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讀書筆記>蘇東坡傳讀書筆記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
更新時間:2024-09-24 07:53:29
  • 相關推薦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蘇東坡傳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 篇1

  《蘇東坡傳》里提到過曾有一天飯后,蘇東坡捧腹踱步,問道:“我肚子里是些什么?”侍者們分別說,滿腹都是文章、識見。而他的侍妾朝云卻說:“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勝稱是。

  “不合時宜”就是蘇東坡獨有個性。

  蘇東坡一生幾乎從沒做過大官,這絕不是他的才華不夠,而是靈感來的總是不合時宜。在宋朝那個做任何事都需要小心翼翼的時代,像蘇東坡那樣,顯然是不明智的。他也不是不明白,只是生性豪爽的他怎么能忍住自己的心里話呢?明明有能力卻不被重用反而被一貶再貶,縱然是蘇東坡也會對這個社會無奈吧?太多人的眼里容不下他啊!即使是他隨手送給朋友的詩詞也會遭到別人的輿論。

  “伏念臣性資頑鄙……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隋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蘇東坡這樣說過。

  “新進”一詞,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遷的無能后輩。在朝為官的卻誤認為是蘇東坡不信任他們,認為他們必會在朝廷造反。(雖然是事實,但被人一語道破也沒面子。)于是,眾怒難犯,就是皇帝也不能放著那么多人的抗議。蘇東坡的“不合時宜”終究還是害了他,自己被官兵追捕,朋友們被牽連。對那些酒肉朋友,他表示后悔,但對他的知心朋友,他卻表示絕不后悔。對社會現狀作出正確評論的蘇東坡,有什么理由要后悔?好在后來有兩首送給子由的詩傳到了了皇上手上,他見子瞻措辭悲慘,這才使蘇東坡的案子雖有御史強大的壓力,但是最后卻判得很輕。這也許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蘇東坡的“不合時宜”幫了他。

  蘇東坡總是受到歷代皇后的.庇護。元佑年間,朝廷在短時間內使蘇東坡升至第三級翰林。不過蘇東坡似乎從來沒有想過要做大官——元柏四年三月十一日,在蘇東坡懇請之下,朝廷終于降了他的職位,讓他出任杭州太守。

  蘇東坡的不合時宜大概是他唯一的缺點了吧。在元佑八年的秋天,蘇東坡的兩個守護神相繼離世,自那以后蘇東坡的倒霉日子又開始了。直到他六十四歲去世的時候,一切才全部結束。

  終了。世上再沒有第二個像蘇東坡這樣不合時宜的偉人了。再沒有了……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 篇2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千年難遇的才子,他曾這樣評價這位文壇偉人:“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再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后,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并沒變成尖酸刻薄。”

  才氣洋溢而樂觀的人是難求的,像是蘇東坡這樣的文壇巨匠是世間獨一無二的,在他這樣多才多藝,守正不阿的人身上,要尋覓出讓人敬佩的理由那倒是輕而易舉、隨手拈來即可的事情。書中的蘇東坡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逗趣兒的人。但這些所謂的描述都不能完全勾勒出蘇東坡帶給世人的印象。

  蘇東坡不僅僅是一個詩人、畫家或是百姓摯友的偉人,他思想清澈,寫作優美,作為勇敢,決不為功名利祿動搖,也不因世俗之見而違背自己的意向。他對人熱情慷慨,“雖不積存一文錢,卻認為富比王侯”。他富有出眾的口才,但有時也是心直口快導致招惹了小人,他多才多藝,詩風不拘泥于俗套,動筆為文則自然典雅動人心以真情。“處亂世,他猶如政壇風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勇士”。書中的蘇東坡過的快樂幸福,不屈不撓,無所畏懼,像是一陣清風度過了傳奇的一生,又如一抹陽光找到現在人們的心中。

  從小就聽聞蘇東坡的名號,隨口拈來的蘇東坡的著作也是不少,但是什么時候又曾如此了解過他的一生,不了解一個人的故事,背誦他的詩詞又怎能了解詩句背后的情感,俗話說知人論世,只有在了解了他的故事之后方可深入體會詩里字里行間隱匿的情感,就如同“煉字”,是我最欣賞古人作詩作詞的一種金益求精的方式。“吹斷檐間積雨聲”中的“積”字、“霜風來時雨如瀉”中的“瀉”字、“寫照江天一抹紅”中的“抹”字定和王安石《泊船瓜舟》里寫的“又綠春風東南岸”中的“綠”字一樣必是推敲已久,帶給人的一種詩中景象重現眼前的感覺,定是這些個字給人一種在心上輕撫的絲滑,一種延綿千里的意味。

