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弟子規》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弟子規》讀書筆記1
坐上木椅,隨意地拿出一本《弟子規》,輕輕地翻開一頁。飄逸潔白的紙張上,一串端正方圓的字跳動著,“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它們喊著口令,踏著方步,走進了我的內心,高喊著;“你做到了嗎?”我,做到了嗎?我有些底氣不足,是心虛的表現吧!生活中的一幕幕像放電影似的在腦海里掠過。捫心自問,似乎在成長這條五彩路上,我確實沒有做到。
“父母呼,應勿緩”。媽媽的大嗓門又嘮叨起來:“快過來!”“嗯。”我懶洋洋地應著,手里仍拿著書,嘴里仍舊嚼著餅干,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不知過了多久,“唉,真好看!”我終于放下了書,這才想起去廚房看看。可一看,媽媽早把菜端到了桌上,正怒氣沖沖地看著我呢。哦,“父母呼,應勿緩”。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又是一個鳥語花香的早晨。我開心地呼吸著空氣,身邊的風鈴草搖曳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快幫我去超市買包鹽!”唉,差點忘了還有媽媽嘮叨的'摧殘。我心中的金色大門轟然倒塌。我有些惱怒,裝作沒聽見,直奔洗手間“避難”。外面的動靜漸漸小了下來,我探頭探腦地從門后鉆出來。躡手躡腳地爬出來。像只小老鼠一樣東瞅瞅,西望望。在確定安全以后,我小心翼翼地走了出來。廚房里,媽媽還在忙碌著,鍋碗瓢盆碰撞著,清脆的叮當聲回蕩在廚房里。桌上放著一包鹽,面條的香味從廚房里一陣陣的飄出來。我正準備悄悄地走開,媽媽像是察覺到什么似的,猛的一回頭,我的身影暴露在她的視線里。我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正準備接受一場唾沫大戰。一抬頭,我橫起來的心又軟了下來-------媽媽的眼神有些失望,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我突然有些觸動,心里似乎有什么裂開了。“父母命,行勿懶”是不是心中早已習慣了做反面教材?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的腦海里不斷回響著這兩句鏗鏘有力的話語。詩意早已存在腦中,可是否注入心中?“你快來看看,這么粗心,計算題錯了這么多。”媽媽的聲音又響了起來,這次的嘮叨似乎不再讓人厭煩,倒像是對我的原諒和鼓勵。我張了張口,又下意識地閉上了。嘴邊本帶著厭倦的話語迅速變成了一句誠懇地認錯:“知道了!媽媽。下一次會注意的!”媽媽似乎有些奇怪:“今天態度怎么這么好?贊一個!”一句看似隨意的話,卻如春風一般撥動了我的心,泛起了一絲絲漣漪。原來并不如書中的話所說,我們不能改變生活的現狀。因為只要用心改變自己,生活也會因為你的進步而變得美好。孝,也應該是這樣的吧。
我又拿起《弟子規》,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只是這次,它不再是一部經典書籍,而是一冊成長路上必不可少的引導之書。“沙沙”,書頁翻動的聲音回蕩在房間里,那么輕柔,那么美妙……
《弟子規》讀書筆記2
這幾天背《弟子規》,我沒覺得有什么難的。跟《三字經》對比,《弟子規》比它簡單一些。《三字經》講的主要是古代歷史。
《弟子規》講的主要是人的`行為習慣,因為每天都要接觸到,所以好理解,就好背。背了《弟子規》,我就知道了很多事情的規矩,就知道怎么做了。
《弟子規》讀書筆記3
讀了《弟子規》之后,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恒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我想起了誰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若你: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獲文字;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獲行為;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獲習慣;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獲人格;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獲命運。
《弟子規》讀書筆記4
同學們,你們讀過《三字經》中的《弟子規》嗎?如果你能了解它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匪淺。《弟子規》可以教會我們孝、義、禮、仁、忠等許多做人的道理。除了這些,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在《弟子規》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人則孝中的一句: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在現今社會中,我們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很嬌生慣養。父母教誨的`話都不情愿去聽,有時還跟父母斗嘴。這樣的態度會使用父母非常的傷心。
我告訴你們一件真實的事吧。有一次,我一個星期都沒有練鋼琴,星期天上鋼琴課時,被鋼琴老師教訓了,晚上回家后,爸爸知道了這件事,也責備我一頓,我很后悔沒有練鋼琴,但是我嘴上還不承認錯誤,反而和爸爸頂嘴,晚上全家人都睡了,我聽見了爸爸對媽媽說:“孩子她媽,我很擔心女兒的學習,今天她與我頂嘴的事我很傷心,唉,她什么時候才能懂事一點呢?”
