個道理。這其實是安全與名望的對立性。越有名望,越不自由,因為他的安全系數差。老子強調的是知足,這有一個對自身能力的理智認識問題,超越了能力范圍,才是“盈”,這時,只有“功遂身退”,才是理智的選擇。

  能為第十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為雌。明白四達,能無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人類的行為和思想總是承載在一起的(先天的元神和后天的精神相連),二者又可能

【道德經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道德經》的讀書筆記12-27

道德經讀書筆記06-10

《道德經》讀書筆記[經典]01-30

道德經讀書筆記08-01

《道德經》讀書筆記12-21

《道德經》讀書筆記(實用)07-24

道德經讀書筆記[熱門]10-18

道德經名言09-28

道德經經典句子06-08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日本国产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午夜福利蜜桃 | 亚洲欧洲中文字幕无线乱码 | 色天使久久综合给合久久97色 | 亚洲尤物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性线免费观看视频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