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邊城》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邊城》讀書筆記1
邊城是沈從文(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邊城》就是沈從文先生理想中的夢境,他把對山水的熱愛化為了這部飽含深情的作品,茶峒的自然風景清新雋秀,江水清麗綿延,江上渡船每日在這山水之間運行,也儼然成了這如詩如夢的景色中的重要點綴,渡船上的老船夫、小姑娘和老黃狗便是這景中永遠不變的主角。作者構筑了詩畫般的邊城美景,把所有故事融合到這景中,景物便處處蘊含著純樸的人情味,彌漫著“桃源”般神秘的色彩。景色因人物感情的朦朧而朦朧,因人物的憂愁而憂愁,也因故事凄涼的結局而定格在一片凄涼之中,卻因為給人無限想象的空間,定格的美景又在無窮無盡的.等候中慢慢地綻放,任人思緒飄飛到更廣闊的空間。
可我又總覺得,能夠理解夢境,能夠書寫夢的人,必定是一個真實的人。可能因為夢總是太美又太虛幻,只有經歷過真實的人,才會知道什么時候是確確實實的真,什么時候卻只是夢而已。《邊城》就是沈從文先生給讀者構造的一個美麗而誘人的夢,也只有沈從文這樣經歷過生活的真實的人,才能書寫出如此讓人信服而神往的夢。他有過自由自在探索世界的夢幻童年,他“不想明白道理卻永遠為現象所傾心”,以后又有了不平凡的隨部隊展轉的軍旅生活,對于社會這部大書又有了更為真實而深刻地了解。所以他筆下的邊城雖只是一個美好的夢,但“這夢既非虛幻,也不拘泥于現實,而是追求一種真實,藝術的真實。”所以小說描寫邊城美麗景色的同時,又透出一份無奈和愁苦,主人公感情雖真摯卻敵不過現實的種種不幸。夢境有了真實的影像,夢境才更能喚起人們的同感。
《邊城》讀書筆記2
在《邊城》里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
“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么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
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后,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么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
而更讓人稱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只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于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向往和追求。
《邊城》讀書筆記3
在沈從文的筆下,再現了世外桃源般的湘西茶峒,那里的人民是友善的,厚道的,隱忍寬厚的,可就是這樣一群人在故事中卻走向悲劇。為什么呢?
首先,我們來做個假設。假如,翠翠明了自己的心思,早早與儺送互訴衷腸,也許,這故事便不會這般凄涼。仔細想想,茶峒是遠離喧囂的,但他更是封閉的落后的。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人們缺少自知,對于自己內心真正的訴求,他們回避也好,隱藏也好,都是對自己的愚弄。
第二個假設,假如爺爺早早答應了翠翠與天保的婚事,也許故事有些殘缺,卻也不會落寞至此。仔細想想,爺爺總是那樣“貪心”,對翠翠,爺爺傾盡了一生的心血,他總希望翠翠既能有個好的歸宿,又能與有情人終成眷屬,假使委屈一點求全的渴望,也許… …
最后做一個最直接的假設:假設天保沒有溺水而死!天保是當地泅水的能手,出了名的水鴨子,可天不逢時,偏偏水鴨子卻壞在了水里,且還是在這平靜的邊城故事發展到這一階段時的突然逆轉陡下。所以,想來,不得不說,也許這就是上天命運的安排吧!
作者沈從文老家在湘西,對那樣一個民風淳樸的世外桃源似的地方深有情愫。邊城茶峒,可以說就是沈從文回憶中的'故土。作者寫此書時,正值湘西封建宗法制橫行之時,社會滿目瘡痍,百姓民不聊生。就在這樣一個黑暗動亂的年代里,沈從文寫下這篇“與生活不相粘附的詩”來謳歌真善美,抨擊浮躁險惡的當下。
從整本書看來,茶峒的風土人情絕對是世外桃源的典范,遠離喧囂,平和安逸,民風淳樸。可是,就是這樣一個純善的典型最后卻走向悲劇的結尾,不禁令人反問:這樣的構思究竟為何?
翠翠,爺爺,天保,儺送,那樣無暇的一個個靈魂在命運的兜兜轉轉中被傷著,被磨著,最后誰也躲不過書末悲劇的收尾,這可不就是一個逝去湘西的赤裸裸的映射嗎?美麗的人兒散了;美好的茶峒,美好的邊城也像沈從文過去記憶中的湘西一樣被美麗而悲傷的封在了來路上。社會已經進步得面目全非了,現在,那樣美的一個地方除了帶著悲慟且向往的心遠遠觀賞它還能做什么呢?