聽到爸爸這么說,我真的后悔和爸爸吵架,爸爸是多么的疼愛我,而我卻總是意氣用事。爸爸罵我也是為了我好,希望我將來能干一番事業。讀了《弟子規》之后,我更明白了父母對我的愛。所以,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的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須從地接受。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書筆記5
所謂“弟子”,狹義指父母的孩子,老師的學生。廣義上說,所有人都可成為弟子。首先,我們是孔夫子的弟子,因為即便你不學《弟子規》,我們也應該知道我們是有教育傳承性的,孔子是萬世師表,他第一次建立了教育機制,因材施教,故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才的教育雛形。所以,我們不能繞開孔圣人的時空作用和影響,也不該覺得做孔夫子的弟子是尷尬的事情,因為我們繼承了中國的文字和思想,就潛移默化的繼承了我們中國古代先賢圣人的遺脈,比如今天用到的成語,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俗語、俚語等,都能從《易經》等文化元典中找到答案,而我們知道,為《易經》建立圖符,著辭、立傳的三位圣人是“伏羲、文王、孔子”,所以說我們是古人的弟子,一點不為過。我們應該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有一種敬畏感。“規”就是行為規范,所以不管小孩大人,我們都該學習聆聽圣人的教化,圣人的訓指。圣人也好,古人也罷,首先都應該是老人,有句老話說的好,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是傳承經驗的人,所以,從老人處學得智慧,能夠讓我們少走彎路,少走錯路。
弟子規總共從七個方面闡述問題,這個提綱讓我們對所學的內容一目了然。
“首”,首先的意思“孝”,“孝”字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最能直接去體會到它的含義,自古就有“百善孝為先”,“忠臣出孝門”的說法,一個人能否懂得孝順老人,是會影響一個人做人做事層次的,所以說,“孝”能影響一個人的命運。中國的`漢字其實很有意思,我們如果去思考這個問題,能悟到很多東西。“孝”和“老”字比較看,“老字頭”下有“子”為孝,也就是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膝下有“子”方能孝,“子女”理應該頂戴“老”人,才能承孝道;而“老字頭”下懷揣“匕首”,就是一把刀,而這把刀像在雕琢我們的皺紋,它像摧殘容貌的一把利器,人就在這把風霜逼迫的刻刀下衰老了。所以,我們把老字下面的“匕”扭轉乾坤,換一個角度看,就是“孝”字,所以,老祖宗留下的文字很微妙。
“悌”字也很有意思,“悌”代表恭敬身邊的人,“弟”字旁一個“心”字旁,引申來看,就是用心關愛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和睦相處,就是為孝之道,若是兄弟姐妹之間矛盾重重,對家人總歸是一種傷害。“弟子規”把首要學習的內容,放在了“孝、悌”上,因為古圣先賢早就認識到,“孝悌”是一種體用關系,孝字為本,悌字為用,兩者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和影響,所以說,一個好的社會,要想健康良性的發展,本身離不開家庭氛圍的教育和熏陶。
“謹”指的就是小心翼翼,謹小慎微的做事,認真對待每一件事,不放逸怠惰,不任意妄為,敷衍塞責。“謹”字涵蓋的是一個人態度,我們做人做事的方式,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姿態,做人的姿態就是做事的姿態,有了這個姿態,我們才可以把握尺度,不超越人倫這個大的范圍。“謹”作為一個章節,有必要讓我們從中悟到文字背后的東西。
“信”就是誠實,守信用,做什么事,說什么話,乃至起心動念,都應該保持高度自警,不能虛與委蛇,善偽巧詐,應該學會老老實實做事。現在人看到孩子聰明,都說孩子很尖(奸),似乎是在夸獎孩子,但是我認為一個人用到了“奸”字,終歸不是什么好詞。這也恰是需要我們警惕的小聰明,善信力量的培養,實在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所以“信”字獨立成章,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現如今經濟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但是若沒有良好的信譽作為根基,一切都是浮萍,一切所求,都會變得虛妄。在后面,我會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現實社會的現狀,深入并展開談這些內容。
