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讀書筆記>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書筆記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書筆記
更新時間:2024-08-05 11:30:15
  • 相關推薦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書筆記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書筆記1

  馮恩洪講述的是“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最好的教育莫過于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然而,現在的教育現狀是接受教育,講授教學,必須改變教育理念以及課堂變革和建設,才能從根本改變現狀。

  課堂教學教什么,適合比標準更重要,國家課程校本化很重要,進而,設計教學重難點時需要以人為本,因人而異,切不可胸中有書,目中無人。所以,我們不能再抱著課本,抱著教學參考只扣課本和大綱,我們更要關注學生,備學生。另外,老師不講學生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不懂的,要完全相信學生,釋放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潛能,才會收獲期望之中,意料之外的驚喜。

  怎么教?怎么教的問題就是所謂的教法。從理論上梳理,全世界的教法分三類:第一類是講授課堂,用教師的一講到底來完成知識傳授。第二類為合作課堂,即學生能講的讓學生講,經過啟發以后,學生仍然存疑的,這個時候才讓教師發揮畫龍點睛的作用。第三類課堂,對于相同年齡的人,因為他們智力上的差異不是給他一模一樣的教育,而是給他合適的教育,這種提高質量的教學方法叫做差異教學或者說差異課堂。

  課堂教學要由講授走向合作,“班里最好的學生一定也沒有老師知道的知識多,但老師知道的知識絕不會比全班同學加起來的知識多。”馮恩洪前輩的這句話有力的揭示了講授教學的弊端,非常具有說服力。

  所以,課堂變革在于關注差異,尊重情感,釋放潛能。

  馮恩洪前輩的講座在不知不覺中就結束了,他的講座對我來說非常震撼,他是因為有恒心有毅力,才造就了今天的成功,他激發了我對教育的追求,我并不追求能成為一名教育家,只希望能充實的在三尺講臺上站好每一個40分鐘。

  馮恩洪講述的是“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最好的教育莫過于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然而,現在的`教育現狀是接受教育,講授教學,必須改變教育理念以及課堂變革和建設,才能從根本改變現狀。

  課堂教學教什么,適合比標準更重要,國家課程校本化很重要,進而,設計教學重難點時需要以人為本,因人而異,切不可胸中有書,目中無人。所以,我們不能再抱著課本,抱著教學參考只扣課本和大綱,我們更要關注學生,備學生。另外,老師不講學生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不懂的,要完全相信學生,釋放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潛能,才會收獲期望之中,意料之外的驚喜。

  怎么教?怎么教的問題就是所謂的教法。從理論上梳理,全世界的教法分三類:

  第一類是講授課堂,用教師的一講到底來完成知識傳授。

  第二類為合作課堂,即學生能講的讓學生講,經過啟發以后,學生仍然存疑的,這個時候才讓教師發揮畫龍點睛的作用。

  第三類課堂,對于相同年齡的人,因為他們智力上的差異不是給他一模一樣的教育,而是給他合適的教育,這種提高質量的教學方法叫做差異教學或者說差異課堂。

  課堂教學要由講授走向合作,“班里最好的學生一定也沒有老師知道的知識多,但老師知道的知識絕不會比全班同學加起來的知識多。”馮恩洪前輩的這句話有力的揭示了講授教學的弊端,非常具有說服力。

  所以,課堂變革在于關注差異,尊重情感,釋放潛能。

  馮恩洪前輩的講座在不知不覺中就結束了,他的講座對我來說非常震撼,他是因為有恒心有毅力,才造就了今天的成功,他激發了我對教育的追求,我并不追求能成為一名教育家,只希望能充實的在三尺講臺上站好每一個40分鐘。

  馮恩洪講述的是“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最好的教育莫過于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然而,現在的教育現狀是接受教育,講授教學,必須改變教育理念以及課堂變革和建設,才能從根本改變現狀。

  課堂教學教什么,適合比標準更重要,國家課程校本化很重要,進而,設計教學重難點時需要以人為本,因人而異,切不可胸中有書,目中無人。所以,我們不能再抱著課本,抱著教學參考只扣課本和大綱,我們更要關注學生,備學生。另外,老師不講學生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不懂的,要完全相信學生,釋放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潛能,才會收獲期望之中,意料之外的驚喜。

