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那么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
這是一本有趣的歷史讀物,流暢的文筆,有趣的語言,良好的歷史觀,清晰的思路,值得多刷,明朝的人物是最有特點的.,也是最復雜的,朱元璋,劉伯溫,徐達,常遇春,朱棣,姚廣孝,鄭和,王振,朱瞻基,楊一清,于謙,海瑞,張居正,戚繼光,申時行,劉謹,魏忠賢,王陽明,嚴嵩父子,袁崇煥……活靈活現,躍然紙上。
明朝,這個無數人為之付出心血和努力的朝代,無數人為一己私利爾虞我詐的朝代,既有人才輩出,燦若星河,又有奸臣當道,妖孽橫行,仁人志士與奸佞小人輪番登場,似乎很矛盾,然而這便是歷史的真相,歷史,總是壞人當道,總是讓人遺憾,即便如此,在我看來,明朝是最有氣節的朝代,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文死諫,武死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無論什么情況,絕不認輸,然大風起于青萍之末,大廈將傾,無人能力挽狂瀾,歷史正是有無數個偶然構成的,人力有限,天道無常,這是歷史規律,最后看到明朝滅亡,想起一句話,宋亡之后無華夏,明亡之后無中國,莫名的心疼,心酸。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2
《明朝那些事兒》該書語言流暢,時不時調侃一下,跟講故事似的,比較通俗,真可謂輕輕松松讀歷史,舒舒服服品古人。只是書中沒有引經據典,也未注明出處,至于是否完全符合史實,也就沒法考證了。好在它說的事兒,跟我們平常聊天東拼西湊的有些明史能對得上,也就認為它是真的了。
《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部從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寫起,直到永樂帝朱棣登基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傳和半部朱棣傳。
朱元璋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員的'腐敗。做皇帝后,對腐敗官員大肆殺戮,卻沒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敗。
在所有的惡行中,朱元璋最憎惡貪污,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每當他想起那本該發給自己父母的賑災糧食被官吏貪污,導致父母餓死的情景,就會忍不住咬牙切齒,這些人個個該殺!
他要創造一個真正純凈的王朝,一個官員們人人清廉百姓安居樂業的王朝。所以他盡一切努力去實現這個夢想,可是夢想不一定會成為現實。
洪武二年,朱元璋曾經對他的大臣們說過這樣一番動感情的話:“從前我當老百姓時,見到貪官污吏對民間疾苦絲毫不理,心里恨透他們,今后要立法嚴禁,遇到貪官危害百姓,絕不寬恕!”
朱元璋是說到做到,他頒布了有史以來最為嚴厲的肅貪法令:貪污60兩以上銀子者,立殺!甚至到后來,明朝出現了戴死罪徒流罪辦事的一種奇特現象。
應該說,朱元璋是下了大力氣肅貪的,但效果并不是太好,這是很值得分析的,大凡在封建朝代開國時期,官吏是比較廉潔的,而洪武年間出現如此大范圍的官員因貪污被殺,是很不正常的。無論歷朝歷代,官員們都不乏爭先恐后前腐后繼之徒。但各朝各代都在肅貪反腐方面傾注耗費了不少資源。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3
