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讀書筆記>道德經讀書筆記
道德經讀書筆記
更新時間:2024-08-01 18:02:10
  • 相關推薦
道德經讀書筆記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道德經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道德經讀書筆記1

  【原文】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

  【現代漢語解讀】

  了解別人是一種智慧,了解自己,叫做明達。戰勝別人的是因為有實力,戰勝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強大。知道滿足的,心靈富有。努力前行者有志向。不輕易離開你所處位置的人,你的生活會長久的。到死也不狂妄的人,長壽。

  【延伸解讀】

  了解別人并不容易,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別人的表面而并不了解其內心真實的想法,所以了解別人需要智慧。而知道自己其實更難,所謂自知之明,做到更不容易。人,往往會高估自己,有的甚至嚴重高估自己,許多錯誤的決策往往都是因為決策人對自己不了解。

  人生不能僅僅把眼光放在超越別人上面。在乎超越別人的人,所有優勢都在比較中產生,但這種比較的結果是不穩定的,這樣的人總是在擔心自己被超越。另外,這種比較雖然可能產生進取的動力,其實比較的過程中也不斷積累起負能量,也可能傷害周圍的人,也可能傷害到自己。

  戰勝自己,可以戰勝昨天的自己。戰勝自己的內容很多,譬如人的動物性、懶惰、享樂的想法。其實,人最需要的`是戰勝自己的過程中獲得真正的進步。

  欲望無窮無盡,不知足者無法感受富裕,所以對于自己要求知足。而強行者,是為他人做事,為大眾獲得幸福。

  所,你所處的位置,或者居所,借指根基、平臺。這里強調一個平臺、根基的重要性。亡,可能是妄,錯字,意為狂妄;也有作忘的,意為忘記。到死都不妄作妄為的,知道自己的份量,管理好自己的健康,這樣才會長壽。譬如長期洶酒,就是對身體妄作妄為的行為,將嚴重損害自己的身體,造成不良的后果。作者:高風清揚

道德經讀書筆記2

  道法自然。《道德經》道經,廿五章

  余幼時及曉此章句,家族常言,是以通學,自以為悟,實則不知己之不智也。困悟良久,終或有所說,且胡言一二,權為談資。此斷章取義,弗言上下之文意,突發異想,誤之本矣,不可盡信也。

  余之于道德經,喜愛異常,非翻覽而不得寢也。雖無哲思,觀覽亦不為積薪者,真偽正誤或可辨也。然所見得之書,非有如此句讀“道法,自然”,非有其空也。是以,道法,自然否?上者名天道,下者謂時務,順天道而識時務者,猶舉海而覆薪,順流而下矣。

  近日,吾迫于情事,心神紊亂,不分晝夜。伊之待言,余之欲言,眾之催言,皆不可得,況亂神思,終于絲竹,各自東西,靜言思之,惑得解矣。情之一字,業之一事,世事萬物,皆可比于揠苗,灌溉悉心,陽云得雨,是有盛極之季。古之揠苗者,今之焦灼者,皆同此類,而欲速則不達,得以善果眾,鮮矣。

  后言所感,伊之所擁,眾之憂解,先過以知。是以自然之事,水到而渠成。古有農人,饑,尋食,餐七馕,然饋十四銅貫而嘆曰:餐其七馕足矣,何付前六馕之資,悔焉!悔焉!余譏其蠢笨,戲謔而笑。今自省,自嘲甚矣,余之于農人,雖學或多,且知農人之事,仍不免為笑,自是比之農人不及,余自以為知而不知不知,當為自警。

  順應自然,不抗于道,智者所為,而免禍患恥辱也。

  皇氏三墳,布道天下,雖千夫指,義不容辭

道德經讀書筆記3

  谷,水沖出來的山地低洼部分。雄生的動物叫牡,雌性動物叫牝。堇,通假詞,為盡。老子那個年代還未脫離生殖崇拜,尤其對于母性的敬畏。老子用女性生殖系統比喻道,認為道的原理與之相近。

  天長地久,說的是自然法則,圣人應該遵循的自然法則。自生,也可以理解為自己謀求福利。天地不為自己撈取利益,所以得以長生。我們是不是要進取呢?關鍵在于我們努力的目的是什么。僅僅為自己利益做出努力,謀取自己的利益回報的努力難以持久。如果目的一時達不到,就不愿意去努力了。

  這段承上段天之道講述圣人之道。一般人,在領導崗位上,都會先考慮自己的權利與利益,圣人就不同。身在利益之外,內心是平靜的`,沒有包袱。如果放下包袱,您的做法最有實效。

  老子的這里強調了舍與得的關系。在健康方面,七情六欲是影響健康的關鍵因素,因此,無私的狀態是養生最好的狀態。

道德經讀書筆記4

  從初中到現在已經學習過許多老子的文章,但系統完整地閱讀老子的《道德經》,還是在這次暑假。閱讀完后,被其中所蘊含的深厚修筑的哲理所折服,不由得感慨: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文明留傳給后人豐富的遺產,但論及能總括中華民族的基本傳統、思想與精神一言以蔽之者,勿庸置疑,當數老子的《道德經》。

  《道德經》極其精煉,只有八十一章,總字數加起來不過五千。但老子用這極其精煉的五千言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改變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構造出了一個樸實、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方法論的宏大框架。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可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尚不能一一參透。在這里只能憑自己理解寫下感受最深的幾點。

  體會《道德經》,主要也就是體會老子的道,體會老子。

  道,這個頗帶東方神奇主義的名詞,在《道德經》一書中頻頻出現。老子對道有種種構想,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構想之中,我們完全可以體會到他對道的那種近乎虔誠的膜拜和敬畏。因為虔誠的推崇,他給予了它博大精深的涵義,也使得這個概念成為了他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

  總的來說,他的道主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的內容:修身養性、立身處世、安邦治國。先說安邦治國。《道德經》中有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是說圣人沒有固定的想法,以滿意老百姓的想法作為自己的心愿。在治國的過程中,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要求治國者的地位雖高而人民負擔不重,遇到災難站在前面帶領人民群眾去救災,所以人民不受其害。《道德經》還說: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不以知治國,國之福。,以自己的學問治理國家,則國家盜賊四起,不以自己的學問,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理國家,則國家就華蜜昌盛。還有,只有以正治國,即以正直不阿的看法治理國家,為政清廉,處事大公無私,執政為民,執政者才能受到人民的擁護,這樣,執政者的江山才穩固。君王順著老子安邦治國的思想而行,則天下太平,國運昌隆。中國歷史上的漢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就是明證。

  而對于我們一般人來說,更多的是學習其中的立身處世,修身養性之道。《道德經》中可以提煉出來的立身處世,修身養性之道非常之多。而且其中所載的修道之法,多為老子自身的體驗,文字不多,但方法完整,從確立目標,到調心、調氣,解除干擾,正確把握各種功境,最終完成與道,真理相合,無所不及。一般人順著老子修身養性思想而行,可以正心、正法、正行,成就正果。 《道德經》讀書筆記