《弟子規》讀書筆記6
這本書是古代蒙學教案的一個大成,是最淺顯的那一類,可以理解為識字的基礎教案,算是古人在兒童教育方面的智慧結晶。
《三字經》起源于南宋,后世又不斷增補,往往被推為蒙學之首。即便在今日,再不熟悉古文的人,也都知道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經》開篇先強調了好的啟蒙教育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然后開始介紹一些常識,如三綱、四時、五行、六畜、七情等,然后再講讀書需循序漸進,讀完《小學》等蒙學書,再讀四書,四書讀熟了再讀六經,然后讀諸子,最后讀史書。由此轉而講中國歷朝的歷史沿革介紹了一遍,最后以奮發勤學、顯親揚名的著名事例作結。《三字經》可以說是實用性與可讀性最強的一篇蒙學著作。
《百家姓》據說起源于五代十國時期,將大約五百個姓按照韻律作了四字一句的編排,句子沒有實際意義,此書古時只是作為識字辨姓用的,比較沒意思。好在這個版本的書籍編撰者給每個姓注釋了起源來歷,所以有了點看頭。
《千字文》這篇就相當具有傳奇性了,據說南朝梁武帝為了弘揚書法,將王羲之的遺墨搜集而來,湊了一千個不同的字,讓他的大臣周興嗣編成一篇文章。按說,這基本上是一件強人所難的`任務,但周興嗣竟然一晚上就編好了,就是如今這篇《千字文》。雖說《千字文》在全文的架構上很零散,形不成一個統一的中心思想,但在這種指定用字強求排列組合的情形下,能夠每七八句組成有意義的小段落,在文才上就已經可以驚為天人了。
最后是《弟子規》,這篇是清朝才出現的,主要是倫理道德教育,規定了居家在外所應遵循的禮儀規范和言行準則,雖然有些內容有些過時迂腐,但大多數內容放在現今也是很有意義的,比如“衣貴潔,不貴華”“話說多,不如少”,還有比如“勿搖髀”(不要抖腿),這些都是值得傳承的。
這些蒙學教案作為千百年來中國幼童的必讀物,肯定是有其價值的,不應該簡單地將其視為被時代淘汰之物,當今的人即便不背誦,也是該讀一讀,了解一下的。
《弟子規》讀書筆記7
《弟子規》那本金色的小書,短小而精悍。傳承著中華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凝聚著一輩輩人。
那一個笑聲與淚水交織的夏天,別了母校,剛摘下紅領巾,滿帶稚氣的我考上了華泰。剛開學,學校就發了一本小小的書——《弟子規》,還要全文背誦。剛開始,我只是應付著讀著。一天早上,家中停了電,出于無聊,我隨手拿起那本小書看了起來。漸漸才發現它——《弟子規》的資料如此精彩。
我讀它、品它,學會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自我的不足。《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的《入則孝》后,讓我感到十分慚愧。原以為為父母做幾件家務事就是“孝”了,此刻才發現其實什么是“孝”我一點都不懂。反而,父母對我百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要的東西想方設法的'滿足我,還反倒覺得父母為自我做的是理所當然,甚至有時候他們對自我過于擔心還覺得他們很煩,厭惡他們。我實在是太不應當了。
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媽媽喊我吃飯,而不聽話的我卻始終沉迷于精彩的電視節目中不肯離去,媽媽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應付,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我也沒有去。等到節目結束了,我有感覺肚子餓了,走出房間一看,桌上已沒有飯菜了。我氣憤極了大喊:“媽媽,我要吃飯,怎樣沒有了呢?”媽媽急急忙忙的從房間走出來:“沒有了!你要吃飯?我給你去做。”于是媽媽急匆匆的為我去做飯……。而我還在埋怨著…。此刻回想起來我真是太不應當了
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他們溫暖的大手緊握你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暖和的懷抱;當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的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對我們無私的付出。你們發現過嗎?他們頭上已悄悄爬上歲月的痕跡——因我們而生——那一絲絲銀發……
感恩父母,他們只需要你以后過得好就好,他們只需要你在他們工作勞累時在他們耳邊輕輕說的那一聲:我愛你們。
品讀《弟子規》,品讀《入則孝》,實踐《弟子規》實踐《入則孝》。讓我們一齊來學習這做人基本準則——《弟子規》吧!