這個星期,我終于讀完了當年明月的心血之作《明朝那些事》。本書以通俗小說的形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工人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美國喜劇演員的幽默,來為我們展示幾百年前的風風雨雨。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這本書里,自始至終都蘊含著一種力量,一種永恒的.、催人奮進的力量。這種力量,支持著戚繼光抗擊倭寇,不畏困難;支持著于謙打響“北京保衛戰”,力挽狂瀾,延續了大明兩百多年的歷史;支持著海瑞冒著殺頭的危險,“抬棺罵嘉靖”——這種力量,叫愛國!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教育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我有責”。我開始只是懵懵懂懂地懂一些,可自從拜讀了《明朝那些事》后,我看到了張居正、徐階、夏炎等人的愛國事跡,才真正懂得了愛國的含義,我從中汲取了無窮的力量。
我希望大家能喜歡《明朝那些事》。因為,我從這套書中,我不但看到了大明王朝三百年間的風雨飄搖,還看到了一種精神,一種不滅的精神,經過歷史與時間的沉淀,讓后人為夢想不停奮斗、努力的精神。
還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生動幽默。也許有人說,歷史不能幽默。但我認為,讓老百姓看得懂的讀著輕松的歷史,才是優秀的歷史書。
《明朝那些事》,為你歡呼!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4
那是一段難以割舍的情懷 由于明朝
那是一段塵封千年的榮耀 源自明朝
那是一顆繼往開來的雄心 向往明朝
或許明朝是歷史上最后一個漢族人統治的王朝吧 注定它成為一個不平凡的王朝
不知何時 開始看《明朝那些事兒》
這本書講述了從朱元璋出生 造反 登基…到最能鬧的明武宗……直至天啟 崇禎的衰落 大明滅亡……雖然只有800頁 卻完全包括了明朝歷史……它所講的 不只是光禿禿的歷史 還有很多東西 它們叫權力 希望 痛苦 憤怒 憂郁 邪惡 殘暴 軟弱 正義 剛強 氣節 妥協 善良 忠誠 孤獨 忍耐 忠誠…… 充滿了大臣的皇權的競爭 奸臣陰險的詭計 士兵血光沖天的打殺 忠誠志士保衛國家的熱血 ……而且 當年明月運用了很淺顯的幽默的語言 深入淺出 詼諧幽默,確實是本很棒的書…(我不是給它做廣告)
讀完這本書 歷經朱元璋的艱辛 明朝鼎盛時的強大 直至最后衰亡 形成很大的落差 忽然覺得 歷史似乎都是以悲劇結束的.…即使你再怎么強大 再怎么榮耀 最終還是個悲劇 正如史書中的一個人 幾十頁甚至幾頁紙 相當于他的幾十年甚至一輩子……前幾頁你還很猛 或許到了下一頁你就很慫了……落差比較大 造成內心恐慌……一個王朝也是如此……
很多人問 為什么看歷史 很多人回答 以史為鑒
NO NO NO 以史為鑒 應該行不通 因為時間在流逝 世上每一件事的發生 都有它的理由所在 而且 世上絕不會發生有著同種理由的一模一樣的事件…一切都在變 技術 衣服 飲食 住宿 都在變幻 唯一不變的 是歷史 該死的還是要死 該被殺的還是被殺 岳飛要死 嚴嵩要被殺 即使再過一千年也是一樣……所以 讀史是要超越歷史 我們都無法超越 因為我們有我們的弱點和欲望…… 當然 能超越歷史的人還是有的 那叫做圣人 孔子 朱熹 王守仁…???
歷史終究使歷史 是無法變更的故事……
然而 我們依舊活著 就得睜開眼 去看明天的朝陽
要堅信 你是個勇敢的人 你還活著 既然活著 就努力向前吧!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5
當年明月說過:“所有偉大的人,都是凡人。千錘百煉,千回萬轉,矢志不改,僅此而已!蹦敲矗瑔栴}來了,為什么“凡人”“千回百轉,矢志不改”后就能成為偉大的人呢?
