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讀書筆記>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筆記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筆記
更新時間:2024-08-14 13:04:52
  • 相關推薦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筆記(精選11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可是讀書筆記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筆記 1

  每當大家滔滔不絕地談論中國歷代政治時,“封建君主專制”總是第一個被引用的詞眼。我們已經習慣于理所當然地認為中國古代政治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尤其在近代經歷過黑暗的侵略史后,更全盤否定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光輝之處。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中,作者錢穆向大家說明了幾千年的中國政治史也有它爭奇斗艷的一面,讓我們對古代政治有了另外的感悟。

  中國過去的政治縱要說它專制,也不能不認為這是一種比較合理的開明專制,它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決定一切。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政治主要是兩條線,中央與地方的權力之爭,皇權與相權之爭,這兩股力量的交鋒相錯最終是中央戰勝地方形成中央集權,皇權打敗了相權導致丞相被廢除。然而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國領土之大,人口之多,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難以滋養民主制度的土壤。我們更應該了解古代政治并非真是極端的君主專制。漢代的中央政府里面三公九卿,唐代的三省分制劃分了中央的權力,并且各機構之間互相牽制,就是皇上如果沒有充足的理由也不能隨意發號施令,如果他真要一意孤行,那么終究是要被歷史淘汰的。唐代皇上頒發命令需要先由中書省制定,門下省審批,最后由尚書省執行。就是封建專制嚴重的清代,也只能說是部族專制,仍非皇帝專制。因為皇帝個人并沒有掌握整個主權,皇帝只是代替了宰相的一部分權力。我們也許不曾知道明制常朝有兩種:一種叫御殿,即在大殿內朝會議事;一種叫御門,即到奉天門,讓老百姓也可以見面說話。清朝故宮的午門是預備皇帝和民眾見面的陽臺。這樣的古代制度類似我們今天民主政治的蹤影。所以,對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我們不能一言以蔽之,把它批得一無是處。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存在冗官現象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宋代冗兵冗官現象嚴重是導致其衰敗的重要原因,明代時期也同時存在這樣的問題。明制地方行政制度最低一級是縣,縣上面是府和州,又往上是省,即承宣布政使司,這三級之后還有三個分司。這樣紛繁復雜的行政體系導致行政效率低下。對比起今天中國當今的行政部門也隱藏同樣的問題,部門之多,職責不明確,責任推諉。所以中國之將來,是如何把社會政治上種種制度來簡化,繼續徹底地進行政治改革,不再重蹈歷史的覆轍。

  一項好制度,若能永遠好下去便將使政治窒息,再不需要后代人來努力改善,惟其一切制度都不會永久下去,才使我們在政治上勇往直前。制度也只是歷史事項中的一目,人類整部歷史便沒有百年不變的,每項制度之變有其可變的限度,在變動中導出它不變的本源。縱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每當改朝換代之后總會有新的制度來統治新的時代,不斷地尋求與本時代相適應的制度。所以當我們回首歷史時,我們應該以正確的歷史觀評價歷史,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或肯定。同時我們更明白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只有與時俱進,找到符合實際的才是最好的。

  歷史終是客觀事實,是一個個的偶然與片段組成的結合點。歷史本身沒有對錯之分,不對的是我們不注重歷史,不把歷史作參考。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筆記 2

  中國古代的政治政治制度并非一層不變的,也絕非簡簡單單的封建專制所能形容。

  首先封建一詞更是與中國實際大不相符,中國古代社會的地主并鮮少擁有西方領土地主式的政治資本,地方最高權力機關多是中央力量的在地方的延伸,正是所謂中央集權(當然這同樣表現為一個過程)。而即使是西周的分封制也與西方的封建制大不相同,西方的封建更多是中央權力不足以對地方進行控制,而自下而上產生的一種封建制,而西周的分封制則是中央為鞏固政權而自上而下推行的一種制度。

  而專制也并非完全,首先是專制的主體到底是地主還是皇權,如果是說地主專制顯然并不符和實際情況,事實上,古代的科舉制度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良好的社會流動性。和古代西方社會相比,古代中國可以算是一個開放社會而非封閉社會。而皇權專制盡管在明清之際發展到頂峰,但在從秦漢到唐宋很長一段時間都有著相權的制約。