《弟子規》讀書筆記8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弟子規》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一句。
媽媽給我講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推辭偷懶。媽媽問我:“你能做得到嗎?”我聽后深感內疚。平時只要爸爸媽媽叫我,我都會假裝沒聽見,只顧玩我的。媽媽要我去做事,我會毫不猶豫地說讓爸爸去做。爸爸說讓我去做事我會說我又不是你的仆人。
讀了《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那么不懂事,要聽爸爸媽媽的話,不要讓爸爸媽媽傷心,做一個勤勞懂事的好孩子。這也是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表現。
《弟子規》讀書筆記9
教育無小事,他不光只是在課堂上,更多的是將其落實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一心為孩子著想,用一雙敏銳智慧的雙眼觀察孩子,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先知其心,然后才能救其失也。用真誠的心喚醒孩子本善的心,讓他們順著天性幸福成長。
但,茍不教,性乃遷,順“天性”而非“個性”,這兩個詞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其根本區別在于:一個無私利他,一個自私自利。所以,要從小給孩子灌輸正知正念,培養浩然正氣,為自己培福積福,再造福,那么,他的晚年必定是幸福圓滿的.。人生最難得的莫過于此。
讓末學跟孩子一起努力,從當下做起,一步一步向幸福出發!
《弟子規》讀書筆記10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來說說我的`讀后感吧!
在弟子規的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事的基本原則。母親履行的責任像秦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凈心田。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只為子女成材。
《弟子規》讀書筆記11
這個寒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閱讀了《弟子規》這本書,讀后使我感觸很深。
書中提到《弟子規》原名為《訓蒙文》,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的。它具體列述了兒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行為規范,是啟蒙和教育兒童的最佳讀物之一。
在閱讀的時候,有很多字詞很難理解,爸爸媽媽就聯系實際耐心的給我講解,使我更加明白了內容的意思和內涵。書中的“故事鏈接”欄目我很喜歡看,因為更容易看懂,對我閱讀理解《弟子規》提供了很好的幫助,使我從日常生活中的孝敬父母、做人做事等方面都學到了很多知識,明白了許多道理。
我很喜歡這本書,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多讀多看這本書,并做到言行一致。
《弟子規》讀書筆記12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這句話字面的理解是,事情雖然小,作為子女沒有經過父母允許,就不應該盲目的去做,盲目的不聽勸告擅自去做,很可能有虧為人子女之道,有失本分。這句話主要是針對那些童蒙不知是非的孩子對其教化。當然也可以延展開來看,其實,文字本身有顯意識,也有潛意識,顯意識中,我們看到教育孩子的方式,孩子做事的分寸,我們怎樣與其互動。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很簡單的小事,孕育著深刻的道理。