  《道德經》的第一句,也是被世人提及最多的一句道,可道,特別道;名,可名,特別名。告知我們宇宙和自然的大道是普遍無限和肯定永恒的,是難以描述的。難以描述是因為我們人類思維、語文是具有極大局限的,是片面的。由此,不管我們對道的相識如何,都是局限的,還有更高深的道是我們未能理解的。所以,不應當停留在原地不思進取,而應當不斷地發展和壯大自己,不斷地加以相識。這也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里的.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相通的。但是這種發展應當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的,因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宇宙和自然的規律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需要遵守的。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推崇也是老子一切哲學思想的最本源。

  老子還給我們供應了修身的準則,或者說榜樣。上善若水他說天地間至高至極的善可以用水來形容。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具有滋潤萬物的本性,卻與萬物毫無利害沖突;水具有寬廣的胸懷,毫無所求,甘居眾人厭惡的卑下,污濁之地,所以它可以算是至高的善了。居善地,心善淵,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老子通過這個句子具體地指出了人應當效法水怎樣的德行,首先要效法水的不居高的精神,要時刻讓自己保持虛心卑下的看法。有了功勛卻不占據,不與人爭,不自以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其次應效仿水的沉靜沒有物欲。人類應當復原自己心靈的透徹明凈,拋棄眾多物價的束縛。并不是說一點物欲都沒有,但是要限制自己,不貪圖,不強求。身處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的我們,更應當以此為標準,諦視自己的心靈。除此,還應效法水的仁愛之情,帶著一顆不求回報的心真誠地幫助別人、關切別人。還要效仿水的誠信,水的平正,水的能屈能伸,水的擅長把握時機。

  在第四十六章里,老子提出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世上的許多事并不是肯定的。很多看上去很好的事往往會變成壞事的開端,而不好的事在肯定的條件下也會變成好事。所以如老子一樣的智者說,禍和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生活中不開心的事情,經常發生在那些得意的事情之中,這是由于人們只看到利益的一面而看不到禍害的一面,只知道生存的歡樂,所以人即使生活在安樂的環境中,也應居安思危,因為災禍隨時可能駕臨。同樣,面對不開心、災難也不必無望,因為災禍背后常倚伏著華蜜。但福禍誰都不能說得很精確,所以到最終還不如和諧地去面對一切,通過長遠時空、利弊并重地思索問題,這樣自然就產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這種平常心會帶給我們和諧以及待人的寬容心。

  除開這幾點,《道德經》中還蘊含了很多的生活哲理。盡管道家思想在幾千年來不斷豐富與發展,但老子的修身養性學說及其境界始終高山仰止,不行動搖。《道德經》的內容不僅是人類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類由平凡、卑微走向宏大、神圣的科學方法之一;是才智之源,是安家立命、立身處世、安邦治國思想的源泉和基礎。弘揚它,不僅對修身養性,而且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在科學地諦視宇宙、社會歷史、自然萬物的前提下重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志向,將有不行估量的意義。

道德經讀書筆記5

  道德經分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源、萬物的產生、發展、變化、毀滅的規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為“萬經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換的辯證關系。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后都是經過相互對立、相互比較而得以體現。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為設定的,價值的確定都是比較產生的,所以對立的'關系是變動的。所以價值的確定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丑,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后半段則根據“道法自然”的原則準確論述了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證明了老子順應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為的基本態度,讓萬物自然生長發展,效法自然,順應大道。

道德經讀書筆記6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我,以至于身敗名裂,不能保全。所以,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我,是自我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官運亨通、財源滾滾,可謂家庭、事業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們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這樣做的后果往往是招人嫉妒、樹敵太多,不給自我留后路,以致招來殺身之禍。在老子看來,我們此時應當怎樣做呢?“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福氣來的時候,要提醒自我可能埋藏著禍根,讓自我不那么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等到失意的時候就無路可退、眾叛親離了。還有“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要以為自我很了不起,爭強好勝,天下無敵,須知“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同時,“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因為“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到達目的不能夸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到達目的是出于不得已,不能逞強,要堅持謙遜之心。因為富貴加驕傲,使自我招來禍患,功成身退才屬于天道。自古以來,能夠做到的僅有少數人。像范蠡在越國打敗吳國之后,就帶著西施隱居。李斯官至宰相,富貴加身卻不肯下來,繼續做到秦始皇死,就一命難保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像劉邦一樣,有多少功臣上來之后,還愿意功成身退?每個人都要封王,封到底全都封死了。還有明代開國的.徐達、常遇春這些名將,踢朱家打下

  大明江山,之后幾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了。所以,我們要懂得物極必反,適可而止的道理。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恥”,大智若愚,韜光養晦,明哲保身。

  有得就有失,這是世間的不二法則。那么應對失意,應對挫折,道家告訴我們應當怎樣做呢?“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老子告訴我們,變化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所以,失意只是暫時的,事物處于變化發展之中,境遇會有好變壞或有壞變好,所以失意之后就會通達。“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惡,故幾于道”,“江河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以,人要善于居下位,居于弱勢,這樣人們就容易把你忽略,不會排擠你,嫉妒你,此時你就有足夠的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發揮自我的才能,準備有一天一鳴驚人,以天下之至弱馳騁天下之至堅。

  最終,用莊子的《齊物論》中國的一段話概括就是:“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所謂懸解也。”人們僅有安時處順,不管得意與示意都能處之泰然,這樣才能超越人世間的倒懸之苦。

道德經讀書筆記7

  《道德經》為老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道家立派之根。眾所周知,黃老之學重在“清靜無為”,其思想為后來的西漢前期所用,大漢無為而治休養生息實現了文景之治的繁榮昌盛。直至今日也很多人追求研究他的思想精髓,希望能為當世所用。近日,讀老子之說頗有感觸,無奈才疏學淺不足以評頭論足,只得將我不值一瞥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

  讀了兩遍《道德經》還是未能完全領悟,不過卻有所思所想。我覺得老子的“清靜無為”是整個道德經的核心,就像孔子的“仁”一樣不能具體的語言去描述它,然而卻蘊含于每一句話中。所以我覺得不應該直接論述何為道何為德,或何為清靜何為無為,而我對《道德經》的理解將從以下幾個部分進行闡釋。

  縝密思維,科學論斷

  只讀了《道德經》的第一章就讓我對老子肅然起敬,感受到了古人的聰明才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處對于“道”和“名”,“有”和“無”的闡釋前后銜接相輔相成,稍稍推敲便已深陷于宇宙奧妙之中。前道非后道,前名非后名,轉換間便讓我感受了老子思維的縝密,又說無,叫做天地的開始;有,叫做萬物的本源。誰說又不是呢,宇宙還不存在時就是“無”,單單一個字便消去了了我心中長久的疑慮——宇宙之前是什么?而萬物化生的時候就叫做“有”了,自然順理成章,這些都是自然事實老子只是描述出來便又體現了無為中的有為。中國的文字計數原不稱為多少“字”,叫多少“言”,比如老子五千言,而“言”字正體現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一個字便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話。單單“有無”兩言便道破了天機,有和無本同根而生,無的時候就去觀察它的妙處,為形而上;有的時候就去觀察它的行跡為形而下,兩者都叫做玄,研究玄的問題就是研究宇宙奧妙的法門。直接提出了,研究宇宙就去研究有和無吧,而現世的我們不也正在為之而努力嗎,我們從何而來向何處而去,宇宙如何而生如何而存…….