記得魯迅先生曾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中說道: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什么是人生有價值的東西?對邊城,毫無疑問,幽美環境和淳樸民風是至珍至貴的。正是因為它美,所以它的毀滅與逝去才會悲劇地在人們心中不斷回響,最后渴求似的希望挽留住人們心中那一絲絲對美的憐憫。
建議大家精讀這本書,仔細體悟書中所傳達的悲劇意味。
建議大家可以觀看凌子風導演的同名電影,一部有年頭有味道的電影。
第13章看似對情節上毫無作用,卻最“悲”,是一種淡淡的散逸著的悲劇氣味。建議多品讀。
《邊城》讀書筆記4
這里有山,有水,有人家,有那同一片藍天下別樣的桃源,沒有都市的喧囂。邊城是淡的,很美,很純,很遠,像縹緲的白云,若隱若現;邊城里產生的事也是淡的,它經不起大風,受不住大浪,只能有楊柳風輕;邊城里的情還是淡的,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都在似有若無中產生,結束,蒙著一層淡淡的喜,淡淡的悲,淡淡的羞,淡淡的情不自禁,淡淡的`無可奈何……
青山依舊,綠水東流,變的只是那人、那時、那情。日常仍在繼續,或許本身就注定1個無言的結局。實際,結局已不緊要,令人回味的是那不能稱之為過程的過程——可喜,可愛,可恨,可戀。
邊城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份無以言狀的情,而是那份如詩如畫,如癡如夢的景。邊城的山水是雋秀的。山是不能沒有竹的,邊城的竹是深翠的,帶有幾分天然的靈氣。還有開篇的“……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1個老人,1個女小孩,一只黃狗”,這是一種純粹,簡便的小城,“一”是其中純凈的主旋律。邊城也是聲音的世界,這里有草蟲的清音,有儺送唱的把靈魂輕輕浮起的歌,有竹篁深處竹管清脆的小調,有竹雀杜鵑的鳴唱,有爺爺雄渾布滿滄桑的古腔……這聲音是屬于邊城的,起于淡,歸于純。它在邊城的昨日響起,或許它將永遠留在茶峒的文化里,是今日的茶峒,抑或昨日的茶峒?
《邊城》讀書筆記5
在寧靜的夜晚,避開白天城市的喧囂,沉浸在寂靜中,在自己的哮天里品味沈從文的《邊城》。他的思想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而起伏。
《邊城》是一個愛情故事,情節簡單而美好。掌管湘西山城茶洞水上碼頭的天寶和諾松兩個兒子,愛上了碧溪老船夫的孫女崔璀。但崔璀的愛情是儺歌。同一天,包明白了這個三角戀的真相,知道自己不能勉強,主動退出比賽,航行到郴州,忘記了那里的一切,卻不幸遇難。諾松雖然還愛著崔璀,但他的哥哥卻為此而死,這讓他的心很沮喪,也讓他對老船夫產生了誤解。他也痛苦地離家去桃園。而崔璀獨自承受著所有的變化,等待著,等待著那個也許永遠不會回來或者明天就會回來的人。
詩意的邊城,詩意的詮釋生活,詩意的詮釋生活。書中人性的美浸透著完美,而崔璀無限的等待則顯示出不完美。可以說她的愛情悲劇是那個時代造成的。她和諾松本來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一朵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他們錯過了對方,留下了長久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當今社會,誰自愿放棄自己想要的,完美的愛情就是我們想要追求的。《邊城》年,我放棄了對家人的愛。家庭固然重要,但為了家庭而放棄愛情是可悲的。崔并不知道天寶是因為得不到她的愛而逃跑掉水里的。她不知道她被送走是因為得不到她的愛。她也不知道爺爺的突然去世全是因為擔心自己的幸福。后來,楊向解釋后,她如夢方醒,讓人為她感到惋惜和難過。
故事到此結束。結局如何?給人留了懸念,諾送終于回來了?他們最后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幻想,希望他們的戀人結婚。看完《邊城》,我又一次對世界上完美的愛情產生了懷疑,對人性有了更好的認識,但我明白我的幸福是應該去爭取的,得不到也沒什么好后悔的。
《邊城》就是這樣一部健康純粹的愛情悲劇和人間悲劇,充滿了淡淡的憂傷和深沉的詩意。
《邊城》讀書筆記6
沈老先生的一篇《邊城》,一下子將我們拉到了他的家鄉,那個有著吊腳樓、竹筏、小周的湘西水域。我似乎能呼吸到那充滿水汽的空氣,清新濕潤,人被籠罩其中,仿佛凈化了靈魂,脫離世俗,重獲了新生。一陣和風吹來,夾雜著幾分情竇初開的青澀與美妙,也帶來了這個悲喜難定的故事。
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情感,在這個自然淳樸的邊城里毫無修飾地展開了。那年端午,在河邊遇見了他或她,稚趣的言語,意外的邂逅,于是,一種不可言狀的情感便毫無防備地觸到了彼此心底最柔軟的地方,在那里生了根發了芽,以致夜里的歌聲也仿佛插上了翅膀,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懸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坐在那白日里為強烈陽光曬熱的巖石上,我們和翠翠一起惆悵……