我想,這是因為堅持。有了矢志不改的堅持,他們就能翻過那座擋在我們前面的大山,看到山的那一邊的四季如春,看到山的那一邊的浮光躍金,看到山的那一邊的風起云涌。當別人只能看到層林盡染時,他們已經知道知道了從天邊涌來的是北風如刀,還是和風暖陽。
他們在山的那一邊獲得了超越他人的力量,因此凡人成了偉人。同時,翻不過大山,看不到山的那一邊,不經歷風雨交加,不體會鳥語花香,也就無法成為偉人。崇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勤勞實干,有政治頭腦,然而在他歷史上只是二流人物。他看到了閹黨作亂,于是慢藥除魏忠賢,快刀斬奸佞余孽。死太監死了,奸佞已鏟除,崇禎笑了。他看到山上吃人的老虎殺光了,很高興,但他沒有看到在山的那一邊,一群名叫“言官“的豺狼,在山中無老虎后,會回來稱大王。言官們在朝廷上逮誰罵誰,閹黨在時至少罵人還是有紀律的,然而魏公公死后,言官們罵成一片,逼得內閣只能靠抓鬮選人。
抓鬮選首輔,好像比閹黨選首輔好不了多少。
崇禎很努力,他摸清了山這邊的一切,他知道山上有什么樹,他知道山上什么地方活著什么動物。
但他沒看到山的那一邊
帝王一夢終成空,枯枝殘軀曳風中。
恐怕崇禎到死也不明白自己的努力為何付諸東流,他了解大山,但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在山后,在山的那一邊。
作者當年明月看到了山的那一邊。
他看到人們被電視劇誤導,對明史認識千奇百怪;他看到人們日益浮躁,遠離了歷史的厚重沉淀,他決定改變。山上被毒蛇侵占,他并沒有簡單地殺死山上的蛇,而是,繞到山后,堵上了毒蛇的巢穴。他用真實當利劍,斬殺毒蛇;他用幽默當巨石,堵住巢穴。他看到了其他歷史著作作者看不到的東西,因此,他比其他作者更成功。
好像到了這里,就可以解答為什么凡人經過“千錘百煉“就會成為偉人了:因為千錘百煉,讓他們的視線跨過大山,讓他們獲得超越常人的.力量。但是,魏忠賢也很努力,他也經歷過一次次的失敗與成功,為什么他不是偉人呢?
不是因為他努力不夠,也不是因為他受的磨難太少,而是因為,他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他本來勵志做一個護人性命的盾牌,但當他第一次看到山后的風景時,并沒有被春風喚醒百花香所感染,而是沉迷于暴風閃電那狂野的力量。于是,他變了,他不愿意當盾牌救護蒼生,而是愿意化為利劍橫掃天下。
迷失了方向,即使看到了山的那一邊,也不過是讓你走到更高的地方,然后,讓你更慘烈的摔下去。
哀莫大于心死,最哀莫大于心死而身不知。
誰知道登山時有多少人跌落谷底,誰知道有多少人迷失森林?
誰也不知道。
在山的那邊,是什么?伊甸園,還是火海煉獄?無從而知。有人說那邊是“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有人說是“萬事皆空,萬事皆允”的明悟。只有自己攀上險峰,才知道山那邊的風景。
讓我們一起挑戰嗎未知的險峰吧,讓我們一起去看山那邊的風景,挑戰人生的高度!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6
最近,班里《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特別火,聽同學說好看的不得了,我經不住誘惑,也買了一套看。
這本書語言風趣幽默,時不時蹦出來點《三國殺》之類的小插曲也讓人覺得十分親切,這才促使我再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看完了整整7本。
《明朝那些事兒》講述了明朝從太祖皇帝朱元璋38年登基到年清軍入關,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興衰,在這條長河中有于謙、楊漣這些忠臣,有死太監王振、魏忠賢這些奸臣,有浙黨和宦黨、東林黨和庵黨的明爭暗斗,有嚴嵩和徐階、高拱和張居正的首輔之爭。
在忠臣里,我最喜歡于謙,一年級的時候我就會背“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小的時候就很聰明,可當他站在城樓上決定與也先決一死戰的時候他還是沒帶兵打仗過得一個小小的兵部侍郎。我想敵眾我寡,于謙絕對不會贏的`?墒钱斔麍蟪鲎约旱淖鲬鹩媱潟r所有人都團結一心,最終大獲全勝,也先不知道,這叫決心和信念。