  2任何一種政治制度都是與文化相適應的,文化是制度合法和政權合法性的基礎。

  在我們談論中國人的奴性時,并不能把古代的某一階級假想成為一群在主觀層面上刻意為之的`陰謀者,或者,至少不是從一開始就這樣。盡管中國政治文化中,沒有人權的思想,但也絕非將民眾簡單地看做的奴才,中國古代崇尚的賢人政治,即有著良好德行的士大夫有著責任和義務兼濟天下蒼生,這里并不存在權利被剝奪的概念。所以,任何一種政治制度都是與文化相適應的,文化是制度合法和政權合法性的基礎。

  3、制度的激發善和懲治惡

  賢人政治的理想自然是以孔孟之道為藍本,也有一種說辭是孔孟之道本就是地主階級進行壓迫的思想宣傳工具。思想宣傳工具確屬于值得商榷的概念,但統治者的利用也應該是一定存在的事實,要不然孔子也不會周游列國卻終不得志。

  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政治制度過分仰仗統治者政治德行,或者是一個不懲惡的制度,若有個好皇帝、好父母官,便是百姓之福,若碰到個壞皇帝、壞官員,便是百姓之禍。人性之惡鮮有制度性的約束。似乎又回去那個司空見慣的觀念,好的制度一定是激發善而懲治惡的,至少在傳統的權威失去合法性的現代是這樣的。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筆記 3

  錢穆先生從組織架構、考試、稅賦、軍事這四大方面討論了主要幾個朝代。基本就是公司經營幾大方向,去解釋很多歷史出現的問題。用這幾大方向將某些歷史事件發生的起因竄聯是理解歷史很好的方式。本書清朝和最終章有不少直白的個人政治意見的表達。

  此書關于以上4大制度的討論不作過多討論,這部分很值得一讀,通俗易懂。只想對本書最后關于錢穆先生自己的看法提出一些觀點和問題。

  1、錢穆先生明顯是對清朝非常不齒,相信很多漢學人士也是這樣像的。文中又說中國只有清朝才對言論自由這些有規定,其他漢朝、唐朝、宋朝、明朝言論自由,甚至在明朝是鼓勵言論自由。感覺本人與書中其他中國人一樣,對歷史有誤解,也覺得有史以來我國不是一個十分言論自由的地方。

  2、錢穆先生總是想用西方的那一套價值觀說明我國是一早就實現「政治參與度」,解釋民眾為何不像西方民眾如此喜歡討論主權問題。先生文中指出中國一直主權就是人民,所以不存在主權方面的討論。我想政治參與度的需求也不是從古至今存在的,不討論的原因難道不是民眾部覺得自己對政治有參與權?如果有此追求的科舉制度能滿足,但也不能說明自古我們民眾就有這個訴求,帝皇真心就有主權是人民這個意識

  3、錢穆先生認為:中國社會早已是一個平等的'社會,所以在這個社會里的一切力量都平鋪散漫,很難得運用。因其是平鋪的,散漫的,因此也無組織,不凝固。這是為什么孫中山無法動員大家革命。這個也不敢溝通,革命難道根本原因不是私心+煽動,沒有動員起來難道不是運命共同體沒有找對嗎?

  最后要贊同一下錢穆先生,中國政治體系和文華都是博大精深,需要多加學習。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筆記 4

  讀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其主要論述了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教育選舉、經濟賦稅、國防兵役制度,從制度誕生的背景和歷史的沿革演繹來分析,在歷史中看歷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當時的實際要求來檢討得失,讀讀此書也有利于把歷史電視劇看得明白一點。由此我聯想到了當代的中國。

  對于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是否需要象中國目前這樣,搞越來越加強的中央集權確實是個疑問,管理范圍過大,層次繁冗,能否管好,能否根據各地不同情況來統籌兼顧,始終是個問題。這方面美國做的比較好,它的每個洲擁有足夠的權利來根據自身條件來確定法律、財政、經濟發展政策,這樣能減少行政層極,提高行政效率,更好的完善地方政治。封建政治發展中,漢代的地方政治一直為后人所稱道,應該值得借鑒。當然美國和中國有所不同,目前的我們畢竟改革開放才二十年,在國民經濟還不太發達,人民生活水平還不太高的情況,集中力量辦大事或許是個較好的選擇。