  老子給后人留了這個有和無的問題,但老子又是怎樣解釋的呢?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便是老子對“無”的解釋,混成之物生于天地之前暫且將其記錄為“道”,稱其為“大”。大道便是無的代言,現在理解起來不就是自然規律嗎,自然制定了一切規律于是才去創造天地。然而何又謂之“有”呢?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因此“有”便是道生一的瞬間。這一句話是我最佩服老子的一句話,它縝密而又科學,在古代的科學思想中可謂領先全球。后世有人根據這句話創立了道家的標志—太極圖。《易經》中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與老子的話相聯系,太極便是混沌即“道”,兩儀是事物的兩面即“陰陽”或“一”,四象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個星宿方位即“二”,八卦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即“三”,這其中表示的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意。根據周敦頤的太極圖解說,黑白即為陰陽,中間的界線就是陰陽相沖萬物相生之意,整個太極就是天地混沌無極之意也就是道了。

  辯證待世 慧眼識道

  老子除了他的清靜無為之學外,《道德經》中的辯證思想也頗為后人推崇,這是他看待世界思考問題的方法。“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正如太極圖所示,太極生兩儀,世間萬物分為兩儀,每個事物又有兩儀。這就是老子對世界的看法,萬物有陰陽兩面,美和丑,善和惡,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后,既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他的辯證思想給中國的哲學帶來了重要啟示,特別是對中庸思想的影響,它告訴我們看待事物要從兩個方面觀察,也只有在這種方法論的指導下所觀察的世界才是完整的真實的。

  中庸之道 天長地久

  中庸之道給中國人的影響是極大的,直接體現在當代人的為人處事中。比如我們的語言習慣,總是不直接和盤托出而是先進行前題渲染在合適的時機再道出主題,不急也不緩,不冷也不熱。再比如中國人的謙讓品德外柔內剛,成功之道功成身退等等,講究的就是分寸二字,而中國人是拿捏的最好的。《道德經》中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東西多了就會溢出來,不如停止擁有。東西太尖銳了是不會長久的。金玉滿堂也是守不住的。富貴又驕淫會自種禍根。功成身退才是天道啊。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不可盡其極,適可而止,否則就會引來禍端。古代多少名臣大將沒把握好中庸之道而喪失了自己的生命,比如西漢大將周亞夫為漢景帝劉啟訓練出細柳營兩萬精兵強將,又憑借這兩萬主力平叛了吳楚七國之亂,可謂護國之功,功蓋千秋。但因其驕橫跋扈目中無人,蔑視皇帝違漢制修建墓陵最終惹來殺身之禍,君不殺他其自殺之。周亞夫雖有功卻太銳,不善藏不善退,不諳中庸之道落了個自取其辱的下場。

  那么如何保持中庸呢?老子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像拉弓一樣,高了就低點低了就高點,多了就去點不足就補點,不恃才傲物不獨處高處。中庸就是保持虛靜,其猶橐龠,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保持一個虛靜寬廣的胸懷才能容得下天地。中庸的分寸只有圣人才能把握的恰當,而圣人都已經成為書中的經典了,我輩尚需努力,當世中又能不能出現一個圣人呢? 只能等后人去評價了。

  對立轉換 物極必反

  老子的辯證法中,事物的兩面性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又是可轉換的。老子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圣賢人、大智慧、仁義之德、技巧名利都消失了之后,自然之道的新氣象就會出現,所以老子說圣人不死大道就難以實現,因為他相信對立轉換,物極必反。“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這不正與我們所說的亂世出英雄異曲同工嗎,國家禮崩樂壞奸臣當道的時候才有人去強調忠信仁義,孔子正是最鮮明的例子。

  對立轉換,物極必反也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思維方式。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欲進先退等等都說明了后世對這個辯證思想的成功運用。“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這也算是老子告訴我們的軍事思想吧,上天制定的道就是柔弱勝剛強,高峰之后就是山谷,烈火燃燒后便是灰燼了。

  時代局限 一家之言

  不可否認的是,老子的話不是完全的正確,具有很大的時代局限性。東周末年,諸侯割據,諸侯相殘已是司空見慣,國家間的殘殺讓老子不再相信統一的大國了。我覺得老子的無為的思想有時就像是在逃避現實,一切皆法自然可是要人又有什么用呢,人的價值又如何實現呢?老子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又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這是老子的理想也是老子的烏托邦,現在找個孤立的小島都難更不用說小國,處處都是金錢名利哪還有敦實淳樸的百姓。社會發展到現在是有為還是無為的結果呢?若是無為卻有人類兩千多年的文明印記,若是有為人所做的一切不都是順道而行嗎?

  結語

  讀了兩遍《道德經》也沒有弄明白它的真諦,不但是因為我的資質不夠深,還有一個原因也很重要,那就是歷代對老子的研究不盡其數,誰也搞不清老子的真面目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一千個筆者也就有一千個老子,發展到現在老子已經分為幾派了,例如有為派,無為派。這說明了經典的不斷闡釋文化的不斷發展,可是最終卻弄不清經典的真面目,要想研究真正的黃老之學就要摒棄眾家之言還其本質,從他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文字發展等本真的客觀現實出發,逐字推敲每一言。像研究歷史一樣要掌握第一手資料,可是這很難做到,如果做到了與老子的面對面研究而統一了所有《道德經》的解釋,恐怕文化發展也就到此為止了。

道德經讀書筆記8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贏如絀。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現代漢語解讀】

  真正大的成就反而好像有缺陷一樣,但它用起來卻一點問題都沒有。真正滿的東西看起來好像中空一樣,它都一直用下去。筆直的大路看起來好像彎彎曲曲似的,最高境界的巧妙看起來很笨拙,真正的成功者看起來有很多不足。躁能夠戰勝寒冷,安靜能夠戰勝燥熱,清靜可以作為天下的規范。