早上起來,妻子還和我探討教育孩子的事情,妻子不滿于我對孩子的批評,我和妻子的教育理路有點區別,想來也真的需要中西合參。妻子喜歡西方早教革命之類的書籍,我喜歡傳統文化中,比如《三字經》中的“養不教,父之過”之類的教育方式。我教育以“嚴”為主,我妻子教育以“慈”為主。其實,折中看,我的理路方法,沒有融合生活,有一些認識中的誤區,妻子的特點是用愛來感化一切,不主張批評教育,主張引導教育。反省中,我發現,我們倆應該從中找到最合適的中庸方法,妻子不在身邊,我的教育奏效,孩子非常知趣,而妻子在身邊,我的方法會受到很大干擾。因為意見不能相合,也徒生不少煩惱。其實,西方教育理路上有成功的借鑒,但是歸根究底,還是老祖宗能夠包容這種教育模式,比如說到教育孩子,有一本書叫《規矩和愛》,單從書名看,就很全面提到教育孩子的兩大核心,規矩,愛。這本書是現代教育家用現代教育的模式來談教育孩子。但在現實生活中,立一個規矩,不能因愛的無限放大而被擠壓,這樣規矩就不能立起來。愛的不得法,也是溺愛的變身,那時候,分不出這種愛在現實中的作用,其實,建立規矩,就需要把道理擺清楚,讓孩子自己懂得怎么分辨,不是盲目的依偎甚至依賴,看似愛的初衷,會受到情緒的影響,讓自己難以自拔。
今天早晨起來,我聽到妻子的陳述,發覺自己的一些理論也需要調整,雖然,建立規矩和愛不沖突,也讓我感受到這種方圓之道,這種陰陽反演,是能夠培養好孩子性格的,但是,怎樣把這種滲透力,從夫妻之道中邁過去,回歸到怎樣單純教育孩子中,我還在這一條參證的路上摸索。話題轉遠,回答這句話來看,我們都是因為在教育的失真中,漸漸變得任性,沒有正確的引導,放任會變得最終不可收場。孩子任性而為的行為,其實是大人教育不夠深入造成的,單純批評孩子是不行的,要其明白這些道理,關鍵還在大人怎樣教育上,這個遺留的問題,決定父母的情商和智商的層次,怎樣智慧的`告誡孩子是門學問,也是需要藝術方法的。
有一次,我給孩子買了很多吃的,然后,還給孩子買了兩個玩具,但是,孩子看到了更好的玩具,拽著我執意又要買,我知道玩物喪志的道理,也明白,她的需求建立在占有和欲望上,盲目的滿足孩子,勢必把孩子慣壞。我就任由她哭,離開玩具店,在車上看她情緒漸漸平穩,我就給孩子講了一些道理,比如,我談到自然界的一個現象。我說,爸爸看到你有毛病,會很直接地指出來,不會和你打啞謎。因為你還小,未必在是非中看得明白,就像一棵小樹,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因為環境的因素,變得不夠直,不夠精神,有些腐枝敗葉,在不經意間,會占據樹的主干,吸收過多的營養,爸爸就要做那把讓你痛苦的砍刀,把它們砍掉,雖然暫時是痛苦的,但是,長大你會覺得我的做法是對的。長痛不如短痛,小樹長歪了,在稚嫩的時候,容易扭正,一旦長大再去砍你的毛病,不僅費時,更費事。這個道理告訴她,她似乎懂了,默默的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在以后,我的話就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弟子規》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雖然是不起眼的小事,也不能肆意妄為,不知收斂,如果我們放任這樣的行為,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怎樣平衡這些關系,需要智慧善巧。
《弟子規》讀書筆記13
今天,天空陰沉沉的.,太陽躲到云彩里睡大覺了。我拿起了《弟子規》這本書,細細地品讀起來。讀到“父母叫,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時,我深受啟發。
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我們好,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讀到這里我感到非常慚愧。平時,每當爸爸媽媽教育我怎么做人處事時,我只會一只耳朵聽,一只耳朵扔,把它當做耳旁風,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錯了事,爸媽說我,我會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辯護,把黑板說成白板才罷休,有時氣得爸媽哭笑不得。
總之,通過學習《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以后要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再也不讓爸爸媽媽操心了。
《弟子規》讀書筆記14