我想,大概也只有沈從文才能寫出如此宛若自然天成之作了吧。在外漂泊的生活,讓他看透人間冷暖,世態炎涼,更加激發了他對家鄉題材創作的靈感,于是卸去世事,脫下塵俗,便有了翠翠,有了爺爺,有了天保,儺送,有了由內而外散發的純善溫潤的人性之美。沒有外界的浮華和喧囂,邊城仿若一個世外桃源,質樸自然,又似一曲清麗哀怨的田園牧歌,優美純真。
曾經讀過一篇關于沈從文的趣聞,是回憶他第一次做教授時上第一堂課的窘態:一個堂堂的大學教授第一節課害羞地站在講臺上十幾分鐘沒說話,又用十幾分鐘講完了原準備兩小時的課,更在黑板上寫下“這是我第一次上課,膽小所以……”的句子惹得學生哄堂大笑。讀了《邊城》,我才明白這原來只是他如水城一般質樸的真性情流露罷了。而世人將“國學大師”之稱贈予他,則又歸功于他那文弱的'書生氣下隱藏著的剛毅。《邊城》中的翠翠沒有因為爺爺和儺送的離開而尋短見,她只是平靜而堅強的等了下去;天保也沒有因為催促已心屬儺送而頹廢或哭泣,因為他是一個男子漢,他選擇了下險灘,即使最后面對的是死亡,他也沒有退縮,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走的路。
一部作品,其實也是作者某一面的真實寫照,所以我堅信沈從文大師一定是位質樸、祥和、骨子里透著一股剛毅的文學巨匠。
“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杰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起它,精致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的理想建筑,這廟里供奉的是‘人性’。”
《邊城》讀書筆記7
你讀過沈從文爺爺的小說《邊城》嗎?沈從文爺爺筆下那個秀麗迷人的河邊小鎮,就是我的故鄉——茶洞。一條大河流經茶洞鎮,在這里岔分為三,將湘、黔、川三省相連,所以人們也叫這里為“邊城”。
茶洞鎮古老而秀麗。外公、外婆家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我的童年也在這里度過。
記得只要站在外公家門口,就可以看見遠處一條大河,繞著小城緩緩流去,它叫酉水河。解放前,這河面上沒有橋,四川和貴州來的商販都是靠船老大的木船、木筏來到這里,把山外的東西運進來,把山里的.東西運出去。
每當朝陽升起,萬道陽光灑在河面上,頓時,金光閃閃。夜晚月亮升起來了,淡淡的月光照在水面上,河水仿佛是塊巨大的鏡子。解放后,這河上架起了一座大橋,橋面寬闊、筆直,連著貴州、四川和湖南三省。
這里的人喜歡坐渡般,盡管有了橋,仍然這樣。外公常愛帶著我坐在船上,搖過去,蕩過來。在船上,我愛聽人們講這大河的傳說。那時,我常對著清清的河水,對著白發、白須的搖船老公公想得出神:他會不會就是沈從文爺爺筆下寫的那個搖船老人呢?
河岸邊是一片竹林,竹子長得十分茂盛,密枝綠葉把太陽光也擋住了,竹林成了我們玩垂釣摔跤的小天地。我經常和小伙伴來退里玩耍、嬉戲、打鬧……玩累了,便躺在竹葉上。那軟綿綿的一層竹葉子,真比睡在床上還舒服呢!陪著我們玩耍的外婆,指著竹林邊一堵厚厚的城墻,深情地告訴過我:很久以前,茶洞是一個熱鬧、繁榮的小城,人們無憂無慮,過著神仙般的生活。后來土匪來了,茶洞人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乎織起來擊敗了土匪。茶洞人就這樣世世代代依靠自己的力量,在這塊土地上頑強的生活著。如今,在新社會,茶洞人日子好過了,再也不用操心什么了。
后來,媽媽把我接進縣城去上學了,隨著歲月流逝,我淡忘了許多人和事,可直到現在,我還常常夢見那“邊城”,那大河,那渡船,那竹林和我的那些小伙伴們。
《邊城》讀書筆記8
生活在鋼筋筑起的世界中,我們早已沒有了原本棲息在自然里的淳樸與靈動。放假后,我迫不及待地讀完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仿佛眼中緩緩展開一副美麗的湘水人家圖畫,風景秀美,人情質樸,如一塊璞玉,美得自然,樸得純真,使人不忍在上添加一點人工雕鑿的痕跡。
我想,在這樣的地方,無論發生什么故事,都是極致美麗的。
這并不是一個纏綿悱惻、曲折離奇的愛情故事,其真正言愛情的部分很少,它更多的筆墨是細細描繪湘西風光,沁人心脾。然而就算美麗,也避免不了悲劇發生,一切都源于兩字等待。
我明白你會來,所以我等,沈從文先生說過。《邊城》是一個悲劇故事,她的悲劇是可預見的.,也是不可預見的。故事的最后相依為命的爺爺死了,屋后的白塔圮坍了,而他心上的人兒,也遠走他鄉了。
死人可以入土,白塔可以重修,只是那人,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浮起的年輕人不卻不知何時歸來。
于是,翠翠只能等待。
她或許明天能等到,或許一輩子也等不到。因為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
若沒有這句話,故事至多美,而有了這句話,這也就是最凄美的愛情。
世上難道還有比等待更凄美的故事嗎?
