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陽明傳》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王陽明傳》讀書筆記1
上古版20xx年的《王陽明傳:十五、十六世紀中國政治史、思想史的聚焦點》,作者李慶,該書優點是
1.求真務實,考據嚴謹。歷來撰寫王陽明傳記者,多摻有傳奇性、神秘性,或初心為神化褒揚,然夾以怪力亂神,則失了儒學旨意。李著對“投江渡海”作以澄清,對“龍場悟道”未曾著墨——試度其意,應出于學不躐等,言轉折亦可,言頓悟恐有一蹴而就之嫌。就現實立場,探討求真,此二處可窺一斑,各章附尾注,旁征博引,紛紜處存疑不論,留待深思。
2.注重政治史。王陽明既為哲人儒者,亦是封疆大吏,李著尤其正德、嘉靖年間事,鋪敘陳明,進而辨析疑案,如:王守仁正德元年入獄時間考、“大禮議”非朱子學與陽明學之爭、關于“楊一清阻止王守仁入閣”說……以及劉瑾、楊一清、嘉靖諸時人對王陽明的態度、看法等,為澄清訛誤,均有討論。
3.多引詩歌。李慶參編過《全明詩》,20xx年10月出版《王陽明詩校注》,對陽明詩有深入研究。引詩而敘,情感貼切,表現人生各階段的心境變遷,力還一個真實的、有血肉的王陽明形象。
該書缺陷亦明,理論探討匱乏。分言之:
1.為哲人立傳,掃卻小說家的`藝術渲染,嚴謹求真、偏重考據,然而,淡化了義理辨析。對“史”的研究堪嘆,對“思”的切問猶憐。
2.副題為:十五、十六世紀中國政治史、思想史的聚焦點,但實質上,政治史描述詳備,細致入微,思想史則含混模糊。同時及前后的吳與弼、婁諒、陳獻章、湛若水、羅欽順,以及王門后學諸人,雖有提及,卻鮮談思想,僅以歷史人物的角色出場,過眼云煙,而非思想史的人物,更遑論哲學史上的哲人。
3.引用詩歌,好則好矣,失也在此。相形之下,陽明哲學多存于文章、語錄、書信中,甚至奏疏、公移也偶有體現。僅側重陽明詩,而疏離了其他文獻,恐為偏頗。再者,王陽明早年確曾愛好文學,與李東陽、李夢陽等人關系不淺,但后來一心持志于儒學,雖也寫詩,卻非主業。他畢竟是個哲學家,人生砥礪,事上磨練,在寄興風雅、抒情達意之后,還有戒慎恐懼、省察克己的工夫。詩歌固有所抒,然而是否可代表其哲學思想,料是頗難矣。況且縱觀全書,作者對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論述簡略,對天泉證道之四句教淺嘗輒止,對嚴灘問答則未曾提起,如此之類,皆為遺憾。
另外,我發現一處時間錯誤,第二十一章第一節《“大禮”風波中的回程》(第465頁)第四段:
“對于第四次請求回鄉的王守仁,當政者一直未置可否。而登基后的新皇帝在嘉靖元年六月十六日,下了一道敕書:
爾昔能剿平亂賊,安靜地方,朝廷新政之初,特茲召用。敕至,爾可馳驛來京,毋或稽遲。”
嘉靖命王陽明自江西入京的圣旨,應在正德十六年,斷不會在嘉靖元年。可考相關文獻,如:黃綰《行狀》、錢德洪《年譜》、張廷玉《明史·王守仁傳》等。再據生平事理,史實無疑,應系筆誤。
冬日炎熱,新年伊始,讀書仍應涉經典,對壞書、俗書少看些,免得浪費生命。
《王陽明傳》讀書筆記2
《王陽明傳》這套書,我很早前就看過,好像也記錄了文字。
最近,又看了一篇文章,寫陽明先生的,自看了《王陽明轉》以后,對寫他的文章,感興趣看一看。
陽明先生的心學,我一知半解,即使對他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會背誦,也無解內心的困惑。
看了這篇文章,從“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大概知道一個完整的心學邏輯。
心學的內生力量,應該是無窮得,由內散發到外,一切以內心動而動,以內心靜而靜,并付諸行動,到達一個想要的結果。
心學與儒學比較,我個人偏好心學。
儒,教育大家做人做事的道理,一切都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調子,充滿著假大空,當然,也有真知灼見,但不足以撼動人心,或從心里受人崇拜。
心學就不同,一切從“心”發,以心為中心,并去踐行。
回想起來,我過去面對機會,眼見將要收獲的時候,由于自己不能夠堅韌,灰心喪氣,受到打擊時的脆弱,白白地把時間浪費掉,把之前付出的都丟棄掉,把理想的夢境都撕碎掉,結果,落個竹籃打水一場空。
分析原因,就是因為自己沒有一顆堅持的心,沒有對結果抱有堅定的信念。
領會心學,或許對人的成熟有幫助。
二十幾歲的.時候,看過《厚黑學》,由于剛進入社會沒有多久,有段時間把此書奉為了解社會的經典,隨著年齡的增加,覺得此書不能登大雅之堂,確實是一部迷惑心身的奇書,但絕非好書。
正真做大事,行大道的人,都不是用厚黑學的招數取得成就,而靠著仁義和一股子狠勁,達到個人目標的頂峰。
【《王陽明傳》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貝多芬傳讀書筆記01-07
岳飛傳的讀書筆記03-14
曾國藩傳讀書筆記03-13
《貝多芬傳》 讀書筆記06-10
岳飛傳讀書筆記02-18
巨人傳讀書筆記02-02
杜甫傳讀書筆記06-06
王陽明名言150句03-15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