  接著是關于政治與現實的`關系。漢代君權和相權大致是并列的,而到了明代,朱元璋把相權的大部分拿到了自己的權利范圍里。這些變革與制度本身特點、制度的發展以及人事都有關系,當然更重要的是符合現實需要。但是朱元璋對宰相的廢止實際上是為維護個人權威和獨裁服務的,那么作為“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如何讓制度跟隨現實而變遷,如何讓制度的變遷真正為老百姓服務似乎應該作為目前的發展標竿。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上,對制度的完善和變革該如何做。八十年代,一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拉開了改革的序幕,并在接下來的二十年內證明了這個論斷的無比偉大光榮正確,那么“實踐標準論”同樣適用于現在以及以后的制度變遷,只要充分把注意力放在人民群眾那去,充分發揮老百姓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揚民主和自由而不只是說一套做一套,相信制度一定能夠越來越適應現實,那樣偉大光榮正確才名副其實。

  再者是中外制度的比較。孫中山曾經說中國古代政治比西方先進,這是實話。中國封建制度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越發完備和鞏固,漢唐之時達到頂峰,盛極而衰,腐朽和專制越來越明顯,終于到清代在內外的合力作用下把封建制度帶到了終點。一百年前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制度,但是封建思想直到今天仍然或多或少的占據著“子民”的大腦,正是由于發展完備所以封建思想的余孽才如此頑固,如此根深蒂固。相反,華夏文化發達之時,歐美只是蠻痍之地,放眼當前,西方發達國家借助資本的力量迅速壯大,美國更是稱霸全球,原因何在,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這樣看來,歐美國家正是因為封建體制的不發達、不輝煌鍛造了資本的力量,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反而在當前世界中獨占鰲頭。對于中國來說,二戰后的物質景象就是一窮二白、白紙一張,然而人民的思想卻遠遠不是白紙一張,而是沉浸著中國兩千年封建思想的余輝,思想的力量永遠不可小視,兩千年思想又不會在一代兩代的傳承之后蕩然無存。物質可以摧毀,可以再建,思想由于不可見往往不能受到重視,中國目前的發展困境表面上看在制度,實質上在人民的思想,試想人人都贊成自由民主,人人都欣賞民權法治,國家制度又豈能停滯于此?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筆記 5

  前段時間,我們中青二班三支部主要學習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模塊,幾位老師的精彩報告和實踐教學,讓我對“民主政治”這個主題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充滿興趣、充滿熱情地讀起了史書,特別是渴望重回中國歷朝歷代尋求政治體制的發展和變化。于是,我讀起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總體內容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就我國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了介紹和對比,敘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既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又點明了近現代中國人對傳統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可以說,該書是一本簡明的中國政治制度史,非常精彩。

  二、回顧五個朝代的政治體制

  首先談談對漢朝的認識。可以說,漢朝是吏治相對較好的一個朝代,官員總體人數少,只有中央和地方兩級,而且中央和地方官員之間的流動屬于正常行為,沒有高低之分。漢朝的.經濟發展也還可以,“三十稅一”,總的來說老百姓的稅收是相對低的。皇帝和宰相分工也非常明確,君權和相權大致是并列的,宰相具有管理政府的實權。漢朝的選舉是舉薦制,理念是很好的,不過舉薦制也有不公平的地方,就是只有富人才有條件讀書,窮人失去讀書和當官的機會。

  再談談唐朝,唐朝和漢朝時我國歷史中最為鼎盛的時代。看看唐朝的政治體制,相權被分割了,分成了三省六部制,不過呢,相權還是有的,只是相互牽制罷了。地方管理和漢代就有差距了,縣的數量增加了。再說選舉,漢朝是采用科舉制的,這個制度對于選拔人才更有效了。府兵制的軍事制度,后來也還是出了問題了,形成了軍事割據。

  書中談的的第三個朝代是宋朝,宋朝是文人治國,但政治體制太弱了,特別是軍事上,以防守為主,不敢進攻,節節敗退。宋代的中央政府的首領宰相被進一步削掉了軍權和財權。而錢先生在表現士族政府對于皇權的退讓時,以宋初宰相讓座的緣由出發對于歷史演變剖析的入木三分。宋之于唐,一切因循承襲。有變動的,只是迫于時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勢,改頭換面,添注涂改而已。只能說有變動,卻不能說有建立。宋之于唐,似東漢之于西漢,有事而無政。有形勢推遷,無制度建立。