利用暑假,我好好學習了《弟子規》。《弟子規》里教我們許多良好的習慣、品質,對我們與人、親友、社會交往,培養良好的品質有著很大的幫忙。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當我讀到只一句時,對這句中的`“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不怎樣明白,于是便好奇地翻開這句的解釋:讀書的方法要注意三到,就是信道、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讀書是正在讀這一段就不好想到別的一段。這段還未讀完,不好應為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別的一段,而東翻西閱,比坑定寫信來,按部就班地讀完。讀書是要有規范,讀一本書或一門功課,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正因時刻剩余,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因此一規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原來是這意思。看來,《弟子規》中的文言文字雖少,但表達的意思卻很深奧,值得我們去學習,探究里面豐富多彩的人生哲理。
平時,我在寫作業時經常分散注意力,一會兒玩筆,一會兒喝水,一會兒想別的事。記得有一次,我汗流浹背地走回家,喝了水,吃了東西后,就急忙打開語文評價手冊來訂正。沒有仔細看原文,草草地看了題目就盲目地把答案寫了下來。結果,第二天老師批改完后發下來,我打開本子,上方寫著三個鮮紅而又醒目的字:看原文。我只好仔細的熟讀原文。“找到了,找到了。”就是這句,我高興地說。看來,只有認真仔細地明白、思考才能把每一件事做好,做完美。
《弟子規》里還有著許多“規矩”,等著我們去學習,去明白,去體會。
《弟子規》里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做起來卻不容易,如果我們認真去踐行,給父母開來的快樂是無限的,給自己帶來的收獲也是巨大的,因此,我們從小就要養成好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將來,必須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
《弟子規》讀書筆記15
全世界的父母沒有不疼愛自己的孩子的,他們可以為孩子放棄一切,包括生命,只要孩子好,他們就仿佛已經得到了全部;若孩子不好,他們就會拼了命的去保護孩子,父母給你的愛,你永遠都不會想到他們的愛有多偉大,多無私,多么令人心疼……
不管父母憎恨我們還是不愛我們了,我們做子女的依然要不離不棄的孝順她們,畢竟,給予我們生命的是父母,是父母讓我們知曉這全新的世界,沒關系、依然孝順,相信自己的孝心會感動天,感動地。我知道,即使是冰塊做得心也會有所融化、僵硬的石頭也會被敷熱的。
父母若是犯了錯誤,我們發現了,不能瞞在心里,態度要誠懇一點,溫柔一點、和顏悅色,輕柔的提出來,要學會維護長輩的尊嚴,尊長才會轉怒為喜,才不會為了你指出他的錯誤而生氣,反而增加了長輩對你的`好感度,升高了你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當我們犯了錯誤時,父母會很生氣的打你,“不打不成才”就是應這句話。做錯了事,本應該要受罰,要打才會成才,才會記住錯誤不能再犯。或許你會埋怨、生氣,但是,你是從父母身上掉下的一塊肉,父母打你了,是不是等于在打自己呢?甚至會比打在你身上還要疼,還要撕心裂肺。你永遠不會知道,當他們下決心要打你時,不知道經歷了多少的想法,多少的心理斗爭,雖然不斷努力說服自己要打下去,因為這是為了你好,無論怎么樣都要打下去,可就是怎么也辦不到,打不下去……
盡管父母的愛,愛的那么卑微,那么無私。可能妳永遠都不會明白。好像,看太多了有關于父愛與母愛的作文,也感動多了。但 我會不斷催眠自己,讓自己知道愛是多少錢都換不來的,我愛你 爸媽還有姐,有了你們,這個家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有了你們,我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弟子規》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弟子規》讀書筆記07-23
《弟子規》讀書筆記11-19
《弟子規》讀書筆記19篇09-07
《弟子規》讀書筆記(15篇)10-25
【優秀】《弟子規》讀書筆記15篇11-23
弟子規作文12-30
弟子規踐行作文10-13
(優選)弟子規作文01-26
踐行弟子規作文05-21
謝謝您,《弟子規》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