在皇帝里我最喜歡朱元璋,從一個幾乎一無所有的貧農到建立了27年的王朝的明太祖。把元朝的領地一點點的收入囊中,最后建立了明朝,表現出了他過人的能力。
在奸臣里,我最討厭魏忠賢,沒有他,明朝可能就不會滅亡。這都是因為不管事的木工皇帝朱由校,如果我是朱由校,早就把他拉出去凌遲滅九族了。
當然了,歷史是不能改變的,歷史就是是用來借古喻今,告誡后人的?傊,《明朝那些事兒》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大家可以去多看看哦!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7
說起讀書,那真是我的最愛。但要問最愛讀的一本書,一定是《明朝那些事兒》。
打開第一頁,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這書具有一種別的書沒有的魔力。那詼諧而又嚴肅的語言,令我哭笑不得,我為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建立明朝而歡呼雀躍,又被王振,那個惹人恨的.奸相氣得火冒三丈。
明朝末年的出名壞人魏忠賢與許雪純的罪行甚至讓我流下眼淚,楊漣等人組成的東林黨為道統而戰,卻無可奈何的死在一幫為權力和錢財甘愿失去人性的人的屠刀下。還死的那么不明不白,令人心酸。歷史是很精彩的呀,我通過學歷史,似乎明白了什么。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8
自古歷史風風雨雨,變化莫測,但一直以來,在我認知里的歷史,只存在于教科書中,枯燥、乏味、晦澀難懂,直到我遇見了《明朝那些事兒》,也忘了是怎么知道了這本書,很奇妙的,就愛上了它。
第二部,內容自永樂奪位的“靖難之役”后開始,先敘述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事跡;揮軍北上五征蒙古,派鄭和七下西洋,南下討平安南,等等,后來永樂于北伐蒙古歸來途中病逝。明朝在經歷了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開始進入動蕩時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為,導致二十萬精兵喪于一旦,幸虧著名忠臣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中力挽狂瀾,挽救了大明帝國,但隨即又在兩位皇帝爭奪皇位的“奪門之變”后被害身亡。
全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永樂大帝部分。朱棣不是一個好人,但他確確實實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好皇帝。正所謂事物擁有多面性,人也如此。是的,靖難之役中,朱棣欺權奪位,殘忍地抹殺了一切對他不利的證據,甚至蛛絲馬跡,他血腥,殘暴,殺人如麻。但若從他登基之后的種.種事跡來看:征戰蒙古、命鄭和七下西洋、修書遷都等等,給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財富。“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這就是朱棣統治的時代,是永樂大帝的天下!
自古相權和君權便是統治者們,最在意也最頭疼的矛盾,而明朝的相權君權,就像拔河,皇帝和大臣各站在繩子的兩邊,不斷地拔河。朱元璋及朱棣都是運動健將,他們掌握著主動權,但到了明宣宗時期,明顯朱瞻基沒有繼承他祖上良好的運動基因,于是,他找了一個人幫他一起,這個人的名字就叫太監。
好像在大多數人眼中,太監就等同于壞蛋,往往他們的形象都是窮兇極惡的,然后就是朝廷中的忠臣們為了正義和理想與壞蛋們進行了不懈的斗爭,成功了就是正義戰勝邪惡,失敗了就是人間悲劇。明朝的壞太監很多,好太監也不少,但十分神奇的是,無論太監如何猖獗,都無法危及皇帝的地位,顧此,太監,不過是皇帝手中的棋子,為他而戰,僅此而已。但太監權勢太大了,對國家也總是不好的,比如大宦官王振,一日之間傾覆二十萬精兵,也多虧有一個人,力挽狂瀾,這個人就是著名忠臣于謙。他不是武將,沒有指揮過戰爭,沒有打過仗,可是,因為責任,拯救國家的責任,他背負了這一切,經歷了數十年的'磨礪和考驗,他已無所畏懼。