  到了明朝,朱元璋取消了宰相,這個對于太祖本身來說是沒什么問題的,但給后面的皇帝埋下了禍根。取消宰相意味著皇帝專制,對于打江山取得政權的太祖來說,是可以的,但是越往下的后代,實際上是很多困難的。雖然后來也新設了內閣大學士,但此職位官位太低,作用不大。到了后面,甚至還出現了太監干政,皇帝的事情讓太監代勞,太監成了“真皇帝”,長期以往,被清兵取代也是必然。明朝的選舉制度還是科舉,可是已經變成八股文了,按作者錢穆先生理解,八股文其實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律詩。

  最后,是關于清朝,對于清朝,我和作者錢先生的觀點是一致的,如果說前朝治國理政都還是制度的話,那么清人治國只能說是玩弄法術了。清代的中央政府在錢先生眼里就是一個部族統治的工具,以至于皇帝的集權達到了最高峰——設立了軍機處。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清朝背后是整個滿族,他們首先考慮的是部族的“私利”,以致后面發生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等,想要得到清人的絕對支持,那是很難的,甚至有一部分勢力是反對的。

  三、讀后感

  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文字雖然不多,但貴在語言精辟、觀點鮮明,在歷史中看歷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當時的實際要求來檢討得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總結也很精彩,它基于對歷史上傳統政治體制的歷時性分析,得出對中國當代政治制度現狀及未來政治發展態勢的預判,可謂字字珠璣,句句在理。在我看來,我國文化的得失能夠被錢先生簡潔明了,深入淺出的娓娓道來,確實佩服。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筆記 6

  本書讀的有點懈怠了,讀的心得少了,昨天最有心的一句話就是,考試只能識別人才,不能培養人才,過去中國人才的培養在于貴族,在于門閥,在于上層人士的耳濡目染,這些東西,可能聽起來,讓人很難接受,但是確實是這樣的,不能不承認。細細品才能品出其中的真是部分,錢老什么話也敢說,因此對于本書我覺得還是要認真的學習,爭取今天晚上把這本書學習完。

  昨天學習的明代的制度,提到了張居正,這可是中國一個十分有爭議的人物,作者的觀點我覺得還是很客觀的,他既承認了張居正確實對于明代社會做了很多貢獻,但是也分析了當時人們一直反對他的'根本原因,制度限制了張居正的作為,是他在當時不被認可的是制度,因為內閣真的不是宰相,但是他卻做了宰相應該做的事,中國這個社會對于名分的要求還是很高的,必也,正名呼。

  還提到一個人,就是第一能臣曾國藩,現在才知道,翰林是什么,它是中國古代對于讀書人的最高禮遇,你考試好了,那國家就許你一個好未來,然后你專心學習,學習很多東西,學習如何做官,如何處事,當時不明白,曾國藩又不是什么要員,為什么地方政府,每年要給他們過年送供奉,原來他們以后一定會做官呀。

  學習歷史還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學習的效率,和學習的時間,讀書因該是學習的一種休閑,不應該成為主要部分。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筆記 7

  從年前一直讀到年后,斷斷續續竟花了大半個月的時間才讀完這本小小的書。讀此類學術性很強的書籍,我向來讀的慢。不過每天讀一點,反倒讀的下去。

  豆瓣書評中,很多書友說書讀起來稍感艱澀,因其艱澀難免讓閱讀枯燥無趣。誠然,錢穆先生在書中的用語和現如今的大白話相差甚遠,但我反而覺得,書中的遣詞造句盡顯大家風范,很多語言和描述都值得反復品味。用某豆瓣友鄰的話來說,別人需要長篇累牘才能講明白的事情,錢穆先生三言兩語便能道個明白。

  讀了這本書,我愈發覺得,天下道理,無不相通;講政治的書,如果仔細體會,深諳其意,何嘗不能用諸生活和工作中,甚至對人生有啟發意義。

  下面是幾點讀完本書的感受,記錄之。

  1、你知道的或許是不知道的

  可能是受初高中歷史教育的影響,也或許受影視劇荼毒,在不少人的觀念里,對于中國古代的政治和皇帝往往都是“專制”“皇權”等等刻板映像。但是在書中可以看到,漢唐宋時期的皇帝并非獨裁專制,“皇權”是受到“相勸”的制約的;到明代時,宰相雖被明太祖撤掉,但明朝皇帝依然受制于當時的制度,絕非專制;直到清代時,才實現了專制,但也并非皇帝個人的`專制,而是皇帝背后的滿洲部族的專制。但清代的專制也有其歷史原因所在,絕不同于前朝歷代。