  蘇東坡的一生就是他的真性流露,雖然在玄學上他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但是他卻不肯接受人生既是重擔又是苦難的說法。他的信仰是他混合的人生觀。他這一生,盡情享受人生,不管貶謫與否,他都樂觀面對人世間的一切。縱觀蘇東坡的一生,在宦海可謂三起二落。當年的皇太后為他撐腰,讓他平安地度過了一段宦海時光,但是朝云和皇太后的去世的的確確是個巨大的轉折點。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 篇3

  有無數筆者寫過蘇東坡,但也僅僅是寫過,東坡只是在他們筆下一閃而過,卻從未活過。

  而林語堂先生喜歡蘇東坡,到了迷戀的程度,他在這本書里說:“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他。”所以,東坡先生,在他筆下活著。

  有誰會不喜歡蘇東坡呢,除非他的內心盛不下這么純粹的人。蘇東坡身上有著人們一生追慕的完美人格,林語堂先生執著地喜歡著東坡,以致他筆下的東坡有他自己的影子:他們同樣熱情、幽默、豁達、真誠,也難免天真,并會為此遭受磨難。

  雖時隔千年,林語堂在寫這本傳記時,仍無法冷靜,他把自己的生命體驗投射到蘇東坡的身上,牽動自己的悲喜,也讓這本書里的蘇東坡活得更生動、立體。在這本書里,林語堂是沖動的,富于想象的,他眼里的東坡是一個神奇的綜合體:“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整本書里,林語堂先生勾摹出一個看似熟悉又有很多獨特細節的.蘇東坡,官方簡介的“文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慢慢隱去,從林語堂這里復活的是一個“造酒師、人道主義者、月夜徘徊者、生性詼諧者”。這是密友嘴里的蘇軾,是老友重逢。

  林語堂和他的這本書,想要描述的是一個優雅智慧而又有趣的人,他活在一個不完美的時代,但葆有著幾近完美的人生。苦難沒有讓他生活沉重,反倒拓展了他人生的邊界,這是林語堂渴望但無法企及的人生。

  蘇東坡有一種自然的魅力,讓旁人無法抗拒,在平步青云時,他心無旁騖,絕極詩、文、書、畫、詞的造詣。縱使后來身處海南的瘴雨蠻煙中,他仍能胸中自有一片心安故鄉。這又是他更大的魅力。當年面對烏臺詩案,東坡被潑了一身的臟水,攜帶了二十多口家人來到黃州,生活從花團錦簇變成屋漏夜雨,凄凄慘慘戚戚。可他芒鞋短褂,親自動手開魚池、找菜種,經營苦難的生活,那些背后設計他的人,期待他落魄,希望他悲悲切切,他端出的卻是一碗“火候足時它自美的東坡肉”,還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這樣的名篇。面對苦難,蘇軾說“一蓑煙雨任平生”,生活賜我以苦難,我報之以哂笑,面對人生低谷時的樣子,展示的就是自己的格局。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 篇4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因為一首詞,喜歡一個人。提到蘇東坡,不得不讀一下文學大師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林語堂先生說“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是啊,像蘇東坡這樣的大文豪真是世間難有的,可他那多舛的命運也是世間無人能比的。蘇東坡曾寫詩自嘲道“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就是這樣一個永遠在被貶之路上徘徊的詩人,卻擁有著常人所不能有的樂觀情懷,可以說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樂天派。或許,正是這種樂觀的情懷成就了他在詩詞上的地位,而每一次被貶他也都能找到心靈的歸宿。

  蘇東坡的傳奇人生,大概應是從烏臺詩案開始的,詩案之前,蘇軾的人生可以用平淡無奇來形容,盡管在仕途上也頗有些作為,但和他這命途多舛的一生比起來還是算不得什么的。詩案之后,蘇軾便從此開啟了另一番不同凡響的生活。

  元豐二年(1079年),烏臺詩案爆發,蘇軾首當其沖,自此之后蘇軾便踏上了被貶之路。首先被貶去的地點是黃州。黃州之前,東坡的才情多用在仕途上,抒發對對北宋時局的種種看法,盡管仕途不甚如意,卻依然意氣風發;黃州之后,蘇軾在心性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他開始品味生活,探索人生,在詩詞上也漸漸表現出豪邁灑脫的情懷和淡泊豁達的境界。至此,東坡居士才橫空出世,可以說黃州是蘇軾人生的一大重要轉折點,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都是在這個時候產生的,如《念奴嬌.赤壁懷古》、《臨江仙.夜歸臨皋》、《定風波》、《赤壁賦》等等。隨后,蘇軾有短暫的一段“東山再起”的時光,只是好景不長,元祐九年(1094年),蘇軾再一次被貶,這一次卻是遙遠的廣東惠州。可蘇東坡永遠是蘇東坡,他那豁達的胸懷讓他在惠州生活地依然有滋有味,他曾作詩寫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由此可見,他在惠州的生活倒也是瀟灑有趣的,只是這種瀟灑有趣在當時的某些小人眼里卻是不可饒恕的。終于,這一次他被貶到了遙遠的海南島上的儋州。此時他已年過花甲,如此老人,翻山越嶺,跨越大海,其中艱辛不言而喻。公元1100年,皇帝大赦天下,六十三歲的蘇軾終于可以回京了,只不過這一次他再也沒有機會回去了,也沒有機會再見到情深義重的弟弟了。公元1101年,蘇軾病倒在常州,從此再也沒有站起來,就這樣,一代文豪,就此隕落,世間再無蘇東坡此人。如此偉大的詩人就這樣靜悄悄的離開了人世間,走得那樣寂靜,那樣令人黯然神傷。臨終之前東坡曾說“我平生未嘗未惡,自信不會下地獄。”是啊,這樣一位富有人文情懷,而又悲天憫人的.道德家又怎會下地獄,只有天堂才是他最終的歸宿。

