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愛彌兒》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彌兒》讀書筆記1
《愛彌兒》這本書講了盧梭作為一名導師對書中假定的一個正常孩子“愛彌兒”從嬰兒期到結婚的自然培養過程,體現了盧梭崇尚自然教育,崇尚自由人的教育方法。
首先闡述了教育的意義,教育產生于自然、于物、于人。當三者趨向于共同的目標,生活就會變得有意義,這種教育就是好的。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我比較感興趣的是愛彌兒的兒童期,當看到這獨特的教育方式帶來了我期待已久的成果時,我很興奮。12歲的愛彌兒開朗大方,眼神中依舊流露著天真明靜,成規和習慣對他來說沒有意義,更沒有命令和服從,在他看來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工作和游戲對他來說都是一樣的,他的游戲就是他的工作。讀到這里,想象一下愛彌兒游戲時如同工作般的認真嚴肅的狀態,是多么令人陶醉的畫面啊!這樣的成果很是令人欣慰,因為他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到了讀書的年齡多么的厭惡書本,把它們當作束縛,他更沒有因此失去美好的`童年。現在再回顧其“教學”過程,也并沒有發現是件多么困難的事情,只是順著自然規律走,不給孩子強加任何不必要的束縛。
但是,教育的確是一門深奧藝術,實現好的教育并不簡單,我們往往會在不經意間違背教育的規律。書中有一例子說到,我們一直想把孩子培養成誠實的人,可是當你不恰當的問法卻使他撒謊。當我們不在時,孩子干了一件壞事我們不應該向孩子問出“是不是你干的?”這種草率的問題。如果是他干的,如果他認為你已經知道是他干的,還在設置陷進問他,那么,他就會與你對抗。如果他認為你還不知道是他干的,那么,他就會自問:“我為什么要承認自己的錯誤呢”?這樣一來,你的不謹慎的提問就促使他撒謊。正如書中所說“如果你是一個聰明人,你必須首先仔細的觀察你的學生之后,才能對他說第一句話。”因此,我們要學習的還很多,不過我們應該滿懷信心去接受挑戰。
《愛彌兒》讀書筆記2
《愛彌兒》是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于1762年所著的一本教育小說,該書主張教育應順其自然,讓孩子們自由成長,反對封建教育,提倡教育改革。
在第五卷中,愛彌兒已經成長為一個成年人,開始進入社會。他面臨著婚姻、政治、宗教等實際問題,也面臨著人生的種種挑戰。盧梭通過愛彌兒的故事,探討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在書中,盧梭強調了自由、平等、正義等價值觀的重要性。他認為,人們應該追求自由和平等,反對特權和歧視。他也強調了正義的重要性,認為人們應該遵守道德準則,尊重他人的權利和尊嚴。
此外,書中還探討了愛情、婚姻、家庭等問題。盧梭認為,婚姻應該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而不是金錢或其他利益關系上。他也強調了家庭的重要性,認為家庭是人們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場所。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盧梭的教育思想。他強調了孩子們的自由成長和自我實現,同時也強調了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準則的重要性。這些思想對于我們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總的來說,《愛彌兒》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書,它不僅是一部教育小說,更是一部關于人生和社會的哲學著作。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也可以更好地面對人生的挑戰和機遇。
《愛彌兒》讀書筆記3
在《愛彌兒》這部作品原序中,作者有著這樣的一句話:我們身患一種可以治好的病;我們生來是向善的,如果我們愿意改正,我們就得到自然的幫助。思考社會教育中有關這方面的一些問題,我們一定能感受很多作為教育者應當具備一些基本觀念與思想。教師必須受過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學生,才能擔負起為社會發展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歷史責任。
一個好教師應該具有哪些品質,人們對這個問題是討論了很多的。人天生具有自我實現和向善的傾向,只有提供合適的環境和社會,人性就能向善、美的方向發展,人總是追求自我完善的。我們的每個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教師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在內的.全班所有的學生,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精神教練”,教師也不再是過去的“道德說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遵循自然,跟著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它在繼續不斷地鍛煉孩子;它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磨礪他們的性情;它教他們從小就知道什么是煩惱和痛苦。這就提示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包括: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幾點: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要尊重學生的感受;教育活動中,要給學生留有選擇的余地,并尊重學生的選擇;教育中要特別鼓勵學生的創造性。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使學生健康、和諧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性。良好的師生關系有賴于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教師在師生關系建立與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著主導作用。要建立民主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教師來說,有著幾個方面要做的: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發揚教育民主,教師要熱愛、尊重學生,公平對待學生;正確處理師生之間的矛盾,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矛盾是難免的,重要的是怎樣處理好這些矛盾;要主動與學生溝通,善于與學生交往。