  而我們后世人好像以一清代就代替了歷朝各代,確實既不客觀又不公正。

  這一點認識對我的沖擊算是比較大的,自己篤信了十幾年的事情,忽然間發現并不是那么回事。

  推而論之,生活中有多少我們覺得是對的、深以為然的事情,可能并非如此,但是因為我們相信它是對的,便不會去追究其真偽,所以如非機緣巧合,我們也就沒有辦法去了解背后真相。

  2、客觀地看待問題

  錢穆先生在書中說:“任何一制度,決不會絕對有利而無弊,也不會絕對有弊而無利。”

  后世人看待古代政治制度總習慣以“封建、專制”一言以蔽之,先不說光談專制本身就是偏頗的,只說封建也不一定就是錯的、不好的,細論起來,如果一個制度在其產生之初就是錯的,斷不會延綿數十年乃至數百年,必然是其產生之初利大于弊才會被大眾所接受。

  現代人總說中國的教育制度不如國外,但中國的教育制度延綿數千年,自有其道理在。我們也不能一棒子掄死。

  3、避免上帝視角

  錢穆先生在書中反復強調,要講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須知道此制度實施時期有關各方意見之反映,也既“歷史意見”。

  而后世人單憑自己所處的環境和需要來批評歷史上已往的各項制度,用“時代意見”裹挾“歷史意見”,未免是站在上帝視角。

  這讓我想到,作為互聯網從業者,有時我們習慣性去點評別家的產品,大有一副指點江山的架勢;但是拋開每個產品內部的環境和條件,以及其他我們不可知的背景,我們妄自評判實在可笑。

  4、事情發生有其因果

  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朝空降而成也不是一夕拔地而起的,自有其歷史因由。

  有些事情孤立地去看,只站在事情發生的當下去看,很可能看不清楚看不明白,但是如果往回看看,追究事情發生的起源和歷史,卻能得到更深刻的認識。

  推而論之,我們現在的所有處境,都是我們的過往造就的;遇事只停留在當下埋怨,不妨回到過去尋求原因。

  5、諫官制度的思考

  最后一點讓我影響很深刻的是自漢唐以來就存在的諫官制度。

  書中描寫,唐朝皇帝和宰相議事時,諫官可參加列席。有時宰相不便同皇帝直接講的話,諫官卻可直言;但諫官本身階位卻不高,皇帝聽其言,是因為諫官本身職責便在諫言,不關乎其身份高低。

  這讓我聯想到,如果我們在工作中,可以拋開對個人的偏見,僅就其職責和專業性看,溝通是不是會更順暢;在此前提下,即使大家互有爭論,但只從職責看,也斷不會有大的不良影響。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筆記 8

  這是一本小書,很短,比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還要短小精干許多。里面的語句有時乍一看似信手拈來,但繼續看下去便知須是學力深厚才能如此舉重若輕。拋開了復雜的人事,專注于制度上的變更,這本書在這個角度上讓人對以前的歷史有了一種新的認識。傳統的歷史書更多是如史記一般記錄事件,制度的設置都是隱藏在紛繁的人事之后的。在這本書里,將政治制度單拎出來講,對非治史的讀者而言,是的確方便許多。

  錢穆寫這本書時,恰是中華文明的低潮期,對于我們自己的歷史傳承,許多人都生出了懷疑之心,而傾心于英美。當時不乏傾向于對歷史絕對否定的人,所以在該書中,錢穆反反復復地提到了一個意思,評價古代的政治體制要結合當時的歷史情況,絕不能以一句封建腐朽就來一棍子打死。既然當時的政治體制可以如此建立,就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它是符合當時的國家狀況的。如此從這本書中,也可以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歷史中那些起起伏伏,對自己的國家歷史有更好的理解,而遠不是一句封建專制能概括得完的。