  讀完《蘇東坡傳》,跟著作者走完他這富有傳奇性的一生,真的感觸頗多,不僅為他那充滿人生哲理的詩詞折腰,也為他那坎坷的一生感慨。

  人生就是這樣,變幻無常,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刻將會發生什么,唯有好好做好自己,活在當下才是正道。

  幾個星期前,我帶著云朵回她姥姥家,閑暇時,我和母親談起村子里的人和事,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是一位胃癌晚期患者。今年秋天,國慶節放假我回家的時候還見過他。那時他站在街上與左鄰右舍談笑風生,微笑長掛嘴邊,好不快樂。短短兩個月,已然物是人非。我沒有再見過他,只是聽我父親說起,病榻上的他已瘦骨如柴,面色萎黃,提不起任何的精神,因為家里原因他沒有接受任何的治療,如今,精神防線崩塌,自然也就活不過多長時間。兩天后他與世長辭,結束了短暫的人生。很突然,幾個月前還生龍活虎的一個人就這樣沒了,也很痛心。

  生活就是這個樣子,難以捉摸,永遠沒有人會知道下一秒將發生什么事情,那么,年輕的我們又有什么理由虛度時光呢?

  以前,我總在想人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很迷茫,一直找不到答案,直到一七年結婚,一八年生子,我才找到人生的意義。不光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存在著,還是作為一名孩子的母親存在著。以這樣重大的意義存在著,我不得不好好的充實自己,完善自己,讓自己變得優秀,讓自己更稱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母親。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給自己的人生設定一個合適的理想或者目標,并為之付出相應努力;同樣,我們也應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如此,才不枉此生啊。

  最后,還是希望用蘇東坡的一首詞來作結語。

  臨江仙·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 篇5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宋代最高文學成就代表,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這是我背過許多次的文學常識內容。除了他特別著名的篇目外,我也似乎未曾有過其他手段來了解這位歷史人物。而借助近來閱讀的《蘇東坡傳》,使“蘇軾”這個形象在我心中又多了些許生動的印象。

  蘇東坡為學生,認真刻苦,態度端正。科舉考試在即,學生們都運用不同方式準備嚴苛的測驗,有的仔細,有的漫不經心。而蘇東坡用的則是最痛苦,但也最有效的方法——將所有考試范圍內的內容親自抄寫一遍,以達到最佳的記憶效果。同時,逐字逐句的抄寫亦能使自己對內容的理解遠遠高于僅閱讀幾遍的學生。另外,這也是一個練習書法的好機會。一舉三得,即使比較辛苦,但也不枉這些努力,蘇東坡在考官的拍案贊嘆和眾人的仰慕中名列前茅。身為父親的蘇洵,眼中也閃爍著些許贊嘆的光芒。

  蘇東坡為官吏,嫉惡如仇,愛民如子。即使他的一生命運坎坷,仕途崎嶇,但這并不能阻礙他。王安石變法,正在得勢時,幾乎所有忠良賢能之士都棄官而去。蘇東坡數次上書,不出意料地被貶。但他絕不因此退縮,并將新政的不滿與缺陷訴于筆墨,不巧得罪于當權者,遭到逮捕,險些喪命。但他說,若遇飯中有蠅,仍需吐出。在以后綠藻貶謫,甚至被貶蠻荒之地是,他也并未滿足那些小人想要他屈服的目的。在蘇東坡管理的地區,政通人和。他平易近人,處處為百姓著想,因此深受百姓愛戴。他將自己的'身份放低,將目標放在百姓身上,雙眼關注更多的是人間底層的喜怒哀樂。因此,只要他認為變法脫離實際,與救百姓于水火發生了抵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轄的州府里,那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也概不搭理。經過他的奮力抵抗,縱使遭到不少迫害,歷史也最終迎來了光明。