歷史就是這樣,曲折充滿玄幻,無數無數的人在歷史歲月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或者被風塵湮沒。
歷史,是大家的歷史,是千百萬人的歷史,每個人都可以有探究它、解讀它的權利,但歷史卻不是人人都可以讀懂的。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的風霜雨雪,也許更早,更久遠,我們早已追溯不完,只有以史為鑒,鑒往知來,通過了解積淀在歷史長河中的悠悠文明,來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強健我們的國家,復興我們的民族!相信歷史有過的悲壯,未來不會再有,而歷史有過的燦爛,明天會更加輝煌!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9
這個暑假里,我讀了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部洪武大帝》,他讓我清清楚楚的看到了朱元璋從一個不起眼的小混混變成了一位一言九鼎的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生于亂世之中,背負著父母雙亡的痛苦,從赤貧起家,他沒有背景,沒有后臺,沒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他經歷千辛萬苦,無數次躲過死神的.掌握,從死人堆里爬起來,掩埋戰友的尸體,然后繼續前進,繼續戰斗。朱元璋的那個時代有著無數的厲害角色,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朱元璋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勝了這些敵人,可以說,在那個時代,最優秀統帥的稱號非朱元璋莫屬。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借著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
“歷史本身很精彩,歷史也可以很好看!”他讓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堅強不息、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精神!它讓我受益匪淺。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0
個人感悟
第九本太倉促了,其中的人物、事件就跟歷史書上一樣,走馬觀花一般出來一下就over了,沒有色彩。前四五本色彩豐富,這也是區別于教科書的原因。
古代皇帝沒有一個是想當昏君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不知道。他天天煉丹,大臣們冒死相諫他會不知道?他真的不知道,他所知道的是:大臣們都不懂得這樣的好處的,這樣對我好。我好就是國家好。
這好像一個人的性格。自己最不清楚自己的弱點。書的末尾不是寫了嗎,能改的叫缺點,不能改的叫弱點。一個小氣的人一毛不拔,自己也省吃儉用,朋友有難他不幫,大家都說他小氣,可他不會這么認為。換位思考一下就明白了,你就那個人,你是故事的主角,你覺得自己壞嗎。普通人都不會覺得。
明月的文筆贊一個。只有幽默才能驅使人一口氣看完那么厚的書。歷史就在眼前發生,好像看電視劇一樣,只是這比電視劇更精彩。
說幾個人物,讓我記憶尤深。
【王守仁】,這位已經屬于神話級別了,無所不能,能文能武,能伸能屈。大學里所學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算是當今哲學的主流觀點了。唯物辯證法所批判的正是單一的唯心。只是每一種哲學的產生都有他們那個時代所需要的。我一直在想,如果他活了幾百歲,能否改變后面的結局。真是個迷。
【楊繼盛】不評論了,還是把那段話貼上來吧。記得看到那里的時候,我渾身的汗毛都豎起來了。敬佩之心不能表矣。
”在那個深夜,楊繼盛被腿上的劇痛喚醒,借著微光,他看見了自己的殘腿和碎肉,卻并沒有大聲呻吟叫喊,只是叫來了一個看守:“這里太暗,請幫我點一盞燈借光!