  看這本書,有兩點感受較深。

  一是,久而久之制度都會失去自我調節的'能力,和現實狀況脫節。這使得在朝代的后來,都無法通過自我調節來解決新的問題,由此只能來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換代,方能讓國家機器在廢墟中重新開始。除開宋朝這種先天國防弱勢的之外,其他朝代更多的是在土地政策或者稅賦政策,亦或人事政策上出了問題,埋下了動蕩的隱患,然后在戰火中覆滅。讀完后感覺這種僵化似乎無一例外,就算是有所謂中興亦或變法,也多是以失敗告終,更多的還是無濟于事,只能迎來最后的改朝換代。

  二是,文人治國是必須的,然而也是需要提防的,如何平衡是個問題。或許人都是自私的,總不能拿出那幾個少有的人去代表整個集體。正如一句話所說,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這里的power也可以解釋為權力。權力是希望繼承的,是希望能夠可控地傳承的,或是積極地擴張,但這種個人的愿望和國家的需求又是相悖的。由此裂縫產生的破壞力,又會是改朝換代時的那最后一根稻草,就如明朝一般。如何處理好官僚集團,文人集團和國家與國家機器之間的關系,又是歷代的變革核心之一。但最終走到清朝時,這種改變也走到盡頭,畢竟滿清是外來政權,對于政治體制的設計,考量更多的還是如何穩定自身的異族統治,此處的私心不是以往的漢人政權所有的。而對官僚系統與文人集團的關系進行平衡,幾乎每個朝代都在進行著這種動作,由此看來,或許49年后的種種動蕩也有這一意味。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筆記 9

  近日淺讀錢穆先生所著《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感悟如下。

  整體而言,本書系統論述了自漢朝至清朝的政治、人事、經濟和軍事制度,語言平實,內容精辟。本書對于漢唐政治論述最為精彩,對于明清的論述卻有失客觀。尤其是對于清朝幾乎全盤否定,“私貨”較多,這是由于時代的局限性所致。

  關于經濟制度,關鍵就是土地與賦稅。客觀來講,自漢以后,中國土地公有化的嘗試大體都失敗了,土地兼并基本不可逆轉。當代的中國,原則還是保持了土地公有制,政策空間大、政策工具多,但是近20年來基本處于裹足不前、“遮遮掩掩”的狀態,相關制度尚不如明朝“魚鱗圖”先進。針對房地產問題,大體上還是采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行政命令與市場管控措施,沒有采用變革制度的改革手段解決,即不敢改,更不想改。

  而賦稅制度的難點在于如何向富人收稅,通過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起到“節制資本”,甚至“引導資本”的作用。客觀來講,歷朝歷代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向富人收稅”的問題,甚至還出現“政府租稅愈輕、地主愈便宜”,農民給地主交租愈多的情況(當下廣東也有此趨勢)。個人認為,解決此問題的關鍵點有二:一是需要有強勢政府,消除“皇權不下縣”,保持政府對“毛細血管”的控制;二是有系統精確的“冊籍制度”,因為很多朝代稅改的起因都是“冊籍混亂”導致政府收不上稅,可以推廣使用區塊鏈技術徹底解決“人為造假”“年久失真”等難點問題。

  關于人事制度,關鍵是解決官員怎么來、怎么上的'問題。從最初的貴族世襲、到舉孝廉、到九品中正制、再到唐以后的科舉制,整體趨勢是擴大人選范圍、競爭性選拔、標準化考試。這也給我們深化三項制度改革提供了思路,比如建立更大范圍的人才市場、破除人才流動的制度性壁壘、鞏固并深化競爭上崗制度、將組織遴選與量化考核向結合等。當然,本書對于八股文制度的抨擊有失偏頗。八股文本質上是一種標準化考試,僅靠“八股取士”與孟董提的“逢提必競”一樣,都是一項制度走向絕對化、極端化的表現,但制度本身并無問題。

  關于政治制度,關鍵是如何處理君權與相權。明清兩朝雖無名義上的宰相,但后期的張居正、李鴻章等人已近乎“宰相”。這一項內容相對敏感,不做展開。

  另外,本書有很多金句,簡要摘錄如下:

  “惟其一切制度都不會永久好下去,才使我們在政治上要繼續努力,永久改進。”

  “節制資本、平均地權,大體是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政策”

  “但究竟此制僅為一時的救弊措施。如同某藥治某病,病愈即不宜再服。否則藥以治病,亦以起病。”(評九品中正制)

  “一個制度出了毛病,再訂一個制度來防制它。于是有些卻變成了病上加病。制度愈繁密,人才愈束縛。”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筆記 10