  蘇東坡為自己,真是活出了個性和價值。我佩服他的思考方式。他不時會對著眼前的景象做出關于人生的思考。路過三峽時,他看見一座棄屋,上方有一只盤旋的鷹。這只自由的鷹頓時引起了他的興趣。他想到,如今追逐的利祿功名有什么意義,還不如做一只不愁名利、不被這些枷鎖禁錮的蒼鷹,想自己夢想的自由生活翱翔。而在官場中的他也做到了了這一點,并為世人所稱贊。我佩服他的曠達豪放。他不會把自己的出身作為失誤的后路,不會為一件事情糾結萬分拿起又放下。在他眼中,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惡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貶謫還是牢獄,似乎都不會成為擊倒他的箭矢。謫居黃州,沒錢買別的肉,就買當地最便宜的豬肉,專心研究怎么做才好吃;又被發配到嶺南,一篇蠻荒之地,但僅因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他的獨特之處在于,他明白人生之中難免有風風雨雨,每當他遇到暗礁時,早已用闊達的胸襟將其化解。

  在《蘇東坡傳》序言中,林語堂先生寫到:“我寫《蘇東坡傳》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如果林語堂先生寫《蘇東坡傳》是以此為樂,那么讀此書也是一種快樂。對于這樣一個偉人,這種難得的思想和心靈不過是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呈現,曇花一現。“蘇東坡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更有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氣,必當永存。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 篇6

  我讀了《蘇東坡傳》這本書,這本書主要講了蘇東坡的童年到流放歲月的事。我給你們說說我最喜愛的一章吧!我最喜愛《蘇東坡傳》第一卷第三章《童年與青年》。

  《童年與青年》大體內容是以前的學生要把整本書背下來,背書時不僅要背書的內容、知識,連措辭也不可忽略。讀書刻苦的蘇東坡把整本書都抄了一遍,而且書沒加標點符號,要學生自己依據課文的意思加標點。我覺的假如想學的知識有用,把它學透就可以了,沒必要把整本書背下來,那個時代的教育方法有點不對,不過接下來幾條我很贊同,學東西就要學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學過去。而且最后一條我非常贊同:讓學生自己加標點,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讀懂書,讀透書,更好的.學以致用。

  我還喜愛《王安石變法》這一章,這一章講到王安石定了一條青苗法,對窮人不利,而對朝廷很有利。蘇東坡為了不讓老百姓受苦受難,他和司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變法,更讓皇帝禁用了這一法,蘇東坡讓老百姓受了益。我覺得蘇東坡很顧全大局,不僅顧著自己,還照顧著老百姓,我很支持蘇東坡這種顧全大局的品質。同時我對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贊同,為了讓朝廷受益而不顧老百姓的安危。

  蘇東坡這個大江東去,浪濤不盡的千古風流人物會永久流傳在人們中間。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 篇7

  “我寫蘇東坡傳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林語堂在序中這樣說道。我經常見到有作家只是為了樂趣而寫文章,但沒想到會記錄得如此完整卻語言婉轉自然。在讀過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后,我不僅更加了解了蘇東坡,也對林語堂本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原來我只是在課堂上學習過許多蘇軾的文章詩詞,也僅僅聽過一些有關他的佚事。我心中已經贊嘆,這真是文學大家。望著書的封面,我想到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思緒;我想到了“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柔美;“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我也想起了“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景象……懷著滿滿的好奇心我讀完了此書。我知道了許多曾不知道的事,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人好朋友,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

  林語堂寫道:“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現得正像中國的山水畫。在山水畫里。”盡管如此,蘇軾的一生無疑是成功而值得我們借鑒的。雖然蘇東坡的.一生坎坷不平,但得意之時還是比失意的時候多,怎能不自在逍遙呢?

  認識林語堂也是在課堂上聽說過其奇聞佚事,他以幽默的文筆出名。但在《蘇東坡傳》中我卻更看到了林語堂先生的專注與感性。有人評論道,沒有人能像林語堂一樣把蘇東坡分析得如此透徹。我也十分贊同這點,對于一個自己崇敬而喜歡的人,每個人都會對其深入地了解,但能將之記錄為文字并繼續影響其他人為之動容的,少之又少。林語堂讀懂了蘇東坡的樸實而高尚,讀懂了蘇東坡的固執而善良,亦讀懂了蘇東坡的真性情。或許就是這樣,林語堂對自己崇拜的人的描寫中并沒有用太過華麗的字詞去堆砌,而只是樸素地完成了這部傳記。這樣也的確和蘇東坡的性格十分相符。

  在讀《蘇東坡傳》時,既能讀出蘇東坡那淡淡的味道,也能讀出林語堂這淡淡的味道。林語堂說過:“我不是把書當小說寫的。”雖然他寫的都是事實,但是那事實讀來卻并不乏味,通過合理的想象修飾,人物都活起來似的。這些,也正是我們讀者想要的。

  讀完《蘇東坡傳》,對兩位文學大家,我都更加了解,更加喜歡了。最樸實的作品就如不加修飾的大自然一般,豐富多彩。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 篇8