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要求,看守答應了,他點亮一盞燈,靠近了楊繼盛的牢房。
就在光亮灑入黑暗角落的那一刻,這位看守看見了一幕讓他魂飛魄散、永生難忘的可怕景象:
楊繼盛十分安靜地坐在那里,他低著頭,手中拿著一片破碎碗片,聚精會神地刮著腿上的肉,那里已經感染腐爛了。
他沒有麻藥,也不用鐵環,更沒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帶著一副平靜的表情,不停地刮著腐肉,碗片并不鋒利,腐肉也不易割斷,這是令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然而楊繼盛沒有發出一點聲音。
在這個深夜,單調的摩擦聲回映在監房里,在寂靜中訴說著這無與倫比的勇敢與剛強。
在昏暗的燈光下,楊繼盛獨立完成著這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可以肯定)的手術,當年關老爺刮骨療毒(真假還不一定),也還有個醫生(特級醫師華佗),用的是專用手術刀,旁邊一大群人圍著,陪他下棋解悶。
相比而言,楊繼盛先生的手術是自助式的,沒有手術燈,沒有寬敞的營房,陪伴他的只有蒼蠅蚊子,他沒有消毒的手術刀,只有往日吃飯用的碎碗片。
楊繼盛繼續著他的工作,腐肉已經刮得差不多了,骨頭露了出來,他開始截去附在骨頭上面的筋膜。
掌燈的看守快要崩潰了,看著這恐怖的一幕,他想逃走,雙腿卻被牢牢地釘在原地,動彈不得。
他曾見過無數個被拷打得慘不忍睹的犯人,聽到過無數次凄慘而恐怖的哀嚎,但在這個平靜的夜里,他提著油燈,面對這個鎮定的人,才真正感受到了深入骨髓的恐懼和震撼。
于是他開始顫抖,光影隨著他的.手不斷地搖動著。
一個沉悶的聲音終于打破了這片死一般的寂靜:
“不要動,我看不清了!
二十年前,曾有一部極為轟動的電影《第一滴血》,后來還拍了續集,里面的蘭博兄極為彪悍,曾把火藥灑在傷口上,給自己消毒,國人為之側目,皆視其為硬漢偶像。
然而許多人并不知道,在四百多年前,有一個叫楊繼盛的人曾經比蘭博還要蘭博,而他們之間的最大區別在于:蘭博是假的,楊繼盛是真的。
楊繼盛就這樣活了下來,就這樣名震天下,就這樣永垂青史,因為他的堅忍、頑強、以及正直。
【朱元璋】創造歷史的人物,既然走上了這條路,就沒有回頭路。
【朱棣】同上,按理說朱允炆是個好人,可是在看書的時候,還是期待朱棣能贏,皇帝不需要好人來做,只需要有能力的人來做。
氣節,為這兩個字喪命的人太多了。前赴后繼。按照書中說發來說。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三大都掛了,就剩下中國一個,八國聯軍,軍閥統治,內憂外患,抗日戰爭,內戰。這才是真正的歷經滄桑。而在這滄桑中,正是氣節,保全了唯一的文明古國。
關于清軍入關。不知道廣大漢人是怎么看的。當然了,如今是56個民族是一家,不過那個時候可不是。
我猜想,如今外蒙古國的史書上會不會這么寫,想我大蒙古國的輝煌歷史,幾百年前打敗了明朝,一統中國,建立了屬于我們帝國的清朝。在他們筆下,“我們“可能就是外人了。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1
《明朝那些事兒》一共有九本,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前7本,有很多的感受,分享一下。
首先,朱元璋不想反,最開始,他是一個乞丐,他只想活下去。但是,當時的元朝的政府太腐敗,地方戰亂四起,他不得不反。不反,也是死,反,還可能生。當只有這個選擇擺在他面前時,他只能選擇反。換作是你,你也只能選擇反。
既然選擇了反,那就只能一路反下去。后來,他面對了很多次九生一生,與陳友諒,張士誠和王保保。但是朱元璋最終還是贏得了天下。這一路下來,并不簡單。
朱棣一開始并不想反,因為他一開始就是藩王,他有錢,有權,但為何他還要反?因為他不反,當時的建文帝也不會放過他。他起兵造反,反了四年,甚至差一點放棄,最終勝利。朱棣每一次戰爭,基本都是身先士卒。
與朱元璋和朱棣相反的,寧王則沒有那么好運,他想反,但是他并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家。沒有去攻下南京,沒有直接去攻打當時的首都北京。
后面的幾本,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幾位首輔大人之間的斗爭。徐階打到嚴崇,然后徐階被高拱打倒,然后高拱又被張居正打倒,然后張居正死后也被抄家。
看到里面各位首輔斗來斗去,我看到了人性的惡,也看到了人性的善。