  這段時間有幸讀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雖說題目是中國歷代政治的得失,實際則以主要講了漢代、唐代、宋朝、明朝和清朝五個朝代。這主要是因為錢穆先生的講期只有五次,每次只限兩個小時。所以錢穆先生就擇這五個朝代,也因為這五個朝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五個,比較有代表性。書中大致以這五個朝代的政府的組織、考試和選舉、賦稅制度以及國防與兵役制度四個方面來講,并且分析了這四個方面的得與失。下面就來說說這本書中的一些特點和書中一些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觀點。

  由于這本書是錢穆先生的講稿,所以本書有很多與現在普通書籍不同的特點。首先是本書的語言特點比較口語化,通俗易懂,閱讀時不費力,就好像在聽錢先生講課一般。其次,本書更加“樸實”。現在的書籍普遍都是為了說明自己的一些觀點,而旁征博引,會引用很多資料,并標明資料出處。這樣的書雖然更加具有學術性和規范性,但卻也多了一種“功利性”。而《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通讀下來,就像是一位老先生從容地給學生講述著過去發生的事。但是,老先生的想要教授給學生的要點卻在學生腦海中漸漸清晰起來。這可能就是大家的魅力吧。最后本書書名為《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但是,錢穆先生并不旨在書中非要說哪個朝代,哪項制度的好壞,而旨在讓讀者真真正正地了解這項制度,繼而,得失自然就明了了。我認為此書的重點應在歷代政治而不在得失。

  當然,作為講稿錄成的書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如不夠系統,文章的結構略顯凌亂。

  此外,錢穆先生在本書中在講授知識要點時也頗為生動,往往能把難懂的知識轉化為簡單的例子。政治制度其實比較深奧,各個方面的關系錯綜復雜,不易明白。尤其是古代的政治制度,其名稱也不為我們所熟悉。錢穆先生用了很多生動形象的比方,把深奧難懂的知識點轉化成淺顯易懂的比喻,讓人一看就明白。看懂了比方,再回過去看古代的政治制度,便豁然開朗了。如講到唐代政治中的觀察使和地方官之間的關系時,錢穆先生用了現代的督學和大學校長之間的關系來打比方。若督學的地位高于校長就會降低校長的地位,不利于大學的管理。從而說明唐代政治中監察史的權利高于地方官,把地方官壓抑在觀察使之下,不利于地方行政。再如講九品中正制不適用于晉代時,錢穆先生用“某藥治某病,病愈即不宜再服。否則藥以治病,亦以起病”比喻九品中正制只適用于魏,這個地方與中央失卻聯系的特殊時期,不適用與晉這個統一天下的時刻。若繼續沿用這一制度就只會帶來一系列的弊端。就如九品中正制在晉代被沿用下來,最終發展成為門閥制度。

  細細讀來,錢穆先生所提出的很多觀點都讓我感到很受用。首先書中所說的“歷史意見”和“時代意見”讓我獲益匪淺。我們該如何看待和評價歷史上的制度,或是事件和人物,以前我所牢記的是要分析其兩面性,現在看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需要在更高的層次上看待過去的事物。而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時代背景,當時的制度自是為適應那個時代而創立的。譬如我們現代人一說到王位世襲制,便立即覺得這是不可取的,這種制度是腐朽的、落后的,尤其是相對于西方的民主制度而言。而現在看來王位世襲是很有必要的。西方歷史上的.希臘、羅馬是小國寡民,他們選舉領袖只要城市居民集合到以曠場上,便可以表現人民的公意。而中國在秦漢時代,疆土廣闊,戶口至少在幾千萬以上,并且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幾千萬個農村,散布全國各地,在當時的中國不可能推行民選制度。同樣,我們現代人也不能用現代的民主制度來批評當時的王位世襲制。

  但是,這并不是說時代意見完全沒有意義,而是說相對于歷史意見而言,時代意見的地位便相對較低。這其實是要求我們在評價歷史上出現的政策、人物或事件時,要充分地了解其所處的時代背景。

  正因為一個朝代的制度需要結合其時代背景來分析,所以時代背景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錢穆先生在介紹某一制度時,也盡可能地將當時的時代背景詳細地描述出來,讓讀者進入到當時的環境中去。再去看這項制度,就會發現這些制度在當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如在講述宋代兵役制度時,首先介紹了宋建國后嚴峻的形勢,分析了宋在北方面臨著強大的遼,而宋的都城又在開封,易攻難守。一旦與遼開戰,萬一吃了敗仗,就會危及國基。所以不敢輕易開戰。因為在這種環境下,宋代的兵役出現了“養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養兵”的奇怪的現象。