  怎么教?怎么教的問題就是所謂的教法。從理論上梳理,全世界的教法分三類:第一類是講授課堂,用教師的一講到底來完成知識傳授。第二類為合作課堂,即學生能講的讓學生講,經過啟發以后,學生仍然存疑的,這個時候才讓教師發揮畫龍點睛的作用。第三類課堂,對于相同年齡的人,因為他們智力上的差異不是給他一模一樣的教育,而是給他合適的教育,這種提高質量的教學方法叫做差異教學或者說差異課堂。

  課堂教學要由講授走向合作,“班里最好的學生一定也沒有老師知道的知識多,但老師知道的知識絕不會比全班同學加起來的知識多。”馮恩洪前輩的這句話有力的揭示了講授教學的弊端,非常具有說服力。

  所以,課堂變革在于關注差異,尊重情感,釋放潛能。

  馮恩洪前輩的講座在不知不覺中就結束了,他的講座對我來說非常震撼,他是因為有恒心有毅力,才造就了今天的成功,他激發了我對教育的追求,我并不追求能成為一名教育家,只希望能充實的在三尺講臺上站好每一個40分鐘。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書筆記2

  從今天開始讀《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書,作者馮恩洪是遠傷害建平中學校長,業界普遍認為在教育界,有“北魏南馮”的說法(北有魏書生,南有馮恩洪),可以說是教育界的一位高人。此書從課堂改革、教育環境、德育、學生個性培養等方面闡述如何為學生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看后令人頗受啟發,下面就自己認為好的只言片語和大家共享。

  1、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關鍵的關鍵是要研究學生,是我們的老師由心中有書走進胸中有書、目中有人的境界。

  2、讓每個學生感動的教育就是讓學生享受的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

  3、教育不僅要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教育更有責任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

  4、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就能讓學生在課堂里聽得懂,他就告別忍受,走出接受,走進享受。

  5、知識就是力量應該這樣理解:沒有知識就沒有力量,光有知識不一定具有力量,簡單的知識堆積不產生力量,只有應用的知識,知識才是力量。

  6、教師不要講學生已經會的東西,也不要講學生聽后依然不會的東西。只有這樣,方能使課堂從低效走進有效,從有效走向高效。

  7、美國國家教育中心的實驗報告:調動多種感官獲得知識24小時以后知識的鞏固率要上升到30%,而交流、合作、討論,24小時以后知識的鞏固率要上升到50%。

  8、對積極地教育環境的界定是:它是使人賞心悅目的,它是使人誘發積極情感的,使人進入期間,置身其間得到暗示,得到啟迪的。

  9、老師不能不像老師,老師不能光像老師。

  10、我們應該是給他提供人生必需的而他的家庭不可能提供給他的那一點東西,這是教育的價值。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書筆記3

  偶然的機會,將這本《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收納到書櫥里,如獲至寶,愛不釋手。這本教育類讀本,不像其他著作曲高和寡,咬文嚼字,而是用大量的事例、典故、寓言等帶領我們探尋教育的真諦。

  作者馮恩洪先生,曾經是上海建平中學校長,他不僅具有遠見卓識,還是“藝高人膽大”的教育實踐家。他在建平中學推行“走班制”,首創并踐行“合格 特長”的辦學理念。他著作的這本書深入淺出的向我們講述了教育的真諦,提倡學校積極開展課程建設,努力實施實效德育,實現教師專業發展,優化學校文化內涵等,每一個章節都有他親自開展的教育實踐,讀罷,讓人對這位著名的教育家仰慕萬分!