我發現,每位首輔都有他的目的,但是,我也發現,可能前幾頁紙還很牛的人,后幾頁就很慘。比如嚴崇,你能想像,最后他兒子被徐階借皇帝之手殺掉,嚴崇一家被抄家。最后80歲了嚴崇上街討飯。
在《明朝那些事兒》中,我讀到了太多的人性的惡,也讀到了人性的善良。
但歷史其實并不像小孩子感受到的那樣,只有黑與白。中間還有很多灰的部分。
了解人性,對于我們更好的適應這個社會是很有幫助的。
希望大家都來讀完《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2
在我的房間里有各式各樣的書。例如《格林童話》、《十萬個為什么》、《三國演義》……不過要說到最喜歡的,那就得數《明朝那些事兒》了。
要說這一本書,可不得不提示我認識到它的一個“巧合”。那是一年前在大姨家的時候,因為能使萬千中小學生神魂傾倒的電子產品——電腦已經被表哥殘忍的“霸占”了,我只好無聊地帶著隨便看看的心情翻起房間里的書來。有看著能使人睡著的歷史書,還有讓人眼花繚亂的英語詞典……看著看著,一本不同尋常的書闖進了我的眼簾,作者“當年明月”用白話文講述大明朝三百年歷史,語言詼諧有趣,吸引眼球,它就是《明朝那些事兒》。
我被這內容不凡的書吸引著,不停地讀了下去。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由一介布衣成為帝王的故事一直讀到景泰時期(公元1450)楊善將太上皇朱祁鎮從異族接回家鄉。我同時也在這過程中佩服起了直言不諱、剛正不阿、機智勇敢的于謙;憎恨起傲慢自負,因為個人的欲望置國家于危難之中的'小人王振;歡呼起鄭和下西洋進行外交的偉大壯舉……在看的過程中,我甚至快要忘記了時間,腦子里滿是那些歷史人物做了什么樣的事,這些事跡就像一部十幾年才能拍攝完的電視連續劇一樣,在我的腦海里不停地播放著。
《明朝那些事兒》給了我許多的知識,也讓我在收獲知識的過程中得到快樂。但我知道,一本書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自己也應該有自己的觀點,不要拘泥于書本所含有的范圍。這,才是看書的境界吧。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3
讀書筆記一直是自己所不擅長的,甚至連這是怎樣的形式也都不太清晰。無論如何,還是嘗試一下。
這幾日讀的書便是《明朝那些事兒》。這一系列在一段時間內被流傳開來,好評不斷,因為它的語言輕松活潑,以故事的敘述方法來寫歷史,讀起來愉悅身心,雅俗共賞。并且作者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也有一定的批判和獨到的看法。
正因為如此,便找來看了。仔細讀來,的確別有一番韻味。就例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講述他的故事的時候,就從多個角度分析。先是分析了當代的歷史環境,繼而表明了朱元璋被逼無奈而開始農民起義,最后逐步解決其它農民起義勢力,從而建立了明朝。最后他開始從他一路的農民起義經歷開始分析它所執行的嚴格的'政治制度,如他制定嚴格限制的官員俸祿,謹防貪污,以及他對官員的不信任。他在位期間,屠殺了大量官員,并廢除丞相制度。諸如此類的種種行為,都是因為他父母之死是由于官員的貪污造成的,所以就有了這些行為,他的分析和解釋,使得歷史的事件有規律和法則可循,并且以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并且不失文學風度。
繼而可以來談談明成祖朱棣,他系是朱元璋之后第三位皇帝。但他不是正式傳位的,而是從侄子朱允炆中奪權而來,因為生活在戰火的硝煙中,懂得軍事知識,世間百態,凄寒冷暖。最后篡位成功后因為自己是牟取得到的,所以心里不安,所以修改歷史,修改自己的身世,并為自己的即位做出了充分的解釋和辯解。還有值得一說的是,他因為記恨一位學者,把他連中三元的事跡從歷史中劃去了。此人就是黃觀(可能大家并不知道此人)。朱棣是一個優秀的戰將,他的軍事實力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他即位期間,嚴重打擊了蒙古勢力。但他的篡位的行為也被自己的兒子所效仿。這一代明君最終死于征戰途中。
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各有特點,在作者筆下,兩位君主性格鮮明。能把事情敘述的如此通透清晰,實著不易啊!這部作品確有他的特色。我將繼續閱讀。如果你感興趣,歡迎閱讀。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4
感謝!感謝當年明月!