  【延伸解讀】

  成,完成,成就。缺,缺陷。弊,弊病,弊害,引申為有問題。悟道的領導者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好,別人看起來有豐功偉績,應該受到頂禮膜拜,但是領導者本人不要這些名譽、地位,他認為還有很多不足。這就是大成若缺。那么,這樣的領導者來治理國家,管理公司,完全可以讓人放心,不會出現任何問題與缺失,這就是“其用不弊”。大成若缺,并不是故意不把事情做好,留有尾巴,留點遺憾,因為這本身不是大成。大成是前提,若缺是看起來好像缺,其實并不缺,領導者不去追求表面的完美,不去迎合別人以獲得贊譽。

  盈,滿。盅,指酒盅,中空的;也有作“沖”,水沖出來的山谷。“大盈若盅”,其引申的意思是特別高明的'領導者,雖然任務完成得非常好,很圓滿,但他始終保持低調、謙虛的本色,所以能夠把事情一直做下去。治理國家如此,管理企業如此,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如此。用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就是“活到老,學到老”。我們周圍很多有很大成就的人,他們總是保持著永遠學習的心態,而且成就越大的人,這種心態越明顯,越不恥下問。一個人的成就再大,總是還有上升空間。另外就是功夫在詩外,通過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學問來提高、升華自己的專業。

  不要總想著“抄近路”,正直的道路是不可以取巧的。“大直如屈”是我們真正做人應該秉持的信念,我們生活中會遇到很多挫折,很多誘惑,各種各樣的波動,但是我們要堅信,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努力,給大家帶來有用的知識、有用的幫助、有用的產品等等,一直做下去,你走的就是直路。而整天想著整別人、踩別人、算計別人的,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曲”,可能永遠達不到從容的人生境界。

  “大巧如拙”,真正高明的人,做事境界高,看上去好像很笨的一樣,可是他掌握了精髓,這是中國古人的一種思維方式。真正的“巧”是靠下“笨功夫”得來的,做事貴在堅持。所謂匠人精神,就是扎扎實實做工作,不搞投機取巧,把工作做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在學生的學習中也一樣,真正把心靜下來,一點點下笨功夫的,未來都有出息。但現在大家都不肯下笨功夫,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在低水平不斷的重復,重復多了以后就會上到高水平上。真正要把工作做好有三個要素:一是這事是你喜歡的;二是對眾生有益的,能幫到眾生;三是堅持十年以上,下笨功夫,精益求精,你肯定能夠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絀,不足。越是不在意的結果最后越會有好的結果追隨而來。真正的成功者,人生大贏家,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名譽、地位以及光鮮的外表,穿普通的衣服,開普通的車子,把成功的光環全部去掉。唐朝的郭子儀一生成就很大,平定安史之亂,幾乎靠人一人之力保大唐天下三十年的平安。因為他功高蓋主,位極人臣,手握重兵,監軍魚朝恩不斷誣告,朝廷也三番五次釋他的兵權,他都毫不在意,需要他帶兵打仗時也不講條件、不推脫,家里的大門敞開隨便別人進出,從不居功自傲,所以他不僅自己活到八十五歲高齡,而且家里幾代人都身居高位,榮華富貴,是位真正的人生大贏家。

  從身體、生命角度講,寒是沒有生命或者生命很弱的低端狀態,躁,就是動起來,脫離這種狀態,運動之后可能會過熱、虛熱,這時候就要靜下來,把虛熱清掉,讓身體進入一種中正、平和狀態。從經濟生活角度講,寒是赤貧的狀態,那么就要不斷努力工作,讓自己脫貧,但當財富積累到很多的時候,就要心靜,調整自己的工作狀態,控制自己的欲望。所以,身要動,心要靜,保持中正平和,清空欲望,是提升境界的關鍵。

道德經讀書筆記9

  剛讀完《道德經》,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頁,但是由于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簡直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如今的人普通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希望經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我以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干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松。盲目。自愿的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自然規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覺參與各種奧數,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代化,都應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后,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現〝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經讀書筆記10

  寫《道德經》也已經將近一個學期了。當時一是為了增加知識面,一邊寫一邊看,同時結合自己之前看的一些哲學的書,將其進行比較;從而可以確立自己的哲學觀與人生觀。其二是對這本書已經仰慕挺久的。知其名,而不知其意,這是挺羞愧的一件事,至少對于我來說。

  我是將自己寫的心得放在QQ空間和自己的博客兩塊地方。希望自己能與一些對哲學,對人生,對老子有不同看法的人進行交流。在我預料之中,QQ空間只有幾個人跟我探討過,這我能理解,因為哪里都是我熟悉的同學,朋友,親人。我也知道他們很少人會對此感興趣。每個人都有自己喜好的學術版塊。說句實話,我也沒奢望過身邊有絕大多數熟悉的人有與自己相同這種興趣。雖然了解事實,但多少有些傷感。

  不過在自己的博客上的收獲完全出乎自己的預料,不僅有人回來觀看,更有人留了許多的留言,還有人甚至與我進行過激烈的辯論。雖然觀點不同,但能有這么多人跟我探討,真的是一種成就感。

  使我感到驚訝的不僅是網友喜歡哲學,喜歡老子,喜歡《道德經》的多。更甚至他們知道的知識面廣,知道理論巧用,知道學術名詞驚人。更有驚人的發現還有一些年齡比我們小很多的網友也知道很多。至少其中一些我自愧不如。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小學6年級的男孩子,知識儲備更是我這個大學生都慚愧,至少我認識里的.人沒有像他那么使我感到如此慚愧的。

  貫穿正本書無非兩個字“道與德”。老子目的已經顯而易見是建立老子式的烏托邦社會(這是我自己稱的,不是學術上的名詞,嘿嘿)。《道德經》寫的很小,有寫到水,人等等小事物;

  《道德經》也寫得很大,有大國,有小國,(治大國如烹小鮮?)還有整個自然。

  一切從無到有,老子也是如此。無為之治,中庸之道,用兵之法等等觸類旁通。令人嘆為觀止。

  老子的《道德經》最大的魅力我想不是其字語之意,而是能給后人留下無限的展望空間,從而得出自己的處世之道。

  我只能說我個人從老子的《道德經》中得到兩個道:度與平衡。

  每件事情都有個度,一旦過度,結果只會適得其反。好與壞,成與敗,清與濁,善與惡……..