  外放十五年后,現在,蘇東坡終于可以返回京都,過上幾天舒服的日子。

  這得益于“太后恩寵”,以今天的平某不留情面的狠話說,蘇東坡經歷的三朝皇后,這仨婦女都是老蘇的“腦殘粉”。當然,如果要聽嚴肅的分析,還要看林語堂怎么說,老林研究,蘇東坡總是得到歷朝皇后的蔭庇,在他受審時(烏臺詩案),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現在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得勢,甚至在他一生中較晚的歲月里,若不是神宗的皇后代攝政事,關懷了他一下,老蘇就客死海南了。

  閱讀至此,平某旁注,蘇東坡很有女人緣。而且這仨女人級別都不低,要換到今天,等于宋祖英劉永清世代跨越為其公開站臺,這恩寵?這后臺?這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但是不應忘了,誰才是蘇東坡最大的后臺:才情!

  若說到才情,連皇帝都得為他公開點贊,請看歷史回放:

  一天晚上,皇太后宣蘇東坡進宮草擬詔命。年輕的皇帝正坐在祖母身旁。他在一旁畢恭畢敬地立著聽記吩咐。事畢,皇太后突然問他:“有一件事我想問你。幾年前你官居何職?”

  “常州團練副使。”

  “現在身居何職?”

  “臣承乏翰林學士。”

  “你為何升遷如此之快?”

  “仰賴太后的恩典。”

  “這與老身無關。”

  蘇東坡對著鏡頭撇了撇嘴,只好瞎猜:“一定是皇上的恩典。”

  “與皇上也無關。”

  蘇東坡又撇了撇嘴,心下道,女人就是好讓人猜謎,嘴上卻正色道:“也許是有老臣推薦。”

  太后說:“與他們也沒關系。”

  蘇東坡立著呆了片刻,然后說:“臣雖不肖,但從不運用關系求取官職。”

  太后最后說:“這是我老早就想對你說的。這是神宗皇帝的遺詔。先王在世之時,每當用膳時舉箸不下,臣仆們便知道是看你寫的文字。他常說起你的天才,常想用你,但不幸未及如愿便爾崩逝。”

  提到先王,三人不覺一同落淚。

  行筆至此,平某亦感嘆,即使身為一國之君,也不能隨心所愿,按說皇家這么知遇蘇東坡,理應讓他少受些苦頭才是,但是一入朝野,便身不由己,老蘇被貶被罰甚至被受審下獄,都被他的同僚上司左右其命運,這國家到底是誰的?

  權力斗爭,就是利益相關方的角力,沒有誰能一直掌握絕對的優勢。此等博弈,在歷史的檔案里屢見不鮮,棋局如此,國家如此,人生亦如此。

  不過現在趁著“太后恩寵”,還是來觀察一下蘇東坡快樂的首都生活。深孚眾望,早已是大宋超級明星的老蘇,吸粉無數,林語堂講了兩個故事,讓人覺得,即使當下所謂的各類影視歌星,四大天王,在對粉絲的影響上,與老蘇相比,都隔著十條街的距離。

  學者章元弼對蘇東坡極為崇拜,他本人長得并無足觀,卻娶妻甚美。婚后,妻子發現丈夫整夜讀蘇東坡的`詩,對妻子不甚理睬,終于不能忍受而爆發,“那么你愛蘇東坡勝過了我!好吧,把我休了吧。”丈夫便把她休了。現在的粉絲最多為了偶像不結婚,但在老蘇那里,粉絲是可以為偶像離婚的。

  另一則講到蘇東坡做翰林學士時,有一個極為崇拜蘇東坡的人,勤于搜求蘇東坡的字,蘇東坡每一個短簡便條若由蘇東坡的秘書交給他,他就給秘書十斤羊肉。老蘇風聞此事后,一天,秘書對友人的口信請蘇東坡回復,老蘇已經口頭回復了;秘書第二次又來請求,老蘇說:“我不是已經告訴你了嗎?”秘書說:“那人一定要一個書面的答復。”老蘇說:“告訴你那位朋友,今天禁屠。”

  以前看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老覺得一堆人守在唐府門口,哄搶唐伯虎的廢紙垃圾是無厘頭的演繹。如今觀《蘇東坡傳》,方覺古人在追星上,絲毫不讓今人。

  但在京都的蘇東坡厭倦了政治,即使在他深受恩寵的日子里,也一直有政敵對他進行誹謗,不斷上書彈劾,“他真是厭倦于驅趕那些蒼蠅臭蟲了”。

  這幾年,蘇東坡在他的政論文字里,時常申論“慎思”與“公正”為賢臣之所必備,但是慎思與公正為黨人所憎惡。這讓老蘇很是惆悵。下面這則段子,或可見當時蘇東坡之心境:一天,一頓豐盛的晚餐之后,蘇東坡在屋里欣然捫腹而行,他問家中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之中何所有,一般慣于說“一肚子學問”。一個女人說是“一肚子墨水”,一個女人說:“你是一肚子漂亮詩文。”老蘇都搖頭說“不是”。最后,聰明的侍妾朝云說:“你是一肚子不合時宜。”東坡大呼曰:“對”。