讀《明》前,我是個對歷史毫無興趣的孩子,不知道究竟是當年讀書時歷任歷史老師心照不宣的古板無趣,還是自身本就對于歷史不感興趣,總之結果就是歷史考試成績始終徘徊及格線上一點點,永遠是拉分科目,偶爾能考到80分以上,就像過年一樣喜氣洋洋。
讀《明》后,才首次知道原來歷史可以很精彩,至少,可以讓我這個理科生讀起來很精彩。原來講歷史的人,也可以不是古板教條像個老學究一樣的!
另外,最大的收獲,應該是自身的轉變了。
我的性格中有著很幼稚的.部分,在某種程度上很講究黑白分明,世間萬事萬物,一定要分出個清晰的是非對錯,好就是好,壞就是壞,絕不存在什么中間地帶。長大后這種極端的認知稍稍有了些許改進,可是我性格中另一部分幼稚的表現就是喜歡給理論找實踐支持,沒有活生生的案例拍在面前,就算我天天讀《相對論》也不能完全徹底地接受“相對黑白”,而《明》就是那個活生生拍在我面前的案例。于是,我從一個凌厲極端的小孩子,漸漸心甘情愿地向著成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感謝當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5
在五年級的時候,我看到班上同學那幾天都捧著一本書看得津津有味,我留意了一下!原來他看著的是一個名叫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當時我認為是一部歷史書,一定很難懂。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市圖書館也有這套書,借來看看的。啊!受益匪淺!
《明朝那些事兒》以通俗的方式,很幽默的講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元末農民起義,并將講述至明末的幾百年歷史。特別是第五本之《帝國飄搖》,主要講的嚴世蕃入獄,嚴嵩倒臺,一直到明朝將領領導沿海人民一起抗擊逶寇的一段歷史。這段歷史盡管是明朝從富強走向衰退的過程,但她也是奸臣倒臺,人民生活重新安定的一個階段。特別是打擊日本鬼子侵略的事情,聯想到中國的抗日戰爭的`歷史,真的解氣!
一直之前我聽說的都是中國的八年抗日戰爭,原來我們的鄰居國的日本一直在欺負我們中國,殺戮搶劫我們的人民。書中有一句話叫“不打不服”,對日本人的強擄,只有硬起來反抗,把他們打回老家去,一直打到他們服氣,從戚繼光到李舜臣等將領,打得日本人氣焰消滅,狼狽而逃!痛快!我看得很是感動,為我們中國的前輩們的英雄氣概!
同時《明朝那些事兒》之《帝國飄搖》,語言很幽默詼諧,通俗易懂,很多事情打個比方過了我也很明白了!原來歷史上是這樣爭爭吵吵的!老百姓很辛苦,整天為生計煩惱!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真是值得去珍惜!原來我們是這樣的幸福安定!
如果你有興趣,不妨去看看。我真的很喜歡這套書,更喜歡這第五部的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02-02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01-08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05-20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15篇01-31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5篇01-08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5篇)01-23
明朝那些事兒的語錄35句11-13
明朝那些事兒的語錄38句02-11
明朝那些事兒的語錄29句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