  其實都只有一層紙的厚度,當我們能把握度的時候,就可以透過那層紙來看世界。

  每件事情都是平衡的,這我之前的心得中有寫到。同時我們在注意平衡的時候也必須看到平衡是無時無刻都在打破,從而確立一種新的平衡。至于是否應該去打破,是不是值得我們去打破,一切也只有我們自己去把握。

  談過從這本書中所獲得的,我還看到一些值得傷感的東西。讀這本書,多多少少可以知道老子其人。下面是我從《道德經》中看到的老子:老子應該是一個滿懷抱負的人,想建立自己理想中的烏托邦社會。希望過,失望過,又希望,又失望……..一次次。當時的社會已經注定他只能失敗,也注定他只能選擇隱遁。似乎他那天馬行空式的哲學理論只能遠離現實的社會。我感到傷感,同時我感到慶幸。他的堅持只能換來最后的失望。與其說老子是逍遙的遁世還不如說老子是絕望的離世。至于莊子是如何,我想應該早已注定。

  但我并不認為老子的遠去是一種懦弱的逃避,我的體會那是一種撕心裂肺的無奈的選擇,同時是一種明智的選擇。至于其中的奧義,我這里也不便說,有人深思會明白。

  誠如有些人所說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道德經》也是如此。正是這樣它才能經久不衰。

  也需要再次申明這一系列的觀點只是我從老子的《道德經》中所獲得。假如有人一定要用傳統的《道德經》觀點來批判,那是一種愚者的表現。并非是說你的傳統的《道德經》觀點錯誤,而是每個人讀了之后都是有不同的觀點,這是《道德經》真正的魅力所在。否定了這一魅力,這難道不是愚者的表現。當然帶著探討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我們切記不要用某種觀點去完全否認另外的觀點。

  正如我所說,存在必然有意義,不管好與壞,是與非。要去打破它,那你必須擁有打破之后另一種平衡。一切你自己去把握自己的“度”。

道德經讀書筆記11

  縱觀《道德經》,只五千余字,但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微言大義,可謂博大精深。數次讀罷,仍多有不解之處,然只窺冰山一角,亦覺受用無窮。正如尼采所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德經》一書,“道”一字貫穿全文,可謂中心,道是什么,老子說道隱無名(第四十一章),道實際上不可言說,但我們還是希望道有所言說,所以勉強給它一種代號,稱之為道,就我理解,類似于西歐哲學中的“邏各斯”(仍有區別),即世間萬物變化的一種微妙尺度和準則。

  老子警告我們:“不知常,妄作,兇。”(第十六章)并用《道德經》向我們傳授了許多有關道的感悟,教導我們如何通過了解自然規律,并以此指導個人行動來全生避害。而關于自然規律,老子提倡“無為”,“無為”是老子思想中一個重要的理念,正確理解這一理念對領會老子以及整個道家學說至關重要。有人認為老子的思想比較消極,不如孔子積極,就是因為對老子的“無為”二字理解錯誤所造成的。“無為”二字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不違反自然規律的過分作為。

  反者道之動(第四十章),物極必反,所以過分作為必將適得其反,老子舉例說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第三十三章)而老子提倡的.正確做法為“襲明”,既“將欲弱之,必先強之”(第三十六章),“襲明”的通則馮友蘭先生解釋:“想要得到的東西,須從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么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故而欲強,必先知弱。“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三章)。如今社會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然富而不貴者,比比皆是,何以至此,皆因人們過分追求,正如《小窗幽記》第一章所述:“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無一日不醉。趨名者醉于朝,趨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聲色車馬。” 醉,便有欲,欲,則有求,求,必缺靜,躁,終將過,過,猶不及。“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四十六章),所以,必須清心寡欲。

  關于如何清心寡欲,老子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第十九章),不尚賢,不使民爭(第五十七章)”,既必須摒棄虛名,而后《道德經》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并守意念清明,便可清心寡欲,便可無為。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成就了自己。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第十二章)”所以我們要“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第十九章)正如周國平先生說:“人應該致力于成為優秀的人,名利只是優秀的副產品。”少私寡欲是一種靜心的境界,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于是便可守清耐貧,不受名利困擾,安心工作,不做畫蛇添足之事,從而提升人生境界。

  靜心除了清心寡欲,不妄為,還有謙遜,這樣就像老子推崇的善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君子謙遜行事,謹遵天道,因為就人類活動而論,一個人前進的極限是相對于他的主管感覺和客觀環境而存在的,“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第九章),驕就到了前進極限,艾薩克·牛頓說他感覺到他對于宇宙的認識與整個宇宙相比,簡直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小孩對于海的認識因此,正因如此,他才取得了相對于人類的巨大成就。

  而有了綜上所述的德性,無為、清心、謙遜后,人自然會有淡然超脫的心境,寵辱不驚,善利萬物而不爭,于品格修養,有“唯之阿之,相去幾何?善之惡之,相去若何?”(第二十章)的淡定從容,這種君子會以自身為輻射中心,帶動良好的風氣,因為“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第二十六章),不僅抑制了自身的輕浮躁動,也會令周圍人心向往之。寵辱不驚,“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如此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

  小子自知淺薄,讀罷《道德經》略抒己見,為免貽笑大方,于此先行告罪。

道德經讀書筆記12

  道德經讀書筆記——信言不美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弗爭。

  【現代漢語解讀】

  可信的話往往不會悅耳動聽,特別悅耳動聽的話往往不會真實。了解真理的人不會向外求太多的知識,向外求太多知識的人往往并沒有了解真理。達到上善的境界就不會為自己求多,為自己多求的人一定沒有達到上善的境界。圣人不為自己積累財富,他們總是為別人做事、謀利益,結果自己的財富卻越積越多。他們總是給予別人,結果自己得到的也越來越多。所以天之道的規則是利益眾生而不去傷害,圣人的規則是為了大家做事而不為自己爭奪私利。

  【延伸解讀】

  信,古代特指口信,就是帶話給對方。真正寫下來的這種信函叫函。那么對于信的要求就是準確,一般不會有華麗的詞藻,后來引申為真誠、可靠。我們最美好的人生道路,有可能恰恰是看起來那種最笨拙、最樸實無華的道路。這種道路你認真地去走,一點兒點兒走,最終一定會走向成功。可是有些路外表看起來無比絢麗,有可能里邊處處是陷井。我們希望“信”和“美”是相匹配的,是一起出現的。但是生活中往往并不是如此,“信”和“美”往往不能結合在一起。當人們過度渲染美的時候,往往它的目的并不是那么簡單、美好。所以有一句話:在集市上喊的最響的人,往往推銷的都是劣質產品。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每個人要盡量保持清醒,要了解“信”和“美”之間關系,我們要能從外表中看出真正的實質內涵來,這是需要我們有感知力、洞察力,需要我們有定力的。這種覺察力和定力,是我們人生必備的修養之一。

  你知道“道”,你了解真知、了解真理的人不會太多向外去求,不會博學。博學只是向外求得太多知識,如果不求博,缺乏深刻領會并消化它,最廣博的知識也不能為自己所用,也無法獲得真知,根本不可能領悟“道”,所以“博者不知。”所以,掌握了根本,就不必再去追求那些細枝末節。境界的高低從來都不是由數量的多少來決定。

  這里邊的“善”不是簡單的指善良,而是上善若水的“善”,指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達到了悟道境界。在這種善的境界里邊,這人不會為自己求多,而為自己求多的人他一定沒有達到那個上善的境界。這里指領導者會不會利用平臺為自己多求?