  第二,從多方面看待事物。雖然本書的書名為《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但是書中所涉及的內容卻比較廣泛,并不局限于政治。錢穆先生說的“任何一項制度絕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項制度間,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則那些制度各各分裂,絕不會存在,也不能推行”。所以書中并不僅僅講到政治制度,還有包括軍事、經濟制度等。因為這些制度在同一時期必定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經濟是政治得以存在的基礎,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經濟決定政治。軍事又是政治的保證,因為軍事不給力,而被推翻的朝代也不在少數。由此可見我們在分析一個朝代的某項制度時,務必要適時的結合其他方面的制度,這有利于我們做出客觀的評價。在我們生活中也一樣,在看待意見事情時,要聯系與這件事相關的其他方面,才能將這件事情看得更透徹。比如當被傳得沸沸揚揚的“切糕”,我們應當看到這不僅是因為市場經濟的混亂造成,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民族融合過程中還存在著的問題。

  第三,流變的制度,只有認識到制度是在流變的,才能把握各項制度的真相。每項制度都會受到先前存在的制度的影響,也會影響后來出現的制度。而我們只有看到這一點才能真正明白這項制度的真實影響。這在考試與選舉制度中體現的較為明顯,唐朝的科舉制有著漢代察舉制的影子,由考試和選舉發展到真正意義上的考試,就形成了科舉制。從這里可以看到察舉制流變的過程,以及它的深遠影響。同時也可以看到唐代的科舉制的最終形成是由歷史的積淀而來。

  最后來說說,我在讀本書的最后一講時的感受。在最后一講清代的制度時,覺得錢先生在這一講中對清代的制度肯定極少,多半是批評。說清代一切由滿洲部族的私心出發,所以全只有法術,更不見制度。又說“總之,清代制度上,實在也沒有幾項值得我們今天之再稱道。”錢穆先生一直稱清朝的統治為“滿族政權”,他們的一切政策都只是拿滿洲部族來控制中國人。似乎是不承認滿清是中國,還把滿洲人和中國人區分開來,隱透露出一種“大漢族主義”或者說是民族主義,在現在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團結的今天,這種偏見確實不可有。

  總體而言,本書還是值得一讀的,書中很多關于史學的觀念,以及看待歷史的方法值得借鑒。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筆記 11

  今天拜讀完錢穆大師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掩卷沉思,寫一些自己的感想。

  書更正了我的歷史觀,我原以為民國以前的朝代都是封建社會,其實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秦漢以前夏商周戰國春秋時代的才是真正的封建社會,包括秦漢以來的完成統一的歷朝歷代都是中央集權政權。

  以前我以為中央集權就是皇帝說了算,屬于專制獨裁,其實這觀點也是錯誤的.。錢穆大師分析了秦漢宋明清五代,我個人認為是相權和皇權相互博弈制衡,共同組成中央集權政治,天下不是只有皇帝一個在管理。歷史上,往往是皇權去侵害相權,造成相權和皇權失衡,給未來留下了隱患。

  學到了歷史意見和時代意見的辯證看待。教育我看待歷史某個事件或人事,不能只以時代意見去思考,要考慮歷史意見,應該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歷史的局限性”。

  歷朝歷代每一項的制訂,制訂人的出發點是好的,沒有惡意,但隨著時間流逝,人事就會慢慢把一個原本好制度,變成一個壞制度。所以政策制訂要隨時代發展,不斷修正發展,如果死守老制度,早晚老制度會阻礙社會發展,最終不可收拾,造成難以挽回的結局,只好推倒重來,好像掉進了循環,怎么都掙脫不了。

  國家的財富,一定要藏富于民,或者說藏富與地方政府。如果一個國家的財富,都集中在中央政府的話,那地方政府就會慢慢失去發展繁榮的動力。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05-18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01-22

關于得失的說說07-01

關于得失的說說05-06

得失之間作文02-25

關于得失的唯美句子10-17

看淡得失的文案01-02

不計較得失的經典句子10-11

關于得失的說說6篇05-12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精品色吧88 | 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视观看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青青网 | 日韩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