《等待戈多》中兩人的等待,等待的卻是沒有理想與希望的軀體。哈金小說《等待》中,男主人公為離婚和心上人一起,卻因等待摧毀了他的愛情和信念,這就是只是為了等待而等待的悲哀。
寂寞是為了等待遇見,相偕是為了等待終老,生存是為了等待死亡,繁華是為了等待凋零。等過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再輪轉,驀然回首,已是耗盡歲月白頭翁。
故事中的翠翠在等待,故事外面的我們未嘗不是呢?
曾教放聲歌,而今空余香。
歸期未有期,等待卻依依。
《邊城》讀書筆記9
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散化著茶峒白塔上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爺爺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著綠水,傍著黃狗,守著渡船,向來外船客展示著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凄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爺爺失散,幸得有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愿二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哥哥也愛上了翠翠,為了儺送和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著翠翠的爺爺終于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著渡船深情的等待著那個用歌聲把她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全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望“也許明天就回來”!沈從文以他獨到的文筆為我們描繪了已付明澈純凈的湘西邊城人事圖景。當我慢慢走進這宛如世外桃源的邊城時。一群善良淳樸的人將我深深吸引,他們的命運開始牽動我的心弦。他們演繹了一段親情,愛情,鄉情交織的篇章。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撕心裂肺的吶喊,只有夾雜著淡淡憂傷的美麗。
善良美麗的翠翠,淳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這里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夫,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比起物欲橫流,紛繁復雜的社會,這里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向往。然而即使是這樣淳樸的人,這樣美好的'世外桃源,卻也躲不過命運的安排。
親情,一個強大而溫暖的力量,當爺爺意識到自己不能永遠陪著翠翠時,他便便開始操心翠翠的婚事。面對青澀害羞的翠翠,他只是遠遠觀望,小心翼翼地探問。爺爺所做的一切似乎那么不經意,卻又那樣刻意。為了翠翠不重蹈母親的覆轍,他處處探聽。他內心所呈現出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說還休——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這一切卻是為了一個單純的愿望——讓孫女幸福。也許就是親情的力量吧!爺爺對翠翠的愛讓我想起了天下父母。每位父母都如文中的爺爺呵護翠翠般呵護自己的兒女。曾經的我叛逆過,感覺那關愛是一種束縛。然而等我上了大學,離開了父母,卻發現自己會想念他們的叨嘮和小小的嚴厲。
愛情,美麗而又凄涼,當翠翠對儺送一見鐘情。當天保不由地愛上翠翠就注定這是一場沒有結局的愛情。在這場愛情劇中,兩兄弟沒有反目成仇,沒有勾心斗角,而是互相包容,鼓勵謙讓。也許這就是淳樸的湘西文化養育出來的兒女所具有的品質吧。文中的愛情如此單純,而如今的愛情似乎摻雜著太多的目的和功利,原本純潔美好的愛情已經變了味。
鄉里情,永遠是那么質樸。他們不計較錢財,不會為了名利爭斗,有的只是相互的扶持。在爺爺死后,楊馬兵和其他鄉里幫著翠翠料理后事。他們之間沒有血緣關系,卻有一種鄉里情。而如今社會,“鄰里情”已瀕臨滅絕,人們習慣于出門戴著面具!
《邊城》一個充滿愛的故事,一個骨子里充滿著悲涼與懷念的故事。作者是在懷念古老的文化,亦或是懷念一種質樸的感情我們都不得而知。但我們在這個美麗而又悲涼的故事中至少可以感受到各種質樸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