  馮恩洪先生開篇一個生動的寓言故事《老虎辦學》在有趣、詼諧的語言中,仿佛又給教育了一個重重的警醒,故事講述的是五十知天命的老虎當膩了“百獸之王”后,突然想當校長了,于是辦了一所學校自封校長,要鴨子練長跑,兔子練游泳,老鷹學爬樹----鬧了一番笑話后,學校關門,最后老虎感嘆“校長不是人當的”。這個自編寓言讓我們不得不思考: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我們不是要培養一模一樣的學生,而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個個成才。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教育應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應該對于有差異的學生給予適合的教育!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課程是學校教育的載體,如何能讓每一個學生找到適合的課程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在基于全國統一的國家課程的基礎上,我們有必要根據學校特點、學生實際情況為學生量身定做適合自己的課程,即將國家課程校本化!而第三課程也稱校本課程的開發和設置是解決學生差異教育問題的最好辦法。第三課程是對國家課程的補充,是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所需、特長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發展自己的長處,避開自己的短處,讓學生在興趣的引領下,逐步樹立自信心,發展自己的特長,即馮恩洪先生提出的“合格 特長”的辦學思想。

  很榮幸,我校正是以建設“合格 特色”的學校,培養“合格 特長”的學生為辦學思想,多年來,我們努力踐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開設了大社團課程,即第三課程,課程涵蓋舞蹈、音樂等20多門學生喜歡的課程內容,十幾年的堅持中,我們走出了一批批德才兼備的學生,再讀馮先生的著作,更加堅定了我們要繼續走下去的決心,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教育的戰線上,我們將精益求精、砥礪前行,不忘初心!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書筆記4

  我利用休息時間拜讀了教育專著《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教育專著。通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感觸之一: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于酒囊飯袋、行尸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二是用思想陶冶學生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于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復,不可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感觸之二: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中國教師缺什么》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獲;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云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著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感觸之三:注重教師的師德修養

  師德是教師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驅使教師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教育作貢獻的動力。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是“學生式的教師”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與學生的對立關系,教師的作用不再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使用,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教師既是學生的伙伴,又是教學的組織者,誘導者,促進者;教師是“學生式的教師”,學生是“教師式的學生”,相互影響相互探究,相互學習,共同發展。課堂上,不僅僅學習書本上前人創造的知識,也學習師生共同探究,發展,創新的新知識,使學生的認知解決,實用,貼近。教師要學會合作,要善于向別人學習,要學會支持,教師要善于運用支持的策略,使兒童獲得更多的探究機會。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現,讓我們攜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充滿了愛,充滿了知識,充滿了對工作的滿腔熱忱,無愧于“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做新時代的好教師。

  感觸之四:做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教育家和教書匠,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教育家有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他們以不教之本為基本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追求的是一種充滿靈性與智慧的教育教學。而教書匠往往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灌輸作為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學手段。接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卻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單一,視角更加狹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這難道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嗎?我們該如何保護兒童的想象力與好奇心呢?我想,或許我們會從中獲得一些啟示。我覺得像這樣的教育才稱得上是讓人終身受惠的教育。其實這種教育也在進行灌輸,但它不同于傳統的灌輸,它充滿著靈性與智慧,能給每個孩子以深深的心靈震撼,又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能給每個孩子樹立起遠大而切實可行的目標。“一個教師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教師,他教一年,然后重復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教師,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教師與一個教了一年卻又重復了一輩子的教師,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作為一個教師,我覺得應該具有不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做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千萬不要成為一個高高在上的教書匠。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到自己過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這本書一下子就把我喚醒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恒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著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也許我們離人們心中的理想教師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有決心更有信心將這段距離逐漸縮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會奏響新世紀中華民族的英雄樂章,理想的教育會開創新世紀中國文明的燦爛輝煌!”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書筆記5

  本期拜讀了馮恩洪教授的著作《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本著作馮恩洪教授圍繞如何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從各方面進行了闡述;內容生動化和生活化,這與一般的就理論內容泛泛而談的教育類著作大不相同,讀這書在有一種讀馮恩洪自傳的感覺,因為書中很多觀點的闡述都是結合了作者的親身經歷,對中國的教育進行了理性的思考與展望,他在文中指出:我們現在的教育是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而由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走進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場革命,是一場告別書本中心走進學生發展為本的革命,是一場教育的深刻變革。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關鍵的關鍵是研究學生使教師告別書本中心,走進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變革新時代,只有這樣,我們培養的人將真正是“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有個性有特長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要改變觀念

  教育的服務對象是學生,好的教育應該是最有益于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所以我們在教學行為上要更多地考慮學生的需求。