  生活中有這樣的人,他平時一定不出現,但是只要這人出現,一定有事來求你了。他只有在需要你的時候,他才會出現。在不需要你的時候,他永遠不會出現的,他把自己生活過的很好,可是絕對不會想到你,他享受自己的東西。其實,互幫互助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做事要先看到大家,最終我們都能幸福。

  既然圣人懂得這個道理,那么圣人自己擁有越來越多,有人懷疑圣人動機不純粹。“無我利他”,怎么自己擁有越來越多?其實,老子鼓勵的是雙贏的'行為,你好我好大家好,為人做事不代表自己要變得一無所有。如果圣人做事的結果是自己越來越窮,百姓越來越富,這樣的事情怎么做得下去?這里有目標與結果的區別。圣人做事的目標是為了大家“多”,而結果卻是雙贏,“人”與“己”都是“愈有”、“愈多”。“無我利他”思想指導下的做事結果是“有我有他”,不是零和游戲。

  這里老子又一次明確了無為的真正含義就是“為而弗爭”。《道德經》真正的“道”就是這八個字,“圣人之道,為而弗爭”。老子不是消極避世的代表人物,他對百姓幸福國家強盛的用心不應該被泯滅。老子的“道”不是倒退的,甚至是非常超前的。

道德經讀書筆記13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詳解:

  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白話:心氣柔和,慈悲為懷,謙卑處下,圓融處事,懂得變通,如此為人就能擁有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就會茁壯成長,日漸強大;心氣執拗,意堅志強,處事強勢,咄咄逼人,如此行事就會處處碰壁,步入窮途、走上末路,直到衰亡。

  闡述:生與死,是一對相反的概念。人之生,指的是生存、生活,積極進取,健康向上,茁壯成長,日漸強大;人之死,指的是日薄西山、窮途末路,日益衰弱,直到死亡。柔與堅、弱與強,也是一組相反的概念。不過,老子說的“柔弱”、“堅強”,指的是一種人生態度和處世方法,并非實指其本身。其中“柔”與“堅”,強調的是心氣之柔與心氣之堅,“弱”與“強”,強調的是姿態之弱與姿態之強。“柔”,指的是心氣柔和,慈悲為懷;氣血活絡,有生機、有活力;能變通,處事圓融;“堅”,指的是心氣堅硬,執意、執拗,不活絡,缺乏生氣與活力,一根筋,不懂變通,心硬,甚至于心死。比如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其中的“至柔”與“至堅”,指的都是人的心氣。人之心氣,可以是天下至柔之物,也可以是天下至堅之物,但至柔可以融化至堅,所以有一句話叫做:“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弱”,并非指弱小,而是指姿態低,謙卑處下,懂得“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而新、少則得、多則惑”,能夠做到“匍匐前進”;“強”,并非指強大,而是指姿態高傲、強勢,咄咄逼人,不可一世,寧折不彎。“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這是倒裝句,換過來是:“柔、弱,人之生也;堅、強,其死也。”意思是說,心態柔和,慈悲為懷,謙卑處下,能變通,處事圓融,低調做人,這樣,人生于天地之間,就會擁有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就能茁壯成長,日漸強大;相反,心思執拗,心堅如石,冥頑不化,為人處事強勢、高調,咄咄逼人,寧折不彎,就會泄掉元氣,流失生機,喪失活力,就會處處碰壁,日益衰弱,而步入窮途走上末路,直到衰亡。

  老子一向認為“柔”是有生氣,充滿生機的表現。比如說小孩子,心思單純,心氣柔和,所以老子說“摶氣至柔,能嬰兒乎”,小孩子身體也柔呀,到處都是軟的,生命力旺盛;人老了,心氣就硬,就堅,觀念根深蒂固,執念多,不再活泛了,身子也渾身硬邦邦的了,這都是生機流逝,活力喪失的表現。又好比說春天,萬物萌生,那些新發的嫩芽,老子叫它“毫末”,柔啊,卻擁有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所以說,為道進入柔和之境,充滿和和之氣,而無一絲戾氣,就能包容萬物,就能融化一切,所以老子會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也喜歡“弱”,如“弱者道之用”、“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老子認為“守弱”才是真正的強者,“柔弱勝剛強”,意思是說,用“柔”與“弱”這種為人處事之心態、這種行為做事的態度,遠勝于“剛強”,遠勝于剛烈、強勢、咄咄逼人。注意,老子說的“柔弱”不是指弱小,且與之風牛馬不相及。有人將《道德經》讀死了,誤以為老子的意思是柔弱可以戰勝剛強,這是哪跟哪呀,莫名其妙。并不是說,以弱勝強的例子沒有,但老子說的不是這個。老子講的“柔弱”,指的是為人處世的心態、態度和方法,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柔弱。老子所講的“堅強”,也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堅強,意思相去甚遠,指的也是為人處世的心態、態度和方法。我注意到,有相當多的人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解釋為:“人活著的時候,身子比較柔軟,死了之后,身子變得僵硬。”著實令人驚訝!粗看,合理且貼切,細究起來卻是漏洞百出。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生病的時候,渾身無力,身子骨特別軟,你能說這是“人之生也柔弱”?還有,人在喝醉酒的時候,尤其是爛醉如泥,更是綿軟得很,你能說這是“人之生也柔弱”?就說人死吧,也是在斷氣之后,血液停止流動,隨著氣息體溫流逝,身子才慢慢僵硬。我們也常說,“這人都死好幾天了,尸體都僵硬了。”老子是何等之睿智,對這些,豈能不知。

  2、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白話:草木枝葉柔軟、脆嫩,昭示著草木生機盎然,充滿勃勃生機,正是欣欣向榮;草木枝葉枯萎,樹冠光禿,枝條枯竭,說明草木快要枯死了,或已經枯死了。

  闡述:老子生怕世人不理解或誤解“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所以弄了一事一例,即舉草木之例加以說明:柔軟、脆嫩,昭示著草木生機盎然、勃勃生機,預示著欣欣向榮。老子用“柔、脆”來形容草木之生,而不用“柔、弱”,因為“柔”之和氣,草木與人皆有,而“弱”,是特指人的謙卑、處下、退讓、不爭等的為人處事的姿態和方法,或者說是人效法“弱者道之用”。換成柔脆,則恰如其分,妥帖了。枯,指古木、百年老樹也,引申為生命流逝而枯竭。槁,指樹冠光禿,引申為形容憔悴、干瘦。枯槁,也常用來形容人的形體憔悴,心如死灰。“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也是個倒裝句,順過來是:“柔、脆,草木之生也;枯、槁,其死也。”意思是說,草木柔軟、脆嫩,象征著草木擁有強大的生機,正是茁壯成長之時、欣欣向榮之際;而枝葉枯萎,樹冠光禿,枝條枯竭,這是一種肅殺之氣,說明生命流逝,快要枯死了,或已經枯死了。