  林語堂觀察,蘇東坡的心始終沒放在政治的游戲上。他本身缺乏的最慘的,便是無決心上進以求取宰相之位,倘若他有意,他會輕而易舉到手的,作為皇帝的翰林學士——其實是屬于太后——他與皇家過從甚密,只要肯玩政治把戲,毫無問題。

  但他沒有。

  他再三懇請謙退,朝廷終于同意了,老蘇以龍圖閣學士赴杭州上任太守之職,領軍浙西。這是杭州迎來的又一個“高配市長”,上一次發生在267年前,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

  閱讀至第二十一章,蘇東坡離開京都時,為公元1089年3月,他在京都的美好流年,平某用計算器前后求出是三年零三個月。這一年,老蘇五十有三了。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 篇9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是我最喜愛的蘇東坡的一首詞——《定風波》。這首詞充分體現了他樂觀豁達,清逸曠遠的人生品格。以前知道蘇東坡是因為他的詞,而讀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之后,才真正認識蘇東坡。

  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才有的奇人,他曾這樣評價過文壇的巨子:“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在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后,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和厚道,并沒有變成尖酸刻薄。”

  蘇東坡的一生,命運坎坷,仕途崎嶇。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政治上許許多多的災禍,全是由于他的才智所帶來的,然而,這正是因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實事求是未曾泯滅!

  蘇東坡為官時,管理之處政通人和,他處處為百姓著想,頗受百姓愛戴。他練習瑜伽,研究佛道,與高潔之士相交,訪山水,與高僧修研佛道。“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他為藝妓題詩,與和尚趣談,為百姓求雨,他四處游歷。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進可朝堂安天下,退能山水怡自身”,即使是泥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著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在被貶黃州的時候,為了生計開荒種地,將當時“賤如泥”的豬肉烹制出美味無比、流傳至今的“東坡肉”。蘇東坡的詩詞里,既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的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作為詩人,他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文采飛揚,談笑風生;作為書法家,他自評“我書造意本無法,自出新意,不踐古人”的不拘小節、天真爛漫;作為官吏,他有“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的嫉惡如仇,愛民如子;作為蘇軾,他有“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豁達與瀟灑。我喜歡他毫不恭維、仗義執言的性格。雖然他有時比較沖動、做事不經“大腦”,但正因為這一點,才使他更富有魅力。

  在《蘇東坡傳》的序中,林語堂先生寫到“我寫《蘇東坡傳》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如果林語堂先生寫蘇東坡傳是以此為樂,那么讀《蘇東坡傳》也是一種快樂。可以從字里行間讀出人物的個性,品嘗人物的喜怒哀樂,并從他的事跡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啟示。所以我們會說:“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用林語堂做結語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林語堂先生飽含喜愛敬佩之情給了蘇東坡多個名號:秉性難改的樂天派、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百姓的朋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工程師、假道學的反對派、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士大夫、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在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月夜徘徊者、詩人、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貌……

  最令我欽佩折服的不是他的出眾的詩詞,不是他詩書畫、儒釋道的通才,而是他性格中的通透達觀——

  他少負才名,但一生仕途坎坷,多次慘遭貶謫,入獄一百多天幾欲喪命。難得的是,無論在何種境遇,他都能夠用強大的內心去克服去超脫,在苦中作樂,去發現并享受困苦之中的人生真趣!被貶黃州,為一家老小生計,不惜淪為農夫,開墾別人棄置的荒田,自此世間誕生了“東坡居士”;只能買些別人不要的肥肉,他就研制出了“東坡肉”,至今仍為名菜;后來,流放嶺南,當年尚為蠻荒之地,他卻能“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甚至道中遇雨,他也有“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這就是東坡的通達!

  蘇東坡一生娶了三位夫人,每一位都至情至性、情深意重。聰慧穩重的結發夫人王弗二十六歲早逝,盡管“不思量,自難忘”,但蘇軾并沒有像癡情的納蘭容若一樣,走不出對亡妻的思念。他又有了相濡以沫溫柔敦厚的王閏之、知心可人的“天女維摩”朝云。情真情深,但不癡不迷,這就是東坡的通達!

  蘇軾與弟弟蘇轍手足情深,非比尋常。“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弟兄倆聚少離多,蘇東坡卻能夠把對弟弟的思念托于明月、化作祝福: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就是東坡的通達!

  有人說:什么叫見過大世面?那就是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蘇東坡就是這樣的人!有人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蘇東坡就是真正的英雄!

