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鄉土中國》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1
首先是一個人為中心的框架型社會關系。在鄉土社會中的社會關系,是以個人為中心而發散出去的一系列社會關系。社會沒有給人安排具體的權利義務,在這個基礎上由個人自主形成各種社會關系,而是安排了一個框架,每個人把不同的人往這個框架上放。每個人都有父子,母子關系,但是每個人又都是不一樣的。社會對具體的社會關系進行管理,是通過對一類社會關系制定了規則來實現的。兒子必須順從父親,但是不會說某個人必須順從自己的父親。典型代表就是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一種等級秩序的體現,但從本質上說就是這個社會的規則,規范著所有人。在這個基礎上又進一步衍生出了遠近親疏。春秋戰國時的”禮“要求別內外,定親疏,序長幼,明貴賤,這就要求在社會中分出遠近親疏,即區別對待。在《紅樓夢》中,賈寶玉說林黛玉和他是姑表,而薛寶釵是姨表,所以林黛玉不薛寶釵親,可見遠近親疏的深入人心。
其次是無訴。在古代,進衙門先打三十大板,刑訊逼供更是常事,善惡全憑那個高高在上的縣老爺的眼睛。鄉土社會的人怕打官司,出了官司不好打外,更重要的.是幾乎沒有官司可打。由于生活在熟人社會中,誰是誰非大家自有明鑒,有過錯的人必然要受到輿論和道德的譴責,所以打官司幾乎沒有必要,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都不會進衙門打官司,法律也因此而失去了生長的土壤。
再次是男女有別。男女有別是保持男女之間的距離。大家子的男女分分房別院的居住,平時也很少往來,像賈寶玉那樣的則叫封建社會的叛逆,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男女授受不親,否則就是越禮。在農村中則表現為不可偈越的男女分工,女的就呆在家里干活,交往的永遠都是婆婆大娘之類的人物,男的有空時也很少呆在家里。在中國社會中同性關系親密,異性生疏,在西方社會是恰好相反的。
最后是“長老制“。長老制的普遍體現就是”孝“,家里的老人永遠都是最高權威,任何人不得侵犯。在一個家族,就體現為族長,從以前那些浸豬籠的事例來看,族長的權力是非常大的,而且這種私刑也是受到官方認可的。在一個鄉里,則表現為那些特別有權威的人,比如說阿Q正傳中的趙老太爺等人物,他們沒有任何職位,卻人人都聽從他。
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中國固然不能再叫鄉土中國,但中國的鄉土性卻依然存在,特別是農村,依舊還是熟人社會。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2
《鄉土中國》一書通過社區分析的比較研究方法對中國鄉村的社會結構進行了分析,它闡述了中國鄉村獨立和不流動的特點,并且鄉村基層人與人之間是熟人社會,對文字的間接溝通需求并不大,這和現代大都市陌生人之間通過白紙黑字記錄下關系截然不同。鄉村人和城里人差別是知識的多寡而非智力差距,并且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為中心如同石頭掉入水中激起的一圈圈波紋向外展開,人們根據關系的遠近決定行為的標準,因此儒家的人倫尊卑思想在此體現出來,例如:君與臣,父與子,兄與弟,夫與妻之間尊卑的差序,這就是著名的中國鄉村的“差序格局”。
在這種“差序格局”下,鄉村人之間的道德體系出發點是修身,并且對于每個人的價值標準都無法脫離差序的人倫而存在,根據對象與自己關系的遠近決定道德標準。鄉村是以同性為主、異性為輔,每個人家的組成是以父子、婆媳為主軸縱向一貫的家族結構,男女之間缺少求同形成男女有別的安穩社會。例如:在鄉村,男女是授受不親的,并且分工經營著家庭,他們不向對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鄉村基層社會流動性較小,村與村之間相對獨立,因此一旦同村之人發生一般的沖突,都是調解解決,由村中有威嚴的長者對沖突雙方進行批評教育。因此,傳統能夠維持穩定的鄉村,依據傳統人們可以獲得有效的應對方法。例如:對于鄉村的耕作,年輕的人學習老農對四季更換的應對之道可解決如今的生活問題。只環境不變,沒有新的變遷,依據傳統總是有效的。比起現代社會,鄉村社會用來維系秩序的是禮治的教育作用,例如通過學禮來讓人自動地守規矩,即要求每個人身內的良心達到維持秩序的效果。但在現代社會,人們注重個人的權利不受侵犯,法律的價值就在于厘清義務與權利,維護權利和社會安全。
如果直接將現代社會的法律運用于中國的鄉村社會,會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在鄉村因妻子偷情丈夫打傷奸夫,于法律偷情無罪,傷人卻犯法,丈夫在鄉村理直氣壯,但對法官該如何判決呢?未處理好此類事情,則會破壞鄉村的禮治秩序。
對社會沖突一方面,維護階級統治的力量是支配的一方,被支配的一方處于在下的一方,這種權力可稱為橫暴權力,橫暴權力和經濟利益緊密相連;對社會合作一方面,都期望每一個人都能按照他們的社會分工安于其位,維護這種狀態需要大家遵守共同認可的工作,這種維護的權力可稱為同意權力,同意權力立足于社會分工。鄉土社會是一個小農經濟,每家可自給自足,社會分工不大,鄉土社會并不依賴同意權力維持,并且橫暴權力受制于經濟利益,因而鄉土社會追求“無為政治”的理想。在此,可看到鄉土社會的權力結構是松弛的,微弱的,掛名的,是無為的。
雖然鄉土社會的權力結構微弱,但是鄉土社會存在教化性的權力,這種權力對未成年的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通過教化,孩子迅速學會順服和遵循鄉土社會的禮治秩序,這種統治鄉土社會的模式可被稱為長老統治模式。
血緣是穩定的力量,在穩定的社會,“生于斯,長于斯”將人與地綁定,因此地緣是血緣的投影。在親密的血緣社會中商業是不能存在的,人們之間的交易是以人情來維持的。地緣是從商業里發展出來的社會關系,是契約關系的基礎。從血緣結合轉變為地緣結合是社會性質的轉變,也是社會史的一個大轉變。