  3、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白話:所以說一身戾氣,只知生猛、剛烈、逞強,是自尋死路、自取滅亡之類的人。一身柔和之氣,善于退讓,懂得謙卑為下,是逢兇化吉、遇難呈祥之類的人。

  闡述:老子以大自然草木之枯榮,深入淺出,來警示、教化世人。一草一木生于天地之間,尚且知道柔軟與脆嫩是生存之道:風來了,知道迎風而擺,而不心堅意強挺立不動,才不至于傷其軀桿。雨來了,知道用枝葉密密抵擋,而不至于讓腳下的泥土被水沖走,以護其根;季節更替,草木知道應時而生,感時而變,春夏長于外,秋冬斂于內。唯有枯了,生命走到盡頭,惟有槁了,柔脆不再,才慢慢走向死亡。草木尚知柔脆可生,堅強必死,直至枯槁,油盡燈枯,才肯罷休,何況人乎。從萬物萬象來看,生死之義理,皆然。凡堅而不柔,強而不弱者,其氣易散,其剛而易折,皆是死之徒也。凡柔而能和,弱而能中者,其氣不散,久而不壞,皆是生之徒也。人能悟此,當自致其柔,用其弱,又何致堅逞強而自蹈于死之徒?“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所以心志堅硬,處處要強、逞強的,是自取滅亡,自尋死路一類的;心態柔和,謙卑處下,處事圓融的,是長生久視之道,是自聚生氣與生機一類的。

  4、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

  白話:所以,從以上的分析可知,以兵強天下者必不勝。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合抱之木、參天大樹,必將成為大匠之首選,而難逃被砍伐的命運。

  闡述:前面講為人處世,宜柔和、要守弱,禁心堅、忌意強。這里講用兵之事,切忌用強。前一個“兵”,指用兵、軍事。強,指以兵強天下,耀武揚威、窮兵黷武。“是以兵強則不勝”,意思說,從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憑借兵力,靠軍事力量來耀武揚威,征服天下,最終是要失敗的。老子在第三十章就說了“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在第三十一章又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在第六十九章也提到“用兵者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所以說“兵強則不勝”,想憑借強大的兵力,以武力、暴力的手段征服世界,最終勢必引起天下公憤,導致天下群起而攻之,故必不得勝。武力能征服的,只是人的軀體,征服不了人的心。中國古代有“畫地為牢”,在地面畫一個圈,就可囚禁一個人,為何能如此?因為這囚禁的是心,不是身。現在的監獄,高墻、鐵絲網,外加一層電網,都囚禁不住犯人,為何?因為囚禁的是身而不是心。英國曾號稱“日不落帝國”,最終不是一樣土崩瓦解,煙消云散,因為靠武力征服而得來的,是守不住的。現在,美國又獨霸全球,不過美國學聰明了,胡蘿卜加大棒,軍事、經濟一起上,但能堅持多久,可以拭目以待。“木強則兵”,這又是老子舉例,一事一例,以增加說服力。木強,指樹在林中鶴立雞群,一枝獨秀,名聲大噪。“兵”,指遭遇刀斧而被砍伐。意思是說,一棵樹,如果太顯眼了,太招搖了,聲名遠揚,天下不知有多少雙眼睛在盯著它,“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即使天不收它,也難逃被工匠砍掉的命運。老子以“木強”作喻,說明以兵強天下,此法不可取也,因為“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后,必有兇年”,以兵強天下者,勢必引起天怒人怨。所以老子說,“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有道者不處”,更何況是以兵強天下,豈有不敗之理。

  5、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白話:真正強大者,善于居下,而將“柔弱”之道奉為上上之策,會讓它的生機與活力發揮到極致。

  闡述:“強大居下,柔弱居上。”這句話,感覺老子就是當著我們的`面指著一棵樹說:你看看,強大居下,柔弱居上。是呀,深邃的道理,就這么簡單的,就是這么直白的,被老子指出來了。或許,這就所謂的點石成金。強大居下,柔弱居上,這就是自然的鬼斧神工,這就是大自然的造化,這就是神秘莫測的天道。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強大者,要善于居下,作為天子、三公以及諸侯人等,要自處下位,謙和為要,禮賢下士,切忌高高在上、剛愎自用、自以為是,要將“柔弱”之道奉為上上之策,而善待之,尊重之,擺在上位,讓“柔”之生機與活力迸發,讓“弱”這一大道之用的源泉涌流。強大居下,柔弱居上,驗之于木,是自然之理也。驗之于兵,驗之于人,無一不然。老子在第六十一章就說“大者宜為下。”強大處于,符合自然之理,因為“重為輕根”,強大處下才會穩;因為“靜為躁君”,強大處下才能讓躁平靜。否則“頭重腳輕”則傾覆。強大處下,這叫根深才能葉茂。但是,世人喜好堅強而惡柔弱,所以更要讓“柔弱”居上,要心心念念,記在心上,落實在在治人事天。

  綜述:

  上一章,老子談“儉養”,提出了“無以生為,是賢于貴生”的觀點。老子直面“民之饑”“民之難治”“民之輕死”這三個燙手問題,用三個“以其上”,毫不掩飾,毫不忌諱,直接點名,說是上位者“食稅之多”,是上位者之“有為”,是上位者“求生之厚”造成的。直言不諱,一針見血。又干脆利落用三個“是以”,“是以饑”“是以難治”“是以輕死”,進一步肯定和強調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最后提出“夫惟無以生為者”,即不追求“食稅之多”“有為”“生生之厚”,一切順其自然,是最為聰明的“貴生”之法。意思是養生達到忘我之境,才是天生天養。不縱外物,“無以生為”,抱一守真,篤厚內養,則至尊之天爵,至富之天祿,至貴之天德,無時不厚我之生。是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共我一體,大道養我,我養大道,故能長生久視。此乃儉養之道也。

  這一章,老子談“處下”。首先從人之生死,肯定“柔”,倡導“弱”,否定“堅”,批判“強”,并以草木之生死,加以印證,用草木之”柔脆”對應“柔弱”之道,以草木之“枯槁”對應“堅強”。接著,順理成章導出“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然后從人之生死,談到用兵之道,“是以兵強則不勝”。可見,老子是非常反對并憎惡大國以兵強天下的做法。又舉一例“木強則兵”加以說明。木強則兵,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其道理更是通俗易懂。最后,提出“強大居下,柔弱居上”,其意在勸誡天子、三公以及諸侯人等,要自居下位,謙和為要,禮賢下士,切忌高高在上、剛愎自用、自以為是,要將“柔弱”之道奉為上上之策。本章,老子試圖通過揭示天道之奧妙,而對人道加以暗示和指引,同時對前面章節的內容作進一步歸納提煉,如在“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的基礎上,現在又提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提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提出“兵強則不勝”,提出“強大居下,柔弱居上”。并通過一事一例的方式,昭示上位者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本章再次重申“強大居下,柔弱居上”,以勸誡上位者好自為之。