  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寫到: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林語堂、余秋雨都是東坡的知音!我愿做東坡的學生,永遠的學生!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 篇10

  今年讀完的第一本書,是去年遺留了一半的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一定不是因為小時候背了很多他的詩詞,所以對他一直抱有好感。是因為愛慕他骨子里的豪放豁達,灑脫不羈。

  過去對蘇東坡的印象,停留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細膩情感,在“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在“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豪邁。

  通讀全書后,他的形象更立體了一些。

  天縱奇才,這點毋庸置疑,在我心中,蘇東坡是繼李白之后中國第二位天賦卓絕的詩人。早上刷帖子看到一篇問為什么寫詩很多人學杜甫不學李白,這簡直無需提問,因為形制好模仿,才氣難以復制。但是才華不僅僅是老天爺給的靈光一閃,更是博古通今后智慧的貫通。書中有兩處讓我震撼于蘇東坡的厚重積累。一為蘇東坡起復之后一度負責草擬圣旨,由他手中所出圣旨不少于七八百道,他用典嫻熟,辭藻優美,一時為人稱道。后又一官員任此職,自負也是才華橫溢,便詢問草擬處伺候過蘇東坡的老仆人,我比之蘇軾如何?老仆答曰,內容可能相去不大,但是蘇軾從不用翻書。高下立判。

  二為蘇東坡已被貶謫到海南儋州,此時蘇東坡已約6旬,是個老人家了,陪在他左右侍奉的是他的三子過,三子在父親的教導下,也是學問大家,書法繪畫五一不精,常在父親身側背《唐書》《漢書》,蘇東坡在一旁聽,他讀過的每一行史書都記得。且不說人到晚年記憶力會衰退,又有幾個人能將這許多書倒背如流呢?

  讀到此處不經慚愧,不論自己是否有才氣,但是確實還沒努力到,需要去比拼才氣的.地步吧。

  雖然一直從蘇東坡的詩詞里感受到他是個灑脫的人,可更深入了解他一點點,就更為他這份樂觀豁達感到可愛。貶謫到黃州就做老農種地,和周圍的鄉里鄉親做好朋友。貶謫到廣東惠州,這時他也老了,自覺北回無望,卻沒有沉浸在郁郁不得的不快樂中,還在給友人的信中寫,我已經決定做個惠州人啦,我沒離開過惠州,出生在西蜀不過是夢一場。讀到這里,雖然心酸他的際遇,但是又實在感嘆他的可愛。可此時的宰相章淳讀到蘇東坡在惠州所作的詩,說看來他在惠州過得很好?遂又把蘇東坡貶謫至海南儋州去了。豁達灑脫的他永遠不是他的敵人想看到的,他們希望蘇東坡郁郁不得志而苦悶,但是一個人可以被拿走所有身外之物。地位,金錢,被迫與家人分離,充實豐滿的內在卻永遠不會被奪走,偉大的詩人會著眼于民生,沉浸于自然風光,追尋這萬事萬物的哲理。

  浪漫灑脫是他的天性,可是他也有極高的人道主義的精神。不論他在何處為官,擔任多小的官職,他都在盡力改善民生,想方設法幫助在青苗法的壓迫下貧窮的百姓減免債務,設置古來第一所公立醫院,預防饑荒。任京官時候,他又想盡辦法讓皇上太后廣開言路,力陳王安石排他的弊端。在黃州做老農時,他發現當地很多窮苦人家有殺嬰的做法,特別是女嬰,他看到此心甚痛,雖然此時無圈職在身,他還是想盡辦法組建了一個慈善會,去救濟當地窮苦人家,只要不殺嬰,就可以得到一些撫恤金,幫助他們一起撫養孩子。很多傳奇話本子里都有蘇東坡為官時候的小故事。如在杭州任上,一書生家中做折扇生意,卻因故積累債務,求得蘇東坡幫助,蘇東坡在他折扇上作畫題詞,讓他拿去變賣,蘇東坡是當時備受追捧的詩人,一下子就賣完了,還清了債務。

  談到做官,他絕對是一個有能力有責任心的能吏,談到藝術,他又是才思敏捷,書畫均佳,談到哲學,他又參研儒釋道三家,胸中自有丘壑。

  越是回顧這本書,回顧他的一生,發現越是喜愛欽佩這個人。看這本書的過程中也在聽曾國藩的家訓,也曾暗暗的比較過二人,其實是沒什么可比的。可也會忍不住想,如果他有一些曾國藩做人的隱忍智慧,會不會有更好的一生呢?可我想我是多慮了,正因為他的鋒利,他才是他,也許他的際遇,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他。他便中國的大江南北,看遍自然風光,體會世情冷暖,卻還是那個他。

  想到他那篇小品文章,長大后再讀卻覺得充滿著大智慧。“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 篇11