社會變遷發生在在舊社會結構無法應對新的環境,需要有人發明新的方法,而推動人們適應新的環境的力量可稱為時勢權力。時勢權力對于整個社會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一個領導的階層如果能追得上社會變遷的速度,這個社會也可以因避免社會變遷而導致混亂。可時勢權力最不發達的是在安定的社會中,因此在鄉土社會,建立在教化作用上的長老統治權力通過變動注釋來謀求與變遷的社會相適應。例如:在思想史定于儒家一尊后的歷代王朝,通過采取注釋的方法求和社會的變動某適應。但由于長老權力不容反對,時勢權力與長老權力之間的對抗導致名實分離,在中國舊式家庭中表現為口是心非,面子上不違背,但實質上已經歪曲家長的意志,其實是一種無可避免但又是需要的虛偽,最終導致名實分離。
在鄉土社會中,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但現代社會中欲望并不能作為人們行為的指導,于是產生“需要”,因之有了“計劃”。鄉土社會中個人的欲望常合于人類生存條件,例如愛情,好吃是欲望,這些欲望滿足鄉土社會的延續。因此鄉土社會的欲望是文化事實而非生物事實,文化存在精華與糟粕之分,適于生存條件的文化淘汰不合于生條件的文化,因而鄉土社會中的欲望經過文化的陶冶可以作為行為的指導,結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條件。社會變遷越快,原來的文化已經不能滿足生活,需要時勢權力引導人們依據他們的需要去做計劃,因此社會變遷使社會越來越理性和科學。但鄉土社會人們是靠長老統治的,它不必計劃,各人依著欲望活動就足夠了。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3
《鄉土中國》這本書是值得并且需要讀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的。我習慣讀一本書的時候先了解作者作這本書的年代和時代背景,我認為,無論什么樣的作者,在寫書的時候,其背景對其影響一定是很重要的,這本書,是費孝通先生根據自己在抗日戰爭期間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當時的期刊報紙上的小文章所綜合的,時代背景是處于極度艱難的抗戰時期。而也恰巧是研究之艱難,信息流通之不便,也使得費孝通先生的研究結果具有很鮮明的個人特點和創新的視角。費孝通先生研究的對象是中國社會,他所著《鄉土中國》,估計中國已經沒有什么時候能夠比起那個時代更鄉土的了。
《鄉土中國》一書還是比較全面的講述了中國鄉土社會的方方面面的。費孝通先生言之“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一總結,加之后面的各項闡述,很具有總結性。不僅在那個年代,即便是現在,所謂的現代化已經得到一定發展了,我認為,中國社會鄉土性的烙印還是很深的,現在的內陸地帶,現在的農村,還是有很多保持著一貫的鄉土性。而中國人的很多性格也是鄉土性而造成的。
人制與法制,究竟哪種更適合?社會主要依靠道德還是依靠法律?想必很多人覺得該依靠法制,但是對于主要依靠道德還是依靠法律這一點上肯定會有很多爭辯。費孝通先生指出,中國的社會是一個“無訟”的社會。比之于西洋幾乎可以用訴訟解決所有問題,中國社會是很少想到用打官司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西洋遇事,可能很快想到訴訟,而中國人卻往往只會在其他所有辦法解決不了的情況下才會去打官司。因為,在西洋人看來,打官司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式,而為被告為原告也都很可以理解,成為被告的不一定會受到道德上的`譴責。中國就不一樣了,即便是在現在,打官司的被告基本首先就會給人以壞形象的印象,很多時候都會受到很多譴責的,而原告也不一定好運,人們也可能會說“破大點事就打官司,難道沒有別的解決方式了嗎?”。
中國司法制度的推行不力,不僅僅是因為腐敗和權錢當政的原因,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與已經保持了幾千年的鄉土“禮治秩序”的沖突的。譬如說,妻子與外人通奸被丈夫發現,丈夫動手打了奸夫,最后法律判過來,無法給奸夫和妻子以任何處罰,卻可以拘留甚至刑罰于丈夫,但是以所有人的道德和“禮治秩序”的處理方式,丈夫打人是無可厚非的,妻子和奸夫會受到懲罰和譴責,丈夫卻沒事,兩種方式結果截然相反。作為旁觀者,你是如何看的呢?群眾的看法和抉擇就會直接決定最后選擇的社會秩序的方式,所以法制的推行阻力重重,社會原因是占很大比重的。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經典)05-28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05-24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12-29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08-04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05-27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13篇03-08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15篇)02-21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15篇01-01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精選28篇)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