道德經讀書筆記14

  【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雖有環觀,燕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現代漢語解讀】

  重是輕的根本,靜是躁的主宰。所以聰明人整天出門在外到處走,始終不離開輜重,雖然走了很多路,辦了很多事,還能夠輕松地坐下來,從容坦然。可是為什么萬乘之王,看重自己的身體卻看輕天下呢?輕視重點就會失去根本,躁動就會失去控制。

  【延伸解讀】

  自然界的規律,如樹根比樹梢重。老子這里強調做事要區分出輕重來,把握重點。要明白哪些是事物的根本,是重點任務?哪些只是做事情帶來的結果,是副產品?,這些副產品不是我們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和追求的目標。兩者必須區分出來,抓住事物的根本,看輕產生的結果。如中醫治病,就要抓住本質重點,不能光看癥狀,而是要清楚病因。身體是我們的根本,事業只是身體的附屬。

  在生活中,我們要為了身體懂得拒絕,不要為了工作拼命熬夜。為了工作以及工作帶來的虛名而熬壞了身體不值得,“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也是同樣的道理。

  躁,狂躁的`意思。人的躁動狀態是不正常的,只有靜能夠把狂躁控制住。當我們內心清靜的時候,躁動就會慢慢平靜。這一點在軍事上有特別多的例子。曾國藩打仗被稱為打呆仗,稱為“又笨又慢平天下”。他每到一地,先安營扎寨,然后穩扎穩打,逐步推進,從來不出奇兵,就是以靜制動。司馬懿與諸葛亮對陣時也一樣,他知道諸葛亮糧草不足,急于速戰速決,所以他任憑諸葛亮怎么挑戰、羞辱,他都不急不惱。他知道諸葛亮著急、躁動,直到把諸葛亮拖垮、累死。諸葛亮一死,就沒有誰是他的對手了。當然流傳下來的經典戰例多數是出奇兵的例子,但實際上它在所有戰爭中的比例是很低的。大部分的仗還是穩扎穩打,以靜制動的。是不是出奇兵,還得根據敵我雙方的狀況來分析,來判斷,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出奇兵,譬如曾國藩就不適合。

  君子,也有作“圣人”的。但是,因為圣人是得道的人,就不用拿出來比喻了。君子,指的是聰明的人。輜重,指裝糧食、行李的車子。古代人出門都是要帶足供自己使用的糧食與行李的,并不像現在只要帶足夠的錢就可以了。因為那個時候物資交換很少,經濟不發達。輜重雖然是負擔,但它是生活的必須,離開后可能會餓死。燕處,輕松地處置。昭若,輕松地完成。老子這里強調的是有些東西是非常重要的,不能放棄它(用輜重來比喻)。作為領導者要明白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不要去追求浮光掠影、虛幻的表象。對于企業管理者來說,公司就是你的輜重,最重要的東西。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我們生活中一定有東西是最重要的,是基礎,我們千萬不要離開它,放棄它。譬如選擇職業時,最好能夠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一是一定要選擇自己感興趣,擅長的行業;二是你所做的事要對眾生有利的;三是要堅持,堅持十年以上必有成果,必定成為專家。

  萬乘之王,就是君主。君王為了自己的享樂而不重視天下的治理,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層出不窮,最后天下百姓遭殃或者君王失去天下。有的公司領導認為自己已經功成名就,常年不在公司里管理,到處去爬山,出國游玩。當野蠻人來敲門的時候,回來應對時驚惶失措。一個普通老百姓犯這點錯誤可能問題不大,但作為萬乘之王的后果就很嚴重了。

  輕則失本,就是只求結果,忘記為什么追求這個東西。如孩子學鋼琴,忘記鋼琴本身是為了給人帶來美的享受的,學的過程也應該是享受美的過程,但有的家長強迫孩子學,孩子一彈鋼琴就頭疼,孩子根本無法感受其中的樂處,這就是失本。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也是這個道理。

道德經讀書筆記15

  看到新華網發布的老子金像,我非常興奮!因為我從三歲起就背誦了《老子道德經》。現在我仍然喜歡這本書,不能放手。

  我是個小女孩,為什么喜歡洋洋五千字的道德經?因為背誦經典,你可以“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也因為“與智者同行,你會非凡;與高人一起,你可以登頂”。老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2500年前,他寫道德經。這本書是人類智慧的源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不管是誰,都可以學習,都可以受益。連魯迅和愛因斯坦都喜歡道德經!這本書里有許多經典名句,常常縈繞在我耳邊,激勵我不斷前進。

  記得剛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數學考試,我看了試卷,高興得差點跳起來!哈哈!太簡單了,我一定能拿到100分!于是,我趕緊回答,也沒檢查,就得意洋洋地交了試卷。還暗暗嘲笑同學們像蝸牛一樣慢。第二天老師說:“大家都考得很好,劉愷溪100分……“我伸著長長的脖子,盯著圓圓的大眼睛,焦急地盼著喊我的名字……徐嘉88分!我的.心突然跳到喉嚨里,嚇得目瞪口呆!我蒙了!這時,我覺得老子爺爺貼著我的耳朵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禍所依,福所伏”。我突然明白了:從頭開始,一步一步努力!

  從那以后,我努力學習每一門功課,認真做好每一件事……三年多后,我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每年被評為學校、區三名優秀學生,在學校、區、市、全國獲得40多個獎項和證書,其中國家作文一等獎和二等獎,青島英語金獎,DV市一等獎、鋼琴市銀獎、八級考試……衷心感謝老子爺爺!感謝老子道德經!是他的老人帶領了我,是道德經養育了我,年復一年,讓我知道了很多很多……讓我知識淵博,心胸開闊,聰明堅強!

  我多么想每天牽著老子爺爺的手,騎著青牛,背誦他的經典作品,和億萬“國學熱”一起走、爬、爬,爬上輝煌的頂峰……

【道德經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道德經讀書筆記06-10

《道德經》讀書筆記12-21

《道德經》讀書筆記[經典]01-30

《道德經》的讀書筆記12-27

《道德經》讀書筆記(實用)07-24

《道德經》讀書筆記(通用21篇)10-19

道德經名言09-28

道德經經典句子06-08

《道德經》經典語錄01-25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日韩高清乱码中文字幕第一页 | 日韩一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 伊人色综合久久精品网 |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综合 | 人人搡人人爽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