  讀《蘇東坡傳》是因為我想進一步了解蘇東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為我喜歡他,喜歡他“大江東去浪濤盡”的那份豪情氣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那份淡定從容,還有悉心鉆研留下美食“東坡肉”的那份熱愛生活。選讀林語堂著的《蘇東坡傳》,也是想進一步了解這位文人,看看這位文人如何下筆描寫東坡先生的。

  作者林語堂是近代著名的學者文人,學貫中西,他在題記中說:“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他。”直言不諱對東坡先生的喜愛,再看文章,也很佩服作者,盡管喜愛東坡先生,但是以事實為依據,客觀的展現了東坡先生和他的家人朋友、“敵人”和那個時代。

  務實——蘇東坡一入仕途,絲毫沒有文人的恃才傲物和夸夸其談,總是務實地為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與水災饑荒戰斗,解救難民;主政杭州時,解決杭州城供水問題,疏浚西湖,修建蘇堤、三潭映月,建立中國第一所公立醫院。蘇東坡宦海漩渦中坎坎坷起伏,無論悲喜,無論沉浮,都能懷揣初心,一路向前。

  重情義——蘇東坡對待朋友和親人,感情真摯細膩。東坡一生有三個妻子和一位暗戀的情人,他的詩詞里透射出對每個人的深情,第一任妻子王弗在他28歲時去世,十年后悼念亡妻時,寫道: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他的第三任妻子朝云在他被流放在惠州時不幸染病去世,蘇東坡寫了一首詠梅詞來悼念她,把她比做圣潔的梅花,月下梅花,白衣仙女,隱約朦朧,絕與塵世俗態不同其格調,痛之深,愛之深。蘇東坡的初戀(也是暗戀的情人)是他的堂妹,因為道德倫理,不能成婚,聞之堂妹離世的信息后,對墻而泣;即便是到去世前一個月,還特地為初戀的堂妹寫了祭文,祭文注滿了他的'情思。可見他如此重情重義。

  豁達——對待迫害自己的政敵沒有恨,太息而已。章停原是蘇東坡的好友,后來成為政敵,章停得勢后,迫害蘇東坡,將他貶到惠州、海南,后章停失勢,章停的兒子章授想拜訪蘇東坡,探一探蘇東坡對他和他父親和他的態度。蘇東坡寫了一封回信,文中毫無憤恨報復之心,尚以己之遭遇可憐仇敵之境遇,困憊方筆,太息而已,林語堂譽之為“人道主義精神”的典范。由于仗義執言、烏臺詩案,屢受政敵打壓、誣陷被貶,面對逆境,面對挫折,依然是胸懷古今,傲然獨立,這種胸襟和態度沒有豐厚的知識、智慧和修養是絕對不可能達到的。

  蘇東坡自我評價,“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以此共勉。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 篇12

  自從讀了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后,我才發現,世界上竟有如此豁達之人,而他便是蘇東坡。

  蘇東坡一生都在被貶,可是我們總能在他的詩中找到一些樂觀的詩句,比如《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戶”,門都破舊的連月光都透進來了,可是蘇東坡接下來又寫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樂天到無可救藥的人,連我也佩服的五體投地。世上像這樣的樂天派不多了,所以這也是蘇東坡在歷史長河中永遠那么光彩奪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讀完了《蘇東坡傳》,看完了蘇軾的一生,我學到了兩個字:樂觀。

  蘇家出了三個才子,稱為“三蘇”:蘇洵、長子蘇軾、次子蘇轍。所以說“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賞蘇東坡不僅僅因為他樂觀,還因為他是一位正直的詩人,他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醫。”由此可見,他很注重人品。當我們學蘇東坡他寫的《記承天寺夜游》時,為“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閑人”找了幾個合適的諧音詞:賢人、嫌人、涎人、嫻人和銜人。蘇東坡雖然仕途歷盡艱辛,但也很會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東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寫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們說失意的人有一個詩意的人生。

  蘇東坡后來歸隱于田園了,他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稱“東坡居士”,所以我們才會叫他蘇東坡。他變成了普通的農夫,真正開始務農了。

  林語堂先生與謝老師最喜愛的詩人便是蘇東坡了,現在我知道為什么了,因為蘇東坡的與眾不同。當我們去閱讀他的'詩作時,沒有苦澀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頭的通達樂觀。他真的是一位優秀的詩人!

  我要向蘇東坡學習,他心靜如水、胸無塵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閑適,而且擁有樂觀豁達的胸懷,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實的上帝的最美花兒,沒有缺點,如此燦爛的屹立在文學史上的高峰!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11-05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14篇01-08

杜甫傳讀書筆記06-06

岳飛傳讀書筆記01-15

《曾國藩傳》讀書筆記05-06

巨人傳讀書筆記02-02

《香農傳》讀書筆記02-18

《肖邦傳》讀書筆記02-11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12-10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日本亚洲韩中文字幕 | 天堂视频中文字幕一区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 一本大道香蕉精品视频在线 |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观 | 亚洲一级精品在线免费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