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加強學生的生活目的性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多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取得意志鍛煉的直接經驗;根據學生意志品質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鍛煉措施;加強自我鍛煉,從點滴小事做起。
在教育中,認識到學生是發展的人,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同時注重與學生的交流,注意到了以上幾點,才是為教育真正的開始做好準備。
《愛彌兒》讀書筆記4
讀了盧梭的《愛彌兒》,讓我想起了莎士比亞的那段話,"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所以,如果我們作為一名教師,就要看看盧梭的《愛彌兒》。
盧梭的《愛彌兒》開篇的第一句話就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發展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
我認為盧梭在《愛彌兒》里主張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內容,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是很有道理的。現實社會中,我們不能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讓兒童任性發展。我們應該把教育作為橋梁,把兒童引向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還需要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孩子的早期教育會無形地影響他的一生,而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遷"成為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家長在培育子女的過程中,不要依從孩子要求什么就給什么,而是要給他們所需要的。還要適當地讓孩子經受挫折,因為勇于面對挫折將會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課。如果處處對孩子呵護有加,他們只會成為溫室里的花朵,永遠不會獨立成長。
《愛彌兒》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發。愛彌兒的知識雖然不多,但他所知的東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沒有一樣是一知半解的。能夠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學的內容,這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學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們要學會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實上,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讓孩子順著其"天性"發展呢?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所聽所見所經歷的都會在白紙上留下烙印。我們對他們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紙上是永遠抹不去的。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慎重對待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我們會經常看到這些現象: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答錯了遭到老師的嚴厲批評或冷語諷刺,這個學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動回答問題,性格變得沉默起來。由此可見,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心理發展。
建設祖國的重任落在孩子們身上,而培育學生的重任也落在我們教育工作者身上。為了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們都要更加用心地學習有關學生的教育方法。
《愛彌兒》讀書筆記5
“我們的兒童是一點也不理解的:對他們的觀念錯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應該知道些什么,可是卻不考慮孩子們按其能力可以學到些什么,他們總是把小孩當大人來看待,而不想一想他還沒有成人哩。”(原序,P2)
心得:我們自認為是地看待兒童,認為兒童理所當然地應該是這個樣子,其實我們都錯了,對兒童的研究才是我們應該加以重視的。
“我們教育人,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如果一個人生來就高大又強壯,他的身材和氣力,在他沒有學會如何使用它們以前,對他是沒有用處的。……”(第一卷,P6)
心得:點出了教育的必要性,教育能讓一個人學會使用自己與生俱來的本領,從一個廢人逐漸變為一個有用的的、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有價值的人。要不然,摒棄教育,人來到這個世上就毫無意義,直至死去,沒有絲毫曾經生存的痕跡。
“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與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些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P7)
心得:盧梭提出的觀點,總的概括了教育的形式與方式。指出每一個人都要受的三重教育。
“要有所成就,要成為獨立、自恃、始終如一的人,就必須言行一致,就必須堅持他應該采取的主張,毅然決然地堅持這個主張,并且一貫地實行這個主張。”(P11)
心得:對要想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的要求。體現了要提升自身素質,自律、自省,要有恒心。這種要求拿到今天來也同樣適用。
“我們要真正研究的是人的地位。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與憂患,我認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訓而在于實行。”(P13)
心得:教育使人擁有素養,有了心理變化、內心想法。而教育是在我們生活過程中悄然進行的。