  我們學習了很多模式,但現在仍然沒有找到最適合我們的模式,感覺我們總是不停地在照搬別人的東西,感到不合適就拋棄了,再搬再拋棄這種照搬模式淺嘗輒止的做法是達不到課改目的的,我們總是想套用現成的模式,通過學模式來帶動教學進而形成模式,現在看來是行不通的。

  二、要關注差異

  老師們都會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我們正賣力地講著習題時,有的學生正在玩鉛筆、橡皮或做別的事情;當我們批改作業時發現了一些很簡單的問題都錯了。問題出在哪里,錯誤應該歸咎與誰?至少不應該只責備學生,我們老師也有錯誤,我們沒有去了解我們的學生,雖然我們很多老師都知道學生存在差異這個事實,但我們在行動上仍然按相同的標準來要求他們,一旦做不到,就進行批評教育,最后得到的只是相互間的怨言,師生關系漸行漸遠。書中提到的“人皆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個個成才”這樣的境界,可能我們很難做到,但如果我們真能更多地去了解和認同我們學生的差異性,更多地包容學生的錯誤,換位思考他們的處境,更多地為學生設計一些他們夠得著的問題,讓他們享受到哪怕一點點的學習的快樂,我想我們的師生關系肯定會得到改善,我們的課堂肯定可以更活躍一些。

  馮教授曾經接收過一個女孩,他是被這個女孩感動了才決定接收的。女孩十歲的時候體育課上摔了一跤,摔出了全世界的不治之癥,右腿受傷的膝關節軟組織鈣化,而且這個鈣化會蔓延到全身每一個軟組織所在的部位,最后造成終身癱瘓,沒有手術可以治療,沒有藥物可以治療。網上搜索全世界治愈的病例只有兩例。這個孩子生活在一個破損型的家庭,父女兩人相依為命。父親不忍心女兒癱瘓,最后毅然辭去公職,賣掉住房,買了兩輛自行車踏上了遠行之路。這一出門兩輛自行車就騎了六年,行程五萬三千公里到了祖國的26個省。六年之后到達總醫院,奇跡發生了,女兒的病征全部消失,父親的風濕性關節炎也不治而愈。但是這樣一來這個孩子受傷的時候是小學四年級,等到她治愈了申請重回課堂的時候,她已經16歲,她的同齡人都已經進入高一了。六年沒有進過一天課堂,上過一節課的孩子,她的知識結構肯定是不完整的。馮教授想:她的知識結構是她的短板,但是這個孩子有她的優勢啊,她有六年五萬三千公里的行程磨煉的鋼鐵般的意志,六年她五萬三千公里在社會大學堂里積累的見識,這是她的同齡人所不具備的。

  因此當年中央電視臺的導演跟馮教授說了這件事以后,他非常感動。產生了一個沖動,來幫助她實現重回校園的'愿望。這樣就把她安排到集團學校下面的建平實驗學校的初一三班。六年沒有進過學校,重新拿起課本的時候,馮教授和其他老師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不是讓她坐在初一三班的教室里,而是讓老師對她一對一的教學。兩個月的學習過程結束了。這個時候面臨著考試,如果讓她使用初一年級的共同試卷恐怕孩子的自尊要受到一次重大的挫折。仔細考慮以后,各科任課老師為她度身定做了一份試卷。這兩個月里她學什么考什么,這樣第一次考試,除了英語亮了紅燈,其他學科都考出了優良的成績,經過兩年半的努力,這個學生到初中畢業進入上海的高中的時候,她已經全部消失了差距。

  這就告訴我們,教育在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的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差異,與其埋怨差異,不如研究差異,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樣我們的學生在課堂里能夠聽得懂,他就告別忍受,走出接受,走進享受了。

  三、學會尊重和傾聽

  “現在的老師不好當,班主任更不好當”,我們可能經常要發這樣的感慨。我也曾做過9個年頭的班主任工作,而且還是五十多個孩子的班主任,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有的只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然而處理不好,就會激起各種矛盾,不但影響教學,而且還可能有“大事”發生,學生是有情感的,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情感。怎樣尊重呢?