“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后怎樣保護自己,教他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馬爾他島的灼熱的巖石上也能夠生活。……所以,問題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并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p15)
心得:妙極了!正適于那句俗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別人金子,不如教他點石成金的方法。如何生活,是教育的重點任務,教育使人認識到,活著只是一種狀態,要想活得有意義,就要自己用心去感悟。若一個人無聊地活著,即使活了一千歲,一萬歲,想必那人也不會覺得有意義想要再活幾年。人生的意義就在于人一出生,上天就已經注定每個人平均擁有大概幾年的壽命,為什么有人一鳴驚人,逝世后仍被后人念念不忘?為什么有人消極低迷,最后悄無聲息地去了,都感覺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就好似他沒有來過這世界?人生要活得怎樣,豐富還是無趣,就要看自己選擇怎樣的生活了。
“凡是用襁褓包裹著孩子的地方,到處可以看到……以及各種各樣畸形的人。由于害怕自由活動會使身體成為畸形,結果卻逼著他長成畸形。為了防止孩子們成為殘廢,人們就甘愿使他們的關節僵硬。”(p16)
心得:人們這些過度的行為一開始是想要保護嬰兒,但事實證明人們這么做非但沒有對嬰兒成長有任何促進作用,反而還導致孩子長成畸形,起了反作用。面對這種情況,盧梭指出:應順其自然,任孩子自由發展,除去一切束縛,孩子需要的是片自由的天空。
“一個孩子可以忍受一個大人不能忍受的變化,因為最初的性情是柔和易導的,不用花太大的力氣就可以養成我們給他確定的類型。”(p24)
心得:所以說新生兒、幼兒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是最關鍵的,而我們現今的教育恰恰忽略了這一點,將重點放在成人教育上了。其實,人的性格、氣質的培養形成都在兒童期,我們應將重點放在兒童的教育上,使幼兒形成了健全人格,長大后自然也會成為一個我們期望的人。
“由明理有識而心眼偏窄的父親培養,也許比世界上最能干的教師培養還好些,因為,用熱心去彌補才能,是勝過用才能去彌補熱心的。”(p26)
心得:一語中地,仔細想想,請那些能干的教師真的能代替父母的說教嗎?一個沒有愛的孩子即使學了很多出眾的才華那又能怎樣呢?他么能快樂嗎?我倒覺得還不如一個雖然什么知識都沒有但心中有愛的人強得多。熱心與才能,兩者放在天平的兩端,必是向著“熱心”那端傾斜。
“一個好老師應該具有哪些品質?……我們要求的頭一個品質是:他絕不做一個可以出賣的人。”(p27)
“教師必須受過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學生……必須受了一層又一層教育,一直受到誰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為止。把孩子教給一個連他本身都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的人的培養,又怎樣能培養得好呢?”(p28)
心得:這大概就是盧梭的教育觀、教師觀了吧。他對教師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將這個職業看作也個很神圣的職業。
“只有一門學科是必須要教給孩子的:這門學科就是做人的天職。……此外,我寧愿把有這種知識的老師稱為導師而不稱為教師,因為問題不在于他要拿什么東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導孩子怎樣做人。他的責任不是教給孩子們以行為的`準繩,他的責任是促使他們去發現這些準繩。”(p31)
心得:這種觀點我很贊同。不要讓孩子被動地去學習,而要讓他們主動地區尋找知識。被動地接受總有一天會疲累,而主動地尋找將永遠是一個新奇快樂的過程,將孩子的“要我學”的意識轉換為“我要學”的意識,孩子們自己發現,自己學到的才真正是他們自己的知識。
p34——p37論述醫學無用論。盧梭認為,醫生是不學無術的,說醫學是“群閑著無事的人的娛樂”認為生病讓人恐懼,醫學讓人只擔心自己的身體,貪生怕死。他的說法前后矛盾,因為后面他又說了“愛彌兒生命確有危險外,我是決不替他請醫生的。”“其實這些人的病是不至于把他害死的。只要過一些時間就可以好起來的。”認為醫學無用為什么還在愛彌兒生命有危險的時候去請醫生?為什么他那么確信生病自然就會好起來?因為我們知道,有些病是必須要得到及時治療才能好起來,不可能自己好起來的。所以盧梭對于醫學的觀點我并不贊同,也不清楚為什么他對醫學抱有這么大偏見。
后補:今天去問了吳明海老師,自己受到了一些啟發,在盧梭對待醫學的態度上,盧梭崇尚自然主義,主張孩子從一出生就應在自然環境下生長,摒棄一切外來的束縛。古時候的孩子尤其是貴族的孩子大都嬌生慣養,身體有一點病都要抱去醫院打針、吃藥,身體完全沒有了自然恢復能力。這種行為導致的后果是孩子的身體逐漸虛弱,自身免疫能力逐漸下降。盧梭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提出“醫學無用論”,他的觀點對按不能完全為人接受,但畢竟也有它積極進步的意義。《愛彌兒》者部著作,作者盧梭完全把個人感情都放進去了,寫作使用的語言也是相當的犀利、激烈、刻薄。在閱讀的同時,難免自己的情緒會被文中語言帶動起來,以后閱讀時應多保持冷靜,領會作者重點思想。
“當小孩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所以他以為他是能夠得著那個東西的。他的想法當然錯了,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在伸手的時候,那就不是他弄錯了,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它交給他。……在這種情況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想要的東西那里;在第二種情況下,你不只是假裝沒有聽見,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須趁早使他養成這樣一種習慣,即:不命令人,因為他不是誰的主人;也不命令東西,因為東西是不同他的命令的,最好還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東西那里,而不要把東西拿過來;這樣做,他就能夠明白其中的含義,這種提示方法是適合于他的年齡的,而是還沒有任何其他的辦法可以啟發他明白這一點。”(p55——p56)
【《愛彌兒》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愛彌兒讀書筆記08-02
愛彌兒的讀書筆記01-03
愛彌兒讀書筆記15篇01-03
愛彌兒讀書筆記(通用43篇)04-25
《愛彌兒》讀書心得02-13
讀愛彌兒有感04-16
愛彌兒讀書心得01-04
讀《愛彌兒》有感10-16
愛彌兒的讀后感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