  書中提到馮教授在審閱一份全國十佳模范班主任材料的時候,看到石家莊一位小學老師他的班級到畢業班六年級的時候,校長給他的班級里面安插了一個數學只考個位數8分的學生,這個班主任正好是數學老師。面對畢業班只有一年的時間,這個學生性格內向自卑,數學課他從來不敢舉手,結果他遠離了這個學生群體。這個時候,老師鼓勵他,不管你會做不會做,聽懂沒聽懂都要舉手。這樣好不好,老師講課的時候,你聽懂了你就舉右手,老師肯定叫你。你沒聽懂你也不能不舉手,因為你一不舉手,同學就遠離你了,你看全班同學除了你,誰不舉手啊。如果沒聽懂你也舉手,你就舉左手,你舉左手的時候不叫你。會了舉右手,不會舉左手。

  這就說明尊重學生的情感需要通過滿足學生的自我尊重的精神需要來實現,讓他們獲得成功,產生成就感,給他們以肯定和鼓勵,特別是不能言語損傷,侮辱性的語言甚至超過一頓痛打對學生的傷害。我曾經與學生交流中獲悉,學生記住對自己不好的老師的原因都是說曾經怎樣訓斥過他,要博取學生的認同,還必須有心靈上的溝通,這就需要我們去傾聽他們的心聲,所以我們要更多地俯下身來聆聽學生的想法,這樣我們就會和學生建立一種既是師生又是朋友的關系,學生的心里話會對你說,你才能解決他們中的實際問題。

  四、加強學習

  馮恩洪教授說:“讀書可以使自己變得聰明,使自己變得更智慧。”從1980年到昨天的晚上,他沒有一天不讀1個小時的書,讀書長智慧,當讀書使人對教育的認識,從簡單走向龐雜,再從龐雜回歸到簡單的時候,他發現我把握了教育的真諦。養成讀書習慣,體會讀書樂趣,作為一名教師,更深刻地體會到了讀書的重要性,不讀書眼界就狹窄,理念就落后,只有通過不斷地讀書學習,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為我們的學科教師提供有效地指導和服務,才能贏得老師們對我們的認可和尊重。

  最后,把一直鼓勵馮恩洪教授的泰戈爾的一首詩同大家一起分享,這首詩的題目就是“播種”: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獲到的將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獲到的將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獲到的將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獲到的將是一個命運。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書筆記6

  利用十個月時間讀了馮恩洪校長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書,對我觸動很大,感悟很深。在這本書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就是其中關于如何實現教師專業發展,如何進行教師自我提高的這部分內容。

  在這部分中我讀到了:在三尺講臺上,我們不但要珍惜講臺,熱愛講臺,享受講臺,而且要挑戰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時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講臺。我們同樣可以品味一流人生,創造一流業績。要發展自己只有兩條路,第一條是知識的補充,第二條是經驗的積累。知識的補充需要讀書學習,經驗積累需要反思和總結。在此基礎上學會合作雙贏,做復合型的教師,你就會成功。

  對照馮校長的真誠告誡,反思自己在這兩方面的做為,感覺到距最好的自己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在讀書學習方面,感覺自己做的很不夠。一是讀書少,二是讀教育教學方面的書更少。平時總感覺時間少,拿各種原因給自己找理由,現在想起來,如果把平時上網看新聞等的'上網時間拿來讀書,也能通讀幾部教育教學方面的理論著作了。總覺得自己的知識教中學夠了,正是這種對自己滿足的心態,使自己變得懶惰。現在讀了馮校長的書后,覺得從現在開始應該嚴格地要求自己,過去教師們常講:要給人家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現在的知識更新速度很快,如果不努力跟上,就會落后,就會被淘汰。只有改變觀念,終身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才能更好地、更長時間地照亮別人,發展自己。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打算制定一個讀書計劃,擠時間來讀幾本教育教學學理論名著,除了學校發的讀物外,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在網上找一些適合自己的讀物來學習,還要做好筆記,以便能不斷地提醒自己,特別是要學習一些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并用來指導自己的實際教學活動,爭取用不到一年的時間,使自己的理論素質有所提高,同時學習一些專業知識,以便更好地為學生、學校服務。

  在書中,馮校長還告訴我們要積累經驗,學會反思。一個優秀教師與一個普通教師的區別在于,一個一般的教師總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經上過的那節課有多么的成功,而一個優秀的教師永遠認為教學是一個令人遺憾的行為科學,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課永遠是還沒有上,接下來要上的那一節課,是自己已經上過的課中永遠存在需要反思的余地,需要有重新審視的環節。要提高自己就要學會反思并經常性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找到更好的處理方式方法,教師要有反思的意識、習慣和技能。明確自己在專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其專業發展的現有水平、從而對自己的專業發展始終保持一種開放的、動態的心態。對照這方面的要求,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一會不能經常性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只是有問題出現的時候才去反思,如果每個教學行為后,都去反思一下,總結一下,就不是出現或少出現一些問題,所以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勤反思,勤總結,總結成功的部分,反思失敗的教訓,使自己成為一個有較高素質的教師,更好的為學生、學校服務。

  在書中,馮校長還告訴我們,要發展自己,完善自己,教師要學會合作,實現雙贏。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都有自己要學習的長處,所以要虛心向同事學習,同時也要把自己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與同事分享,只有這樣,才能有一個充滿合作的團結的集體,合作不僅僅是指教師間的合作,教師與學生之間也要合作,因為教學是師生之間的雙向行為,如果沒有師生之間的合作,教學就不會成功。所以學會合作、樂于合作是一個優秀教師的素養。應該朝這方面繼續努力。

  馮校長在書中最后指出每一名優秀教師都是復合型的教師,要釋放學生的潛能,除了關注他們所學的國家課程外,還要關注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因此,教師能不能上一門國家課程,開一門校本課程,帶一個學生社團也是評價一個優秀教師的的一方面。所以教師應該拓展自己的知識結構,要有自己感興趣的方面,然后才能影響自己的學生。今后自己在這方面也要努力。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書筆記7

  翻開書,首先看到了作者馮恩洪的簡介:全國著名教育專家,中國關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等等稱號,以及對于他的點評。其次看到目錄,分為9個主題,每個主題都很吸引人。

  開始進入讀書之旅,本以為又是一些枯燥無味的教育理論,讀了前言之后發現我的判斷是錯誤的,應該說這是一部觸動心靈的書——喜歡!

  讀這本書時,總有一個感受,那就是感覺這塊兒說得挺好,那塊兒寫得也很有道理,總想把這些內容都記下來,但是又記不住,所以就潛意識地多翻幾遍。在主題1中提到:如何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呢?講了三方面:第一方面,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異。其中提到根據學生的差異應該發展和培養哪些能力,又談到教育的功能是把自然人打造成社會人。自然人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差異性。那么我們在教育教學中是不是也應該想到學生是有區別的,我們又應該如何區分對待呢,這都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第二方面,教育要尊重學生的情感。文中提到“和諧”,包括“傾聽才能和諧,合適才能和諧,選擇才能和諧,享受才能和諧。”第三方面,教育要釋放學生的潛能。人都是有潛能的,而且潛能無限。那么什么是潛能?就是潛在的能力。那么作為教師的我們如何根據學生實際以及我們現有的.條件讓學生釋放最大的潛能呢?如何讓學生的潛在能量在我們的課堂里充分燃燒呢?只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在做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問題上邁出了一大步,馮恩洪校長是這樣說的。這也是值得我深思的。

  在課堂上我們充分釋放學生潛能,也就提高了課堂效率,正如書中說的:教師不要講學生已經會的東西,也不要講學生聽后依然不會的東西。只有這樣,方能使課堂從低效走進有效,從有效走向高效。那么我們就應該在備課時下功夫,其中備學生是不可少的環節。

  看了這本書感覺自己需要學的東西太多了!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創造學生教育讀書筆記08-01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書心得06-20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書心得04-19

讀《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有感02-20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后感06-21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書心得范文06-17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后感05-01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后感(精選20篇)01-03

教育讀書筆記01-09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一级一区二区在免费线观看 | 日韩欧美一区中文字幕在线 | 玖玖资源站国产剧情 | 在线视频国产伦 | 中文色字幕网站 |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